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1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入介质和注入方式对致密油提高采收程度影响实验研究——以大庆扶余储层为例
1
作者 汤勇 袁晨刚 +3 位作者 何佑伟 黄亮 于福吉 梁秀丽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4-563,共10页
致密油藏作为目前中国油气藏开发重点,因储层物性差、连通性不佳、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导致其开采难度大。在致密油藏开采过程中,不同注入介质和注采方式对致密油藏开采的机理及提采效果不明确,从而严重制约了致密油藏的高效开采。以中国... 致密油藏作为目前中国油气藏开发重点,因储层物性差、连通性不佳、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导致其开采难度大。在致密油藏开采过程中,不同注入介质和注采方式对致密油藏开采的机理及提采效果不明确,从而严重制约了致密油藏的高效开采。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扶余储层为例,开展不同注入介质(CO_(2)、活性剂)及不同注入方式(驱替、吞吐、气水交替)的地层岩心动态注入室内实验,研究不同注入介质及注入方式对致密油藏的提采机理及提采效果。结果发现:气水交替驱与CO_(2)气驱相比,地下原油采出程度提高了4.14%,与活性剂驱相比,地下原油采出程度提高了15.38%;气水交替吞吐与CO_(2)吞吐相比,地下原油采出程度提高了0.54%,与活性剂吞吐相比,地下原油采出程度提高了5.09%。建立驱油优势通道后的驱替比吞吐具有更大的波及体积与洗油效率,且气水交替注入较单一介质注入有效地降低了流体窜流,增大了对细小孔隙的清扫。由于CO_(2)注入对地层原油的降黏及溶解气驱效果较好,CO_(2)注入采出程度高于活性剂注入。同等注采条件下,低黏度原油的采出程度高于高黏度原油,黏度的增大显著增大了渗流阻力。研究得出了不同注入介质及不同注入方式对致密油藏开发的提采程度差异,为致密油藏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实验及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活性剂 驱替 吞吐 气水交替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岩心驱油图像识别自动计量方法
2
作者 郭玲玲 胡绍彬 钟会影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8-875,共8页
针对传统试管计量方法应用于低渗透岩心驱油实验时存在的问题,根据驱油时产出的油水在管线中呈油水段塞式流动的特征,提出基于计算机图像识别的低渗透岩心驱油自动计量方法:以等径透明毛细直管作为出口计量管,用摄像机拍摄其不同时刻的... 针对传统试管计量方法应用于低渗透岩心驱油实验时存在的问题,根据驱油时产出的油水在管线中呈油水段塞式流动的特征,提出基于计算机图像识别的低渗透岩心驱油自动计量方法:以等径透明毛细直管作为出口计量管,用摄像机拍摄其不同时刻的图像,按照油水的颜色特征从图像识别出油水段塞的长度,结合计量管的内径计算出相应时段驱出的油水体积。基于此方法进一步提出岩心出口管线“死体积”校正、流体计量滞后于压力记录处理、驱替结束条件判断等自动驱油实验关键环节的解决方案,设计了自动驱油实验装置。对相同条件下的驱油实验分别采用图像识别和传统方法进行计量。结果表明,图像识别计量方法得出的累产油量与实际驱出总油量近似相等,计量结果可靠;得出的驱替特征曲线形态与传统计量方法的曲线形态吻合,并且能更好地呈现驱替初期和末期采收率及含水率等参数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计量 低渗透岩心 图像识别 驱油 油水段塞 自动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底水油藏底部注水方法及应用
3
作者 宋鹏 张心罡 +4 位作者 杨卫国 王楠 石坚 谢启超 段文豪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381,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底水油藏天然能量不足、压力系数低、渗透率低、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常规注水开发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为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提出了底部注水理念。从底水能量、渗透率各向异性、隔层渗透率、夹层频率和沉积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底水油藏天然能量不足、压力系数低、渗透率低、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常规注水开发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为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提出了底部注水理念。从底水能量、渗透率各向异性、隔层渗透率、夹层频率和沉积韵律5个影响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因素入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对比油层注水和底部注水采收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底部注水开发可有效增大底水能量,实现油水界面均匀抬升,大幅延长中—低含水采油期,较油层注水最终采收率提高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系 低渗透底水油藏 数值模拟 注水部位 底部注水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优化与性能分析
4
作者 邢雷 刘昶 +4 位作者 蒋明虎 赵立新 高扬 李新亚 关帅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619,共9页
为适应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工艺,减少井下采油回注设备成本,提出一种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结合试验设计、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方法,对水力旋流器结构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与参数优化,构建了结构参数与分离效率间的数学关系模型,... 为适应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工艺,减少井下采油回注设备成本,提出一种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结合试验设计、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方法,对水力旋流器结构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与参数优化,构建了结构参数与分离效率间的数学关系模型,获得了结构参数的最佳匹配方案,并分析了操作参数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结构优化后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由91.2%提升至99.3%。当分流比为40%、含油浓度为1%、入口流量为5 m^(3)·h^(-1)时,达到最佳分离效率99.83%。模拟与实验呈现较好的一致性。研究可为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技术的实施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水力旋流器 同井注采 分离性能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老区高含水油藏高通量水洗微观剩余油赋存机理
5
作者 罗波波 燕高飞 +6 位作者 谢敏 郭立强 蒲保彪 陈道远 齐桂雪 杨祖贵 张昀徽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2,共6页
东濮老区注水开发近40 a,已进入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阶段,因此需明确不同渗透率储层高通量水洗后微观动用规律及机理,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策略调整。文中综合高通量水洗油岩心实验、微流控实验及微观流动模拟,明确了不同渗透率储层高... 东濮老区注水开发近40 a,已进入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阶段,因此需明确不同渗透率储层高通量水洗后微观动用规律及机理,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策略调整。文中综合高通量水洗油岩心实验、微流控实验及微观流动模拟,明确了不同渗透率储层高含水阶段的驱替特征,揭示了高通量水洗中剩余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渗透率大于50×10^(-3)μm^(2)的储层在高通量水洗阶段(岩心尺度30~1000 PV)驱油效率可进一步提高7.50百分点以上,微观波及范围变化不大,主要通过水力冲刷、润湿剥离动用水驱流线控制孔喉内的膜状、滴状等剩余油类型;而对于渗透率低于50×10^(-3)μm^(2)的储层,受孔喉尺寸以及连通性的影响,进入高含水阶段水驱微观波及范围有限,高通量水洗难以有效动用剩余油,宜在主流线达30~50 PV时转变注水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水洗 岩心驱替实验 微流控实验 孔隙尺度 微观剩余油 赋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含气对油水分离管柱流场特性及性能影响
6
作者 蒋明虎 汪帆 +3 位作者 邢雷 赵立新 李新亚 陈丁玮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61-3372,共12页
同井注采技术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经济开采的有效途径,但含气条件对井下油水分离的不利影响成为限制同井注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双泵抽吸式油水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PIV流场测试及高速摄像实验研究方法,开展不... 同井注采技术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经济开采的有效途径,但含气条件对井下油水分离的不利影响成为限制同井注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双泵抽吸式油水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PIV流场测试及高速摄像实验研究方法,开展不同含气量下油水分离管柱的流场特性及分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含气量的增加会导致旋流器溢流管内轴向速度降低,旋流腔内切向速度最大值由2.98 m/s降低为2.88 m/s;此外,气相会扩大旋流器内低压区范围,致使旋流器内压力水平下降;并且,气相会加剧流场湍流现象,采出段内湍流动能最大值由0.21 J/kg增加到0.32 J/kg;随着含气量的增大,油相分离效率降幅加快,在研究范围内最大下降了14.43%。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呈现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旋流器 油水分离 同井注采 分离性能 流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
7
作者 杨清海 廖成龙 +5 位作者 贾德利 祝英俊 于川 孔令维 于洋 杜凯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6,共13页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用电磁耦合原理实现管柱间电能与信号的近距离无线传输,为井下多个智能配产器供电,并实现双向通讯。研制了适应井下复杂工况的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智能配产器、地面控制器等核心工具,以及大通径丢手锚定器、油井过电缆封隔器等配套工具,实现了技术定型。在大庆油田完成10口井现场试验,两管柱井下对接快捷、可靠,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工作稳定,实现了井下分层流量、压力、温度的实时监测和分层产液量调控,提高了储层认识程度,取得了增油、降含水的生产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 电磁耦合 电能无线传输 信号无线传输 井下实时监测 注采协同调控 降水增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不同流体驱油效率实验 被引量:3
8
作者 陈超 晏晓龙 +1 位作者 罗晓静 甄延明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O_(2)的驱油实验,并对不同流体注入前后,进行岩心核磁共振扫描及原油赋存孔隙直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CO_(2)驱可提高原油采出程度21.58%,驱油效率及原油动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O_(2)、CH_(4)、H_(2)O和N_(2)。N_(2)主要动用较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170.9 nm;CH_(4)主要动用中—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48.7 nm;CO_(2)可以动用各个尺寸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最低,为27.8 nm。油田现场建立CO_(2)驱先导试验区,注CO_(2)后产液量上升,含水率下降,产油量增加,研究成果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油藏 水驱 气驱 CO_(2)驱 驱油效率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油藏CO_(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实验及应用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晶晨 李杰 +2 位作者 张文 盛国荣 董海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为了研究砾岩油藏水驱后CO_(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现场应用效果,以新疆油田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为例,通过开展细管、核磁共振、岩心驱替实验,对CO_(2)-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孔隙尺度下CO_(2)混相驱微观特征、岩心尺度下CO_(2)混相驱... 为了研究砾岩油藏水驱后CO_(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现场应用效果,以新疆油田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为例,通过开展细管、核磁共振、岩心驱替实验,对CO_(2)-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孔隙尺度下CO_(2)混相驱微观特征、岩心尺度下CO_(2)混相驱影响因素开展研究,并对现场注气试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为24.1 MPa;油藏水驱后的CO_(2)混相驱主要动用孔隙半径大于0.5μm的中孔、大孔内的剩余油,分别提高采收率8.52、26.03百分点;在混相条件下,CO_(2)注入速度为0.5 m L/min时提高采收率最高,可达35.89百分点,推荐矿场单井注气速度为18 t/d;采用段塞尺寸0.3 PV分4轮次水气交替注入,最终采收率最高为79.25%。现场试验评价显示: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注气适应性强,储层视吸气指数升高至1.0 t/(d·MPa),油井见效比例超过60%,其中45%的见效井初步实现混相驱;油井压裂引效措施增产效果明显,累计增油量为4 174 t,平均单井日增油量为3.5 t。研究成果可为M井区后续CO_(2)混相驱工业化开发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CO_(2)驱油 混相驱 提高采收率 注气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气分散体系驱油微观机理研究
10
作者 尚祯浩 伍家忠 +2 位作者 熊伟 张墨习 陈兴隆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低渗透储层孔隙小、喉道细、渗流阻力大,常规水驱采出程度仅为20%左右,而注气开发不仅受气源的限制,更因气窜等问题严重影响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因此,提出了针对低渗透储层的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技术。为认识水气分散体系微观驱油机理,利用... 低渗透储层孔隙小、喉道细、渗流阻力大,常规水驱采出程度仅为20%左右,而注气开发不仅受气源的限制,更因气窜等问题严重影响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因此,提出了针对低渗透储层的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技术。为认识水气分散体系微观驱油机理,利用微观刻蚀模型、高速摄像机采集和ImagePro Plus6.0软件识别等手段,通过水驱、气驱及水气分散体系驱油实验,记录、识别和定量计算分析了驱替过程中流体流动特征及分布规律。实验研究表明,水驱主要动用区域为主流通道,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模型的边部及角部;CO_(2)气窜特征明显,气体主要在孔隙中心流动,并在孔隙壁面形成水膜/油膜;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进入孔隙后与油相“高度”混合,混合后的微气泡既能产生“封堵”作用,增大主流通道渗流阻力,又能促使后续流体改向进入水驱或气驱未波及的小孔隙中,扩大波及体积作用明显,对边部及角部剩余油驱替作用显著,甚至能将盲端中的残余油全部采出。水驱、气驱及水气分散体系驱的采收率分别为71.6%、82.0%和91.0%,水气分散体系在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机理 水气分散体系 渗流阻力 波及体积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响应材料在油气钻采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崔强 王孝山 +1 位作者 邱康 何淼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79-1888,共10页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非常规储层推进,井下高温高压、高盐度及强剪切等复杂环境对油田化学材料提出了更严苛挑战。CO_(2)响应材料通过可逆质子化机制,诱导乳化-破乳、成胶-破胶、溶胀-收缩等可逆结构转变,表现出优异的智能...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非常规储层推进,井下高温高压、高盐度及强剪切等复杂环境对油田化学材料提出了更严苛挑战。CO_(2)响应材料通过可逆质子化机制,诱导乳化-破乳、成胶-破胶、溶胀-收缩等可逆结构转变,表现出优异的智能调控性能,已成为油气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综述了其在钻完井、清洁压裂、驱油防窜及油水分离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尽管取得一定成果,现阶段该类材料仍面临响应机制认知不足、结构设计复杂、现场适应性差和成本高等问题。未来应加强材料结构简化与响应性能优化,并结合碳封存和CO_(2)驱油等技术,推动其在绿色高效油气开发中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响应 可逆质子化 钻完井 压裂 驱油防窜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注水井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实践
12
作者 韩文强 李英伟 刘兴斌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68-1977,共10页
随着国内陆上老油田剩余油挖潜难度不断增大,传统分层注水技术表现出测调效率低、精度差、下井作业频繁、生产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不能达到进一步改善驱油效果、实现精细注水的战略目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智能注水井在低渗... 随着国内陆上老油田剩余油挖潜难度不断增大,传统分层注水技术表现出测调效率低、精度差、下井作业频繁、生产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不能达到进一步改善驱油效果、实现精细注水的战略目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智能注水井在低渗透油田应用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利用智能分层注水技术分析井筒及储层状态的新方法。通过在油田低渗透区块智能注入井上进行现场试验研究,验证了对于3~7段的分层注入井,分层流量测量及调节精度优于5%、调节时间30~60min、操作成本约2000CNY,分别为传统工艺的1/6、1/30和1/10,实现了对储层注水的精细化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显著提高了注水效率和原油采收率。不仅如此,依托智能注水井可以实现储层参数实时监测,其中低渗透储层可在10min内录取有效的单层指示曲线,在5h内录取有效的关层压力恢复曲线;相比于传统工艺,提高了数据录取效率和质量,依此可对注采方案、储层状态和实施措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以满足油藏分析的需求,为智能分层注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注水井 低渗透油田 分层流量调配 压力降落曲线 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源的套后储层监测系统与影响规律研究
13
作者 郝希宁 李中 +3 位作者 党博 王宇 盛磊祥 李梦博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0,共6页
为实现油水界面等储层参数的实时监测和井筒生产的在线精确控制,基于瞬变电磁理论,建立了基于线源的套后储层监测系统。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套后储层监测系统的基本特性和不同因素对线源套后储层探测性能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将套... 为实现油水界面等储层参数的实时监测和井筒生产的在线精确控制,基于瞬变电磁理论,建立了基于线源的套后储层监测系统。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套后储层监测系统的基本特性和不同因素对线源套后储层探测性能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将套管作为线源可施加更大的电流,二次场信号强度与线源电流呈正相关;线源适宜发射长度在300 m左右,套管壁厚越大,电场响应幅值越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线源的套后储层监测系统在15 m范围内有较好的油水界面识别能力,可为油气井在线监控和稳油控水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源 储层监测 油水界面 稳油控水 智能控制 瞬变电磁 注水 套后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KN模型的致密油藏注水诱导裂缝数值模拟方法
14
作者 石登科 程时清 +3 位作者 赵丹凤 汪洋 刘秀伟 徐泽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5,共12页
裂缝性致密油藏注水过程中天然裂缝开启,能够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同时易形成水淹通道。因此,阐明天然裂缝开启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对于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将PKN模型与油水两相渗流模型耦合的方法,即利用嵌入式离散... 裂缝性致密油藏注水过程中天然裂缝开启,能够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同时易形成水淹通道。因此,阐明天然裂缝开启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对于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将PKN模型与油水两相渗流模型耦合的方法,即利用嵌入式离散裂缝建立精细表征水驱过程中裂缝动态变化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将其结果与解析解对比验证其准确性。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定压注水时井底处裂缝扩展速度呈现初期快后期慢的特征。注水诱导裂缝的扩展过程中,伴随着裂缝的开启闭合,裂缝内平均压力呈现波动。一注一采模式下,存在裂缝长度临界值,低于临界值有利于扩大水驱波及体积,高于临界值易引起水窜。利用提出的裂缝扩展耦合模型对X低压致密油藏开展不稳定注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稳定注水能够适度诱导裂缝开启,增大水驱波及体积,避免油井快速水淹,极大地改善致密油藏水驱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N模型 两相渗流 致密油藏 数值模拟 不稳定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致密油藏水平井缝间增产方法
15
作者 邸士莹 赵云飞 +3 位作者 马收 魏玉华 程时清 缪立南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4,共7页
致密油藏水平井经过多轮次的注水吞吐开采后,地层压力和产量下降快。针对致密油藏注水困难和水平井缝间干扰的问题,利用注水诱发天然裂缝扩展机理、面积注水开发方法及同井注采原理,从井网、管柱设计、注采工作制度方面,以致密油藏M区... 致密油藏水平井经过多轮次的注水吞吐开采后,地层压力和产量下降快。针对致密油藏注水困难和水平井缝间干扰的问题,利用注水诱发天然裂缝扩展机理、面积注水开发方法及同井注采原理,从井网、管柱设计、注采工作制度方面,以致密油藏M区块为例对水平井缝间增产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多井缝间面积注水开发方式,设计匹配实际区块的管柱工艺,设置同时注采和间注间采2种注采制度,模拟实际井组生产10 a,参考多项指标探讨缝间面积注水方法开发方式的可行性。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缝间面积注水方法能够促使注入水均匀径向推进,消除缝间干扰、扩大注水波及范围,增强驱替作用,大幅提高累计产油量。研究成果可为致密油藏水平井多井缝间面积注水开发方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水平井 面积注水 缝间增产 类反七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水驱油田高含水期控水稳油关键开采技术现状与展望
16
作者 刘义刚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6,共10页
渤海油田原油增量是国内原油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效、稳定开发对于保障国内原油供给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渤海油田开发进入高-特高含水阶段,需要研发适合海上特点的水驱油田控水稳油开采技术。立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挑战... 渤海油田原油增量是国内原油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效、稳定开发对于保障国内原油供给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渤海油田开发进入高-特高含水阶段,需要研发适合海上特点的水驱油田控水稳油开采技术。立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挑战,历经十余年的技术攻关与实践探索,渤海水驱油田控水稳油开采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与进展。重点阐述了渤海油田分注分采、高效调堵、增产增注、高效举升等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应用成果。未来,渤海油田将继续针对水驱油田控水稳油开采难题,重点攻关精细注采联调联控、自调控调剖调驱、低成本解堵增产增注与机采井高效能采油等技术,探索更为高效、智能、低能耗的海上油田开采技术,进一步推动渤海水驱油田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水驱油田 高含水期 控水稳油 分注分采 高效调堵 增产增注 高效举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渗流特征
17
作者 路研 刘宗宾 +2 位作者 廖新武 李超 王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7-1090,共14页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复杂,微纳米尺度渗流特征的三维定量表征和赋存机理分析对于精细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相对低速和相对高速水驱条件下的油水两相驱替实验,选取G油田沙四上亚段两块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相似的亲水...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复杂,微纳米尺度渗流特征的三维定量表征和赋存机理分析对于精细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相对低速和相对高速水驱条件下的油水两相驱替实验,选取G油田沙四上亚段两块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相似的亲水型砂岩样品,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不同驱替阶段油相和水相在三维孔隙空间的分布,探讨了水驱过程中油相在三维孔隙空间和单个孔隙中的赋存特征和变化情况;此外,结合有限体积法,研究还明确了水驱开发过程中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驱替模式及水驱速率等多因素控制下的渗流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驱过程中,大而连续的油滴被打散,逐渐分离成小的油滴并呈离散状态分布在三维孔隙空间;水驱过后油滴的连通性变差,几何形态变得更加平滑和规则;微观非均质性强且连通性较好的砂岩在水驱开发过程中普遍发育优势水流通道,水相的绕流和窜流行为导致其在孔隙空间中的波及效率较低;水驱速率也是影响驱油效率和油水运移路径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水驱速率可以显著增大注水毛管数,从而提高采收率。研究还发现,低渗透砂岩油藏在合适的界面张力条件下,采用提高油水黏度比和增加注水毛管数的驱替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 孔隙结构 油水两相驱替 有限体积法 渗流特征 采收率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高倍水驱油微观驱油规律试验
18
作者 李彦来 杨东东 +2 位作者 刘春艳 王美楠 郭敬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88,共6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高倍数水驱油的微观机制和岩心物性的时变规律,以指导海上油田高含水后期开发。采用先进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利用在线原位成像试验实现岩心高倍数水驱过程的可视化;同时,基于水驱过程中的岩心动态核磁T_(2)谱,量化不同孔隙... 为了进一步明确高倍数水驱油的微观机制和岩心物性的时变规律,以指导海上油田高含水后期开发。采用先进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利用在线原位成像试验实现岩心高倍数水驱过程的可视化;同时,基于水驱过程中的岩心动态核磁T_(2)谱,量化不同孔隙内微观驱油效率,分析不同位置岩心孔隙的变化;最后,基于试验结果建立储层尺度的渗透率时变模型。结果表明:高倍水驱能够大幅度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提高驱油效率,中孔的贡献最大,大孔与小孔的贡献相对较小;高倍水驱会改变有效孔隙分布,沿着水驱方向,靠近注入端的岩心内有效孔隙增多,而靠近出口端的有效孔隙减少;在高倍水驱后岩心的有效孔隙度增大,渗透率也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倍水驱 微观机制 核磁共振 驱油效率 物性时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水驱普通稠油油藏的乳化驱油机理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宝泉 吴光焕 +2 位作者 赵红雨 吴伟 孙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5,共8页
为了研究乳化降黏驱油剂对不同渗透率的水驱普通稠油油藏的驱油效率和孔隙尺度增效机理,选取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J1)、α-烯基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J2)、十二烷基羟磺基甜菜碱(J3)、J3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盐复配表面活性剂(J4)作为驱... 为了研究乳化降黏驱油剂对不同渗透率的水驱普通稠油油藏的驱油效率和孔隙尺度增效机理,选取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J1)、α-烯基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J2)、十二烷基羟磺基甜菜碱(J3)、J3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盐复配表面活性剂(J4)作为驱油剂,开展了4种驱油剂一维驱油和微观驱油模拟实验,明确了乳化降黏驱油剂在孔隙尺度的致效机理。结果表明,降低界面张力对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大于提高乳化降黏率。在油藏条件下,乳化降黏驱油剂需要依靠乳化降黏和降低界面张力的协同增效作用,才能大幅提高驱油效率。乳化降黏驱油剂的乳化能力越强、油水界面张力越低,驱油效率增幅越大。当化学剂乳化降黏率达到95%时,油水界面张力从10^(-1)mN/m每降低1个数量级,化学剂在高渗透和低渗透岩心中的驱油效率依次提高约10.0%和7.8%。乳化降黏驱油剂注入初期通过降低界面张力,使得高渗透岩心和低渗透岩心中的驱替压力分别为水驱注入压力的1/2和1/3,从而提高注入能力。注入后期大块的原油被乳化形成大量不同尺寸的油滴,增强原油流动性,提高驱油效率。乳化形成的界面相对稳定的稠油油滴,能暂堵岩石的喉道和大块稠油与岩石颗粒形成的通道。油滴的暂堵叠加效应,使高渗透和低渗透岩心的驱替压差分别为水驱压差的5.2倍和32.3倍,大幅提高了注入压力,从而扩大平面波及面积。降黏驱油剂驱油实现了提高驱油效率的同时扩大波及范围。研究结果为水驱稠油开发用驱油剂的研发提供参考,为大幅提高水驱普通稠油采收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驱油剂 水驱 乳化 降黏 界面张力 致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二类B油层聚驱剖面动用规律及其改善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丛丛 曹瑞波 +3 位作者 孙洪国 樊宇 郭松林 梁国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7-573,共7页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开发对象转向性质较差的二类B油层,现有聚合物与油层适应性不强,剖面动用规律不明确,不同地区聚驱开发效果差异较大。针对上述问题,应用矿场剖面数据统计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二类B油层剖面动用规律...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开发对象转向性质较差的二类B油层,现有聚合物与油层适应性不强,剖面动用规律不明确,不同地区聚驱开发效果差异较大。针对上述问题,应用矿场剖面数据统计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二类B油层剖面动用规律和剖面改善方法。结果表明:从吸水层动用情况来看,喇嘛甸地区由于发育厚层河道砂,油层物性好,油层有效厚度动用比例最高,油层以多次动用为主,突进层多,相对吸液量高;萨中和萨南地区河道砂发育规模小,薄砂层较多,物性差,有效厚度动用比例较低,但聚驱后,有效厚度动用比例相比水驱分别增大了12.5%和15.4%,渗透率为100~300 mD的储集层吸入剖面改善明显;从未吸水层动用来看,二类B油层纵向非均质性强,导致层间有效厚度未动用比例较高,剖面改善应以均衡层间动用为主;抗盐聚合物高、低质量浓度交替注入可延缓含水率上升时间,增加低渗透层吸液量,聚驱采出程度提高显著。在喇嘛甸北北块A区开展了DS1200抗盐聚合物和高、低质量浓度交替注入试验,降水增油效果好,可为大庆油田二类B油层聚驱剖面改善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二类B油层 聚合物驱 吸水剖面 驱油实验 抗盐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