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动力作用下河道底泥氨氮释放特性分析
1
作者 任宸剑 郝瑞霞 +3 位作者 张杨 韩丽娟 魏煜星 柴璐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31-940,共10页
氨氮是引起河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了解水动力条件下河道底泥中氨氮的释放特性对了解河流水质的动态至关重要。为探究水动力作用对河道底泥起动与氨氮释放规律的影响,于汾河太原段下游取样开展室内实验,研究恒定和变化水动力条件下底... 氨氮是引起河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了解水动力条件下河道底泥中氨氮的释放特性对了解河流水质的动态至关重要。为探究水动力作用对河道底泥起动与氨氮释放规律的影响,于汾河太原段下游取样开展室内实验,研究恒定和变化水动力条件下底泥再悬浮与氨氮浓度的时空变化以及释放速率等,构建不同强度水动力作用下近底切应力与底泥起动、上覆水浊度、氨氮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动力条件变化引起的近底切应力变化是影响上覆水浊度和氨氮浓度的关键因素。当近底切应力为1.07 N·m^(-2)时,中值粒径d_(50)=0.020 mm的底泥达到“普遍动”的起动状态,底泥向上覆水中大量悬浮;氨氮在扰动初期释放速率最快,前60 min氨氮释放量占总释放量的60.4%;当近底切应力小于0.260 N·m^(-2)时,氨氮浓度在实验初期释放存在分层现象,底部氨氮浓度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转速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180 min后)垂向上氨氮浓度趋于一致;上覆水浊度和氨氮浓度随底泥面切应力的增加而增加,越强的水动力条件越有助于提高上覆水中氨氮浓度的阈值上限,该研究中氨氮质量浓度和释放速率最大值分别为0.569 mg·L^(-1)、249 mg·m^(-2)·d^(-1);近底切应力与底泥向上覆水释放的氨氮浓度呈线性增加关系,与水体浊度呈近似指数增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再悬浮 水力扰动 氨氮浓度 内源污染 河道水质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感潮河口营养盐来源定量解析
2
作者 李旭 林宁亚 +9 位作者 杨柳 王巧云 林峰 邹启贤 曾洁 任婷玉 黎洪元 李肖玉 刘永 邹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3-1572,共10页
入海河流区域的污染定量溯源是破解断面水质精准治污难题、实现区域污染精细化管控的核心基础。以SZ河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文、水质和气象等多元数据,通过设置开边界模拟潮汐效应,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动力水质模型(IWIND-LRC),并进行潮位... 入海河流区域的污染定量溯源是破解断面水质精准治污难题、实现区域污染精细化管控的核心基础。以SZ河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文、水质和气象等多元数据,通过设置开边界模拟潮汐效应,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动力水质模型(IWIND-LRC),并进行潮位、盐度、氨氮指标的参数率定及校验,基于验证后的模型,开发污染物来源数值解析算法,对SZ河入海口断面氨氮进行了定量溯源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2020年的模拟校准与2021年的验证,SZ河河口氨氮指标的年均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30%。经过水体模型参数的部分不确定性更新迭代,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能够较好地再现氨氮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过程;2)外源负荷是SZ河入海口氨氮的主要来源,占86.06%~88.81%,其中BJ河、SW河和WT河等支流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20.15%~20.55%、15.98%~16.18%、9.53%~9.63%,底泥内源贡献占比为10.82%~11.81%。研究结果为SZ河精准治污提供定量化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口 水动力水质模型 氨氮浓度 源解析 污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偏磷酸钠改性沸石处理矿井水中氨氮 被引量:1
3
作者 章丽萍 虎翔 +5 位作者 王伟伟 雷文波 李蕙彤 孙华冉 战永祺 连泽谕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2-372,共11页
我国部分矿区矿井水中氨氮(NH_(4)^(+)—N)存在超标问题,且去除矿井水中的NH_(4)^(+)—N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实现矿井水中NH_(4)^(+)—N的高效去除,对天然沸石(NZ)进行六偏磷酸钠(SHMP)浸渍改性,增强其对矿井水中NH_(4)^(+)—N的去除效果... 我国部分矿区矿井水中氨氮(NH_(4)^(+)—N)存在超标问题,且去除矿井水中的NH_(4)^(+)—N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实现矿井水中NH_(4)^(+)—N的高效去除,对天然沸石(NZ)进行六偏磷酸钠(SHMP)浸渍改性,增强其对矿井水中NH_(4)^(+)—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天然沸石经过0.1 mol/L SHMP溶液浸渍3 h制备出了六偏磷酸钠改性沸石(SHMP-NZ),在初始NH_(4)^(+)—N质量浓度5 mg/L、投加量2 g/L的条件下振荡吸附2 h后NH_(4)^(+)—N去除率可达到95.7%,相较于未改性天然沸石提高了39.9%。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测定显示改性后沸石孔隙变大,表面变得光滑松散,比表面积增加,微孔体积减小,介孔、大孔和平均孔径增加。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改性后沸石的基本骨架无明显变化。弱酸性或中性环境有利于SHMP-NZ吸附去除水中的NH_(4)^(+)—N,共存阳离子的影响由大到小排序为K^(+)>Na^(+)>Ca^(2+)>Mg^(2+)。拟一级动力学、拟二级动力学和Elovich动力学非线性拟合表明,天然沸石和SHMP-NZ吸附NH_(4)^(+)—N更加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NH_(4)^(+)—N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离子交换)过程,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2种材料对NH_(4)^(+)—N的吸附涉及外扩散、内扩散和反应平衡3个阶段;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表明,SHMP-NZ较天然沸石更易于吸附NH_(4)^(+)—N,Langmuir等温线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天然沸石及SHMP-NZ吸附NH_(4)^(+)—N的过程,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36和0.9828,SHMP-NZ最大NH_(4)^(+)—N吸附量为11.03 mg/g,较天然沸石提升了88.23%;吸附热力学表明各试验温度下吉布斯自由能变(ΔG)均小于0,焓变(ΔH)和熵变(ΔS)大于0,是一个熵增反应,有利于NH_(4)^(+)—N的去除。SHMP-NZ吸附-解吸循环5次后,对NH_(4)^(+)—N的去除效率仍有89.7%。实际矿井水中低浓度NH_(4)^(+)—N的处理,改性沸石在投加量1 g/L,25℃条件下振荡吸附1 h后,出水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中氨氮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低浓度 氨氮 六偏磷酸钠 改性沸石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季节性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马翔宇 闫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4,共9页
基于生态环境部颁布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提供的有限离散基准值,对鄱阳湖内6个测站在2018年的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RQ)进行量化评估,进一步讨论了水温和pH值对氨氮水生生物毒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 基于生态环境部颁布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提供的有限离散基准值,对鄱阳湖内6个测站在2018年的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RQ)进行量化评估,进一步讨论了水温和pH值对氨氮水生生物毒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的运用思路,对鄱阳湖地区氨氮的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经验借鉴。结果表明:氨氮平均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平均浓度最低出现在秋季;鄱阳湖夏季的短期水生生物水质基准(SWQC)和长期水生生物水质基准(LWQC)最低,春季的SWQC和LWQC最高;鄱阳湖夏季的长期水生生物生态风险LRQ>1,表明在夏季鄱阳湖的氨氮长期水生生物生态风险超过环境容许值;鄱阳湖夏季存在因水温和pH值的升高导致SWQC和LWQC降低,进而引发水生生物生态风险提高的问题。加强对鄱阳湖的pH值监控和预警应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氨氮 水生生物 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检测水质氨氮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依巴代提·艾山 热比古丽·沙吾提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5期546-548,共3页
文章对应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检测水质氨氮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讨论了光波长、试剂存放时间和其他因素影响对氨氮检测结果的影响,强调了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在水质氨氮检测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实验条件和试剂的存放时间是影响检测结果的... 文章对应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检测水质氨氮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讨论了光波长、试剂存放时间和其他因素影响对氨氮检测结果的影响,强调了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在水质氨氮检测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实验条件和试剂的存放时间是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建议在检测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这些参数,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水质 氨氮 检测结果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胁迫下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质量研究
6
作者 计红 林育青 +4 位作者 陈诚 何梦男 于道平 余世金 万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4-211,共8页
为定量揭示氨氮浓度对鱼类栖息地质量的影响,以淮河干流鲁台子至窑河闸段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土著洄游鱼类鲢作为目标物种,耦合研究区域内平面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了含有氨氮指标的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栖息地模型。假定入流边界氨氮... 为定量揭示氨氮浓度对鱼类栖息地质量的影响,以淮河干流鲁台子至窑河闸段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土著洄游鱼类鲢作为目标物种,耦合研究区域内平面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了含有氨氮指标的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栖息地模型。假定入流边界氨氮浓度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1.0 mg·L^(-1)),选取栖息地面积、栖息地斑块数和栖息地连通性指数三个景观生态学特征指标,定量评估了高、中、低三组代表性流量下氨氮对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考虑氨氮指标情况下的洄游通道质量相比,(1)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下降1.6%、6.7%和3.4%,氨氮对洄游通道适宜生境面积的影响较小。(2)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斑块数分别增加4.5%、28.7%和3.6%,在原本具有较高破碎度的情况下氨氮影响最大,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和协同效应。(3)鲢幼鱼下洄游通道连通性分别降低54.3%、34.6%和24.8%,连通性下降幅度与入流边界流量成反比。研究结果可为鱼类栖息地指标体系构建和基于水质需求的生态流量调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鲢幼鱼 栖息地模型 二维水质模拟 洄游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城市河道水质反演 被引量:2
7
作者 何炜琪 吴志杰 王紫安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55,共5页
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反射率影像和同步实测水质数据,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水质参数反演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张家港河。结果表明,基于XGBoost和随机森林的特征变量重要性分析方法选择氨氮反演的最佳波段组合,确定用随机森林进行氨氮反演精... 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反射率影像和同步实测水质数据,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水质参数反演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张家港河。结果表明,基于XGBoost和随机森林的特征变量重要性分析方法选择氨氮反演的最佳波段组合,确定用随机森林进行氨氮反演精度较高,其测试集决定系数为0.9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23.57%;反演结果能从空间上精细地反映张家港河光明村段支流水质的特点,并直观展示水质超标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多光谱影像 反演模型 无人机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口港水系河道疏浚对水质影响效应探究
8
作者 王臣 《绿色科技》 2024年第6期165-168,173,共5页
对虹口港5条河道开展疏浚作业对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疏浚作业期内,监测断面水质因子有波动,在作业结束后的第3天,水质监测数据基本接近疏浚前的水平。在疏浚作业时,作业点上下游水质监测因子数值局部变化不明显,污染物扩散较快... 对虹口港5条河道开展疏浚作业对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疏浚作业期内,监测断面水质因子有波动,在作业结束后的第3天,水质监测数据基本接近疏浚前的水平。在疏浚作业时,作业点上下游水质监测因子数值局部变化不明显,污染物扩散较快,在下游10 m处逐渐恢复,并在下游20 m处基本恢复至初始水质状态。此外,在疏浚作业时的不同挖泥阶段,水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影响时间相对较短,而总磷直到结束后1 h后影响才开始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疏浚 水质监测 化学需氧量 氨氮 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育苗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变化规律及对幼体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毕英佐 李桂峰 +2 位作者 李海燕 成应机 林禄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7-70,共4页
用柰氏试剂法和重氮 -偶氮比色法分别在罗氏沼虾工厂化育苗期间对幼体较为敏感的水中氨氮 (NH3 -Nt)、非离子氨氮 (NH3 -Nm)、亚硝酸盐氮 (NO-2 -N)进行监测 ,以期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及对幼体成活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水中NH3 -Nt、NH3 ... 用柰氏试剂法和重氮 -偶氮比色法分别在罗氏沼虾工厂化育苗期间对幼体较为敏感的水中氨氮 (NH3 -Nt)、非离子氨氮 (NH3 -Nm)、亚硝酸盐氮 (NO-2 -N)进行监测 ,以期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及对幼体成活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水中NH3 -Nt、NH3 -Nm 与NO-2 -N无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但在整个育苗期间NH3 -Nt、NH3 -Nm 与NO-2 -N含量的变化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其变化与管理方式有关 .在幼体发育期间 ,水中NH3 -Nm 的含量超过 0 11mg/L ,6d时 ,幼体变态时间延长、存活率低 .建议罗氏沼虾育苗水中的NH3 -Nm 含量控制在 0 11mg/L以下 ,并通过适当调整水的pH值减少NH3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育苗水体 氨氮 亚硝酸盐氮 变化规律 幼体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毒性的松花江氨氮水质评价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铃松 王业耀 +2 位作者 孟凡生 刘廷良 周岳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44-1350,共7页
以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保护淡水水生生物的氨氮基准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生物毒性的氨氮水质评价流程,对松花江2003—2010年17个监测断面的氨氮进行了水质评价并提出不同评价结果的应对措施.结果表明,松花江干流水质整体较好.按变... 以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保护淡水水生生物的氨氮基准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生物毒性的氨氮水质评价流程,对松花江2003—2010年17个监测断面的氨氮进行了水质评价并提出不同评价结果的应对措施.结果表明,松花江干流水质整体较好.按变化趋势来看各断面水质呈逐渐好转的趋势,干流有5个断面在4个评价周期内的评价结果均为A,有2个断面水质评价结果分别由C1、B1好转为A,有4个断面在4个评价周期内有超标情况发生;支流有2个断面在4个评价周期内的评价结果为A,其余4个断面的氨氮污染负荷较高,呈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按超标断面的河段分布来看,松花江氨氮水质指标呈干流好于支流,上游好于中、下游,丰、平水期好于枯水期的特点.SHJC(松花江村)至HLHX(呼兰河下)断面范围内的超标可能是由于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氨氮产生负荷较高所造成的;JMSS(佳木斯上)至TJ(同江)断面主要受到pH等水质因子的影响,使该河段范围内仍然存在一定的超标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水质评价 水生生物 基准连续浓度 基准最大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北运河(北京段)为例模拟评估北京市“水十条”水质改善效果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刚 齐珺 +3 位作者 何晓燕 潘涛 任明磊 路献品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6-123,共8页
基于MIKE11构建北运河(北京段)一维水质模型,以氨氮、COD为目标污染物,建立污染源与水质响应关系。以2013年为基准年,考虑不同人口疏解情景预测2020年北运河(北京段)流域人口,并结合北京市"水十条"设置减排情景方案,对2020年... 基于MIKE11构建北运河(北京段)一维水质模型,以氨氮、COD为目标污染物,建立污染源与水质响应关系。以2013年为基准年,考虑不同人口疏解情景预测2020年北运河(北京段)流域人口,并结合北京市"水十条"设置减排情景方案,对2020年水质改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模拟结果表明:北京市"水十条"可实现显著的水质改善效果,到2020年,在中人口疏解方案下,北运河氨氮、COD平均质量浓度相比2013年分别下降40.8%~77.7%、39.3%~59.7%。COD质量浓度可稳定达标,氨氮质量浓度离达标还有一定差距,但日浓度可稳定在8mg/L以下,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11 氨氮 COD 水质改善 评估 北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型氨气敏感单元的氨氮检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卞贺明 边超 +3 位作者 佟建华 孙楫舟 夏善红 韩泾鸿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36-1940,共5页
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微池薄液层结构的安培型氨气微传感器,并以此微传感器构建了氨氮检测系统,探索了使用安培型氨气微传感器检测氨氮的方法。该微传感器为采用MEMS工艺制备的微电极芯片。在微传感器的设计中,将传统的薄层电解液与腔... 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微池薄液层结构的安培型氨气微传感器,并以此微传感器构建了氨氮检测系统,探索了使用安培型氨气微传感器检测氨氮的方法。该微传感器为采用MEMS工艺制备的微电极芯片。在微传感器的设计中,将传统的薄层电解液与腔体两结构融为一体,省去了腔体结构,有效减小了体积。氨敏感材料选用铂黑,通过电化学方法修饰于微电极表面。薄层电解液选用保湿性较好的LiCl溶液。使用自行设计的氨氮检测系统对不同浓度氨氮样品进行检测,线性范围0.4~5(mg/L),线性相关系数0.992,检测下限0.2(mg/L),达到90%响应信号所需的时间在2 min以内。结果表明,使用安培型氨气微传感器检测氨氮的方法是可行的。微池薄液层的设计使传感器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同时使氨气可以迅速扩散到电极表面,保证了传感器的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监测 氨氮 安培型氨气微传感器 薄液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ASP模型的东辽河水质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姜雪 卢文喜 +1 位作者 张蕾 安永凯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6-30,共5页
借助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根据东辽河的水流特性、水文、污染源的调查资料及水质实测资料,选用USEPA研发并推荐使用的水质分析模拟程序WASP的最新版本WASP7.3,定量描述排入河流中污染物的数量与河水水质之间的关系,分析和掌握东辽... 借助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根据东辽河的水流特性、水文、污染源的调查资料及水质实测资料,选用USEPA研发并推荐使用的水质分析模拟程序WASP的最新版本WASP7.3,定量描述排入河流中污染物的数量与河水水质之间的关系,分析和掌握东辽河2009年主要污染物(氨氮)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WASP7.3模型在东辽河流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从年内变化特征看,在枯水期各段氨氮浓度最大,其次是丰水期,平水期最小;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在第8、9和第10段(辽源市下游)氨氮超标严重。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物向河流的排放和降水量的减少是东辽河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为改善东辽河水环境质量及保护流域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模拟 WASP 氨氮 东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及水质响应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佳宁 徐顺青 +3 位作者 武娟妮 卢静 张筝 程亮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65-1074,共10页
从流域尺度评估污染物减排与水质响应成为我国水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十二五”期间长江10个子流域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效果及水质响应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环保投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 从流域尺度评估污染物减排与水质响应成为我国水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十二五”期间长江10个子流域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效果及水质响应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环保投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长江流域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然而不合理的环保投资结构导致流域水污染治理效率并不高。不同流域污染负荷差异显著,长江中下游负荷量约为源头区的4倍。不同污染物的水体质量浓度与流域负荷量之间的响应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长江各流域水体氨氮质量浓度对流域的氨氮负荷量变化表现出积极的响应关系,相比之下,长江各流域水体高锰酸盐指数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与流域化学需氧量负荷的变化并不一致。建议调整长江流域污染治理的环保投资结构,提高生活源污染的治理效率,同时在分析流域总量减排与水质响应不确定性基础上,优化和调整流域污染物管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化学需氧量 氨氮 流域尺度 环保投资 水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近10a地表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嵇晓燕 孙宗光 +2 位作者 聂学军 姚志鹏 陈亚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9-102,共4页
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2006—2015年的数据,对黄河流域近10 a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水污染防治主要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年平均值均呈显著下降趋势;黄河干流水... 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2006—2015年的数据,对黄河流域近10 a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水污染防治主要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年平均值均呈显著下降趋势;黄河干流水质一直保持优良,主要支流由重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沿黄各省(区)除了甘肃和内蒙古的化学需氧量有所升高外,其余各省(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年均浓度值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污染物排放量的逐年递减和地表水资源量的增加是黄河流域近10 a地表水质改善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水质 污染 化学需氧量 氨氮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研究进展及建立我国氨氮水质基准的探讨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业耀 张铃松 +1 位作者 孟凡生 周岳溪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8-113,共6页
水质基准是制定水质标准限值的重要依据,是科学的水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水生生物水质基准制定方法进行概述,综合分析了评价因子法、毒性百分数排序法、物种敏感度分布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基准制定方法的发展趋势... 水质基准是制定水质标准限值的重要依据,是科学的水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水生生物水质基准制定方法进行概述,综合分析了评价因子法、毒性百分数排序法、物种敏感度分布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基准制定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合国外研究进展和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氨氮水质基准的建立进行探讨,提出在不同毒性数据积累的情况下应当结合方法学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以相对保守的方式制定我国的氨氮水质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基准 评价因子法 统计外推法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养殖水体不同水层水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朱浩 刘兴国 +3 位作者 王健 顾兆俊 程果锋 LIN Chang Kwei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15,共4页
为探讨池塘养殖水体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在上海市标准化养殖池塘里进行了水质参数监测和分析,研究了池塘上层、中层、下层不同水层的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年中池塘水质呈季节性变化,氨氮均值在9—11月最高,在5月份最低;溶氧均... 为探讨池塘养殖水体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在上海市标准化养殖池塘里进行了水质参数监测和分析,研究了池塘上层、中层、下层不同水层的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年中池塘水质呈季节性变化,氨氮均值在9—11月最高,在5月份最低;溶氧均值在9—11月最低,在12月至次年3月最高;pH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不同水质参数日变化研究发现,一天中氨氮值在6:00左右最高,在17:00左右最低;溶氧最高值出现在15:00—17:00,最低值在5:00左右;pH在1:00最低,14:00左右最高。养鱼池塘水体有较明显的分层现象,上层、中层、下层不同水层的氨氮、溶氧、pH均有差异。一天中氨氮与溶氧总体呈负相关性(t<0.05),溶氧值升高时氨氮值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 水层 水质变化 氨氮 溶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F神经网络和小波分析的水质异常检测方法 被引量:8
18
作者 侯迪波 陈玥 +2 位作者 赵海峰 黄平捷 张光新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8-141,共4页
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自然或人为事件下的水质异常,对保护水环境和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水质背景数据波动大时异常检测性能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和小波分析的水质异常检测算法。通过引入RBF神经网络预测水质,对... 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自然或人为事件下的水质异常,对保护水环境和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水质背景数据波动大时异常检测性能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和小波分析的水质异常检测算法。通过引入RBF神经网络预测水质,对预测值和真实值相比较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滑动窗口小波去噪,对各时刻偏离原点的距离与特定阈值比较后判定水质是否异常。以某水源水库在线监测氨氮值为研究对象验证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与时间序列增量方法比较,算法具有更高的异常检测率和较低的误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异常检测 RBF神经网络 小波去噪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下游污染负荷与水质响应关系模型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刚 黑鹏飞 +2 位作者 雷坤 富国 乔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3-893,共11页
为了研究赣江下游入河污染物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建立了基于WASP(Water q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模型富营养化原理和ELADI(Eulerian-Lagrangian Alternating Direction Implicit Method)有限差分方法的正交曲线平面二维水环... 为了研究赣江下游入河污染物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建立了基于WASP(Water q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模型富营养化原理和ELADI(Eulerian-Lagrangian Alternating Direction Implicit Method)有限差分方法的正交曲线平面二维水环境模型WESC2D(Two-Dimensional Water Environment Simulation Code)。模型采用基于双线性插值及亚网格技术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求解对流项,在简单的浓度峰输运和赣江下游溶解氧变化过程算例检验的基础上,计算与分析了赣江下游入河排污口氨氮污染负荷与水质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WESC2D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解析解吻合良好,有效地减少了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的数值耗散,并为赣江下游污染负荷与水质响应关系计算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溶解氧 赣江下游 WASP模型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水的侵蚀性因子对发电厂凝汽器不锈钢管材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万友 周定 李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6-81,共6页
以污水处理厂的二级排放水经膜生物反应器、弱酸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后回用于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为背景,研究了其水质中氨氮、化学需氧量(chemlcal oxygen demand,COD)在蒸发浓缩过程中的转化规律;采用电化学方法、正交实验方法、表... 以污水处理厂的二级排放水经膜生物反应器、弱酸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后回用于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为背景,研究了其水质中氨氮、化学需氧量(chemlcal oxygen demand,COD)在蒸发浓缩过程中的转化规律;采用电化学方法、正交实验方法、表面成像分析技术(扫描电镜)研究了氨氮浓度、COD浓度和介质pH值对凝汽器管材316L不锈钢表面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蒸发浓缩过程中氨氮约80%以上被硝化和解吸,COD在浓缩初期以线性趋势上升,当水样倍率达到4倍时,COD增长到3.0倍;在试验条件下,氨氮浓度≥18mg/L时,316L不锈钢电极的点蚀电位有明显下降,电极表面达到击穿电位后,表面形成大块黑色腐蚀斑,说明对316L不锈钢耐蚀性能影响显著;介质pH值在8.3~8.5范围内,COD〈300mg/L,氨氮浓度〈5mg/L对316L不锈钢管的耐蚀性基本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6L不锈钢管 中水 冷却系统 氨氮浓度 化学需氧量(COD)浓度 电化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