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孤立性锁骨下动脉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价值
1
作者 徐琳 朱铭 +1 位作者 张鸿良 顾晓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7-571,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孤立性锁骨下动脉的影像诊断及对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孤立性锁骨下动脉的影像诊断结果并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患儿均因各种先天性心脏畸形进行CT、MR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得到明确诊断,右弓... 目的:探讨儿童期孤立性锁骨下动脉的影像诊断及对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孤立性锁骨下动脉的影像诊断结果并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患儿均因各种先天性心脏畸形进行CT、MR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得到明确诊断,右弓伴孤立性左锁骨下动脉73例,其中伴有同侧动脉导管未闭11例;左弓伴孤立性右锁骨下动脉5例,3例伴有同侧动脉导管未闭,2例伴双侧动脉导管未闭。由对侧的椎动脉-基底动脉环逆向循环供血的有72例,由降主动脉发出侧支血管供血的有6例。有10例动脉导管未闭行手术结扎术或介入封堵术。结论:由于大多数患儿在早期窃血综合征的症状不明显而容易漏诊,故提高对孤立性锁骨下动脉的影像学特征的认识,对临床诊疗有着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孤立性锁骨下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碘对比剂下CT肺动脉造影联合碘图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刘晓彤 田春燕 +2 位作者 王静 许小毛 谷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5-530,共6页
目的探讨低碘对比剂减影CT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碘图诊断急性肺栓塞(APE)的准确性,特别是对肺亚段栓子的检测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1日—2024年9月1日北京医院疑似APE且在1周内同时行肺通气/灌注SPECT/CT和低碘对比剂减影... 目的探讨低碘对比剂减影CT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碘图诊断急性肺栓塞(APE)的准确性,特别是对肺亚段栓子的检测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1日—2024年9月1日北京医院疑似APE且在1周内同时行肺通气/灌注SPECT/CT和低碘对比剂减影CTPA的48例患者。以肺通气/灌注SPECT/CT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低碘对比剂减影CTPA联合碘图诊断APE的能力,并分析确定减影CTPA误诊及漏诊的潜在原因。结果减影CTPA联合碘图在肺段及以下水平的诊断准确度高,敏感度为0.917,特异度为0.991,其中在肺段水平,诊断率为100%,在肺亚段水平,诊断率为66.7%。在临床不同危险程度的APE患者中,减影CTPA联合碘图均具有极高的诊断率(83.3%~100%);分析发现85.7%(6/7)的误诊和33.3%(2/6)的漏诊可以被解释。结论低碘对比剂减影CTPA联合碘图诊断APE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正常识别减影CTPA碘图中的典型缺陷,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CT肺动脉血管成像 减影C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低碘对比剂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与DSA评估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患者全球肢体解剖学分期系统分期的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韩亚庆 丁宁宁 +6 位作者 周丽 崔玉玲 尹翠林 刘哲 杨健 刘亚民 孟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0-303,共4页
目的分析CTA与DSA在评估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患者全球肢体解剖学分期系统(GLASS)分期中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LTI患者临床资料。以DSA评估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与DSA评估... 目的分析CTA与DSA在评估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患者全球肢体解剖学分期系统(GLASS)分期中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LTI患者临床资料。以DSA评估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与DSA评估GLASS分期的一致性。结果 CTA评估GLASS评分与DSA具很强的一致性,其中两者评估股腘动脉段评分的加权Kappa系数为0.798(95%CI=0.722~0.873,P<0.01),评估膝下动脉段评分的加权Kappa系数为0.785(95%CI=0.725~0.845,P<0.01),评估GLASS整体评分的加权Kappa系数为0.832(95%CI=0.752~0.911,P<0.01),均显示出很强的一致性。结论 下肢动脉CTA检查可准确评估CLTI患者靶病变GLASS评分和分期,有助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及血运重建技术难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肢体解剖学分期系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CT血管造影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A和DSA评价膈下动脉解剖学变异和临床相关性: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严高文 严高武 +6 位作者 李宏伟 李勇 赵林伟 范小萍 邓建涛 严静 王毅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99-1206,共8页
目的:评价基于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膈下动脉(IPA)解剖学变异的发生率与临床相关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Google Scholar、CBM、CNKI、WanFang、VIP和Baidu Scholar等数据库,纳... 目的:评价基于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膈下动脉(IPA)解剖学变异的发生率与临床相关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Google Scholar、CBM、CNKI、WanFang、VIP和Baidu Scholar等数据库,纳入与左、右膈下动脉(LIPA和RIPA)相关的文献,并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6754例患者。IPA共干和单独起源的汇总发生率分别为29.4%(95%CI:24.8%~34.2%)和70.6%(95%CI:65.8%~75.2%);IPA共干以起源于腹主动脉和腹腔干最为常见,汇总发生率分别为48.2%(95%CI:42.4%~54.1%)和49.0%(95%CI:43.3%~54.7%);RIPA单独起源以腹主动脉和腹腔干最为常见,汇总发生率分别为40.9%(95%CI:36.7%~45.3%)和34.8%(95%CI:30.7%~38.9%);LIPA单独起源以腹腔干和腹主动脉最为常见,汇总发生率分别为58.5%(95%CI:53.2%~63.7%)和32.6%(95%CI:27.3%~38.1%)。结论:IPA的起源变异十分丰富,熟悉IPA的起源变异对介入放射学、胃肠病学、外科学和创伤学医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动脉 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起源 解剖变异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TA与DSA在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宣拓 魏来 董慧玲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冠状动脉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本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64例,均行CCTA和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比较CCTA和DSA对冠状动脉斑块检...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冠状动脉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本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64例,均行CCTA和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比较CCTA和DSA对冠状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性质和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64例患者经DSA检出冠状动脉斑块58例(90.63%),其中轻度狭窄21例,中度狭窄23例,重度狭窄14例,无法有效判断动脉斑块性质。经CCTA检出冠状动脉斑块55例(85.94%),其中轻度狭窄19例,中度狭窄22例,重度狭窄14例,12例非钙化斑块、13例混合斑块和30例钙化斑块。以DSA为金标准,CCTA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灵敏度为94.83%、特异度为83.33%、准确度为93.75%、阳性预测值为98.21%、阴性预测值为62.50%、Kappa系数值为0.680。CCTA和DSA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检出率比较上均无差异(P>0.05)。轻度狭窄者钙化斑块发生率高于中度和重度狭窄者,非钙化、混合斑块发生率低于中度和重度者(P<0.05)。结论:CCTA与DSA在诊断冠状动脉斑块及其狭窄程度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但CCTA较DSA对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和DSA对Bühler弓检出率的Meta分析
6
作者 计璐耀 严高武 +5 位作者 李宏伟 李勇 赵林伟 范小萍 邓建涛 严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4-609,共6页
目的评价CTA和DSA对Bühler弓(arc of Bühler,AOB)的检出率和临床意义。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Google Scholar、CBM、CNKI、WanFang、VIP、Baidu Scholar数据库,纳入AOB相关的文献,采用Stata 17.0... 目的评价CTA和DSA对Bühler弓(arc of Bühler,AOB)的检出率和临床意义。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Google Scholar、CBM、CNKI、WanFang、VIP、Baidu Scholar数据库,纳入AOB相关的文献,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计纳入11篇文献,包括研究对象3837例(含65例AOB)。AOB的总检出率为1.9%(0.8%~3.2%),CTA显示AOB的总检出率为2.0%(0.5%~4.3%),DSA显示AOB的总检出率为1.8%(0.5%~3.9%)。结论AOB是一种罕见的解剖学变异,在实施相关腹部手术时应考虑到AOB的存在,以免造成操作困难、腹腔脏器缺血或出血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ühler弓 Buhler弓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血管造影阴性患者诊治进展
7
作者 黄钦江 李锐 +2 位作者 李文勇 万纯友 洪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368,共5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目前仍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针对该类患者,尽快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目前仍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针对该类患者,尽快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及部位,并根据确定的原因尽快采取手术治疗,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部分患者首次血管造影存在假阴性,其原因包括多方面,如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微小动脉瘤、血栓性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以及阅片者经验等。首次造影阴性的患者必须复查,尤其是针对那些发病后头颅CT平扫高度怀疑动脉瘤患者,复查建议在早期(<2周)及中期(2~8周)进行,同时需提高对微小血管病变的警惕性及识别能力,借助于最新影像学技术,提高对病因的首次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与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6
8
作者 张政 韩剑虹 +2 位作者 李迎春 曹毅 朱剑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κ=0.730,κ=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 256层螺旋CT 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的准确性比较 被引量:59
9
作者 张圆圆 孟秀君 +3 位作者 田沈 车玉琴 林巧 颜丙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763-3768,共6页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成像(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9—2014年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成像(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9—2014年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68例,并先后行CDUS、CTA检查。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与DS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性;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DUS、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率≥70%、斑块形态、是否有溃疡的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ROC曲线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DUS、CTA检查对斑块形态和溃疡检测的准确性;Kappa检验分析CDUS、CT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CDUS(64.73±22.91)%、CTA(62.38±22.31)%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与DSA(62.52±22.31)%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22和0.992,P<0.05)。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血管条数为146条,<70%的血管条数为190条。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正确率分别为85.7%(288/336)、95.8%(322/336),灵敏度分别为83.6%(122/146)、94.5%(138/146),特异度分别为87.4%(166/190)、96.8%(184/19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6%(122/146)、95.8(138/14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4%(166/190)、95.8%(184/192)。CDUS、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Kappa值分别为0.709、0.915。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8条,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8条;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有溃疡的血管条数为68条,无溃疡的血管条数为268条。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斑块形态的正确率分别为82.7%(278/336)、99.1%(333/336),灵敏度分别为84.8%(144/168)、98.8%(166/168),特异度分别为79.8%(134/168)、99.4%(167/1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9%(144/178)、99.4%(166/1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8%(134/158)、99.4%(167/169);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斑块形态的Kappa值分别为0.655、0.982。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溃疡的正确率分别为88.7%(298/336)、98.5%(331/336),灵敏度分别为85.3%(58/68)、94.0%(64/68),特异度分别为89.6%(240/268)、99.6%(267/2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4%(58/86)、98.5%(64/6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240/250)、98.5%(267/271)。CDUS检查诊断颈内动脉不规则斑块AUC为0.818〔95%CI(0.711,0.866)〕,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不规则斑块AUC为0.997〔95%CI(0.923,1.000)〕;CDUS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AUC为0.708〔95%CI(0.633,0.788)〕,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AUC为0.969〔95%CI(0.934,1.000)〕。CDUS、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的Kappa值分别为0.681、0.953。结论CTA检查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不规则斑块和有溃疡的诊断具有简单可行且正确率高的优点,较CDUS占有明显优势,与金标准DSA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一定情况下可代替DSA检查,避免其有创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术前评估中的初步应用经验 被引量:25
10
作者 胡锦清 沈建康 +5 位作者 张仲伟 丁晓毅 胡秉诚 李国文 赵卫国 林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神经外科疾患术前诊断及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患者(23例脑血管病、4例颈部血管性病变和13例颅底或高血供脑瘤)进行了43次CTA和26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神经外科疾患术前诊断及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患者(23例脑血管病、4例颈部血管性病变和13例颅底或高血供脑瘤)进行了43次CTA和26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CTA的诊断与DSA结果相同并被手术证实。CTA不仅发现8例动脉瘤和8例动静脉畸形,并且显示了这些病变的三维构造和毗邻的骨结构。CTA准确地显示了颈动脉、椎动脉的狭窄并可显示颅内肿瘤与毗邻血管及颅骨的关系。结论CTA具有简单、快速、无创和可靠等优点,适合于脑血管病、血供丰富的颅内肿瘤及颅底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血管造影 DSA 脑血管疾病 颅内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转移瘤的血供 被引量:28
11
作者 李智岗 黄景香 +7 位作者 李顺宗 赵俊京 时高峰 梁国庆 王红光 韩捧银 王琦 谷铁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通过腹腔动脉造影、肝固有动脉造影、单纯门静脉CT灌注成像探讨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方法:对50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了CT平扫、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造影,对其中23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单纯门静... 目的:通过腹腔动脉造影、肝固有动脉造影、单纯门静脉CT灌注成像探讨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方法:对50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了CT平扫、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造影,对其中23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单纯门静脉CT灌注扫描,以观察肝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计算转移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门静脉和肿瘤周边正常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定量分析,CT图像用去卷积分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DSA表现:多血供肿瘤12例,少血供者38例,环形染色36例。肝固有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67.48±11.56)%,肿瘤边缘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76.23±14.89)%,正常肝实质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51.42±10.26)%;肿瘤中心密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平均为(9.00±1.03)s,肿瘤边缘密度的达峰时间为(10.69±2.82)s。腹腔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密度先表现为快速上升,然后为缓慢上升的平台,而正常肝实质则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态势,在14s以后,肿瘤中心的密度不仅小于肿瘤边缘的密度,而且小于正常肝实质的密度。门静脉显影的峰值时间平均为(11.84±1.81)s。多期增强CT扫描表现:动脉期呈明显环状强化者11例;动脉期呈轻度环状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厚壁强化者5例;动脉期不强化、门脉期环状强化者25例;平衡期环形强化者8例;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均不强化者1例。单纯门静脉灌注CT表现:肿瘤在30s的时间内,密度几乎呈直线,无增强表现。门静脉达峰时间平均为(14.33±2.23)s,最高峰值平均为(320.00±28.78)HU;而正常肝实质的密度在注射对比剂后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达峰时间为(22.25±3.44)s,最高峰值平均为(110.75±16.31)HU。结论:肝动脉是肝转移瘤血供的唯一来源,门静脉不参与肝转移瘤的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肿瘤转移 血液供给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靳松 崔世民 +4 位作者 田超 阎世鑫 高满 杨天昊 戴伟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98-403,共6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60~100ml,注射流率3.5~4.0ml/s;成像包括原始横断面图像和重建最大密度投...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60~100ml,注射流率3.5~4.0ml/s;成像包括原始横断面图像和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显示及CT仿真内窥镜图像。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临床试验标准犤轻度狭窄(1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犦,比较CT血管造影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果49例共98支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正常者12支,轻度狭窄26支,中度狭窄32支,重度狭窄19支,闭塞9支;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总符合率为96.94%(95/98),其中闭塞和重度狭窄符合率为100%(28/28),轻度和中度狭窄符合率分别为96.15%(25/26)和93.75%(30/32)。CT血管造影能够较好地显示血管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的CT测量值为(489±113)HU,纤维斑块(51±19)HU,软斑块(6±28)HU。结论CT血管造影检查不仅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有较高的直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能更为直观、确切地评价粥样硬化斑块,有望取代脑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直接法下肢静脉成像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13
作者 易文芳 武志峰 +1 位作者 鄂林宁 吴山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18-522,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行直接法双下肢深静脉CT造影(DSCTV)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DVT的34例患者行DSCTV检查,获取原始图像数据,并经后处理进行多模式图像重建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检查前后1周内...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行直接法双下肢深静脉CT造影(DSCTV)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DVT的34例患者行DSCTV检查,获取原始图像数据,并经后处理进行多模式图像重建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检查前后1周内行双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多普勒超声(DUS)检查,其中19例行下肢深静脉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本组34例患者下肢深静脉检出病变血管共254支,与DUS检查对比,两种方法诊断结果一致性检验,Kappa值=0.759,P<0.05;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其检出DVT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7.1%、90.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5。结论 :双源CT直接法下肢深静脉造影以其独特的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3
14
作者 张志伟 吕发金 +1 位作者 曾勇明 何映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有效的自动去骨技术——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DSCTA的扫描方法采集数据。即制定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的计划螺旋采集平扫与增强扫描。然后用增强数...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有效的自动去骨技术——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DSCTA的扫描方法采集数据。即制定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的计划螺旋采集平扫与增强扫描。然后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只剩下血管影像。由两位放射医师分别在工作站上行常规与减影的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方法分析颅内血管。全部病例均行DSA检查。最后用四分法(4分很好;3分好;2分;可以接受;1分差)来评价DSCTA图像质量。结果27例患者中,DSA发现38个动脉瘤,DSCTA发现38个动脉瘤,常规CTA发现36个动脉瘤。DSCTA图像质量分析4分,6例(22.2%),3分,15例,(55.6%),2分,6例(22.2%);没有一例图像质量评为差或不能诊断。结论DSCTA能快速准确的自动去骨,更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特别是提高了颅底段血管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5
15
作者 游梦星 虞希祥 +2 位作者 林永胜 郝伟远 吴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76-68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D-DSA容积再现(VR)对共同检出的动脉瘤之瘤体长径差异、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结果 44例自发性SAH患者经外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证实36例为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其中26例单发,10例多发)。3D-CTA共检出40例48个动脉瘤(灵敏度83.33%,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5%,阴性预测值66.67%)。2D-DSA检出38例患者中44个动脉瘤(灵敏度77.78%,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3.68%,阴性预测值75%)。3D-DSA最大密度投影(MIP)检出34例动脉瘤患者共44个动脉瘤(灵敏度94.4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100%)。3D-DSA(VR)检出36例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无漏诊及误诊。就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与2D-DSA、3D-DSA(MIP)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VR)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3 mm的动脉瘤还是<3 mm的动脉瘤,3D-CTA(VR)与3D-DSA(VR)对瘤体长径的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在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显示方面,3D-CTA(VR)与2D-DSA和3D-DSA(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M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对瘤体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一种微创的常规筛查方法,但对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漏诊及误诊率,对其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SSAH患者应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 DSA、3D DS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孙玲玲 冯博 +4 位作者 李松柏 钟红珊 张斌 朱玉森 徐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6期413-417,共5页
目的比较评价2D DSA、3D DSA(MIP、SSD、VR)及CTA(SVR)几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常规DSA、3D DSA及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28例,检出动脉瘤33个。回顾性分析对比2D DSA、3D DSA及CTA几种方法对3... 目的比较评价2D DSA、3D DSA(MIP、SSD、VR)及CTA(SVR)几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常规DSA、3D DSA及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28例,检出动脉瘤33个。回顾性分析对比2D DSA、3D DSA及CTA几种方法对33个动脉瘤的显示情况,分别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动脉瘤颈的可见度及与载瘤血管位置关系进行评价。结果就动脉瘤检出情况,2D DSA与CTA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D DSA的SSD、VR与CTA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对于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的显示,2D DSA与CTA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D DSA的SSD、VR与CTA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2D DSA与CT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瘤形态、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方面,CTA优于2D DSA。3D DSA在瘤的检出率、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显示方面均较CTA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三维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手术前后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程少容 曾晓华 +5 位作者 王鹰 陈信坚 孙志强 黄文才 王翅鹏 马廉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93-796,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手术前、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经320排CTA检出动脉瘤患者90例,采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对60例患...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手术前、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经320排CTA检出动脉瘤患者90例,采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对60例患者(20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40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进行320排CTA随访,对比手术前、后CTA图像,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90例阳性患者中共检出100枚动脉瘤,其中<3 mm的28枚,≥3 mm的72枚。320排CTA诊断3 mm以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4%,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0.9%,对≥3 mm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60例患者术后未发现动脉瘤残余,载瘤动脉均未见狭窄或闭塞。结论 320排CT颅脑一站式检查是一种快速、易行和可靠的检查方法,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的首选技术,但可能遗漏微小动脉瘤,3D-DSA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普勒超声与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查诊断微小肝癌及肝良性结节 被引量:24
18
作者 苏赞瑞 黄运福 +4 位作者 林建军 龙瑜 陈璇 林祖华 李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19-622,共4页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与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查对微小肝癌及肝良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因临床高度怀疑原发性微小肝癌或肝癌术后复发性微小肝癌而接受多普勒超声及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查的肝硬化患者影像资料,并与病...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与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查对微小肝癌及肝良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因临床高度怀疑原发性微小肝癌或肝癌术后复发性微小肝癌而接受多普勒超声及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查的肝硬化患者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最终经病理诊断为微小肝癌80例共104个病灶,肝良性结节20例共27个病灶。多普勒超声检出微小肝癌病灶90个,检出率86.54%(90/104);检出肝良性结节20个(均为肝硬化结节),检出率74.07%(20/27)。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出微小肝癌病灶96个,检出率92.31%(96/104);检出肝良性病灶6个(其中无肝硬化结节),检出率22.22%(6/27)。与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查相比,多普勒超声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较低(χ~2=9.58,P〈0.05),而对肝良性结节的检出率较高(χ~2=10.96,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对肝硬化良性结节的检出更具优势,而DSA更有利于检出微小肝癌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硬化 肝细胞 结节 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4
19
作者 蔡武 龚建平 +6 位作者 乔方 朱江涛 张伟 刘蓉 张博 钱爱民 曹勇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24-827,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24例行CTA和DSA检查,在CT工作站对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进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24例行CTA和DSA检查,在CT工作站对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进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后处理,并与DSA结果对照。结果 24例CTA显示共72支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25支血管存在狭窄性病变,重度狭窄18支,完全闭塞7支。CTA诊断血管低估1支,高估0支。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70%为阈值,CTA对狭窄程度诊断的敏感性96.0%,特异性100%,准确率98.6%,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9%。根据CTA检查结果行单纯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4例,同时行支架置入20例,共21枚。结论 64层螺旋CTA是评估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方法,可作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术前评价的首选检查,为临床选择介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气囊扩张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20
作者 顾康康 靳晶 +3 位作者 费强 张鑫 窦鑫 朱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