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水界面磷扩散特征及释放风险
1
作者 张雪 朱波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89,共8页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水界面磷交换过程不明确,可能造成水体磷负荷升高。本研究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和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装置(HR-Peeper)在毫米尺度上同时测量了消落带淹水后土壤中DGT可获取态磷/铁和孔隙水溶解态磷/铁。...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水界面磷交换过程不明确,可能造成水体磷负荷升高。本研究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和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装置(HR-Peeper)在毫米尺度上同时测量了消落带淹水后土壤中DGT可获取态磷/铁和孔隙水溶解态磷/铁。结果表明:DGT可获取态磷、DGT可获取态铁、溶解态磷和溶解态铁平均浓度分别为0.022、0.050、0.151和1.515mg/L。150m和160 m高程土壤溶解态磷/铁和150 m高程土壤DGT可获取态磷/铁峰值均出现在中、深层,而160 m高程土壤可获取态磷/铁峰值出现在土–水界面。淹水后,铁氧化物的还原主导了150 m高程土壤磷的释放,导致上覆水磷浓度升高,而160 m高程土壤磷扩散动态受到上覆水磷入渗胁迫、土壤非均质性结构以及植物根系限制等影响,铁结合态磷的释放减少。150m和160m高程DGT可获取态磷/溶解态磷比值平均值分别为0.291、0.286,土壤磷再补给能力处于中等水平。150m和160m高程土–水界面磷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5.60×10^(-6)、–5.68×10^(-6) mg/(cm^(2)·d)(正值表示土壤释放磷),均显著低于沉积物研究结果。因此,当前三峡库区支流库湾消落带160 m高程以上土壤淹水后的磷释放风险较低,与上覆水高含量的磷输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土–水界面 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 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装置(HR-Peeper) 磷扩散特征 释放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水位变化的三峡库区消落带碳汇提升设计及效益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展菲 袁嘉 +1 位作者 唐婷 陈鸿飞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7,共9页
【目的】三峡库区消落带受周期性的水位涨落及冬季长时间深水淹没影响,碳汇能力遭受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并充分发挥消落带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成为三峡库区生态治理的关键议题。【方法】针对复杂水位变化挑战,提出以林塘模式修复消落带... 【目的】三峡库区消落带受周期性的水位涨落及冬季长时间深水淹没影响,碳汇能力遭受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并充分发挥消落带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成为三峡库区生态治理的关键议题。【方法】针对复杂水位变化挑战,提出以林塘模式修复消落带生态系统并提升碳汇能力的技术框架,选取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大浪坝消落带开展实证研究。运用CASA模型测算修复前后大浪坝消落带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基于植被生物量数据计算修复后大浪坝消落带与未修复对照组内不同高程带的碳汇能力,评估林塘碳汇系统的可持续效益。【结果】修复后大浪坝消落带的碳汇能力随时间推移明显提升,NPP由2012年的154.4 g C·m^(2)·a^(-1)增长至2016年的182.5 g C·m^(2)·a^(-1);各高程带的碳汇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呈现出随海拔降低而减弱的趋势,170~175 m高程带碳汇能力达到1.827 kg C/m^(2),160~165 m高程带碳汇能力仅为0.830 kg C/m^(2)。林塘系统增强了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复原力,形成了适应水位变化的立体固碳模式并有效提升了碳汇效率。【结论】林塘碳汇系统是应对三峡库区复杂水位变化和长时间深水淹没挑战的适应性探索,显示出景观优化、生物多样性、经济效益与碳汇协同耦合的关键特征。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国大型工程型水库消落带的治理及碳增汇提供科学依据与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修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碳汇系统设计 碳汇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水库消涨带生态重建的植物筛选 被引量:24
3
作者 付奇峰 方华 林建平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25-2329,共5页
水库消涨带水旱交替、坡度陡、土壤贫瘠,适生植物的选择一直是其生态重建的难题。在对华南地区多类型水体消涨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在多个水库消涨带进行植物栽植试验,根据各水库水位的变化定期观测试验植物对淹水的反应和适应性,测... 水库消涨带水旱交替、坡度陡、土壤贫瘠,适生植物的选择一直是其生态重建的难题。在对华南地区多类型水体消涨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在多个水库消涨带进行植物栽植试验,根据各水库水位的变化定期观测试验植物对淹水的反应和适应性,测定试验植物半淹水、全淹水与未淹水状态下叶片的光合能力、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脯氨酸含量等指标,观测试验植物出露期间的耐旱耐瘠性,同时利用松子坑水库蓄水验收的机会对设计常水位以下6m内的野生陆生植物进行耐淹性调查评价。结果表明,铺地黍(Panicum repens)长期在陆生岸坡上生长良好,在浅淹、半淹至接近全淹时正常生长,在全淹10个月以上退水后仍能成活;榕(Ficus sp.)持续淹水11个月以上(水深0.5~2.89m波动)仍生长正常;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持续淹水13个月以上(水深0.8-6.71m波动)仍生长正常;白千层(Melaleuca leucadendron)持续淹水4个月(淹水最深2m)仍长势良好、整齐。铺地黍、榕、赤桉、白干层耐淹耐旱耐瘠,是水库消涨带生境的适生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消涨带 生态重建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志永 胡晓红 +4 位作者 向林 邹曦 史方 李怡 胡莲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7-45,共9页
为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区出露期间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于2017年4、6和8月,设置了15个调查样地,根据高程将消落区分为145~155 m、155~165 m和165~175 m共3个区域,并设置未水淹区域(高程175~185 m)为对照。结果表明,消落区出露时... 为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区出露期间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于2017年4、6和8月,设置了15个调查样地,根据高程将消落区分为145~155 m、155~165 m和165~175 m共3个区域,并设置未水淹区域(高程175~185 m)为对照。结果表明,消落区出露时间显著影响植物群落组成,随着出露时间的延长,群落优势种及其优势度变化规律因植物的生活型不同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从4月至8月,优势植物狗牙根、牛鞭草、喜旱莲子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优势度下降,鬼针草、苍耳、醴肠、水蓼、野胡萝卜、狗尾草等一年生草本植物优势度增加;而未水淹区植物优势种及其优势度变化不会因生活型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规律,不同采样地点的植物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大,相对来说艾蒿较为优势,其次为小飞蓬。高程也是影响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因子,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植物高度均值显著低于未水淹区域;随着高程的增加,生物多样性指数及植物高度均值呈增加趋势。植物内在的适应机制,包括植物本身的冬季耐水淹能力、夏季抗旱能力、抗病虫害能力及其繁殖对策、种源扩散对策等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因;而外界环境条件,包括消落区土层厚度、地形坡度、土壤基质氮磷等营养盐以及受水淹持续时间、水淹深度、高程、消落区出露时间等是其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区 植物群落 优势种 适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区自然条件及其开发利用评价--以重庆库区为例 被引量:22
5
作者 苏维词 赵纯勇 杨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8-272,共5页
三峡水库是中国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到2009年水库全部建成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达30 m、面积达348.93 km2的消落区。阐述了消落区的自然条件、特征:消落区地貌和土壤类型多样,可以发展多种经营;消落区成陆面积大,成陆期较长(超过120 d)... 三峡水库是中国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到2009年水库全部建成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达30 m、面积达348.93 km2的消落区。阐述了消落区的自然条件、特征:消落区地貌和土壤类型多样,可以发展多种经营;消落区成陆面积大,成陆期较长(超过120 d),与同期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构成优势组合,使消落区土地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但同时消落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的开发可能产生一定的生态风险。据此,从消落区规划、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开发的优化途径、生态风险预警与控制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建议,为合理制定消落区的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消落区 自然条件评价 土地保护性开发 生态风险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百花水库消落带土壤汞形态分布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孙婷 李秋华 +3 位作者 唐黎 何应 韩孟书 陈峰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1-839,共9页
为了解百花水库消落带土壤汞污染风险,系统采集了该区的土壤样品,分析总汞(THg)、汞形态和甲基汞(MeHg)分布情况,探讨汞的生物有效性,并对比分析了土壤THg和汞形态的污染风险。结果表明,百花水库消落带土壤THg质量分数具有显著的空间差... 为了解百花水库消落带土壤汞污染风险,系统采集了该区的土壤样品,分析总汞(THg)、汞形态和甲基汞(MeHg)分布情况,探讨汞的生物有效性,并对比分析了土壤THg和汞形态的污染风险。结果表明,百花水库消落带土壤THg质量分数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n=45,P<0.05)。土壤THg质量分数范围为88.83-521.14μg·kg^(-1),平均为(226.08±129.62)μg·kg^(-1)。80%的采样点土壤THg质量分数超过了背景水平。土壤中不同形态汞占THg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强结合态(36.28%)>硫化物结合态(33.09%)>有机结合态(30.35%)>水溶态(0.19%)>胃酸溶态(0.08%),表明前3种形态汞为研究区土壤Hg的主要赋存形态。消落带土壤中生物有效态汞(BioavailableHg,Bio-Hg)质量分数为22.39-168.41μg·kg^(-1),占THg的比例为8.81%-58.68%。土壤MeHg平均质量分数为(3.70±4.49)μg·kg^(-1),S15采样点土壤MeHg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n=45,P<0.05)。地积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和风险评估编码法(Riskassessmentcode,RAC)的评价结果均表明,百花水库消落带土壤汞污染生态较高,S5采样点土壤Bio-Hg质量分数已超过土壤汞背景水平。百花水库消落带土壤的汞污染风险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wlfz) 汞形态 风险评价 百花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城郊水库消涨带植被重建技术 被引量:7
7
作者 吴长文 王永喜 +1 位作者 付奇峰 王和利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5期43-47,共5页
城郊水库消涨带既要具有水源保护功能又要满足生态景观要求。在深圳市水源保护林建设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消涨带植物筛选试验成果,初步提出库区消涨带植被重建的技术体系。在正常水位线往下3 m内栽植乔木和草被,正常水位线往下3-6 m... 城郊水库消涨带既要具有水源保护功能又要满足生态景观要求。在深圳市水源保护林建设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消涨带植物筛选试验成果,初步提出库区消涨带植被重建的技术体系。在正常水位线往下3 m内栽植乔木和草被,正常水位线往下3-6 m内栽植草被,同时结合生物排水沟、生态袋反坡梯地及反坡鱼鳞坑等辅助工程措施,可为水库消涨带生态重建提供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水库 消涨带 植被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落带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意愿:由三峡库区透视 被引量:1
8
作者 韩锋 温亚利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129,共8页
推广以桑树为基础的生态循环农业具有生态及经济双重价值。以重庆市开县三峡库区消落带桑-蓄-肥模式为例,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对农户的生态循环农业经营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市场销售态度、生态产品认知、生态保护认知、性... 推广以桑树为基础的生态循环农业具有生态及经济双重价值。以重庆市开县三峡库区消落带桑-蓄-肥模式为例,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对农户的生态循环农业经营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市场销售态度、生态产品认知、生态保护认知、性别、人均收入对经营意愿有正影响;生产态度、资源禀赋控制、外出务工时间对经营意愿有负影响。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应提高农民对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认知,减少农户经营的障碍,鼓励典型农户经营,形成示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生态循环农业 计划行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组分对磷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影响——基于三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土壤 被引量:15
9
作者 闫金龙 吴文丽 +1 位作者 江韬 魏世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24-1131,共8页
通过选择性去除土壤组分的方法,探讨了三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3种典型土壤中有机质、铁氧化物组分对磷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发现,三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3种典型土壤去除的有机质以易氧化组分为主,去除有机质后,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 通过选择性去除土壤组分的方法,探讨了三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3种典型土壤中有机质、铁氧化物组分对磷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发现,三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3种典型土壤去除的有机质以易氧化组分为主,去除有机质后,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含量变化较小.然而,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含量均发生明显降低.同时,去除有机质、游离铁氧化物组分后并未改变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相对大小顺序,均为:钙结合磷(Ca-P)>有机磷(OP)>铁/铝结合磷(Fe/Al-P).此外,黄壤(FJ)、紫色潮土(KX)和灰棕紫泥(FL)去除有机质后对磷的吸附能力较原始土壤仅分别降低0.5%、2.3%、6.5%(P=0.017<0.05,显著性差异),表明3种土壤中有机质组分对磷吸附的影响较小;而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对磷的吸附能力分别降低45.6%、51.7%、43.9%(P=0.004<0.05,显著性差异),表明土壤中游离铁氧化物组分是决定磷吸附大小的重要因素.另外,3种土壤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明显增加,表明游离铁氧化物组分是控制3种土壤吸附磷的解吸的重要因素.FL土壤去除有机质组分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略有降低,而KX和FJ土壤去除有机质组分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无明显差异,表明有机质组分对土壤吸附磷的解吸的影响与土壤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消落带 落干期土壤 有机质 铁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磊 左太安 李月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2626-12629,共4页
简要介绍了三峡库区消落区的面积、范围以及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构建了消落区生态安全预警框架,包含生态安全动态监测、生态安全评价、生态安全警情预报和生态安全决策管理4个子系统。并针对消落区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 简要介绍了三峡库区消落区的面积、范围以及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构建了消落区生态安全预警框架,包含生态安全动态监测、生态安全评价、生态安全警情预报和生态安全决策管理4个子系统。并针对消落区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建立了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生态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地质灾害和流行病病情、疫情4个预警评价。同时选取29个评价指标,分为基础信息因子数据、联动影响因子数据和致灾诱发因子数据,其中致灾诱发因子数据需要实时搜集乃至实时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预警系统 模糊数学 三峡库区 消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流域糯扎渡水库消落带植被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地形解释 被引量:7
11
作者 江维薇 李文涛 肖衡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25-2038,I0016,共15页
澜沧江最大梯级水库——糯扎渡水库运行之后,消落带许多原有植被物种被淹消亡,造成大面积次生裸地以及严重水土流失现象.消落带植被亟待生态修复,但缺乏基本数据支撑和参考.2020年7月,基于轻型无人机支持下的3S技术,结合现场调研,采用... 澜沧江最大梯级水库——糯扎渡水库运行之后,消落带许多原有植被物种被淹消亡,造成大面积次生裸地以及严重水土流失现象.消落带植被亟待生态修复,但缺乏基本数据支撑和参考.2020年7月,基于轻型无人机支持下的3S技术,结合现场调研,采用神经网络模型、空间叠加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以及典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提取了糯扎渡水库典型消落带植被分类图及地形数据,定量分析了研究区本土物种组成、面积、覆盖率、分布特征、景观空间格局及地形解释.结果显示,研究区消落带植被覆盖率达74.13%,涵盖18种植物,物种数量仅占蓄水前的18.9%,原生植物仅剩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存活,物种组成趋于简单,以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为主,分别占比55.56%、33.33%,菊科占据优势,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和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为主要优势物种,分别占比47.41%、29.39%、9.37%和4.56%,可作为生态修复备选物种.地形因子对消落带植被影响大小:高程>地表起伏度>水体距离>坡度>地形湿度指数>坡向.研究区优势植物均呈聚集分布,消落带中下部、上部分别以苍耳和狗牙根斑块为主导,苍耳和狗牙根在斑块优势度、连通性以及形状复杂性方面均远大于牛筋草和藿香蓟,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存潜力.苍耳在地表起伏度0~1.26 m区段覆盖良好,狗牙根、牛筋草在地表起伏度0.78~2.07 m区段覆盖良好,当地表起伏度>2.07 m,植被生长困难.植被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斑块形状复杂性分别与地表起伏度呈正相关、负相关,即地表起伏度越大导致植被景观格局越破碎和斑块形状越简单,进而导致种群生存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流域 糯扎渡水库 无人机 消落带 植被 物种组成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