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3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of Phosphoric Acid Activated Carbon from Bamboo by Mechanochemical Process 被引量:4
1
作者 CHEN Cui-xia HUANG Jin-feng +5 位作者 WU Geng-feng LIN Guan-feng LU Ze-xiang CHEN Yan-dan CHEN Xue-rong HUANG Biao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54,共5页
Activated carbon was prepared from bamboo by mechanochemical process with phosphoric acid as activating agent.The effects of milling time on the adsorption property and porous structure of the obtained activated car-b... Activated carbon was prepared from bamboo by mechanochemical process with phosphoric acid as activating agent.The effects of milling time on the adsorption property and porous structure of the obtained activated car-bon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hosphoric acid activation assisted by mechanochemical process can slightly improve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prepared activated carbon.The iodine,methylene blue adsorption value an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prepared activated carbons increased from 840.16 mg/g,168 mg/g and 1229.246 m/g to 947.51 mg/g,195 mg/g,and 1265.373 m2/g,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phosphoric acid activation,the activated carbon produced by mechanochemical process has greater adsorption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carbon phosphoric acid activation mechanochemical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al stability and oil absorption of aluminum hydroxide treated by dry modification with phosphoric acid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向阳 李昌林 +3 位作者 霍登伟 李劼 伍上元 刘业翔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6期779-782,共4页
The dry modification of aluminum hydroxide powders with phosphoric acid and the effects of modif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on thermal stability, morphology and oil absorption of aluminum hydroxide powders wer... The dry modification of aluminum hydroxide powders with phosphoric acid and the effects of modif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on thermal stability, morphology and oil absorption of aluminum hydroxide powd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mass ratio of phosphoric acid to aluminum hydroxide, the decrease of mass concentration of phosphoric acid and prolongation of mixing time are favorabl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rmal stability of aluminum hydroxide; when the mass ratio of phosphoric acid to aluminum hydroxide is 5:100,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hosphoric acid is 200 g/L and the mixing time is 10 min, the initial temperature of loss of crystal water in aluminum hydroxide rises from about 192.10 to 208.66 ℃, but the dry modification results in the appearance of agglomeration and macro-aggregate in the modified powders, and the oil absorption of modified powders becomes higher than that of original aluminum hydrox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um hydroxide phosphoric acid thermal stability oil absorption dry mod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of Optically Active Cyclic Amino Phosphoric Acid
3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43-143,共1页
关键词 JUN Synthesis of Optically Active Cyclic Amino phosphoric ac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ordination leaching of tungsten from scheelite concentrate with phosphorus in nitric acid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文娟 杨金洪 +2 位作者 赵中伟 王文强 李江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312-1317,共6页
A hydrometallurgical process for tungsten extraction and recovery from scheelite is reported.The technology includes leaching scheelite using phosphoric acid as chelating agent in nitric acid solutions,extracting tung... A hydrometallurgical process for tungsten extraction and recovery from scheelite is reported.The technology includes leaching scheelite using phosphoric acid as chelating agent in nitric acid solutions,extracting tungsten by solvent extraction and reusing leaching agent.In the leaching process,affecting factors,such as temperature,leaching time,nitric acid and dosage of phosphoric acid,were examined on recovery of tungsten.Results show that more than 97%of tungsten could be extracted under conditions of leaching temperature of 80-90°C,HNO3 concentration of 3.0-4.0 mol/L,liquild-to-soild ratio of 10:1,H3PO4 dosage of 3 stoichiometric ratio and leaching time of 3 h.Solvent extraction was then employed for the W recovery from the leachate with a organic system of 40%(v/v)N235,30%(v/v)TBP,and 30%sulfonated kerosene.Approximately 99.93%of W was extracted and ammonium tungstate solution containing 193 g/L W was obtained with a stripping rate of 98.10%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EELITE nitric acid phosphoric acid coordination lea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磷酸含氟尾气高效资源化利用热力学分析与工程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季 王佳才 +4 位作者 马永强 袁海斌 简路明 姜基灿 朱家骅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4-1492,共9页
针对湿法磷酸萃取-浓缩和尾气洗涤氟逸出过程,建立了H_(2)SiF_(6)-H_(2)O与H_(2)SiF_(6)-H_(3)PO_(4)-H_(2)SO_(4)-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下的氟元素气液分配比,模型预测误差在20%之内。基于热力学分析,降低尾气洗涤温度,可增加传质推动... 针对湿法磷酸萃取-浓缩和尾气洗涤氟逸出过程,建立了H_(2)SiF_(6)-H_(2)O与H_(2)SiF_(6)-H_(3)PO_(4)-H_(2)SO_(4)-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下的氟元素气液分配比,模型预测误差在20%之内。基于热力学分析,降低尾气洗涤温度,可增加传质推动力,有利于提高氟吸收传质速率和产出高浓度的氟硅酸溶液,但冷凝水增多,加大了系统水平衡压力。在氟吸收循环回路串联无泵循环闪蒸浓缩氟硅酸的单元操作,设计并实施了7.5万吨P_(2)O_(5)/年WPA尾气减排与资源化利用项目,用低温、高浓度氟硅酸逆流吸收并冷却尾气低于323 K,使含氟尾气过饱和冷凝,既强化尾气氟化物吸收,又避免硅胶颗粒结块丧失流动性,使尾气氟含量≤2 mg/m^(3),尾气氟回收率≥99%,尾气总量减排20%以上,氟硅酸产品H_(2)SiF_(6)≥18%(质量),提供了一个湿法磷酸含氟尾气高效资源化利用的工程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磷酸 气液分配比 尾气 资源化 工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晶纤维素口服安全性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
6
作者 明良山 肖楠 +3 位作者 刘澳 萧子健 刘红宁 李哲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155,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工艺制备的纳晶纤维素(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口服安全性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方法:将小鼠按雌、雄分6组,每组12只,即空白雌(Control_F)、雄(Control_M)小鼠组,硫酸水解CNC雌(S-CNC_F)、雄(S-CNC_M)小鼠组和磷酸水解... 目的:探究不同工艺制备的纳晶纤维素(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口服安全性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方法:将小鼠按雌、雄分6组,每组12只,即空白雌(Control_F)、雄(Control_M)小鼠组,硫酸水解CNC雌(S-CNC_F)、雄(S-CNC_M)小鼠组和磷酸水解CNC雌(P-CNC_F)、雄(P-CNC_M)小鼠组。考察灌胃后小鼠的活动行为、体质量、体成分、脏器系数、血清生物学指标及脏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病理情况。采集粪便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S-CNC和P-CNC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小鼠相比,S-CNC和P-CNC组小鼠在灌胃后活动行为、体质量、脂肪、液体、瘦肉成分及脏器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灌胃S-CNC及P-CNC对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酸和血尿素氮含量无影响。HE染色病理结果表明,S-CNC组和P-CNC组小鼠主要脏器组织形态结构均未见异常。灌胃S-CNC和P-CNC改变了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并且对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在门、科及属水平上有一定的改变。在门水平上,S-CNC增加了雌性小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也降低了雄性小鼠厚壁菌门和雌、雄小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P-CNC增加了雌性小鼠厚壁菌门和雄性小鼠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而降低了雄性小鼠厚壁菌门和雌性小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在科水平上,灌胃S-CNC和P-CNC后,雌、雄性小鼠肠道中阿克曼氏菌科和动球菌科相对丰度增加。属水平分析显示,灌胃S-CNC后,雄性小鼠肠道中阿克曼菌属和梭菌属相对丰度增加;雌性小鼠肠道中不动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灌胃P-CNC后,雌性小鼠肠道中库特菌属和阿克曼菌属相对丰度增加,而雄性小鼠假丝酵母菌属相对丰度降低。结论:不同工艺提取的CNC在小鼠体内有良好安全性,并且S-CNC和P-CNC对小鼠肠道菌群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晶纤维素 安全性 肠道菌群 硫酸水解 磷酸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离子液体制备及其对湿法磷酸提纯研究
7
作者 杨虎 杨思原 +3 位作者 罗梦恒 吴晨旭 匡步肖 包申旭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118,共7页
将离子液体通过化学接枝法负载在树脂上,制备了一种能从湿法磷酸中高效选择性吸附磷的负载型离子液体,并采用FT-IR、SEM-EDS和XPS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在制备温度为95℃、时间为16 h、液固比(mL∶g)为40∶1、氨基乙酸溶液浓度为2.66 mmol/... 将离子液体通过化学接枝法负载在树脂上,制备了一种能从湿法磷酸中高效选择性吸附磷的负载型离子液体,并采用FT-IR、SEM-EDS和XPS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在制备温度为95℃、时间为16 h、液固比(mL∶g)为40∶1、氨基乙酸溶液浓度为2.66 mmol/g的条件下,制备的材料对磷的平衡吸附量达到333.1 mg/g。在选择性吸附方面,对磷的吸附量远高于杂质离子(铁、铝和镁),说明材料对磷与杂质离子有较好的分离性能。尤其是磷与镁的分离系数达到636.83。这表明此材料能够实现复杂磷酸溶液中磷与杂质离子的选择性分离,特别是在含镁量高的磷酸溶液中提纯效果显著。还通过表征分析推断该材料对磷酸吸附机理主要是络合反应与阴离子交换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磷酸 负载型离子液体 吸附 选择性 提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质子交换膜磷酸流失问题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汤红英 邢瑞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HT-PEMFCs)因其较快的反应动力学、简化的水热管理系统以及较高的耐一氧化碳浓度而受到广泛关注,而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磷酸掺杂的聚苯并咪唑(PBI/PA)体系面临严重的磷酸流失问题,难以应用于汽...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HT-PEMFCs)因其较快的反应动力学、简化的水热管理系统以及较高的耐一氧化碳浓度而受到广泛关注,而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磷酸掺杂的聚苯并咪唑(PBI/PA)体系面临严重的磷酸流失问题,难以应用于汽车领域,限制了基于PBI/PA的HT-PEMFCs的大规模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HT-PEMFCs的各种常见磷酸流失机理,重点总结了磷酸流失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指出HT-PEMFCs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质子交换膜 燃料电池 磷酸流失 聚苯并咪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硫酸协同制备木屑基碳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于盼盼 吴宗金 +3 位作者 吴浪 杨毅 林倩 潘红艳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88,共10页
以生物质废弃物木屑为原料,采用磷酸法、磷酸-硫酸协同活化法制备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碳材料。通过BET、FT-IR、XPS、XRD和Raman等手段对生物炭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及石墨化程度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磷酸木... 以生物质废弃物木屑为原料,采用磷酸法、磷酸-硫酸协同活化法制备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碳材料。通过BET、FT-IR、XPS、XRD和Raman等手段对生物炭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及石墨化程度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磷酸木屑质量比(浸渍比)为2.0∶1、升温速率为10℃/min、活化温度为550℃、活化时间为60 min时,磷酸法木屑基碳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717 m^(2)/g、总孔容为1.00 cm^(3)/g、微孔孔容为0.83 m^(3)/g、中孔孔容为0.17 m^(3)/g;磷酸-硫酸协同活化法木屑基碳材料(MSC-4-98)的比表面积为1951 m^(2)/g、总孔容为1.66 cm^(3)/g、微孔孔容为0.60 m^(3)/g、中孔孔容为1.06 m^(3)/g;XPS等测试结果表明碳材料具有较高的石墨化程度。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MSC-4-98在电流密度为0.5 A/g时比电容为250.38 F/g,当电流密度进一步增加到2.0 A/g时比电容依旧达到204.56 F/g,仍保持为最高比电容的81.7%,具有较高的比电容和较好的电容保持率。磷酸法制备的木屑碳材料,尽管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微孔率,但中孔不发达不满足电极材料要求;磷酸-硫酸协同制备的木屑基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且中微双孔孔容均衡,电化学性能较为优异,在超级电容器应用中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碳材料 磷酸 协同活化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级磷酸的结晶精制技术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举 余留洋 +6 位作者 贾晟哲 史连军 王诗瀚 胡国涛 汤伟伟 王静康 龚俊波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8-453,共16页
电子级磷酸作为电子工业常用的一种超高纯试剂,广泛应用于大屏幕液晶显示器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工业中的湿法蚀刻和清洗。随着电子元器件加工精度的迭代更新,对电子级磷酸中杂质含量与微粒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综述了电子级磷酸... 电子级磷酸作为电子工业常用的一种超高纯试剂,广泛应用于大屏幕液晶显示器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工业中的湿法蚀刻和清洗。随着电子元器件加工精度的迭代更新,对电子级磷酸中杂质含量与微粒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综述了电子级磷酸深度净化的常用方法,重点阐述了结晶精制技术在电子级磷酸深度净化中的优势和应用进展,总结了结晶法在磷酸深度净化过程中的杂质包藏与迁移机制,并概述了结晶纯化的过程强化手段。最后,对电子级磷酸结晶精制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前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级磷酸 电子材料 结晶 纯化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活化澳洲坚果壳制备活性炭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元苗 徐文婷 +6 位作者 付镓榕 马尚玄 杨悦雪 黄克昌 兰秀华 李源达 郭刚军 《热带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36-43,共8页
以澳洲坚果壳为原料,采用磷酸活化法制备活性炭,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探讨磷酸质量分数、浸渍比、浸渍时间、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对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吸附值的影响,得到最适宜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5个因素对澳洲坚果壳活性炭... 以澳洲坚果壳为原料,采用磷酸活化法制备活性炭,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探讨磷酸质量分数、浸渍比、浸渍时间、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对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吸附值的影响,得到最适宜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5个因素对澳洲坚果壳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收值和碘吸附值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活化温度对二者的影响程度均为最高。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磷酸质量分数60%、浸渍比1∶6、浸渍时间22 h、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1 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表现出优异性能,水分含量为6.66%,灰分含量为3.80%,其亚甲基蓝吸附值达到511.36 mg/g,碘吸附值为1046.96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果壳 活性炭 磷酸活化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镀活化液磷酸中铜铬的脱除机理研究
12
作者 曹浩宇 梁智鹏 +3 位作者 宁哲 李继东 李彬周 王一雍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2,共5页
电镀活化液磷酸再生循环利用是实现结晶器铜板绿色电镀技术的关键环节。利用草酸化学沉淀-活性炭吸附耦合脱除废弃磷酸中铜铬,探讨了草酸化学沉淀Cu^(2+)以及活性炭吸附Cu^(2+)、Cr^(3+)的耦合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草酸化学沉淀机制在于C... 电镀活化液磷酸再生循环利用是实现结晶器铜板绿色电镀技术的关键环节。利用草酸化学沉淀-活性炭吸附耦合脱除废弃磷酸中铜铬,探讨了草酸化学沉淀Cu^(2+)以及活性炭吸附Cu^(2+)、Cr^(3+)的耦合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草酸化学沉淀机制在于Cu^(2+)与H_(2)C_(2)O_(4)的两个—COOH配位,形成稳定的Cu C2O4沉淀;活性炭吸附Cu^(2+)、Cr^(3+)机理在于其在活性炭表面的离子交换吸附,去除Cu^(2+)的主要原因是H_(2)C_(2)O_(4)。且当草酸加入量和活性炭加入量为20 g/L时,再生磷酸活化液中Cu^(2+)、Cr^(3+)分别降低至23.85、12.98 mg/L。利用处理后磷酸电解活化铜板并进行表面镀覆,铜板表面腐蚀均匀,获得的镀层平整光滑、结晶致密,具有良好的表面活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磷酸 化学沉淀 吸附 活性炭 电解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离子液体负载树脂选择性富集磷酸
13
作者 黄锐 张新宇 +3 位作者 任浏祎 王占昊 包申旭 杨思原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9,共9页
研究合成了一种对磷酸根离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新型离子液体负载树脂,并用于富集湿法磷酸中磷酸,考察了磷酸质量浓度、吸附时间、温度对磷酸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吸附条件下,磷酸根吸附量可提升至307 mg/g;该树脂能有效避免... 研究合成了一种对磷酸根离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新型离子液体负载树脂,并用于富集湿法磷酸中磷酸,考察了磷酸质量浓度、吸附时间、温度对磷酸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吸附条件下,磷酸根吸附量可提升至307 mg/g;该树脂能有效避免磷灰石浸出液中诸多阳离子的影响,显著提高湿法磷酸纯度,且具有一定的环保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磷酸 离子液体 负载树脂 吸附 富集 提纯 除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改性生物炭对小白菜镉吸收的阻控效果
14
作者 木丽远 周洪印 +4 位作者 韩宇 王军磊 孙思静 张乃明 包立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210,共9页
为探索改性生物炭在镉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技术,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试验以磷酸为改性剂对玉米秸秆生物炭进行改性处理,并采用盆栽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加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CK)、生物炭施20 g/kg(T1)、生物炭施50 g/kg(T2)... 为探索改性生物炭在镉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技术,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试验以磷酸为改性剂对玉米秸秆生物炭进行改性处理,并采用盆栽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加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CK)、生物炭施20 g/kg(T1)、生物炭施50 g/kg(T2)、生物炭施100 g/kg(T3)、改性生物炭施20 g/kg(T4)、改性生物炭施50 g/kg(T5)、改性生物炭施100 g/kg(T6),研究磷酸改性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下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镉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能显著提升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其中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在100 g/kg施用量下提升效果最显著。不同施用量的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均明显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和小白菜根部镉富集系数,同一施用量下,其降低效果均表现为改性生物炭处理优于生物炭处理。不同施用量的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均能显著降低小白菜可食部镉含量、可食部镉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其中改性生物炭施用量为100 g/kg时,对降低小白菜可食部镉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的效果最显著,分别较CK显著降低80.00%和70.20%。综上所述,当改性生物炭施用量为100 g/kg时对降低小白菜根部镉富集系数、可食部镉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效果最好。施用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均能有效修复镉污染小白菜土壤,阻控小白菜中镉富集吸收转移,其中改性生物炭处理效果优于生物炭处理。研究结果为重金属污染农田的蔬菜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生物炭 磷酸 生物富集 小白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膦酸改性聚乳酸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15
作者 陈展毓 俞森龙 +4 位作者 周家良 朱丽萍 周哲 相恒学 朱美芳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4-163,共10页
针对聚乳酸(PLA)织物易燃烧且熔滴严重的问题,采用绿色环保磷系阻燃剂,通过简单易行的溶液浸渍表面改性技术对其进行阻燃抗熔滴功能改性。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仪、氧指数仪、垂直燃烧、锥形量热仪、万能材... 针对聚乳酸(PLA)织物易燃烧且熔滴严重的问题,采用绿色环保磷系阻燃剂,通过简单易行的溶液浸渍表面改性技术对其进行阻燃抗熔滴功能改性。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仪、氧指数仪、垂直燃烧、锥形量热仪、万能材料试验机等研究阻燃剂对PLA织物表面形貌、热稳定性、燃烧行为、织物强度等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揭示其阻燃机制。结果表明:当浸渍处理4次时,阻燃PLA织物(FR-PLA-4C)的增重率(16.5%)与磷含量(41.45 mg/g)最高,阻燃性能与热稳定性提升最明显,极限氧指数达到30.8%,垂直燃烧等级达到V-0,样品损毁长度下降至7.7 cm,热释放速率峰值为259.92 kW/m^(2)(下降8.9%),总热释放量为10.40 MJ/m^(2)(下降9.6%),600℃时的残炭量可达12.0%,阻燃织物兼具气相与凝聚相阻燃作用;此外,FR-PLA-4C织物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柔软度与透气性,拉伸强力提升至260.8 N,改性后织物外观色泽没有明显变化,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织物 溶液浸渍 阻燃织物 阻燃机制 磷系阻燃剂 功能纺织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喹啉甲酸辅助配体铱磷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16
作者 张柯 黄光英 +3 位作者 陈祝安 晏彩先 钱昱霏 常桥稳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1-3236,共6页
铱磷光材料具有发光效率高、热稳定性好和发光颜色易调节等优势,已发展成为综合性能最优异的金属有机发光材料。通过使用2,4-二氟苯基吡啶为主配体,分别与喹啉-2-甲酸和异喹啉-2-甲酸合成了两种铱磷光材料Ir1和Ir2。通过核磁共振谱、质... 铱磷光材料具有发光效率高、热稳定性好和发光颜色易调节等优势,已发展成为综合性能最优异的金属有机发光材料。通过使用2,4-二氟苯基吡啶为主配体,分别与喹啉-2-甲酸和异喹啉-2-甲酸合成了两种铱磷光材料Ir1和Ir2。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材料的化学和空间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光致发光光谱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材料的光物理性能和电化学性质,通过热重分析测试了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基于喹啉甲酸辅助配体的两种铱磷光材料呈现稍微扭曲的八面体的空间构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均高于350℃(失重5%),具有相似的吸收特征,但是,与辅助配体为喹啉甲酸相比较,当辅助配体为异喹啉甲酸时形成的铱磷光材料的能隙差减小,发射波长红移15 nm,Ir1和Ir2发射波长分别为598和583 nm,是两种潜在的橙光材料,有望在OLED照明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铱磷光材料 喹啉甲酸 合成 晶体结构 光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品位磷矿制备湿法磷酸及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17
作者 丁威 包申旭 +3 位作者 辛椿福 王占昊 张宏伟 匡步肖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74-2284,共11页
我国磷资源丰富,但大部分是中低品位磷矿,其高效开发利用是我国磷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本文对中低品位磷矿制备湿法磷酸及净化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详细介绍了中低品位磷矿的预处理技术、湿法磷酸制备技术和湿... 我国磷资源丰富,但大部分是中低品位磷矿,其高效开发利用是我国磷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本文对中低品位磷矿制备湿法磷酸及净化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详细介绍了中低品位磷矿的预处理技术、湿法磷酸制备技术和湿法磷酸净化技术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和存在的技术难点。最后,对中低品位磷矿制备湿法磷酸及净化技术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未来应加强对原矿预处理技术、磷石膏源头除杂技术和新型净化技术的研究,以提高磷酸产品的纯度和质量,实现磷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品位磷矿 预处理技术 湿法磷酸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制备过程中磷酸浸渍木材的形态结构
18
作者 李冰颍 左宋林 +1 位作者 王珊珊 胡蒋根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81,共7页
磷酸活化是一种木质纤维原料生产活性炭的主要方法。在磷酸活化过程中,磷酸溶液和木质纤维原料的混合浸渍是决定磷酸法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关键步骤。以常用的杉木原料为对象,采用具有能谱仪(EDS)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直接观察和分析在磷... 磷酸活化是一种木质纤维原料生产活性炭的主要方法。在磷酸活化过程中,磷酸溶液和木质纤维原料的混合浸渍是决定磷酸法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关键步骤。以常用的杉木原料为对象,采用具有能谱仪(EDS)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直接观察和分析在磷酸浸渍过程中杉木横截面和弦切面的形态以及磷酸分布状态变化,并采用氮气吸附法分析了不同浸渍时间下制备的磷酸法活性炭的孔隙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磷酸浸渍时间的延长,木材形态结构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0~6 h)是磷酸溶液在木材内部的扩散渗透过程,导致磷酸均匀分散至木材内部;第二阶段(6~12 h)是渗透到木材结构内部的磷酸溶液润胀木材细胞壁并催化高聚糖水解的过程,导致木材细胞壁膨胀和管壁明显增厚,在管胞腔体出现大量胶状的降解产物。在第一和第二阶段,随着浸渍时间的延长,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微孔和中孔孔容显著增大,其中微孔的发展尤为显著。在浸渍时间达到12 h时,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达1473 m^(2)/g,微孔体积为0.520 cm^(3)/g,中孔体积为0.620 cm^(3)/g。第三阶段(12~24 h)是磷酸的深度作用导致木材组织结构的不断收缩与明显形变的过程。在该阶段,随着浸渍时间延长,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比孔容积都有减少,其中中孔减少较为显著。这些结果都表明磷酸浸渍时间作为磷酸活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可改变原料表面形态和磷酸分布状态,进而显著影响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磷酸活化 浸渍 木材 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磷添加促进赤红壤的硅形态转化和大豆植株硅吸收转运
19
作者 林泳怡 周燕飞 +2 位作者 邓金环 田纪辉 蔡昆争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0-719,共10页
生物炭富含碳和硅,偏碱性,是酸性土壤改良的理想调理剂。土壤中硅、磷两种元素存在交互作用,在作物生长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生物炭与磷对土壤硅形态转化以及作物植株硅的吸收转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对照、单施... 生物炭富含碳和硅,偏碱性,是酸性土壤改良的理想调理剂。土壤中硅、磷两种元素存在交互作用,在作物生长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生物炭与磷对土壤硅形态转化以及作物植株硅的吸收转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对照、单施磷、单施生物炭、磷和生物炭4个处理,探究生物炭和磷处理对赤红壤的改良效果,重点研究其对土壤硅形态及转化、有效性及大豆植株硅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施用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酸,提升土壤pH(1.43-2.16个单位),提高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K^(+)、Ca^(2+)、Mg^(2+)含量和土壤有效磷、总碳和总氮含量,而磷单独施用或者与硅的交互作用不明显。生物炭施用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结合态硅、铁锰氧化态硅、无定形硅及有效态硅的含量,减少无定形硅所占比例,增加土壤硅的有效性,其中有效硅含量提高7.78-11.6。生物炭处理还显著促进大豆植株对硅素养分的吸收,增加大豆茎、叶、籽粒的硅含量分别为58.8%,50.4%和149%,但显著下调大豆根部硅转运蛋白基因Gm NIP2-2的表达,而磷处理无论是单独还是与生物炭协同处理则均对植株的硅吸收没有明显影响。生物炭施用能提高大豆植株的高度(8.95%-23.0%),但降低植株的干质量和产量。综上所述,生物炭对缓解土壤酸化、促进土壤硅的形态转化和植株硅吸收起重要的作用,对大豆的增产效应尚不稳定,显示其改良酸性土壤的较大潜力,而磷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 生物炭 大豆 硅的有效性 硅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磷酸催化调控生物质热解产物分析
20
作者 朱有健 刘袛钰 +6 位作者 霍广欣 吴磊 刘慧慧 杨伟 李玉 徐永贵 杨海平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0-256,共7页
为探究固体磷酸在生物质热解中的催化作用,该研究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种石英砂基固体磷酸催化剂(quartz sand-based solid phosphoric acid catalyst,PS)并开展了杨木催化热解试验,研究了PS及其添加比例对热解产物产率及组成的影... 为探究固体磷酸在生物质热解中的催化作用,该研究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种石英砂基固体磷酸催化剂(quartz sand-based solid phosphoric acid catalyst,PS)并开展了杨木催化热解试验,研究了PS及其添加比例对热解产物产率及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PS使得热解气体产率相比原样热解降低了32.2%~41.2%,焦炭产率增加了18.8%~28.2%。催化热解气体中CO占比相比原样热解增加了27.1%~32.4%,但CH_(4)、CO_(2)和C_(2)-C_(3)占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使得气体热值降低5.6%~16.2%。此外,PS显著提升了生物油中呋喃类化合物的选择性,在PS与杨木掺混比为1:1时,呋喃类产物相对丰度最高可达88.6%。催化热解焦炭碳保留率相比原样增加了40.6%~72.3%,分析表明PS中活性物质与生物大分子通过交联反应在焦炭表面生成了C-O-P、C-PO_(3)和C_(2)-PO_(2)等化学键,抑制了焦炭侧链结构的断裂。研究结果可为固体磷酸催化剂开发及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磷酸 生物质 催化热解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