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Nb on plasticity and oxidation behavior of TiAlNb intermetallic compoun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燕峰 徐慧 +1 位作者 宋招权 马松山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4期674-682,共9页
Based on the pseudo potential plane-wave method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Ti1-xNbxAk (x=0, 0.062 5, 0.083 3, 0.125, 0.250) crystals' geometry structure, elastic constants,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Mulli... Based on the pseudo potential plane-wave method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Ti1-xNbxAk (x=0, 0.062 5, 0.083 3, 0.125, 0.250) crystals' geometry structure, elastic constants,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Mulliken populations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effects of doping on the geometric structure,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bond strength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Nb on the geometric structure is little in terms of the plasticity,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Nb content, the covalent bond strength remarkably reduces, and Ti-Al, Nb-M (M=Ti, Al) and other hybrid bonds enhance; meanwhile, the peak district increases and the pseudo-energy gap first decreases and then increases, the overall band structure narrows, the covalent bond and direction of bonds reduce. The population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analysis. The density of states of TiAINb shows that Nb doping can enhance the activity of Al and benefit the form of Al2O3 film. All the calculations reveal that the room temperature plasticity and the antioxidation properties of the compounds can be improved with the Nb content of 8.33%-12.5% (mole f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Nb doping PLASTICITY oxidation behavi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eal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dsorption energy and activation energy to predict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metal oxides for HMX using DFT
2
作者 Xiurong Yang Chi Zhang +6 位作者 Wujing Jin Zhaoqi Guo Hongxu Gao Shiyao Niu Fengqi Zhao Bo Liu Haixia Ma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62-270,共9页
Traditional selection of combustion catalysis is time-consuming and labor-intensive.Theoretical calculation is expected to resolve this problem.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HMX and O atoms on 13 metal oxides was calculate... Traditional selection of combustion catalysis is time-consuming and labor-intensive.Theoretical calculation is expected to resolve this problem.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HMX and O atoms on 13 metal oxides was calculated using DMol3,since HMX and O are key substances in decomposition proces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HMX,O on metal oxides(TiO_(2),Al_(2)O_(3),PbO,CuO,Fe_(2)O_(3),Co_(3)O_(4),Bi_(2)O_(3),NiO)and experimental T30 values(time required for the decomposition depth of HMX to reach 30%)was depicted as volcano plot.Thus,the T30 values of other metal oxides was predicted based on their adsorption energy on volcano plot and validated by previous experimental data.Further,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HMX on ZrO_(2)and MnO_(2)was predicted based on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energy and adsorption energy,and T30 values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volcano plot.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data of HMX/MgO,HMX/SnO_(2),HMX/ZrO_(2),and HMX/MnO_(2)obtained from DSC experiment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our predicted T30 values,indicating that it is feasible to predict the catalytic activity based on the adsorption calculation,and it is expected that these simple structural properties can predict adsorption energy to reduce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computation and experiment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HMX Metal oxides Adsorption energy Activation ene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Elastic Strains on Adsorption Energies of C,H and O on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3
作者 XIE Tian SONG Erhong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92-1302,共11页
Platinum(Pt)-based noble metal catalysts(PGMs)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commercial catalysts,but they have the problems of high cost,low reserves,and susceptibility to small-molecule toxicity.Transition metal oxides(TM... Platinum(Pt)-based noble metal catalysts(PGMs)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commercial catalysts,but they have the problems of high cost,low reserves,and susceptibility to small-molecule toxicity.Transition metal oxides(TMOs)are regarded as potential substitutes for PGMs because of their stability in oxidizing environments and excell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In this study,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fluence of elastic strains on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of carbon(C),hydrogen(H)and oxygen(O)on TMOs was conducted.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these effects in both tetragonal structures(PtO_(2),PdO_(2))and hexagonal structures(ZnO,CdO),along with their respective transition metals were systematically explored.It was identified that the optimal adsorption sites on metal oxides pinpointed the top of oxygen or the top of metal atom,while face-centered cubic(FCC)and hexagonal close-packed(HCP)holes were preferred for the transition metals.Furthermore,under the influence of elastic strains,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disparities in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of H and O between oxides and transition metals.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the effect of elastic strains on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of C,H and O on TMOs mirrored those on transition metals:adsorption energies increased under compressive strains,indicating weaker adsorption,and decreased under tension strains,indicating stronger adsorption.This behavior was rationalized based on the d-band model for adsorption atop a metallic atom or the p-band model for adsorption atop an oxygen atom.Consequently,elastic strains present a promising avenue for tailoring the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M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dsorption energy elastic strain engineering transition metal oxide CATALY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o、Ni、As掺杂载金黄铁矿的电子结构和稳定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德宝 唐云 +2 位作者 李国辉 吴波 聂光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5,共11页
Co、Ni、As掺杂的黄铁矿晶体具有不同物理性质,会影响其载金性能和氧化行为.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采用了CASTEP软件对载金黄铁矿以及不同晶体缺陷的载金黄铁矿进行模拟计算,以研究Co、Ni、As掺杂载金黄铁矿的电子结构,并据此分析... Co、Ni、As掺杂的黄铁矿晶体具有不同物理性质,会影响其载金性能和氧化行为.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采用了CASTEP软件对载金黄铁矿以及不同晶体缺陷的载金黄铁矿进行模拟计算,以研究Co、Ni、As掺杂载金黄铁矿的电子结构,并据此分析其稳定性.综合半导体类型和能量分析,不同晶体缺陷的载金黄铁矿稳定性顺序为:Fe_(32)S_(63)AsAu<Fe_(32)S_(64)Au<Fe_(31)S_(64)CoAu<Fe_(31)S_(64)NiAu,即As取代的载金黄铁矿在氧化预处理时更容易被氧化.该研究可以进一步解释微细浸染型金矿中具有晶体缺陷的载金黄铁矿氧化预处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金黄铁矿 掺杂 密度泛函理论 氧化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卤素氧化苯分子可能性的理论研究
5
作者 薛朵梅 李莹 +4 位作者 贾士芳 高竹青 王慧 郝秀丽 陈泽仁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研究了超卤素氧化苯(C_(6)H_(6))分子的可行性.为表征各类超卤素(X)氧化苯分子的可能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两者形成的复合物C_(6)H_(6)/X(X=GaF_(4)、InF_(4)和SbF_(6))的结构特点、电荷流动、自旋密度分布、结合能和垂直电离... 研究了超卤素氧化苯(C_(6)H_(6))分子的可行性.为表征各类超卤素(X)氧化苯分子的可能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两者形成的复合物C_(6)H_(6)/X(X=GaF_(4)、InF_(4)和SbF_(6))的结构特点、电荷流动、自旋密度分布、结合能和垂直电离势(VIPs).结果表明:超卤素可以与苯分子形成稳定的电荷转移型复合物,该研究验证了超卤素分子的强氧化能力,并为开发有前途且功能强大的氧化剂开辟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卤素 氧化 电荷转移 苯环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锌烟尘硫酸浸出界面反应机制与纳米氧化锌制备研究
6
作者 辛椿福 万杨知为 +4 位作者 陈波 张一敏 刘建磊 王占昊 包申旭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02-3311,共10页
针对氧化锌烟尘中锌资源的高效回收与高值化利用,提出“浸出工艺优化—界面反应机制解析—纳米材料制备”的全流程技术路线。通过系统实验确定硫酸浸出的最优工艺参数,结合XRD与SEM-EDS表征,揭示浸出渣的物相。最后,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 针对氧化锌烟尘中锌资源的高效回收与高值化利用,提出“浸出工艺优化—界面反应机制解析—纳米材料制备”的全流程技术路线。通过系统实验确定硫酸浸出的最优工艺参数,结合XRD与SEM-EDS表征,揭示浸出渣的物相。最后,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H_(2)SO_(4)在ZnO(110)表面的吸附行为,并通过电子密度差与Mulliken布居分析阐明双路径电子转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硫酸浸出的最优工艺参数是硫酸浓度为1.5 mol/L、液固比为7 mL/g、温度为60℃、时间为60 min,在此条件下,锌浸出率达99.32%。浸出渣以PbSO_(4)和ZnFe_(2)O_(4)为主相,证实了锌的高效溶出;H_(2)SO_(4)在ZnO(110)表面的吸附能达-10.16 eV。双路径电子转移机制如下:H_(2)SO_(4)中H原子向ZnO供电子,ZnO中Zn原子向H_(2)SO_(4)中O原子供电子,该过程显著弱化了表面Zn—O键,降低了Zn的浸出反应能垒。基于高锌浸出液,通过两级净化与直接沉淀法,以NH_(4)HCO_(3)为沉淀剂合成碱式碳酸锌前驱体,经550℃煅烧获得纯度为98.14%的纳米氧化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烟尘 硫酸浸出 密度泛函理论 纳米氧化锌 二次锌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Judd-Ofelt理论计算Nd^(3+)掺杂氧化镧钇透明陶瓷的光谱参量 被引量:3
7
作者 丁君 杨秋红 +2 位作者 唐在峰 徐军 苏良碧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53-1456,共4页
采用传统无压烧结工艺制备Nd3 +掺杂的氧化镧钇透明激光陶瓷,测试了其吸收和荧光光谱.采用Judd-Ofelt理论对Nd3 +掺杂量为1 .5at %的样品光谱参量进行了计算.根据吸收光谱,拟合得到三个强度参量分别为:Ω2=6 .57×10-20cm2,Ω4=2 .0... 采用传统无压烧结工艺制备Nd3 +掺杂的氧化镧钇透明激光陶瓷,测试了其吸收和荧光光谱.采用Judd-Ofelt理论对Nd3 +掺杂量为1 .5at %的样品光谱参量进行了计算.根据吸收光谱,拟合得到三个强度参量分别为:Ω2=6 .57×10-20cm2,Ω4=2 .04×10-20cm2,Ω6=4 .38×10-20cm2.根据这三个参量计算了样品的辐射寿命,跃迁几率,荧光分支比,量子效率和品质因子,并对结果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DD-ofELT理论 氧化镧钇 透明陶瓷 Nd^3+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护士食疗理论在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潘梦怡 韩世范 +6 位作者 董妞妞 宋杰 赵瑜 赵奕雯 程俊香 张欢 朱瑞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69-1776,共8页
目的:探讨家庭护士食疗理论对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病人的代谢调节作用,并验证该理论在抗炎、抗氧化应激及代谢调控方面的多重效应。方法:采用单臂干预试验,于2024年8月—10月,通过社区招募选取64例超重/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家庭护士食疗理论对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病人的代谢调节作用,并验证该理论在抗炎、抗氧化应激及代谢调控方面的多重效应。方法:采用单臂干预试验,于2024年8月—10月,通过社区招募选取64例超重/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实施家庭护士食疗优化干预方案。采用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历史对照研究设计,最终匹配试验组30例与历史对照组31例。比较两组干预6周后体重、体质指数、代谢指标及2型糖尿病饮食管理得分,并分析试验组干预前后的炎症与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结果:干预6周后,与历史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2型糖尿病饮食管理得分改善(P<0.05);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超敏C反应蛋白较干预前有所改善(P<0.05)。结论:家庭护士食疗优化方案在减重、控糖、调节代谢和饮食自我管理等方面均优于前期方案。该方案不仅完善了家庭护士食疗理论在超重/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抗炎与抗氧化应激临床验证,更进一步证实了该理论干预机制的科学性和临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护士食疗理论 2型糖尿病 代餐 炎症 氧化应激 超重 肥胖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CO氧化的铂基催化剂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鑫宇 王成雄 +3 位作者 刘光信 夏臻玮 吴应龙 赵云昆 《贵金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共8页
面对日益严重的大气环境CO污染问题,铂催化氧化法作为高效去除CO的有效手段而备受关注。提高铂分散度和化学元素掺杂改性是当前最为常用的催化剂性能调控策略。本文综述了不同铂分散状态、化学元素掺杂对铂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和抗硫性... 面对日益严重的大气环境CO污染问题,铂催化氧化法作为高效去除CO的有效手段而备受关注。提高铂分散度和化学元素掺杂改性是当前最为常用的催化剂性能调控策略。本文综述了不同铂分散状态、化学元素掺杂对铂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和抗硫性能的影响;总结出提高催化剂反应活性和抗硫性能的方法,同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为催化剂的调控提供理论计算依据和数据支撑;最后对高性能铂基CO氧化催化剂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为设计开发高效、长寿命铂基CO氧化催化剂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CO氧化 抗硫性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护士食疗理论在变应性鼻炎病人中的实证研究
10
作者 董妞妞 韩世范 +5 位作者 王倩 潘梦怡 宋杰 赵瑜 赵奕雯 朱瑞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678-2686,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家庭护士食疗理论构建的饮食方案在变应性鼻炎病人中的抗炎症、抗氧化、调节代谢和免疫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9月—12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喉门诊就诊的66例变应性鼻炎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3... 目的:探讨基于家庭护士食疗理论构建的饮食方案在变应性鼻炎病人中的抗炎症、抗氧化、调节代谢和免疫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9月—12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喉门诊就诊的66例变应性鼻炎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干预组(33例),对照组给予家庭护士■5·20代用茶联合饮食护理,干预组给予家庭护士■5·25代用茶联合饮食护理。比较两组干预6周后体重、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和代谢指标。结果:干预6周后,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改善效果优于干预组(P<0.05);干预组鼻部症状总评分量表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体重、体质指数、内脏脂肪面积和体脂肪量的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饮食方案对变应性鼻炎病人的免疫、炎症、氧化应激以及代谢指标均有改善效果,进一步证实了家庭护士食疗理论在变应性鼻炎干预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护士食疗理论 变应性鼻炎 炎症 氧化应激 免疫调节 非营养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吸附日落黄染料的性能与机制
11
作者 李楣 熊艳舒 +3 位作者 王佳欣 韦艳红 陆海勤 李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10,共12页
通过简易化学交联制备了聚乙烯亚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PGO),多重表征手段考察了PGO理化特性,结果表明PGO具有稳定多孔网络结构,富含氨基靶向官能团,可高效吸附阴离子染料。选择日落黄染料进行静态吸附实验,PGO对日落黄染料平衡吸附量高达... 通过简易化学交联制备了聚乙烯亚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PGO),多重表征手段考察了PGO理化特性,结果表明PGO具有稳定多孔网络结构,富含氨基靶向官能团,可高效吸附阴离子染料。选择日落黄染料进行静态吸附实验,PGO对日落黄染料平衡吸附量高达791.38 mg/g,对应去除率为99%。经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去除率仍保持99%,表明PGO具备优异可再生性。通过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定量分析分子表面静电势结合前沿分子轨道、独立梯度模型可视化吸附相互作用机制,表明PGO与日落黄染料分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是高效吸附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 氧化石墨烯 日落黄染料 吸附 量子化学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的Fe_(2)O_(3)和Fe_(3)O_(4)宽带介电表征
12
作者 翟敏 肖斌 +1 位作者 潘浩月 何文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42-2647,共6页
表面质量作为衡量热轧卷钢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热轧带钢产品的使用寿命及性能稳定性。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会在钢坯表面生长一层致密的铁鳞缺陷,其成分主要由铁的一系列氧化物组成。为保证后续涂镀工序的质量,了解热轧带钢表面铁鳞... 表面质量作为衡量热轧卷钢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热轧带钢产品的使用寿命及性能稳定性。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会在钢坯表面生长一层致密的铁鳞缺陷,其成分主要由铁的一系列氧化物组成。为保证后续涂镀工序的质量,了解热轧带钢表面铁鳞厚度信息有助于降低酸洗不足或酸洗过度的风险。因太赫兹波在电磁频谱中介于红外和微波之间,且在金属等极性材料表面发生衰减极小的反射,太赫兹飞行时间断层扫描(Terahertz time-of-flight tomography)能较好地满足无损表征钢基材料微米级覆盖层的技术要求。因难以无损机械剥离,热轧带钢表面铁鳞太赫兹频段光学特性主要根据现有文献数值进行初步估计,而不是通过实验获得。根据太赫兹结果预估的铁鳞厚度与实际值之间存在无法估计的误差。为了高精度测量铁鳞的厚度分布,首先将赤铁矿(Fe_(2)O_(3))和磁铁矿(Fe_(3)O_(4))粉末和聚乙烯(PE)充分混合并压片处理后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系统测定Fe_(2)O_(3)/PE和Fe_(3)O_(4)/PE压片的透射信号;然后利用Maxwell-Garnett有效介质理论和Vegard定律准确计算10%质量分数下的Fe_(2)O_(3)和Fe_(3)O_(4)在频率[350 GHz~2.5 THz]范围内的光学参数。Fe_(2)O_(3)和Fe_(3)O_(4)在1 THz位置处的折射率n、吸收系数α、和电导率σ分别为3.96和5.18,10.13和25.58 cm^(-1),1.2和4.97 S·m^(-1)。此处概述的方法将对一系列粉末材料感兴趣,这些材料可能需要评估太赫兹频段范围内的光学特性。该研究结果为未来太赫兹技术在复杂钢铁生产环境中以非接触性和非破坏性的方式在线监测热轧钢铁产品质量的技术落地奠定了理论依据,对推动太赫兹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时域光谱 铁氧化物 有效介质理论 介电测量 无损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PF 6的掺杂及与石墨烯基氧化物的界面研究
13
作者 付紫微 陈安国 +1 位作者 黄晔 黄进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1-296,共6页
为进一步改善电解液与石墨烯基金属氧化物体系界面的兼容性,以主要成分为LiPF 6的电解液体系为研究对象,引入离子液体掺杂改性,研究掺杂改性对电解液与石墨烯基金属氧化物界面的影响。模拟EMP^(+)-TFSI-掺杂到LiPF 6电解液中对Li+扩散... 为进一步改善电解液与石墨烯基金属氧化物体系界面的兼容性,以主要成分为LiPF 6的电解液体系为研究对象,引入离子液体掺杂改性,研究掺杂改性对电解液与石墨烯基金属氧化物界面的影响。模拟EMP^(+)-TFSI-掺杂到LiPF 6电解液中对Li+扩散的影响,发现:少量EMP^(+)-TFSI-掺杂对Li+离子的扩散影响较小,并能增加电解液体系的电化学稳定性;当EMP^(+)-TFSI-与LiPF 6的物质的量比超过1∶1时,Li+的扩散能力大幅降低;EMP^(+)-TFSI-与LiPF 6的物质的量比不宜超过1∶1。建立不同二维石墨烯基氧化物模型,模拟不同二维石墨烯基氧化物与电解液(LiPF 6/DMC+EC)界面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比较不同二维石墨烯基氧化物的电化学稳定性,发现二维石墨烯基二氧化锡(SnO_(2))适合作为高电压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液 离子液体掺杂 二维石墨烯基氧化物 界面兼容性 分子动力学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ckling analysis of embedded graphene oxide powder-reinforced nanocomposite shells 被引量:1
14
作者 Farzad Ebrahimi Pendar Hafezi Ali Dabbagh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26-233,共8页
In this study,the buckling analysis of a Graphene oxide powder reinforced(GOPR)nanocomposite shell is investigated.The effectiv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nanocomposite are estimated through Halpin-Tsai micromechanic... In this study,the buckling analysis of a Graphene oxide powder reinforced(GOPR)nanocomposite shell is investigated.The effectiv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nanocomposite are estimated through Halpin-Tsai micromechanical scheme.Three distribution types of GOPs are considered,namely uniform,X and O.Also,a first-order shear deformation shell theory is incorporated with the principle of virtual work to derive the governing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the problem.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solved via Galerkin’s method,which is a powerful analytical method for static and dynamic problems.Comparison study is performed to verify the present formulation with those of previous data.New results for the buckling load of GOPR nanocomposite shells are presented regarding for different values of circumferential wave number.Besides,the influences of weight fraction of nanofillers,length and radius to thickness ratios and elastic foundation on the critical buckling loads of GOP-reinforced nanocomposite shells are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CKLING Graphene oxide powder(GOP) Nanocomposite First-order shell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炭负载单原子铁催化剂非均相还原NO的微观作用机理:DFT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妍 李响 +3 位作者 黄金凯 李先春 朱亚明 王焕然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724,共8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经典过渡态理论,探究了石墨炭负载单原子Fe催化剂(Fe/G)异相还原NO的微观机理,并对催化剂失活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E-R机理,NO还原反应依次经历了N_(2)O形成与释放、N_(2)形成与释放四个阶段。而基于L-H机理,N...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经典过渡态理论,探究了石墨炭负载单原子Fe催化剂(Fe/G)异相还原NO的微观机理,并对催化剂失活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E-R机理,NO还原反应依次经历了N_(2)O形成与释放、N_(2)形成与释放四个阶段。而基于L-H机理,NO还原反应主要经历了N_(2)形成与释放两个阶段。在E-R机理作用下,NO分子以N,O-down结构吸附在Fe原子上发生的NO还原反应的控速步骤能垒值仅为15.5 kJ/mol,小于其余路径控速步骤能垒值。由能垒角度分析,Fe原子上残留的活性氧被还原的能垒值高于NO还原生成N_(2)的能垒值。NO分解后残留在Fe原子表面的活性氧抑制了NO的吸附与还原,Fe原子活性位的缺失导致催化剂的失活,单原子Fe的存在促进了NO还原反应的进行。由动力学角度分析,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NO还原速率较活性氧转移速率提升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铁催化剂 氮氧化物 密度泛函理论 机理 失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护士食疗理论解读 被引量:6
16
作者 程俊香 刘洽 +7 位作者 朱瑞芳 冯耀清 张欢 赵奕雯 李晓乐 王倩 郭丹丹 韩世范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69-2075,共7页
相关数据显示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食疗在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显示了积极的作用,现代医学、营养学的不断发展也赋予了食疗新的生命力,使人们获得更加健康的饮食的同时也为临床非药物慢性病干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数据显示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食疗在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显示了积极的作用,现代医学、营养学的不断发展也赋予了食疗新的生命力,使人们获得更加健康的饮食的同时也为临床非药物慢性病干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学者关注的是饮食模式或单个营养素如何作用于人体,缺乏科学系统理论的支持,而家庭护士食疗理论可以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慢性病饮食干预方案,为慢性病食疗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护士 食疗理论 非营养素 慢性病 炎症 氧化应激 代谢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护士食疗理论在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病人饮食干预中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丁志英 韩世范 +4 位作者 王效华 赵奕雯 程俊香 张欢 朱瑞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92-2098,共7页
目的:基于家庭护士食疗理论,探讨优化不同非营养素搭配比例的家庭护士食疗优化方案对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病人调节代谢的效果,验证家庭护士食疗理论抗炎、抗氧化的有效性。方法:招募符合标准的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受试者70例,随机分为... 目的:基于家庭护士食疗理论,探讨优化不同非营养素搭配比例的家庭护士食疗优化方案对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病人调节代谢的效果,验证家庭护士食疗理论抗炎、抗氧化的有效性。方法:招募符合标准的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受试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富含非营养素的家庭护士食疗方案(家庭护士®专用茶+富含非营养素的个性化饮食),干预组给予家庭护士食疗优化方案(优化非营养素的家庭护士®蛋白复配粉+家庭护士®专用茶+富含非营养素的个性化饮食)。观察干预6周后两组受试者体重、代谢指标、炎症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干预6周后,两组体重、体质指数和腰围均有下降(P<0.05),干预组的变化值高于对照组。干预6周后,干预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收缩压、同型半胱氨酸较干预前改善(P<0.05),两组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酸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干预6周后,干预组超敏C⁃反应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改善(P<0.05)。干预组饮食依从性优于对照组。结论:家庭护士食疗优化方案在减重、抗炎和抗氧化应激方面的改善效果优于富含非营养素的家庭护士食疗方案,进一步验证了家庭护士食疗理论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护士食疗理论 代餐 炎症 氧化应激 代谢综合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盐酸四环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诗生 杨玉 +2 位作者 盛广宏 刘轶鋆 李申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22-6131,共10页
以双氧水改性磁性生物炭(H_(2)O_(2)Modified Biochar,HMB)为过二硫酸盐(PDS)的活化剂降解盐酸四环素(TC),考察初始pH值对TC降解的影响.通过淬灭试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鉴定活性物种,结合XPS分析、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液质联用仪(L... 以双氧水改性磁性生物炭(H_(2)O_(2)Modified Biochar,HMB)为过二硫酸盐(PDS)的活化剂降解盐酸四环素(TC),考察初始pH值对TC降解的影响.通过淬灭试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鉴定活性物种,结合XPS分析、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液质联用仪(LC-MS)检测,探究HMB活化PDS降解TC的反应机理和降解路径.结果表明,经双氧水改性后,在TC浓度20mg/L,PDS浓度1mmol/L,HMB投加量为0.5g/L的条件下,TC去除率83.9%,显著高于单独PDS或生物炭体系,且去除率随pH值增大而减小.猝灭试验和EPR分析表明TC降解存在自由基路径和非自由基路径,活性物种主要包括SO_(4)^(-)、·OH、O_(2)^(-).和^(1)O_(2).XPS表明羰基(C=O)是HMB/PDS体系降解TC的主要活性位点.DFT计算进一步定量分析C=O对HMB催化PDS的贡献.结合LC-MS和理论计算提出了TC的2条降解路径,降解方式包括脱酰胺、羟基化、去甲基化、脱水开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四环素 磁性生物炭 氧化改性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链重整过程中LaFeO_(3)载氧体的CH_(4)部分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娜娜 冯于川 +1 位作者 郭欣 马素霞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94,共9页
本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化学链重整过程中LaFeO_(3)载氧体的CH_(4)部分氧化反应机理,通过系统研究CH_(4)吸附活化、H_(2)和CO形成以及氧扩散等基元反应步骤,构建了CH_(4)部分氧化反应网络。研究发现,CH_(4)发生逐步脱氢... 本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化学链重整过程中LaFeO_(3)载氧体的CH_(4)部分氧化反应机理,通过系统研究CH_(4)吸附活化、H_(2)和CO形成以及氧扩散等基元反应步骤,构建了CH_(4)部分氧化反应网络。研究发现,CH_(4)发生逐步脱氢反应形成H原子,其中,CH3脱氢反应所需要克服的能垒(1.50 eV)最高,是CH_(4)逐步脱氢反应的限速步骤。载氧体表面H_(2)形成有两种路径,其中,H原子从O顶位迁移到Fe顶位,然后与另外O顶位的H原子成键形成H_(2)分子是主要途径。由于其相对较低的能垒(1.27 eV),CO的形成过程较易发生。氧扩散需要克服1.35 eV的能垒,表明氧扩散过程需要在高温下进行且扩散速率较低。通过比较各基元反应能垒,发现H_(2)形成是LaFeO_(3)载氧体CH_(4)部分氧化反应动力学的限速步骤,而H迁移是限制H_(2)形成的关键,加快H迁移是增强LaFeO_(3)载氧体性能的主要途径。基于DFT计算研究系列A/B位点掺杂LaFeO_(3)载氧体的H迁移过程,有望实现潜在A/B位点有效掺杂剂的快速筛选,指导高性能LaFeO_(3)载氧体的设计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重整 LaFeO_(3)载氧体 CH_(4)部分氧化 反应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ODFP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氧化分解的DFT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雅婷 林钰涵 +1 位作者 刘军 施志聪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锂盐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ODFP)作为成膜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的作用机理。各研究体系的氧化电势理论计算值的排列顺序为:碳酸酯(包括EC、PC、EMC和DMC)>ODFP^(-)(单分子)≈碳酸酯-ODFP^(-)配合物。ODFP^...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锂盐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ODFP)作为成膜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的作用机理。各研究体系的氧化电势理论计算值的排列顺序为:碳酸酯(包括EC、PC、EMC和DMC)>ODFP^(-)(单分子)≈碳酸酯-ODFP^(-)配合物。ODFP^(-)优先于碳酸酯发生氧化反应,ODFP^(-)结构分解的路径比EC分子分解的路径更容易进行。EC+ODFP^(-)-e体系可能发生的分解反应路径是ODFP^(-)结构开环,生成CO、CO_(2)和自由基R1。R1可能进一步发生自由基终止反应,生成含有氟代磷酸盐单体的低聚物,从而抑制碳酸酯溶剂分子的氧化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氧化分解 新型锂盐 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