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度对罗氏沼虾种虾存活率、抱卵率、水质、水体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倩 孙丽慧 +6 位作者 张海琪 姜建湖 陈建明 彭俊 杨必成 高令梅 郭建林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0,共12页
为探讨保种期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种虾合理的放养密度,实验以温室保种期的种虾为研究对象,雌雄比例2﹕1,雌虾初始体重为(17.95±1.11)g,雄虾初始体重为(21.39±1.63)g,设置3个放养密度:LD(1.0 kg/m^(3))、MD(1.... 为探讨保种期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种虾合理的放养密度,实验以温室保种期的种虾为研究对象,雌雄比例2﹕1,雌虾初始体重为(17.95±1.11)g,雄虾初始体重为(21.39±1.63)g,设置3个放养密度:LD(1.0 kg/m^(3))、MD(1.5 kg/m^(3))、HD(2.0 kg/m^(3)),研究了密度对罗氏沼虾种虾抱卵率、存活率、水质、水体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质未稳定前,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升高,HD组显著高于LD组(P<0.05)。水质稳定后各密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LD组和MD组雌虾的抱卵率显著大于HD组(P<0.05),LD组和MD组无显著差异(P>0.05)。存活率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放养密度显著影响罗氏沼虾的规格,小规格虾的比例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水体中氨氮含量最高时,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为HD组的指示物种。肠道微生物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采样时间,放养密度对罗氏沼虾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无显著影响。但当水体中氨氮含量最高时,潜在病原菌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的占比在MD组和HD组有所升高,说明密度引起的水质变化显著影响中高密度组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综上,建议保种期罗氏沼虾的放养密度以1.0 kg/m^(3)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密度 水质 高通量测序 水体细菌群落 肠道微生物 种虾 罗氏沼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多营养层级混养与专养模式水质、藻类和细菌变化规律研究
2
作者 周聃 倪蒙 +4 位作者 刘梅 邹松保 邓明峰 张政 原居林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4-933,共10页
分析中华绒螯蟹多营养层级混养(混养组)与专养(专养组)模式养殖过程中水质、藻类及细菌的变化规律,比较两种模式的差异,为优化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定期测定两组池塘水质指标(水温、pH、COD、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显微镜检分... 分析中华绒螯蟹多营养层级混养(混养组)与专养(专养组)模式养殖过程中水质、藻类及细菌的变化规律,比较两种模式的差异,为优化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定期测定两组池塘水质指标(水温、pH、COD、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显微镜检分析藻类群落结构,16S rRNA测序解析细菌多样性及组成。混养组COD含量(除6月外)和总磷含量(7月和8月)显著低于专养组(P<0.05),氨氮与亚硝态氮含量均低于安全阈值(<0.15 mg/L,<0.01 mg/L)。藻类方面,专养组藻类种类(29种)和多样性指数(H′=2.02~2.19)高于混养组(11种,H′=0.96~1.71),但混养组藻类均匀度更高(J′=0.75~0.87)。两种模式的优势种主要为蓝藻门和绿藻门、混养组还有隐藻门。细菌分析显示,混养组放线菌门丰度高于专养组,变形菌门和蓝藻门在养殖后期占比增加,且功能细菌(如UBA3006)丰度更高,表明其有机物降解与氮循环能力更强。多营养层级混养模式通过生物互作与营养调控有效降低COD和总磷积累,抑制藻类过度增殖,并通过细菌群落的协同作用优化水体环境,为生态友好型养殖模式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多营养级 水质 藻类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调控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及其生长影响
3
作者 孟高 陈钊 +2 位作者 常志强 王玉贞 李健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3-533,共11页
为了探究有益藻和有益菌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将有益藻(牟氏角毛藻、普通小球藻、三角褐指藻)、有益菌(多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短芽孢杆菌)和菌藻1∶1混合培养液分别添加到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至终密度皆为4.0×10^(4)个/... 为了探究有益藻和有益菌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将有益藻(牟氏角毛藻、普通小球藻、三角褐指藻)、有益菌(多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短芽孢杆菌)和菌藻1∶1混合培养液分别添加到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至终密度皆为4.0×10^(4)个/mL,以不添加变量的养殖组为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监测各处理组中水质理化指标,高通量测序分析水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观测对虾生长特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个处理组均能有效去除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态氮、活性磷酸盐,降低化学需氧量,其中有益藻组对氨氮、亚硝态氮、化学需氧量去除效果最佳,试验结束时,相对于对照组分别降低了95.61%、65.86%、51.45%,有益菌组对活性磷酸盐去除效果最佳,相比对照组降低了89.94%;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各处理组绝对优势菌群均为红杆菌科,红杆菌科相对丰度分别为:有益菌组43.30%、有益藻组48.66%、菌藻混合组73.03%、对照组66.87%,有益菌和有益藻的添加皆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P<0.05),有益菌的添加显著提升了有益菌组芽孢杆菌科的相对丰度(3.69%);3个处理组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活性,促进了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其中有益藻组和有益菌组对凡纳滨对虾酶活性和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菌藻混合组和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有益藻和有益菌可改善凡纳滨对虾养殖水环境,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是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调控的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水质调控 菌藻 免疫相关酶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调节剂和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繁育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饶莉萍 邹雪 +3 位作者 陈年伟 余韩开宗 刘丽芳 丁凡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2,共8页
为了探究生长调节剂和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繁育效益的影响,以品种黑美人和费乌瑞它的原种为材料,设置CK(4000株·667 m^(-2))、T1(6000株·667 m^(-2))、T2(8000株·667 m^(-2))、T3(4000株·667 m^(-2),喷施50 mg·L^... 为了探究生长调节剂和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繁育效益的影响,以品种黑美人和费乌瑞它的原种为材料,设置CK(4000株·667 m^(-2))、T1(6000株·667 m^(-2))、T2(8000株·667 m^(-2))、T3(4000株·667 m^(-2),喷施50 mg·L^(-1)GA3和30 mg·L^(-1)ABA)、T4(4000株·667 m^(-2),喷施50 mg·L^(-1)GA3、30 mg·L^(-1)ABA和60μg·L^(-1)BR)共5个处理,连续2年研究对马铃薯生长形态、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喷施生长调控物质后,株高显著增加,而叶片单位面积的质量则显著下降。同时,相较于使用生长调节剂,提高种植密度对增产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黑美人2020年以T1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69.91%,2021年以T2产量最高,增产62.38%,费乌瑞它2年中均以T2产量最高,2020、2021年分别增产82.93%、44.36%,各处理下两品种的干物质、花青素含量无显著差异,淀粉、维生素C、还原糖、粗蛋白含量为黑美人变化显著,费乌瑞它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8000株·667 m^(-2)为黑美人和费乌瑞它适宜种植密度,有效种薯产量分别为2 158.82 kg·667 m^(-2)和2 790.63 kg·667 m^(-2),预估产值分别达3 892.28元·667 m^(-2)和4 268.89元·667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种薯 水肥 生长调控物质 种植密度 品质 繁育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养殖密度对养殖水体水质及鱼体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波 沈奇健 +5 位作者 徐晗 陈晓瑛 谢晓晖 谢帝芝 孙育平 宁丽军 《渔业研究》 2025年第4期508-520,共13页
【目的】探究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体水质以及鱼体营养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低密度和高密度2个试验组,在不同养殖密度的池塘中各采集5份水样,并随机采集4尾大口黑鲈样本进行生物... 【目的】探究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体水质以及鱼体营养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低密度和高密度2个试验组,在不同养殖密度的池塘中各采集5份水样,并随机采集4尾大口黑鲈样本进行生物学指标、肌肉营养成分及其质构特性的检测分析。低密度试验组养殖密度为90000~93334尾·hm^(-2),高密度组为150000~152500尾·hm^(-2)。【结果】高密度组养殖水体溶解氧、总磷(TP)和叶绿素a含量均极显著低于低密度池塘(P<0.01),总氮(TN)、亚硝酸盐和化学需氧量(COD)均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低密度组硅藻门丰度极显著大于高密度组(P<0.01),蓝藻门丰度显著大于高密度组(P<0.05)。此外,高密度组水体细菌群落的Chao、Ace指数均极显著低于低密度组(P<0.01);在门水平上,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均在2个试验组中占据优势地位,但高、低密度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肌肉营养品质方面,高密度组大口黑鲈肌肉的硬度、剪切力、咀嚼性、胶着性均极显著小于低密度组(P<0.01);低密度组肌肉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1)。【结论】高密度养殖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与生态失衡,对大口黑鲈肌肉的营养品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优化养殖水体水质,以维持养殖水体环境稳定,保障鱼体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养殖密度 营养品质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6
作者 谭小璇 甘婷婷 +3 位作者 殷高方 李乐彤 黄朋 安莉莎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1-351,共21页
突发性水体污染事件频繁爆发,对供水安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面对数以万计的毒性污染物及日益严峻的水污染问题,水质生物毒性检测由于能够以效果导向反映污染物对水生生物... 突发性水体污染事件频繁爆发,对供水安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面对数以万计的毒性污染物及日益严峻的水污染问题,水质生物毒性检测由于能够以效果导向反映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害效应,弥补传统理化指标检测既无法实现水体众多毒性污染物的全面检测,又无法准确判断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害影响等不足,已成为水质状况调查及水环境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对保障水质及水生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水质生物毒性检测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现有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方法,基于不同检测方法所用的毒性响应指标、毒性检测原理,对比了不同检测方法的特点,分析了已有检测方法的发展现状。当前,基于不同受试生物(鱼类、蚤类、发光菌类、藻类)的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方法,已在重金属、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典型环境污染物毒性分析及实际水体毒性检测与评估中获得广泛应用。其中,发光菌法及藻类光合抑制法由于具有毒性响应快速的特点,是当前水质生物毒性现场快速检测的重要手段。由于不同受试生物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毒性响应灵敏性存在差异,仅以单一生物和单一指标无法全面评价水体综合毒性。未来,发展基于多层级水生生物的多指标水质生物毒性检测与评估方法、建立水体表观毒性及潜在毒性相融合的水质毒性全面表征与评估新方法及相应的毒性分级标准,将是水质生物毒性检测研究方向的发展重点与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生物毒性 毒性检测 水质安全 环境污染物 水生生物 发光菌毒性检测法 藻类毒性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栽培条件下灌水量对河西灌区玉米群体质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唐文雪 马忠明 连彩云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330-336,共7页
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产量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探讨高密度栽培下的合理灌溉定额对保障玉米高产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4—10月在河西灌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研究高密度栽培条件下不同灌水量(270.0、390.0、5... 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产量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探讨高密度栽培下的合理灌溉定额对保障玉米高产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4—10月在河西灌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研究高密度栽培条件下不同灌水量(270.0、390.0、510.0、630.0 mm)对玉米群体质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玉米的干物质量、产量呈增加趋势,高灌水量(630.0 mm)下的干物质量和产量均最高,中等灌水量(510.0 mm)下干物质量、产量分别高达32013.36、16000.31 kg/hm2,仅比高灌水量处理分别低2.89%、3.13%,而在390.0、270.0 mm灌水量下显著降低。各处理的光合势、生长速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先增加后降低,其中吐丝期后20 d达到最大,且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吐丝期后20 d至灌浆中期,510.0、390.0 mm灌水量下的光合势下降幅度为0.38%、2.40%,生长速率下降幅度为26.16%、30.19%,均低于高灌水量处理和低灌水量(270.0 mm)处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耗水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390.0、510.0 mm灌水量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6.21、25.14 kg/(hm2·mm),差异不显著;而产量最高的高灌水量处理及耗水量最低的低灌水量处理仅为22.77、23.98 kg/(hm2·mm),均低于390.0、510.0 mm灌水量处理。综合考虑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在种植密度为11.70万株/hm2条件下,510.0 mm为玉米生育期适宜灌水量,可实现增产节水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密度栽培 灌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群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水源对高原夏芹菜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产量、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冯静霞 张永胜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4-150,共7页
以芹菜品种文图拉为试材,研究引洮水及其引洮水和浅层地下水交替灌溉、浅层地下水3种不同灌溉水源对土壤容重、土壤温度及夏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水质对耕层内(0~30 cm)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大,用浅层地下水灌溉后土壤容重... 以芹菜品种文图拉为试材,研究引洮水及其引洮水和浅层地下水交替灌溉、浅层地下水3种不同灌溉水源对土壤容重、土壤温度及夏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水质对耕层内(0~30 cm)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大,用浅层地下水灌溉后土壤容重增幅最大;在夏芹菜生育期内,土壤温度变化受灌溉水质和气温影响较大,其中引洮水灌溉后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21.4℃,较地下水灌溉高0.7℃;在全生育期灌溉制度相同的条件下,因地下水含氮、磷等有机物较多,灌溉处理夏芹菜产量最高,达135870 kg·hm^(-2),比引洮水灌溉增产21005 kg·hm^(-2),但芹菜粗纤维含量高,食用品质降低。综上,使用矿化度低的引洮水灌溉芹菜,能使土壤保持较好的理化性质,提高芹菜发芽期土壤表层平均地温,有利于芹菜根系的呼吸和生长,易形成茎,能增加芹菜茎秆鲜质量的比例,达到80.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夏芹菜 灌溉水质 土壤容重 土壤温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养密度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水质评估及经济效益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胡译然 杜林森 +2 位作者 李奎 李峰 王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8-928,共11页
【目的】比较不同放养密度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与传统水稻单作模式的水体环境质量及经济效益,探索洞庭湖区稻虾种养的科学模式。【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共设置3个处理:放养密度为300 kg·hm^(−2)的低密度稻虾处理、放养密度为375 ... 【目的】比较不同放养密度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与传统水稻单作模式的水体环境质量及经济效益,探索洞庭湖区稻虾种养的科学模式。【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共设置3个处理:放养密度为300 kg·hm^(−2)的低密度稻虾处理、放养密度为375 kg·hm^(−2)的高密度稻虾处理和水稻单作处理。分别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进行水样采集和理化性质分析,采用综合水质指数评价法对3种模式进行水体质量评价,同时比较不同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溶解性总固体含量、pH、NH_(4)^(+)−N含量、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含量这5项水体理化指标是田间水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成熟期,相较于低密度稻虾处理虾沟水体,高密度稻虾处理虾沟水体总N含量显著提升10.5%(P<0.05),总P含量上升3.6%,化学需氧量显著提升26.2%(P<0.05)。在水稻成熟期,低密度稻虾处理水体质量指数达到0.72,显著高于高密度稻虾处理(P<0.05)。成本和收益计算结果显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较水稻单作模式提升6~9倍,且低密度稻虾处理的经济效益是高密度稻虾处理的1.47倍。【结论】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中选择合适的虾养殖密度,可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较好的推广潜力。以上研究结果为洞庭湖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综合种养 放养密度 产量 水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预测双酚A的物种敏感度分布规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瑞君 张楚 +4 位作者 杨评 冯承莲 李丹 陶建伟 叶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30,共11页
双酚A(bisphenol A,BPA)已被证实是内分泌干扰物,可干扰生物体正常的激素功能,对生殖、发育和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BPA进入环境后可能会对水生生物和陆地生物造成毒性效应,破坏生态平衡。针对BPA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特点,利用Python语言... 双酚A(bisphenol A,BPA)已被证实是内分泌干扰物,可干扰生物体正常的激素功能,对生殖、发育和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BPA进入环境后可能会对水生生物和陆地生物造成毒性效应,破坏生态平衡。针对BPA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特点,利用Python语言,基于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构建BPA淡水水生生物的敏感度分布曲线,选用4种传统参数模型进行对比,并推导出保护淡水水生生物的BPA水质基准建议值。结果表明,Python构建模型简单高效,相较于传统的参数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在推导BPA的水质基准建议值中更加稳健和精准,其中3种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计算得到的雌激素效应毒性的HC 5值分别为4.175、5.096、3.888和1.179μg·L^(-1);其他毒性的HC 5值为7.139、7.452、7.533和5.869μg·L^(-1)。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构建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为进一步研究BPA的水质基准和更好地保护淡水水生生物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淡水生物 雌激素效应 非参数核密度估计 物种敏感度分布 水质基准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养密度对日本鳗鲡夏秋两季养殖水质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佳雯 高敏 +6 位作者 陈森 张浩田 吴坤 温小波 胡雄 孙育平 宁丽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9-990,共12页
研究以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分夏秋两季,调查并讨论了放养密度对养殖鱼水质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夏季低密度组放养密度分别为1.51(1号塘)、1.50(2号塘)和1.49 kg/m^(2)(3号塘),高密度组分别为2.17(4号塘)、2.14(5号... 研究以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分夏秋两季,调查并讨论了放养密度对养殖鱼水质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夏季低密度组放养密度分别为1.51(1号塘)、1.50(2号塘)和1.49 kg/m^(2)(3号塘),高密度组分别为2.17(4号塘)、2.14(5号塘)和2.13 kg/m^(2)(6号塘)。秋季低密度组放养密度分别为1.74(Ⅰ号塘)、1.72(Ⅱ号塘)和1.75 kg/m^(2)(Ⅲ号塘),高密度组分别为2.36(Ⅳ号塘)、2.34(Ⅴ号塘)和2.36 kg/m^(2)(Ⅵ号塘)。两次分别从每个养殖塘采集5份水样,每个密度组养殖塘随机采集4尾日本鳗鲡。结果显示:两季高密度塘水体透明度和溶氧显著低于低密度塘(P<0.05),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COD、叶绿素a指标显著高于低密度塘(P<0.05),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密度均大于低密度塘一个数量级,且经统计分析,夏季高密度组的蓝藻门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此外,高密度塘水体菌群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低密度塘,Simpson指数则相反(P<0.05)。在门水平上,经统计分析,夏秋两季高密度组放线菌门均显著低于低密度组(P<0.05);而夏季高密度组变形菌门极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1);秋季拟杆菌门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在营养品质方面,日本鳗鲡肌肉的硬度、剪切力、咀嚼性、回复性参数及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均显著小于低密度塘(P<0.05);水分含量显著高于低密度塘(P<0.05)。综上,高密度与低密度塘相比,水质指标、藻类组成、菌群多样性及鱼体质构、营养成分等指标中大部分参数呈现一致性负面影响,共同构成日本鳗鲡品质与养殖环境的敏感参数。此外,夏季日本鳗鲡放养密度为2.13—2.17 kg/m^(2)水质呈现富营养化及轻度污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养密度 营养品质 质构 水质变化 日本鳗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型水体中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和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丽婷 吴剑峰 +7 位作者 陶志明 严欣 郭忠宝 罗永巨 李满园 肖俊 梁军能 黄峥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6,共8页
为探究室内零换水条件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养殖达到上市规格的最适宜密度水平,本试验设置4个密度梯度,养殖持续135 d,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封闭型水体中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养殖时间增加,... 为探究室内零换水条件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养殖达到上市规格的最适宜密度水平,本试验设置4个密度梯度,养殖持续135 d,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封闭型水体中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养殖时间增加,低密度组的终末体质量(Final Body Weight,FBW)、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特定生长率(Specifit Growth Rate,SGR)逐渐与高密度组拉大差距,到135 d时,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最高密度组(20.6尾/m^(2))的成活率(Survival Rate,SR)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说明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成活率降低。饵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e,FCR)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当养殖密度为14.7尾/m^(2)时饵料系数最低,为1.63,说明适当增加养殖密度可以降低饵料系数。最高密度组(20.6尾/m^(2))在养殖后期成活率下降,这是导致该密度组饵料系数升高的主要原因。总产量(Total Gross Production,TGP)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因养殖密度在20.6尾/m^(2)时的成活率最低,使得总产量在14.7和20.6尾/m^(2)时相当,均为283.38 kg。氨氮和磷酸盐随养殖密度和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使得养殖后期最高密度组(20.6尾/m^(2))受到的胁迫增加,这也是养殖密度为20.6尾/m^(2)时在养殖后期罗非鱼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综上所述,提高养殖密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养殖产量,但高密度带来的水质恶化及胁迫会导致罗非鱼成活率下降,因此建议在零换水条件下,体质量为(11.95±0.50)g/尾的罗非鱼的养殖密度为14.7尾/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养殖密度 生长性能 零换水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养条件对锥腹蜻稚虫存活的影响
13
作者 黄静怡 郑凯迪 +3 位作者 谯佳佳 邱曼 韩香 冯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641-646,共6页
蜻蜓是一类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昆虫资源,为了实现蜻蜓的室内大批量饲养,本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比较了饲养密度、水质、食物以及有无依附物对锥腹蜻稚虫存活率和开始死亡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饲养条件会加速锥腹蜻稚虫死亡,2只... 蜻蜓是一类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昆虫资源,为了实现蜻蜓的室内大批量饲养,本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比较了饲养密度、水质、食物以及有无依附物对锥腹蜻稚虫存活率和开始死亡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饲养条件会加速锥腹蜻稚虫死亡,2只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4只组和8只组,8只组稚虫开始死亡时间显著早于4只组。每天换水组稚虫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隔天换水组,稚虫开始死亡时间显著晚于隔天换水组。饲喂红虫能够减少锥腹蜻稚虫死亡,饲喂红虫组稚虫开始死亡时间均显著晚于饲喂蚊子组;饲养密度为8只时,饲喂红虫的稚虫存活率显著高于饲喂蚊子。放入依附物并不显著影响锥腹蜻稚虫的存活。表明饲养密度、水质、食物对锥腹蜻低龄稚虫的存活存在显著影响,锥腹蜻低龄稚虫的最佳饲养条件为:2只为一组,每天换水,用红虫作为食物。本研究结果将为锥腹蜻以及其他蜻蜓的人工饲养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腹蜻 稚虫 密度 水质 食物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种类演替及水华发生趋势分析 被引量:42
14
作者 周广杰 况琪军 +1 位作者 胡征宇 蔡庆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6,共5页
三峡水库一期工程蓄水前半年(2003年1月—2003年6月)和蓄水后(2003年7月—2004年12月)期间,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的种类演替和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与蓄水前的数据相比,蓄水仅半年绿藻的种类数就明显增加,约相当于蓄水前的3倍;硅藻的种类... 三峡水库一期工程蓄水前半年(2003年1月—2003年6月)和蓄水后(2003年7月—2004年12月)期间,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的种类演替和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与蓄水前的数据相比,蓄水仅半年绿藻的种类数就明显增加,约相当于蓄水前的3倍;硅藻的种类数略有减少;其余各门藻类的种类数亦有轻度变化。整个调查期间,藻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峰值均出现在S6采样点,细胞密度达6.93×107cells/L(2004年6月),生物量达87.24mg/L(2004年3月),其余采样点基本显示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本文参考早期资料并比较不同类型水域中藻类的种类演替和垂直分布情况,对三峡湖北库区水域水华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三峡干流江段形成藻类水华的几率较小;流动的支流水域,在阳光充足、水温逐渐升高的春季容易发生藻类水华;在较封闭的静水区则随时都有发生藻类水华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 浮游藻类 细胞密度 生物量 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水曝气技术在水源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5
作者 丛海兵 黄廷林 +3 位作者 赵建伟 周真明 何文杰 韩宏大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5-218,共4页
扬水曝气技术是新开发的水质改善技术,用于混合上下水层、控制藻类生长、增加水体溶解氧、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将该技术应用于某水源地,其提水效率达到同类设备——同温层曝气器的两倍;控制了水体表层的藻类数量,抑制了藻类的生长... 扬水曝气技术是新开发的水质改善技术,用于混合上下水层、控制藻类生长、增加水体溶解氧、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将该技术应用于某水源地,其提水效率达到同类设备——同温层曝气器的两倍;控制了水体表层的藻类数量,抑制了藻类的生长,将藻类叶绿素a含量降低了13.96%。扬水曝气技术的适用条件:用于控制藻类生长时。水深应不小于10ml用于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时,水体应存在溶解氧小于1~2mg/L的厌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器 混合 充氧 藻类 水质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湖泊水华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2
16
作者 于洋 彭福利 +3 位作者 孙聪 董昊 王业耀 何立环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8-94,共7页
通过2011—2015年对太湖、巢湖和滇池水华高发季节的连续监测,以藻类密度和水华面积为判据评价了3个湖体的水华情况及变化趋势,探讨了水华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水华程度以"轻度水华"为主,巢湖水华程度以"... 通过2011—2015年对太湖、巢湖和滇池水华高发季节的连续监测,以藻类密度和水华面积为判据评价了3个湖体的水华情况及变化趋势,探讨了水华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水华程度以"轻度水华"为主,巢湖水华程度以"轻微水华"为主,滇池水华程度以"中度水华"为主;太湖、巢湖和滇池水华规模均以"零星性水华"为主;太湖和巢湖藻类密度与水温、pH、溶解氧、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氨氮无显著相关性;滇池藻类密度与水温、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和氨氮呈显著负相关,与pH、溶解氧和总氮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湖泊 藻类密度 水华评价 环境因子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西湖浮游藻类变化规律与水质的关系 被引量:38
17
作者 张志兵 施心路 +3 位作者 刘桂杰 杨仙玉 王娅宁 刘晓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80-2988,共9页
于2006~2007年对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及个体丰度进行初步研究,并依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对其水质现状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综合生物和理化指标数据,对杭州西湖的水质作一总体评估,并对西湖水中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及水质的可持续... 于2006~2007年对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及个体丰度进行初步研究,并依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对其水质现状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综合生物和理化指标数据,对杭州西湖的水质作一总体评估,并对西湖水中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及水质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议。共鉴定浮游藻类179种,其中蓝藻25种,隐藻1种,金藻3种,甲藻3种,黄藻5种,裸藻23种,硅藻41种和绿藻78种。分析了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组成和分布的特点,揭示出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与西湖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藻类的组成和分布与水质变化规律基本吻合,西湖水质较整治前有明显的改善,一些清水藻类的物种逐步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西湖 浮游藻类 物种多样性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泉溪藻类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11
18
作者 辛益群 史强 +1 位作者 谢树莲 蔡云飞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9-512,共4页
调查了济南城内著名的黑虎泉、趵突泉、珍珠泉和五龙潭泉四大泉群中的藻类植物 ,共计有 80种及变种 ,分属于蓝、红、硅、裸、绿和轮藻门 ,其中 ,以硅藻门种类最丰富 ,相对数量也占优势。根据藻类植物的分布 ,利用指示生物法对泉水水质... 调查了济南城内著名的黑虎泉、趵突泉、珍珠泉和五龙潭泉四大泉群中的藻类植物 ,共计有 80种及变种 ,分属于蓝、红、硅、裸、绿和轮藻门 ,其中 ,以硅藻门种类最丰富 ,相对数量也占优势。根据藻类植物的分布 ,利用指示生物法对泉水水质进行了定性初步评价 ,结果表明 ,济南的泉水较清洁。但是泉水涌出后的保洁和管理问题仍然较大 ,需要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种 藻类植物 数量 利用 分布 济南 种类 水质评价 指示生物 轮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初期(2003-2012年)水环境演变特征的“四大效应”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丽婧 李虹 +4 位作者 杨正健 张佳磊 邓春光 杨凡 郑丙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9-1118,F0003,共11页
自2003年三峡水库首次蓄水至2012年工程竣工验收启动,针对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初期的水环境演变研究较多,但整体性、综合性科学认识仍然缺乏.基于水环境多要素跟踪观测研究,综合采用现场观测、室内试验、数理统计、模型模拟、同位素及保守... 自2003年三峡水库首次蓄水至2012年工程竣工验收启动,针对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初期的水环境演变研究较多,但整体性、综合性科学认识仍然缺乏.基于水环境多要素跟踪观测研究,综合采用现场观测、室内试验、数理统计、模型模拟、同位素及保守离子示踪等技术手段,系统剖析了特大型、高变幅水位水库运行背景下水动力变异及其所伴生的水环境演变特征,从水动力、水质、水生态、污染物输移角度,提出了三峡水库水环境演变过程中的"四大效应",主要包括干支流水动力特性的"分化"效应、上游-干流-支流水质演变"同步"效应、水动力变化对藻类水华暴发的"胁迫"效应、水动力变化对同等负荷条件下污染源危害的"迭加"效应等.考虑到大型水库生态系统的演替和稳定是一个长期过程,建议继续强化长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影响下的三峡水库水环境演变跟踪调查研究,适时开展三峡工程对库区水环境影响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环境演变 水动力 水质 水华 污染物输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和洱海湖滨带水生植被状况与水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谢杰 吴德意 +8 位作者 陈雪初 孔海南 普孝英 杨晓霞 源利文 山中裕树 本庄三惠 川端善一郎 李梅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5-59,共5页
在滇池和洱海的湖滨带各设置了6个具有不同水生植被状况的采样点,于2010年8月-2011年5月对水温、pH、ORP、电导率、营养盐(总氮和总磷)、叶绿素a及3种DNA病毒等水质指标进行了现场或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两湖泊中营养盐含量高的湖滨带(... 在滇池和洱海的湖滨带各设置了6个具有不同水生植被状况的采样点,于2010年8月-2011年5月对水温、pH、ORP、电导率、营养盐(总氮和总磷)、叶绿素a及3种DNA病毒等水质指标进行了现场或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两湖泊中营养盐含量高的湖滨带(滇池草海和洱海沙坪湾),由于水生植物覆盖度高,湖水保持了叶绿素a含量低的状态。对洱海湖滨带的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洱海水质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分析表明,与水温相比,营养盐浓度可能是影响藻类生物量的更重要的因素。3种DNA病毒检测结果初步表明,水生植物不仅能控藻,而且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水生植被 水质 病毒 控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