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抑制分子TIGIT/CD155和PD-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作者 张瑞 陈双 +1 位作者 骆婷婷 曲建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1,共8页
目的:探讨共抑制分子TIGIT/CD155和PD-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和Treg细胞上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CLL患者和20例健康人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Treg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PD-1、TI... 目的:探讨共抑制分子TIGIT/CD155和PD-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和Treg细胞上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CLL患者和20例健康人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Treg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PD-1、TIGIT的表达水平,并检测受试者外周血B细胞和DC细胞上CD155的表达水平。结果:CLL患者组外周血PD-1^(+)TIGIT^(+)CD4^(+)T细胞、PD-1^(+)TIGIT^(+)Treg细胞、CD155^(+)DC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LL患者的PD-1^(+)TIGIT^(+)CD4^(+)T细胞和PD-1^(+)TIGIT^(+)Treg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PD-1^(+)TIGIT-CD4^(+)T细胞和PD-1^(+)TIGIT-Treg细胞(P<0.05)。PD-1^(+)TIGIT^(+)CD4^(+)T细胞和PD-1^(+)TIGIT^(+)Treg细胞均与CD155^(+)DC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742,r=0.766)。随着Binet分期进展,PD-1^(+)TIGIT^(+)CD4^(+)T细胞、PD-1^(+)TIGIT^(+)Treg细胞、CD155^(+)DC细胞比例逐渐增加(P<0.05),CD38≥30%、IGVH未突变、染色体异常的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上述三种细胞比例均增高(P<0.05)。结论:PD-1和TIGIT共抑制分子可能参与了CLL晚期患者的免疫耗竭,具有临床预后参考价值。双抑制分子靶向治疗为CLL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抑制性分子 pd-1 TIG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阿扎胞苷和H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一项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
2
作者 蔡成森 王如菊 +4 位作者 徐晓燕 顾骋圆 康慧珠 刘跃均 韩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2-979,共8页
目的:评估PD-1抑制剂联合阿扎胞苷和H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纳入2020年12月到2023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R/R AML患者20例,在... 目的:评估PD-1抑制剂联合阿扎胞苷和H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纳入2020年12月到2023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R/R AML患者20例,在挽救治疗后可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评估疗效、安全性。结果:20例患者中,男14例和女6例,平均年龄为(50.7±15.3)岁。1疗程的总反应率(ORR)为75.0%(15/20),2疗程达到完全缓解(CR)或血细胞计数不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Ri)有7例(35.0%)。8例患者接受allo-HSCT。主要不良事件是血液学毒性,未发生5级不良事件。结论:PD-1抑制剂联合阿扎胞苷和HAG方案是R/R AML的一种可行且相对安全的治疗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抑制剂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HAG 阿扎胞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的SPP1表达及其与PD-L1的关系
3
作者 吴娟 黄曦 +5 位作者 李佳嘉 魏雨晴 张丽琴 俞咏梅 陆志伟 张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目的:分析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分泌性磷蛋白1(SPP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为罕见病理类型肺癌后续治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根据其形态学分为... 目的:分析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分泌性磷蛋白1(SPP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为罕见病理类型肺癌后续治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根据其形态学分为腺癌与低分化癌两组,分析SPP1与PD-L1在两组的表达与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检出SPP1表达且其在低分化癌组表达水平较腺癌组显著升高(P=0.015);PD-L1表达者占6/7(5例未测),较之腺癌组,PD-L1亦在低分化癌组高表达(P=0.048),两组的PD-L1表达差异与SPP1表达差异一致。结论: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的SPP1及PD-L1阳性表达,病理形态为低分化癌者更甚,SPP1与PD-L1在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可能具有正相关性,其关联机制及免疫治疗中作用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CLC SMARCA4缺失 SPP1 pd-L1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汽车车身-前轴递阶模糊-PD安全避障控制
4
作者 陈士安 倪涛 原海波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1-377,共7页
为在提升安全避障能力的同时兼顾其侧翻稳定性,在对其行驶路径进行安全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智能汽车车身-前轴递阶模糊-PD控制方法。首先,构建小于横向安全间隙阈值及大于横向加速度安全阈值时函数值突变求最小横向加速度的目标函数,在运... 为在提升安全避障能力的同时兼顾其侧翻稳定性,在对其行驶路径进行安全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智能汽车车身-前轴递阶模糊-PD控制方法。首先,构建小于横向安全间隙阈值及大于横向加速度安全阈值时函数值突变求最小横向加速度的目标函数,在运动学层面进行同时满足避障安全性及侧翻稳定性的基于双曲正切函数的路径构建与优化。其次,为解决前轴转向力不能对汽车车身横向误差进行直接跟踪控制的难题,在动力学层面设计了由前轴需求转角-汽车车身横向误差模糊PD与前轴转向力矩-前轴输出转角模糊PD组成的汽车车身-前轴递阶模糊-PD避障控制系统。最后,基于典型的避障工况对智能汽车车身-前轴递阶模糊-PD控制系统的工作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行驶车速工况下,该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且将车身最大横向跟踪误差及最大离心加速度限制在9mm及0.6g以内,可使智能汽车在避障工况下同时获得良好的横向避障安全性和侧翻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避障 智能汽车 路径规划 递阶模糊-pd 路径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1单抗加强紫杉醇联合香菇多糖体外抗人乳腺癌MDA-MB-231作用
5
作者 李汾 平娜娜 +2 位作者 曾菊绒 胥晓丽 刘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共7页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紫杉醇(PTX)联合香菇多糖(LNT)体外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作用。方法 将MDA-MB-231、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MDA-MB-231+PBMC共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PTX组、LNT组、MPDL3280A(PD...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紫杉醇(PTX)联合香菇多糖(LNT)体外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作用。方法 将MDA-MB-231、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MDA-MB-231+PBMC共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PTX组、LNT组、MPDL3280A(PD-L1单抗)组、PTX+LNT组和PTX+LNT+MPDL3280A组。采用CCK8检测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MHC-I和PD-L1的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IFN-γ和TNF-α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TX组、MPDL3280A组、PTX+LNT组及PTX+LNT+MPDL3280A组显著抑制MDA-MB-231的活性(P<0.01);LNT组和PTX+LNT+MPDL3280A组显著促进PBMC的免疫作用(P<0.05,P<0.01);PTX+LNT+MPDL3280A组显著抑制MDA-MB-231+PBMC共培养MDA-MB-231的活性(0.56±0.16 vs. 0.39±0.13,P<0.05);LNT显著促进MDA-MB-231上PD-L1的表达和PBMC分泌IFN-γ(P<0.05)。结论 PD-L1单抗通过阻断PD-L1与PD-1之间的作用,提高免疫,促进PTX联合LNT的体外抗三阴性乳腺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 紫杉醇(PTX) 香菇多糖(LNT) 抗人乳腺癌MDA-MB-2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联合仑伐替尼及PD-1抑制剂治疗伴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6
作者 郎旭 刘博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8-656,共9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PD-1抑制剂治疗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纳入在临床实践中一线接受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PD-1抑制剂的伴PVTT的HCC患者。采用mRECIST标准对患...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PD-1抑制剂治疗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纳入在临床实践中一线接受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PD-1抑制剂的伴PVTT的HCC患者。采用mRECIST标准对患者的靶病灶进行评估。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获取预后生存数据。收集并记录联合用药期间观察到的不良反应。采用log-rank检验对预后与基线特征进行探索性分析,纳入Cox回归分析进行多变量校正。结果:67例接受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PD-1抑制剂的伴PVTT的HCC患者纳入分析,4例患者取得完全缓解,30例患者取得部分缓解,25例患者病情稳定,5例患者病情进展,3例患者无法评价,该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0.7%,疾病控制率(DCR)为88.1%。预后数据提示67例伴PVTT的HCC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3个月(95%CI:5.85~12.75),中位总生存期(OS)为24.4个月(95%CI:19.11~29.69)。65例患者在接受联合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同级别的不良反应(97.0%),其中34例患者(50.7%)出现≥3级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乏力、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和腹泻。结论: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PD-1抑制剂一线治疗伴PVTT的HCC患者具有潜在的疗效及可控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门静脉癌栓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仑伐替尼 pd-1抑制剂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PD-ISSA-CA-CNN模型的电厂碳排放预测
7
作者 池小波 续泽晋 +1 位作者 贾新春 张伟杰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87-1394,共8页
碳排放的准确预测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碳减排策略。目前,针对电厂碳排放的研究较少,且传统预测模型训练时间过长。基于此,提出一种分量增广输入的WPD-ISSA-CA-CNN碳排放量预测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构建“分解-增广融合预测”策略。首先,利... 碳排放的准确预测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碳减排策略。目前,针对电厂碳排放的研究较少,且传统预测模型训练时间过长。基于此,提出一种分量增广输入的WPD-ISSA-CA-CNN碳排放量预测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构建“分解-增广融合预测”策略。首先,利用小波包分解(wavelet packet decomposition,WPD)算法将信号按频率特性分解为子序列,再将全部分量增广(component augmentation,CA)作为模型输入,以减少模型的训练时间。其次,考虑到该模型超参数选择困难,利用多策略融合的改进麻雀搜索算法(improved sparrow search algorithm,ISSA)对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的超参数进行寻优。以山西某发电厂2×25 MW锅炉的历史数据为样本,利用5种评价指标将所提模型与BP、LSTM、CNN及其混合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混合模型在预测火力发电碳排放中各指标均有最佳的准确度且模型训练速度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预测 小波包分解 改进麻雀搜索算法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单抗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吕青芳 张鹏 李桂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探索淋巴细胞亚群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预测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接受PD-1单抗联合化疗的5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索淋巴细胞亚群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预测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接受PD-1单抗联合化疗的5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期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总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总B淋巴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等)的数据。治疗2周期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的疗效,分为疾病控制(DC)组和疾病进展(PD)组。使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近期疗效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预测疗效的价值。结果:PD-1单抗联合化疗对NSCLC患者的免疫状态产生了显著影响,接受免疫联合化疗后,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均显著升高(均P<0.01),CD8^(+)T细胞下降。近期疗效显示,DC组患者血清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T细胞比值均高于PD组(均P<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CD4^(+)/CD8^(+)T细胞比值是PD-1单抗联合化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CD4^(+)/CD8^(+)T细胞比值变化量AUC为0.820>0.5,截断值为0.15,CD4^(+)/CD8^(+)T细胞比值变化量≥0.15的患者的PFS更长。结论: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可以预测PD-1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pd-1单克隆抗体 免疫治疗 淋巴细胞亚群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温度对Pd/LDH催化剂上CH_(4)-CO_(2)两步梯阶转化合成乙酸的影响
9
作者 王小双 吴怡枭 +3 位作者 王菲 张凯玮 刘勇军 黄伟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2,共10页
CH_(4)和CO_(2)直接转化为乙酸是一种100%原子经济性的反应,但其反应条件较苛刻。水滑石(LDH)因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组分分散性好和酸碱性可调等优点,在CH_(4)-CO_(2)催化转化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n(Mg)/n(Al)为5的MgAl-LDH为载... CH_(4)和CO_(2)直接转化为乙酸是一种100%原子经济性的反应,但其反应条件较苛刻。水滑石(LDH)因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组分分散性好和酸碱性可调等优点,在CH_(4)-CO_(2)催化转化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n(Mg)/n(Al)为5的MgAl-LDH为载体,采用离子交换法负载质量分数为5%的钯(Pd)作为活性组分,将所得前驱体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焙烧制得了一系列Pd/LDH-X催化剂(X代表焙烧温度)。采用XRD、FT-IR和SEM等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催化剂在CH_(4)-CO_(2)两步梯阶转化合成乙酸过程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设定的CH_(4)-CO_(2)两步梯阶转化反应条件下反应30 min,150℃下焙烧所得Pd/LDH-150的催化性能最优,其乙酸时空收率为61.8μmol/(g·h),明显优于CH_(4)-CO_(2)共进料条件下的乙酸时空收率(2.4μmol/(g·h)),且乙酸是唯一的液体产物。LDH的结构完整性是影响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催化剂表面存在较多的中强酸性位点和中强碱性位点有利于乙酸的合成。焙烧温度过高会导致LDH的层状结构坍塌,造成表面中强酸性位点和中强碱性位点数量减少,从而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CO_(2)两步阶梯转化 MgAl水滑石 pd催化剂 乙酸 焙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电机模型前馈PD同步控制
10
作者 贺帅宇 吴从义 +1 位作者 张涛 胡军华 《探测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0-154,共5页
双电机同步运行过程中各独立电机的运动控制不仅对各自的速度与位移误差产生作用,也会影响双电机之间的同步误差,从而使得高精度同步运动控制面临挑战。为此,基于伺服电机电流-旋转角速度动力学模型设计了PD反馈控制参数和基于目标速度... 双电机同步运行过程中各独立电机的运动控制不仅对各自的速度与位移误差产生作用,也会影响双电机之间的同步误差,从而使得高精度同步运动控制面临挑战。为此,基于伺服电机电流-旋转角速度动力学模型设计了PD反馈控制参数和基于目标速度的前馈补偿,并结合闭环特征根方程调整优化了PD反馈控制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前馈的PD控制方法用于双电机的同步运动控制。通过与传统的补偿PD控制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位置同步精度与传统PD控制相比提升了约50.85%,同步控制响应速度提升了约45.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电机 模型前馈 pd控制 同步运动控制 同步精度 同步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致晚期肝癌完全缓解病例分析
11
作者 卢世涛 郭亚潘 +3 位作者 冯文聪 杨俊 印于 李智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4-729,共6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对BCLC C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对BCLC C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BCLC C期HCC患者。分析治疗至达到完全缓解(CR)的时间,随访期间AFP的动态变化和复发情况。通过PubMed检索上述三联方案治疗HCC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在214例接受三联方案治疗的HCC患者中,9例(4.2%)达到CR。9例患者从首次治疗至达到CR的时间为2~10个月。随访5~20个月,AFP降至正常的时间为79~259 d。1例于10个月后复发,余8例保持CR状态。共检索到12篇相关文献,CR率为0~16.5%。结论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HCC,少数患者可达到CR,且该效果的发生是急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动脉灌注化疗 pd1抑制剂 抗血管生成治疗 完全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单原子和Pd纳米颗粒协同催化肉桂醛加氢制苯丙醛
12
作者 任小敏 赵芋衡 +3 位作者 马颖 张啟霞 马军 刘岳峰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2,共8页
由于肉桂醛(CAL)分子中的两个不饱和化学键构成了复杂的共轭体系,CAL分子中的C==C和C==O键进行选择性加氢以生成所需产物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分别制备了Pd单原子、Pd纳米颗粒及Pd单原子和纳米颗粒共同负载在纳米金刚石(ND)的催化剂... 由于肉桂醛(CAL)分子中的两个不饱和化学键构成了复杂的共轭体系,CAL分子中的C==C和C==O键进行选择性加氢以生成所需产物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分别制备了Pd单原子、Pd纳米颗粒及Pd单原子和纳米颗粒共同负载在纳米金刚石(ND)的催化剂(分别为Pd_(1)/ND(w(Pd)=0.05%)、Pd_(NPs)/ND(w(Pd)=0.25%)和Pd_(1+NPs)/ND(w(Pd)=0.25%)),并研究了Pd的几何和电子结构对催化剂催化CAL加氢性能的影响。通过HR-TEM、XRD和XPS等方法对ND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D是一种表面含有丰富氧官能团且具有单原子锚定位点的高结晶度及高表面能的载体。同时利用HADDF-STEM、AC-TEM和XPS等方法对Pd_(1+NPs)/ND的几何和电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Pd/C相比,Pd_(1+NPs)/ND具有更高的n(Pdδ+)/n(Pd0),进一步证实了Pd_(1+NPs)/ND上Pd单原子和Pd颗粒共存。在反应温度为40℃、H2压力为1 MPa和n(Pd)/n(CAL)为0.023%的条件下,分别考察了Pd_(1+NPs)/ND、Pd/C、Pd_(1)/ND和Pd_(NPs)/ND对CAL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Pd_(1+NPs)/ND表现出远高于Pd/C的催化活性和苯丙醛(HCAL)选择性,Pd_(1)/ND和Pd_(NPs)/ND均表现出较低的催化活性。因此,在Pd_(1+NPs)/ND高效催化CAL加氢反应中,Pd单原子和Pd纳米颗粒之间存在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单原子 pd纳米颗粒 纳米金刚石 肉桂醛加氢 协同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环境下磨抛机器人PD-模糊自适应力跟踪阻抗控制
13
作者 蒲秋爽 刘桂萍 《现代制造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68,76,共9页
针对磨抛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下对期望接触力难以精确跟踪和控制的问题,基于自适应阻抗控制模型,研究了一种PD-模糊自适应力跟踪阻抗控制方法。使用模糊控制对自适应阻抗控制中的更新率进行动态调整,并在阻抗控制前增加PD控制来调节系统的... 针对磨抛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下对期望接触力难以精确跟踪和控制的问题,基于自适应阻抗控制模型,研究了一种PD-模糊自适应力跟踪阻抗控制方法。使用模糊控制对自适应阻抗控制中的更新率进行动态调整,并在阻抗控制前增加PD控制来调节系统的调整时间,以实现动态环境下对期望接触力的准确跟踪和控制,保证磨抛加工质量。通过设置6种环境参数变化的仿真,将所研究的PD-模糊自适应阻抗控制器与传统阻抗控制器、自适应阻抗控制器和模糊自适应阻抗控制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研究的PD-模糊自适应阻抗控制器可在保持碰撞接触阶段较短的调整时间和较小的超调量的同时,保持平稳接触阶段较小的稳态误差,与其他3种控制器相比,可更好地实现接触力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抗控制 机器人 自适应 模糊控制 pd控制 力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氮苯修饰的Pd(Ⅱ)催化剂用于光调控异腈聚合研究
14
作者 贺楷 周丽 +1 位作者 周星宇 陈坤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9-1084,1091,共7页
文章合成了一种偶氮苯基团修饰的Pd(Ⅱ)催化剂,用于引发非手性、手性异腈单体的聚合。由于Pd(Ⅱ)催化剂中偶氮苯基团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的顺式和反式光异构化的特性,使其在可见光或紫外光(365 nm)照射下引发异腈单体聚合时表现出不同的... 文章合成了一种偶氮苯基团修饰的Pd(Ⅱ)催化剂,用于引发非手性、手性异腈单体的聚合。由于Pd(Ⅱ)催化剂中偶氮苯基团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的顺式和反式光异构化的特性,使其在可见光或紫外光(365 nm)照射下引发异腈单体聚合时表现出不同的催化行为。Pd(Ⅱ)催化剂引发非手性异腈单体A-1、手性异腈单体L-1和D-1聚合时,它们在可见光照射下聚合的反应速率常数约为紫外光照射下反应速率常数的6倍;Pd(Ⅱ)催化剂引发手性异腈单体L-1、D-1在可见光照射下聚合得到的聚合物poly-L-1_(100)和poly-D-1_(100)均具有光学活性,其摩尔吸光系数(Δ_(ε364))分别为-13.47、14.16 dm^(3)/(cm·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氮苯 pd(Ⅱ)催化剂 光控 聚异腈 手性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和水热老化处理提升Pd-SSZ-13吸附储存NO_(x)性能
15
作者 刘若雯 樊星 苗静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95-4206,共12页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Pd负载量为1.64wt.%的Pd–SSZ–13被动式NO_(x)吸附剂,并在温度为700℃,气氛为10%O_(2)、2%H_(2)O(水热处理时)、N_(2)平衡的温和条件下对Pd–SSZ–13分别进行了10h的热和水热老化处理,考察了热和水热老化处理对Pd...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Pd负载量为1.64wt.%的Pd–SSZ–13被动式NO_(x)吸附剂,并在温度为700℃,气氛为10%O_(2)、2%H_(2)O(水热处理时)、N_(2)平衡的温和条件下对Pd–SSZ–13分别进行了10h的热和水热老化处理,考察了热和水热老化处理对Pd–SSZ–13吸脱附NO_(x)性能的影响.采用N_(2)吸脱附、XRF、ICP–OES、XRD、SSNMR、XPS、TEM、NH3–TPD和in situ Drifts等手段对吸附剂理化特性和NO吸附过程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进气中含2%H_(2)O时SSZ–13载体不具备吸附储存NO_(x)的能力,而Pd–SSZ–13能够在吸附阶段以及程序升温至100~230℃时吸附储存NO_(x),NO_(x)吸附容量为81.3μmol/g;NO_(x)脱附温度(230~493℃)处于SCR催化剂高效工作的温度区间内,脱附较为完全.热和水热老化处理Pd–SSZ–13后,其含水条件下的NO_(x)吸附容量进一步提高至113.4和126.2μmol/g,热老化处理后的样品具有更好的循环使用稳定性.热和水热老化处理虽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分子筛骨架脱Al,但没有改变SSZ–13的微孔特性,也未造成分子筛骨架结构坍塌或破坏,且促使分子筛表面Pd物种向孔道内部迁移,提高了Pd的分散度,增加了Pd^(2+)离子(Z-[Pd^(2+)(OH)]^(+)和Z_(2)-Pd^(2+))位点的数量,进而提高了Pd–SSZ–13吸附储存NO_(x)的能力.与水热老化处理的样品相比,热老化处理的样品分子筛骨架脱Al较轻微,比表面积和微孔孔容更高,Pd分散更好,可能是其具有更好的循环使用稳定性的原因.含水条件下NO主要吸附储存在Pd^(2+)离子位点上,形成Pd+–NO、Pd^(2+)–NO和水合Pd^(2+)–NO物种,温度升高后H_(2)O对Pd^(2+)离子位点的竞争吸附减弱.Pd–SSZ–13含有的大量Br?nsted酸位点可能在热和水热老化处理促使Pd迁移和Pd^(2+)离子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x) PNA pd–SSZ–13 热老化 水热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K/PD模型对甲砜霉素粉在鸡口服给药方案药效再评价
16
作者 谷日飞 张思微 +5 位作者 赵志杰 宋伟硕 张峻铭 马晓茹 高嫣珺 卜仕金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07-4017,共11页
通过开展甲砜霉素粉在鸡口服给药的体内药动学试验获得有关药动学参数,结合蒙特卡洛模拟(MCS),评估甲砜霉素粉在鸡临床推荐给药方案的合理性。设静脉注射组(10 mg·kg^(-1),按体重计算)和口服低、高剂量组(10、20 mg·kg^(-1),... 通过开展甲砜霉素粉在鸡口服给药的体内药动学试验获得有关药动学参数,结合蒙特卡洛模拟(MCS),评估甲砜霉素粉在鸡临床推荐给药方案的合理性。设静脉注射组(10 mg·kg^(-1),按体重计算)和口服低、高剂量组(10、20 mg·kg^(-1),按体重计算)3组,预定时间采集血样,采用经验证的鸡血浆中甲砜霉素含量HPLC测定方法检测鸡血浆中甲砜霉素的浓度。拟合甲砜霉素在鸡体内药动学参数,建立甲砜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的流行病学临界值(ECOFF),结合甲砜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抑菌、杀菌和清除对应的PK/PD临界值,经MCS获得当前给药方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不同MIC分布下的达标率(target attainment rate,TAR),进一步优化临床给药方案。结果显示,甲砜霉素10 mg·kg^(-1)(按体重计算)单剂量静注给药后,AUC_(inf)为(14.21±5.69)μg·h·mL^(-1),T_(1/2Z)为(1.85±1.20)h,CL为(803.11±297.78)mL·(kg·h)^(-1),V_(C)为(403.63±93.74)mL·kg^(-1);甲砜霉素粉按10、20 mg·kg^(-1)(按体重计算)单剂量经口灌服给药后,C_(max)分别为(1.70±0.27)μg·mL^(-1)和(3.36±0.98)μg·mL^(-1),T_(max)分别为(1.30±0.48)h和(1.50±0.53)h,AUC_(inf)分别为(5.01±0.80)μg·h·mL^(-1)和(12.38±3.21)μg·h·mL^(-1),T 1/2Z分别为(2.25±1.03)h和(2.31±1.00)h,口服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3.84%和43.08%。甲砜霉素粉低、高剂量(10、20 mg·kg^(-1),按体重计算)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在ECOFF(2μg·mL^(-1))处抑菌、杀菌和清除的达标率分别为26.96%和86.03%、10.77%和58.89%、9.40%和49.62%,均小于90%。计算获得抑菌、杀菌和清除的达标率所需24 h给药量分别为43.1、66.4和78.1 mg·kg^(-1)(按体重计算)。结果表明,甲砜霉素粉当前在鸡的临床推荐给药方案无法实现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全身感染的细菌学治愈,建议有效的24 h给药推荐量为45 mg·kg^(-1)(按体重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砜霉素粉 PK/pd 多杀性巴氏杆菌 药效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酸液相脱氢用Pd基多相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雨 李恒杰 +1 位作者 张琰图 李雪礼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8,共9页
甲酸无色低毒、便于储运,可由CO_(2)加氢或生物质转化制得,是理想氢载体之一。Pd作为活性金属在甲酸脱氢反应中具有较高催化活性,但Pd基多相催化剂依然面临着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不高、稳定性差以及价格昂贵等问题,无法满足工业化需求。针... 甲酸无色低毒、便于储运,可由CO_(2)加氢或生物质转化制得,是理想氢载体之一。Pd作为活性金属在甲酸脱氢反应中具有较高催化活性,但Pd基多相催化剂依然面临着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不高、稳定性差以及价格昂贵等问题,无法满足工业化需求。针对这些问题,综述了近年来Pd基催化体系用于甲酸液相脱氢反应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甲酸液相脱氢的反应机理以及甲酸液相脱氢反应的关键因素(Pd纳米颗粒(PdNPs)尺寸/微结构、载体结构/表面性质以及反应添加剂)对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发现,通过合金化、核壳结构、多孔材料孔道限域、载体表面氨基化/氮掺杂改性及金属氧化物缺陷效应等都可以获得较小颗粒尺寸的PdNPs,进而提高PdNPs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以及减少Pd用量,同时调节优化PdNPs的微结构,从而提高甲酸脱氢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以期为开发新型甲酸高效脱氢Pd基多相催化体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甲酸脱氢 pd基催化剂 多相催化剂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PDS同源基因的楸树瞬时基因沉默技术体系的建立
18
作者 费越 王军辉 +1 位作者 卢楠 张苗苗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60,共12页
【目的】构建一种作用于楸树叶片的瞬时基因沉默技术体系,以阐明楸树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CbuPDS-5在楸树叶片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方法】以楸树为研究对象,在楸树基因组中鉴定楸树PDS基因家族成员,并基于表达模式分析明确C... 【目的】构建一种作用于楸树叶片的瞬时基因沉默技术体系,以阐明楸树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CbuPDS-5在楸树叶片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方法】以楸树为研究对象,在楸树基因组中鉴定楸树PDS基因家族成员,并基于表达模式分析明确CbuPDS在楸树各组织的表达量情况。进一步通过同源克隆从楸树中获得了CbuPDS-5的cDNA序列。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同源蛋白序列比对分析其结构和类型。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TRV2-CbuPDS-5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注射法侵染楸树叶片创制楸树基因沉默株系。同时,通过表型观察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CbuPDS-5基因沉默对楸树生长和叶片色素合成的影响。【结果】在楸树全基因组中鉴定出6个楸树PDS成员,并分别在叶片、花等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选择与番茄CaPDS相似度最高和在叶片中显著高表达的CbuPDS-5基因作为目标基因。本研究分离得到的CbuPDS-5基因全长1095 bp,其中ORF长948 bp,共编码315个氨基酸,含有1个二核苷酸结合基序,但在C端存在氨基酸缺失。功能验证结果表明,侵染2个月后的新生叶片呈现明显光漂白症状,并且多次侵染可显著增加叶片白化范围。qRT-PCR结果证明出现光漂白症状的叶片,其CbuPDS-5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试验结果表明,VIGS系统可以用于楸树的瞬时基因沉默。楸树CbuPDS-5基因可作为指示基因更快验证林木瞬转体系的有效性和沉默时长,而由CbuPDS-5基因创制的花斑叶楸树可有效提高楸树的园林观赏价值,同时为观材两用的花斑叶楸树新品种的培育奠定遗传和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楸树 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dS) 基因沉默 花斑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旋翼无人机轨迹跟踪的ACPD控制方法
19
作者 张国林 曾喆昭 唐钰淇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5-191,271,共8页
针对四旋翼无人机系统存在强耦合、非线性、欠驱动等复杂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耦PD(auto-coupling proportional-differential,ACPD)控制器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将四旋翼无人机系统的内部动态及其不确定性与外部扰动等复杂因素定义为总扰... 针对四旋翼无人机系统存在强耦合、非线性、欠驱动等复杂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耦PD(auto-coupling proportional-differential,ACPD)控制器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将四旋翼无人机系统的内部动态及其不确定性与外部扰动等复杂因素定义为总扰动,从而将非线性复杂系统等价映射为一个线性扰动系统,形成一个在总扰动激励下的受控误差系统,并以自适应速度因子为基础设计了ACPD控制器;且ACPD控制系统为临界阻尼系统,具有良好的模型鲁棒性与抗扰动鲁棒性。仿真实验表明,ACPD控制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的动态品质与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稳态性能,在四旋翼无人机控制领域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驱动系统 四旋翼无人机 轨迹跟踪 自耦pd 自适应速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掺杂调控CsPbX_(3)(X=Cl,Br,I)光电性能研究
20
作者 闵月淇 谢文钦 +1 位作者 谢亮 安康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5-616,共12页
CsPbX_(3)中的毒性元素Pb限制了其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广泛应用,采用Pd金属元素掺杂替代Pb是降低毒性的一种有效方案,同时还可调控其光电性能。本工作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能带结构、态密度、电子局域函数进行计算,分析了Pd掺杂对Cs... CsPbX_(3)中的毒性元素Pb限制了其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广泛应用,采用Pd金属元素掺杂替代Pb是降低毒性的一种有效方案,同时还可调控其光电性能。本工作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能带结构、态密度、电子局域函数进行计算,分析了Pd掺杂对CsPbX_(3)(X=Cl,Br,I)结构和电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d掺杂能形成稳定的结构,带隙值随Pd浓度增加而降低,特别是<100>取向的掺杂对带隙值的降低最明显。Pd与Pb和X的d-p杂化增强了电子局域化,形成局部势阱,提升了材料的光吸收和光电转换效率,尤其在600 nm以上可见光区域。本工作对于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掺杂 CsPbX_(3) 第一性原理计算 光电性能 电子结构 钙钛矿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