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0MW直接空冷汽轮机低压末级鼓风态流场及湿度测量 被引量:16
1
作者 蔡小舒 宁廷保 +8 位作者 牛凤仙 吴广臣 宋延勇 尚志涛 徐则林 岑岺山 郭养富 张瑾 李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6期7-13,共7页
研制了基于多波长消光法和4孔楔形气动探头的改进型联合探针,用该探针测量了某电厂300MW直接空冷机组低压汽轮机末级后在满负荷40kPa背压运行时末级后的流场和湿蒸汽。测量结果表明该汽轮机在该工况运行时低压缸末级产生鼓风,并有叶片... 研制了基于多波长消光法和4孔楔形气动探头的改进型联合探针,用该探针测量了某电厂300MW直接空冷机组低压汽轮机末级后在满负荷40kPa背压运行时末级后的流场和湿蒸汽。测量结果表明该汽轮机在该工况运行时低压缸末级产生鼓风,并有叶片根部的回流,鼓风区域约占叶高的51%,在鼓风区蒸汽湿度为零,鼓风状态时末级平均湿度仅0.23%,低压缸效率84.9%,次末级也存在鼓风现象。鼓风时运行表计指示的第7级抽汽温度不是汽缸内汽流的真实温度,而是鼓风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湿蒸汽 流场 鼓风态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站汽轮机运行性能监测与诊断 被引量:16
2
作者 邓德兵 赵清森 +1 位作者 陈伟 刘刚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85-589,共5页
就核电汽轮机与火电汽轮机的差异以及由此差异引起的湿蒸汽汽轮机通流性能表征与热平衡计算的难点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利用特征通流面积CFA来表征核电汽轮机的通流性能和采用小误差热平衡法来计算核电汽轮机的热平衡图,应用小误差热平衡... 就核电汽轮机与火电汽轮机的差异以及由此差异引起的湿蒸汽汽轮机通流性能表征与热平衡计算的难点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利用特征通流面积CFA来表征核电汽轮机的通流性能和采用小误差热平衡法来计算核电汽轮机的热平衡图,应用小误差热平衡法和特征通流面积成功开发了核电站热力性能在线监测与分析系统和核电站汽轮机全面热力试验计算软件,并将这两项技术应用在大亚湾核电机组热力性能在线监测与分析系统和岭澳二期核电机组全面热力试验中.结果表明:实际运行监测中特征通流面积监测值的测量精度可控制在1%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蒸汽汽轮机 特征通流面积 弗留格尔公式 性能表征 小误差热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湿槽对涡轮叶栅非平衡凝结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鞠凤鸣 颜培刚 +1 位作者 陈晓娜 韩万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5-41,共7页
为准确模拟汽轮机末级长叶片湿蒸汽流场,基于双流体模型开发了汽液两相非平衡凝结流动计算方法,对表面开设除湿槽的某汽轮机末级叶片进行数值研究,分析涡轮叶栅内不同除湿槽结构对非平衡凝结流动的影响及作用特点.结果表明,在叶片表面... 为准确模拟汽轮机末级长叶片湿蒸汽流场,基于双流体模型开发了汽液两相非平衡凝结流动计算方法,对表面开设除湿槽的某汽轮机末级叶片进行数值研究,分析涡轮叶栅内不同除湿槽结构对非平衡凝结流动的影响及作用特点.结果表明,在叶片表面吸力面开设的除湿槽能有效降低叶栅喉部水滴成核率,从而降低相变引起的非平衡凝结损失,使叶栅出口的较大直径水滴数目显著减少;具有较大的来流进口宽度和引流结构的除湿槽结构,有利于提高湿蒸汽级长叶片表面的水膜抽吸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叶片 湿蒸汽 除湿槽 两相流动 非平衡凝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栅形状变化对自发凝结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智 安连锁 韩中合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125-130,共6页
对汽轮机叶栅中的自发凝结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气相采用N-S方程,液相凝结过程采用积分方法求解构造的多阶参数。计算结果显示,与过热蒸汽流动相比,湿蒸汽流动会在叶栅吸力面产生明显的边界层分离现象,所产生的损失不应被忽略。液相... 对汽轮机叶栅中的自发凝结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气相采用N-S方程,液相凝结过程采用积分方法求解构造的多阶参数。计算结果显示,与过热蒸汽流动相比,湿蒸汽流动会在叶栅吸力面产生明显的边界层分离现象,所产生的损失不应被忽略。液相参数分布对叶型吸力面型线敏感。型线变化直接影响成核区分布,并通过影响尾迹强度决定下游主流的不平衡状态。分析了叶型变化对成核过程、边界层分离和尾迹涡强度的影响。通过数值研究,提供了减少因凝结产生的各种损失、设计高效湿蒸汽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蒸汽 两相流动 自发凝结 数值模拟 边界层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机内湿汽损失定量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韩中合 韩旭 李鹏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共6页
汽轮机内汽液两相非平衡凝结、两相间的速度差异、叶片表面形成水膜等均会引起湿汽损失,从而导致机组效率下降和叶片水蚀损坏。对此,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湿汽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方法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湿汽损... 汽轮机内汽液两相非平衡凝结、两相间的速度差异、叶片表面形成水膜等均会引起湿汽损失,从而导致机组效率下降和叶片水蚀损坏。对此,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湿汽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方法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湿汽损失系数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湿汽损失可分为热力学损失、水滴阻力损失、制动损失、疏水损失、离心损失和汽轮机出口损失,热力学损失占湿汽损失的80%以上,水滴阻力损失和制动损失所占比例较小;机组类型、盐分含量、运行工况等因素均会对湿汽损失系数产生影响。湿汽损失定量评估为汽轮机通流部分的设计和改造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通流部分 湿蒸汽 两相流 凝结 热力学 损失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机内湿蒸汽两相流流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汪丽莉 蔡小舒 欧阳新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70-2274,2302,共6页
凝汽式汽轮机末几级往往工作于湿蒸汽区 ,工作条件恶劣。作者研制了能同时测量汽液两相流动状况的集成化探针 ,并成功地在电厂进行了实测。实验结果表明 :汽轮机中湿蒸汽的流动特性沿叶高是不均匀的 ,湿蒸汽中二次水滴的流动速度和方向... 凝汽式汽轮机末几级往往工作于湿蒸汽区 ,工作条件恶劣。作者研制了能同时测量汽液两相流动状况的集成化探针 ,并成功地在电厂进行了实测。实验结果表明 :汽轮机中湿蒸汽的流动特性沿叶高是不均匀的 ,湿蒸汽中二次水滴的流动速度和方向与主汽流都有很大差别。讨论了湿蒸汽流场的测量方法并对部分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图 1 0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湿蒸汽两相流 二次水滴 集成化探针 流场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验汽轮机末级内湿蒸汽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苏海林 蔡小舒 +1 位作者 J.Messner G.Eyb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57-261,共5页
为了充分了解汽轮机内湿蒸汽两相流的特性,在试验汽轮机末级前后应用光学-气动联合探针(基于消光法的光学探针和四孔楔形探针)进行测量,不仅给出了末级前后流场,湿度和水滴粒径的径向分布,而且给出了末级后相关参数的圆周分布,为理论模... 为了充分了解汽轮机内湿蒸汽两相流的特性,在试验汽轮机末级前后应用光学-气动联合探针(基于消光法的光学探针和四孔楔形探针)进行测量,不仅给出了末级前后流场,湿度和水滴粒径的径向分布,而且给出了末级后相关参数的圆周分布,为理论模拟计算结果的验证和设计计算提供完整的事实依据。在理论分析尾迹涡流特性基础上,进一步定性地分析了尾迹涡流对凝结过程和水滴生长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汽缸 湿蒸汽 流动特性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蒸气汽轮机除湿级去湿性能的数值计算 被引量:5
8
作者 俞茂铮 董为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98-103,共6页
采用了解压力耦合方程的半隐式方法数值求解湿蒸气汽轮机除湿级轴对称环形通道内可压缩粘性汽流控制方程组,得出考虑去湿槽口抽吸效应的旋流流场;在所得蒸汽流场基础上数值求解水滴运动微分方程,确定水滴运动规律及沉积特性,文中根... 采用了解压力耦合方程的半隐式方法数值求解湿蒸气汽轮机除湿级轴对称环形通道内可压缩粘性汽流控制方程组,得出考虑去湿槽口抽吸效应的旋流流场;在所得蒸汽流场基础上数值求解水滴运动微分方程,确定水滴运动规律及沉积特性,文中根据某一湿蒸气汽轮机除湿级的计算结果分析了静叶气流出口角、水滴直径、环形通道长度及汽流初始径向分速等参数对级的去湿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关于除湿级结构设计的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蒸汽 两相流 汽水分离器 蒸汽透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容积流量工况下汽轮机湿蒸汽非平衡凝结流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彬 杨自春 +1 位作者 曹跃云 张磊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43,共7页
汽轮机内的湿蒸汽非平衡凝结流动产生的水滴使得工作于湿蒸汽区的透平级做功能力下降以及叶片水蚀损坏。为准确描述汽轮机级内湿蒸汽凝结流动特性,首先分析了设计工况下非平衡凝结模型与平衡凝结模型湿蒸汽分布规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叶... 汽轮机内的湿蒸汽非平衡凝结流动产生的水滴使得工作于湿蒸汽区的透平级做功能力下降以及叶片水蚀损坏。为准确描述汽轮机级内湿蒸汽凝结流动特性,首先分析了设计工况下非平衡凝结模型与平衡凝结模型湿蒸汽分布规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叶高处湿蒸汽凝结特性,得到不同叶高截面凝结初始位置接近但随着叶片高度的降低凝结水滴湿度极值增大的规律;然后,深度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汽轮机湿蒸汽非平衡凝结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出口湿度与湿度极值随着容积流量的降低而减少;40%设计工况时,动叶顶部出现了逆压梯度,叶顶前缘压力面处最先发生流动分离;20%设计工况时,动叶所有叶高截面压力面前缘均出现了流动分离;10%设计工况时,动叶尾缘吸力面处也发生流动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汽轮机 容积流量 非平衡凝结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机动叶栅顶部通道湿蒸汽超声速凝结流动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韩旭 韩中合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388-3396,共9页
由于汽轮机内高速凝结流动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得到普遍公认的凝结成核模型,且现有数值模型通常忽略汽液相间滑移。针对叶栅通道内凝结参数分布陡峭、变化敏感的特点,采用既能准确描述可压缩气体跨声速流动又能捕捉参数突跃的双流... 由于汽轮机内高速凝结流动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得到普遍公认的凝结成核模型,且现有数值模型通常忽略汽液相间滑移。针对叶栅通道内凝结参数分布陡峭、变化敏感的特点,采用既能准确描述可压缩气体跨声速流动又能捕捉参数突跃的双流体数值模型,对汽轮机动叶栅顶部通道内的凝结流动特性进行分析。揭示压比对湿蒸汽非平衡凝结特性的影响,归纳了叶片表面压力、成核率、湿度、水滴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各工况压力面的压比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但吸力面后半段存在一定误差;双流体数值模型适用于过热工况和入口过冷度较小的凝结工况,但当入口过冷度较大时,几乎无法捕捉到凝结激波导致的压力突跃;激波干涉和涡团掺混也会对水滴分布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蒸汽 汽轮机 超声速 两相流 凝结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流量工况下汽轮机末级的湿蒸汽凝结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行 曹丽华 +3 位作者 王加兴 司和勇 赵金峰 豆中州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0-192,196,共4页
在火电机组深度调峰过程中,汽轮机常工作在小流量工况,低压缸末级内湿蒸汽的凝结及分布规律也非常复杂。将两相流体模型和经修正的均质成核模型及液滴生长模型相结合,对小流量工况下末级湿蒸汽凝结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湿蒸汽成核率... 在火电机组深度调峰过程中,汽轮机常工作在小流量工况,低压缸末级内湿蒸汽的凝结及分布规律也非常复杂。将两相流体模型和经修正的均质成核模型及液滴生长模型相结合,对小流量工况下末级湿蒸汽凝结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湿蒸汽成核率的分布受压力场的影响较大,且与压力场的分布趋势相近。不同截面液滴数及粒径的分布受到涡的影响也较为突出,液滴主要分布于动叶压力面侧及动叶片尾缘下游,这与该处的流线涡位置相吻合,并且在液滴数越多的位置液滴粒径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小流量工况 末级 湿蒸汽 凝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谐振腔微扰法测量汽轮机排汽湿度技术的关键问题 被引量:5
12
作者 韩中合 钱江波 +2 位作者 杨昆 刘亚川 孙利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7-391,共5页
在微波谐振腔微扰测量流动湿蒸汽湿度的方法中,谐振式湿度测量传感器是测量装置的关键部件之一。建立了传感器的高频结构仿真模型和汽液两相流场数值模型,并对谐振式传感器进行了电磁特性和气动特性分析,仿真表明:保证测量精度的关键因... 在微波谐振腔微扰测量流动湿蒸汽湿度的方法中,谐振式湿度测量传感器是测量装置的关键部件之一。建立了传感器的高频结构仿真模型和汽液两相流场数值模型,并对谐振式传感器进行了电磁特性和气动特性分析,仿真表明:保证测量精度的关键因素是传感器两端网结构和气流入口处结构形状。对取样误差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修正公式。通过仿真,本文优化设计的谐振式湿度测量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高频电磁性能和气动性能。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汽轮机排汽 湿度测量 谐振腔传感器 电磁场 两相流动 模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流量工况下汽轮机末级的脱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金峰 冯忠宝 +2 位作者 曹丽华 司和勇 姚莹莹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2-194,共3页
利用CFX软件对小流量下汽轮机低压缸末级叶片的脱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额定背压、G1/G0=0.3工况下,动静叶间隙开始形成脱流涡。随着流量的减小,脱流涡沿叶高向叶根方向发展。当G1/G0=0.08时,脱流涡几乎占据整个叶高,涡核由72.7%... 利用CFX软件对小流量下汽轮机低压缸末级叶片的脱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额定背压、G1/G0=0.3工况下,动静叶间隙开始形成脱流涡。随着流量的减小,脱流涡沿叶高向叶根方向发展。当G1/G0=0.08时,脱流涡几乎占据整个叶高,涡核由72.7%相对叶高迁移到49.1%,严重恶化末级流场,威胁叶片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末级叶片 小流量工况 脱流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负荷工况下单缸核湿汽轮机末三级流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彬 杨自春 +1 位作者 张磊 曹跃云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3-276,共4页
基于Bladegen-Turbogrid实体叶片参数化建模方法与叶栅流道结构化网格划分方法,采用两相均质数值模型与湿蒸汽平衡相变模型,对不同容积流量工况下船用核动力湿汽轮机末三级进行了全三维定常数值计算,重点分析了极低负荷工况下湿汽轮机... 基于Bladegen-Turbogrid实体叶片参数化建模方法与叶栅流道结构化网格划分方法,采用两相均质数值模型与湿蒸汽平衡相变模型,对不同容积流量工况下船用核动力湿汽轮机末三级进行了全三维定常数值计算,重点分析了极低负荷工况下湿汽轮机末三级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容积流量的降低,湿汽轮机末三级级内蒸汽流动紊乱度增加,湍动能分布波动程度加大,级内损失逐渐增加,湿度逐渐升高;极低负荷工况下湿汽轮机级内蒸汽流动最为复杂,末三级被涡流占据整个通流域通道,末级甚至次末级焓降为负值,做负功,这表明此时末两级不做功反而耗功,形成扩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负荷 湿汽轮机 末三级 流动特性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结与边界层分离相互作用机理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智 安连锁 +1 位作者 韩中合 刘刚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52-756,共5页
为揭示流场中粘性引起的边界层分离与自发凝结相互作用的机理,对缩放喷管和汽轮机叶栅中的自发凝结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气相采用N-S方程,液相凝结过程采用对多阶复合参数进行积分的方法求解.通过比较粘性流动和非粘性流动中液相参... 为揭示流场中粘性引起的边界层分离与自发凝结相互作用的机理,对缩放喷管和汽轮机叶栅中的自发凝结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气相采用N-S方程,液相凝结过程采用对多阶复合参数进行积分的方法求解.通过比较粘性流动和非粘性流动中液相参数分布的差异,分析了边界层分离和尾迹涡扰动与凝结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凝结的存在使得湿蒸汽流动中叶栅吸力面边界层的分离程度远大于过热蒸汽流动中的分离程度,边界层分离产生的损失不可忽视.对边界层分离和尾迹涡产生叶型损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尾迹涡的扰动作用使得成核过程发生了变化,且改变了水滴数和湿度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蒸汽 两相流动 凝结 边界层分离 尾迹涡 叶型损失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汽轮机高压缸级内凝结流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丽华 商佳棋 +1 位作者 李盼 李勇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为研究湿蒸汽在核电汽轮机高压缸内的流动特性和气动特性,对不同蒸汽状态和不同工况下湿蒸汽自发凝结流动进行三维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过冷蒸汽自发凝结过程最缓慢,但其动压值最高。沿叶高方向,凝结首先发生在叶片上部,凝结发生的瞬间... 为研究湿蒸汽在核电汽轮机高压缸内的流动特性和气动特性,对不同蒸汽状态和不同工况下湿蒸汽自发凝结流动进行三维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过冷蒸汽自发凝结过程最缓慢,但其动压值最高。沿叶高方向,凝结首先发生在叶片上部,凝结发生的瞬间会引起湿度剧增。随着入口质量流量减小,级内湿蒸汽流动损失增加,汽轮机效率下降。在稳定负荷的前提下,随着蒸汽来流湿度增大,级内流场的气动性能变差,蒸汽的做功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汽轮机 湿蒸汽凝结 流动特性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机调节级动叶栅大负冲角工况下的三维分离流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光宇 俞茂铮 +1 位作者 戴丽萍 候平利 《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9-194,共6页
对大功率汽轮机组提出的承担调峰任务的要求使得调节级小展弦比动叶栅非设计工况下的二次流与分离流特性受到关注。采用经试验考核的计算方法对一展弦比为0.344的动叶栅在冲角条件下的三维分离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详细的叶栅二次流... 对大功率汽轮机组提出的承担调峰任务的要求使得调节级小展弦比动叶栅非设计工况下的二次流与分离流特性受到关注。采用经试验考核的计算方法对一展弦比为0.344的动叶栅在冲角条件下的三维分离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详细的叶栅二次流与分离流的流动图谱,并给出了气流的三维分离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在大负冲角条件下,三维分离流动显著改变了叶栅二次流结构及出口气流参数沿叶高的分布规律。叶栅出口气流在下端壁附近发生明显的欠偏转现象,同时叶栅下部的损失急剧增加,流动的总损失比设计工况增大2倍,二次流损失增大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汽轮机 调节级 动叶栅 分离流 二次流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蒸汽两相流动的非定常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亮 颜培刚 +1 位作者 黄洪雁 韩万金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47,共3页
应用两相均质混合模型、湿蒸汽平衡相变模型以及双时间步长法,对某超临界汽轮机末级叶栅流场进行了全三维非定常的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湿蒸汽流动与流场内的非定常特性密切相关,其定常计算结果与非定常的时均结果不相一致。由于动... 应用两相均质混合模型、湿蒸汽平衡相变模型以及双时间步长法,对某超临界汽轮机末级叶栅流场进行了全三维非定常的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湿蒸汽流动与流场内的非定常特性密切相关,其定常计算结果与非定常的时均结果不相一致。由于动静叶干涉的影响,动叶栅出口由非定常计算得到的湿度值小于定常计算得到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湿蒸汽 两相流动 非定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蒸汽透平级水滴撞击动叶的频率及法向速度的研究
19
作者 谢永慧 张荻 孙弼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7-189,共3页
为了提高汽轮机湿蒸汽级叶片的可靠性,预防电厂中汽轮机叶片的水蚀疲劳断裂,建立了可求解动叶通道内湿蒸汽三维两相粘性可压缩湍流流场在旋转坐标系下的基本控制方程组,并将其应用于某汽轮机湿蒸汽透平级水滴运动的分析。给出了不同粒... 为了提高汽轮机湿蒸汽级叶片的可靠性,预防电厂中汽轮机叶片的水蚀疲劳断裂,建立了可求解动叶通道内湿蒸汽三维两相粘性可压缩湍流流场在旋转坐标系下的基本控制方程组,并将其应用于某汽轮机湿蒸汽透平级水滴运动的分析。给出了不同粒径水滴在动叶通道内的运动轨迹和单位撞击率。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不同粒径水滴在动叶表面的法向速度分布。通过分析得出单位撞击率及撞击法向速度均高的“两高区域”为水蚀高发区。获得的相关定量数据为进一步研究液固撞击压力和动叶水蚀疲劳寿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湿蒸汽 两相流 液固撞击 动叶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汽轮机高压级内非定常流动对自发凝结的影响
20
作者 曹丽华 商佳棋 +1 位作者 李盼 李勇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1-325,共5页
为研究核电汽轮机高压级内非定常流动对湿蒸汽凝结流动液滴直径、压力以及湿汽损失等参数分布的影响,采用湿蒸汽非平衡凝结相变模型,对定常与非定常流动状态下湿蒸汽自发凝结流动进行三维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非定常凝结流动趋于稳定时,... 为研究核电汽轮机高压级内非定常流动对湿蒸汽凝结流动液滴直径、压力以及湿汽损失等参数分布的影响,采用湿蒸汽非平衡凝结相变模型,对定常与非定常流动状态下湿蒸汽自发凝结流动进行三维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非定常凝结流动趋于稳定时,各项参数的分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非定常流动的动静干涉现象导致周向流场具有非均匀性,湿蒸汽级内的轴端功率下降0.266%。非定常流动过程中的静叶尾迹现象致使下游动叶通道内自发凝结的液滴直径减小。非定常凝结流动的压力位势作用使得动叶出口平均压力提高。非定常流动引起湿蒸汽凝结的热力学损失与制动损失分别升高62.27%和1.88%,疏水损失降低0.2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汽轮机 自发凝结 非定常流动 静叶尾迹 湿汽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