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秸秆与花生壳生物炭对Cu^(2+)和Zn^(2+)的吸附研究
1
作者 马帅 马帅辉 +2 位作者 尹微琴 盛海君 王小治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BC)和花生壳生物炭(PSBC)对溶液中Cu^(2+)和Z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WSBC对Cu^(2+)和Zn^(2+)的吸附能力强于PSBC,其中WSBC对Cu^(2+)的吸附(18.51 mg/g)大于Zn^(2+)(14.10 mg/g),且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Cu^(2+)和Zn^(2+)在WSBC上的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而PSBC则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2种生物炭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对Zn^(2+)的吸附速率大于Cu^(2+)。热力学分析显示,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其中PSBC吸附的自发性更强。WSBC与PSBC在吸附Cu^(2+)和Zn^(2+)的过程中均存在着离子交换、阳离子-π相互作用和沉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生物炭 花生壳生物炭 Cu^(2+) Zn^(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调理剂与缓释氮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梁淼 李盼 +6 位作者 赵连豪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柴强 殷文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0-484,共15页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高、产量不稳定等问题,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调理剂配施缓释氮肥对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影响,为构建河西绿洲灌区减氮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实践依据。本研究于2022—2023年在...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高、产量不稳定等问题,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调理剂配施缓释氮肥对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影响,为构建河西绿洲灌区减氮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实践依据。本研究于2022—2023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凹凸棒(A)、生物炭(B)和无调理剂(C);裂区为2种氮肥类型:传统化学氮肥(T)和缓释氮肥(S);裂裂区为2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量(N2:180 kg hm^(-2))和减量施氮30%(N1:126 kg hm^(-2)),通过测定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前后干物质转运量、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量化最大增长速率及其出现时间,明确不同土壤调理剂配施缓释氮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1较N2降低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10.4%,缓释氮肥较传统化学氮肥提高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7.0%,与无调理剂相比,凹凸棒和生物炭提高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为7.8%与10.9%。结合土壤调理剂、氮肥类型与施氮量三因素,凹凸棒配施缓释氮肥结合常规施氮减量30%(ASN1)与生物炭配施缓释氮肥结合常规施氮减量30%(BSN1),分别较无调理剂配施传统化学氮肥结合常规施氮量(CTN2)提高出苗后45~95 d小麦干物质积累量9.0%与10.7%,提高出苗后45~90 d小麦干物质积累速率9.7%与12.6%。拟合结果表明,ASN1、BSN1较CTN2推迟小麦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为3.1 d与4.2 d,提高小麦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为6.3%与8.1%。ASN1与BSN1提高了小麦开花前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ASN1、BSN1较CTN2增产6.8%与8.5%,其增产主要源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BSN1较ASN1提高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为7.8%与8.1%,从各方面来看,BSN1的增产优势更为突出。因此,生物炭配施缓释氮肥可作为西北灌区节氮30%时小麦产量提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 生物炭 缓释氮肥 减氮 小麦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下生物炭和羊粪对盐碱土壤改良及冬小麦耐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赵迎 王广恩 +4 位作者 郭丽 李义红 董伟欣 张敏 张月辰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8-817,共10页
为了解秸秆还田下深松配施生物炭和羊粪对河北低平原内陆盐碱土壤改良效果及冬小麦耐盐性提升作用,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深松+秸秆还田(T1)、深松+生物炭15 t·hm^(-2)+秸秆还田(T2)、深松+羊粪15 t·hm^(-2)+秸秆还田(T3)、旋耕+... 为了解秸秆还田下深松配施生物炭和羊粪对河北低平原内陆盐碱土壤改良效果及冬小麦耐盐性提升作用,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深松+秸秆还田(T1)、深松+生物炭15 t·hm^(-2)+秸秆还田(T2)、深松+羊粪15 t·hm^(-2)+秸秆还田(T3)、旋耕+秸秆不还田(T4)和旋耕+秸秆还田(T5)5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耐盐能力。结果表明,与T4、T5处理相比,T2处理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分别显著下降和提高,其中土壤孔隙度增幅为11.51%~12.51%;T3处理的土壤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上升;T1与T4、T5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T4、T5处理相比,T3处理下小麦灌浆前、中、后期旗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积累量显著降低,降幅为17.57%~28.30%;SOD、POD活性显著上升;NBT和DAB染色结果印证其活性氧积累减少效应最优;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2.15%~25.51%和15.85%~31.81%;灌浆前、后期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增幅为9.15%~22.81%;冬小麦地上部氮、磷、钾总累积量显著提高。T3处理的冬小麦产量较T1、T4和T5处理分别提高了6.91%、15.44%和10.13%,而T2、T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结合生态效应和产能提升效果综合考虑,优选深松+羊粪+秸秆还田作为河北低平原内陆盐碱土壤扩容增碳及冬小麦产量提升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生物炭 羊粪 盐碱化土壤改良 耐盐特性 冬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立尚 杨天聪 +4 位作者 张小美 宋全昊 马知遥 冯伟 段剑钊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共10页
为寻求冬小麦生产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产量的技术措施,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浅旋耕(S)和深耕(D)]与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N)、秸秆直接还田(R)、秸秆炭化还田(C)]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利用、... 为寻求冬小麦生产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产量的技术措施,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浅旋耕(S)和深耕(D)]与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N)、秸秆直接还田(R)、秸秆炭化还田(C)]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利用、产量及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和秸秆还田促进冬小麦植株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强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协同提高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实现增产。与SN处理相比,SR和SC处理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6.08%~18.34%和12.27%~14.03%,DN、DR和DC处理分别提高19.20%~28.70%、37.60%~40.90%和24.80%~34.50%,DR和DC处理更有利于氮素吸收,提高利用效率;DR和DC处理穗数分别提高7.27%~8.31%和12.97%~15.03%,穗粒数分别增加10.34%~9.25%和6.90%~8.03%,产量分别增加8.00%~15.15%和7.00%~9.09%。D处理较S处理降低N_(2)O排放通量峰值,R处理较N处理增加N_(2)O排放通量峰值,而C处理较N处理降低N_(2)O排放通量峰值。与SN处理相比,DR和DC处理N_(2)O排放积累量分别降低1.15%~2.04%和5.53%~15.14%。综上,深耕和秸秆还田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节能减排,其中DC处理可作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中提高产量、降低N_(2)O排放的最优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耕作 秸秆还田 生物炭 N_(2)O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水氮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桑丽智 周捷 +2 位作者 吴锁智 王绪峰 沈玉芳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9-687,共9页
为了解生物炭在旱地小麦栽培上的应用效果,基于2012年开始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0、10、30和50 t·hm^(-2)四个生物炭施用水平(分别用B0、B1、B2和B3表示,生物炭于2012年施入土壤,此后不再施用)下旱地冬小麦产量、水氮吸收利用及土... 为了解生物炭在旱地小麦栽培上的应用效果,基于2012年开始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0、10、30和50 t·hm^(-2)四个生物炭施用水平(分别用B0、B1、B2和B3表示,生物炭于2012年施入土壤,此后不再施用)下旱地冬小麦产量、水氮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B0)处理相比,B2和B3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显著增加,其中产量增幅分别为8.1%和14.6%,干物质增幅分别为16.3%和20.0%。高量施用生物炭(B2、B3)促进了冬小麦地上部及各器官的花后氮素积累,其中茎、叶、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1.3%~18.2%、4.9%~16.5%和4.2%~10.9%。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表观氮损失(降幅34.5%~38.5%),提高了氮肥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其中B3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为12.3 kg·kg^(-1)和9.1 kg·hm^(-2)·mm^(-1)。同时,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全氮、速效磷等土壤养分含量。本试验条件下,30和50 t·hm^(-2)施用生物炭能够有效促进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提高产量及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利于旱地小麦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冬小麦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配施木醋液对盐碱土壤养分及冬小麦耐盐能力的影响
6
作者 张敏 王广恩 +3 位作者 李义红 赵迎 张月辰 郭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4-1342,共9页
为探究生物炭配施木醋液对河北低平原区盐碱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对冬小麦生理特征的影响,本研究设置未施生物炭(CK)、生物炭15 t·hm^(-2)(T0)、生物炭15 t·hm^(-2)+225 kg·hm^(-2)木醋液(T1)、生物炭15 t·hm^(-2)+450 ... 为探究生物炭配施木醋液对河北低平原区盐碱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对冬小麦生理特征的影响,本研究设置未施生物炭(CK)、生物炭15 t·hm^(-2)(T0)、生物炭15 t·hm^(-2)+225 kg·hm^(-2)木醋液(T1)、生物炭15 t·hm^(-2)+450 kg·hm^(-2)木醋液(T2)和生物炭15 t·hm^(-2)+675 kg·hm^(-2)木醋液(T3)处理,分析了生物炭配施木醋液对盐碱土壤速效养分、pH、电导率(EC)和冬小麦植株碳氮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中,T2均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旗叶各灌浆时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积累量,并显著提高灌浆前期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及灌浆中期的游离氨基酸含量。T2较CK和T0处理氮总累积量提高6.4%和4.6%,磷总累积量提高16.1%和12.3%,钾总累积量提高4.7%和3.2%,且均呈显著性差异。T2较CK和T0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仅在0~20 cm土层中显著降低土壤EC值,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T2较CK和T0处理产量显著提高10.8%和7.9%。由拟合曲线得出生物炭配施433.75 kg·hm^(-2)木醋液时产量最佳,该结果与T2增施量相近。研究表明,在提升河北低平原内陆轻度盐碱土壤生产能力时,建议生产实践中在增施生物炭15 t·hm^(-2)的基础上配施木醋液量为433.75~45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木醋液 盐碱土壤养分 冬小麦 耐盐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酸钾改性生物炭对土壤铝硅形态和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龙巧玲 朱俊 +3 位作者 谭文峰 林杉 付庆灵 胡红青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6,共10页
为探究硅酸钾改性生物炭对土壤铝形态转化及作物生长的作用机制,以酸性红壤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CK(无生物炭)、0.5%原始生物炭(0.5%unmodified biochar,0.5%CBC)、1%原始生物炭(1%CBC)、2%原始生物炭(2%CBC)、0.5%硅酸钾改性生物炭... 为探究硅酸钾改性生物炭对土壤铝形态转化及作物生长的作用机制,以酸性红壤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CK(无生物炭)、0.5%原始生物炭(0.5%unmodified biochar,0.5%CBC)、1%原始生物炭(1%CBC)、2%原始生物炭(2%CBC)、0.5%硅酸钾改性生物炭(0.5%silicate-modified biochar,0.5%S-CBC)、1%硅酸钾改性生物炭(1%S-CBC)、2%硅酸钾改性生物炭(2%S-CBC),每个处理4次重复,种植小麦并测定土壤性质。结果显示,硅酸钾改性生物炭(S-CBC)对小麦生长的促进效果高于原生物炭(CBC)。0.5%S-CBC处理小麦幼苗的根系活力显著提高了103.0%;与2%CBC处理相比,0.5%S-CBC处理使小麦单穗质量显著提高了8.61%。S-CBC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植株的铝含量,增加了小麦根系对硅的吸收。生物炭的添加还显著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含量,相较于2%CBC处理,0.5%S-CBC处理交换性酸量降低了29.17%,并促进了活性铝转化为非活性态,S-CBC的作用效果显著强于CBC。同时,生物炭提高了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相较于2%CBC处理,0.5%S-CBC处理的交换性K^(+)增加了87.96%。此外,生物炭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变了细菌群落组成,而土壤pH和交换态铝(Ex-Al^(3+))是影响微生物群落丰富度的关键因子。总体来说,添加S-CBC提高了土壤肥力,降低了土壤酸度,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促进了小麦生长。供试土壤上以0.5%S-CBC添加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钾改性生物炭 酸性土壤 铝形态 微生物群落 小麦 根系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生物炭-黑水虻互作”高效生物转化金霉素菌渣体系优化策略
8
作者 雷澳杰 裴亚欣 +4 位作者 杨森 孙梦晓 段依琳 张继冉 陈红歌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0-462,共13页
【目的】构建高效“菌-生物炭-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互作”转化体系,探究基质配比、黑水虻幼虫接入密度、生物炭、功能微生物等因素组合策略对黑水虻转化金霉素菌渣体系的影响。【方法】黑水虻幼虫由麦麸饲养至3龄后,分别设置不同质... 【目的】构建高效“菌-生物炭-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互作”转化体系,探究基质配比、黑水虻幼虫接入密度、生物炭、功能微生物等因素组合策略对黑水虻转化金霉素菌渣体系的影响。【方法】黑水虻幼虫由麦麸饲养至3龄后,分别设置不同质量配比的金霉素菌渣与小麦秸秆接入比(菌渣∶秸秆=0∶1,1∶2,1∶4,1∶8,1∶12和1∶20)、幼虫密度(幼虫数量:物料质量=0.6∶1,0.8∶1,1∶1,2∶1,4∶1,6∶1,8∶1和10∶1)、生物炭接入量(0,30,60,90,120,150和180 g/kg)、功能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stuartii TX2、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TX1、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EEAM 10B)以及混合添加组别,测定不同组别中黑水虻幼虫的生长发育标(体重、体长和体宽),基质转化指标(基质消耗率和基质转化率)及基质中的金霉素去除率。【结果】在最优“菌-生物炭-黑水虻互作”菌渣转化体系下,即菌渣∶秸秆为1∶4、幼虫密度为4∶1、生物炭添加比例为120 g/kg、存在斯氏普罗威登斯菌TX2时,幼虫的体重、体长、体宽分别达到0.17 g/头、18.27 mm和4.83 mm,基质消耗率和基质转化率分别达到34.04%和29.50%,同时基质中的金霉素去除率提高至96.23%。【结论】通过构建“菌-生物炭-黑水虻互作”高效抗生素菌渣生物转化体系,将两种有机固废物转化成高值昆虫蛋白,同时提高了基质中金霉素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金霉素菌渣 秸秆 生物炭 功能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生物炭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土壤氮碳的影响
9
作者 陈海情 张凯 +7 位作者 黄超 王鹏飞 孟晔 安佳慧 刘栩辰 马守田 王兴鹏 刘战东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为探讨旋耕和深松条件下生物炭施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碳氮的影响,探寻冬小麦最佳耕作方式和生物炭施用量组合,2021-2023年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旋耕和深松两种耕作方式,以及0、4.5和9 t·hm^(-2)三个生物炭施用水平,比较... 为探讨旋耕和深松条件下生物炭施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碳氮的影响,探寻冬小麦最佳耕作方式和生物炭施用量组合,2021-2023年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旋耕和深松两种耕作方式,以及0、4.5和9 t·hm^(-2)三个生物炭施用水平,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碳氮的差异。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生物炭施用量对麦田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总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全氮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分别在2022和2023年均达到显著水平。在0~20 cm土层,与旋耕相比,深松下土壤总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3.9%和29.5%,同时深松对2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有促进作用,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显著降低8.5%。与不施生物炭相比,施用生物炭对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有促进作用,并减少0~5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使总碳和全氮含量增加22.4%和6.7%。在2022和2023年,深松下冬小麦产量较旋耕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5.8%和12.0%,其中SSB2处理产量均最高。综合分析表明,深松+9 t·hm^(-2)生物炭效果最好,是高产和提高土壤肥力的耕作与生物碳施用组合,可以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用生物炭 耕作方式 冬小麦 产量 土壤碳 土壤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炭对关键生育期调亏下冬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研究
10
作者 康燕 庞桂斌 +5 位作者 沈扬 蔡晨阳 黄乾 王昕 董文旭 徐征和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43,51,共8页
为探究关键生育期调亏灌溉下施炭量对冬小麦氮肥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在田间设置3个水分处理:全生育期充分灌溉[W1,70%~80%田间持水量(θ_(f))]、拔节期重度调亏灌溉(W2,50%~60%θ_(f))和灌浆期重度调亏灌溉(W3,50%~60%θ_(f)),3种施炭量:... 为探究关键生育期调亏灌溉下施炭量对冬小麦氮肥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在田间设置3个水分处理:全生育期充分灌溉[W1,70%~80%田间持水量(θ_(f))]、拔节期重度调亏灌溉(W2,50%~60%θ_(f))和灌浆期重度调亏灌溉(W3,50%~60%θ_(f)),3种施炭量:不施炭(C1)、低炭(C2,15 t/hm^(2))和高炭(C3,30 t/hm^(2)),研究了土壤含水率(SWC)、土壤氮素分布、氮素淋失、氮肥去向及冬小麦产量。结果表明:拔节期或灌浆期调亏下施加生物炭能增加0~40 cm土层的SWC、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降低硝态氮和铵态氮淋失量,且高炭下生物炭的持水固氮效果更好。与充分灌溉处理相比,灌浆期调亏处理小麦各器官氮肥吸收比例(N_(dfs))、氮肥利用率和产量整体略高,而拔节期调亏处理较低。与W3C1处理相比,W3C3处理下氮肥利用率、氮肥残留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9%、7.86%、10.05%和9.22%,氮肥损失率降低16.05%。W3C3处理下氮肥利用率和产量最高,分别为34.16%和6220.1 kg/hm^(2),损失率最低为20.58%。综上,灌浆期调亏配施高炭处理(50%~60%θ_(f)、30 t/hm^(2))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和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亏灌溉 生物炭 冬小麦 氮素淋失 氮肥利用率 调亏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减氮增效对麦玉轮作潮土氨挥发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汪政 尚元一 +5 位作者 王梦宇 张倩 张丽梅 张水清 韩燕来 李培培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35,共8页
研究不同减氮增效措施对麦玉轮作体系潮土氨挥发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及农业环境保护提供指导。长期减氮增效试验于2016年开始在河南许昌潮土区定位试验站开展,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常规施氮肥(100N),减氮20%(80N),以及减氮20%... 研究不同减氮增效措施对麦玉轮作体系潮土氨挥发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及农业环境保护提供指导。长期减氮增效试验于2016年开始在河南许昌潮土区定位试验站开展,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常规施氮肥(100N),减氮20%(80N),以及减氮20%配合秸秆还田(80NS)、硝化抑制剂(80NI)、生物炭(80NB)共6个处理,2021—2022年间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氨挥发特征和麦玉产量。结果表明,小麦季,80NS、80NI和80NB处理pH值较100N处理显著提高;80NS和80NB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较80N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容重较CK处理显著降低。小麦基肥期,80NS、80NI和80NB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较100N分别显著降低28.71%,35.61%和22.99%;小麦追肥期,80NS和80NB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较100N分别显著降低14.94%,17.58%,80NS和80NI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较80N显著提高22.27%,27.69%。整个小麦生育期,不同施氮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占施氮量的1.31%~2.47%,其中100N>80NB>80NS>80NI>80N。玉米季,与100N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相比,80N和80NS处理分别显著降低37.14%,29.63%,80NI处理显著增加60.83%;与80N处理相比,80NI和80NB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显著增加155.79%,44.05%。玉米生育期氨挥发累积量占施氮量的5.81%~14.86%,其中80NI>100N>80NB>80NS>80N。小麦产量结果表明,与100N处理相比,80N处理显著减产16.67%,而80NS、80NI和80NB处理产量无显著降低。玉米产量数据表明,100N处理与4个减氮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综上,在试验潮土减氮20%的基础上增施硝化抑制剂、秸秆和生物炭,均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稳定小麦产量,但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显著提高玉米季氨挥发累积量,生产中需要特别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轮作 潮土 氮肥减施 硝化抑制剂 生物炭 秸秆还田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并优化氮肥用量对农田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12
作者 赵立宁 杨卫君 +4 位作者 孟祥睿 王梓 张力月 马磊 杨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7-1255,共9页
本研究通过15N示踪技术,明确科学定量生物炭施用后对农田肥料氮的吸收利用、肥料氮去向及其在0~30 cm土层中的残留分布,旨在为生物炭在北疆灌区农田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3年4—8月在新疆奇台县麦类作物试验站进行。采用大田微区... 本研究通过15N示踪技术,明确科学定量生物炭施用后对农田肥料氮的吸收利用、肥料氮去向及其在0~30 cm土层中的残留分布,旨在为生物炭在北疆灌区农田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3年4—8月在新疆奇台县麦类作物试验站进行。采用大田微区15N标记法,基于前期定位试验结果,设置2个氮肥水平(N1:300 kg·hm^(-2),N2:255 kg·hm^(-2))、3个生物炭水平(B0:0 t·hm^(-2),B1:10 t·hm^(-2),B2:20 t·hm^(-2)),测定春小麦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和土壤0~30 cm的15N标记肥料氮的自然丰度、全氮含量,并在相应的小区内测定产量。结果表明,减氮配施生物炭能够提高春小麦各器官对15N标记肥料氮的吸收比例,减少对土壤氮的吸收比例,促进春小麦对肥料氮吸收利用率,提高土壤中氮肥残留率,增强15N标记肥料氮总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率。其中,B2N2处理下植株氮肥利用率为29.61%,较其他处理提高19.78%~94.67%,15N土壤残留率为28.93%,较其他处理提高14.72%~24.04%,15N总吸收利用率为58.50%,较其他处理提高17.20%~51.91%,15N损失率为41.46%,较其他处理降低20.72%~48.25%。在B2N2处理下春小麦穗粒数41.9个,产量达7 075.54 kg·hm^(-2),较其他处理分别增长9.69%~28.25%和6.56%~25.35%。生物炭施用可促进春小麦各器官对肥料氮的吸收量和吸收比例,增加土壤中0~30 cm15N标记肥料氮素残留量。在本研究条件下,氮肥减量15%(255 kg·hm^(-2))与20 t·hm^(-2)生物炭配施可初步达到春小麦增产、氮肥减施,以及肥料氮利用率提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15N示踪技术 氮肥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对番茄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
13
作者 米良 李伟哲 +8 位作者 吴亚洁 李家辉 祁明月 王晨 王英杰 王小敏 宁国辉 李博文 杨志新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3期247-253,共7页
为探讨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选取麦秸生物炭(J)、麦秸+2.5%丁香酸(JD1)、麦秸+5%丁香酸(JD2)为试验材料,研究两者组合对土壤N_(2)O和NH_(3)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单... 为探讨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选取麦秸生物炭(J)、麦秸+2.5%丁香酸(JD1)、麦秸+5%丁香酸(JD2)为试验材料,研究两者组合对土壤N_(2)O和NH_(3)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单施1%麦秸生物炭相比,组合处理JD2土壤N_(2)O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降低30.21%、24.72%,NH_(3)平均挥发速率降低31.40%和14.61%;JD2处理使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30.20%和23.15%,使NH_(3)累积挥发量显著降低35.90%和16.67%;JD2处理显著降低土壤NO_(3)^(-)-N平均含量23.61%、30.99%,降低土壤NH_(4)^(+)-N平均含量23.17%、12.55%。综上,番茄土壤施用麦秸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对N_(2)O和NH_(3)减排固氮效果显著,为降低菜田N_(2)O排放和NH_(3)挥发风险、提高氮利用率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生物炭 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 N_(2)O排放 NH_(3)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党洪阳 胡斌 +4 位作者 冯宏亮 朱士民 李美贺 杜中南 周佳宇 《作物研究》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了探究生物炭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山东济南冬小麦种植田作为试验地点,设置5个面积为30 m2的试验区,在确保各试验区化肥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再分别施入0、0.2、5.0、10.0和20.0 t/hm^(2)生物炭,对各处理小麦拔节期、... 为了探究生物炭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山东济南冬小麦种植田作为试验地点,设置5个面积为30 m2的试验区,在确保各试验区化肥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再分别施入0、0.2、5.0、10.0和20.0 t/hm^(2)生物炭,对各处理小麦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后,冬小麦种植区0~100 cm土层内的土壤有效态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显著提高;生物炭施用量为5.0 t/hm^(2)的处理,土壤养分的提升和冬小麦产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显著,冬小麦有效穗数、粒质量、总产量均最高。施用生物炭的试验区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不施生物炭的处理。综合分析,施用生物炭有助于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和提高冬小麦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施用5.0 t/hm^(2)生物炭最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物炭 产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炭用量下锌肥提高冬小麦锌吸收及土壤供锌能力的效应
15
作者 孔雪琴 吴文琪 +5 位作者 焦阳 李娜 王绪锋 邢光耀 岳善超 沈玉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0-881,共12页
【目的】探究长期施用生物炭条件下,锌肥及其与有机肥配施对旱作麦田土壤锌含量及小麦锌累积量的影响。【方法】生物炭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12年,包括4个生物炭添加量处理:0 t/hm^(2)(C0)、10 t/hm^(2)(C10)、30 t/hm^(2)(C30)、50 ... 【目的】探究长期施用生物炭条件下,锌肥及其与有机肥配施对旱作麦田土壤锌含量及小麦锌累积量的影响。【方法】生物炭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12年,包括4个生物炭添加量处理:0 t/hm^(2)(C0)、10 t/hm^(2)(C10)、30 t/hm^(2)(C30)、50 t/hm^(2)(C50)。2020年在该定位试验的每个小区中设置不施锌(CK)、施锌(Zn)、锌肥配施有机肥(Zn+M)3个微区。2021年冬小麦收获后,测定冬小麦地上部各部位生物量和锌含量,并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全锌、有效锌和各锌组分含量。【结果】生物炭施用9年后,对土壤全锌(Total-Zn)和有效锌(DTPA-Zn)含量无显著影响。与CK相比,施锌显著提高了土壤Total-Zn和DTPA-Zn含量,Zn和Zn+M处理土壤Total-Zn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5%和12.5%,DTPA-Zn分别提高10.8%和14.8%。此外,与Zn处理相比,Zn+M处理土壤Total-Zn、DTPA-Zn含量分别提高了4.6%、12.7%(P<0.05)。CK条件下,施用生物炭降低了土壤交换态锌(Ex-Zn)含量,但提高了松结有机态锌(Lom-Zn)和氧化锰结合态锌(MnO-Zn)含量;在Zn处理下,生物炭施用提高了Lom-Zn、紧结有机态锌(Sbo-Zn)和碳酸盐结合态锌(Carb-Zn)含量,降低了MnO-Zn含量;Zn+M处理下,C50、C30的Lom-Zn含量显著高于C0(P<0.05),其他形态锌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相较于CK,Zn和Zn+M处理提高了土壤Lom-Zn、Carb-Zn、Sbo-Zn和残余态锌(Res-Zn)含量,且Zn+M处理的提升效果更高。施用生物炭和锌肥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籽粒干物质量,冬小麦各部位平均干物质量和锌含量大体表现为Zn+M>Zn>CK(P<0.05)。CK条件下,C30和C50处理提高了冬小麦茎锌含量,C50提高了叶片锌含量,但两个处理降低了籽粒锌含量。与CK相比,Zn和Zn+M处理显著提高了籽粒锌平均含量,增幅分别为13.7%和28.3%,且Zn+M的增幅显著高于Zn处理。相较于CK处理,Zn和Zn+M分别显著提高冬小麦茎+叶锌累积量203.0%和257.2%,籽粒+壳锌累积量40.0%和64.8%,地上部总锌累积量60.6%和89.1%,同样,Zn+M处理的提升效果大于Zn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锌累积量与土壤所有形态的锌含量呈正相关(P<0.01),尤其与DTPA-Zn和Lom-Zn含量的相关性最强。随机森林分析表明,Sbo-Zn、Lom-Zn和DTPA-Zn对冬小麦锌累积量的贡献最大。【结论】长期施用生物炭没有增加旱作麦田土壤全锌和有效锌含量,但提高了有效性较高的松结有机态锌含量。锌肥或锌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土壤全锌和有效锌含量,特别是增加松结有机态锌、紧结有机态锌含量,进而提升锌的潜在供应能力。不施锌条件下,高量生物炭可提升冬小麦籽粒的生物量,但降低其锌含量;施锌条件下,生物炭可进一步提高冬小麦生物量,且在施用生物炭10~30 t/hm^(2)范围内不影响小麦籽粒的锌含量。锌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提高土壤锌有效性、小麦籽粒锌含量的效果显著优于锌肥单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物炭 锌肥有机肥配施 土壤锌形态 土壤有效锌 供锌潜力 籽粒锌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配施生物炭对北疆小麦产量品质及固碳减排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卫君 杨梅 +4 位作者 郭颂 宋世龙 陈雨欣 王森 赵红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1,共8页
为研究生物炭在北疆灌区农田应用的稳产增产及固碳减排综合潜力,探索农田氮肥优化施用途径,该研究于2021年4月—2022年7月在新疆奇台设置常规施氮(N1:300 kg/hm^(2))、氮肥减量15%(N2:255 kg/hm^(2))、氮肥减量30%(N3:210 kg/hm^(2))、... 为研究生物炭在北疆灌区农田应用的稳产增产及固碳减排综合潜力,探索农田氮肥优化施用途径,该研究于2021年4月—2022年7月在新疆奇台设置常规施氮(N1:300 kg/hm^(2))、氮肥减量15%(N2:255 kg/hm^(2))、氮肥减量30%(N3:210 kg/hm^(2))、单施生物炭(B:20 t/hm^(2))、常规施氮+生物炭(N1B)、氮肥减量15%+生物炭(N2B)、氮肥减量30%+生物炭(N3B)7个处理,分析两季小麦(春小麦、冬小麦)种植期间不同处理下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小麦品质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常规氮肥相比,施用生物炭后土壤总有机碳(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SOC)、活性有机碳(active organic carbon,AOC)、碳库管理指数(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和小麦产量、籽粒水分及蛋白(干基)含量均呈提高趋势。综合表现以氮肥减量15%配施生物炭(N2B)处理最优,较氮肥常规单施(N1)相比,AOC、SOC均有显著提高,2 a产量分别显著提高22.12%、36.17%(P<0.05)。与常规施氮相比,氮肥减量15%配施生物炭(N2B)处理下,2022年冬小麦蛋白(干基)、面筋(湿基)、Zeleny沉降值均有提高,而2021年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除单施生物炭(B)处理(2021年)和除单施生物炭(B)及减氮15%(N2)处理外(2022年),其他处理下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较单施常规氮肥均有所升高。综上,氮肥减量15%(255 kg/hm^(2))配施20 t/hm^(2)生物炭时其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效果及小麦产量品质综合表现较好,建议作为北疆灌区麦田氮肥优化配施生物炭的理想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 呼吸 有机碳 小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生物炭对孔雀石绿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朝霞 刘永康 +1 位作者 郭耀坤 王腾飞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135,共8页
为实现小麦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在不同温度下制备小麦秸秆生物炭,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N2吸/脱附实验和扫描电镜(SEM)分别对生物炭表面的官能团、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并利用其对孔雀石绿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实验... 为实现小麦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在不同温度下制备小麦秸秆生物炭,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N2吸/脱附实验和扫描电镜(SEM)分别对生物炭表面的官能团、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并利用其对孔雀石绿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生物炭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解更彻底,芳香化增强;生物炭的总孔容和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平均孔径减小,微孔孔容增大。采用300℃下制备的生物炭对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的孔雀石绿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当生物炭投加量为3 g/L时,在40℃时的吸附速率最快,2.5 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去除率最高可达84.92%。吸附-脱附再生实验结果显示,经过3次循环后,生物炭的再生率达到92.70%,再生效果良好。以小麦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的方法简单,生物炭对孔雀石绿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且可重复利用,这为小麦秸秆生物炭应用于印染废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生物炭 孔雀石绿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与生物质炭配施对春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雨欣 杨卫君 +4 位作者 赵红梅 李大平 宋世龙 惠超 耿洪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0,共9页
为了解氮肥和生物质炭配施对北疆灌区春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春小麦品种新春37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氮肥水平[不施氮肥(N0:0 kg·hm^(-2))、常规施氮(N1:300 kg·hm^(-2))、减量施氮(N2:255 kg&#... 为了解氮肥和生物质炭配施对北疆灌区春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春小麦品种新春37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氮肥水平[不施氮肥(N0:0 kg·hm^(-2))、常规施氮(N1:300 kg·hm^(-2))、减量施氮(N2:255 kg·hm^(-2))]和4个生物质炭水平[不施生物质炭(B0:0 kg·hm^(-2))、低量生物质炭(B1:10×10^(3)kg·hm^(-2))、中量生物质炭(B2:20×10^(3)kg·hm^(-2))、高量生物质炭(B3:30×10^(3)kg·hm^(-2))],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籽粒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可增加春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花前同化物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促进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改善加工、营养品质。对小麦生长、品质及产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减量施氮配施中量生物质炭(N2B2)处理综合表现最好,且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达5.12 g·株^(-1),花前同化物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0.46 g·株^(-1)、15.32%、17.41%,产量较单施氮肥(N1B0)处理提高22.12%,蛋白质(干基)含量、淀粉(湿基)含量、面筋(湿基)含量、Zeleny沉降值和硬度分别为16.59%、62.12%、31.31%、46.95 mL和63.79。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减量氮肥配施中量生物质炭(N2B2)有利于北疆灌区春小麦高产优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春小麦 产量 品质 北疆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用量与灌水量对北疆灌区春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颂 杨卫君 +5 位作者 李廷宇 杨梅 陈雨欣 宋世龙 惠超 耿洪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8-666,共9页
为探讨生物炭与灌水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效应,以北疆灌区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4500 m^(3)·hm^(-2)(W0)、4050 m^(3)·hm^(-2)(W1)和3600 m^(3)·hm^(-2)(W2)]和3个生物炭施用量[0 t·... 为探讨生物炭与灌水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效应,以北疆灌区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4500 m^(3)·hm^(-2)(W0)、4050 m^(3)·hm^(-2)(W1)和3600 m^(3)·hm^(-2)(W2)]和3个生物炭施用量[0 t·hm^(-2)(B0)、10 t·hm^(-2)(B1)和20 t·hm^(-2)(B2)]水平,比较分析了不同生物炭用量与灌水量组合条件下春小麦干物质累积、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差异,并运用基于熵值的DTOPSIS法进行综合效应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对春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影响均不显著,但可提升籽粒品质,灌水量和生物炭的交互作用对春小麦籽粒品质与产量的影响显著。在W0条件下春小麦籽粒蛋白含量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所有施加生物炭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低于B0W0处理;W1条件下施加生物炭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与W0条件下一致;在W2条件下,籽粒蛋白含量(干基)、面筋含量(湿基)和Zeleny沉降值均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B2W2处理下三个指标均最高。在W0和W1条件下春小麦产量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B1W0处理产量最高,较B0W0处理高16.2%。采用基于熵值的DTOPSIS法分析表明,接近度f值前三名依次为B1W2、B2W2和B2W0处理。因此,生物炭施用量在10~20 t·hm^(-2)、灌水量在3600~4050 m^(3)·hm^(-2)时可实现北疆灌区春小麦节水生产,具有较高的提质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灌水量 春小麦 品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量氮肥与配施生物炭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立宁 张力月 +4 位作者 孟祥睿 郭颂 杨梅 马磊 杨卫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0-1187,共8页
【目的】探明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北疆灌区春小麦旗叶SPAD值、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灌浆速率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量氮肥与配施生物炭在北疆灌区的合理施用与农田增产增效提供依据。【方法】以新疆优质品种春小麦“新春37号”为... 【目的】探明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北疆灌区春小麦旗叶SPAD值、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灌浆速率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量氮肥与配施生物炭在北疆灌区的合理施用与农田增产增效提供依据。【方法】以新疆优质品种春小麦“新春37号”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氮肥水平∶不施氮肥(N0:0 kg/hm^(2))、常规氮肥(N1:300 kg/hm^(2))、氮肥减量15%(N2:255 kg/hm^(2))、氮肥减量30%(N3:210 kg/hm^(2));设2个生物炭水平∶不施生物炭(B0:0 kg/hm^(2))、生物炭(B1:20×10^(3) kg/hm^(2)),共B0N0、B1N0、B0N1、B1N1、B0N2、B1N2、B0N3、B1N38个处理;测量春小麦旗叶SPAD值,光合指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及其构成等,明确不同量氮肥与配施生物炭对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与不施生物炭不施氮肥(B0N0)相比,氮肥减量15%配施生物炭(B1N2)可以显著提高春小麦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干物质积累、转运速率、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B1N2处理下,在春小麦不同时间段,SPAD值增长13.17%~91.70%,净光合速率提高17.42%~87.30%,气孔导度提高16.00%~29.41%,蒸腾速率提高25.35%~79.81%;在春小麦成熟期,籽粒的干物质提高28.87%,产量增加30.23%。【结论】生物炭2.0×10^(4) kg/hm^(2)、配施氮肥255 kg/hm^(2)(B1N2)可初步达到春小麦增产和氮肥减施的目的,为北疆灌区农田氮肥及生物炭科学施用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光合特性 春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