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8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of subgrade soils under coupling of freeze–thaw cycles and dynamic load 被引量:11
1
作者 ZHAO Yang LU Zheng +2 位作者 YAO Hai-lin GU Fan DUAN Ya-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043-2053,共11页
Although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ubgrade soil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have already been studied, few researchers have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shallow groundwater during the freeze–thaw(F–T) cycles. So a m... Although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ubgrade soil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have already been studied, few researchers have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shallow groundwater during the freeze–thaw(F–T) cycles. So a multifunctional F–T cycle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imitate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subgrade during the freezing process and a large number of dynamic triaxia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fter the F–T cycles. Some significant factors including the F–T cycle number, compaction degree, confining pressure, cyclic deviator stress, loading frequency, and water content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resilient modulus of soi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of the subgrad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yclic deviator stress, F–T cycle number, and initial water content, whereas the degree of compaction, confining pressure, and loading frequency could enhance the resilient modulus. Furthermore, a modified model considering the F–T cycle number and stress state wa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is modified model were very close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sequently, calculation of the resilient modulus for F–T cycles considering the dynamic load was appropriate. This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research focusing on F–T cycles with groundwater supply and the dynamic resilient moduli of subgrade soil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freeze–thaw cycles dynamic load dynamic triaxial test predic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loading waveforms on rock damage using particle simulation method 被引量:5
2
作者 XIA Ming GONG Feng-q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755-1765,共11页
The particle simu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loading waveforms (i.e. square, sinusoidal and triangle waveforms) on rock damage at mesoscopic scale. Then som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rock damage at t... The particle simu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loading waveforms (i.e. square, sinusoidal and triangle waveforms) on rock damage at mesoscopic scale. Then som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rock damage at the mesoscopic scale, such as loading frequency, stress amplitude, mean stress, confining pressure and loading sequence, are also investigated with sinusoidal waveform in detail. The related numerical resul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1) the loading waveform has a certain effect on rock failure processes. The square waveform has the most damage within these waveforms, while the triangle waveform has less damage than sinusoidal waveform. In each cycle, the number of microscopic cracks increases in the loading stage, while it keeps nearly constant in the unloading stage. 2) The loading frequency, stress amplitude, mean stress, confining pressure and loading sequence have considerable effects on rock damage subjected to cyclic loading. The higher the loading frequency, stress amplitude and mean stress, the greater the damage the rock accumulated; in contrast, the lower the confining pressure, the greater the damage the rock has accumulated. 3) There is a threshold value of mean stress and stress amplitude, below which no further damage accumulated after the first few cycle loadings. 4) The high-to-low loading sequence has more damage than the low-to-high loading sequence, suggesting that the rock damage is loading-path depend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damage failure process crack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loading waveform cycle loading particle simulatio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干湿循环-荷载综合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特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志刚 何斯华 +2 位作者 黎凯 黄红明 章泽鹏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2,共9页
为研究酸雨环境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水泥稳定碎石受酸雨、干湿循环和荷载循环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对试件进行中性化测试和微观检测,揭示不同酸度、干湿循环周期和荷载循环次数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强度劣... 为研究酸雨环境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水泥稳定碎石受酸雨、干湿循环和荷载循环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对试件进行中性化测试和微观检测,揭示不同酸度、干湿循环周期和荷载循环次数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强度劣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7个周期的干湿循环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试件的强度会随着溶液酸性的增强而增加,并且在短期的酸雨侵蚀试验中,试件内部的中性化程度很低;在pH=3的酸雨环境中,随着干湿循环作用次数的增加,试件由外而内不断劣化,其强度随之降低;在同样的酸雨环境中,干湿循环和荷载循环综合作用对试件强度的削弱更为明显,而且两者作用的顺序不同亦会对试件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因素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演化模型,通过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用于旧路改造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残余强度的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干湿循环 荷载循环 水泥稳定碎石 强度 演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冻融条件下环氧沥青混凝土多尺度疲劳开裂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闫景晨 马苗苗 +1 位作者 张威 高宏彬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90,共8页
为获得积雪冰冻地区环氧沥青混凝土(EAC)疲劳开裂特性,以EAC及对照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SBSMAC)为试验对象,采用小梁三点弯曲重复加载试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及扫描电镜(SEM),从宏观、细观、微观3个尺度,对冻融循环和盐冻融循... 为获得积雪冰冻地区环氧沥青混凝土(EAC)疲劳开裂特性,以EAC及对照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SBSMAC)为试验对象,采用小梁三点弯曲重复加载试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及扫描电镜(SEM),从宏观、细观、微观3个尺度,对冻融循环和盐冻融循环条件下,EAC和SBSMAC试件疲劳加载全寿命周期内裂纹的萌生、扩展和加速破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EAC和SBSMAC损伤因子拟合函数的导数曲线,得到疲劳损伤的关键分界点,据此划分沥青混凝土的疲劳损伤阶段,是一种正确可行的新方法;EAC的宏观裂纹起裂点及微裂纹扩展点出现时间均晚于SBSMAC,EAC具有更好的抵抗材料损伤的能力;在积雪冰冻地区使用乙酸钾(CH3COOK)替代常用的氯盐类融雪剂,可减轻路面疲劳损伤程度;EAC断裂面处的微观形貌优于SBSM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沥青混凝土 冻融循环 盐冻融循环 三点弯曲重复加载试验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ic compres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disturbed state concept-based theoretical model of gypsum rocks with coupled influences of wet-dry cycles and flow rates
5
作者 JIANG Song HUANG Ming +2 位作者 WANG Gang XU Chao-shui XIONG 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7期2638-2660,共23页
Gypsum rocks a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mechanical deterioration under the coupled effects of wet-dry(W-D)cycles and flow rates,whic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of underground excavations.Despite extensive r... Gypsum rocks a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mechanical deterioration under the coupled effects of wet-dry(W-D)cycles and flow rates,whic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of underground excavations.Despite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W-D cycles,the coupling influence of flow rates and W-D cycles on gypsum rock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deterioration mechanisms of gypsum rocks subjected to varying W-D cycles and flow rate conditions.Axial compression tests,along wit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techniques,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stress-strain response and microstructural changes.Based on the disturbed state concept(DSC)theory,a W-D deterioration model and a DSC-based constitutive model were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degradation trends and mechanical responses of gypsum rock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key mechanical indices,elastic modulus,cohesion,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UCS),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exhibit logarithmic declines with increasing W-D cycles,with higher flow rates accelerating the deterioration process.The theoretical models accurately capture the nonlinear compaction behavior,peak stress,and post-peak response of gypsum specimens.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predicting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gypsum rocks and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assessment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under complex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ypsum rocks wet-dry cycles flow rat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disturbed state concep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artRock传感技术的道砟静力循环平板载荷试验研究
6
作者 王家全 张涛艺 +1 位作者 黄世斌 唐毅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0,共8页
基床道砟在交通荷载重复作用下的位移变形机制尚不清晰,为了研究道砟在静力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沉降规律和道砟颗粒的位移旋转特性,利用自行设计的静力循环平板试验模型装置,对道砟填料开展不同幅值下的静力循环平板载荷试验,结合SmartRoc... 基床道砟在交通荷载重复作用下的位移变形机制尚不清晰,为了研究道砟在静力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沉降规律和道砟颗粒的位移旋转特性,利用自行设计的静力循环平板试验模型装置,对道砟填料开展不同幅值下的静力循环平板载荷试验,结合SmartRock无线传感器技术分析道砟层不同位置颗粒接触变形特性,揭示循环加卸载过程中道砟沉降及旋转特性。结果表明:低、中、高3种幅值下的累积塑性变形分别为2.92、3.91、12.37 mm,且低幅值和中幅值工况的累积塑性变形量为高幅值工况的22.94%、30.71%,表现为道砟承载塑性变形对基底高压力敏感性高;建立峰值沉降量与循环次数和荷载幅值之间数学模型,可较好预测经过多次循环后道砟的峰值沉降量;在静力循环加卸载过程中,低幅值和中幅值工况的x、y轴转角的最大值分别为高幅值工况的22.19%、34.90%和32.45%、39.55%,颗粒绕x、y轴转动的概率远大于z轴,在一个方向的转动响应弱,必然会在另一个方向的转动响应强,且循环荷载作用是道砟填料磨损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循环 平板载荷试验 道砟 SmartRock传感器 沉降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和循环荷载下裂隙砂岩断裂特性
7
作者 刘涛影 崔梦园 +3 位作者 盛业山 董陇军 李地元 林杭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38-2560,共23页
在高寒地区矿产开发中,冻融循环与循环荷载的耦合作用易引发岩体冻胀破坏,威胁工程安全。本文采用数字图像技术(DI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裂隙岩体的断裂特征,发现通过SEM研究发现冻融次数增加会加剧水冰相变对颗粒胶结力的弱化,... 在高寒地区矿产开发中,冻融循环与循环荷载的耦合作用易引发岩体冻胀破坏,威胁工程安全。本文采用数字图像技术(DI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裂隙岩体的断裂特征,发现通过SEM研究发现冻融次数增加会加剧水冰相变对颗粒胶结力的弱化,形成蜂窝状松散结构,孔洞和微裂隙增多,最终发展为贯通裂隙。冻融次数升高会促使砂岩裂纹扩展加剧,破坏形态由单斜面剪切转为X状共轭剪切,其中45°倾角砂岩损伤最显著。冻融循环使砂岩起裂强度、K_(Ⅰ)和K_(Ⅱ)线性下降,裂隙倾角对起裂强度的影响呈先降后升的二次函数规律,K_(Ⅰ)随倾角增大呈指数递减,而K_(Ⅱ)不受倾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循环加卸载 数字图像技术 断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弯矩循环加载下盾构管片接头损伤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赵旭 谢伟杰 +5 位作者 黄景琦 张泽彬 杜修力 赵密 曹胜涛 张凤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80-1091,共12页
为了探究正弯矩循环荷载对管片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某地铁线单层衬砌管片接头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精细化的盾构管片接头数值模型,在与已有单向正弯矩下管片接头力学破坏试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开展单向正弯矩循环加载下管片接头全过程... 为了探究正弯矩循环荷载对管片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某地铁线单层衬砌管片接头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精细化的盾构管片接头数值模型,在与已有单向正弯矩下管片接头力学破坏试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开展单向正弯矩循环加载下管片接头全过程破坏数值模拟,研究管片接头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以及耗能能力等,并进一步探讨轴力和螺栓预紧力对管片接头循环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管片接头在单向正弯矩循环加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弹性阶段、塑性硬化阶段、承载力第1次下降阶段、平台阶段及第2次下降破坏阶段;2)循环加载显著降低了管片接头的承载能力,并存在明显的强度与刚度下降等损伤累积特征;3)轴力减弱了接头滞回曲线的捏拢效应,提高了峰值弯矩及延性性能,而螺栓预紧力对接头滞回曲线捏拢效应影响较小,并会降低接头峰值弯矩和提高接头延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片接头 正弯矩 循环加载 力学性能 数值模拟 损伤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单裂隙大理岩单轴压缩破裂机理与疲劳本构模型研究
9
作者 任建喜 王瑞雪 +2 位作者 焦金照 张凡 张琨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8,共8页
为研究冻融后单裂隙大理岩的疲劳损伤力学特性与破裂机理,采用宏观单轴压缩疲劳荷载试验与细观核磁共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冻融后的单裂隙大理岩进行了宏细观单轴压缩疲劳破裂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周期荷载幅值对岩样疲劳损伤影响显著,... 为研究冻融后单裂隙大理岩的疲劳损伤力学特性与破裂机理,采用宏观单轴压缩疲劳荷载试验与细观核磁共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冻融后的单裂隙大理岩进行了宏细观单轴压缩疲劳破裂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周期荷载幅值对岩样疲劳损伤影响显著,单裂隙大理岩的疲劳寿命对裂隙倾角的变化不敏感;在周期荷载作用下,大理岩预制裂隙端部产生的微裂纹充分发展,产生局部剪切破坏;细观机理表现为周期荷载振幅越小,大理岩内部微小裂纹的贯通连接现象越显著,岩样的破坏越彻底;通过引入冻融损伤变量,并用循环次数与频率换算代替蠕变时间,基于传统的西原蠕变模型,建立了周期荷载下冻融单裂隙大理岩单轴压缩疲劳本构模型。研究结果可为寒区裂隙岩体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单裂隙大理岩 周期荷载 破坏规律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塑性铰的装配式钢混组合节点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参数分析
10
作者 吴成龙 宋海涛 +3 位作者 朱珍 俞浩 牟犇 邓维礼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83,共11页
根据人体骨关节仿生设计原则,提出一种基于人工塑性铰的装配式钢混组合节点,利用ABAQUS建立了9个人工塑性铰节点的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在节点梁端施加低周往复荷载,研究轴压比、翼缘连接板厚度及抗剪耗能杆直径对节点承载能力、塑性变形... 根据人体骨关节仿生设计原则,提出一种基于人工塑性铰的装配式钢混组合节点,利用ABAQUS建立了9个人工塑性铰节点的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在节点梁端施加低周往复荷载,研究轴压比、翼缘连接板厚度及抗剪耗能杆直径对节点承载能力、塑性变形、性能退化及能量耗散等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参数影响下,人工塑性铰节点滞回曲线均较为饱满,能量耗散能力较强,且性能退化稳定;轴压比和抗剪耗能杆直径对人工塑性铰节点的承载能力、塑性变形及能量耗散等影响均较小,但对初始刚度有一定影响;翼缘连接板厚度对节点的承载能力影响较大,但其对初始刚度的影响可忽略;过大的轴压比和翼缘连接板厚度会加剧节点核心区应力集中,增大抗剪耗能杆直径会减轻节点核心区应力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组合节点 装配式结构 人工塑性铰 低周往复荷载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PP-ECC梁的抗弯性能
11
作者 李福海 杨宗驰 +4 位作者 刘耕园 刘梦辉 吴昊南 陈昭 李固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为探究冻融以及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对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PP-ECC)梁抗弯性能的影响,设置7种试验工况,采用三分点加载方式对PP-ECC梁抗弯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冻融及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PP-ECC梁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抗弯承... 为探究冻融以及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对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PP-ECC)梁抗弯性能的影响,设置7种试验工况,采用三分点加载方式对PP-ECC梁抗弯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冻融及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PP-ECC梁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抗弯承载力及裂缝发展形态差异;基于计算假定和正常环境下PP-ECC梁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模型,结合PP-ECC材料冻融劣化机理,推导出PP-ECC梁在冻融环境下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持荷损伤系数γ,建立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PP-ECC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持荷比的PP-ECC梁极限抗弯承载力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出现不同程度降低,500次冻融循环后,持荷比为0、0.25、0.50的PP-ECC梁极限抗弯承载力分别降低了28.70%、27.09%、35.69%;受拉区PP-ECC材料开裂后不退出工作仍能协同受拉钢筋参与全截面受力;PP-ECC梁在达到极限状态时,受拉区呈多条裂缝稳态发展模式,且随冻融损伤加剧,梁体最大裂缝宽度增大,裂缝数量减少;单一冻融以及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的PP-ECC梁仍满足平截面假定;基于平截面假定建立的冻融和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PP-ECC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吻合度分别在0.88~1.06和0.96~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 抗弯性能 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抗弯承载力 多裂缝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及循环加卸载条件下白云岩渐进损伤的能量特性研究
12
作者 张锋 王运敏 +2 位作者 李小双 鲁俊 侯国庆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探讨了干湿循环与循环加卸载共同作用下白云岩的力学性能及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引起的结构损伤导致白云岩由脆性破坏向延性破坏转变,表现为滞回环面积增大与峰值强度下降;循环加卸载初期具有强化作用,随后进入软化与损伤阶... 探讨了干湿循环与循环加卸载共同作用下白云岩的力学性能及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引起的结构损伤导致白云岩由脆性破坏向延性破坏转变,表现为滞回环面积增大与峰值强度下降;循环加卸载初期具有强化作用,随后进入软化与损伤阶段。能量分析结果显示,总输入能量主要以弹性应变能形式存储,耗散能比例随损伤累积缓慢增长,且由耗散能定义的损伤变量呈现“渐进—加速—稳定”的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白云岩 干湿循环 循环加卸载 能量演化 耗能比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字型带竖缝的干连接装配式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
13
作者 王振宇 刘洪涛 杜修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1-583,共13页
相邻预制墙板之间的竖缝通过高强度螺栓和预埋连接钢板实现干法连接,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传力直接。为研究该竖缝干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行了1片现浇墙和4片干连接预制墙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了竖缝干连接试件的破坏模式、... 相邻预制墙板之间的竖缝通过高强度螺栓和预埋连接钢板实现干法连接,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传力直接。为研究该竖缝干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行了1片现浇墙和4片干连接预制墙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了竖缝干连接试件的破坏模式、滞回特性、刚度退化、耗能性能以及不同类型竖缝节点的连接特性。结果表明:竖缝干连接节点可以有效传递装配式剪力墙左、右墙肢剪力,使墙板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并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但预制墙板破坏形态与现浇墙有所不同,受竖缝节点影响其裂缝分布区域更广,墙板耗能能力增强,且随竖缝连接强度增强,墙板强度和刚度趋近于现浇整体墙。竖缝干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的层间变形主要由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组成,墙板极限位移角均大于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120),且其位移延性系数介于5.1~7.4,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抗倒塌能力。另外,竖缝节点上移可以有效提高节点连接效率,改善墙板整体性和耗能能力,节约建设成本,因此在工程中建议节点布置在墙板中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剪力墙 竖向接缝 干连接节点 高强度螺栓 低周往复加载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雨流计数法的城轨列车牵引负荷特征提取策略
14
作者 张明锐 段宏伟 李启峰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为研究城轨列车作用下牵引负荷冲击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雨流计数法的牵引负荷特征提取策略。首先,分析牵引负荷具有的冲击性、随机性和多发性特征,从循环计数的角度提出采用雨流计数法进行特征提取的相关操作,捕捉幅值、频数等相关冲... 为研究城轨列车作用下牵引负荷冲击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雨流计数法的牵引负荷特征提取策略。首先,分析牵引负荷具有的冲击性、随机性和多发性特征,从循环计数的角度提出采用雨流计数法进行特征提取的相关操作,捕捉幅值、频数等相关冲击强度信息;其次,针对传统雨流计数法存在的时序丢失、区间混叠等问题,增设峰谷判断和幅值更新环节获取冲击起始和结束时刻,从而在提取冲击幅值的同时完整保留负荷冲击的相关时间特征信息;然后,引入时间区间关联策略将冲击过程、幅值和时间等信息相互关联,解决区间混叠问题,使同一冲击过程不同时段的冲击特征保持一致;最后,针对不同工况、不同类型牵引负荷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改进雨流计数法能够有效提取不同类型牵引负荷的冲击特征,并且准确辨析不同冲击强度、不同采样频率下牵引负荷特征之间的差异;与常见的循环计数法提取的特征相比,改进的雨流计数法蕴含的信息更丰富,描述的冲击过程更准确。研究结果对分析牵引负荷冲击特性、讨论负荷冲击对牵引供电设备和供电系统的相关影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轨列车 牵引负荷 特征提取 雨流计数法 循环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载频率对TC17超高周疲劳性能影响研究
15
作者 陈永辉 郭云珊 +1 位作者 潘凯 杭超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9-526,共8页
TC17钛合金是一种典型的发动机叶盘材料,其超高周疲劳性能与发动机的长寿命高可靠性设计直接相关。采用常规拉压、常规弯曲、加速拉压、加速弯曲4种试验方法开展TC17的超高周疲劳性能研究,其中常规试验频率(1500±500)Hz,加速试验频... TC17钛合金是一种典型的发动机叶盘材料,其超高周疲劳性能与发动机的长寿命高可靠性设计直接相关。采用常规拉压、常规弯曲、加速拉压、加速弯曲4种试验方法开展TC17的超高周疲劳性能研究,其中常规试验频率(1500±500)Hz,加速试验频率(20±1)kHz。获得了TC17在5×10^(5)~2×10^(9)寿命范围内的疲劳试验数据,其疲劳强度主要集中在400~570 MPa范围内。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试验数据分析发现,加载频率对TC17的超高周疲劳性能影响较小,弯曲疲劳强度高于拉压疲劳强度。断口分析表明,加载频率对TC17的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机理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周疲劳 钛合金 加载频率 拉压 弯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ECC构件冻融循环后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16
作者 张志强 张康健 刘征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共11页
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聚乙烯纤维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PE-ECC)构件承载力的影响,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和冻后四点弯曲试验,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PE-ECC梁的破坏演化特征,并通过刚度、延性指数、能量吸收能力(EAC)等性能指标分析其承载性能... 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聚乙烯纤维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PE-ECC)构件承载力的影响,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和冻后四点弯曲试验,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PE-ECC梁的破坏演化特征,并通过刚度、延性指数、能量吸收能力(EAC)等性能指标分析其承载性能劣化规律。结果表明:(1)试验梁在破坏时保持较好的完整性,冻融作用使PE纤维与基体的协同效应减弱,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主裂缝数量减少,裂缝密度降低,分布更加分散;(2)试验梁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呈现明显的弹性、屈服和破坏段,加载过程可分为弹性阶段、受拉区局部开裂阶段和屈服破坏阶段;(3)提高PE纤维含量可使基体结构更为紧密,降低冻融作用后的EAC损失并提升承载能力;(4)冻融循环后,PE-ECC试验梁跨中截面应变分布仍符合平截面假定,提出PE-ECC梁在弯曲荷载作用下各阶段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成果可为PE-ECC梁的承载力设计和在寒区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ECC 冻融循环 承载性能 破坏特征 受弯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插卡式外套筒梁柱装配节点的抗震性能
17
作者 操礼林 庞颖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51,共8页
为了提高预制框架结构梁柱装配节点的装配效率和连接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插卡式外套筒梁柱装配节点.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节点三维实体模型;基于有限元非线性分析方法,对节点模型进行低周反复加载模拟;分析了节点破坏形式、滞回曲... 为了提高预制框架结构梁柱装配节点的装配效率和连接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插卡式外套筒梁柱装配节点.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节点三维实体模型;基于有限元非线性分析方法,对节点模型进行低周反复加载模拟;分析了节点破坏形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能量耗散曲线及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等与节点抗震性能有关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节点滞回曲线形状饱满,无明显的捏缩现象,整体刚度退化趋势平稳,节点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卡式外套筒 装配式节点 非线性分析 低周循环加载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加固时间区间的在役混凝土桥梁运维策略分析
18
作者 王晓明 李鹏飞 +2 位作者 吴润涵 杨文杰 李晨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43,共10页
针对在役桥梁维修加固策略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观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加固时间区间的桥梁运维决策框架。该框架首先基于区间数学的概念,引入区间数量化不能用概率描述的主观不确定性;其次利用代理模型高效率高精度映射的特... 针对在役桥梁维修加固策略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观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加固时间区间的桥梁运维决策框架。该框架首先基于区间数学的概念,引入区间数量化不能用概率描述的主观不确定性;其次利用代理模型高效率高精度映射的特点,基于代理模型实现概率-区间混合不确定性下最不利可靠度指标的直接映射;最后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NSGA-Ⅱ对该框架进行高效驱动。为了验证该框架在工程问题上的适用性,以典型装配式简支T梁桥为例,基于WIM系统实测数据建立了车辆荷载效应时变模型,之后引入抗力退化时变模型,对T梁桥的运维策略进行了优化,并制定了典型T梁桥的运维决策库。结果表明:时间区间较小的策略对应的全生命周期成本(LCC)较小,容许的主观不确定性也较小;时间区间较大的策略虽LCC较大,但为施工、决策等留了更充足的空间;对于跨径20~40m的简支T梁桥,均可通过不同的加固策略使其在LCC最小的情况下,满足服役期的可靠度指标要求,表明该框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为在役桥梁维修加固策略的制定提供方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运维策略 主观不确定性 时变可靠度 全生命周期成本 车辆荷载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底沙输沙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宏伟 韩玉芳 +4 位作者 胡国栋 路川藤 辛文杰 赵日明 谢至正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为解决长江口底沙输沙无实测资料的问题、研究南槽的底沙输移特性,基于坑测法原理开发了一套适用于长江口水沙环境的底沙观测系统,取得了可靠的低扰动下南槽拦门沙段底沙输沙过程资料。观测结果显示,在潮周期过程中(平均潮差3.3 m),输... 为解决长江口底沙输沙无实测资料的问题、研究南槽的底沙输移特性,基于坑测法原理开发了一套适用于长江口水沙环境的底沙观测系统,取得了可靠的低扰动下南槽拦门沙段底沙输沙过程资料。观测结果显示,在潮周期过程中(平均潮差3.3 m),输沙率与流速大小密切相关,实测潮平均输沙率为0.007 kg/(m·s),输沙率最大值出现在涨急时刻,为0.045 kg/(m·s),落急时刻输沙率最大值为0.020 kg/(m·s)。涨落潮过程中,同样流速条件下,输沙率存在一定差异,涨潮时段推移质输沙率大于落潮时段。根据窦国仁公式计算的单宽推移质输沙率与实测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量级上存在差异,潮平均计算输沙率为0.004 kg/(m·s),小于实测值,涨急时刻最大计算输沙率为0.031 kg/(m·s),落急时刻为0.028 kg/(m·s),涨潮期间实测值大于计算值,落潮期间则相反,公式推荐的输沙综合系数取值需要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槽 推移质输沙率 潮周期过程 坑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式空气布雷顿循环容积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20
作者 钱奕然 宋美慧 +4 位作者 冷宇洋 刘涛 霍红磊 赵全斌 陈伟雄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99-1307,共9页
建立了闭式空气布雷顿循环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储罐容积下容积控制法变负荷过程的动态响应特性。对比分析了旁通控制、容积控制和旁通-容积联合控制方法在降负荷过程中系统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储罐体积会限制容积控制法... 建立了闭式空气布雷顿循环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储罐容积下容积控制法变负荷过程的动态响应特性。对比分析了旁通控制、容积控制和旁通-容积联合控制方法在降负荷过程中系统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储罐体积会限制容积控制法变负荷最大调节深度,容积越大,变负荷调节范围就越大;在75%和50%负荷目标下,联合控制策略的降负荷速率相对容积控制分别提升了18.71%和16.57%,而最终循环效率相对旁通控制分别提升了20.81%和37.66%;旁通-容积联合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负荷跟踪性能,有效提升了降负荷调节的高效性和灵活性,实现了不同控制方式的优势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雷顿循环 容积控制 负荷跟随 系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