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act Force Distribution and Static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Large Size Double Row Four-point Contact Ball Bearing 被引量:7
1
作者 Yan-shuang WANG Qian-qian YUA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229-236,共8页
Clearance not only affects the startup torque,rotation precision and stiffness of bearing,but also affects the load distribution,load-carrying capacity and life of bearing.A computational model in which the clearance ... Clearance not only affects the startup torque,rotation precision and stiffness of bearing,but also affects the load distribution,load-carrying capacity and life of bearing.A computational model in which the clearance of bearing is first included is presented for determining the contact force distribution and static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a double row four-point contact ball bearing which is subjected to the combined radial,axial and overturning moment loadings.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egative axial clearance and the contact force distribution is analyzed.The static load-carrying capacity curves are established,and the effects of the changes in negative axial clearance,curvature radius coefficient of raceway groove and initial contact angle on the static load-carrying capacity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absolute value of negative clearance,the maximum contact load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The clearance values in the range of 0.2 mme0 mm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static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bearing.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curvature radius coefficient of raceway groove and the decrease in the initial contact angle,the static load capacity of bearing de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点接触球轴承 承载能力 接触力 静态 双排 大尺寸 轴向游隙 轴向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钻具四支点接触球轴承结构参数优化设计与磨损仿真分析
2
作者 周思柱 熊紫云 +2 位作者 曾云 刘书杰 马传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840-5848,共9页
涡轮钻具作为能满足深地高温钻井的动力钻具,推力轴承寿命短是影响钻井效率的关键问题。以涡轮钻具中四支点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和提升其服役寿命为研究目标,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选择滚动体直径、接触角、球组... 涡轮钻具作为能满足深地高温钻井的动力钻具,推力轴承寿命短是影响钻井效率的关键问题。以涡轮钻具中四支点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和提升其服役寿命为研究目标,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选择滚动体直径、接触角、球组节圆直径三组变量为设计参数,进行了不同结构参数和磨粒磨损寿命之间的正交试验,采用极差分析法确定轴承的最优结构参数。并建立了轴承磨损的温度-位移耦合有限元模型,考虑轴承的摩擦生热,研究了轴向载荷、温度和磨损次数对轴承磨损深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结构参数轴承整体性能提升,缓解了轴承的应力集中情况,减少了轴承的磨损量,优化后结构寿命比初始寿命提高了4.6%。本文方法为该类轴承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价值。同时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对轴承磨损的影响。随着轴向载荷的增大,轴承磨损深度增加;随着磨损次数的增大,磨损深度也呈现增大的趋势;随着井底温度升高,磨损深度先减小后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支点接触球轴承 涡轮钻具 正交试验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三点角接触球轴承环间流场及温度场研究
3
作者 刘红彬 高创 +2 位作者 曲琼 李梦楠 刘明辉 《轴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36,共9页
以三点角接触球轴承环间流域为分析对象,采用多重参考系描述轴承各零件的运动边界,建立轴承油气两相热流耦合计算模型,计算分析轴承环下油孔设计对轴承环间两相流场及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点角接触球轴承半内圈油孔开口尺寸适... 以三点角接触球轴承环间流域为分析对象,采用多重参考系描述轴承各零件的运动边界,建立轴承油气两相热流耦合计算模型,计算分析轴承环下油孔设计对轴承环间两相流场及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点角接触球轴承半内圈油孔开口尺寸适当增大,且相对于油孔半径为3 mm和5 mm,油孔半径为7 mm时的轴承腔内润滑油体积分数较大,轴承腔内温升较低;相较于非承载区半内圈开设环下油孔,承载区半内圈开设环下油孔时的轴承腔内及承载区侧半内圈润滑油体积分数较大,轴承腔内摩擦发热较低,润滑油黏性剪切发热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三点接触球轴承 润滑 两相流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达正交点云及血氧饱和度融合的睡眠呼吸障碍检测方法
4
作者 赵恒 高欣 +3 位作者 马元人 丁传威 周庆 薛彪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0-463,共14页
雷达传感技术可以非接触式地测量睡眠中的呼吸信号,被用于睡眠呼吸障碍事件的监测中。然而,由于呼吸暂停发生时依然可能存在呼吸努力,胸腹位移不为0,因此影响雷达睡眠呼吸障碍事件检测的整体性能。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正交点云及血... 雷达传感技术可以非接触式地测量睡眠中的呼吸信号,被用于睡眠呼吸障碍事件的监测中。然而,由于呼吸暂停发生时依然可能存在呼吸努力,胸腹位移不为0,因此影响雷达睡眠呼吸障碍事件检测的整体性能。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正交点云及血氧饱和度融合的睡眠呼吸障碍检测方法。其中,雷达回波信号采用点云的形式表示,有效避免了解调算法的不确定性。然后,该文分别基于数据级、特征级和决策级搭建了融合检测的网络模型,实现了睡眠呼吸障碍事件的辨识及其相关临床指标的计算。实验方面,搭建了包含20名受试者的数据集,并基于该数据集开展了一系列性能测试,包括整体性能测试、消融实验和留一法测试,并针对临床指标计算方法展开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数据集融合的网络具有最优的整体辨识性能,准确率为91.8%,Kappa系数为0.817,F1分数为0.908。此外,针对20名受试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低氧负荷指标计算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4.875次/h和0.0277 min/h。该文方法可以用于家庭睡眠呼吸障碍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呼吸检测 睡眠呼吸障碍 融合网络 雷达正交点云 血氧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接触斜齿非圆齿轮齿面设计及动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栋 曹玉培 +2 位作者 徐向阳 贾涵杰 何泽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8-1466,共9页
为进一步提高非圆齿轮副的传动性能,在齿轮啮合原理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点接触斜齿非圆齿轮,构建点接触斜齿非圆齿轮副主、从动轮啮合数学模型,推导在空间坐标系下点接触斜齿非圆齿轮节曲线与齿廓曲线的几何运动关系,完成轮齿齿... 为进一步提高非圆齿轮副的传动性能,在齿轮啮合原理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点接触斜齿非圆齿轮,构建点接触斜齿非圆齿轮副主、从动轮啮合数学模型,推导在空间坐标系下点接触斜齿非圆齿轮节曲线与齿廓曲线的几何运动关系,完成轮齿齿面的设计,结合折算齿形法建立点接触斜齿非圆齿轮副的三维模型;构建点接触斜齿非圆齿轮副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等同条件下点接触斜齿非圆齿轮副与渐开线斜齿非圆齿轮副的动态啮合力,以及不同工况下点接触斜齿非圆齿轮副的啮合特性;对比分析同参数、同工况下点接触非圆齿轮与渐开线非圆齿轮的齿面接触状态以及接触应力,相关研究结果为非圆齿轮设计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圆齿轮 点接触 节曲线 齿面设计 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主轴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滑蹭特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段渊博 崔永存 +1 位作者 汪静静 杨志文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8-638,共11页
为了解决某航空发动机主轴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的滑蹭失效问题,对钢球和滚道接触状态影响轴承滑蹭现象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分析模型,研究了轴承发生三点接触时,钢球运动状态、钢球与滚道滑蹭的变化规律,通过... 为了解决某航空发动机主轴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的滑蹭失效问题,对钢球和滚道接触状态影响轴承滑蹭现象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分析模型,研究了轴承发生三点接触时,钢球运动状态、钢球与滚道滑蹭的变化规律,通过改变轴承结构设计参数,提升了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抗蹭伤的能力。首先,基于滚动轴承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预估-校正的GSTIFF变步长积分算法,求解了动力学微分方程组;然后,以钢球接触状态、钢球运转稳定性及轴承摩擦功耗为分析指标,分析了轴承滑蹭产生的机理;最后,分析了钢球接触状态、垫片厚度和工作游隙对轴承产生滑蹭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轴承在处于即将发生三点接触临界状态时,轴承滑蹭现象最轻,轴承接触区域摩擦功耗最低,不会因接触区温升过快造成轴承失效;在一定的范围内,垫片厚度和径向工作游隙越小,则轴承发生的滑蹭现象越轻,其最优参数为垫片厚度0.125 mm、径向工作游隙0.221 mm,此时轴承的工作状态为刚发生三点接触的临界状态,钢球和内滚道之间发生的滑蹭现象最轻,轴承摩擦功耗最小。该结果可为解决某航空发动机主轴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的滑蹭失效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 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 滑蹭特性 滚动轴承动力学分析模型 轴承结构设计参数 三点接触状态 轴承接触区域摩擦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曲率半径(密合度)对四点接触球轴承疲劳寿命影响研究
7
作者 姚金池 于长鑫 +2 位作者 魏延刚 吕海霆 李东炬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1,共7页
采用Romax Designer工程分析软件,应用ISO/TS 16281—2008寿命计算方法,根据经典的滚动轴承理论,对某电机轴四点接触球轴承内部载荷分布、接触应力、套圈滚道等效动态滚动元件载荷和ISO/TS16281—2008寿命等进行了大量的计算,重点研究... 采用Romax Designer工程分析软件,应用ISO/TS 16281—2008寿命计算方法,根据经典的滚动轴承理论,对某电机轴四点接触球轴承内部载荷分布、接触应力、套圈滚道等效动态滚动元件载荷和ISO/TS16281—2008寿命等进行了大量的计算,重点研究滚道沟曲率半径对轴承内部载荷分布、接触应力、套圈滚道等效动态滚动元件载荷和ISO/TS16281—2008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轴承型号和制造质量、载荷条件、润滑条件和可靠度等其他条件确定时,存在一个相对最优的滚道沟曲率半径(密合度);当载荷条件不同时,相应最优的滚道沟曲率半径(密合度)不同。在所研究的具体条件下,由于轴系中的2个轴承所承受的载荷不同,因而,2个轴承的最优滚道沟曲率半径(密合度)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四点接触球轴承的设计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点接触球轴承 沟曲率半径 密合度 内部载荷分布 接触应力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脂润滑深沟球轴承时变润滑特性研究
8
作者 戴鑫 张玉言 +2 位作者 王志良 刘德利 马晨波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7,共10页
考虑新能源汽车电机用高速脂润滑深沟球轴承在加减速及高速运转工况下滚动体-套圈接触副润滑性能的时变特征,建立结合轴承力学分析和点接触脂润滑时变弹流润滑控制方程的数学模型;以滚动体-外圈接触副为例,分析润滑脂流变指数对润滑性... 考虑新能源汽车电机用高速脂润滑深沟球轴承在加减速及高速运转工况下滚动体-套圈接触副润滑性能的时变特征,建立结合轴承力学分析和点接触脂润滑时变弹流润滑控制方程的数学模型;以滚动体-外圈接触副为例,分析润滑脂流变指数对润滑性能的影响,探讨加速及高速稳定运转阶段由载荷和卷吸速度变化所引起的时变润滑特性,并分析轴向载荷对压力和膜厚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轴承加速阶段,受载最大的滚动体-外圈接触副的最小润滑脂膜厚度增加,但增速先快后慢;在轴承高速稳定运转阶段,滚动体-外圈接触副压力及膜厚随滚动体的公转呈周期性变化;无论在加速还是稳定运转阶段,平均压力和最小膜厚的波动程度均随轴向载荷的增大而减小,因此从降低轴承噪声和提高润滑稳定性的角度而言,增加轴向载荷是有利的;随着轴承工作温度的增加,由于润滑脂初始塑性黏度和流变指数的变化,稳态下最小脂膜厚度降低,但降速先快后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沟球轴承 脂润滑 点接触弹流润滑 时变特性 润滑脂流变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半内圈三点接触球轴承装配工装
9
作者 华显伟 赵嘉豪 +2 位作者 张文涛 郭培锐 郑艳伟 《轴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95,共4页
高精度双半内圈三点接触球轴承的双半内圈分离时,钢球不允许从保持架内径方向掉出,保持架与钢球、外圈装配后组合为一体。通常装球时需使用外力将钢球逐粒压入兜孔,装配效率低,钢球易划伤,装配质量不稳定,因此设计了一套包含装球垫、定... 高精度双半内圈三点接触球轴承的双半内圈分离时,钢球不允许从保持架内径方向掉出,保持架与钢球、外圈装配后组合为一体。通常装球时需使用外力将钢球逐粒压入兜孔,装配效率低,钢球易划伤,装配质量不稳定,因此设计了一套包含装球垫、定位工装以及芯轴的装配工装,操作一次即可完成一件镀银保持架兜孔的扩孔工作或一套轴承的装球工序,装配效率提升了10倍,同时提高了装球质量和降低了劳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三点接触球轴承 装配 工装设计 扩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接触问题鞍点系统的一类两网格预处理方法
10
作者 段晓宇 安恒斌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8-255,共8页
在结构力学接触问题的数值模拟中,使用Lagrange乘子法施加接触约束会产生大规模离散鞍点线性方程组.由于鞍点矩阵的不定性,其求解难度较大,针对二维绑定接触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插值方式的两网格预处理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对任意光滑算法... 在结构力学接触问题的数值模拟中,使用Lagrange乘子法施加接触约束会产生大规模离散鞍点线性方程组.由于鞍点矩阵的不定性,其求解难度较大,针对二维绑定接触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插值方式的两网格预处理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对任意光滑算法,在精确求解粗网格系统时实现单次收敛.此外,构造的粗网格算子具有对称正定性,能有效反映接触约束条件.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仅需要较少的迭代次数即可收敛,在多种接触模型中表现出较高的计算效率,其计算时间相比于SIMPLE方法最多可减少80%.同时,该方法在不同的接触约束条件下仍保持较强的健壮性,且适用于大规模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力学 迭代法 线性方程组 鞍点系统 两网格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幂好格子点法在车-桥系统随机动力分析的应用
11
作者 周子骥 张楠 严国兵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4-532,共9页
针对难以精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超高维随机相位角问题,采用方幂好格子点法生成代表性轨道不平顺样本,并将该样本作用于车-桥系统,得到轮轨力的均值与标准差;然后,通过对比虚拟激励法、确定性时程法和蒙特卡洛法的计算结果来探究该方法的... 针对难以精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超高维随机相位角问题,采用方幂好格子点法生成代表性轨道不平顺样本,并将该样本作用于车-桥系统,得到轮轨力的均值与标准差;然后,通过对比虚拟激励法、确定性时程法和蒙特卡洛法的计算结果来探究该方法的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最后,采用线性与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研究考虑列车日运营量的脱轨系数阈值.以和谐号通过桥梁为例,计算结果表明:与蒙特卡洛法相比,采用方幂好格子点法生成不同方向的轨道不平顺样本之间的均匀性较好;方幂好格子点法求得的随机动力响应的概率特征参数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其计算效率较蒙特卡洛法提高了近5倍;分别采用线性与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时所得的脱轨系数阈值相差达4.68%,方幂好格子点法具有较广泛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系统 方幂好格子点法 均值与标准差 脱轨系阈值 非线性轮轨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润滑条件下两种异形纹理的润滑特性分析
12
作者 姜智耀 林秉敬 +1 位作者 杜世元 赵子杰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26-136,共11页
目的 在极端工况下,金属部件的摩擦磨损问题大幅降低了设备的寿命和能效。基于文丘里效应局部负压特性,通过优化传统圆形纹理的前部和中间结构,提出一种新型表面微纹理设计方案,旨在提升其流体动压润滑性能。方法 选用40Cr钢为基底,采... 目的 在极端工况下,金属部件的摩擦磨损问题大幅降低了设备的寿命和能效。基于文丘里效应局部负压特性,通过优化传统圆形纹理的前部和中间结构,提出一种新型表面微纹理设计方案,旨在提升其流体动压润滑性能。方法 选用40Cr钢为基底,采用激光表面纹理(LST)技术创建传统的圆形纹理和2种改良纹理。通过两相流空化模型模拟分析不同纹理的摩擦因数演变规律,确定最佳的参数组合。在边界润滑和非共形接触条件下,通过最佳纹理参数的销-盘摩擦磨损试验,研究3种纹理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 无纹理表面试样的最小平均摩擦因数为0.141 5,纹理S1(θ=0°,H=17μm)试样的最小平均摩擦因数为0.087 6,纹理S2(θ=0°,H=17μm)试样的最小平均摩擦因数为0.103 7,传统圆形纹理C(θ=0°,H=17μm)试样的最小平均摩擦因数为0.093 6。结论 基于文丘里效应产生的局部负压特性,通过优化表面微纹理设计可显著提高润滑性能,相较于无纹理表面,其摩擦因数降低了约38.2%。其中,优化后的纹理S1试样通过增强流体动压分布和改善油膜厚度均匀性,实现了有效的流体流动控制和油膜调节,获得了最佳的抗磨效果,其摩擦因数降至0.087 6,相较于传统圆形纹理试样降低了约6.4%。这些结果可为降低极端工作条件下金属部件的摩擦和磨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纹理 CFD仿真 点接触 边界润滑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对油膜界面滑移及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郭闯 赵二辉 +1 位作者 权龙 汪成文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0,117,共10页
目的研究机械系统摩擦副间相对速度的变化对润滑油膜界面滑移及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为探究极限工况下机械传动系统中摩擦副润滑失效的形成和演变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考虑油膜界面滑移的点接触弹流润滑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开展... 目的研究机械系统摩擦副间相对速度的变化对润滑油膜界面滑移及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为探究极限工况下机械传动系统中摩擦副润滑失效的形成和演变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考虑油膜界面滑移的点接触弹流润滑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开展双色光干涉弹流润滑试验,研究速度对弹流润滑中油膜界面滑移的影响,进而研究界面滑移状态下卷吸速度、流体动压、油膜厚度、滑移参数等随速度变化的特性。结果界面滑移主要发生在润滑入口区域,滑移部位卷吸速度明显下降;界面滑移导致动压变化,二次压力峰减弱,动压分布向滑移区域偏移;界面滑移影响膜厚分布,润滑油堆积导致入口油膜凹陷,在高速工况下出口区域膜厚减小。随着速度的增大,滑移部位向入口区延伸;界面滑移范围占比与平均滑移长度均显著增大;滑移区域动压分布趋于均匀;滑移部位承载能力呈现先略有增大后显著减小的特征;滑移范围占比、平均滑移长度和滑移部位承载能力均趋于稳定。结论工况速度会对界面滑移产生显著影响,滑移量的增加导致承载能力下降,从而加速机械系统的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滑移 点接触 弹流润滑 极限剪切力 滑移长度 入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接触点运动的偏心轮-滚子副运动学及润滑特性研究
14
作者 高园杰 郭峰 +2 位作者 POLL Gerhard 李书义 晁珅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在凸轮-滚子副润滑分析中,为求解接触区的卷吸速度对凸轮-滚子单元进行运动学分析,发现接触点除了绕凸轮轴轴心作定轴转动外,还会因为滚子升程的变化来回摆动,产生牵连运动.卷吸速度的计算会采用忽略接触点运动的简化处理方法,但产生的... 在凸轮-滚子副润滑分析中,为求解接触区的卷吸速度对凸轮-滚子单元进行运动学分析,发现接触点除了绕凸轮轴轴心作定轴转动外,还会因为滚子升程的变化来回摆动,产生牵连运动.卷吸速度的计算会采用忽略接触点运动的简化处理方法,但产生的误差鲜有研究.使用点的合成运动法,将复杂运动转化为简单运动的叠加,简化了计算过程.为更好的厘清凸轮与滚子间的运动学关系,将偏心轮-滚子作为凸轮-滚子的1个特例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考虑接触点运动的卷吸速度解析解.结果表明:考虑接触点运动的卷吸速度最大相对误差为8.89%,接触点的运动对卷吸速度计算的影响不可忽略.讨论了偏心轮-滚子单元偏心距、偏心轮半径、滚子半径和偏心轮转速对卷吸速度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偏心距较大时接触点运动的卷吸速度相对误差影响较大.建立偏心轮-滚子副非牛顿点接触时变润滑模型,数值模拟了接触点的运动对润滑状态的影响.发现偏心轮角度为0°时,y/a=0截面的中心膜厚差距最明显,相对误差可达6.30%,同时接触点的运动会给第二压力峰带来细微变化,因此不可以忽略接触点运动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心轮-滚子副 接触点的运动 卷吸速度 运动学分析 润滑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型防冻抑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5
作者 薛彦平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0-314,共5页
针对冬季负温环境下矿山公路扬尘逸散,传统防冻抑尘剂的喷洒在防冻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二次扬尘或环保性问题,研究通过聚乙二醇(PEG)与聚乙烯醇(PVA)进行接枝共聚,同时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APG)以进一步增强润湿效果,制备了一种环保型矿山... 针对冬季负温环境下矿山公路扬尘逸散,传统防冻抑尘剂的喷洒在防冻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二次扬尘或环保性问题,研究通过聚乙二醇(PEG)与聚乙烯醇(PVA)进行接枝共聚,同时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APG)以进一步增强润湿效果,制备了一种环保型矿山公路用防冻抑尘剂(PVA-g-PEG/APG),并进行了理化性质与抑尘性能测定。结果显示,抑尘剂与煤体表面的接触角为29°,冰点在-16.5℃,在模拟振荡下煤粉损失率低于5.6%。这表明PVA-g-PEG/APG抑尘剂具有显著的抗冻效果、良好的润湿性和稳定的固结层,且环保性能优良,能够有效减轻低温环境下的道路煤尘污染问题,符合当前生态矿山的建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煤尘 防冻抑尘剂 冰点 环保性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lex geometric modeling and tooth contact analysis of a helical face gear pair with arc-tooth
16
作者 MO Shuai SONG Wen-hao +3 位作者 ZHU Sheng-ping FENG Zhi-you TANG Wen-jie GAO Han-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213-1225,共13页
A complex geometric modeling method of a helical face gear pair with arc-tooth generated by an arc-profile cutting(APC)disc is proposed,and its tooth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Firstly,the spatial coordinate... A complex geometric modeling method of a helical face gear pair with arc-tooth generated by an arc-profile cutting(APC)disc is proposed,and its tooth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Firstly,the spatial coordinate system of an APC face gear pair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meshing theory.Combining th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matrix and the tooth profile of the cutter,the equations of the curve envelope of the APC face gear pair are obtained.Then the surface equations are solved to extract the point clouds data by programming in MATLAB,which contains the work surface and the fillet surface of the APC face gear pair.And the complex geometric model of the APC face gear pair is built by fitting its point clouds.At las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ooth surface contact,the sensitivity of the APC face gear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ounting errors is obta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C face gear pair is the most sensitive to mounting errors in the tooth thickness direction,and it should be strictly controlled in the actu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ooth face gear complex geometric modeling point clouds mounting errors tooth contac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滑粒子法中的摩擦接触算法及其在含界面土体变形问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丁 黄文雄 黄丹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5-894,共10页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简称SPH)方法作为拉格朗日型的无网格粒子类方法,在固体极大变形问题的数值求解分析中具有显著优势。针对包含界面接触的固体大变形问题的SPH模拟,基于一种能改善边界精度的光滑粒...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简称SPH)方法作为拉格朗日型的无网格粒子类方法,在固体极大变形问题的数值求解分析中具有显著优势。针对包含界面接触的固体大变形问题的SPH模拟,基于一种能改善边界精度的光滑粒子插值格式——有限粒子法(finiteparticlemethod,简称FPM),提出了一种新的点对体积的离散(point-to-volume discretization,简称PTVD)界面接触算法。该算法实际是将界面接触力等价转换为接触点附近两组粒子间的外部相互作用力。具体是根据接触界面特点将接触面两侧物体离散后的粒子划分为主体粒子和从属粒子,对于每个接触点附近的从属粒子,根据其影响域所包含的主体粒子情况确定该粒子与接触面的相对关系计算法向接触力,根据其影响域内两类粒子的相对切向速度和界面摩擦系数计算切向接触力。PTVD接触算法可避免界面粒子识别及精确模拟等相关的复杂接触力计算,充分体现了光滑粒子法的非局部特点。在利用经典界面接触和摩擦算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将PTVD算法应用于颗粒土拟静力坍塌和弹体侵彻软土等涉及接触界面的大变形土力学问题SPH数值分析,结果表明PTVD算法在摩擦接触问题的SPH数值分析中具有有效性和广泛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 摩擦接触界面 大变形 PTVD接触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附壁型空化泡演化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浩 詹蝶 +1 位作者 宋翔 孙倩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3,共7页
依托热流耦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探究了壁面润湿性与液相黏滞系数对附壁型空化泡演化的影响,并基于双粒子分布函数的热流耦合伪势LBM空化模型对接触点开展了受力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润湿性壁面,演化过程中动态接触角持续大于平衡态接触角... 依托热流耦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探究了壁面润湿性与液相黏滞系数对附壁型空化泡演化的影响,并基于双粒子分布函数的热流耦合伪势LBM空化模型对接触点开展了受力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润湿性壁面,演化过程中动态接触角持续大于平衡态接触角,导致其产生的非平衡杨氏力在空化泡生长期间产生迟滞效应,而在溃灭期间则加速了接触点的坍缩;对于非润湿性界面,非平衡杨氏力引发的迟滞效应在溃灭初期减缓了空化泡接触点的坍缩,而在最终溃灭阶段由于界面的剧烈形变,非平衡杨氏力加速了接触点坍缩;溃灭时刻微射流体积与平衡态接触角的余弦函数之间存在指数关系;黏滞系数增大会减小微射流体积,同时延长空化泡演化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壁型空化泡 接触点动力机制 壁面润湿性 黏滞系数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弹流润滑效应的三点接触球轴承刚度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贺朝霞 杨云飞 +1 位作者 常乐浩 谢江辉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95,共8页
为获得润滑状态下三点接触球轴承更为准确的刚度特性,应考虑弹流润滑效应对轴承刚度的影响。文中基于拟静力学模型考虑高速离心力和陀螺力矩效应,根据给定轴承的结构参数和工况,计算滚动体与内外圈的法向接触载荷和各部件的运动速度。... 为获得润滑状态下三点接触球轴承更为准确的刚度特性,应考虑弹流润滑效应对轴承刚度的影响。文中基于拟静力学模型考虑高速离心力和陀螺力矩效应,根据给定轴承的结构参数和工况,计算滚动体与内外圈的法向接触载荷和各部件的运动速度。将拟静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和润滑介质参数代入弹流润滑模型,求解出滚动体与内外圈之间的压力分布和油膜厚度分布。进一步研究了转速、轴向载荷和润滑油的初始黏度对油膜压力和最小油膜厚度的影响。基于弹流润滑理论分析了转速和轴向载荷对轴承接触刚度、油膜刚度及综合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的提高会大幅增加润滑油膜的整体厚度;润滑油初始黏度的增大会增加油膜厚度;随着轴承转速的提高,轴承的整体轴向刚度和轴向油膜刚度减小;随着轴向载荷的增大,轴承轴向刚度和轴向油膜刚度增大,且差值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点接触球轴承 拟静力学法 弹流润滑 油膜压力 油膜厚度 接触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电磁-热-结构耦合的并沟线夹温升特性分析及验证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观慈 李军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6-263,共8页
为更准确地研究并沟线夹的温升特性,分析了导线与并沟线夹之间接触点的实际分布特征,建立了并沟线夹的三维电磁、热、结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基于结构场分析线夹与导线安装和发生热膨胀后导线的接触压力,并计算接触电阻,通过电磁-热耦... 为更准确地研究并沟线夹的温升特性,分析了导线与并沟线夹之间接触点的实际分布特征,建立了并沟线夹的三维电磁、热、结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基于结构场分析线夹与导线安装和发生热膨胀后导线的接触压力,并计算接触电阻,通过电磁-热耦合得到线夹的电流密度及温度分布规律,探明最高温度的具体位置。分析了不同载流量与螺栓松脱程度对线夹最高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流流经并沟线夹系统时,导线与线夹本体接触点界面外侧的电流密度最大,造成的发热最严重;载流量越小,螺栓松脱对线夹的最高温度影响越小,反之,螺栓松脱对线夹的最高温度影响越大;相对误差在3%内,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沟线夹 接触点 接触电阻 多物理场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