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朗肯循环在低温余热发电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谷志卿 宋海琛 +3 位作者 尹金城 鞠朋 吴维成 张静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39,72,共9页
低温余热发电是解决目前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耗高、余热利用率低的关键路径之一。有机朗肯循环(ORC)凭借在低温条件下显著提升膨胀机效率、改善汽轮机发电性能而备受关注。本文从系统构成和工质选择出发,阐述ORC工作原理、技术特征以及... 低温余热发电是解决目前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耗高、余热利用率低的关键路径之一。有机朗肯循环(ORC)凭借在低温条件下显著提升膨胀机效率、改善汽轮机发电性能而备受关注。本文从系统构成和工质选择出发,阐述ORC工作原理、技术特征以及工质物化性质对性能的影响,进而梳理钢铁、化工、石化等行业已投运示范工程的系统构型、关键设备、工质方案与运行参数,并以净发电量、热效率和投资回收期为指标评价其节能环保与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ORC可依据余热规模和工质特性实现kW至MW级发电,引入回热、双工质或串级后效率可以再提升,投资回收期可控制在2 a以内;R245fa、R134a等干流体为优选工质,非共沸工质需解决成分漂移问题;钢铁、化工、石化行业的低温余热发电示范项目证实ORC已具备规模化推广条件。通过案例剖析,为ORC技术在低温余热发电的规模化推广提供借鉴,并为更多工业场景的余热利用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利用 低温余热 余热发电 有机朗肯循环 有机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站锅炉余热深度利用及尾部受热面综合优化 被引量:157
2
作者 徐钢 许诚 +2 位作者 杨勇平 黄圣伟 张锴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8,15,共8页
电站锅炉一般设计排烟温度在120-140℃,其损失的热量可达电站全部输入燃料热量的3%-8%,因此进行锅炉尾部烟气余热回收与利用,可以显著提高锅炉效率、降低电厂煤耗,经济效益显著。运用最广泛的电站锅炉烟气余热利用方式是在空气预热器出... 电站锅炉一般设计排烟温度在120-140℃,其损失的热量可达电站全部输入燃料热量的3%-8%,因此进行锅炉尾部烟气余热回收与利用,可以显著提高锅炉效率、降低电厂煤耗,经济效益显著。运用最广泛的电站锅炉烟气余热利用方式是在空气预热器出口的尾部烟道内加装换热器(通常称为"低温省煤器"),利用电站锅炉的低温烟气加热汽轮机凝结水,节省部分汽轮机抽汽,增加机组出力。该文在常规锅炉余热利用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电站锅炉余热利用综合优化系统:在常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后加装一个前置式的低温空气预热器,实现烟气分两级加热空气,从而大幅度降低空气预热过程的换热温差;而在两级空气预热器之间布置低温省煤器,可以实现较高温度的烟气加热凝结水,节省较高级的汽轮机抽汽,从而实现更高的节能效果。论文结合某典型1000MW机组的电站锅炉,分析了新型余热利用优化系统的传热特性和节能效果。结果表明案例电厂在常规余热利用系统下,供电煤耗降低约1.6g/(kW h),而新型余热利用优化系统供电煤耗降低约达3.6g/(kW h),按机组年运行5500h计算,新系统每年可减少燃料消耗约2.1万吨标煤、节约燃料费约2100余万元(按标煤1000元/吨),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锅炉 尾部受热面 综合优化 余热利用 低温省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站清洁高效协同的烟气余热深度利用优化系统 被引量:27
3
作者 韩宇 徐钢 +2 位作者 杨勇平 许诚 宋晓娜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4-680,692,共8页
提出应用氟塑料换热器技术,在电站锅炉尾部烟道中同时串联布置2级水媒式烟气加热器(MGGH)与2级低温省煤器,形成清洁高效协同的烟气余热深度利用优化系统;通过热力性能分析与技术经济学分析,详细研究了优化系统的优势.结果表明:与前置MGG... 提出应用氟塑料换热器技术,在电站锅炉尾部烟道中同时串联布置2级水媒式烟气加热器(MGGH)与2级低温省煤器,形成清洁高效协同的烟气余热深度利用优化系统;通过热力性能分析与技术经济学分析,详细研究了优化系统的优势.结果表明:与前置MGGH方案和后置MGGH方案相比,优化系统针对烟气余热进行了充分的梯级利用,有很好的节能效果,同时由于各换热器温差设计较为合理,可将换热器面积控制在较小的合理范围内,投资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塑料换热器技术 MGGH 低温省煤器 清洁高效协同 余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站余热利用方案的热力学对比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宋晓娜 韩宇 +3 位作者 张晨旭 徐钢 刘超 杨勇平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18,共5页
我国电站普遍存在燃煤耗量高,机组效率低的问题,在锅炉尾部烟道增设余热利用系统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国内某超超临界1 000MW机组为例,对电站传统余热利用方案和新型并联余热利用方案进行了热力计算及火用分析对比。结果表明... 我国电站普遍存在燃煤耗量高,机组效率低的问题,在锅炉尾部烟道增设余热利用系统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国内某超超临界1 000MW机组为例,对电站传统余热利用方案和新型并联余热利用方案进行了热力计算及火用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新型并联余热利用方案可使机组供电煤耗降低值增至传统余热利用方案的2倍,空气加热部分火用损降低5.4MW,使空气预热器火用效率由78.3%提高至85.0%;机组热功转换效率显著提高,节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1 000MW机组 烟气余热利用 热力计算 火用分析 高温烟水换热器 低温烟水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站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的热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原则 被引量:39
5
作者 黄圣伟 徐钢 +3 位作者 杨勇平 刘超 刘文毅 杨志平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5-80,共6页
利用锅炉尾部烟气余热加热回热系统中的凝结水,可排挤部分抽汽返回汽轮机内继续膨胀做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组效率,有利于电厂的节能降耗。在典型百万千瓦机组选定工况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约束条件限制,开展利用电站锅炉烟气余热加热凝... 利用锅炉尾部烟气余热加热回热系统中的凝结水,可排挤部分抽汽返回汽轮机内继续膨胀做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组效率,有利于电厂的节能降耗。在典型百万千瓦机组选定工况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约束条件限制,开展利用电站锅炉烟气余热加热凝结水的多种典型集成方案设计;并运用"等效焓降法"和"常规热平衡法"对其进行热力学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可作为工程计算的相互验证;低温省煤器回收的热量在满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排挤更高级的抽汽可获得更好的节能效果;同时,合理利用串并联方式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热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节能 低温余热利用 热力学分析 常规热平衡法 等效焓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燃煤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的优化利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迅 李宇曦 +3 位作者 李想 高建强 冯玉珠 刘文师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0,共6页
提出利用温差发电技术进行电厂燃煤炉烟气余热回收的优化应用方式.在应用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河南某2×300,MW电厂燃煤锅炉的实际运行参数和煤质分析,利用温差发电技术,针对不同排烟温度和冷却水出口温度,在布片面... 提出利用温差发电技术进行电厂燃煤炉烟气余热回收的优化应用方式.在应用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河南某2×300,MW电厂燃煤锅炉的实际运行参数和煤质分析,利用温差发电技术,针对不同排烟温度和冷却水出口温度,在布片面积、冷却水流量等方面对电厂燃煤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进行了优化分析计算.计算表明,若合理降低排烟温度,年可回收约1.4×10~8 kW·h的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余热回收 电厂烟气余热利用 温差发电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气预热器分级设计的电站锅炉余热利用系统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永毅 韩宇 +2 位作者 陈袁 徐钢 杨勇平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47,共7页
为了深度挖掘锅炉尾部烟气的余热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机组效率,降低供电煤耗,低温省煤器技术的常规余热利用系统仅限于加热较低温度凝结水的问题,根据能量梯级利用原则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气预热器分级串联设计的电站锅炉深度余热利用系统... 为了深度挖掘锅炉尾部烟气的余热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机组效率,降低供电煤耗,低温省煤器技术的常规余热利用系统仅限于加热较低温度凝结水的问题,根据能量梯级利用原则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气预热器分级串联设计的电站锅炉深度余热利用系统,该系统将空气预热器分3级串联布置,每2级空气预热器之间设置烟水换热器。结合某超超临界1 000 MW燃煤机组,通过对这种新型余热利用系统与常规余热利用系统的热力性能分析、火用分析和经济性分析,对比了2种系统的热经济性。结果表明,对于该机组,采用新型余热利用系统可节约供电标准煤耗为1.94g/(kW·h),约为常规余热利用系统的1.7倍,且新型余热利用系统的年增加净收益为常规余热利用系统的1.4倍,节能效果与经济效益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机组 锅炉烟气 余热利用 空气预热器 分级串联 能量梯级利用 低温省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245fa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骆超 龚宇烈 马伟斌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25,共5页
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传热性能是影响制冷机组和双工质发电机组做功效率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中低温余热在热泵机组和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中的利用效率,本文选用R245fa循环工质,对满液式蒸发器和冷凝器进行实验研究,分别讨论热水温度进口温度... 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传热性能是影响制冷机组和双工质发电机组做功效率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中低温余热在热泵机组和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中的利用效率,本文选用R245fa循环工质,对满液式蒸发器和冷凝器进行实验研究,分别讨论热水温度进口温度对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传热系数、蒸发压力和冷凝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工质流量和冷却水流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蒸发器传热系数随着热水进口温度和温差的增大而减小,冷凝器的传热系数随着热水进口温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蒸发器传热系数可以达到2500 W/(m2·℃);蒸发器压力和汽轮机前后的压差随着热水出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热水流量对蒸发压力和冷凝压力的变化浮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245FA 蒸发器 冷凝器 传热性能 中低温余热 余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喷射制冷和除湿溶液再生的复合冷源系统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方田 高朋 付林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23-1129,共7页
结合低温工业余热特点和夏季空调系统温、湿度调节需求,该文根据梯级用能原理提出基于喷射制冷和除湿溶液再生的复合冷源系统,以实现工业余热的回收利用。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低温工业余热温度、冷冻水温度和热湿比对该复合冷源系统性... 结合低温工业余热特点和夏季空调系统温、湿度调节需求,该文根据梯级用能原理提出基于喷射制冷和除湿溶液再生的复合冷源系统,以实现工业余热的回收利用。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低温工业余热温度、冷冻水温度和热湿比对该复合冷源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低温工业余热温度和冷冻水温度的升高以及热湿比的降低,该复合冷源系统的COP增大。该复合冷源系统的COP在热湿比较大的条件下,主要受喷射制冷子系统性能的影响;在热湿比较小的条件下,主要受除湿溶液再生子系统性能的影响。该复合冷源系统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和较好的环保效益,可用于高效回收低温工业余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工业余热 复合冷源系统 余热梯级利用 喷射制冷 除湿溶液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水溶液降膜蒸发实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骆超 龚宇烈 马伟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89-1893,共5页
发生器和吸收器的传热性能是影响制冷机组和双工质发电机组做功效率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中低温地热(余热)在热泵机组和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中的利用效率,本文选用50%和60%的氨水溶液作为循环工质,对约6 m长的竖管降膜蒸发器的传热特性进... 发生器和吸收器的传热性能是影响制冷机组和双工质发电机组做功效率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中低温地热(余热)在热泵机组和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中的利用效率,本文选用50%和60%的氨水溶液作为循环工质,对约6 m长的竖管降膜蒸发器的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别讨论喷淋密度和热水温度对垂直降膜蒸发器的传热系数、氨蒸气量和蒸发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膜蒸发器的传热系数和氨蒸气量随喷淋密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传热系数和蒸发压力随着热源温度的增大而增加;50%和60%的氨水溶液喷淋密度最佳值分别在0.2200~0.2500 kg/(m.s)和0.2600~0.2900 kg/(m.s);传热系数和热源温度呈线性关系。氨水溶液的实验传热系数明显高于现有文献中水的实验传热系数,通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对比发现,60%的氨水溶液传热性能明显优于50%的氨水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水溶液 降膜 蒸发 传热性能 中低温地热 余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烟风系统余热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卓楠 张斌 +2 位作者 霍立伟 张荣 王杰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共5页
对于大型燃煤火力发电厂,在火力发电的生产过程中,煤炭燃烧过程产生的大量热能,约有60%的热能以凝汽器冷源热损失、锅炉排烟热损失等形式被浪费掉。其中锅炉排烟热损失是电站锅炉运行中最重要的一项热损失,占锅炉热损失的50%以上。通过... 对于大型燃煤火力发电厂,在火力发电的生产过程中,煤炭燃烧过程产生的大量热能,约有60%的热能以凝汽器冷源热损失、锅炉排烟热损失等形式被浪费掉。其中锅炉排烟热损失是电站锅炉运行中最重要的一项热损失,占锅炉热损失的50%以上。通过在超超临界锅炉尾部烟道的不同位置设置低温省煤器并基于能量梯级利用原则来回收利用烟气余热,并对2种可能的余热回收方案进行了热经济性计算以及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案的余热综合利用均有良好的经济性,且方案1优于方案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利用 低温省煤器 能量梯级利用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风炉低温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新工艺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述明 《冶金能源》 2015年第1期55-57,共3页
通过详细热工计算及调研,确定了高炉热风炉低温烟气余热进一步回收利用新工艺,即在原有烟道换热器后,加装热管式热水发生器,生产热水供职工洗浴,实现了大排量低温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 热风炉 低温烟气余热 回收利用 热管式热水发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钢烧结冷却机低温废气利用的回顾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宪平 于丽娟 高军 《冶金能源》 1999年第6期12-14,共3页
回顾了鞍钢烧结矿低温冷却废气(温度200℃左右) 直接用于解冻原料、热风烧结取得的显著成就。
关键词 低温废气 直接利用 烧结 废气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级双循环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应用研究
14
作者 王林 牛坤 +3 位作者 高景辉 张亚夫 王红雨 孟颖琪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7,共4页
为实现超超临界机组在宽负荷范围内依然保持较高效率的目标,提出一种低温省煤器联合暖风器形式的组合式烟气余热高效利用系统。该系统由多个分级分段布置的水-烟气换热器组成,水侧采用独立双循环加热技术,实现了锅炉排烟的深度冷却和低... 为实现超超临界机组在宽负荷范围内依然保持较高效率的目标,提出一种低温省煤器联合暖风器形式的组合式烟气余热高效利用系统。该系统由多个分级分段布置的水-烟气换热器组成,水侧采用独立双循环加热技术,实现了锅炉排烟的深度冷却和低能级余热的高能级利用。经实际测算,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可降低机组平均煤耗2.72 g/(kW·h),显著提高了中低负荷下超超临界机组的效率,提升了电厂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宽负荷 低温省煤器 暖风器 余热利用 煤耗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塔低温余热利用系统
15
作者 逯彦红 朱志辉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9-82,共4页
针对冷却塔低温余热利用系统,给出了系统有机工质选取原则和热管换热器设计思路,建立了系统热力学模型。以低温热源参数、冷却水温度、戊烷类工质参数为系统初始参数,通过系统热力学模型计算得出系统最大热效率>13%。若冷却塔低温余... 针对冷却塔低温余热利用系统,给出了系统有机工质选取原则和热管换热器设计思路,建立了系统热力学模型。以低温热源参数、冷却水温度、戊烷类工质参数为系统初始参数,通过系统热力学模型计算得出系统最大热效率>13%。若冷却塔低温余热利用系统用于发电,每年运行时间按照7 000h,年发电量为700 000kW,电价按照0.5元/(kW·h)计算,年收益可达35万元,相当于减少CO2排放量650t,经济和环保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塔 低温余热利用系统 有机工质 热管换热器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油企业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沈潺潺 赵东风 +1 位作者 李石 薛建良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2-26,共5页
炼油企业目前存在着大量的低温余热需要回收利用,介绍了炼厂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的潜力、分布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低温余热的回收利用的2种主要形式—同级利用和升级利用。同级利用主要是加热工艺物流、原油灌区维温和热联合等;升级利用... 炼油企业目前存在着大量的低温余热需要回收利用,介绍了炼厂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的潜力、分布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低温余热的回收利用的2种主要形式—同级利用和升级利用。同级利用主要是加热工艺物流、原油灌区维温和热联合等;升级利用主要有低温余热发电、热泵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和其他利用方式。最后对炼油企业的低温余热的回收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余热 同级利用 升级利用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低温省煤器联合暖风器系统运行优化 被引量:14
17
作者 吕凯 佘园元 +4 位作者 张知翔 王东晔 于龙文 柳宏刚 马汀山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5-110,共6页
为了探索不同负荷下低低温省煤器联合暖风器系统运行优化的最佳运行方式,依托某300 MW机组进行了运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空气温度基本一致,锅炉排烟温度随空气在暖风器温升呈线性增加趋势;随暖风器温升,中高负荷下暖风器热交换量... 为了探索不同负荷下低低温省煤器联合暖风器系统运行优化的最佳运行方式,依托某300 MW机组进行了运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空气温度基本一致,锅炉排烟温度随空气在暖风器温升呈线性增加趋势;随暖风器温升,中高负荷下暖风器热交换量占比呈近似线性增加,低负荷下呈先增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以低低温省煤器联合暖风器系统停运状态为基准,试验范围内汽轮机热耗率降低值随回收热量呈近似线性正比关系,锅炉热效率提高值随暖风器出口风温升高值呈正相关关系;试验范围内供电煤耗下降值随暖风器出口风温升高呈正相关关系,与暖风器侧吸收热量占比升高呈总体正相关关系;实际运行中控制暖风器出口风温在70℃时机组整体经济性最佳。该结果可为提高火电机组运行经济性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低温省煤器 暖风器 运行优化 热量分配 供电煤耗 余热利用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焚烧烟气余热回收换热器的低温腐蚀及积灰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栗劲松 张艺丹 +4 位作者 岳萌 杜贤柳 严明伟 胡倩润 史月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8484-8493,共10页
垃圾焚烧烟气余热利用可有效提高垃圾焚烧锅炉的能源利用效率,但是余热回收换热器面临着2个技术瓶颈:酸性气体凝结引起的低温腐蚀,飞灰沉积导致的传热恶化。对烟气中复杂酸性气体对金属材料的积灰腐蚀情况和换热管换热性能进行研究十分... 垃圾焚烧烟气余热利用可有效提高垃圾焚烧锅炉的能源利用效率,但是余热回收换热器面临着2个技术瓶颈:酸性气体凝结引起的低温腐蚀,飞灰沉积导致的传热恶化。对烟气中复杂酸性气体对金属材料的积灰腐蚀情况和换热管换热性能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为此,搭建现场实验平台,在不同入口油温工况下探究不同金属材质耐腐蚀性以及换热壁面换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入口油温在110~177℃区间内,试管壁面无明显腐蚀现象且积灰较少,换热性能良好;80~110℃区间内,壁面积灰较多,腐蚀较轻,换热稳定;62~80℃区间内,有明显腐蚀现象出现,此时,不同材质的耐腐蚀程度为316L钢> ND钢>考登钢>20号钢>Q235。入口油温高于70℃时,试管传热稳定,换热效果在70℃时发生突变,并随温度降低换热效果变差。实验得出的结论对突破余热回收器面临的技术瓶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利用 低温腐蚀 积灰性能 传热恶化 垃圾焚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型翅片管换热器烟气低温腐蚀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裴勇 何雅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61,共8页
为研究换热器的低温腐蚀,搭建了换热器烟气低温腐蚀实验台。实验台可模拟烟气环境并实现多种因素的定量控制。以工业余热回收中常用的H型翅片管为对象,进行了H型翅片管换热器烟气低温腐蚀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观察并分析了H型翅片管在... 为研究换热器的低温腐蚀,搭建了换热器烟气低温腐蚀实验台。实验台可模拟烟气环境并实现多种因素的定量控制。以工业余热回收中常用的H型翅片管为对象,进行了H型翅片管换热器烟气低温腐蚀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观察并分析了H型翅片管在不同壁面温度下的表面形貌变化以及腐蚀产物,得到了不同烟气流量、烟气温度、烟气酸体积分数以及壁面温度对应的酸沉积速率。结果表明:壁面温度低于水蒸气露点时腐蚀较为严重,腐蚀机理为吸氧腐蚀;烟气流量、烟气温度、烟气酸体积分数以及壁面温度对酸沉积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烟气酸体积分数从10×10^(-6)增加到50×10^(-6),酸沉积速率从2.50×10^(-7) mol·m^(-2)·s^(-1)近似线性增加到7.03×10^(-7) mol·m^(-2)·s^(-1);随着壁面温度从80℃降低到50℃,酸沉积速率从3.06×10^(-7) mol·m^(-2)·s^(-1)增大到1.75×10^(-6) mol·m^(-2)·s^(-1),当壁面温度继续降低时,沉积的酸一部分被冷凝水带走,导致测得的酸沉积速率减小;酸雾的生成和黏附对酸沉积速率有较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开发抗低温腐蚀技术、改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腐蚀 H型翅片管 烟气 余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站两种烟气余热利用方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董伟 许继东 +1 位作者 刘双白 司派友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0-358,共9页
介绍了燃煤电站常规低温省煤器系统与原煤烟气预干燥系统2种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并以国内某600 MW超临界机组为例,对2种余热利用方式下机组的热力学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系统能量分布及能量品位的角度探究2种系统的节... 介绍了燃煤电站常规低温省煤器系统与原煤烟气预干燥系统2种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并以国内某600 MW超临界机组为例,对2种余热利用方式下机组的热力学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系统能量分布及能量品位的角度探究2种系统的节能机理,并对其应用后机组的经济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案例机组为例,锅炉排烟温度由130℃降低至95℃,常规低温省煤器系统可使机组供电煤耗降低1.4 g/(kW·h),而原煤预干燥系统由于可置换出更高品位的燃料化学能,可使机组供电煤耗降低3.7 g/(kW·h),具有更优的节能效果与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站 余热利用 低温省煤器 原煤预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