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平原M5.5地震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岩 夏彩韵 +3 位作者 邵媛媛 杨振鹏 郭晓燕 贾丽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6-891,共6页
引入因子分析方法,对平原地震区域中小震序列的16种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降维综合,发现目前综合指数W处于平静幕的最高值区。通过进一步单因子分析结果推测,平原地震区域地下介质可能发生变化,未来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有增强趋势。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参数 因子分析 平原地震 华北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二进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强震活动期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裴韬 周成虎 +4 位作者 汪闽 韩志军 秦承志 蔡强 李全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42,共6页
利用二进小波变换对华北地区 130 0~ 1996年的强震时间序列进行了多尺度分解 ,并据此划分了不同的地震活动期。认为公元 130 0年之后 ,华北地区的强震存在两个平静期 (135 0~ 14 5 0年、 170 0~ 1780年 )和两个活跃期 (14 5 0~ 170 ... 利用二进小波变换对华北地区 130 0~ 1996年的强震时间序列进行了多尺度分解 ,并据此划分了不同的地震活动期。认为公元 130 0年之后 ,华北地区的强震存在两个平静期 (135 0~ 14 5 0年、 170 0~ 1780年 )和两个活跃期 (14 5 0~ 170 0年、 1780~ 1996年 )。与以往华北强震的活动期划分方案进行比较 ,本文的结果在总体规律上与以前的研究差别不大 ,但在第三、第四地震活动期中活跃期起始界限的划分上比其它方法略有提前 ,而在平静期的划分上相对较短。文中采用 32a尺度的小波分析信号进行分析 ,既考虑了较大尺度上地震的活动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华北地区 二进制 地震活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华北地区地震资料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万永革 齐福荣 +1 位作者 孟晓春 庄献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4期28-33,共6页
基于地震活动为多尺度多活动这一观点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 ,以不同的小波尺度分析了中国大陆 190 0~ 2 0 0 1年和华北地区 15 0 0~ 2 0 0 1年M≥ 5地震的本尼奥夫应变资料 ,得到了各种层次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 ,分析结果可信而又符合实... 基于地震活动为多尺度多活动这一观点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 ,以不同的小波尺度分析了中国大陆 190 0~ 2 0 0 1年和华北地区 15 0 0~ 2 0 0 1年M≥ 5地震的本尼奥夫应变资料 ,得到了各种层次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 ,分析结果可信而又符合实际 ,对历史地震研究和地震危险性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华北地区 地震资料 小波分析 本尼奥夫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研究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小涛 冯向东 +3 位作者 张跃刚 张双凤 杨雅琼 韩丽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29,共6页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以不同的小波时间尺度分析了华北地区1480~2009年M≥5.0和1970~2009年M≥4.0地震的贝尼奥夫应变数据,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分析表明:目前华北地区从1480年以来的M≥5.0地震活动刚过活跃期,处于...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以不同的小波时间尺度分析了华北地区1480~2009年M≥5.0和1970~2009年M≥4.0地震的贝尼奥夫应变数据,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分析表明:目前华北地区从1480年以来的M≥5.0地震活动刚过活跃期,处于应力积累阶段,而1970年以来M≥4.0地震存在7年左右的活动周期,目前正在进入4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尼奥夫应变 小波变换 地震活跃期 地震平静期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结构分析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23
5
作者 翟常博 黄泽光 林良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359,共7页
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两方面的资料,运用盆地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自晚侏罗世以来,演化历经了走滑—拗陷—断陷—坳陷原型的序列叠加过程,与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演变一致;并指出南华北盆地的演化主要受秦岭—大别造山带... 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两方面的资料,运用盆地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自晚侏罗世以来,演化历经了走滑—拗陷—断陷—坳陷原型的序列叠加过程,与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演变一致;并指出南华北盆地的演化主要受秦岭—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的双重控制。其自身结构特征及后期构造变化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勘探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阻 结构分析 盆地演化 油气前景 谭庄-沈丘凹陷 周口坳陷 南华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微动态变化周期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仕琴 宋献方 +2 位作者 王勤学 唐常源 刘昌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2,28,共8页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是外界影响因素的反映,微观动态也受到外界长期周期性影响。根据在华北平原设置的自动监测设备监测的高频率水位资料,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地下水位微观动态,确定了周期变化特征。与天体潮汐所体现出的周期特征对比,...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是外界影响因素的反映,微观动态也受到外界长期周期性影响。根据在华北平原设置的自动监测设备监测的高频率水位资料,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地下水位微观动态,确定了周期变化特征。与天体潮汐所体现出的周期特征对比,说明华北平原(北京除外)大多数观测孔都受到天体潮汐作用的周期影响:其中沿海的部分浅层含水层地下水与海潮潮汐作用有关,个别观测孔受蒸散发作用影响体现出日变化;内陆大多数深层观测孔和个别浅层观测孔微动态受固体潮汐作用影响,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含水层以及岩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地下水微观动态 频谱分析 周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近代微震资料研究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杰 杨一冲 倪建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17,共8页
利用1970~1993年华北地区ML≥20的微震资料,根据其地震活动特点,从中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区域,做其GR关系曲线。由该曲线可得到每个震级的年频次。同时,由该区域的历史地震(1300~1993年)可得到较大... 利用1970~1993年华北地区ML≥20的微震资料,根据其地震活动特点,从中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区域,做其GR关系曲线。由该曲线可得到每个震级的年频次。同时,由该区域的历史地震(1300~1993年)可得到较大震级的实际年频次。两者对比,发现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当选取合适的区域时,利用近代微震资料完全可以推测出该区域较大地震的活动情况。但同时有两点需注意:(1)利用微震资料进行统计时,得到的是一个地震活动体系(或断层体系)中各种震级的地震年频次,是对一个体系整体活动情况的估计;(2)在所用微震资料时间段内及其附近发生大地震时,在包括该地震的地震活动体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微震 复发周期 地震数据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地震趋势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东旺 沈小七 +1 位作者 刘泽民 陆成民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51,共6页
从地震活动周期对比、中国大陆周边边界动力条件变化以及西部地区强震迁移规律等方面,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趋势,并统计分析了大陆西部7.5级以上强震对东部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8.1级大震后中国大陆190... 从地震活动周期对比、中国大陆周边边界动力条件变化以及西部地区强震迁移规律等方面,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趋势,并统计分析了大陆西部7.5级以上强震对东部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8.1级大震后中国大陆1900年以来的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已趋于结束,但地震频次、释放能量尚不够,大陆边界动力条件没有改变.因此今后几年大陆内部仍存在发生7级或稍强地震的可能,其中西部的西北区发震可能性相对较大;影响东部地区地震活动的强度可能为6.5级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周期 边界动力条件 强震迁移 趋势分析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渤海地震带两端地震活动的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苏鸾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4-317,共4页
研究了燕山渤海地震带两端京西北及晋冀蒙交界地区和渤海海峡及邻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得出它们具有 :同期活跃、间歇发震、强弱交替、西北早和东南晚的特点。分析认为 ,渤海海峡及邻区在 2 0 0 0年前后存在发生 5~ 6级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关键词 地震重点危险区 地震带 活跃期 华北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华北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及迁移特征(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华林 张杰 +1 位作者 李海泉 燕乃玲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93-104,共12页
以古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作为时间域,以华北地区、山西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为单元,分析和研究了华北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和迁移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学问题、块体框动、地震迁移和地震... 以古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作为时间域,以华北地区、山西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为单元,分析和研究了华北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和迁移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学问题、块体框动、地震迁移和地震活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地震复发周期 地城迁移 地震活动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期与平静期水化学变化特征及其意义的研究
11
作者 张文冕 倪明康 +2 位作者 陶淑芬 张佩山 姚军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43-47,共5页
本文根据对华北、南北地震带等大范围内20多个(总共约40个)主要水化学(水氡)观测点近20年连续变化曲线的分析,发现1966─1976年地震活动高潮期均呈现趋势性高值异常,突变异常比较普遍。1977─1985年地震活... 本文根据对华北、南北地震带等大范围内20多个(总共约40个)主要水化学(水氡)观测点近20年连续变化曲线的分析,发现1966─1976年地震活动高潮期均呈现趋势性高值异常,突变异常比较普遍。1977─1985年地震活动相对平静期则呈现平稳的正常值变化,只是在局部地区的个别测点出现短趋势异常或突变异常。由此认为地震活动高潮期大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大范围水化学异常场,这是预报连发性大震的一个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期 高潮期 水化学变化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与闽粤沿海及银川地震区(带)地震周期的划分与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邦学 《地震学刊》 CSCD 2001年第4期39-49,共11页
按地震在空间上的相似活动过程排列的华北与闽粤沿海及银川地震区 (带 )地震活动周期表 ,以华北地震活动为主线 ,将公元前 2 80年咸阳 5 级地震至 1 988年 2月 2 5日彰武 4 8级地震间 2 2 6 7年的华北地震活动划分为 4个时间层次。... 按地震在空间上的相似活动过程排列的华北与闽粤沿海及银川地震区 (带 )地震活动周期表 ,以华北地震活动为主线 ,将公元前 2 80年咸阳 5 级地震至 1 988年 2月 2 5日彰武 4 8级地震间 2 2 6 7年的华北地震活动划分为 4个时间层次。其组合关系是 ,一个超长地震周期由初、前、主、余震期 4个地震期组成 ;除前震期只有一个地震周期外 ,初、主、余震期都包含前弱后强两个地震周期 ;每个地震周期多分为初、前、主、余震段 4个地震段。闽粤沿海地震区和银川地震带的主震段分别与华北初、余震段同期活动。地震周期是介于前人划分的地震幕与地震活动期之间一个新的更为重要的时间层次。华北 7个地震周期的起止时间是 :-2 80 .5 0~ 8.2 2~ 880 .1 2~ 1 337.6 9~ 1 5 6 8.37~ 1 730 .75~ 1 85 5 .95~ 1 988.1 5年。并从时空强 3方面阐述了华北地震周期性活动规律 ,分析了 3个地震区、带地震周期的相互关系。华北地震周期可作为标准地震周期与不同地区地震周期相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区带划分 地震周期划分 华北 银川地震带 地震活动 福建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