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the wavy leading-edge wavelength on the reduction in the noise of the rod-airfoil configuration
1
作者 Fuyang Yu Zhenhua Wan +1 位作者 Yasen Hu Dejun Su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5,18,I0001,共9页
Rod-airfoil interaction noise becomes a major issue in some aeronautical applications.The design of four wavy leading edges(WLEs)with varying wavelengths,bioinspired by the tubercles on humpback whales’flippers,aims ... Rod-airfoil interaction noise becomes a major issue in some aeronautical applications.The design of four wavy leading edges(WLEs)with varying wavelengths,bioinspired by the tubercles on humpback whales’flippers,aims to mitigate far-field noise.Among these cases,a reduction in the wavelength is found to be advantageous for noise suppression,with the smallest wavelength case achieving a maximum noise reduction of 1.9 dB.Furthermore,the noise radiation induced by WLEs is suppressed mainly at medium frequencies.The theory of multiprocess aeroacoustics is applied to reveal their underlying mechanisms.The dominant factor is the source cutoff effect,which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the source strength on hills.Additionally,spanwise decoherence with phase interference serves as another crucial mechanism,particularly for reducing mid-frequency noi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d-airfoil wavy leading edge WAVELENGTH multiprocess acoustic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柱涡激振动自适应减振控制数值研究
2
作者 邹琳 冯小闯 +2 位作者 左红成 张毓辰 肖俊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07-2121,共15页
基于大涡模拟(LES)技术和重叠网格技术,对波浪柱在方位角90°/270°和120°/240°处施加吸气控制时的涡激振动(VIV)机制进行数值研究.同时,为了实现波浪柱涡激振动抑制的自适应吸气控制,通过实时监测波浪柱附近流场的... 基于大涡模拟(LES)技术和重叠网格技术,对波浪柱在方位角90°/270°和120°/240°处施加吸气控制时的涡激振动(VIV)机制进行数值研究.同时,为了实现波浪柱涡激振动抑制的自适应吸气控制,通过实时监测波浪柱附近流场的速度信息并将其作为强化学习(RL)框架中的反馈信息,以降低涡激振动振幅和减少能量输入为优化目标,利用近端策略优化算法(PPO)来调整吸气控制的动量系数.研究发现:施加吸气控制后,锁频区间显著缩小,但波浪柱的起振风速有所提前.吸气控制降低了柱体背面的负压,抑制了波浪柱涡激振动的脉动激励,剪切层在顺流向得以延长,旋涡脱落模式转变为平行脱落,尾涡呈长条状.在120°/240°处施加吸气控制的减振效果更优,与未受控条件相比,振幅比峰值降低了约73.17%.自适应控制过程显示,在最开始的较短时间内,闭环控制采用动量系数高于开环控制,以快速降低振动幅度;随后使用较低动量的吸气控制维持低幅度状态,总体吸气控制能量低于开环控制,且与未受控工况相比,振幅比降低了约96.9%.研究结果实现了波浪柱的自适应抑振闭环控制,为钝体绕流的自适应主动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柱 涡激振动 吸气控制 抑制振动 自适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ylor-Couette波状涡流场环隙波动的变化特征
3
作者 毛玉红 陈超 +1 位作者 李亚蓉 付海煜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433,共9页
为研究Taylor-Couette环隙流场波状涡涡间的波动变化情况,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Taylor-Couette波状涡流场进行瞬态数值模拟,并从二维和三维的角度对环隙间波状涡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波状涡流场中二维环隙子午面速度矢量场存在周... 为研究Taylor-Couette环隙流场波状涡涡间的波动变化情况,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Taylor-Couette波状涡流场进行瞬态数值模拟,并从二维和三维的角度对环隙间波状涡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波状涡流场中二维环隙子午面速度矢量场存在周期性波动变化特征,在周期始末时刻速度矢量场基本保持一致;涡交界位置处的轴向速度方向在不断发生周期性变化,径向和切向速度方向保持不变;涡对间各向速度值均大于涡对内的涡间,主流液体传递主要发生在外向流的涡对间;另一方面,三维波状涡流场涡旋周期波动现象明显,也具有周期特征,各工况(10、20、30、40 r/min)的周期分别为12.94、6.80、1.93、1.49 s;随着旋转雷诺数增大,涡旋波动幅度大幅减小,波动周期也缩短;环隙间主流液体在涡间的周期性流动带动流体微团在环隙间绕内筒做螺旋偶合涡旋转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ylor-Couette 波状涡 速度矢量场 环隙 波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形微通道内HFE-7100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
4
作者 王迎慧 龚莹 王耀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7-423,共7页
为降低受热壁面温度、提升壁温分布均匀性,针对HFE-7100在波形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其结构、加密方式对工质在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微通道全程加密(增大波幅与波距之比,从0.04增至0.08),通道... 为降低受热壁面温度、提升壁温分布均匀性,针对HFE-7100在波形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其结构、加密方式对工质在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微通道全程加密(增大波幅与波距之比,从0.04增至0.08),通道出口段的汽泡等效直径减小,汽液两相的片段环状流得到抑制,但通道进出口压降增幅明显(最大增幅达140.54%);局部加密微通道的上游、中游或下游,均可有效抑制出口段片段环状流的出现,降低受热壁面温度,改善壁温分布均匀性;比较发现,下游局部加密方式降低微通道内的汽泡生长速率更为显著,壁温及分布的调控效果与全程加密方式相当,但进出口压降可减小34.23%.综合分析,微通道下游局部加密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波形微通道的流动沸腾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微通道 流动沸腾 汽泡 汽液两相流 壁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测量技术飞机表面波纹度检测研究
5
作者 王杨 王胤棋 +1 位作者 赵华 温远光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5,共5页
为提升飞机外表面质量检测能力,实现飞机表面波纹度高效、高精检测,探索基于光学测量技术的飞机外表面波纹度检测和评价策略。以飞机大型部件外表面波纹度检测为研究对象,分析摄影测量技术与光学扫描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结合产品结构形式... 为提升飞机外表面质量检测能力,实现飞机表面波纹度高效、高精检测,探索基于光学测量技术的飞机外表面波纹度检测和评价策略。以飞机大型部件外表面波纹度检测为研究对象,分析摄影测量技术与光学扫描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结合产品结构形式和质量要求,采用摄影测量技术与光学扫描技术相结合手段,获取部件外表面点云数据。基于测量技术特点依据现行有效航空标准,提出以多条外表面截面线波纹度数值全面反映外表面波纹度情况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被测部件外表面波纹度最小为0.0008 mm,最大为0.0024 mm,平均为0.0014 mm,整个测量过程耗时48 min。该方法可有效解决大场景下大型部件表面波纹度检测问题,测量精度和效率能满足航空武器装备表面波纹度质量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大部件表面 波纹度 摄影测量技术 光学扫描测量技术 波纹度评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视场角条件下地形跟随飞行适应角法的改进
6
作者 朱日楠 王彪 唐超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6-682,共7页
针对小视场角条件下适应角法地形跟随飞行时可能出现波浪式前进的现象,分析两种波浪状航迹成因,提出地形信息丢失时的适应角法改进公式。通过设计抑制函数、验证其与高度控制的一致性,并推导指令增益,在无地形数据飞行阶段将地形丢失前... 针对小视场角条件下适应角法地形跟随飞行时可能出现波浪式前进的现象,分析两种波浪状航迹成因,提出地形信息丢失时的适应角法改进公式。通过设计抑制函数、验证其与高度控制的一致性,并推导指令增益,在无地形数据飞行阶段将地形丢失前的信息与实时高度结合,给出导引指令。利用不同真实地形数据视景仿真验证,该方法可有效解决波浪状航迹问题,避免航迹角与法向过载频繁变化,使飞机以期望安全高度平飞越峰,显著提升地形跟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跟随 适应角法 小视场角 地形数据丢失 波浪状航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布与平面波状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液化差异的试验研究
7
作者 李云宝 刘洪钊 +3 位作者 许国辉 陈志远 任宇鹏 李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7-146,共10页
为探究波峰波谷压差产生的侧向挤压作用对海床液化的影响,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液压循环加载装置对有无侧向挤压作用的均布与平面波状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的液化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侧向挤压作用的平面波状循环荷载相比于无侧向... 为探究波峰波谷压差产生的侧向挤压作用对海床液化的影响,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液压循环加载装置对有无侧向挤压作用的均布与平面波状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的液化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侧向挤压作用的平面波状循环荷载相比于无侧向挤压作用的均布循环荷载能加速土体液化的发生,加速程度范围为23%~60%,并且循环荷载的峰值越大或周期越小,土体越容易发生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致液化 侧向挤压作用 均布循环荷载 平面波状循环荷载 粉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管道中的超声波传播特性研究
8
作者 束沛 杨乐辉 +3 位作者 赵金玲 赵建平 常乐 程经纬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6,共8页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管道(filament wound composite pipes,FWCP)中的纤维起伏会改变结构力学性能,从而影响超声导波传播特性,制约超声导波无损检测技术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纤维起伏区域的细观模型及其等效刚度计算方法,将有限元...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管道(filament wound composite pipes,FWCP)中的纤维起伏会改变结构力学性能,从而影响超声导波传播特性,制约超声导波无损检测技术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纤维起伏区域的细观模型及其等效刚度计算方法,将有限元特征频率法与Floquet周期性边界条件结合,构建FWCP的导波有限元模型,分析纤维起伏对导波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纤维起伏会使FWCP刚度整体变小,从而导致超声导波的相速度变小,但导波的模态属性未发生改变。缠绕角度对导波结构影响较小,也未引起导波的模态属性改变。本研究可为FWCP中超声波无损检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管道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 纤维起伏 无损检测 超声导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纹形微通道燃油-滑油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
9
作者 黄浩然 胡峥 +2 位作者 常云龙 袁卫星 杨波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1-213,共13页
研发高功重比燃油-滑油换热器已成为现代高性能作战飞机热管理系统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正弦波纹微通道结构,有望大幅提升燃油-滑油换热器功重比。对水力直径0.5 mm的波纹形微通道换热单元进行三维建模以开展CFD仿真研究,在经过... 研发高功重比燃油-滑油换热器已成为现代高性能作战飞机热管理系统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正弦波纹微通道结构,有望大幅提升燃油-滑油换热器功重比。对水力直径0.5 mm的波纹形微通道换热单元进行三维建模以开展CFD仿真研究,在经过网格无关性验证和数值模型可靠性验证后,针对波纹形微通道强化传热机理以及通道几何结构的影响规律进行细致分析。研究发现,波纹形微通道结构能够周期性破坏热边界层发展过程,产生场协同效应,并形成横向的迪恩涡,从而显著强化对流传热。另外,还发现局部传热和阻力特性均表现出沿程波动的特征,其波动频率是通道几何波形频率的2倍。尽管波纹形微通道的局部传热性能有沿程衰减的趋势,但总体的传热性能仍显著高于常规的平直微通道,且通道波幅越大、波长越小则强化传热效应越显著。基于仿真结果指导,设计制造了一个十层板片的燃油-滑油换热器,并进行了换热性能实验。由实验结果可知,当燃油进口温度为50.7℃、滑油进口温度为169.7℃,燃油和滑油在波纹形微通道入口的流速均为1.5 m/s时,将燃油和滑油板片数量增加至60层后,整体换热器的功重比可达20.47 kW/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油-滑油换热器 功重比 波纹形微通道 强化传热 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 of a wideband non-uniform microstrip line for complex impedance matching in automotive radar frequencies
10
作者 ZHANG Shuang-Gen YU Tao +2 位作者 WANG Yu-Lan CHENG Zhi-Hua YAO Jian-Quan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6,共9页
Microstrip transmission lines connecting to the millimeter wave radar chip and antenna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radiation efficiency and bandwidth of the antenna.Here,a wideband non-uniform wavy microstrip line for co... Microstrip transmission lines connecting to the millimeter wave radar chip and antenna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radiation efficiency and bandwidth of the antenna.Here,a wideband non-uniform wavy microstrip line for complex impedance in automotive radar frequency range is proposed.Unlike the gradient transmission line,the wavy structure is composed of periodically semi-circular segments.By adjusting the radius of the semi-circular,the surface current is varied and concentrated on the semi-circular segments,allowing a wider tunability range of the resonant frequency.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bandwidth of the loaded wavy transmission line antenna improves to 9.37 GHz,which is 5.81 GHz wider than that of the loaded gradient line.The gain and the half power beam width of the loaded antenna are about 14.69 dB and 9.58°,respectively.The proposed non-uniform microstrip line scheme may open up a route for realizing wideband millimeter-wave automotive radar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limeter wave gradient line wavy transmission line broadband high gain array anten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微织构纹理的U75V钢轨表面增摩特性研究
11
作者 王凯凯 刘少鹏 +1 位作者 汪永强 沈明学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9,共9页
轮轨黏着系数是描述轮轨间摩擦特性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关系到列车的牵引力和制动性能.而低黏着状态的出现极易诱导轮轨表面擦伤、剥离和扁疤等损伤.为提高钢轨材料表面摩擦系数,本文中采用飞秒激光技术在U75V钢轨材料表面上制备了波浪形... 轮轨黏着系数是描述轮轨间摩擦特性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关系到列车的牵引力和制动性能.而低黏着状态的出现极易诱导轮轨表面擦伤、剥离和扁疤等损伤.为提高钢轨材料表面摩擦系数,本文中采用飞秒激光技术在U75V钢轨材料表面上制备了波浪形织构纹理,考察了水介质环境下不同波浪形角度和织构面积率对钢轨材料波浪形织构纹理表面的增摩效果,证实了参数优化后的织构纹理表面兼具增摩抗磨性能,进一步揭示了波浪形织构的增摩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优选的波浪形织构纹理表面,其织构角度θ≥120°可达到增摩目的,且θ=150°时增摩效果显著;而织构角度θ=150°条件下,面积率为30%时摩擦系数最高,可达0.57,相比光滑表面增摩性能可提升42.5%.同时,表面增摩效果好的波浪形织构纹理有更优异的亲水特性,其中纹理参数(θ=150°@η=30%)试样表面的亲水性出色且呈现各向异性,在沿垂直摩擦方向易呈铺展趋势.因而,第三体介质在摩擦副间的成膜能力下降,赋予了摩擦副间的增摩性能提升.这项研究工作可为抑制轮轨界面低黏着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摩表面 波浪形织构 角度 面积率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移激励和热变形耦合的波纹对全陶瓷轴承打滑和振动特性影响研究
12
作者 王展 陈思阳 +2 位作者 王子男 张珂 周鹏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3-1520,共18页
为研究波纹对全陶瓷轴承打滑和振动特性的影响,将位移激励和热变形进行耦合,提出一种动态的波纹模型。将Hertz接触理论和时变位移激励进行结合,得到时变接触刚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刚度系数进行详细分析。同时考虑时变接触刚度系数和... 为研究波纹对全陶瓷轴承打滑和振动特性的影响,将位移激励和热变形进行耦合,提出一种动态的波纹模型。将Hertz接触理论和时变位移激励进行结合,得到时变接触刚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刚度系数进行详细分析。同时考虑时变接触刚度系数和时变位移激励的影响,建立全陶瓷轴承的打滑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转速和波纹对全陶瓷轴承打滑和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波纹幅值和波数的增加均会造成球与滚道之间的接触刚度系数增大。接触刚度系数对波数的变化更加敏感。转速的提高会加剧打滑情况。波纹幅值和波数的增加均可以起到抑制打滑的效果。但波纹幅值和波数过大会引起内圈的异常振动。仿真与试验的最大基频差为2.75 Hz,最大误差为0.37%。该研究可用于全陶瓷轴承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及健康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陶瓷轴承 波纹 打滑 位移激励 热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and flow of cooling air in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 被引量:3
13
作者 倪明龙 陈亚平 +1 位作者 董聪 吴嘉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759-2765,共7页
Numerical computation models of air cooling heat transfer and flow behaviors in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TWFC) were established with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s considered.The air side properties of heat transfe... Numerical computation models of air cooling heat transfer and flow behaviors in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TWFC) were established with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s considered.The air side properties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pressure drop are displayed with variabl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s and inlet velocities of cooling air.Within the range of simulation,TWFC has the bes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when inlet velocity vin=4-10 m/s.Compared with those of straight fins,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 are of higher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s especially with the fin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height Fh=9.0 mm,fin-pitch Fp=2.5-3.0 mm,fin-wavelength λ=14.0-17.5 mm and fin-wave-amplitude A=1.0-1.2 mm.The correlations of both heat transfer factor and friction factor are presented,and the deviations from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re within 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angular wavy fins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pressure drops plate-fin heat exchangers air coo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face Waviness in Grinding of Thin Mould Insert Using Chilled Air as Coolant
14
作者 Yeo S H K Ramesh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05-106,共2页
On going trend of miniaturization in electronic rel at ed parts, which is an average of two times in every 5~7 years introduce grindin g challenges. In grinding process, the surface waviness control of thin parts is ... On going trend of miniaturization in electronic rel at ed parts, which is an average of two times in every 5~7 years introduce grindin g challenges. In grinding process, the surface waviness control of thin parts is an ardent task due to its warpage, induced by the high specific grinding energy (2~10 J/mm 3). Therefore, coolant is often used to avoid thermal damage, obtai n better surface integrity and to prolong wheel life. However coolant, the incomp ressibility media introduce high forces at the grinding zone creating dimensiona l as well as shape instability. In view of these situations chilled air was ap plied in place of conventional coolant. The chilled air is produced using a two -stage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 re -35 ℃, pressure 0.2~0.3 MPa and flow rate 0.4 m 3/min. Also traces of eco - oil mist that encompass the chilled air are supplied to the grinding zone. B oth chilled air and eco-oil mist are applied through two independent paths of a specially designed twin compartment nozzle for maximizing the penetr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gri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mold insert which is closer to M2 tool steel (component widely used in connector industries) when using chil led air as coolant media. Grind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vitrified bond CBN wheel (B91N100V) and a surface grinder. Initial study was focussed on establishing the most suita ble clamping method for the thin mold insert. FEM analysis and grinding experime nt studies were perform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clamping induced deflect ion. Waviness value (W t) of (24~62) μm was achieved for resin clampi n g whereas (4~8) μm, (4~6) μm were achieved for magnetic and wax clamping res pe ctively. Wax clamping is predominantly used in all the grinding experiments that characterize the grinding process, which use chilled air as the coolant media. Between 0.15 to 0.9 mm 3/mm.s of specific material removal rate, ground sur face temperature of mold insert was increased from 0.3 ℃ to 59.7 ℃ for chi lled air. For the similar grinding conditions with the coolant fluid an increase from 0.9 ℃ to 14.4 ℃ was recorded. With increase of specific material removal rate from 0.15 to 0.65 mm 3/mm.s, F t/F n ratio was increased from (0.2 to 0.4), (0.6 to 1.67) for wet coolant and chilled air respectively. Despite of high F t/F n ratio and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chilled air method has shown a surface waviness, W t from (2 to 5.6) μm. Microstructure examination of chilled air produced ground surface was comparable to those of using coolant fluids. Surface finish, R a of (0.45~0.7) μm was achieved for mold insert . This work will enable to have clea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quantitative influe nce of chilled air as well as the clamping method against the surface waviness o f thin mold inse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urface Waviness in Grinding of Thin Mould Insert Using Chilled Air as Coola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堆填场地转化为泥石流物质过程--以兰州市碱水沟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兴荣 张连科 +2 位作者 董耀刚 宿星 王喜红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0,共8页
黄土地区人工堆填场地是近几年兰州市拓展城市用地空间的一个新举措,在场地边缘形成较多堆填边坡,成为参与泥石流的潜在物质。以兰州市碱水沟“4•19”泥石流灾害为例,结合粒径分析试验、扫描电镜图像及野外入渗试验,探讨其特征及运行模... 黄土地区人工堆填场地是近几年兰州市拓展城市用地空间的一个新举措,在场地边缘形成较多堆填边坡,成为参与泥石流的潜在物质。以兰州市碱水沟“4•19”泥石流灾害为例,结合粒径分析试验、扫描电镜图像及野外入渗试验,探讨其特征及运行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结果表明:1)黄土地区人工堆填体颗粒粒径<1.000 mm的物质约占11.4%~55.2%,有利于泥石流启动;2)以2个相距170 m的泥位调查断面做比较,下游断面流量增加2.5倍,说明入渗引起的黄土湿陷能促进泥石流物质的转化率;3)入渗试验表明:黄土堆填场地渗透性强,低水头条件下8 min左右达到稳定入渗状态,高水头条件下12 min左右达到稳定入渗状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土壤软化,影响人工堆填场边坡稳定,提高泥石流物质转化速度;4)黄土地区人工堆积体场地诱发的泥石流流动模式复杂、多变,兼具波状流和间歇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过程管理和重点防护相结合的防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堆积场地 碱水沟 黄土湿陷 密实度 波状流和间歇流 防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焊接铜/钢复合管界面组织表征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岩 王贵成 +3 位作者 杨海娟 张文斌 李聚才 刘翠荣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4,共8页
为了研究应用于压力容器的管道或承压部件的铜/钢双金属复合管材料中晶粒存在形式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爆炸焊技术获得了T2铜/316L不锈钢复合管,并对其界面形貌与微观组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2铜/316L不锈钢复合管结合界面处呈现... 为了研究应用于压力容器的管道或承压部件的铜/钢双金属复合管材料中晶粒存在形式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爆炸焊技术获得了T2铜/316L不锈钢复合管,并对其界面形貌与微观组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2铜/316L不锈钢复合管结合界面处呈现平直界面和周期性波状界面,波形结合区域的平均波长203μm、波高58μm。复合管结合界面两侧的元素发生互扩散,扩散层厚度为1μm。界面处Fe侧晶粒尺寸较小,随着结合界面距离的增加晶粒尺寸逐渐变大。通过纳米压痕试验发现,波峰处界面的纳米压痕结果达到了3.16 GPa,波谷处的纳米压痕结果达到了2.44 GPa,同时波峰处界面附近区域的纳米压痕结果均高于波谷处,Fe侧纳米压痕结果均高于Cu侧。纳米压痕试验获得的力学性能分布规律和微观组织的分布规律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焊 铜/钢复合管 波状结合 再结晶 纳米压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常吸吹气作用下波浪圆柱主动减阻机制
17
作者 邹琳 张毓辰 +2 位作者 左红成 苗亚博 徐汉斌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89,共9页
针对圆柱绕流减阻抑振问题,对波浪圆柱采用定常吸吹气主动控制手段,在雷诺数Re=3000情况下,利用大涡模拟数值方法,研究吸吹气方式、方位角(吹吸气装置与来流反方向夹角)、动量系数对波浪圆柱的升阻力特性、时均压力、速度分布、近尾迹... 针对圆柱绕流减阻抑振问题,对波浪圆柱采用定常吸吹气主动控制手段,在雷诺数Re=3000情况下,利用大涡模拟数值方法,研究吸吹气方式、方位角(吹吸气装置与来流反方向夹角)、动量系数对波浪圆柱的升阻力特性、时均压力、速度分布、近尾迹流动结构发展及其减阻抑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定常吸气控制比吹气控制对波浪圆柱减阻抑振效果更好;定常吸气方位角位于迎风面时波浪圆柱的升阻力系数随动量系数的增大而减小,位于背风面时则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趋势,这主要归因于定常吸气通过吸收低速度流体延缓流动分离,削弱了尾流的顺流向雷诺应力和横流向雷诺应力,降低了柱体前后表面的压差,波浪圆柱的近尾迹宽度在横向上显著变窄;在适当的吸气动量系数及方位角工况下,Saddle截面近尾迹回流区基本被消除,下游出现“带状涡”,升阻力波动得到了显著控制,平均阻力系数较未受控制波浪圆柱减少83.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圆柱 定常吸吹气 大涡模拟 减阻 抑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形排列波浪锥柱绕流流动特性数值分析
18
作者 邹琳 吴伟男 +2 位作者 王家辉 郑云龙 徐汉斌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4-231,共8页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分析了亚临界雷诺数为3 900时三角形排列波浪锥柱的横流向间距比和顺流向间距比对其升阻力特性、尾流干涉效应及三维流动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游2个波浪锥柱的升阻力特性受下游波浪锥柱影响较小,下游波浪锥柱处于...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分析了亚临界雷诺数为3 900时三角形排列波浪锥柱的横流向间距比和顺流向间距比对其升阻力特性、尾流干涉效应及三维流动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游2个波浪锥柱的升阻力特性受下游波浪锥柱影响较小,下游波浪锥柱处于上游双波浪锥柱尾流中,其升阻力特性受横流向间距比和顺流向间距比影响更为显著.3个波浪锥柱间的流动状态可分为邻近干扰、漩涡撞击和涡相互作用状态.在漩涡撞击状态下,上游波浪锥柱尾涡得以发展充分,周期性撞击在下游波浪锥柱表面,从而产生较大的脉动升力.横流向间距比、顺流向间距比分别为3和6时,下游波浪锥柱脉动升力系数较单直圆柱提升了20.9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锥柱 三角形排列 大涡模拟 流动结构 振动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界雷诺数下串列双波浪锥柱绕流数值模拟
19
作者 邹琳 吴伟男 +2 位作者 刘健 柳迪伟 王家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6-715,共10页
针对风力俘能结构布局问题,基于大涡模拟(LES)方法,在亚临界雷诺数下(Re=3900)研究有限长串列双波浪锥柱的升阻力特性及其流动结构随间距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上游波浪锥柱的影响,下游波浪锥柱的脉动升力系数大幅增大,当间距比为... 针对风力俘能结构布局问题,基于大涡模拟(LES)方法,在亚临界雷诺数下(Re=3900)研究有限长串列双波浪锥柱的升阻力特性及其流动结构随间距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上游波浪锥柱的影响,下游波浪锥柱的脉动升力系数大幅增大,当间距比为3时,表面时均压力系数分布形式呈反向分布;随间距比增加,上游波浪锥柱尾流充分发展,并产生大量肋状涡撞击在下游波浪锥柱表面,下游波浪锥柱产生大的脉动升力,相较于单直圆柱提升约15.3倍,阻力系数降低约0.172。所得结果可为风力俘能结构布局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列双波浪锥柱 间距比 升阻力特性 流动结构 大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沙条件下泵站进水池控涡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璐 陈风伊 +1 位作者 钱忠东 郭志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4-178,共5页
含沙水流会对沿黄泵站造成严重的磨损破坏。泵站进水池漩涡的存在将会加重水泵磨损,严重影响水泵的运行寿命。为探究含沙条件下泵站进水池控涡技术,基于仿生学原理研发了一种带波状前缘翼型喇叭口的消涡装置,并通过模型试验,在清水和含... 含沙水流会对沿黄泵站造成严重的磨损破坏。泵站进水池漩涡的存在将会加重水泵磨损,严重影响水泵的运行寿命。为探究含沙条件下泵站进水池控涡技术,基于仿生学原理研发了一种带波状前缘翼型喇叭口的消涡装置,并通过模型试验,在清水和含沙水两种环境下,研究波状前缘翼型喇叭口对进水池内漩涡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无论在清水还是含沙水条件下,波状前缘翼型喇叭口均能有效抑制附底涡的产生、降低附底涡的出现频率、减小进水管内水流的预旋强度,有利于改善水泵的进水流态,防止泥沙磨损的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进水池 含沙水 附底涡 波状前缘翼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