期刊文献+
共找到585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中部干旱地区退砂地不同辣椒品种引进筛选试验
1
作者 郭松 杨万邦 +3 位作者 杜慧莹 刘声锋 于蓉 田梅 《长江蔬菜》 2025年第16期43-46,共4页
为筛选出适合沙坡头区退砂地栽培的朝天椒品种,对新引进的6个朝天椒品种开展生物学性状、经济性状、抗逆性、抗病性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天宇5号品种综合表现最好,鲜椒产量为1 685.25 kg/667 m^(2),比对照中国红朝天椒增产7.04%;对... 为筛选出适合沙坡头区退砂地栽培的朝天椒品种,对新引进的6个朝天椒品种开展生物学性状、经济性状、抗逆性、抗病性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天宇5号品种综合表现最好,鲜椒产量为1 685.25 kg/667 m^(2),比对照中国红朝天椒增产7.04%;对病毒病、枯萎病抗性中等,抗倒性、抗旱性强;表现均优于其他朝天椒品种。且色泽鲜亮、肉质厚、品相佳、口感微辣,与对照中国红朝天椒较为接近,适宜在沙坡头区退砂地进行引种推广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天椒 品种 筛选试验 退砂地 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2
作者 田继先 石正灏 +5 位作者 李剑 沙威 蒋峥文 杨磊 鱼雪 蒲永霞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5,共9页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气勘探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基于露头、钻井、地震及实验分析等资料,对侏罗系煤岩分布、品质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生气能力、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及含气性4个方面对成藏条件进行了评价,明确了其成藏模式...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气勘探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基于露头、钻井、地震及实验分析等资料,对侏罗系煤岩分布、品质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生气能力、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及含气性4个方面对成藏条件进行了评价,明确了其成藏模式及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主要分布于中—下侏罗统湖西山组、小煤沟组和大煤沟组,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从山前地表到盆地腹地埋深近10000 m均有分布,生气能力强,为煤岩气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煤岩以半亮煤—亮煤为主,镜质组含量高,平均体积分数为65.5%,具有高挥发分、特低水分特征,煤岩品质好。(2)研究区侏罗系煤层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岩为主,煤岩厚度为1.0~80.0 m,TOC平均为57.60%,生烃潜量(S1+S2)平均为79.9 mg/g,氢指数最高达165 mg/g,盆地腹地埋深在4500 m以上,Ro普遍大于1.5%,最高可达3.5%或以上,整体生气能力强;发育气孔、微裂隙、残留组织孔和矿物晶间孔等4种孔隙类型,中、宏孔占比高,具有高含游离气的储集条件;湖沼沉积环境下形成了煤泥和煤砂2种储-盖组合。(3)研究区侏罗系煤层发育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2类成藏模式,初步估算煤岩气资源量达2.32×1012m^(3),勘探潜力大,鱼卡—九龙山地区中侏罗统和牛东—冷湖地区下侏罗统是深层煤岩气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 游离气 煤泥组合 煤砂组合 自生自储 下生上储 侏罗系 鱼卡—九龙山地区 牛东—冷湖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LQ区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储层分带性及勘探方向
3
作者 史乐 李婷 +2 位作者 杜引鱼 童坤 马鹏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3,共12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LQ区发育大型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与其他地区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不同的是,该风化壳储层垂向上具有多层性和较强的非均质性,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目前对该火山岩风化壳储层的垂向和横向分带性及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LQ区发育大型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与其他地区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不同的是,该风化壳储层垂向上具有多层性和较强的非均质性,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目前对该火山岩风化壳储层的垂向和横向分带性及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认识不清,阻碍了该区进一步的火山岩油气勘探,因此需对这种独特的火山岩风化壳储层深入分析。以测井、钻井、岩性、野外地质剖面等资料为依据,分析了火山岩风化壳形成过程、垂向和横向分带性以及有利勘探方向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古潜山演化可划分为裂隙式火山岩初始喷发阶段、火山喷发间歇阶段、火山再次活动阶段、石炭系火山顶部风化壳形成阶段4个阶段。火山岩风化壳储层主要形成于火山喷发间歇性,而风化物质则为喷发期形成的火山岩以及与火山岩相关的沉积岩,多期次火山喷发与风化形成了火山岩内部多层风化壳。每一期的风化壳自下而上均可划分出基岩层、裂缝层、砂化层、沉积层等,其中裂缝层和砂化层储层物性较好,是主要的油气储集层。平面上,风化壳划分为溶蚀台地、溶蚀斜坡、溶蚀洼地等,其中溶蚀斜坡裂缝和溶孔最发育,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区。溶蚀洼地胶结作用严重,储层物性最差。研究结果可为火山岩油气勘探提供重要指导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风化壳分带性 砂化层 风化裂缝带 溶蚀斜坡 火山岩风化壳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I方法的流域生态安全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4
作者 王让会 宁虎森 +3 位作者 王海东 刘春伟 张志军 罗青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阿克苏河流域山水工程作为联合国生态修复旗舰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产品质量、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耦合原理以及环境效应机制,在分析生态脆弱性... 阿克苏河流域山水工程作为联合国生态修复旗舰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产品质量、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耦合原理以及环境效应机制,在分析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由4个子系统20个指标组成的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系统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EFI方法,分析各指标及子系统对EFI的贡献及其生态效应.EFI正指标数值愈大,生态安全性愈低;EFI负指标数值绝对值愈大,生态安全性愈高.采用实际监测、实验分析、模型模拟、遥感制图以及逻辑推理与经验分析等途径,获得了1998年度及2023年度各指标的多源属性数据,并确定各指标权重及其阈值;通过归一化处理等方法,规范生态安全评价的数据基础.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是错综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各个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流域生态安全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滞后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2)阿克苏河流域25年间生态安全处于稳定趋好状态,1998年、2023年EFI值分别为0.08及0.06.通过评价标准可知,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减弱,生态安全程度持续增强.3)各子系统生态安全程度及其对流域生态安全效应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水资源子系统各指标基本维持稳定并逐渐趋好,子系统脆弱性稳中趋弱,生态安全特征表现出稳中趋强的演变规律.土地资源子系统中相关要素的正负效应共存,特别是受盐渍化指数波动的影响,生态安全改善的趋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生物资源子系统及环境子系统的EFI值均在大幅度降低,生态安全程度明显增强.在揭示生态安全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风险防控、格局优化、过程调控、生态修复及管理模式,为促进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指数(EFI) 生态安全 阿克苏河流域 山水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系统 柯柯牙 绿洲-荒漠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庆城地区延长组前积斜坡生长及其控砂规律 被引量:1
5
作者 夏勇 惠潇 +4 位作者 赵俊峰 侯云超 李慧琼 白金莉 刘永涛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87,共15页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式”沉积分层的传统认识,也为分析三角洲—深湖区砂体分布规律及储层预测提供了新思路。【方法】以斜坡生长理论为指导,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延长组长7—长1油层组依次划分为F1~F6共6期前积斜坡体。【结果与结论】定量表征了发育较完整的F1~F4斜坡体特征,识别出平坦型(0°~0.5°)和低角度上升型(0.5°~1.0°)两种坡折迁移轨迹。F1沉积期,物源供应弱,湖盆规模最大,形成加积型斜坡,砂体主要发育于顶积层。F2~F3沉积期,物源供应增强,湖盆收缩,形成进积型斜坡,具有平坦型迁移轨迹,砂体主要分布在深湖区。F4沉积期,形成加积—进积混合型斜坡,具有低角度上升型迁移轨迹,顶积层及深湖区均富砂。物源供给与湖平面变化是研究区斜坡生长及砂体分布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积斜坡体 滨线迁移轨迹 砂体分布样式 延长组 庆城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卫欢 单长安 +4 位作者 朱松柏 黄钟新 刘汉广 朱兵 吴长涛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典型...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主要发育剪切缝和张性裂缝,且以高角度缝和直立缝为主,未充填和半充填裂缝占比较大;克深A、克深B气藏裂缝的平面分布差异主要由构造位置和应力演化的不同所导致,其中克深A气藏裂缝有效性优于克深B气藏。②研究区不同构造部位的裂缝密度和有效性存在差异,背斜高点部位裂缝有效性最高,鞍部和翼部近断裂处虽裂缝密度大但有效性较低;砂岩中裂缝有效性高于泥岩;砂、泥岩厚度比与裂缝密度呈非线性关系,当砂岩厚度和泥岩厚度的比值达到6.1时,裂缝密度出现最大值,当比值大于6.1时,裂缝密度逐渐减小。③研究区裂缝的发育可提高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裂缝网络系统可有效连接低渗透储层,提升了油气的成藏效率、运移能力和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剪切缝 张性裂缝 构造部位 裂缝密度 砂泥岩厚度比 储集能力 巴什基奇克组 白垩系 克深地区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区铁路道岔防风沙设计研究综述
7
作者 丁东 王勇 +1 位作者 岳帅 井国庆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在荒漠地区,铁路道岔受到风沙侵蚀和掩埋的威胁,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道岔结构优化、防沙措施、清沙技术以及智能监测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道岔结构优化,包括改进钢轨材料、使用新型滑床板、动态轨距调... 在荒漠地区,铁路道岔受到风沙侵蚀和掩埋的威胁,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道岔结构优化、防沙措施、清沙技术以及智能监测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道岔结构优化,包括改进钢轨材料、使用新型滑床板、动态轨距调整技术以及轨枕道床结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轨道耐磨损能力,避免道岔堵塞和道床沙化;采用通用防沙工程、道岔挡沙刷、防沙盖板等防沙措施,可以有效在沙源和传输路径进行防沙,优化道岔流场,减少沙砾堆积;引入高效的除沙机具和智能监测技术,如传感器、无人机巡检以及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实现道岔状态的实时监测、线路积沙情况监测和及时沙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区铁路 道岔 结构优化 防沙措施 清沙技术 智能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付林圃 王喜鑫 +5 位作者 麻书玮 李少华 薛婷 李强强 严睿 杨秦川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90,I0006,I0007,共16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RD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氮气吸附实验,分析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探讨沉积、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合... 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RD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氮气吸附实验,分析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探讨沉积、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合水南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度平均为8.47%,渗透率平均为0.74×10^(-3)μm^(2),属于典型的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孔喉半径集中分布在0.02~200.00μm之间,孔隙形态主要为板状平行狭缝孔和半封闭楔形孔;孔隙结构受沉积、成岩作用演化共同控制。沉积作用奠定页岩油储层的物质基础,沉积物粒度细,杂基体积分数高,原始孔渗低;储层在强压实阶段损失大量的粒间孔隙,胶结作用进一步降低储层物性;后期溶蚀作用的改造促使优势储层形成。砂质碎屑流砂体受胶结作用减孔大,浊流砂体受压实作用减孔大。砂质碎屑流砂体经历中等压实、强胶结及中等溶蚀,是研究区优势储层的主要成因。该结果对夹层型页岩油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湖盆 夹层型页岩油 孔隙结构 砂质碎屑流 优势储层 长7段 合水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段源-汇格局与砂体分布
9
作者 方旭蕾 王琳霖 +4 位作者 齐荣 高辉 杨飞 刘璐 苏娟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5,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富县地区作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阵地,其主力勘探层段——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段(盒1段)受复杂构造—沉积作用影响显著,导致沉积充填的源—汇分布格局与砂体分布规律仍不明确。因此,深入开展多物源体系下的...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富县地区作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阵地,其主力勘探层段——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段(盒1段)受复杂构造—沉积作用影响显著,导致沉积充填的源—汇分布格局与砂体分布规律仍不明确。因此,深入开展多物源体系下的沉积充填交汇关系、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对该地区天然气的高效勘探与规模增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结合岩石薄片、重矿物以及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开展了富县地区盒1段沉积物源分析,并总结了砂体成因类型、结构特征及其分布与演化规律。富县地区盒1段沉积期主要发育南部陆源碎屑充填区及南北陆源碎屑混源充填区。在盒1段共识别出9种岩相类型和3类岩相组合,其中主要砂体成因类型为辫状河相辫状河道充填和心滩砂坝两类。沿物源方向,岩相组合由指示南物源区下切、加积、侧积沉积充填作用逐渐演化为南北物源混源区侧积充填作用。盒1段经历了从沉积初始阶段洪水期富陆源粗碎屑供给到沉积晚期枯水期泥质沉积为主的沉积演化过程。其中,盒1-1、盒1-3小层沉积期是辫状复合河道砂体发育的有利阶段,尤其是盒1-1小层沉积期,优势砂体主要发育于富县地区中东部南物源沉积充填区及北部的物源混合充填的主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岩相类型 砂体成因 源汇格局 盒1段 二叠系 富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中南部大岗地区上白垩统油砂含油性特征
10
作者 仝立华 单玄龙 +5 位作者 张家强 李锋 石磊 李耀华 徐银波 刘衍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3-374,共12页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是中国重要的油砂成矿带,为了进一步厘清该区中南部白垩系油砂资源特征,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并在吉林大岗地区布设了5口油砂调查井和1口水文观测井,通过岩心观察、地球物理测井解释、岩心样品含油率测试等方法开...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是中国重要的油砂成矿带,为了进一步厘清该区中南部白垩系油砂资源特征,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并在吉林大岗地区布设了5口油砂调查井和1口水文观测井,通过岩心观察、地球物理测井解释、岩心样品含油率测试等方法开展地质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垩系姚家组油砂赋存深度为175~208 m,岩性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最大含油率为16.02%,平均含油率为8.23%。油砂层测井曲线具低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中高电阻率和低密度的特征。自上而下对油砂地层划分了4个小层(S1、S2、S3、S4)并开展含油特征分析,纵向上,油砂含油性表现为非均质性,且具有随深度增大含油率逐渐增高的特征,位于储层下部的S3和S4小层平均含油率分别为10.80%和11.40%,达到富矿品位。各小层有效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单层有效厚度为3.10 m,最小单层有效厚度为1.20 m,下部的S3和S4小层的平均有效厚度分别为2.90 m和1.90 m,明显优于上部的S1和S2小层。在油砂发育规模上:S3小层分布面积最大,有效厚度≥2 m的砂体面积约为270 m×160 m,厚度中心位于井区东南,自厚度中心向北西方向厚度有所减薄;S4小层分布面积次之,有效厚度≥2 m的砂体面积约250 m×120 m,厚度中心位于井区中部,平面上呈东南和西北方向分布面积大、中间略小的近哑铃状,自厚度中心向北东和南西方向厚度有所减薄。砂体沉积特征受区域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控制,高品质油砂多赋存于分流河道的细砂岩中,特别是位于下部的S3和S4小层具明显的多期叠置河道侧积砂体的沉积形态。总体而言,位于储层下部的S3和S4小层表现为高含油率、有效厚度大、展布面积可观的油砂赋存特征,是该区高品质油砂的主力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含油性特征 松辽盆地 西部斜坡带 大岗地区 上白垩统 姚家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坝区退耕坡地风沙输沙率及粒径特征分析
11
作者 许晶晶 杜鹏飞 +2 位作者 陈吟 赵莹 陈康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6,共8页
为明晰接坝区退耕坡地土壤风蚀及输沙特征,选取小坝子流域的退耕坡地作为研究区,基于2018—2020年间集沙仪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及下垫面类型的输沙率与粒径分布特征,并提出了针对性防治建议。在季节变化上,春季为风蚀最强时段,坡中... 为明晰接坝区退耕坡地土壤风蚀及输沙特征,选取小坝子流域的退耕坡地作为研究区,基于2018—2020年间集沙仪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及下垫面类型的输沙率与粒径分布特征,并提出了针对性防治建议。在季节变化上,春季为风蚀最强时段,坡中沙地和坡下农地的平均输沙率分别达到2.68×10^(-2) kg/(m^(2)·d)和5.43×10^(-2) kg/(m^(2)·d),其次是冬季和夏秋季。从下垫面类型来看,坡顶裸岩沙地、坡中沙地、坡脚草地和坡下农地的场次大风输沙率依次为34.28×10^(-2) kg/(m^(2)·h)、34.08×10^(-2) kg/(m^(2)·h)、7.13×10^(-2) kg/(m^(2)·h)和8.20×10^(-2) kg/(m^(2)·h),差异显著。风蚀物粒径以粉粒为主,其次是极细沙和细沙。坡上退耕地和坡下翻耕后农地为防治重点区域,春季为重点防控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 粒径 退耕坡地 接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非林波波带中央带Sand River地区高压麻粒岩变质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慧明 郑常青 +3 位作者 徐学纯 徐久磊 韩晓萌 周晓萍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612-622,共11页
南非林波波带中央带Sand River地区存在高压基性麻粒岩,其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石英+钛铁矿+磁铁矿。岩石学研究表明,该高压麻粒岩经历了两期退变质作用,早期退变质阶段以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出现为特征,晚期退变质阶段以... 南非林波波带中央带Sand River地区存在高压基性麻粒岩,其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石英+钛铁矿+磁铁矿。岩石学研究表明,该高压麻粒岩经历了两期退变质作用,早期退变质阶段以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出现为特征,晚期退变质阶段以角闪石的出现为特征。传统温压计计算表明:高压麻粒岩峰期变质温度为820℃~900℃,压力为13.5~15.4kbar;早期退变质的形成温压为800℃~890℃和8.8~11.2kbar;晚期退变质条件为540℃~650℃和2.7~4.4kbar。其退变质作用P-T轨迹为顺时针型近等温降压到降温降压的过程。高压麻粒岩经历的这种顺时针P-T轨迹通常发育在大陆碰撞环境,指示其形成可能与津巴布韦克拉通、卡普瓦尔克拉通在碰撞后地壳快速剥露事件有关,这对探讨林波波带中央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高压麻粒岩 P-T轨迹 林波波带 大陆碰撞 sand River地区 南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上段有利砂体控制因素及预测
13
作者 徐庚 严雪 +3 位作者 吴楠 胡琮 雷宇 张文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60,I0004,I0005,共18页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主要的含油层系。根据测井、地震、岩心、薄片、物性及含油气性等资料,分析研究区延长组中上段前积层段储层特征及有利砂体控制因素,对有利砂体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上...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主要的含油层系。根据测井、地震、岩心、薄片、物性及含油气性等资料,分析研究区延长组中上段前积层段储层特征及有利砂体控制因素,对有利砂体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上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孔隙度主要分布于8.0%~12.0%,渗透率主要分布于(0.10~0.30)×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有利砂体发育受古地貌、沉积相及岩相因素控制,缓坡带和坳陷带为有利砂体最发育的地貌单元,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深水重力流的砂质碎屑流沉积微相是有利砂体形成的主要沉积相带,块状层理细砂岩相是有利砂体最发育的岩相类型。研究区有利砂体可分为Ⅰ—Ⅲ类,Ⅰ类砂体主要分布于缓坡带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Ⅱ类砂体主要分布于缓坡带及坳陷带的砂质碎屑流沉积微相,Ⅲ类砂体主要分布于斜坡带和坳陷带远端的河道侧缘及浊流沉积微相。该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的下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因素 有利砂体 储层特征 三叠系 延长组中上段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古地貌恢复及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石西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想 付磊 +5 位作者 魏璞 李俊飞 徐港 曹倩倩 钟杨 王振鹏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8,共11页
综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测井、录井数据,采用沉积古地貌恢复技术对准噶尔盆地石西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在明确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古地貌与沉积相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油气勘探的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 综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测井、录井数据,采用沉积古地貌恢复技术对准噶尔盆地石西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在明确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古地貌与沉积相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油气勘探的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恢复古地貌的步骤包括计算时间域下的地层厚度、计算深度域下的地层厚度、剥蚀量恢复、去压实校正和古水深恢复。石西地区百口泉组沉积时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构造格局,西北部为大面积高地,中部、东部发育凸起和6条主干沟槽,相互穿插,南部则分布3个洼地,古地貌以凸起—沟槽—洼地的组合样式为主。②研究区北部、中部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微相为主,被分流河道间湾分割;西南部、西部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包含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局部区域发育河口坝和席状砂微相。③研究区古地貌控制沉积相展布,古地貌形态和特征直接影响沉积物来源、搬运路径和沉积环境,表现为东北部物源经三角洲砂体向西南部湖盆中心输送过程中,6条古沟槽为主要搬运通道,同时限制河道的频繁摆动;沟槽内水动力强,发育厚层、多期叠置的分流河道砂体;凸起地区受河道影响较小,积聚了较厚的泥岩,发育分流河道间湾微相;洼地内因河道扩展导致水动力减弱,细砂质沉积,发育大面积席状砂微相。④研究区东部沟槽区和南部洼地是储层发育有利区,也是重点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辫状河三角洲 席状砂 分流河道 去压实校正 百口泉组 三叠系 石西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治沙措施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15
作者 谢尕藏卓玛 马瑞 +3 位作者 张富 刘腾 张睿杰 谢爱萍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5-284,共10页
[目的]“机械沙障+梭梭”是沙区常见的复合治沙措施,为探究生态垫沙障+梭梭(El+H)、塑料网沙障+梭梭(Pc+H)、编织袋沙障+梭梭(Wn+H)、草方格沙障+梭梭(Gs+H)与黏土沙障+梭梭(Cy+H)措施区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方法]选择民勤沙咀墩... [目的]“机械沙障+梭梭”是沙区常见的复合治沙措施,为探究生态垫沙障+梭梭(El+H)、塑料网沙障+梭梭(Pc+H)、编织袋沙障+梭梭(Wn+H)、草方格沙障+梭梭(Gs+H)与黏土沙障+梭梭(Cy+H)措施区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方法]选择民勤沙咀墩规模精准固沙造林示范区5种措施布设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流动沙丘+梭梭人工林地土壤为对照(CK),测定分析土壤碳氮储量及其与电导率、pH、体积质量、水分体积分数等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1)5种治沙措施对土壤电导率、水分体积分数和体积质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对土壤pH影响不显著(p>0.05),在不同土层间土壤理化因子有显著差异(p<0.05)。2)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于0~1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40~60 cm土层达到峰值。3)5种治沙措施均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全氮储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土壤碳固持速率整体呈上升态势,其中Gs+H治沙措施下的碳固持速率达到最高,氮固持速率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4)治沙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全氮储量及碳、氮固持速率的影响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全氮储量及碳、氮固持速率的影响也较为显著(p<0.05),且治沙措施与土层深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全氮储量及碳、氮固持速率具有显著影响,且各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Gs+H治沙措施在改善土壤性质和提升碳相关指标方面表现最优,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土地的生态修复和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土壤 阻沙固沙措施区 土壤碳氮储量 土壤碳氮固持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风沙区不同下垫面及土地利用类型的风力侵蚀特征——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16
作者 杨志 张国军 +4 位作者 管凝 任正龑 魏小燕 徐志友 程金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6,共8页
研究宁夏干旱风沙区的风力侵蚀特征,明确不同下垫面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风蚀情况,对当地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盐池县,对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以及灌木林地和荒草地这5种下垫面类型的... 研究宁夏干旱风沙区的风力侵蚀特征,明确不同下垫面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风蚀情况,对当地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盐池县,对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以及灌木林地和荒草地这5种下垫面类型的风蚀模数进行测量,并用集沙仪法测量其输沙率,同时通过风蚀圈测定耕地、灌木林地和草地这几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的风蚀情况。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灌木林地和荒草地的月平均风力侵蚀模数分别为6 521.82、5 888.18、6 735.09、6 101.45和4 076.91 t/km^(2),荒草地最低;2)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灌木林地和荒草地的月平均蠕移输沙率依次为0.65、0.71、0.64、0.55和0.68 g/(m^(2)·min),月平均全方位输沙率依次为2.80、0.82、0.75、0.68和0.56 g/(m^(2)·min);3)宁夏干旱风沙区风蚀圈产沙量依次为耕地>灌木林地>草地。较大面积的沙蒿覆盖能够抑制沙丘的风蚀情况,且草本的种植能较好地减少风蚀,因此沙蒿等草本植物能够对宁夏干旱风沙区的风蚀防控及水土资源改良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 沙蒿 灌木林地 草地 宁夏干旱风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多样性提升的采砂废弃地林-塘-岛修复模式研究
17
作者 李沛吾 陈鸿飞 +1 位作者 程莅登 袁兴中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7-104,共8页
采砂活动导致河岸带生态系统退化,采砂废弃地生物多样性恢复面临多项严峻挑战,亟须创新性生态修复途径及技术措施。选取三峡库区重庆开州区滴水坝采砂废弃地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其面临的地表破坏、植被退化及季节性水位变化等环境胁迫,构... 采砂活动导致河岸带生态系统退化,采砂废弃地生物多样性恢复面临多项严峻挑战,亟须创新性生态修复途径及技术措施。选取三峡库区重庆开州区滴水坝采砂废弃地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其面临的地表破坏、植被退化及季节性水位变化等环境胁迫,构建并实施了林-塘-岛修复模式,并在修复工程实施3年后,对其植物、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评估该修复模式的生物多样性提升效益。结果表明,滴水坝共记录维管植物49科102属118种,鸟类12目34科68种,修复后各高程段的植物、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照区。滴水坝林-塘-岛修复模式不仅维持着较高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复杂的群落空间结构,且显著提升了鸟类群落多样性,可为采砂废弃地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林-塘-岛复合体”修复模式 生物多样性 采砂废弃地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金秋气田侏罗系沙一段有利含气区预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关旭 李建海 +4 位作者 唐青松 韦滕强 张少敏 王小娟 朱讯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1,共11页
针对金秋气田沙溪庙组一段(沙一段)河道砂体普遍致密化、物性差且非均质性强的问题,通过正演模拟优选多种叠前属性,运用三维透视和人工智能反演开展砂体边界、储层和含气性预测,优选致密气开发有利区。结果表明:沙一段Ⅲ、Ⅳ砂组河道最... 针对金秋气田沙溪庙组一段(沙一段)河道砂体普遍致密化、物性差且非均质性强的问题,通过正演模拟优选多种叠前属性,运用三维透视和人工智能反演开展砂体边界、储层和含气性预测,优选致密气开发有利区。结果表明:沙一段Ⅲ、Ⅳ砂组河道最发育,河道集中在西部近物源区,向东宽度明显变窄,Ⅱ砂组和Ⅴ砂组次之,Ⅰ砂组河道数量最少。沙一段储层受分流河道控制明显,Ⅲ砂组和Ⅳ砂组储层厚度普遍大于8 m,呈连片状集中分布在西部JQ8井区,或呈条带状局限分布于东部JQ5H井区,Ⅱ砂组和Ⅴ砂组储层厚度为6~8 m,分别位于西部JQ8井区河道交汇处和东部JQ5H井区分流河道内部。通过人工智能有监督的学习,预测各砂组有利含气区,Ⅲ和Ⅳ砂组含气饱和度高,气藏集中分布在JQ8、JQ5H井区河道交汇处,Ⅱ砂组气藏呈窄条状分布在JQ8和JQ5H井区河道发育区,Ⅴ砂组则局限分布在QL7和JH5井区分流河道内。Ⅲ、Ⅳ砂组河道和储层厚度大,含气饱和度高,是致密气开发重点目的层。研究成果可以为川中地区金秋气田沙一段致密气高效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预测 地震属性 致密砂岩气藏 沙一段 金秋气田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府煤田勘查开发的地质科技创新与贡献 被引量:2
19
作者 范立民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共22页
【背景】神府煤田(即陕北侏罗纪煤田)的发现和探明,是我国“六五”期间煤炭工业最重要的成就,由此拉开了我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的序幕。神府煤田勘探与发现的道路曲折,科技创新成就珍贵,总结煤田地质勘查和研究进展,对我国西部煤炭主产... 【背景】神府煤田(即陕北侏罗纪煤田)的发现和探明,是我国“六五”期间煤炭工业最重要的成就,由此拉开了我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的序幕。神府煤田勘探与发现的道路曲折,科技创新成就珍贵,总结煤田地质勘查和研究进展,对我国西部煤炭主产区的地质工作、绿色开发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进展】一是聚煤模式和聚煤规律的研究,从早期的河流沉积和煤层呈鸡窝状分布的不当认识,转变到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以及发育5个连续沉积的煤层(组)的客观认识,促进了普查找煤工程部署和快速完成。二是煤田勘探从早期按部就班套用“规范”,转变到榆神矿区勘探阶段大胆创新,提出了“沙漠煤田综合勘探技术”并推广应用,大幅度缩短了勘探周期,降低了勘探成本,提高了对煤层、地层和各类地质界线的控制程度,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地质勘探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促成了榆神矿区及早开发。三是保水采煤科学理念的提出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创新了煤田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和方法。在神府煤田开发初期就关注到地下水水位管控和生态环境保护,建成了我国首张省级煤矿地下水监测预警网,监测站点涵盖神府煤田所有煤矿和规划区,促进了煤田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突水溃沙灾害、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灾害防控、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应用,促进了绿色矿区建设,建成了和谐矿区、绿色矿山。【启示】国家重大需求是推动神府煤田发现与勘探的重要契机,科技创新是推动煤田勘探进展和科学勘探的主要驱动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展望】高分辨沉积环境研究、透明地质大模型构建、深部煤层开采矿井水源头减水、高强度采煤条件下含水层结构保护和生态修复,无疑是今后神府煤田地质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聚煤规律 保水采煤(保水开采) 透明地质 突水溃沙 综合勘探 生态脆弱矿区 神府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沙区典型人工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
20
作者 李烽 杨建军 +4 位作者 侯鹏 王之西 秦瑶 何苗 罗青红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为评估南疆沙区人工防风固沙林植被-土壤系统健康状况,选取12种典型模式配置的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测定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与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模型,选取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 为评估南疆沙区人工防风固沙林植被-土壤系统健康状况,选取12种典型模式配置的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测定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与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模型,选取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进行健康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2个典型人工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为0.54~0.78,以“一般健康”为主,占比50%;2行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6行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混交林(样地12)达到“健康”等级,该模式植物生长状况最优,林地深层土壤含水率,以及有机质与速效钾质量分数较单一植被纯林样地显著提升。通过健康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南疆沙区营建防风固沙林时,绿洲边缘区推荐2行沙枣+6行胡杨且株行距1.5 m×2 m的混交模式以及4行小叶白蜡(Fraxinus bungeana)+3行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且株行距为2 m×2 m的混交模式;风沙前沿区推荐株距为0.5 m的新疆杨+沙枣行内混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林 土壤理化性质 健康评价 南疆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