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中黄瓜枯萎病致病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姚燕来 黄飞龙 +4 位作者 薛智勇 洪春来 陈晓旸 朱凤香 王卫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10,共5页
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了连作土壤中p H值、相对含水率及施用不同类型氮肥等环境因子对土壤中黄瓜枯萎病致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值对致病菌的影响最显著,致病菌增殖速率在初... 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了连作土壤中p H值、相对含水率及施用不同类型氮肥等环境因子对土壤中黄瓜枯萎病致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值对致病菌的影响最显著,致病菌增殖速率在初始pH值为3.0和5.0时显著高于pH值为7.0和9.0;土壤相对含水率在10%-30%之间时,有利于尖孢镰刀菌的生长繁殖;施用不同形态氮肥对致病菌在土壤中的增殖均有促进作用,且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铵态氮更易导致致病菌快速增长。研究结果阐明了黄瓜枯萎病致病菌在不同土壤环境因子影响下的增殖规律,将有助于指导黄瓜枯萎病防治,提高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 p H值 相对含水率 铵态氮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高肥力稻田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水体铵氮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郭彬 丁能飞 +4 位作者 林义成 刘琛 李华 李凝玉 傅庆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0-183,190,共5页
研究稻田不同施氮量下的农学效率和环境效应,对水稻高效优质环境保护型生产和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在平湖稻区研究了不同施氮下水稻边际利润、最佳经济施肥量以及不同时期氮素利用率、土壤固定态铵、碱解氮及田面水铵氮浓度的动态变... 研究稻田不同施氮量下的农学效率和环境效应,对水稻高效优质环境保护型生产和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在平湖稻区研究了不同施氮下水稻边际利润、最佳经济施肥量以及不同时期氮素利用率、土壤固定态铵、碱解氮及田面水铵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当地水稻最佳经济施肥量为235kg N/hm2;施氮225kg/hm2时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1.2%。土壤固定态铵以及碱解氮含量均在水稻生长时期内逐渐下降,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低氮处理促使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有较大增幅,而高氮处理则使土壤碱解氮含量有较大增幅。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施肥后一个星期内,高于225kg N/hm2处理田面水NH4+-N急剧上升而后急剧下降;而75,150kg N/hm2处理田面水NH4+-N一直低于2mg/L。可见,浙北地区氮肥施用量保持在225kg/hm2为宜,过量施氮(超过225kg/hm2)将超过水稻的正常生长需求,造成土壤固铵量饱和,引起土壤碱解氮含量急剧上升,并导致田面水NH4+-N含量急剧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利用率 土壤固定态铵 土壤碱解氮 田面水铵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色层法测定低浓度铵态氮水样的氮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婧 刘卫国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5-501,共7页
采用氯化铵、氯化钾为原料的离子交换色层法结合扩散法处理低浓度铵态氮水样,测定其铵态氮同位素时,减小全流程空白、避免同位素分馏、获取准确的铵态氮同位素值是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建立一套尽可能密闭的离子交换系统,避免了在大... 采用氯化铵、氯化钾为原料的离子交换色层法结合扩散法处理低浓度铵态氮水样,测定其铵态氮同位素时,减小全流程空白、避免同位素分馏、获取准确的铵态氮同位素值是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建立一套尽可能密闭的离子交换系统,避免了在大气环境下低浓度铵态氮水样在离子交换色层预处理过程中的污染;采用蠕动泵过柱的方法,调节蠕动泵的转速控制氯化铵溶液的过柱速率为1.2 L/h,洗脱速率为0.2 L/h,缩短了样品处理时间,减少了空气对铵态氮样品的污染,样品中的NH4+可完全被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铵态氮回收率为93.5%~102.8%,且不会引起氮同位素分馏;将优级纯氯化钾试剂置于450℃马弗炉中灼烧24 h,降低了氯化钾试剂引入的铵态氮污染。建立的方法使全流程的铵态氮空白浓度低于检出限0.02 mg/L,解决了在大气环境下采用离子交换色层法处理低浓度铵态氮水样的污染问题,加速了样品前处理的过程,提高了样品处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铵态氮水样 铵态氮同位素 离子交换色层法 扩散法 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煤油结晶试验研究
4
作者 冯飞 方涛 王克军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61,75,共7页
针对煤油在低温下的结晶问题,设计了低温煤油结晶试验验证系统,运用低温氮气冷却和液氮冷却两种煤油冷却方式,模拟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上的煤油降温流动过程及过冷煤油试验时煤油的降温情况。通过试验获取了两种冷却方式下的煤油温度、... 针对煤油在低温下的结晶问题,设计了低温煤油结晶试验验证系统,运用低温氮气冷却和液氮冷却两种煤油冷却方式,模拟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上的煤油降温流动过程及过冷煤油试验时煤油的降温情况。通过试验获取了两种冷却方式下的煤油温度、过滤器流量及过滤器前后压差。研究发现,低温氮气冷却后的煤油流经过滤器前后压差稳定,约为50—60 kPa,流阻与流量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未产生结晶;而液氮冷却后的煤油流经过滤器前后压差明显增大,最高可达250 kPa,且流阻存在突变现象,煤油中产生了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煤油 结晶 低温氮气冷却 液氮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肖洋 张翔 +2 位作者 王孟 邓志民 林玉茹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58,共9页
为研究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特征,以蚌湖和修水之间的洲滩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断面研究2015年10-12月和2016年4月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的相关关系,探讨土壤含水量和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对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的影... 为研究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特征,以蚌湖和修水之间的洲滩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断面研究2015年10-12月和2016年4月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的相关关系,探讨土壤含水量和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对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C3植被的叶片δ15N大于C4植被;湿润时期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大于干旱时期,但湿润时期和干旱时期植被叶片均较土壤富集15N。铵态氮在湿地土壤中占比高达87.43%,是土壤主要的无机氮,但湿地植被主要吸收硝态氮。研究区氮循环开度较小,土壤δ15N随着可利用氮素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植被叶片δ15N与土壤δ15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植被叶片δ15N主要受土壤氮素变化和氮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洲滩湿地 植被叶片 δ15N 氮循环 氮素含量 土壤含水量 铵态氮 硝态氮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下旱作春玉米产量及土壤水氮动态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吕楠 张聪 +1 位作者 李红兵 张岁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30,38,共10页
为探讨黄土塬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及其环境效应,通过为期2 a的田间定位实验,研究了黄土塬区旱作春玉米不同栽培模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硝态氮、铵态氮累积及其剖面分布的变化。试验设传统栽培模式(T1)、... 为探讨黄土塬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及其环境效应,通过为期2 a的田间定位实验,研究了黄土塬区旱作春玉米不同栽培模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硝态氮、铵态氮累积及其剖面分布的变化。试验设传统栽培模式(T1)、化肥有机肥高密度超高产模式(T2)、化肥有机肥中密度高产高效模式(T3)共3个处理,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测定了春玉米关键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并于收获后测定实际产量和0~100 cm土层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变化受降雨影响较大,2017年生育期降雨量为374.2 mm,是干旱年,玉米不仅能有效吸收中上层(0~120 cm)土壤水分,又不造成下层(120~200 cm)土壤水分的亏缺;2018年生育期降雨量为490.8 mm,是丰水年,各生育期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大,6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基本维持稳定。T2模式在60~80、80~1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高,淋溶现象明显,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2017年在60~80、80~100 cm土层T2模式硝态氮累积量分别比T3高8.2%、76.4%,2018年在60~80、80~100 cm土层T2模式硝态氮累积量分别比T3高50.3%、129.3%,施肥过多,随降雨入渗硝态氮淋溶到土壤深层。硝态氮积累量与春玉米产量显著相关,硝态氮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2017年栽培模式T2和T3产量分别比T1高55.4%、64.4%,WUE分别高46.9%、55.9%,2018年栽培模式T2和T3产量分别比T1高49.7%、31.2%,WUE分别高58.9%、40.4%,均达到显著水平。化肥有机肥中密度高产高效模式(T3)既能保证高产、高WUE又能保证较少的硝态氮淋溶,减少环境污染,是该地区值得推广的旱作春玉米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高效栽培 土壤含水量 硝态氮 铵态氮 春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佩佩 陈晓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5期12-13,17,共3页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水稻品种丰优一号为供试材料,采用不同铵硝营养配比作营养液,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的方式,研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及株高。[结果]无论铵硝营养配比如何,正常水分条件下...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水稻品种丰优一号为供试材料,采用不同铵硝营养配比作营养液,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的方式,研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及株高。[结果]无论铵硝营养配比如何,正常水分条件下水稻叶绿素含量及氮含量都较水分胁迫及解除水分胁迫状态下的高,而水稻株高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比正常水分条件下要高。[结论]不同配比的铵硝营养下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及株高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不同。该研究为应对缺水现状,发展节水型水稻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绿素含量 氮含量 株高 水分胁迫 铵硝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含量低污染水对人工湿地中细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顾丽君 钱庄 +1 位作者 祝志超 张周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0,共6页
探究水平流人工湿地(HFCW)系统处理低污染水过程中,相同COD/ρ(TN)下不同碳氮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为较高碳氮含量的HFCW(HF1)和进水为较低碳氮含量的HFCW(HF2)对COD和TN的去除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HF1和HF2对COD的... 探究水平流人工湿地(HFCW)系统处理低污染水过程中,相同COD/ρ(TN)下不同碳氮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为较高碳氮含量的HFCW(HF1)和进水为较低碳氮含量的HFCW(HF2)对COD和TN的去除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HF1和HF2对COD的去除效率分别为48.26%和28.89%,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79.06%和81.87%。HF1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HF2,HF1中富集的优势细菌为Chloroflexaceae、Comamonadaceae和Rhodocyclaceae,均具有异养反硝化功能,HF2中富集的优势细菌为Xanthomonadaceae和Rhodocyclaceae,其中Xanthomonadaceae具有自养反硝化功能。COD、NH4^+-N和NO3^--N对HF1中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对HF2中细菌群落的影响,HF1中COD对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NH4^+-N和NO3^--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污染水 水平流人工湿地 碳氮含量 COD/ρ(TN) 细菌群落结构 冗余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30 MW机组低氮燃烧系统燃烧调整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周黎明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7-70,共4页
对某电厂630 MW亚临界汽包锅炉进行了低氮燃烧调整优化,通过主燃区二次风门及SOFA风门开度调整和提高运行氧量,CO含量控制在100μL/L左右,燃烧滞后现象明显改善,过热器及再热器减温水量降低,减温水量能够满足机组升降负荷速率的要求。... 对某电厂630 MW亚临界汽包锅炉进行了低氮燃烧调整优化,通过主燃区二次风门及SOFA风门开度调整和提高运行氧量,CO含量控制在100μL/L左右,燃烧滞后现象明显改善,过热器及再热器减温水量降低,减温水量能够满足机组升降负荷速率的要求。解决了低氮燃烧器改造后出现的问题,找到了适合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最佳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氮燃烧系统 CO含量 减温水量不足 燃烧滞后 燃烧调整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高山森林溪流非木质残体现存量与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川 杨万勤 +4 位作者 张慧玲 王滨 岳楷 彭艳 吴福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09-1514,共6页
森林溪流非木质残体的特征直接关系到流域源头水质环境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碳及养分等物质的输出格局。为了解岷江上游水源源头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溪流非木质残体的储量特征,于2013年8月高山森林溪流水量最大的季节,在研究区域海拔3 600 m典... 森林溪流非木质残体的特征直接关系到流域源头水质环境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碳及养分等物质的输出格局。为了解岷江上游水源源头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溪流非木质残体的储量特征,于2013年8月高山森林溪流水量最大的季节,在研究区域海拔3 600 m典型高山森林范围内,沿主河道两岸调查每条森林溪流的非木质残体储量,共找到18条森林溪流汇入主河道,根据实地采样的可操作性和典型性,选择其中12条溪流详细调查非木质残体储量,每条森林溪流从尽头到源头每隔10 m设置一个长度为1 m,溪流实际宽度的样方(源头作为最后一个样方)。将样方内所有非木质残体全部采集,低温保存,迅速带回实验室,分别按照树皮、树叶和直径小于1 cm树枝分离,65℃烘干至恒重,测定各组分现存量。然后,将样品粉碎过筛,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凋落物有机碳含量,以不同组分现存量与其碳含量计算各组分的碳储量。结果表明:(1)该区域森林溪流非木质残体总现存量和总碳储量分别为657.25 kg和262.96 kg,单位面积现存量和碳储量为439.70 g·m-2和175.92g·m-2;(2)各溪流中直径小于1 cm树枝占非木质残体总现存量和总碳储量的69.76%和73.41%,其次为树叶,树皮比例最小且不足10%;(3)尽管溪流长度、面积和流量与非木质残体各组分单位面积现存量和碳储量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但显著影响溪流非木质残体总现存量和总碳储量及其在各组分的分配比例;(4)相对于树皮,凋落树叶现存量和碳储量所占比例在流量较小溪流中相对较大。这些结果为深入认识高山森林流域水环境及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新的思路和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森林 溪流 非木质残体 现存量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