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对两种镰孢菌(Fusarium)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14
1
作者 邢小萍 张娅珂 +2 位作者 刘庆强 李冠楠 袁虹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8-1067,共10页
为掌握我国黄淮麦区主推或新近选育小麦品种对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的抗性水平,采用室内苗期接种法和田间穗期单花滴注接种法对黄淮麦区主推或新近选育的135份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 为掌握我国黄淮麦区主推或新近选育小麦品种对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的抗性水平,采用室内苗期接种法和田间穗期单花滴注接种法对黄淮麦区主推或新近选育的135份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对假禾谷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没有免疫(I)和高抗(HR)的品种。在室内苗期接种条件下,对假禾谷镰孢菌仅有3个品种表现中抗(MR),占供试品种的2.59%,表现感病(S)的品种有10个,占8.62%,103个小麦品种表现高感(HS),占88.79%;对禾谷镰孢菌表现中抗(MR)的小麦品种有23个,占供试的19.83%,表现感病(S)的品种有50个,占43.10%,43个品种表现高感(HS),占37.07%。在田间穗期单花滴注接种条件下,对假禾谷镰孢菌表现抗病(R)的品种有6个,占5.17%,表现中抗(MR)的品种有10个,占8.62%,表现中感(MS)的品种有62个,占53.45%,表现感病(S)的有34个,表现高感(HS)的有4个品种;对禾谷镰孢菌仅苏麦3号1个品种表现抗病(R,0.86%),囤麦127和丰德存1号表现中抗(MR,1.72%),37个品种表现中感(MS),49个品种表现感病(S),26个品种表现高感(HS)。供试小麦品种对两种镰孢菌不同时期的抗性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室内苗期接种条件下,抗假禾谷镰孢菌的品种少;而田间穗期单花滴注接种条件下,抗禾谷镰孢菌的品种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假禾谷镰孢菌 禾谷镰孢菌 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赤霉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菌多菌灵抗性群体的扩散路径分析——基于致病菌种类及所产毒素化学型鉴定和抗药性检出的时序性 被引量:36
2
作者 戴大凯 贾晓静 +4 位作者 武东霞 侯毅平 王建新 陈长军 周明国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9-285,共7页
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7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敏感菌株Fusarium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的鉴定、所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及多菌灵抗性菌株检出时序性的分析,初步推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在... 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7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敏感菌株Fusarium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的鉴定、所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及多菌灵抗性菌株检出时序性的分析,初步推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在中国麦区的扩散路径。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湖北3省和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或敏感菌株优势群体均是F.asiaticum,而黄淮流域的山东、河南2省及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菌株优势群体为F.graminearum,抗性菌株优势群体则为F.asiaticum。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抗多菌灵菌株F.asiaticum产生毒素的化学型为3-AcDON和NIV,并以3-AcDON为主。江苏省连续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长达20多年后才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而近年来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的山东、河南2省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的历史较短,且为偶尔使用,药剂的选择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推测山东和河南麦区出现的小麦赤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可能是通过种子调运及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等方式从抗药性发生较早的江淮麦区流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 多菌灵 抗药性 毒素化学型 扩散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陈雨 张文芝 周明国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35-239,共5页
氰烯菌酯(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JS399-19)是一种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专化活性的新型杀菌剂。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药剂对禾谷镰孢菌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生长抑制活性;同时采用孢子萌... 氰烯菌酯(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JS399-19)是一种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专化活性的新型杀菌剂。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药剂对禾谷镰孢菌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生长抑制活性;同时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其对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氰烯菌酯能够强烈地抑制禾谷镰孢菌敏感菌株菌丝的生长,EC50值分布在0.092~0.141μg/mL之间;并可降低敏感菌株分生孢子的萌发速率,以及影响其萌发的方式,使芽管从分生孢子基部和中间细胞萌发的比率增加;同时氰烯菌酯使敏感菌株分生孢子膨大、畸形,并使其芽管肿胀、扭曲,明显抑制其芽管的伸长生长;但对抗性菌株的抑制作用和致畸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烯菌酯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孢菌 孢子萌发 致畸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镰孢的产毒与致病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俞刚 陈利锋 +1 位作者 谢卫平 柴一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9-23,共5页
小麦穗期接种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 . [有性态 :Gibberellazeae (Schw .)Petch]的 2个野生型菌株和12个产毒潜能不同的转化体菌株 ,发病盛期 (接种后 2 0d)调查病小穗率 ,并测定组织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15 乙酰脱... 小麦穗期接种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 . [有性态 :Gibberellazeae (Schw .)Petch]的 2个野生型菌株和12个产毒潜能不同的转化体菌株 ,发病盛期 (接种后 2 0d)调查病小穗率 ,并测定组织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15 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15 ADON)和 3 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3 ADON)等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以下简称“单族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 ,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强致病力的GZ36 39、C11 1和B4 1等菌株在病穗 (显症 )组织和穗颈组织中DON产量高 ,分别达 2 9~ 38μg·g-1和 2 6~ 6 0 μg·g-1(以干重计 ,以下同 ) ,15 ADON在穗颈组织中的积累量为 15~ 31μg·g-1,显著高于病穗组织中的积累量 (5~ 7μg·g-1) ;另一强致病力菌株JF 12除在病穗和穗颈组织中产生大量DON (分别为 4 4和 5 5 μg·g-1)外 ,还产生大量的 3 ADON (分别为 17和 4 6 μg·g-1) ;不产毒的GZT 4 0 (产毒基因Tri5失活 ,Tri5 -)菌株接种后 ,仅在接种小花颖片上产生鸟眼状坏死斑点 ,病斑不扩展至其他小花和小穗 ,穗组织中也没有任何单族毒素积累 ;所有处理接种穗的健康 (无症 )组织中均没有明显的单族毒素积累 (<0 5 μg·g-1)。相关性分析表明 ,菌株的致病力与穗颈组织中DON和 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孢 致病力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相关性 小麦 赤霉病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鲜胺与嘧菌酯及其不同配比对禾谷镰孢菌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7
5
作者 马雪莉 耿忠义 +3 位作者 高龙银 赵京岚 任勇攀 李庆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44-1048,共5页
为明确咪鲜胺与嘧菌酯及其混剂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毒力,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两种药剂及其5种不同配比混剂的抑菌率,计算增效系数(SR),据此评价2种药剂及其混用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嘧菌酯单剂对禾谷镰孢菌F.gra... 为明确咪鲜胺与嘧菌酯及其混剂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毒力,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两种药剂及其5种不同配比混剂的抑菌率,计算增效系数(SR),据此评价2种药剂及其混用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嘧菌酯单剂对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的EC50分别为0.058 mg·L^-1、0.030 mg·L^-1。咪鲜胺与嘧菌酯以6:2、5:2、4:2、3:2、2:2等混配组合对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的EC50分别是0.047、0.046、0.044、0.042、0.040 mg·L^-1;5种混配组合对禾谷镰孢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76、1.84、1.90、1.54、1.25。咪鲜胺与嘧菌酯6:2、5:2、4:2、3:2配比对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有增效作用,其中4:2配比增效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鲜胺 嘧菌酯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孢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6
作者 韩青梅 曹丽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28-131,共4页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乃至世界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可引起小麦产量的损失和品质的下降。化学防治是目前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化学防治的种种弊端,生物防治将是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对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菌株的种类、分离...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乃至世界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可引起小麦产量的损失和品质的下降。化学防治是目前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化学防治的种种弊端,生物防治将是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对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菌株的种类、分离鉴定、防治现状及可能的防病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生物防治 种类 分离 鉴定 防病机制 生防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其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耿忠义 赵京岚 +2 位作者 任勇攀 周国 孙国波 《农学学报》 2011年第8期29-32,共4页
为明确氰烯菌酯与己唑醇不同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其6种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1:1、1:3、1:5、1:7、1:9、1:11等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 为明确氰烯菌酯与己唑醇不同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其6种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1:1、1:3、1:5、1:7、1:9、1:11等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是0.393、0.643、0.571、0.338、0.369、0.513、0.577、0.726mg/L;6种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0.85、1.64、1.58、1.16、1.05、0.84。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高于己唑醇,氰烯菌酯与己唑醇1:3和1:5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有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烯菌酯 己唑醇 禾谷镰刀菌 小麦赤霉病 联合毒力 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的生物活性及其内吸输导性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恒奎 周明国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0-35,共6页
氰烯菌酯(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JS399-19)是一种对禾谷镰孢菌具有专化活性的新型杀菌剂。研究表明,该药在离体条件下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 inearum抗多菌灵菌株及野生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均有很高的抑制活性,平均EC50值... 氰烯菌酯(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JS399-19)是一种对禾谷镰孢菌具有专化活性的新型杀菌剂。研究表明,该药在离体条件下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 inearum抗多菌灵菌株及野生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均有很高的抑制活性,平均EC50值分别为0.117±0.036和0.107±0.020μg/mL。氰烯菌酯不能抑制禾谷镰孢菌的分生孢子萌发,但能引起抗多菌灵菌株及敏感菌株的分生孢子萌发后的芽管畸形。活体条件下,氰烯菌酯灌根处理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防效,在叶片间的输导性较差,不能被小麦穗颈吸收;该药在同一张叶片上仅表现为向上输导,对处理部位的下部几乎没有防效。用400μg/mL氰烯菌酯和400μg/mL多菌灵穗部喷雾处理前1、2、3d接种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95%、75%和62%;处理后1、2、3d接种,防效分别为88%、78%和73%,而对照药剂多菌灵的防效较差。说明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有优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在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的地区,氰烯菌酯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替代药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烯菌酯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孢菌 生物活性 内吸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与抗(耐)赤霉菌毒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新琼 李祥 张向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16-419,共4页
以赤霉菌毒素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胚根、胚芽的生长抑制率和胚根细胞膜的损伤度为指标,研究了小麦品种抗赤霉病与抗赤霉菌毒素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抗( 耐) 毒素能力强,感病品种抗( 耐) 毒素能力弱,中抗、中感品种的... 以赤霉菌毒素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胚根、胚芽的生长抑制率和胚根细胞膜的损伤度为指标,研究了小麦品种抗赤霉病与抗赤霉菌毒素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抗( 耐) 毒素能力强,感病品种抗( 耐) 毒素能力弱,中抗、中感品种的抗(耐) 毒素能力居中,表现出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抗( 耐) 毒素能力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一结果在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鉴定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赤霉菌毒素 抗病性 抗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氰烯菌酯与多菌灵及其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雪莉 张雯雯 高晶晶 《农学学报》 2013年第7期18-21,共4页
为明确氰烯菌酯与多菌灵不同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氰烯菌酯与多菌灵及其5种不同配比测定混剂的抑菌率,然后按Wadley法,计算增效系数(SR),并据此评价2种药剂混用的联合作用类型。结果表明,氰烯... 为明确氰烯菌酯与多菌灵不同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氰烯菌酯与多菌灵及其5种不同配比测定混剂的抑菌率,然后按Wadley法,计算增效系数(SR),并据此评价2种药剂混用的联合作用类型。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多菌灵及1:1、1:2、1:3、1:4、1:5等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是0.325、0.367、0.409、0.503、0.531mg/L;5种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SR分别是1.52、1.55、1.51、1.29、1.27。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高于多菌灵,氰烯菌酯与多菌灵1:1,1:2和1:3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有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烯菌酯 多菌灵 禾谷镰刀菌 小麦赤霉病 联合毒力 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毒素对小麦叶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彦杰 洪秀杰 +1 位作者 刘惕若 左豫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5-9,共5页
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禾谷镰刀菌粗毒素的作用下,小麦不同抗赤霉病品种三叶期的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如质膜内陷和断裂,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和细胞核结构被破坏,细胞器的基质电子密度下降。损害发生最早最严重的是质膜和叶... 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禾谷镰刀菌粗毒素的作用下,小麦不同抗赤霉病品种三叶期的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如质膜内陷和断裂,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和细胞核结构被破坏,细胞器的基质电子密度下降。损害发生最早最严重的是质膜和叶绿体膜。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的超微结构受害轻、反应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 毒素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灌区小麦赤霉病预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井金学 商鸿生 +1 位作者 王树权 方向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年第1期100-106,共7页
根据1977~1985年关中灌区西部的小麦赤霉病的病情和气象资料,经电子计算机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11个适于该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最佳”预测方程,分别用于中、长期或短期病情预测。其中6个方程采用气象因子的实测值,5个方程采用其... 根据1977~1985年关中灌区西部的小麦赤霉病的病情和气象资料,经电子计算机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11个适于该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最佳”预测方程,分别用于中、长期或短期病情预测。其中6个方程采用气象因子的实测值,5个方程采用其预测值。用历史资料的检验和初步试用,表明这些预测方程具有一定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病害预测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病产毒禾谷镰刀菌株的保存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素珍 陆仕华 +2 位作者 周世明 陆金萍 魏春妹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55-59,共5页
致病产毒禾谷镰刀菌株接种于麦穗和麦粒,存放于干燥器内,置4℃冰箱内可保存13年之久。菌株的每代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存活率为100%;培养性状及产孢能力正常。接种中感小麦品种,寄主病害反应级数2.9—3.3;液体菌株产毒量1.08—1.45μg/ml,... 致病产毒禾谷镰刀菌株接种于麦穗和麦粒,存放于干燥器内,置4℃冰箱内可保存13年之久。菌株的每代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存活率为100%;培养性状及产孢能力正常。接种中感小麦品种,寄主病害反应级数2.9—3.3;液体菌株产毒量1.08—1.45μg/ml,每代的致病性和产毒性均无显著差异。采集田间病穗在4℃冰箱保存7年,其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存活率为100%,但保存到13年,存活率分别下降到55.6%和77.8%。以麦穗和麦粒为保存基质,方法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小麦 赤霉病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细菌菌株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戴富明 周世明 +1 位作者 周蓓琪 张安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59-63,共5页
用分离自不同地理环境的土壤、叶面芽孢杆菌及营养竞争球菌,对小麦赤霉病菌进行实验室抑菌、发酵试验和温室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证明YN1、GJ6、SNS1和Y-124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均有显著防治作用。其中芽孢杆菌YN1、G... 用分离自不同地理环境的土壤、叶面芽孢杆菌及营养竞争球菌,对小麦赤霉病菌进行实验室抑菌、发酵试验和温室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证明YN1、GJ6、SNS1和Y-124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均有显著防治作用。其中芽孢杆菌YN1、GJ6对防治对象的分生孢于萌发、菌丝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芽孢杆菌SNS1具有使分生孢子芽管畸形和延缓菌丝生长的作用;营养竞争性球菌Y-12虽不具备抑制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能力,但是田间试验表明其和YN1、G76、SNS1的防治水平与多菌灵的防效无显著差异(α=0.01)。因此,认为上述菌株均为防治小麦赤霉病有价值的生防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 芽孢杆菌 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地下水位进行小麦赤霉病流行分区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井金学 商鸿生 +1 位作者 张文军 张斌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5,共5页
通过对陕西关中麦区多个县区小麦赤霉病与地下水位关系的分析,发现地下水位与小麦赤霉病菌载体玉米残秆的产壳率、产壳指数以及田间病穗率均有显著的相关性,地下水位既影响病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也影响小麦品种的发病程度,因此地下... 通过对陕西关中麦区多个县区小麦赤霉病与地下水位关系的分析,发现地下水位与小麦赤霉病菌载体玉米残秆的产壳率、产壳指数以及田间病穗率均有显著的相关性,地下水位既影响病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也影响小麦品种的发病程度,因此地下水位可作为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分区指标。据此对关中麦区各县进行了赤霉病流行分区,结果表明,位于渭河平原一、二级阶地老灌区的各县区的有关乡镇为赤霉病的常发重发区,黄土台塬新灌区的有关县区的乡镇为中度流行区,非灌区的有关县区的乡镇为轻度或不发生区。该项研究成果为关中麦区和类似麦区小麦赤霉病分区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流行分区 地下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镰孢菌对21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雪莉 赵京岚 +4 位作者 耿忠义 任勇攀 周国 李庆 李文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7期30-34,共5页
为明确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对多种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8个禾谷镰孢菌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及21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的毒力。结果表明:8个菌株对多菌灵尚未产生明显抗药性;戊唑醇、苯醚甲环唑... 为明确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对多种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8个禾谷镰孢菌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及21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的毒力。结果表明:8个菌株对多菌灵尚未产生明显抗药性;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己唑醇、氟环唑、咪鲜胺锰盐、噻菌灵、多菌灵、吡唑醚菌酯、水杨菌胺、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有极高的室内生物活性,其EC_(50)及EC_(90)分别为0.031~0.855mg·L^(-1)、1.409~117.405mg·L^(-1);福美双、代森锰锌、代森联、三唑酮、甲基硫菌灵对禾谷镰孢菌有很高的室内生物活性,其EC_(50)及EC_(90)分别为5.232~13.063mg·L^(-1)、144.006~791.072mg·L^(-1);异菌脲、井冈霉素对禾谷镰孢菌有一定的室内生物活性,其EC_(50)分别为44.9和146.8mg·L^(-1);噁霉灵、醚菌酯、噻呋酰胺、吡噻菌胺对禾谷镰孢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极差,不宜用于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孢菌 室内生物活性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菌致病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芊 张匀华 +2 位作者 郭梅 季宏平 姜海洋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7年第4期14-15,共2页
本文利用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赤霉病菌种标样对小麦品种的致病力差异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镰刀菌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钱兰娟 李宝 +1 位作者 许永进 乔雪梅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9年第5期18-22,共5页
列举了目前我国登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农药产品,简要分析了农药成分的优劣势,为小麦赤霉病市场的发展及走势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杀菌剂 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及拮抗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艳情 翟焕趁 +7 位作者 薛晓雯 覃雨良 张帅兵 吕扬勇 魏闪 马平安 乙江岚 胡元森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118-3127,共10页
【目的】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为防控小麦赤霉病及其毒素污染提供菌株资源。【方法】以小麦根际土壤为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抑制禾谷镰刀菌生长的菌株;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系统发... 【目的】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为防控小麦赤霉病及其毒素污染提供菌株资源。【方法】以小麦根际土壤为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抑制禾谷镰刀菌生长的菌株;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对拮抗菌进行种类鉴定;通过PCR扩增抗菌脂肽基因、发酵条件试验、抑菌物质的抑菌特性分析探究拮抗菌的拮抗特性;通过接种小麦穗和小麦籽粒试验验证拮抗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稀醇(Deoxynivalenol,DON)的抑制作用。【结果】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出5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其中菌株XW-10的拮抗效果最好,经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具有合成伊枯草菌素、表面活性素和丰原素等抗菌脂肽的基因。菌株XW-10生长的最适条件为CM培养基中培养10~48 h,抑菌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上清液中,使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使孢子萌发率下降,也使菌丝形态畸变;发酵无菌上清液在低于90℃下可保持高抗菌活性,中性pH时抑菌效果最好。菌株XW-10发酵无菌上清液中的有效成分为粗蛋白,但对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的作用不敏感。应用试验表明菌株XW-10发酵无菌上清液可促进小麦幼苗生长、通过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生长降低小麦基质中DON毒素的含量和小麦穗赤霉病的发生率。【结论】筛选获得的菌株XW-10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作为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的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菌 芽孢杆菌 筛选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自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的禾谷镰孢菌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志博 高增贵 +2 位作者 张小飞 庄敬华 隋鹤 《辽宁农业科学》 2010年第6期1-4,共4页
采用单花滴注方法和注射法交互接种,分别对8株分离自小麦赤霉病穗和11株分离自玉米茎基腐病茎的禾谷镰孢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能够成功交互侵染小麦和玉米,二者致病能力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 采用单花滴注方法和注射法交互接种,分别对8株分离自小麦赤霉病穗和11株分离自玉米茎基腐病茎的禾谷镰孢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能够成功交互侵染小麦和玉米,二者致病能力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都是土传病害,染病作物病残体会造成跨寄主侵染,在小麦玉米轮作区两种病害可能会出现日渐严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玉米茎基腐病 禾谷镰孢菌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