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clogging mechanism and hydrodynamic behavior of sediment movement in patch-type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1
作者 ZHU Ximao YU Liming +1 位作者 LI Na WANG Da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9-756,共8页
Sediment particles,a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ervice life of emitters and restri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Hence,two types of patch dr... Sediment particles,a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ervice life of emitters and restri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Hence,two types of patch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focusing on the anti-clogging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experiment,were investigated.The dynamic variations in the clogging characteristics of emitters,specifically were subjected to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movement mechanism of emitter clogging and discharging sediment was studied.The effects of emitter structure and position factors on emitter clogging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sure-compensated emitter exhibits superior anti-clogging perfor-mance,with a service life that is 227.8%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labyrinth channel emitter.A single structural factor cannot completely evaluate the anti-clogging performance of emitters.All factors causing emitter clogg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comprehensively.Emitters contain sensitive sediment prone to clogging,however,significant blockage occurs primarily when the sediment content is elevated.The discharge of sediment,denoted as V90,from the emitter is affected by the accumulative effect of clogged sediment.These results may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physical blockage blockage pattern sensitive sed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ral matching based remote sensing identification of two main crop rotation patterns in a large irrigation district
2
作者 DUAN Yuanyuan CHEN Xiuhua +3 位作者 LIU Jun YE Mao LU Wenjing LIU Hongjie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0-650,共11页
The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planting patterns for major crops in a large irrigated district has vital importance for irrigation management,water fee collection,and crop yield estimation.In this study,the OTSU algorith... The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planting patterns for major crops in a large irrigated district has vital importance for irrigation management,water fee collection,and crop yield estimation.In this study,the OTSU algorithm and Mean-Shift algorithm were employed to automatically determine threshold values for mapping two main rotated crop patterns at the pixel scale.A time serie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tra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ice-wheat and wheat-maize rotations in the Chuanhang irrigation district from 2016 to 2020.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oth threshold segmentation algorithms are reliable in extra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rops,with an overall accuracy exceeding 80%.Additionally,both Kappa coefficients surpass 0.7,indicating better performance by OTSU method.Over the period from 2016 to 2020,the area occupied by rice-wheat rotation cropping ranged from 12500 to 14400 hm 2;whereas wheat-maize rotation cropping exhibited smaller and more variable areas ranging from 19730 to 34070 hm 2.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how remote sensing-based approaches can provide reliable support for rapidly and accurately identify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in crop rotation patterns within a large irrigation distri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uanhang irrigation district rotate crop pattern spectral matching OTSU algorithm Mean-Shift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下智能化灌溉技术需求分析与优化策略
3
作者 李世柱 黄文明 《农业工程》 2025年第4期132-137,共6页
阐明智能化灌溉技术应用目的与意义,介绍智能化灌溉技术体系。通过资料查阅、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智能化灌溉技术需求,并且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旨在为智能化灌溉技术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种植模式 智能化灌溉技术 配套技术 需求分析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下盐碱土脱盐效率及水稻生长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博 王洪德 +4 位作者 丁继辉 施超 潘永春 彭大育 佘冬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7-193,共7页
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对盐碱土壤盐分分布、水稻的生理生态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根据微咸水利用情况,设置四种灌溉模式处理:淡水灌溉(对照组)、退水重灌、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和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通过盆栽水稻试验... 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对盐碱土壤盐分分布、水稻的生理生态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根据微咸水利用情况,设置四种灌溉模式处理:淡水灌溉(对照组)、退水重灌、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和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通过盆栽水稻试验,分析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下水稻生长影响以及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和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能够降低水稻叶片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实际量子产量(Ф_(PSⅡ))、光化学淬灭(q_(p)),同时这两种处理也能降低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rmmol)和气孔导度(Cond),而降低水稻光合速率是非气孔因素造成的。②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和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相比于淡水灌溉均显著增加土壤上层盐分,退水重灌主要能够降低0~30 cm土壤盐分。所有灌溉模式均对土壤盐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淋洗,0~50 cm土壤层的脱盐率均超过40%,其中退水重灌处理的脱盐效果最为显著,达到了58.3%。③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抑制水稻生长,不同处理下产量大小依次为:退水重灌>淡水灌溉>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水稻生育期期间,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用水量最少,且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在盐碱土背景下实施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策略,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水稻产量,还能显著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这对于淡水资源有限的盐碱地区,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且可持续的农业灌溉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微咸水 灌溉模式 盐分动态 生理生态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及滴灌带配置对菠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
作者 胡梦婷 刘胜尧 +5 位作者 贾宋楠 范凤翠 杜凤焕 李劲松 赵盛 秦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7,共6页
以墨西哥2号为试材,设置撒播(S)、等行距条播(T)、宽窄行条播(TR)3种种植模式,并在宽窄行条播模式下设置1管滴灌3行(TR3)、1管滴灌4行(TR4)、1管滴灌5行(TR5)3种滴灌带配置,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及滴灌带配置对菠菜生长、产量以及水分利用... 以墨西哥2号为试材,设置撒播(S)、等行距条播(T)、宽窄行条播(TR)3种种植模式,并在宽窄行条播模式下设置1管滴灌3行(TR3)、1管滴灌4行(TR4)、1管滴灌5行(TR5)3种滴灌带配置,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及滴灌带配置对菠菜生长、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条播和等行距条播处理的菠菜产量均显著高于撒播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也高于撒播处理;宽窄行条播配套1管滴灌3行处理的菠菜成熟期单株叶面积、单株干质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品质指标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菜 滴灌 种植模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调控地下滴灌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姚亚丽 绳莉丽 邵薇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3-382,共10页
农业灌溉耗水量巨大,在农田建设中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本研究以华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滴灌技术+膜调控技术,研究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膜调控地下滴... 农业灌溉耗水量巨大,在农田建设中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本研究以华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滴灌技术+膜调控技术,研究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下,冬小麦棵间蒸发强度在整个生育期内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日平均棵间蒸发强度比传统畦灌减少了32.73%~40.00%;与传统畦灌相比,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冬小麦的耗水量同比减少了15.00%~19.14%,产量同比最大可提高19.46%,水分利用效率同比提高了22.72%~40.40%;此外,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下,冬小麦基础作物系数Kcb随着生育阶段的推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FAO-56推荐值的变化趋势基本相符。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具有显著节水和增产效应,符合国家节水行动的要求,为雄安新区及河北平原区的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 冬小麦 耗水规律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寒区优质水稻年际需水量及耗水规律
7
作者 章策 李博 +3 位作者 李敏 温雅琴 宁慧峰 纪雪晴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7-53,60,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寒区水稻各阶段的耗水规律、水稻产量、水氮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水稻的生育阶段耗水量、总耗水量随灌水量减少而减小;同一水分处理下,耗水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籽粒产量随灌水量的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寒区水稻各阶段的耗水规律、水稻产量、水氮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水稻的生育阶段耗水量、总耗水量随灌水量减少而减小;同一水分处理下,耗水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籽粒产量随灌水量的减少呈降低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相同施氮处理下,节水灌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随灌水量的减少呈下降趋势,相同水分处理下,施氮可以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但不同程度减小了氮肥偏生产力。基于试验区水资源状况、综合考虑产量、水氮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处理W3N1F2的水氮组合[控制灌溉(W_(3)),施氮量为135 kg/hm^(2),两次追肥(分蘖肥和穗肥)]为适宜于当地水稻优质高产的水氮管理模式。探索寒区水稻优质高效水氮管理模式,为调整区域作物种植结构,高效节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耗水规律 水稻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连晓荣 何海军 +6 位作者 李永生 周文期 王晓娟 杨彦忠 刘忠祥 张彦军 周玉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7,209,共12页
以6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20—2021年在河西走廊灌区不同地区开展试验,研究覆膜和露地两种种植模式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光合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两年参试品种在覆膜条件下的株高较露地种植提高3... 以6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20—2021年在河西走廊灌区不同地区开展试验,研究覆膜和露地两种种植模式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光合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两年参试品种在覆膜条件下的株高较露地种植提高3.96%,轴粗降低6.87%,其他农艺性状两种种植模式间差异不显著;品种间净光合速率(P n)、蒸腾速率(T r)、气孔导度(G s)和胞间CO 2浓度(C i)有所不同,但覆膜与露地种植模式间差异不显著;覆膜和露地种植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6381.05 kg·hm^(-2)和16186.05 kg·hm^(-2),两模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间的粗脂肪、粗蛋白、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与露地种植模式相比,不同地区两个年份下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覆膜种植模式玉米产量分别平均降低5.30%和4.24%,晚熟品种玉米产量平均增加7.91%;与覆膜种植方式相比,露地种植早熟和中熟玉米品种的纯收入分别增加9.19%和6.99%,晚熟品种纯收入平均降低5.08%。综上所述,在河西走廊灌区,早熟和中熟玉米品种推荐选择露地种植,晚熟品种推荐采用覆膜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玉米 光合特性 产量 品质 河西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水质-种植方式结合对银北灌区盐碱地水热盐状况的影响
9
作者 樊丽琴 王旭 +1 位作者 沈婧丽 李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0-79,共10页
探索宁夏银北灌区盐碱地玉米的节灌控盐栽培技术模式,为干旱半干旱区盐碱地作物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设置田间试验处理,包括半膜平播(HM)、垄覆白膜沟播(RWF)、垄覆白膜沟播+沟间覆秸秆(RWFM)、垄覆黑膜沟播(RBF)、垄覆黑膜沟播+沟间... 探索宁夏银北灌区盐碱地玉米的节灌控盐栽培技术模式,为干旱半干旱区盐碱地作物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设置田间试验处理,包括半膜平播(HM)、垄覆白膜沟播(RWF)、垄覆白膜沟播+沟间覆秸秆(RWFM)、垄覆黑膜沟播(RBF)、垄覆黑膜沟播+沟间覆秸秆(RBFM)5种玉米种植方式和黄河水、低矿化度退水、高矿化度退水3种灌溉水质,退水为微咸水,研究了玉米种植方式结合灌溉水质对玉米田土壤水热盐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田退水灌溉下,耕层土壤温度表现为“半膜平播”高于“垄膜沟播”种植方式;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半膜平播”种植方式下耕层土壤温度呈增加趋势,“垄覆白膜沟播”种植方式下耕层土壤温度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秸秆覆盖措施降低了耕层土壤温度。(2)“半膜平播”种植方式下,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耕层土壤湿度呈增加趋势,“垄覆白膜”沟播种植方式下,耕层土壤湿度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垄膜沟播”种植方式缓解了10 cm深度土壤湿度的急剧变化,结合沟间覆秸秆措施,这种缓解效应更明显。(3)黄河水灌溉下采取“垄覆白膜沟播”种植方式,农田退水灌溉下采取“垄覆黑膜沟播+沟间覆秸秆”种植方式在控制0~20 cm土层盐分增加方面效果较好,“低矿化度退水灌溉+垄覆黑膜沟播+秸秆覆盖”处理还有利于降低40~80 cm土层土壤盐分。在银北灌区,黄河水灌溉下采取“垄覆白膜沟播”种植方式,农田退水灌溉下采取“垄覆黑膜沟播+秸秆覆盖”种植方式可优化土壤水热环境,并可有效控制0~20 cm土层盐分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北灌区 盐碱地 灌溉水质 玉米种植方式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土壤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下无花果需水规律及作物需水量预报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梦婷 王海丽 +1 位作者 王小军 罗玉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0,29,共10页
探究不同灌溉方式下无花果需水规律及作物需水量的预报对无花果生产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指导意义。根据广东省水利重点科研基地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的无花果种植数据,分析不同灌水方式下无花果需水规律,推求作物系数曲线,结合Hargreaves-... 探究不同灌溉方式下无花果需水规律及作物需水量的预报对无花果生产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指导意义。根据广东省水利重点科研基地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的无花果种植数据,分析不同灌水方式下无花果需水规律,推求作物系数曲线,结合Hargreaves-Samani模型和单作物系数法,基于公共天气预报进行无花果需水量预报。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方式中沟灌的需水量最大,2023年日均需水量为2.44mm/d,其次是喷灌和地面滴灌,日均需水量分别为2.23mm/d和2.04mm/d,地下滴灌需水量最小,为1.92mm/d,5-9月为无花果需水旺盛期。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单作物系数法推求出试验站无花果Kc作物系数曲线,作物系数地下滴灌<地面滴灌<喷灌<沟灌。气温预报精度较高,最低气温的预报精度优于最高气温的预报精度。经过率定的Hargreaves-Samani模型具有良好的ET0预报精度,相关系数平均值可达0.86。4种灌溉方式无花果作物需水量预报精度低于ET0预报,相关系数范围为0.68~0.74。无花果作物需水量预报模型可以提供未来两周内的无花果需水量,为灌溉决策者提供信息,有利于农民提前安排水资源的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节水灌溉 无花果 需水规律 作物需水量预报 中长期天气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模式与灌溉定额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李港强 吕廷波 +3 位作者 王久龙 付鑫法 刘一凡 边梦寒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3-524,共12页
【目的】探究种植模式与灌溉定额对新疆南疆棉花生长、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新陆中67号为试验材料,2023年在新疆图木舒克市开展大田试验,设置2种种植模式:(66 cm+10 cm)宽窄行配置(M1)、76 cm等行距配置(M2);3个灌溉定额:3 ... 【目的】探究种植模式与灌溉定额对新疆南疆棉花生长、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新陆中67号为试验材料,2023年在新疆图木舒克市开展大田试验,设置2种种植模式:(66 cm+10 cm)宽窄行配置(M1)、76 cm等行距配置(M2);3个灌溉定额:3 600 m^(3)·hm^(-2)(W1)、4 500 m^(3)·hm^(-2)(W2)和5 400 m^(3)·hm^(-2)(W3)。比较不同处理下土壤含水率以及棉花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纤维品质的差异;并结合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优处理。【结果】各处理在花铃期灌溉后0~3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增幅最大(12.18~15.13百分点),30~60 cm土层次之。相同灌溉定额下,灌溉后M2处理的0~3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高于M1处理。相同灌溉定额下,M2处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均大于M1处理;相同种植模式下,棉花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均随灌溉定额增加呈增大趋势。花铃期M2W2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2W2处理的籽棉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3.26%~17.70%,其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大于M1W2、M1W3和M2W3处理,M2W1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M2W2处理的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最大,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伸长率也较高。熵权TOPSIS法评价结果表明,M2W2处理的综合表现最优。【结论】在南疆地区采用灌溉定额为4 500 m^(3)·hm^(-2)的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能够较好地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提升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灌溉定额 土壤含水率 产量 纤维品质 灌溉水利用效率 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灌水模式对稻田可溶性氮磷浓度的影响
12
作者 贺文保 王莹 +3 位作者 陈丽红 刘清圣 陆金文 王根茂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5期86-91,112,共7页
面源污染是全球水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氮磷污染是面源污染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探索洱海流域水稻种植较优的灌水模式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减少面源污染,开展了稻田不同灌水模式施肥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氮磷浓度变化试验... 面源污染是全球水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氮磷污染是面源污染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探索洱海流域水稻种植较优的灌水模式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减少面源污染,开展了稻田不同灌水模式施肥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氮磷浓度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施肥量处理下,稻田地表水中铵态氮和磷酸盐浓度在施肥后1 d达到峰值,7 d达到最低值,之后趋于相对稳定。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峰值滞后2 d。与常规淹灌模式相比,控制灌溉模式同一指标浓度总体较高,有利于提高水肥利用率,同时渗漏量较低,使得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灌水模式 控制灌溉 常规淹灌 可溶性氮磷 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不同供水模式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肖俊夫 刘祖贵 +2 位作者 俞希根 张寄阳 段爱旺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94-197,共4页
为了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供水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耗水规律、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1 997~ 1 998设置了 4种供水模式 ,即以当地畦灌条件下棉花多年平均逐月需水量 ( ET)为基础 ,各月灌水量分别设置为需水量的 85%、70 %、55%和 40 %... 为了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供水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耗水规律、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1 997~ 1 998设置了 4种供水模式 ,即以当地畦灌条件下棉花多年平均逐月需水量 ( ET)为基础 ,各月灌水量分别设置为需水量的 85%、70 %、55%和 40 %。试验结果表明 ,棉花的株高、叶面积指数、果枝数、蕾铃数、铃重、耗水量和皮棉产量随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衣分、整齐度、麦克隆值随供水量的增加有一定的递减趋势 ,但对其它纤维品质项无明显影响。通过综合评价认为 ,大田滴灌棉花供水量以需水量的 70 %为宜。在不考虑降雨的条件下 ,其供水模式为 :6月份 5d灌 1次、7月份4d灌 1次、8月份 5d灌 1次、9月份 7d灌 1次 ,每次灌水定额为 1 50 m3· hm-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棉花 供水模式 产量 纤维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徐芬芬 曾晓春 +2 位作者 石庆华 李木英 谭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3-658,共6页
研究了汕优10号、923、珍汕97B 3种不同水稻品种在常规淹灌、间歇灌溉和旱种3种灌溉方式下的生长、产量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汕优10号与923两品种在间歇灌溉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而珍汕97B的产量则是淹灌处理的最高;3个品种的最低产量... 研究了汕优10号、923、珍汕97B 3种不同水稻品种在常规淹灌、间歇灌溉和旱种3种灌溉方式下的生长、产量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汕优10号与923两品种在间歇灌溉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而珍汕97B的产量则是淹灌处理的最高;3个品种的最低产量均出现在旱种处理。生理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淹灌相比,汕优10号与923两品种的间歇灌溉处理水稻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提高,氮素吸收及利用率增强,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旱种处理虽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也有显著提高,但其氮素吸收与利用受到严重影响,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小,颖花形成能力及有效穗数较低,导致产量显著下降。3品种以杂交稻汕优10号抗旱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方式 生长 产量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对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生理特性和剑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6
15
作者 曾翔 李阳生 +2 位作者 谢小立 肖国樱 廖江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5-359,共5页
对杂交水稻组合红莲优6和两优1193在淹水灌溉和湿润灌溉两种灌溉模式下生育后期的根系和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湿润灌溉增大了水稻根系密度,提高了根系活力,相关分析显示根系密度与根系活力呈正相关(r_(1)=0.66,r_(2)=0... 对杂交水稻组合红莲优6和两优1193在淹水灌溉和湿润灌溉两种灌溉模式下生育后期的根系和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湿润灌溉增大了水稻根系密度,提高了根系活力,相关分析显示根系密度与根系活力呈正相关(r_(1)=0.66,r_(2)=0.68)。齐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成熟期湿润灌溉显著高于淹水灌溉,推测湿润灌溉有利于剑叶功能期的延长和光合速率的提高。湿润灌溉条件下,群体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高于淹水灌溉,表明湿润灌溉有利于水稻生殖生长期的干物质积累。上述结果可能是湿灌处理条件下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极显著高于淹灌处理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模式 杂交水稻 根系 生理特性 剑叶 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制度对机采棉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4
16
作者 王峰 孙景生 +3 位作者 刘祖贵 宁慧峰 强小嫚 申孝军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1-48,共8页
1膜2管6行是新疆机采棉的主要种植模式。为确定该模式适宜的灌溉制度,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溉频率(F5、F8)与灌水定额(180、160和140)对棉花生长、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频高定额(F5180)与高频中定额(F5... 1膜2管6行是新疆机采棉的主要种植模式。为确定该模式适宜的灌溉制度,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溉频率(F5、F8)与灌水定额(180、160和140)对棉花生长、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频高定额(F5180)与高频中定额(F5160)灌溉可有效降低棉花株高,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蕾铃生物量在地上部中的比例。灌溉频率相同时,灌水量过高-9过低均不利于棉花增产;灌水定额相同时,高频(F5)较低频(F8)灌溉增产0.59%~1.56%。灌溉制度对棉花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灌水定额显著影响棉花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而灌溉频率对二者影响不显著。研究认为高频(F5)和中灌溉定额(160)是南疆地区机采棉种植模式适宜的灌溉制度,即在全生育期内灌水12次.灌溉定额300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膜下滴灌 种植模式 机采棉 灌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的自动灌溉控制系统数据实时推送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淑华 郝星耀 +1 位作者 周清波 潘瑜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33-139,共7页
基于Web的自动灌溉控制系统是当前农业节水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为了提供定制灌溉控制方案和精准的用水计量,系统需要较高的数据传输实时性能,而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在实时性上表现较差,难以满足应用需求。针对这一问题,该文首先分析... 基于Web的自动灌溉控制系统是当前农业节水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为了提供定制灌溉控制方案和精准的用水计量,系统需要较高的数据传输实时性能,而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在实时性上表现较差,难以满足应用需求。针对这一问题,该文首先分析了基于Web的自动灌溉控制系统的结构和数据传输实时性瓶颈,提出了通过数据推送模式提高实时性的方案,并对数据层与逻辑层、逻辑层与表现层之间的具体数据推送模式进行了设计。通过编程开发完成基于Web的灌溉控制系统的构建,实现了数据实时推送的机制,并对系统数据采集和控制指令发送过程的实时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数据采集平均延时为1 676 ms,控制数据从发送到结果返回的平均延时为3 378 ms,基本能够满足其设备控制和灌溉决策的需要;软件系统内采集和控制过程的数据库至客户端数据传输的平均延时分别为124和118 ms,消除了数据拉取模式中的延时因素,对提高系统实时性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研究为基于Web的实时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数据采集 设计 灌溉控制 实时 数据推送 观察者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微润灌湿润体HYDRUS-2D模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8
作者 范严伟 赵彤 +1 位作者 白贵林 刘文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为探索土壤质地、初始含水率、压力水头和埋深对水平微润灌土壤湿润体特性的影响机理,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水平微润灌HYDRUS-2 D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模拟值与实测值非常吻合。在此基础上,模拟研究了3种土壤质地(砂壤土、壤土、粉壤土)以及... 为探索土壤质地、初始含水率、压力水头和埋深对水平微润灌土壤湿润体特性的影响机理,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水平微润灌HYDRUS-2 D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模拟值与实测值非常吻合。在此基础上,模拟研究了3种土壤质地(砂壤土、壤土、粉壤土)以及壤土中不同初始含水率(0.085、0.106、0.130 cm^3/cm^3)、压力水头(0.6、1.2、1.8 m)和埋深(20、30、40 cm)条件下土壤湿润体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皆符合垂直向下>水平方向>垂直向上的规律,湿润体在形状上差异不大,土壤含水率等值线均为近似"同心圆";土壤质地对湿润体特性有显著影响,土壤质地越黏重,湿润锋运移速率越慢,湿润体体积越小,土壤含水率等值线越密集,其"圆心"越靠近微润管,灌水结束时,壤土和砂壤土湿润体体积分别是粉壤土的1.3倍和2.5倍;在确定的土壤质地条件下,初始含水率和压力水头对湿润体特性有较大影响,湿润锋运移距离及湿润体体积均随土壤初始含水率、压力水头的增大而增大,初始含水率为0.106和0.130 cm^3/cm^3的湿润体体积分别是0.085 cm^3/cm^3的1.2倍和1.5倍,压力水头为1.2和1.8 m的湿润体体积分别是0.6 m的1.6倍和2.2倍;微润管埋深对湿润体分布位置有显著影响,埋深较浅时,湿润锋容易到达地表,埋深较深时,土壤湿润体随埋深下移而同步下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入渗 数值模拟 水平微润灌 湿润体 HYDRUS-2 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对减轻水稻高温危害的作用 被引量:44
19
作者 段骅 俞正华 +3 位作者 徐云姬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为探明灌溉方式对减缓水稻高温危害的影响,以中籼水稻品种黄华占和双桂1号为材料,在抽穗灌浆期进行高温(白天/夜间平均温度为35.1℃/20.8℃)和正常温度(白天/夜间平均温度为29.0℃/20.8℃)处理并设置轻干湿交替灌溉(土壤落干至土水势为?... 为探明灌溉方式对减缓水稻高温危害的影响,以中籼水稻品种黄华占和双桂1号为材料,在抽穗灌浆期进行高温(白天/夜间平均温度为35.1℃/20.8℃)和正常温度(白天/夜间平均温度为29.0℃/20.8℃)处理并设置轻干湿交替灌溉(土壤落干至土水势为?15kPa时复水)、重干湿交替灌溉(土壤落干至土水势为?30kPa时复水)和水层灌溉(对照)3种灌溉方式,观测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特点。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尤其是在高温胁迫下,与水层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增加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增加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增大崩解值,减小消减值,重干湿交替灌溉的结果则相反。2个品种结果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抽穗结实期遭受高温胁迫,采用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稻米品质。冠层相对湿度降低、叶片活性氧()生成速率减小、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增加、内源细胞分裂素浓度及籽粒亚精胺和精胺浓度的提高是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减轻水稻高温危害的重要生态生理原因。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 灌溉方式 产量 品质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滴灌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和产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3
20
作者 牛玉萍 陈宗奎 +2 位作者 杨林川 罗宏海 张旺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06-1515,共10页
以高产棉花品种新陆早45为材料,自初花至吐絮设置常规滴灌(I500)和有限滴灌(I425)2种处理,每种滴灌模式下设低(D_12)、中(D_24)和高(D_36)3个种植密度,分析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生长率(CGR)、棉铃生长率(BGR)、净同化... 以高产棉花品种新陆早45为材料,自初花至吐絮设置常规滴灌(I500)和有限滴灌(I425)2种处理,每种滴灌模式下设低(D_12)、中(D_24)和高(D_36)3个种植密度,分析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生长率(CGR)、棉铃生长率(BGR)、净同化率(NAR)以及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WUE)等变化。结果表明,与I500相比,I425将LAI到达顶峰的时间推迟至盛铃期并延缓了盛铃期以后的叶片衰老,显著提高了盛花期至吐絮期NAR,在不显著降低籽棉产量的前提下,提高了IWUE。在I500条件下,LAI、CGR、BGR、NAR、总生物量(TDW)、铃生物量(BDW)、总铃数(BN)、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均以D_24较高,D_12最低;I425条件下,上述参数均以D_36最高。籽棉产量以I500D_24、I425D_36较高,IWUE则以I425D_36较高。相关分析表明,籽棉产量和IWUE与BN、RVR呈显著正相关,IWUE与NAR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盛花期至盛铃期较快的群体生长速率、较强的物质生产能力以及较多的干物质持续向棉铃的供应,是I425D_36提高产量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滴灌模式 种植密度 生长参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