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电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对废水中Cr(Ⅵ)去除及产电性能研究
1
作者 吴卿 张颖 +2 位作者 刘睿怡 李倩男 彭森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87-2996,共10页
以生活中常见的生物质废弃物-花生壳为电极材料,通过热解和氮掺杂对其进行改性并负载至石墨板电极上以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阴极。通过材料电化学表征、铬含量、细菌多样性及功能基因分析,评价MFC处理含Cr(Ⅵ)... 以生活中常见的生物质废弃物-花生壳为电极材料,通过热解和氮掺杂对其进行改性并负载至石墨板电极上以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阴极。通过材料电化学表征、铬含量、细菌多样性及功能基因分析,评价MFC处理含Cr(Ⅵ)废水效果及产电性能,考察花生壳生物质热解材料在MFC性能提升中的作用。以氮掺杂花生壳生物质热解材料为MFC阴极适于Cr(Ⅵ)质量浓度在50~1000 mg/L Cr(Ⅵ)废水处理,在Cr(Ⅵ)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可达到最高的电压输出和最大功率密度。在不同Cr(Ⅵ)质量浓度条件下,MFC装置阳极液中优势物种多为典型的产电菌,并在阳极的底物降解和发电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Cr(Ⅵ)质量浓度对MFC装置阳极液功能基因的影响不显著,最具代表性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类别多与阳极有机物降解及电子的产生和传递有关。氮掺杂花生壳生物炭热解材料电极MFC为高效、经济地还原水中Cr(Ⅵ)提供了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微生物燃料电池 花生壳生物炭 含铬废水 产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型树脂对渣场渗滤水低浓度氨氮的吸附
2
作者 张小龙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3-188,共6页
针对渣场渗滤水复杂体系中氨氮的达标脱除,开展了LS-1000C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参数及工艺应用研究。该离子交换树脂转为Na型后吸附废水中氨氮的最佳参数为流速5 BV/h,进水pH 4~6,树脂床层高径比4.4∶1(树脂膨胀前);最佳解吸参数... 针对渣场渗滤水复杂体系中氨氮的达标脱除,开展了LS-1000C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参数及工艺应用研究。该离子交换树脂转为Na型后吸附废水中氨氮的最佳参数为流速5 BV/h,进水pH 4~6,树脂床层高径比4.4∶1(树脂膨胀前);最佳解吸参数为解吸液选择质量分数8%的稀硫酸,解吸量3 BV。树脂工艺工程应用后,在进水氨氮质量浓度180~220 mg/L、pH 4~6、流量4.5~6.0 BV/h工况下,两级树脂串联运行时,出水氨氮<15 mg/L的运行时间达到28 h,满足废水排放要求。树脂吸附饱和后的解吸频次较低,解吸液量少,解吸液还可作为沉钒工序铵盐的补充溶液或沉钒废水处理系统的中和剂,回收了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废水 离子交换 吸附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沸石强化人工湿地对复合重金属协同去除机制研究
3
作者 董双石 张守森 +4 位作者 姜晶晶 赵振豪 徐鸣谦 孙笛 靳晓玉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96-2906,共11页
针对畜禽养殖废水中铜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高效稳定的人工湿地基质材料。利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O/Fe_(2)O_(3)-生物炭改性沸石基质,并通过试验优化材料配比与投加量。结果显示,当生物炭与沸石质量比为1∶2时,该复合材... 针对畜禽养殖废水中铜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高效稳定的人工湿地基质材料。利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O/Fe_(2)O_(3)-生物炭改性沸石基质,并通过试验优化材料配比与投加量。结果显示,当生物炭与沸石质量比为1∶2时,该复合材料对初始质量浓度均为5 mg/L的铜和锌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和100%,显著优于单一的纳米FeO/Fe_(2)O_(3)或生物炭材料。机理分析表明,材料表面羟基基团通过配位作用与铜、锌结合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同时,部分Fe^(2+)在氧化过程中产生OH^(-),与Cu^(2+)、Zn^(2+)形成碱沉淀,部分Fe^(2+)反应生成铁(氢)氧化物,与Cu^(2+)、Zn^(2+)形成共沉淀。三者协同作用可实现对复合重金属的高效去除。研究为人工湿地基质改性提供了新策略,为畜禽养殖废水中复合重金属的高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改性沸石 人工湿地基质 复合重金属废水 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酸化与CASS工艺处理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的工艺设计 被引量:4
4
作者 胡佳欣 成璐瑶 +3 位作者 马瑞瑞 曾萍 董纪民 马云霞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8,共6页
某化学合成类制药厂的废水主要包括生产废水和厂区生活废水两大类,针对该厂区的污水处理,设计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CASS工艺处理综合废水,设计处理水量为3 000 m^(3)/d。经该工艺处理后,废水中COD、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87.0%、... 某化学合成类制药厂的废水主要包括生产废水和厂区生活废水两大类,针对该厂区的污水处理,设计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CASS工艺处理综合废水,设计处理水量为3 000 m^(3)/d。经该工艺处理后,废水中COD、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87.0%、82.3%,处理后的出水可以满足排放至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浓度要求,为高浓度制药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条参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药厂 废水处理 工程设计 水解酸化 CA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工高浓度磷废水的化学-絮凝沉淀法预处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福杨 张瀚文 +4 位作者 王彬 朱静平 黄敏 谌书 周明罗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3-1563,共11页
为避免磷化工企业高磷废水造成的水体磷污染,进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同时缓解磷资源短缺问题,研究以某磷化工高磷废水为对象[总磷(Total Phosphorus,TP)质量浓度为560 mg/L],探究了钙盐和絮凝剂类型、投加量、废水pH值、振荡速度、时间... 为避免磷化工企业高磷废水造成的水体磷污染,进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同时缓解磷资源短缺问题,研究以某磷化工高磷废水为对象[总磷(Total Phosphorus,TP)质量浓度为560 mg/L],探究了钙盐和絮凝剂类型、投加量、废水pH值、振荡速度、时间等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对参数进行优化,实现了有效“磷回收”。研究发现:控制钙盐投加量可使处理后废水pH值在6~8,进而使后续絮凝沉淀效果较好;此外,化学-絮凝沉淀的最优条件为氢氧化钙[Ca(OH)_(2)]+氯化钙(CaCl2)投加质量浓度为1.98 g/L+1.00 g/L,振荡速度为170 r/min,反应时间为13.1 min,TP去除率为97.6%;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um Chloride,PAC)+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投加质量浓度为0.60 g/L+0.03 g/L,振荡速度为100 r/min,反应时间为15 min时,TP去除率为70.5%,废水TP质量浓度为4.00 mg/L。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化学沉淀的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Ca_(5)(PO_(4))_(3)(OH),Hydroxyapatite,HAP],可被资源化利用,实现了“磷回收”。因此,采用化学-絮凝沉淀法处理磷化工高浓度含磷废水有较好的运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磷化工 高浓度含磷废水 化学-絮凝沉淀 响应曲面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催化在废水处理中的进展
6
作者 王盛哲 张智宝 +2 位作者 卫皇曌 崔彤 孙承林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2,共7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高度集中化的城市或工业园区容易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对城市环境及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但常规的处理工艺无法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造成的超标污染物,如何采用有效的应急处置技术,在最短时间有效去除污染物,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高度集中化的城市或工业园区容易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对城市环境及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但常规的处理工艺无法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造成的超标污染物,如何采用有效的应急处置技术,在最短时间有效去除污染物,并且技术具备快速进场属性,已成为当前环保领域所面临的新课题。生物酶催化作为一种低成本、低能耗的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已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综述了酶催化在废水处理和污泥处置方面的优势,总结了当前酶催化应用研究的固定技术与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酶催化 废水处理 酶固定化 载体材料 污泥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
7
作者 杨旭楠 刘丛竹 +4 位作者 宋仲戬 吴清平 刘东风 俞汉青 许玫英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191,共17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通过系统的横向对比评述,深入剖析了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在水处理、土壤修复、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置以及通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核心技术路径;研判了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的发...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通过系统的横向对比评述,深入剖析了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在水处理、土壤修复、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置以及通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核心技术路径;研判了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即在微生物代谢调控、功能载体创新及合成生物学等关键技术的驱动下,从经验应用到理性设计范式,从单一功能菌剂到协同微生物群落,从局部修复到系统级优化;梳理了环境工程微生物产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现状,剖析了我国产业发展在政策驱动、市场格局、技术瓶颈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为推动我国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化应用,研究建议,加强基础研究,着重发展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功能菌群设计、智能材料介导的微生物菌剂精准投递以及数字孪生系统促进的动态过程优化等技术方向;构建“技术‒产业‒市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微生物技术 水处理 土壤修复 废气处理 固体废物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氧化工艺在高盐含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施国忠 徐浩然 +3 位作者 颜亦磊 冯向东 姚之侃 张林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156,共5页
经多年治理,燃煤电厂大部分常规废水已经得到了合理回用,但高盐含氨废水的深度处理仍存缺陷。燃煤电厂含氨废水具有水量多、含氨量大、含盐量高的特点,远远超出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氨氮限值15 mg/L,也难以通过简单处理达到回用标准。针对... 经多年治理,燃煤电厂大部分常规废水已经得到了合理回用,但高盐含氨废水的深度处理仍存缺陷。燃煤电厂含氨废水具有水量多、含氨量大、含盐量高的特点,远远超出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氨氮限值15 mg/L,也难以通过简单处理达到回用标准。针对燃煤电厂含氨废水的水质特点和处理需求,设计并建设了2×60 m^(3)/h处理能力的电化学氧化含氨废水处理工程,并开发了系统运行策略。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燃煤电厂20.9万吨/年的含氨废水处理需求,并将副产物余氯用作为冷却水系统杀菌剂。通过进水水质调质和反应器电流控制确保出水氨氮浓度小于1 mg/L,通过进水pH控制和氨氮浓度控制确保出水pH不小于6.0。增大反应器电流有利于提高氨氮去除效率和出水余氯浓度,但会影响系统能耗和出水pH。工程静态投资709万元,运行经济成本182.5万元/年,静态投资回收期4.7年,去除氨氮污染物14630 kg/年。相较于原有折点氯化工艺,具有能量效率高、设备占地小、无需投加药剂、运行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为同类含氨废水的绿色高效处理提供了工程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含氨废水 燃煤电厂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梗的活化改性及其对废水中重金属Pb(Ⅱ)的吸附
9
作者 陈燕敏 卢鑫 +2 位作者 刘冰 陈敏 申宜丽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77-2986,共10页
以废弃烟梗(Tobacco Stem,TS)为原料,分别采用酸、碱活化法制备改性吸附材料TS—H和TS—OH,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全自动压汞仪对改性前后材料的表面官能团、形貌、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探究吸附时间、Pb(Ⅱ)初始质... 以废弃烟梗(Tobacco Stem,TS)为原料,分别采用酸、碱活化法制备改性吸附材料TS—H和TS—OH,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全自动压汞仪对改性前后材料的表面官能团、形貌、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探究吸附时间、Pb(Ⅱ)初始质量浓度、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因素对改性前后吸附剂去除Pb(Ⅱ)效果的影响,进而分析TS—H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特性,评价TS—H的再生重复性。结果显示:TS在酸活化过程中酯键断裂后得到活性位点更丰富的改性材料TS—H,与TS相比,TS—H孔径和孔隙率增大,而TS—OH出现孔堵塞或坍塌,孔隙率降低;对Pb(Ⅱ)的去除率由大到小依次为TS—H(81.0%)、TS(52.8%)、TS—OH(39.3%),且TS—H于20 min达到吸附平衡,耗时少于TS和TS—OH;Pb(Ⅱ)初始质量浓度、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均会影响TS和TS—H的去除率;TS—H吸附Pb(Ⅱ)的行为遵循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为低温可自发的放热、熵减过程,推测是络合反应、静电作用和孔隙填充共同作用的结果;TS—H重复使用10次后去除率仍高于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废水 Pb(Ⅱ) 吸附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林涛 赵一玲 薛永常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47,共9页
生物处理技术由于其特殊的处理机制和高效的处理能力在污水处理领域处于重要地位,近年来伴随污水量持续增长及污染物日益增多,传统生物技术在处理此类污染物时逐渐显现出局限性,高效的生物强化技术已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生物处理技术由于其特殊的处理机制和高效的处理能力在污水处理领域处于重要地位,近年来伴随污水量持续增长及污染物日益增多,传统生物技术在处理此类污染物时逐渐显现出局限性,高效的生物强化技术已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系统阐述了生物强化技术的核心作用机理,包括直接代谢作用、共代谢作用以及群体感应作用。重点分析了该技术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形式,包括直接投加预适应菌株/菌群,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定向改造微生物,以及与固定化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MBR)等工艺集成等。同时,深入探讨了生物强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因极端环境条件和投加菌种在系统内的生物竞争问题导致的生物强化效果难以预测,以及该技术的经济成本与运行可持续性等,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和具体案例。最后总结和展望了生物强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强调其在应对复杂污水治理难题中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强化技术 污水处理 微生物 基因工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锂离子筛复合材料用于页岩气废水提锂的研究
11
作者 任玉春 赵丹丹 +5 位作者 龚韬 付辰 周飞 吴征莲 付永胜 黄涛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4-1552,共9页
为了开发一种高效的锂吸附材料,从四川盆地页岩气废水(Shale Gas Wastewater,SGW)中回收锂资源,以应对电动汽车和储能行业对锂电池需求的急剧上升,研究通过固相反应合成H_(1.33)Mn_(1.67)O_(4)(HMO),并将壳聚糖(Chitosan,CTS)作为造粒剂... 为了开发一种高效的锂吸附材料,从四川盆地页岩气废水(Shale Gas Wastewater,SGW)中回收锂资源,以应对电动汽车和储能行业对锂电池需求的急剧上升,研究通过固相反应合成H_(1.33)Mn_(1.67)O_(4)(HMO),并将壳聚糖(Chitosan,CTS)作为造粒剂,制备复合材料CTS/HMO。在SGW中,CTS/HMO对锂的吸附质量比达到7.83 mg/g,经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吸附质量比仅下降1.25%,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动力学研究显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更符合试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主要由化学吸附控制。等温吸附试验结果显示,CTS/HMO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其为单层吸附。选择性试验进一步验证了CTS/HMO对锂的良好选择性,这归因于HMO尖晶石结构的离子筛效应。在固定床过滤试验中,流速为0.104 mL/min,床层总容积为7.7 cm^(3)时,该材料约在2950 min后达到饱和,显示出良好的吸附寿命;对不同流速下的固定床吸附进行Thomas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较低流速下的吸附质量比较大。研究表明,CTS/HMO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工业级锂吸附剂,适用于从SGW中提取锂资源,可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锂资源回收 页岩气废水 壳聚糖 锰系锂离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工业园区含氟废水处理工艺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义 《绿色科技》 2025年第8期75-79,88,共6页
以江苏省无锡市某光伏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为例,对其废水中特征污染因子氟化物的去除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上游光伏企业排水污染组分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大以及下游污水厂氟化物出水要求严格等特点,采用除氟剂联用氨基膦酸型载铝除氟树脂组... 以江苏省无锡市某光伏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为例,对其废水中特征污染因子氟化物的去除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上游光伏企业排水污染组分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大以及下游污水厂氟化物出水要求严格等特点,采用除氟剂联用氨基膦酸型载铝除氟树脂组合工艺进行处理。通过精准控制除氟剂药剂投加量和除氟树脂进水工艺参数,实现对废水中氟化物的高效、稳定去除。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出水效果稳定,废水中氟化物经处理后稳定满足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2/4440-2022)及当地排水要求(F<1.0 mg/L),直接运行成本约2.49元/t。处理工艺及设计参数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工业园区 含氟废水 深度处理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福岛放射性废水排海引发对放射性污染安全监管机制的探讨
13
作者 庄丽 孙浩容 +1 位作者 刘晓露 方明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12-1218,共7页
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新能源,在被开发利用的同时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放射性污染的安全监管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尽管目前各国对于放射性污染都有具体的监管政策,例如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于放射性核污水排海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某些... 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新能源,在被开发利用的同时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放射性污染的安全监管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尽管目前各国对于放射性污染都有具体的监管政策,例如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于放射性核污水排海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某些国家可能出于其自身利益考虑,监管机制仍然不完善,给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持续长久的威胁。基于海洋放射性污染的问题,以2023年福岛核电站排海问题为例,综述了福岛放射性污染水排海后的海洋生态污染情况以及监管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官方机构的结构、法律完整度、风险评估与环境评价、民众参与权以及污染监测能力等方面详细列举了日本的放射性污染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此为鉴,该文论述了中国对于放射性污染的处置方式以及相关政策及监管机制,并讨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监管体系机构冗杂,对公众的认知教育普及还不够完善,对从事核能开发和利用的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及科研投入仍有不足等。建议完善相对独立的监管体系,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视角普及放射性污染的知识,加强对从业人员应急能力的考核并加大对科学研发的投入。该文旨在促进中国核能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安全、高效地建设中国核能事业,完善相关监管体系与机制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废水排海问题 生态环境威胁 放射性污染处置 监管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剂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刘永芝 李建乐 +2 位作者 刘祥 王豆 赵洛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4-1571,共8页
乳化油废水具有来源广、难降解、危害大的特点,若未经妥善处理,排放至水体会严重影响水生生物及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油类泄露引发的水污染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对此,国内外学者不断提出新的方法来处理含油废水。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浮选... 乳化油废水具有来源广、难降解、危害大的特点,若未经妥善处理,排放至水体会严重影响水生生物及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油类泄露引发的水污染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对此,国内外学者不断提出新的方法来处理含油废水。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浮选、絮凝、生物处理、膜分离、水力旋流器、吸附、机械法和高级氧化法等。但相比之下,絮凝由于成本低、操作简单、效果好,是当前受到最广泛关注的一种技术方法。通过综合论述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以及磁性絮凝除油剂在含油废水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不同絮凝剂在不同含油废水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深度分析,进而对絮凝破乳除油机理(如压缩双电层、电荷中和、吸附桥接和卷扫沉淀)进行总结。同时,提出当前絮凝工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为絮凝技术在处理乳化油废水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含油废水 絮凝除油剂 絮凝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废水旁路烟道蒸发装置改造的数值模拟研究
15
作者 周洋 吴松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999-4006,共8页
研究主要对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中的旁路烟道蒸发器内液滴雾化蒸发效果进行优化探索,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验室规模的蒸发装置内部的导流均布构件组合、喷嘴安装高度和个数进行探究,进而对蒸发装置内的雾化粒径、雾化锥角、雾... 研究主要对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中的旁路烟道蒸发器内液滴雾化蒸发效果进行优化探索,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验室规模的蒸发装置内部的导流均布构件组合、喷嘴安装高度和个数进行探究,进而对蒸发装置内的雾化粒径、雾化锥角、雾滴喷射速度、烟气速度和烟气温度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蒸发器内烟气的均匀分布是提高雾化液滴蒸发率的基本要求,在脱硫废水旁路烟道蒸发的工业化投运中,液滴雾化粒径和烟气温度应作为主要参数进行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脱硫废水 旁路烟道 数值模拟 结构优化 流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氨氮质量浓度废水DPR-SNAD脱氮除磷效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健 宋晔珂 +4 位作者 刘轶 曹猛 和雪杰 周炯 温馨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721,共9页
针对低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副产物硝氮残留,有机物耐受能力差,以及缺乏除磷功能等问题,提出反硝化除磷(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DPR)-单级自养脱氮(Simultaneous Partial 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d... 针对低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副产物硝氮残留,有机物耐受能力差,以及缺乏除磷功能等问题,提出反硝化除磷(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DPR)-单级自养脱氮(Simultaneous Partial 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AD)组合处理技术,重点考察氨氮负荷对单级自养脱氮工艺(Single-stage Nitrogen Removal Using Anammox And Partial Nitritation,SNAP)系统、泥龄对DPR系统构建的影响,以及低氨氮废水DPR-SNAD组合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效能与微生物种群。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氨氮质量浓度梯度递减方式,氨氮负荷为0.20 kg N/(m^(3)·d)的低氨氮质量浓度的SNAP系统构建时间为63 d,较负荷为0.05 kg N/(m^(3)·d)的系统缩短了37 d。泥龄对构建的DPR系统效能影响显著,泥龄为35 d的系统除磷脱氮效能较高,PO_(4)^(3-)-P、NO_(3)^(-)-N、COD去除率分别为86.25%、98.00%、92.00%,系统释磷、吸磷、反硝化脱氮速率分别达4.60 mg/(L·h)、4.13 mg/(L·h)、5.53 mg/(L·h)。DPR-SNAD组合处理系统的氨氮(NH_(4)^(+)-N)、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分别为100%、98.64%、86.00%、93.30%。TN、TP去除率较对照组SNAP分别提高了19.20百分点和86.00百分点。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组合系统脱氮除磷功能菌属主要有Rhodobacter、Candidatus_Brocadia、Nitrosomonas、Gemmobacter,SNAD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AnAOB)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SNAP系统,DPR促进SNAD提高了系统脱氮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低氨氮废水 单级自养脱氮 反硝化除磷 厌氧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水处理中水质监测参数的实时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贺德强 王一博 +2 位作者 靳震震 陆立海 洪雷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2-738,共7页
针对污水处理厂生化池中参数监测智能化水平不高、人力耗费较大的问题,提出基于麻雀算法-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Sparrow Search Algorithm-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SSA-LSTM)的水质参数预测模型。以污水处理过程中好氧区溶解氧(Di... 针对污水处理厂生化池中参数监测智能化水平不高、人力耗费较大的问题,提出基于麻雀算法-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Sparrow Search Algorithm-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SSA-LSTM)的水质参数预测模型。以污水处理过程中好氧区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好氧区混合液悬浮固体(Mixed Liquid Suspended Solids,MLSS)质量浓度、缺氧区DO、缺氧区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厌氧区DO和厌氧区ORP 6个关键指标为数据样本,进行实例研究。将SSA-LSTM的预测结果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LSTM)、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PSO-LSTM)、深度森林以及支持向量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SSA-LSTM在6个参数上的均方误差(EMSE)和决定系数(R2)均表现出更好的预测性,预测精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麻雀算法 废水处理 水质参数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罩多层材料过滤施工扬尘机理的研究
18
作者 赵焕娟 赵润涵 +3 位作者 马亮 庞磊 黄志安 何秋贤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29-4336,共8页
尘肺病是所有职业病患者中人数最多的一种职业病,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作为预防尘肺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口罩的过滤机理成为研究热点。针对口罩的多层材料对施工扬尘的过滤机理,研究首先基于51单片机进行了模拟呼吸试验,... 尘肺病是所有职业病患者中人数最多的一种职业病,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作为预防尘肺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口罩的过滤机理成为研究热点。针对口罩的多层材料对施工扬尘的过滤机理,研究首先基于51单片机进行了模拟呼吸试验,并将其与建筑工人真实佩戴口罩的场景作对比,验证其可靠性。其次,利用研制的模拟呼吸装置收集了在施工扬尘环境中不同佩戴时间的一次性使用口罩。最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收集到的口罩样本进行微观层面污染物的观察,并计算了口罩污染率。研究显示:一次性使用口罩在佩戴8 h后污染率明显上升,因此一次性使用口罩最长佩戴时间不宜超过8 h。鼻翼处内层的污染率高达0.212%,脸颊处内层的污染率高达0.216%,下颌处内层的污染率高达0.174%。在口罩同一部位,对比不同层的污染率发现,口罩内层的污染率最高,其次是口罩外层,最低的是口罩中层。口罩内层污染率最高的原因有3条:(1)模拟呼吸装置与真实人脸的边界条件差距较大,施工扬尘会从通风管和口罩接触的空隙钻进来。(2)国内的一次性使用口罩大多是参照国外设计资料生产,不符合中国人的面部特征,很多施工扬尘直接通过口罩侧边进入了口罩内部。(3)施工扬尘的粒径集中于2~4μm,在口罩外层就被拦截。研究结果对施工扬尘的环境中一次性使用口罩的多层材料选用具有参考意义。同时,研制的模拟呼吸装置为今后实验室研究尘肺病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试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一次性使用口罩 过滤效率 施工扬尘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制革废水Cr(Ⅲ)和氨氮在典型包气带中迁移模拟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庞雅婕 李春辉 +2 位作者 韩占涛 张兆吉 孔祥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0-1289,共10页
【研究目的】为探明制革废水中的特征污染物铬(Cr(Ⅲ))和氨氮(NH_(4)^(+)–N)在华北平原典型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评价其可能产生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研究方法】采用土柱淋滤实验研究Cr(Ⅲ)和NH_(4)^(+)–N在典型粉土中的吸附和... 【研究目的】为探明制革废水中的特征污染物铬(Cr(Ⅲ))和氨氮(NH_(4)^(+)–N)在华北平原典型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评价其可能产生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研究方法】采用土柱淋滤实验研究Cr(Ⅲ)和NH_(4)^(+)–N在典型粉土中的吸附和迁移转化特征,结合Hydrus–1D建立的包气带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模拟预测深0.5 m渗坑中NH_(4)^(+)–N连续入渗状态下通过包气带到达地下水面所需时间及不同深度浓度值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在3 cm定水头,污染液(Cr(Ⅲ)20 mg/L,NH_(4)^(+)–N 250 mg/L)定浓度持续淋滤120 d的情况下,Cr(Ⅲ)在土柱中垂向迁移距离小于10 cm,且以残渣态(73%)为主,未检出Cr(VI)。NH_(4)^(+)–N则迁移能力较强,淋滤40 d后即穿透50 cm厚粉土柱。在高含盐量(电导率为10.08 ms/cm)条件下,NH_(4)^(+)–N在粉土中的迁移主要受吸附作用控制,土-水分配系数为25.87 L/kg,未发生硝化作用。持续淋滤150 d时NH_(4)^(+)–N迁移至地下水面(18 m埋深)且浓度超过Ⅲ类地下水质量标准(0.5 mg/L,GB/T 14848–2017),在223 d完全穿透包气带,严重污染地下水。【结论】高含盐量制革废水中Cr(Ⅲ)在粉土中迁移能力较弱,且难以被氧化为Cr(Ⅵ),对地下水威胁较小。NH_(4)^(+)–N则随水流快速迁移至地下水面,严重威胁地下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铬 氨氮 包气带 迁移 Hydrus–1D 制革废水 华北平原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弃渣扰动对藏东山地草甸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亚桐 王冠 +1 位作者 冉心昊 肖辉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3,共9页
[目的]明晰铁路修建中弃渣工程扰动引起的水土流失响应,揭示弃渣堆积前后及其植被恢复对藏东生态脆弱的山地草甸区坡面尺度水土流失的影响。[方法]选取未扰动、轻度扰动、重度扰动、覆土恢复4个类型的坡面,建立原位径流小区,通过人工模... [目的]明晰铁路修建中弃渣工程扰动引起的水土流失响应,揭示弃渣堆积前后及其植被恢复对藏东生态脆弱的山地草甸区坡面尺度水土流失的影响。[方法]选取未扰动、轻度扰动、重度扰动、覆土恢复4个类型的坡面,建立原位径流小区,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开展了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研究。[结果](1)坡面的溅蚀量随扰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下坡向的溅蚀量为上坡溅蚀量的1.14~2.67倍。(2)轻度扰动坡面、重度扰动坡面和覆土恢复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分别缩短为未扰动坡面的53.8%~66.7%,34.6%~46.7%,86.7%~92.9%。(3)未扰动坡面、轻度扰动坡面、重度扰动坡面和覆土恢复坡面的产流速率分别为44~86,104~147,200~373,46~95 ml/(min·m^(2)),产沙速率分别为0.026~0.055,0.05~0.098,1.034~2.189,0.047~0.077 g/(min·m^(2))。[结论]覆土恢复坡面的水土保持能力较轻度扰动和重度扰动坡面有显著提高,但距未扰动坡面仍有差距,需采取其他植被或工程措施对工程扰动坡面加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产沙过程 水土流失 人工模拟降雨 高山草甸 弃渣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