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esel oil infiltration in soils with selected antecedent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1
作者 马艳飞 李永霞 +3 位作者 S.H.Anderson 郑西来 冯雪冬 高佩玲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924-1930,共7页
The effects of soil texture,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on diesel oil infiltration in fine sand and silty clay loam materials were evaluated. Three physical and two empirical equations express diesel oil i... The effects of soil texture,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on diesel oil infiltration in fine sand and silty clay loam materials were evaluated. Three physical and two empirical equations express diesel oil infiltration through soils with time, with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greater than 0.99. Diesel oil infiltrates more quickly in the fine sand than in the silty clay loam material. Diesel oil infiltration rates are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for the silty clay loam material. The infiltration rate of diesel oil in the fine sand material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increasing initial water content. The diesel oil saturated conductivity(Kdiesel)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bulk density for the silty clay loam column. Diesel oil sorptivity(S) decreases linearly with increased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of the silty clay loam material. Changes in empirical parameters relative to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are similar to the parameter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iltration diesel oil soil physical and empirical models initial water content bulk den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ical capacitance volume tomography for measurement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in vessel experiments
2
作者 Muhammad Mukhlisin Marlin Ramadhan Baidillah Mohd Raihan Tah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358-364,共7页
Electrical capacitance volume tomography(ECVT) is a recently-developed technique for real-time,non-invasive 3D monitoring of processes involving materials with strong contrasts in dielectric permittivity.This work is ... Electrical capacitance volume tomography(ECVT) is a recently-developed technique for real-time,non-invasive 3D monitoring of processes involving materials with strong contrasts in dielectric permittivity.This work is first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to visualization of water flow in soil.We describe the principles behind the method,and then demonstrate its use with a simple laboratory infiltration experiment.32 ECVT sensors were installed on the sides of an empty PVC column.Water was poured into the column at a constant rate,and ECVT data were collected every second.The column was then packed with dry sand and again supplied with water at a constant rate with data collected every second.Data were analyzed to give bulk average water contents,which proved consistent with the water supply rates.Data were also analyzed to give 3D images(216 voxels) allowing visualization of the water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experiments.Result of this work shows that water infiltration into the soil,wall flow,progress of the unstable wetting front and the final water distribution are clearly vi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electrical capacitance volume tomography real time imag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No. 6 (399) 2015
3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6期77-77,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水土保持》 英文摘要 期刊 编辑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小浪底土石坝形变监测与稳定性模拟 被引量:8
4
作者 刘辉 朱梦源 +2 位作者 赵文飞 李葛爽 周泊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探索土石坝形变规律及稳定性分析是全球水利工程所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采用2017年3月至2021年9月小浪底土石坝55景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到小浪底土石坝近5... 探索土石坝形变规律及稳定性分析是全球水利工程所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采用2017年3月至2021年9月小浪底土石坝55景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到小浪底土石坝近5年从坝顶至坝底呈现“阶梯状”形变趋势,最大形变量达到-86.09 mm;并结合库水位、降雨量等因素,发现坝体整体呈现“夏急冬缓”的季节性形变趋势。进一步采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小浪底土石坝的模拟模型进行渗流、应力分析。在高库水位情况下,相较于低水位情况,坝体渗流量更大、形变速率更大;在应力分析部分,发现坝体的垂直向形变趋势与InSAR监测结果相吻合,亦呈现“阶梯状”形变。研究成果不仅为小浪底土石坝运行稳定性分析及形变历史回溯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也说明PS-InSAR技术与二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技术在水利工程监测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土石坝 形变监测 稳定性分析 库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致密碎粉岩富水地层的高强丙烯酸盐注浆材料研发及渗透加固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磊 宓祥云 +4 位作者 李召峰 屠文锋 谢云鹏 胡浩 王康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534,共10页
针对富水致密软弱围岩致灾性强、常规注浆材料适用性弱的问题,开展了新型高强丙烯酸盐注浆材料研发,分析了其聚合反应机理及工作性能影响规律,研究了该新型材料对致密碎粉岩的渗透加固特性。基于有机-无机互穿网络方法,研发了高强丙烯... 针对富水致密软弱围岩致灾性强、常规注浆材料适用性弱的问题,开展了新型高强丙烯酸盐注浆材料研发,分析了其聚合反应机理及工作性能影响规律,研究了该新型材料对致密碎粉岩的渗透加固特性。基于有机-无机互穿网络方法,研发了高强丙烯酸盐注浆材料,由主剂、无机改性剂、引发剂、促进剂、交联剂等原料组成,具有高强、高渗的显著特点;高强丙烯酸盐材料两组分混合后聚合反应充分,无机网络结构均匀穿插于丙烯酸盐有机凝胶网络中;基于正交试验获得了不同组成的新型材料胶凝时间、凝胶体抗压强度及吸水膨胀率特征指标及组分影响规律,浆液胶凝时间范围为45~201 s,凝胶体单轴抗压强度范围为1.2~2.1 MPa、吸水膨胀率范围为16%~51%,并进一步阐明了新型材料主要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基于室内试验及微观分析,研究了浆液在致密碎粉岩中的渗透加固特性,结果表明高强丙烯酸盐浆液与纯丙烯酸盐浆液的渗透扩散能力接近,远大于水泥浆液,且高强丙烯酸盐材料对碎粉岩颗粒起到明显的包裹强化作用,加固体强度达2.31 MPa,是纯丙烯酸盐材料加固强度的5.4~11.0倍,可为隧洞灾害注浆治理与安全掘进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软弱围岩 碎粉岩 注浆材料 高强丙烯酸盐 有机-无机网络穿插技术 渗透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立井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维好 黄书翔 +8 位作者 王衍森 李伟 杨志江 任彦龙 韩涛 张驰 张涛 骆汀汀 张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14,共23页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在400~800 m深厚土层中和在500~1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及其应用情况,包括:冻结井筒C60~C100、CF80~CF110高承载力混凝土井壁设计与施工技术,深厚土层中冻结井壁破裂灾害防治技术,深厚富水岩层中低渗漏单层井壁技术等。针对2002年以来中国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总结了井壁材料的进步;介绍了横截面、纵剖面井壁结构的发展;归纳了对土层的初始水平水土压力、内层井壁承受的水压、冻结压力、富水岩层中孔隙水引起的井壁水力荷载、井壁竖直附加力等的新认识;简述了井壁力学模型,高径向承载力井壁和内层可缩井壁的力学特性,双层复合井壁之内、外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含水岩层中单层井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和内层可缩井壁的设计理论等的新进展;介绍了大厚度井壁裂漏机理及防裂技术、井壁腐蚀破坏及防治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以及内层可缩井壁和低渗漏单层井壁的施工工艺。针对我国在1500 m超深土层中以及3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将面临的挑战,指出应重点研究:深厚土层中冻结井筒掘进期间浅部外壁破裂新机理,超深土的力学特性,高强、高性能筑壁材料与构件,超高承载力井壁结构及其力学特性,超深冻结井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土层 深厚富水岩层 立井 冻结法凿井 冻结井壁 井壁结构 井壁材料 井壁外载 冻结壁 力学特性 设计理论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对次降雨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意茹 高钰琪 +4 位作者 王中琦 房凤如 韩晓阳 刘文兆 朱元骏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目的]探究土壤水分对次降雨响应过程,揭示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而为缺水地区降水利用和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观测依据。[方法]对2021年黄土塬区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正常施肥)和低产农田(长期不施肥)4种... [目的]探究土壤水分对次降雨响应过程,揭示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而为缺水地区降水利用和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观测依据。[方法]对2021年黄土塬区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正常施肥)和低产农田(长期不施肥)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定位监测,并分析其对大于30 mm的3次降雨事件响应过程。[结果]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的降雨入渗和水分再分布深度也呈增大趋势,最大水分入渗深度分别为300,500,500,500 c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月均土壤含水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小值分别出现在8月、1月、1月和6月,最大值均在10月。雨季后,土壤水分仍处于再分布过程,12月底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水分再分布深度分别达到400,700,800,700 cm;土壤储水量变化滞后于降雨量,9—10月土壤储水量变化最强烈,苜蓿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土壤储水量增幅分别为390.6,197.5,299.8,157.4 mm。[结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亏缺严重的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最为敏感,最大响应深度可达400 cm,土壤储水量变化幅度也最大,水分再分布过程导致其变化滞后于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入渗深度 土地利用方式 次降雨 黄土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沿海拔梯度的空间变异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祯尧 陈思瑾 +2 位作者 张振明 余新晓 夏兵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9-1250,共12页
水源涵养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150-1150m海拔范围内10个海拔梯度上坡面主要水文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水源涵养量随海拔升高呈“降-升-降”的变化规律,在海拔450m处最小(55mm),海拔750m处达到最... 水源涵养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150-1150m海拔范围内10个海拔梯度上坡面主要水文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水源涵养量随海拔升高呈“降-升-降”的变化规律,在海拔450m处最小(55mm),海拔750m处达到最大值(130mm)。水源涵养量在150-450m海拔范围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以蒸散为主要形式的水分输出在这一海拔区间随海拔升高递增,蒸散量占降水量的80%,在750-1150m海拔范围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输入随海拔升高递减。研究区土壤砾石含量高、降雨集中的特点,有利于强降水最大限度发生下渗,土壤水深层渗漏量超过降水量的20%。水分大量下渗有利于补充地下水、降低强降水引发土壤侵蚀的风险,但土壤砾石含量过高保水性太差使得水分大量下渗会造成土壤水分亏缺(-1.61%/a)。以海拔变化表征华北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发现,未来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有减弱的可能,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生态压力或将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水量平衡 生态系统服务 水源涵养 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重盐碱地夹层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洪波 栗现文 +2 位作者 白云岗 卢震林 张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8,115,共10页
为探明重盐碱地夹层土壤在不同情景下的水分入渗特征,对水分入渗曲线、湿润锋、累积入渗量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夹层排序相同、灌水量不同时,随着灌水量增大,水分入渗率增大,湿润锋运移距离增加但均未入渗到最底层。在相同灌水量... 为探明重盐碱地夹层土壤在不同情景下的水分入渗特征,对水分入渗曲线、湿润锋、累积入渗量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夹层排序相同、灌水量不同时,随着灌水量增大,水分入渗率增大,湿润锋运移距离增加但均未入渗到最底层。在相同灌水量下,夹层厚度增加或夹层位置上移对夹层上下层的土壤含水率、湿润锋运移推进时间和累积入渗量的影响更大。打孔灌沙可提高水分入渗率,减少湿润锋运移时间,改善了各土层的剖面含水率,其湿润锋运移深度可达到100 cm外,其他处理中最大仅87.8 cm, Kostiakov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重盐碱地不同剖面构型夹层土壤水分的入渗特性。综上,在重盐碱土壤含夹层的条件下,灌水量过低或夹层上移与加厚均不利于水分入渗,建议在南疆重盐碱地夹层土壤位置在60~80 cm、厚度为10~15 cm的区域,适宜灌水量应在3 150 m^(3)·hm^(-2)以上,结合打孔灌沙措施则能显著改善重盐碱地夹层土壤的水分入渗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盐碱地 夹层土壤 水分入渗 打孔灌沙 南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型橡胶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影响因子
10
作者 马关媛 蒋小金 +3 位作者 刘佳庆 刘文杰 陈春峰 张瑞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72,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林型橡胶林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高效、可持续橡胶林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单一橡胶林(SR)、人工雨林橡胶林(AF)、橡胶-益智复合林(AR)、橡胶-可可复合林(RC)、橡胶-茶树复合林(RT)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和评... [目的]探究不同林型橡胶林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高效、可持续橡胶林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单一橡胶林(SR)、人工雨林橡胶林(AF)、橡胶-益智复合林(AR)、橡胶-可可复合林(RC)、橡胶-茶树复合林(RT)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和评价。[结果]纵观0-100 cm土壤剖面,SR容重最大,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最小;SR初始入渗速率(0.03 cm/min)、平均入渗速率(0.009 cm/min)、稳定入渗速率(0.005 cm/min)均显著低于橡胶复合林;通过拟合发现Horton模型对胶农复合林入渗过程拟合较好且拟合参数具有物理意义;除非毛管孔隙度外,土壤物理性质与初始入渗速率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总累积入渗量、稳定入渗速率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但与平均入渗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稳渗前累积入渗量受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显著(p<0.01)。[结论]结合田间入渗过程,采用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稳渗前累积入渗量来评估不同林型橡胶林土壤水分入渗和储存性能;SR土壤持水能力、渗透性均低于橡胶复合林,其中RC土壤持水能力最好,RT土壤入渗性能最好,因此间作茶树和可可对改善土壤结构及水文特性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入渗 物理性质 入渗速率 拟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加生物炭对东北黑土区土壤结构及融雪水入渗的影响
11
作者 刘超 付强 +1 位作者 侯仁杰 李天霄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3,共13页
东北黑土区季节性冻融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退化严重,融雪水入渗能力下降,不利于农业生产。为调节东北黑土区土壤结构,缓解融雪水春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依托,设置4种不同调控措施(CK-对照组、B20-施加2.0 t·hm^(-2)... 东北黑土区季节性冻融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退化严重,融雪水入渗能力下降,不利于农业生产。为调节东北黑土区土壤结构,缓解融雪水春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依托,设置4种不同调控措施(CK-对照组、B20-施加2.0 t·hm^(-2)生物炭、B45-施加4.5 t·hm^(-2)生物炭、B70-施加7.0 t·hm^(-2)生物炭),测定不同梯度生物炭对土壤团聚体、孔径分布、土壤累计入渗量和入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加生物炭可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其中B70处理效果最佳,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WR0.25)分别提高36.47%、29.25%、20.91%,团聚体破坏百分比(PAD)下降17.34%。(2)冻结期,B70处理分别降低土壤空隙和极微孔隙至50.09%、4.13%,增加中等孔隙18.93%;融化期,B70处理分别增加土壤空隙和中等孔隙至16.32%、36.47%,降低极微孔隙17.97%。(3)B70处理土壤累计入渗量在冻结期前较CK增加149.24%、融化期末较CK增加117.48%;不同张力值下,B70处理的稳定入渗速率均为最高。综上,B70处理对提升寒区农田土壤结构稳定性和融雪水入渗速率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生物炭 土壤结构 融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变动引发干法赤泥堆场坝体失稳的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12
作者 常仕奇 董晓强 +4 位作者 刘晓凤 李江山 刘晓勇 张豪儒 黄寅豪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2-1130,1162,共10页
针对干法堆存赤泥堆场在水位变动下可能发生的失稳危险问题,采用自行设计的水位控制系统模拟水位变动下的赤泥坝体溃坝情况,揭示了不同坡比(1:2和1:1)赤泥坝体在水位变动下的浸润线、孔隙水压力、土压力的分布规律以及裂缝演化等破坏特... 针对干法堆存赤泥堆场在水位变动下可能发生的失稳危险问题,采用自行设计的水位控制系统模拟水位变动下的赤泥坝体溃坝情况,揭示了不同坡比(1:2和1:1)赤泥坝体在水位变动下的浸润线、孔隙水压力、土压力的分布规律以及裂缝演化等破坏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浸润线的抬升先快后慢,存在滞后性;浸润线下方孔隙水压力最大位置的水平土压力最大;不同坡比下,产生主裂缝原因不同,坡比为1:2时,在重力与水力综合作用下,坡面裂缝因赤泥坝体内部形成延伸至坡面的贯穿通道而产生;坡比为1:1时,坝顶处裂缝因浸润线下方产生滑动的坡体对上部坡体产生牵引效应而出现。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不同坡比赤泥坝体的应力场与渗流场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坝体坡面应力场及位移的分布规律,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坝体 浸润线 土压力 孔隙水压力 位移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耕作对冬小麦畦灌水流运动和灌水质量的影响
13
作者 王万宁 郑和祥 孙景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2,共7页
为探究深松耕作方式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畦灌灌水技术参数及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设置冬小麦耕作模式(深松+旋耕PS、传统耕作对照CK)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畦宽1.7、3.4、5.1 m和入畦流量30、40 m^(3)/h)处理8种组合,结合冬小麦拔节、抽穗期... 为探究深松耕作方式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畦灌灌水技术参数及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设置冬小麦耕作模式(深松+旋耕PS、传统耕作对照CK)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畦宽1.7、3.4、5.1 m和入畦流量30、40 m^(3)/h)处理8种组合,结合冬小麦拔节、抽穗期灌水数据,采用WinSRFR模型反演不同处理的土壤入渗参数并评价其灌水质量。深松较传统处理冬小麦拔节和抽穗期畦灌水流推进的总时长分别平均延长了5.58和5.87 min。WinSRFR模型能较好地对深松耕作后畦灌水流运动过程进行模拟,R^(2)均在0.93以上,深松较传统耕作冬小麦拔节期土壤入渗系数K和入渗指数a分别平均提高了20.72%、1.41%。深松后K值随着畦宽和入畦流量的增加而减小。深松耕作处理冬小麦拔节期灌水效率、储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分别较传统耕作平均提高了2.76%、5.95%和4.95%,深层渗漏损失量平均减小了15.05%。深松后畦宽3.4 m,入畦流量为40 m^(3)/h的灌水技术参数组合的畦灌灌水质量的综合平均值最优,深层渗漏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耕作 畦灌水流运动 土壤入渗 WinSRFR 灌水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石砾含量增加促进干旱河谷乡土灌木种子萌发
14
作者 杨若琪 马少伟 +3 位作者 张秀龙 包维楷 李芳兰 黄龙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406-6413,共8页
种子萌发出苗是植物生命周期中关键而脆弱的阶段之一,对环境因子变化十分敏感。土壤结构变化如何影响乡土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尚不清楚,缺乏田间的定量观测数据。以干旱河谷两个代表性乡土豆科旱生灌木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鞍叶... 种子萌发出苗是植物生命周期中关键而脆弱的阶段之一,对环境因子变化十分敏感。土壤结构变化如何影响乡土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尚不清楚,缺乏田间的定量观测数据。以干旱河谷两个代表性乡土豆科旱生灌木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鞍叶羊蹄甲(Bauhinia brachycarpa)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4个石砾含量处理(0%, 25%, 50%和75%,v/v)下的萌发过程、出苗率和出苗势,明确其对土壤石砾含量变化的响应特征,探究种子萌发特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石砾含量变化影响了两种乡土灌木种子的萌发,具体表现为出苗率和出苗势随石砾含量增加而升高。在石砾含量梯度上,鞍叶羊蹄甲种子出苗率与表层土壤平均温度及积温显著正相关,而胡枝子种子萌发与二者无明显相关性。土壤水分含量与两种灌木种子发芽能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体上,干旱河谷气候条件下,中、高石砾含量(50%和75%)导致表层土壤温度升高和含水率降低,从而促进乡土灌木种子萌发,并且鞍叶羊蹄甲种子萌发对石砾含量变化反应较为敏感。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干旱背景下石质土壤中种子萌发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理论认识,为多石山区生态恢复和耕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砾含量 旱生植物 种子萌发 干旱河谷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作用下原状黄土土柱入渗试验
15
作者 申继先 赵本超 +5 位作者 王探宇 董金玉 王波波 赵志强 葛玉 周海韵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7-1006,共10页
为研究强降雨作用下水分在原位黄土中的入渗规律,在小浪底北岸灌区隧道冒顶灾害附近取得高120 cm、直径60 cm的原状土柱,并基于土柱开展多次降雨入渗模拟试验,监测得到土柱不同深度处土体含水量变化规律,揭示水分在原位黄土中的入渗过... 为研究强降雨作用下水分在原位黄土中的入渗规律,在小浪底北岸灌区隧道冒顶灾害附近取得高120 cm、直径60 cm的原状土柱,并基于土柱开展多次降雨入渗模拟试验,监测得到土柱不同深度处土体含水量变化规律,揭示水分在原位黄土中的入渗过程。结果表明:试验初期土柱表层土体初始含水量低、基质势高,水分入渗速率快,而深部土体湿润锋锋面含水量变化平稳、基质势低,水分入渗速率慢;多次强降雨叠加作用下,土体导水性增强、湿润锋下移速率显著增加;基于监测数据分阶段建立幂指数和线性形式的湿润锋运动模型,可用于预测考虑强降雨叠加效应下原状黄土中湿润锋的运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原状土柱 体积含水量 入渗过程 湿润锋 运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混合体残余含水率和微观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程光 于宁宇 +2 位作者 范文 朱勇锋 麻广林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4-1303,共10页
土石混合体残余含水率对研究其土水特性、渗流与成灾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秦巴山区广泛分布的土石混合体,采用自然风干法和压汞法获取不同孔隙比、含石量条件下的土石混合体残余含水率和孔隙分布,来研究秦巴山区土石混合体... 土石混合体残余含水率对研究其土水特性、渗流与成灾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秦巴山区广泛分布的土石混合体,采用自然风干法和压汞法获取不同孔隙比、含石量条件下的土石混合体残余含水率和孔隙分布,来研究秦巴山区土石混合体残余含水率与其微观结构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置信度大于99.5%情况下土石混合体孔隙比、含石量与残余含水率存在负相关性。土石混合体残余水率与集聚体内孔隙(<2μm)相关,并且残余水赋存于小于0.5μm的孔隙中。在含石量相同的条件下,减少孔隙比使孔隙分布向小孔隙方向偏移,从而增加了小孔隙的含量进而增加残余含水率;而含石量则通过影响土石混合体基质含量以及基质的压缩程度对土石混合体的集聚体内部孔隙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残余含水率。研究还在分析孔隙率与含石量对土石混合体残余含水率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含石量和孔隙比对秦巴山区土石混合体残余含水率进行预测的模型,对比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对秦巴山区特定结构的土石混合体残余含水率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残余含水率 含石量 孔隙比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深厚土壤严重干化后再植苜蓿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17
作者 滕远 马兵 +4 位作者 吴贤忠 汪星 吕雯 任鸿武 汪治同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9,共14页
自然降水是半干旱黄土区土壤水分的唯一来源。为了探究黄土丘陵区深厚土壤干化背景下再种植深根系、多年生植物后的土壤水分入渗对降雨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在宁夏南部王洼水土保持试验站采用野外实地大规格土柱模拟干燥化土壤的方法种植苜... 自然降水是半干旱黄土区土壤水分的唯一来源。为了探究黄土丘陵区深厚土壤干化背景下再种植深根系、多年生植物后的土壤水分入渗对降雨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在宁夏南部王洼水土保持试验站采用野外实地大规格土柱模拟干燥化土壤的方法种植苜蓿,试验分析2022-2023年每年的3-10月定位观测数据。结果表明:1)能有效产生土壤水分入渗的降雨次数仅占总降雨次数的41.67%,降雨量与入渗量占比为:小雨入渗量占其降雨量的15.89%,中雨入渗量占其降雨量的35.63%,大雨入渗量占其降雨量的52.20%,暴雨入渗量占其降雨量的61.50%,入渗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呈增大的趋势;2)降雨入渗深度小于30 cm的降雨次数占总降雨次数的76.04%,入渗深度在30~80 cm的降雨次数占总降雨次数的18.75%,入渗深度在80 cm以上的降雨次数占总降雨次数的5.21%;3)深层土壤干化背景下种植苜蓿,一龄苜蓿地月尺度土壤剖面水分呈现增加趋势,二龄苜蓿地月尺度土壤剖面水分呈减小趋势,逐月降雨入渗深度(Zm)随月降雨量(Pm)增加呈二次函数增大变化:Z_(m)=-0.0101P_(m)^(2)+3.9426P_(m)(R^(2)=0.9895)。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区深厚土壤严重干化后再植深根系、多年生植物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土壤干化 苜蓿 土壤水分 降雨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坡面入渗特征
18
作者 祝怀春 戴全厚 姚一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8,共8页
[目的]揭示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对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坡面入渗特征的影响机制,为解决该区域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修复中的入渗调控难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双环入渗试验,对贵州省喀斯特区不同恢复年限(3 a,5 a,7 a... [目的]揭示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对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坡面入渗特征的影响机制,为解决该区域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修复中的入渗调控难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双环入渗试验,对贵州省喀斯特区不同恢复年限(3 a,5 a,7 a)、不同植被覆盖类型(草地、草灌混交地)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坡面入渗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入渗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堆积体坡面入渗过程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逐步趋于稳定,Horton模型适宜模拟此过程。(2)植物措施对堆积体坡面水分入渗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植被恢复类型为草灌混交地的堆积体在土壤水分入渗性能方面优于草地。(3)堆积体坡面土壤水分入渗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与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地上生物量相关性显著。(4)堆积体土壤入渗特征与其物质组成及基本特性关系复杂,需深入研究相互作用机制及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结论]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入渗性能受多因素影响,草灌混交作为一种理想的植被搭配模式,有利于改善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的入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 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 入渗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改造对柳杉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19
作者 李一文 游成铭 +3 位作者 徐红伟 徐琳 谭波 骆紫藤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9-459,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带状改造宽度对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以实施改造宽度为10、20、30 m(L10、L20、L30)两年的柳杉人工林和未改造样地(CK)为研究对象,分析带状改造对不同坡位(上、中、下)、土层深度(0~10、10~20、 20~30... 为探究不同带状改造宽度对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以实施改造宽度为10、20、30 m(L10、L20、L30)两年的柳杉人工林和未改造样地(CK)为研究对象,分析带状改造对不同坡位(上、中、下)、土层深度(0~10、10~20、 20~30、30~40 cm)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并评价Kostiakov、Horton、Philip 3种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样地土壤水分初始入渗速率在2.78~44.40 mm·min^(-1)之间,稳定入渗速率在0.83~13.39 mm·min^(-1)之间。整体上,在0~40 cm土层,对照样地的两种水分入渗速率均高于改造样地,其中,L20样地的两种水分入渗速率相较于其他改造样地更高;中坡的两种水分入渗速率相较于上、下坡更高。两种水分入渗速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粒径大于0.25 mm的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几何重量直径、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0~40 cm土层,相较于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Horton模型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更好(R^(2)在0.877~0.995之间),更适用于该研究区域土壤水分入渗特征描述。带状改造初期会降低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速率,20 m改造带宽更加有利于土壤水分下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改造 柳杉人工林 土壤水分 入渗速率 入渗模型 华西雨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粒径及配比对沙化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20
作者 张俊杰 宋慧平 +3 位作者 冯政君 MUNKHBAT Bazarjaw 靳大鹏 魏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0-787,共8页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同时也可以作为沙化土壤改良的原料。从入渗、蒸发等水分特征探讨了不同粒径(<2 mm、<1 mm、<0.5 mm)和矸土比例(1∶1、2∶1、1∶2)的煤矸石对沙化土壤改良的影响,旨在确定优质煤矸石粒径和...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同时也可以作为沙化土壤改良的原料。从入渗、蒸发等水分特征探讨了不同粒径(<2 mm、<1 mm、<0.5 mm)和矸土比例(1∶1、2∶1、1∶2)的煤矸石对沙化土壤改良的影响,旨在确定优质煤矸石粒径和矸土配比。结果表明,煤矸石的加入使混合土壤的质地由砂土变为砂质壤土。当煤矸石粒径减小时,水分入渗速率降低,而总孔隙度、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和累计蒸发量增大;但当煤矸石粒径一定时,随着煤矸石含量的增加,入渗速率增加,累计蒸发量减少。Kostiakov入渗模型更适合作为混合土壤的入渗模型。双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总孔隙度、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等水分特征值方面,煤矸石粒径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在水分入渗蒸发方面,煤矸石矸土比例较粒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为黄河流域中游沿岸沙化土壤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持,有望降低改良成本、提高修复效果,为煤矸石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土壤 煤矸石粒径 矸土比 水分入渗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