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2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ambient wind on pressure wave generated by high-speed train entering a tunnel 被引量:7
1
作者 ZHOU Xi-sai LIU Tang-hong +2 位作者 CHEN Zheng-wei ZOU Xiang LIU Dong-r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465-1475,共11页
Using three-dimensional, unsteady N-S equations and k-ε turbulence model, the effect of ambient wind on the pressure wave generated by a high-speed train entering a tunnel was studied via numerical simulation. Pressu... Using three-dimensional, unsteady N-S equations and k-ε turbulence model, the effect of ambient wind on the pressure wave generated by a high-speed train entering a tunnel was studied via numerical simulation. Pressure changes of the train surface and tunnel wall were obtained as well as the flow field around the train.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train runs downwind, the pressure change is smaller than that generated when there is no wind. When the train runs upwind, the pressure change is larger. The pressure change is more sensitive in the upwind condition than in the downwind condition. Compared with no wind condition, when the wind velocity is 10 m/s and 30 m/s, the pressure amplitude on the train head is reduced by 2.8% and 10.5%, respectively. The wall pressure amplitude at 400 m away from the tunnel entrance is reduced by 2.4% and 13.5%, respectively. When the wind velocity is-10 m/s and-30 m/s, the pressure amplitude on the train head increases by 3.0% and 17.7%, respectively. The wall pressure amplitude at 400 m away from the tunnel entrance increases by 3.6% and 18.6%, respectively. The pressure waveform slightly changes under ambient win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ambient wind on the pressure wave propagation sp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TRAIN AMBIENT wind pressure wave TUNN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ponses of wind-induced internal pressure in a two-compartment building with a dominant opening and background porosity Part 1:Theoretical for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被引量:6
2
作者 余先锋 全涌 顾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2940-2948,共9页
The equations governing wind-induced internal pressure responses for a two-compartment building with a dominant opening and background porosity were derived.The unsteady form of the Bernoulli equation,the law of mass ... The equations governing wind-induced internal pressure responses for a two-compartment building with a dominant opening and background porosity were derived.The unsteady form of the Bernoulli equation,the law of mass conservation,and adiabatic equation were used for the derivation.The precision of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was verified by a wind tunnel test on a rigid model of a low-rise build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can effectively analyze the wind-induced internal pressure responses.The internal pressure responses in both compartments are suppressed due to the additional damping provided by background porosity.The responses of internal pressure in both compartments,especially in the compartment without an external opening,decrease with increased lumped leakag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inant opening internal pressure background porosity additional damping wind tuunel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duced by Ionic Wind in Needle-to-water Corona Discharge 被引量:2
3
作者 ZHANG Yu LIU Lijuan OUYANG Jiting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87-2192,共6页
The negative DC corona discharge in air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was investigated in a needle-to-water system to obtain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corona ionic wind.The deformation of water surface was measured and t... The negative DC corona discharge in air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was investigated in a needle-to-water system to obtain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corona ionic wind.The deformation of water surface was measur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wind pressure over the water surface was calculated.The effects of varying discharge parameters,such as applied voltage,gap spacing,tip radius of needle,and the shape of grounded electrode,on the wind pressure were studied.The measured wind pressure ranges from several Pa to several tens of Pa and up to 33 Pa over a small area;the pressure is comparatively large in the center and decreases quickly outwards.In the experiment system,a higher voltage on a 3 mm gap resulted in a stronger pressure of the ionic wind;around the onset voltage,using a needle with tip radius of 50μm obtained a larger wind pressure than using a needle with 100μm tip radius,but the latter one can produce larger pressure at higher voltages.Plus,the shape of the grounded electrode only influences the wind pressure a litt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分布 电晕放电 离子风 水针 起始电压 接地电极 风压力 大气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d tunnel testing of wind pressures on a large gymnasium roof
4
作者 傅继阳 吴玖荣 梁枢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521-529,共9页
A wind tunnel test was conducted for a large steel gymnasium structure. Simultaneous pressure measurements were made on its entire ellipsoidal roof in a simulated suburban boundary layer flow field. Special attention ... A wind tunnel test was conducted for a large steel gymnasium structure. Simultaneous pressure measurements were made on its entire ellipsoidal roof in a simulated suburban boundary layer flow field.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haraeteristics of fluctuating wind pressures in different zones on the roof. Some selected results are presented: 1) correlations between fluctuating wind pressures on both roof surfaces, 2) eigenvalues and eigenvectors of covariance matrices of the fluctuating wind pressures, 3)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of the fluctuating wind pressures, and 4)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ak factor. Furtherm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quasi-steady approach is discuss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results, an empirical formula for estimating the minimum pressure coefficients, using a peak factor approach, is presented. Comparison of the minimum pressure coefficients determined by the proposed formula and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wind tunnel tests is made to examine the applic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formu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span roof wind pressure wind tunnel test gymnasium ro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游泳馆结构风荷载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孙香红 史忠冉 +1 位作者 纪颖颖 陈涛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0,共9页
为了研究体型复杂的大跨度游泳馆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风压变化规律,以西安某大跨度游泳馆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风荷载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游泳馆在不同湍流模型、不同风向角工况下的屋盖表面平均风压系数变化展开研究,分析湍流模型和风向... 为了研究体型复杂的大跨度游泳馆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风压变化规律,以西安某大跨度游泳馆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风荷载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游泳馆在不同湍流模型、不同风向角工况下的屋盖表面平均风压系数变化展开研究,分析湍流模型和风向角对游泳馆屋盖结构的影响;然后考虑不同区建筑物对该游泳馆平均风压系数的影响,分析得到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湍流模型对游泳馆屋盖的平均风压系数影响较小;在90°和270°风向角下,游泳馆整体模型的屋盖表面平均风压系数变化梯度平缓,平均风压系数基本维持在-0.5左右,而在其他风向角下,平均风压系数变化梯度明显;游泳馆屋檐凹进去的部分平均风压系数很小,甚至出现正风压的情况,而凸出来的弧形部分负风压较大;来流由低往高走时,前方较低矮的B区和C区对A区形成缓坡结构,有效抵挡了部分气流,从而降低了A区的风压,使得平均风压系数变化梯度相对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结构 风荷载 数值模拟 风向角 平均风压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10月5日磁暴主相两个不同时段太阳风参数特征告诉我们什么?
6
作者 李琪 乐贵明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3,共9页
本文研究了2000年10月5日磁暴主相两个不同时段期间环电流的变化速度与相应太阳风参数的关系.研究发现,磁暴主相期间环电流的变化速度并不取决于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的平均值和最大值,也不取决于太阳风电场的平均值和最大值.本文的研究证... 本文研究了2000年10月5日磁暴主相两个不同时段期间环电流的变化速度与相应太阳风参数的关系.研究发现,磁暴主相期间环电流的变化速度并不取决于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的平均值和最大值,也不取决于太阳风电场的平均值和最大值.本文的研究证明,磁暴环电流增强期间环电流的变化速度,不仅取决于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和太阳风的速度,还取决于太阳风的动压,而且太阳风的动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采用Burton et al.(1975)方程和O′Brien,McPherron (2000a)方程估算得到的2000年10月5日的两次地磁活动的强度远低于实际的观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 太阳风电场 太阳风动压 磁暴环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风压导线覆冰特性与关键因素研究
7
作者 周超 陈朋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76-2185,I0105-I0107,共13页
低风压导线通过改变外层线股形状来降低风阻系数,但较少考虑外层线股形状改变可能对导线覆冰特性的影响。为揭示低风压导线覆冰特性和关键影响因素,该研究建立低风压导线精细化几何模型,利用ANSYS Fluent模块划分网格、定义边界并在ANSY... 低风压导线通过改变外层线股形状来降低风阻系数,但较少考虑外层线股形状改变可能对导线覆冰特性的影响。为揭示低风压导线覆冰特性和关键影响因素,该研究建立低风压导线精细化几何模型,利用ANSYS Fluent模块划分网格、定义边界并在ANSYS Icing模块开展了覆冰过程模拟计算。讨论了外层线股开口角(30°、45°、60°和90°)、开口处小圆弧半径(0.8、1.7、2.8和3.5mm)、凹弧面半径(7.09、9.15、12.09和16.9mm)对低风压导线碰撞系数、积冰形状的影响,并与同直径钢芯铝绞线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外层线股开口角45°时,覆冰质量最大;小圆弧半径增加,覆冰质量逐渐减小;另外,随凹弧面半径增加,覆冰质量及范围都逐渐增大;与钢芯铝绞线相比,低风压导线积冰量在短时间覆冰条件下明显减小(当覆冰30 min时,覆冰质量减少50.1%),但在长时间覆冰条件下积冰量差别很小(当覆冰24h时,覆冰质量增加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风压导线 覆冰模型 碰撞系数 积冰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站台门系统关键技术综述
8
作者 占栋 倪少权 +5 位作者 景博 王远波 许惟国 陶世杰 林飞 夏文星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58,共15页
站台门是保障旅客候车安全的重要装备。高速铁路客流量大、车型多、运营环境复杂,导致高速铁路站台门面临多车型自适应性、复杂荷载结构可靠性、站-车-人动态耦合下高安全性的技术挑战。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高速铁路站台门关... 站台门是保障旅客候车安全的重要装备。高速铁路客流量大、车型多、运营环境复杂,导致高速铁路站台门面临多车型自适应性、复杂荷载结构可靠性、站-车-人动态耦合下高安全性的技术挑战。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高速铁路站台门关键技术创新,包括多车型复杂成网运行条件下站台门自适应技术;复杂机电耦合系统协同设计;多因素动态耦合作用下站台门风致荷载及抗风设计;动态系统可靠性设计及安全保障;站台门人机工程设计。通过上述关键技术研究分析,对高速铁路全自动运行模式下多车型智能联控、城市公交化高铁站台候车、站台门全寿命周期智能运维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台门 高速铁路 动车组 自适应控制 风压荷载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三巴”(2316)路径和降水预报偏差分析
9
作者 石娟 吴俞 吴敏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5,共10页
利用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0.25°×0.25°经纬度分辨率的ERA5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上海台风所最佳路径集和EC全球模式细网格预报数据,对2316号台风“三巴”的移动路径和海南暴雨的预报偏差及其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 利用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0.25°×0.25°经纬度分辨率的ERA5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上海台风所最佳路径集和EC全球模式细网格预报数据,对2316号台风“三巴”的移动路径和海南暴雨的预报偏差及其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EC预报的台风路径比实况略偏西偏北,移速偏快,南折时间点偏晚,主要原因是EC预报的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冷空气影响海南的强度偏弱。海南省气象台主观预报的暴雨量级评分比EC模式预报高0.33,但两者均漏报18日08时—19日08时海南岛东北沿海地区的暴雨,分析EC模式偏差原因得知,EC预报场的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与实况偏差较大,位置偏东,强降水落区位于海南岛东部海面。低层(925 hPa)长时间维持东南急流,整层湿度条件较好,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导致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出现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三巴” 副热带高压 风雨特征 预报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型下击暴流风场及其对多层建筑表面风压影响的研究
10
作者 王辉 吴学健 +1 位作者 吴安超 吴亚雄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72,共8页
下击暴流常呈现风暴的整体移动特点,其风场特征与静止型下击暴流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建立移动冲击射流数值模型,以下击暴流水平移动速度为关键变量,对移动型下击暴流非稳态风场特征及其作用下的多层建筑风压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射流... 下击暴流常呈现风暴的整体移动特点,其风场特征与静止型下击暴流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建立移动冲击射流数值模型,以下击暴流水平移动速度为关键变量,对移动型下击暴流非稳态风场特征及其作用下的多层建筑风压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射流中心的移动导致风暴中心与射流中心产生偏移,风暴前缘形成弓形极值风速区域,且移动速度越大,偏移距离越大,弓形区域径向宽度越小,当α=0.3时,偏移距离达到0.7 D_(jet),径向宽度减小至1.5 D_(jet);下击暴流在靠近、通过和远离建筑时,建筑表面风压具有明显的时变性;风暴移速的不同导致风场结构出现显著差异,进而对多层建筑表面风压的分布产生影响,不同移速的下击暴流作用下建筑相同位置处风压系数差值最大达到1.3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移动速度 风场特性 风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击暴流作用下停机状态风力机表面风压特性研究
11
作者 王辉 李将将 吴学健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4-462,共9页
采用雷诺时均方法对静止和移动下击暴流风场特性开展研究,分析射流中心移速V_(t)对下击暴流风场结构的影响,并以NREL 5 MW型风力机为研究对象,研究揭示下击暴流场中风力机周边流场和表面风压特性。结果表明:移速V_(t)的增大致使风力机... 采用雷诺时均方法对静止和移动下击暴流风场特性开展研究,分析射流中心移速V_(t)对下击暴流风场结构的影响,并以NREL 5 MW型风力机为研究对象,研究揭示下击暴流场中风力机周边流场和表面风压特性。结果表明:移速V_(t)的增大致使风力机周边风速减小而极值增大,涡旋旋向由绕X轴转为锥形斜向下。塔筒压力面、吸力面和叶片压力面风压分别沿圆周或弦长方向呈“山字形”、“倒U形”和“斜倒U形”变化,而叶片吸力面风压基本相同;实际距离l的增大导致风力机压力面风压极值略微增大,两侧和吸力面由正转负,而后均转为0.16的均匀正压。移速V_(t)的增大将压缩风暴前缘影响区,导致l值相近V_(t)不同时风压系数均值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风 移动暴流 风力机 SST k-ω模型 径向距离 表面风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地基上海底滑坡与风机基础的相互作用
12
作者 张建红 申嘉荣 +1 位作者 王爱霞 唐梦月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4,共4页
大规模的海底滑坡可能对海洋风机基础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了海底滑坡作用下砂土地基上海上风机四桩基础的响应,研究了海底滑坡与风机基础的相互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海底滑坡导致砂土地基中产生10~20 kPa的超静... 大规模的海底滑坡可能对海洋风机基础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了海底滑坡作用下砂土地基上海上风机四桩基础的响应,研究了海底滑坡与风机基础的相互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海底滑坡导致砂土地基中产生10~20 kPa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砂土在1~2 m深度内可能出现液化;风机基础沉降取决于滑坡的动力效应,10m桩基础的沉降为0.5 m,20 m桩基础约为0.1 m;增加桩长可以降低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基础沉降。论文还讨论了滑坡体黏滞度对海底滑坡与风机基础相互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滑坡 海上风机基础 超静孔隙水压力 基础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中多筒导管架基础的循环承载特性
13
作者 张浦阳 冯嘉成 +1 位作者 乐丛欢 丁红岩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3-695,共13页
为研究海上风机基础在周期性循环荷载下的承载特性,本文针对不同形式的多筒导管架基础结构和加载方向,采用模型试验与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对多筒导管架基础在饱和砂土中的单调水平承载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加载角度对多筒导管... 为研究海上风机基础在周期性循环荷载下的承载特性,本文针对不同形式的多筒导管架基础结构和加载方向,采用模型试验与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对多筒导管架基础在饱和砂土中的单调水平承载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加载角度对多筒导管架基础的单调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基础的累积变形增长速率逐渐减缓,幅值比越大,循环累积转角越大,其中三筒导管架基础的累积转角略高于四筒导管架基础。此外,长周期循环荷载使基础卸载刚度最终趋于稳定,并维持在第1次循环后卸载刚度值的1.5~2倍。三筒和四筒导管架基础的塑性区主要集中在筒裙前侧顶部和端部,呈现楔形和勺型破坏模式,而筒底未形成贯通式破坏面。水平与弯矩加载作用下,基础的旋转中心位于筒基与泥面交界处,土压力集中分布在受压筒附近,后侧土体扰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多筒导管架基础 极限承载力 循环荷载 卸载刚度 累积转角 塑性变形 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力调节系统管路设计与分析
14
作者 谢强 杨毅晟 裴海涛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181,共7页
为满足我国大型客机、大型运输机等国家重点型号装备研制需求,突破飞行器研制中气动精细设计等关键复杂气动问题,推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自主创新发展,亟需建成一座流场品质好,综合试验能力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为满... 为满足我国大型客机、大型运输机等国家重点型号装备研制需求,突破飞行器研制中气动精细设计等关键复杂气动问题,推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自主创新发展,亟需建成一座流场品质好,综合试验能力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为满足该风洞增压和负压工况及气流压力稳定的高精度要求,压力调节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NX软件建立调压系统管路三维模型,通过理论计算确定管路壁厚,完成开孔及虾米弯管补强设计。采用ABAQUS软件分3种工况对管路进行计算校核,验证管路设计的可行性。开展了大型套筒式调压阀结构设计,解决了阀门支撑机构及密封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式跨声速风洞 压力调节系统 管路设计 调压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济气动声学风洞声场品质测试
15
作者 庞加斌 刘劲松 +2 位作者 邢鹏 李泽 李田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57-1461,1470,共6页
气动声学风洞的声场品质包括试验段驻室自由声场、背景噪声和低频压力脉动3个方面指标。同济气动声学风洞声场测试结果显示,160 km·h^(-1)风速的背景噪声A计权总声压级为61 dB(A),50~200 km·h^(-1)风速范围内的低频压力脉动... 气动声学风洞的声场品质包括试验段驻室自由声场、背景噪声和低频压力脉动3个方面指标。同济气动声学风洞声场测试结果显示,160 km·h^(-1)风速的背景噪声A计权总声压级为61 dB(A),50~200 km·h^(-1)风速范围内的低频压力脉动系数小于0.5%;滚动路面系统的移动带抽吸在80 km·h^(-1)风速以下干扰背景噪声,但对低频压力脉动没有影响;按照ISO 3745∶2012标准,试验段驻室自由声场截止频率低至50 Hz,且63 Hz及以上自由声场半径达到9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声学风洞 自由射流剪切层 背景噪声 低频压力脉动 滚动路面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速进气道出口封闭的非定常流动特性研究
16
作者 温玉芬 张炜群 郝思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2-783,共12页
冲压发动机转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进气道入口通流、出口封闭的盲腔流动现象,使得进气道发生大幅气流振荡,飞行器面临姿态失稳和结构破坏的风险。针对进气道的气流振荡问题,对一种超声速双侧布局进气道在出口封闭状态下的非定常流动特性... 冲压发动机转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进气道入口通流、出口封闭的盲腔流动现象,使得进气道发生大幅气流振荡,飞行器面临姿态失稳和结构破坏的风险。针对进气道的气流振荡问题,对一种超声速双侧布局进气道在出口封闭状态下的非定常流动特性开展风洞试验和数值仿真研究,获得了模型尺寸、来流马赫数及边界层吸除对进气道压强振荡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封闭时,进气道发生周期性的流动振荡现象,气流振荡频率与来流声速成正比,与进气道长度成反比,压强振荡峰值与来流总压接近,且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大显著上升。采用的数值仿真方法较好地模拟了进气道出口封闭状态下的非定常流动,数值仿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非定常仿真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气流振荡过程中,进气道内收缩段的边界层吸除槽可以起到泄压作用,使得进气道头部斜激波系在回退过程中达到封口状态,捕获的流量系数较无边界层吸除槽时明显增大,从而导致了进气道压强振荡峰值上升49.47%,频率下降21.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进气道 振荡压强 边界层吸除 非定常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吸引-排斥算法的精准分风方案决策
17
作者 倪景峰 陈敦炜 刘玉娇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5,43,共9页
为解决井下生产作业过程中由于矿井通风设施和风网结构变化导致的通风系统分支风量波动,进而引发的用风地点风量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吸引-排斥算法(AROA)的精准分风方法。以通风机功耗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工作面与备用面的需风量为约... 为解决井下生产作业过程中由于矿井通风设施和风网结构变化导致的通风系统分支风量波动,进而引发的用风地点风量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吸引-排斥算法(AROA)的精准分风方法。以通风机功耗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工作面与备用面的需风量为约束条件,建立矿井通风系统数学模型。采用AROA,通过精准调控通风机及井下既有通风设施,迭代生成优化解。优化过程中,融合改进布朗运动、三角函数变换、随机解选择机制与记忆型局部搜索算子,对候选解实施动态筛选与精准调优,最终实现通风运行成本最优的精准分风方案。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遗传算法(GA)、模拟退火-改进粒子群算法(SA-IPSO)和单调盆地跳跃算法(MBH)相比,AROA在综合寻优性能方面优势显著;在求解Ackley函数时,其获取最优解与平均最优解所经历的迭代次数均少于GA,SA-IPSO和MBH。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于AROA的精准分风算法所确定的精准分风方案后,风窗面积调节量达50.4%;左翼通风机功率从131.72 kW降至97.95 kW,降幅达25.6%;右翼通风机功率从188.22 kW降至146.62 kW,降幅达22.1%;总节能率达23.56%。某煤矿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基于AROA的精准分风算法所确定的精准分风方案后,通风机风量降低了11.2%,通风机风压下降了10.1%,功率降低了2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通风 精准分风 吸引-排斥算法 分窗面积 通风机风压 通风机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击暴流作用下大跨穹顶屋面开洞对风压特性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曲激婷 杨志杰 霍林生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8,共10页
为揭示大跨穹顶结构因下击暴流作用而开洞破坏后屋面风压的变化规律,基于壁面射流模型分析大跨穹顶开洞屋面的内外风压分布。首先,验证了平面壁面射流模型模拟出的下击暴流风场的准确性,并通过风洞试验进一步验证,接着,通过数值模拟研... 为揭示大跨穹顶结构因下击暴流作用而开洞破坏后屋面风压的变化规律,基于壁面射流模型分析大跨穹顶开洞屋面的内外风压分布。首先,验证了平面壁面射流模型模拟出的下击暴流风场的准确性,并通过风洞试验进一步验证,接着,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屋面在不同位置破坏开洞对大跨穹顶结构内外风压分布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屋面负压区不同开洞率和不同矢跨比对结构风压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屋面的负压区破坏开洞后,屋面风压作用得到降低;与封闭建筑相比,同一区域处开洞率为7.5%的外风压系数最大可降低31.8%;内风压系数的幅值随着开洞率的增大整体有减小的趋势,开洞率为2.5%时内压达到负极大值约为-0.51;屋面内外合风压系数由负值变为正值,大部分幅值明显减小,总体平均降幅约为140%;随着矢跨比的不断减小,屋面内外风压体型系数在不断减小,内风压体型系数的减小速率不断衰减。研究结果可为开洞屋面的大跨穹顶结构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壁面射流 大跨穹顶结构 屋面开洞 风压系数 开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架桥上新型近轨式声屏障脉动风压特性数值研究
19
作者 胡锐 鲍玉龙 +2 位作者 李永乐 吴明睿 谭秋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7-296,共10页
中央近轨式声屏障作为一种新型的声屏障结构形式,距离线路较近易受到扰动强烈的气流作用,可能导致结构更易产生振动破坏或疲劳失效。以某城市铁路高架桥上近轨式声屏障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市域D型列车通过声屏障-桥梁系统的计算流体力学... 中央近轨式声屏障作为一种新型的声屏障结构形式,距离线路较近易受到扰动强烈的气流作用,可能导致结构更易产生振动破坏或疲劳失效。以某城市铁路高架桥上近轨式声屏障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市域D型列车通过声屏障-桥梁系统的计算流体力学数值分析模型。在验证数值模型无关性基础上,考查了声屏障在竖向和纵向的脉动风压分布特性,分析了列车车速、列车中心至声屏障间距和声屏障高度等参数对脉动风压的影响,给出了包含多参数变量的声屏障脉动风压峰值预测公式。结果表明:声屏障主要受到列车头波、尾波效应作用,风压时程曲线中头波负压峰值绝对值最大,随着测点高度的增加,声屏障头波负压峰值绝对值逐渐增大;不同参数对脉动风压峰值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头波负压峰值与列车车速平方成正比,与列车中心至声屏障间距平方呈负相关性,与声屏障高度的1.1次方成正比;对多参数改变时脉动风压峰值进行预测,预测值与仿真值之间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表明预测公式具有可靠精度,可为新型的中央近轨式声屏障结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桥梁 近轨式声屏障 脉动风压 数值模拟 风压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量纲化湍流方程组的风速-气压关联与湍流动能变化关系研究
20
作者 刘子涵 曹竹音 +2 位作者 张宏昇 宋宇 康凌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477,共13页
利用内蒙古科尔沁地区大气边界层与大气环境综合实验站观测资料,分析 2019年夏季气压与风速的湍流统计特征,量化风速-气压关联与湍流动能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气压方差谱在惯性副区满足-5/3幂次律,具有明显的非定常性和大气层结依赖性;... 利用内蒙古科尔沁地区大气边界层与大气环境综合实验站观测资料,分析 2019年夏季气压与风速的湍流统计特征,量化风速-气压关联与湍流动能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气压方差谱在惯性副区满足-5/3幂次律,具有明显的非定常性和大气层结依赖性;基于湍流动能收支方程和风速收支方程的气压脉动归一化标准差与稳定度参数的关系,分别呈现线性规律和指数规律;气压脉动归一化标准差的时间变率和风速-气压协方差谱均可以反映风速-气压关联的强度以及与湍流动能变化的关系.日出时,风速-气压关联较强,对湍流动能正贡献,并随大气不稳定层结的发展逐渐减弱;日落后,气压-风速关联重新形成,并逐渐消耗湍流动能.气压对湍流动能的贡献与大气层结条件密切相关,对大气湍流运动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压脉动 风速-气压关联 归一化标准差 湍流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