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9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Progress of Volatile Substances Analysis and Sensory Evaluation of Soymilk
1
作者 Xu Qiongyuan Li Ka +7 位作者 Huang Meina Liang Yuxin Tao Bingjie Zhang Tingting Song Nannan Ji Yazhou Zhang Huajiang Xia N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1期74-82,共9页
Soybea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rops in China. Soymilk, a traditional neutral plant-based protein drink, is rich in high quality proteins. Although soybean milk is rich in nutrients, its marketing among consumers, es... Soybea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rops in China. Soymilk, a traditional neutral plant-based protein drink, is rich in high quality proteins. Although soybean milk is rich in nutrients, its marketing among consumers, especially those in Western countries who are used to peaceful flavor, has been limited due to the adverse flavor impact brought by its special composi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soymilk, the flavor of soymilk has become a popular research object for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lavor components of soymilk are mainly volatile small molecular compounds produced by enzymatic reactions catalyzed by lipoxygenase(LOX). After formation, they interact with protein macromolecules to form the overall flavor of soymilk.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control the off-odor of soymilk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physical heating methods, chemical methods, biological enzymatic digestion methods, mask methods, and a variety of breeding methods. These methods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ff-odor of soymilk, but all of them have shortcomings. Currently, the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any odor in soymilk are evaluated mainly by traditional human sensory scoring along with the assistance of modern instrument analysis of volatile flavor substances using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 gas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mass spectrometry(GC-M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volatile flavor substances in soymilk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sensory evaluation methods of soymilk at home and abroad, and looked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hoping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es and reference detection method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oymilk flavor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MILK off-odor volatile substance flavor sensory eval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黑山羊、努比亚山羊及其杂交羊1代的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鉴定和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管凇 施力光 +2 位作者 林雨 彭维祺 武洪志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6,共9页
本研究以海南黑山羊、努比亚山羊及其杂交羊F1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品种山羊的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及杂交优势,为山羊品种改良和风味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海南黑山羊、努比亚... 本研究以海南黑山羊、努比亚山羊及其杂交羊F1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品种山羊的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及杂交优势,为山羊品种改良和风味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海南黑山羊、努比亚山羊及其杂交F1品种中,共检测出23种脂肪酸,其中包括11种饱和脂肪酸和12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杂交羊1代C18:2含量显著高于海南黑山羊和努比亚山羊(P<0.05),杂交羊1代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海南黑山羊和努比亚山羊,3种羊肉组织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含量较高。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揭示,三种羊肉中共鉴定出4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含醛类16种、醇类12种、脂类4种、酸类4种在内共36种风味物质被定性;有10种未被定性出明确化合物。醛类在整体风味物质中含量占比达50%以上,贡献最多的风味。努比亚山羊的醛类物质高于海南黑山羊和杂交1代,黑山羊中未被定性的化合物含量高于努比亚山羊及其杂交1代,3种羊肉风味物质中醛类物质己醛、壬醛、癸醛含量较高,是3种羊肉的代表性物质,是羊肉挥发性风味的主要物质,分别贡献药草味、油脂味。杂交羊中4种酸类物质含量都低于其父本和母本,表明海南黑山羊和努比亚山羊杂交后膻味减少。主要风味化合物有己醛、壬醛、癸醛、1-辛烯-3-醇、2-乙基己醇、3-羟基-2-丁醇;反-2-辛烯醛、(E,E)-2,4-壬二烯醛为杂交羊独有,分别贡献了坚果味和花果香,在海南黑山羊和努比亚山羊中未检测到;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贡献花香和香脂香气)、5,8a-二甲基-3-丙-2-基-2,3,4,4a,5,6,7,8-八氢-1H-萘为海南黑山羊独有,在努比亚羊和杂交羊中未检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黑山羊 努比亚山羊 杂交羊1代 脂肪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猪皮微生物群落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动态变化与相互作用
3
作者 陈雪玲 吉莉莉 +5 位作者 王琪 牛欣欣 陈卓 廖诚 朱开宪 刘琨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34-242,共9页
为探究微生物对发酵猪皮品质形成的作用,采集发酵阶段样品,应用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技术对猪皮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与挥发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势微生物从发酵初期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镰刀菌属(Fusarium)、曲霉属(As... 为探究微生物对发酵猪皮品质形成的作用,采集发酵阶段样品,应用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技术对猪皮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与挥发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势微生物从发酵初期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镰刀菌属(Fusarium)、曲霉属(Aspergillus)、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念珠菌属(Candida)逐步变化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不动杆菌属、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毛霉属(Mucor)、青霉属(Penicillium)、红曲霉属(Monascus),于发酵第10 d进一步变化为芽胞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类香菌属(Myroides)、毛霉属、青霉属、节菱孢属(Arthrinium),而芽胞杆菌属、不动杆菌属、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毛霉属、青霉属、红曲霉属成为发酵后期的优势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528种挥发性代谢物,其中,14种是猪皮发酵前后关键的差异代谢物(VIP>1,|log_(2)FC|>1,P<0.05,ROAV>200)。将上述优势微生物与关键的差异代谢物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动杆菌属、曲霉属、念珠菌属、镰刀菌属、类香菌属、芽胞杆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毛霉属、青霉属和红曲霉属与9种萜类、2种酮类、2种醛类和1种含硫化合物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综上,研究结果为猪皮发酵过程的质量动态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皮 发酵 微生物群落 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原料对螺蛳汤风味形成的影响
4
作者 刘纯友 丘静 +5 位作者 王书军 殷朝敏 林华 任仙娥 唐湘毅 黄永春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03-114,共12页
为探究螺蛳肉、猪骨、鸡架和香辛料等不同原料对螺蛳汤风味形成的影响,采用光谱技术、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螺蛳汤的理化特性和风味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原料对螺蛳汤中水溶性蛋白含量、颗粒平均粒... 为探究螺蛳肉、猪骨、鸡架和香辛料等不同原料对螺蛳汤风味形成的影响,采用光谱技术、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螺蛳汤的理化特性和风味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原料对螺蛳汤中水溶性蛋白含量、颗粒平均粒径和聚集度指数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原料对螺蛳汤的Zeta电位无显著影响。气相色谱结果显示,猪骨和鸡架是螺蛳汤中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棕榈油酸的主要来源。GC-MS结果表明,螺蛳汤中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醛类10种、醇类4种、烯烃11种、烷烃1种、酮类2种、酯类2种、醚类2种、酚类3种。香气活度值显示,茴香脑、草蒿脑、桉叶油醇和壬醛是螺蛳汤中关键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茴香脑和桉叶油醇源自香辛料,而壬醛来自螺蛳肉、猪骨和鸡架,这些挥发性化合物赋予螺蛳汤甜味、樟脑香、油脂味、柑橘香。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等游离氨基酸是螺蛳汤中重要的呈味氨基酸;5’-GMP、5’-AMP和5’-IMP等核苷酸是螺蛳汤中主要的鲜味核苷酸,这些呈味氨基酸和核苷酸共同赋予螺蛳汤鲜甜的滋味特性,而这些滋味物质主要来自螺蛳肉、猪骨和鸡架。综上,动物基肉类原料和植物基香辛料共同构成螺蛳汤的特征香气和滋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蛳汤 原料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滋味化合物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宾芽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与风味物质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陈雪玲 刘琨毅 +6 位作者 王琪 牛欣欣 廖诚 安江珊 周雨浓 陈卓 管思思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6-45,共10页
为研究宜宾芽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与风味物质的变化及相互作用,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宜宾芽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与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利用Spearman相关性探究微生物菌群与特征风味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 为研究宜宾芽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与风味物质的变化及相互作用,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宜宾芽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与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利用Spearman相关性探究微生物菌群与特征风味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优势微生物从未发酵时期的片球菌属(Pediococcus)、促生乳杆菌属(Levilactobacillus)、孢圆酵母属(Torulaspora)、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es)逐步变化为促生乳杆菌属、伴生乳杆菌属(Companilactobacillus)、接合酵母属、米勒酵母属(Millerozyma),于发酵第7个月变化为联合乳杆菌属(Ligilactobacillus)、腐败乳杆菌属(Loigolactobacillus)和接合酵母属,而促生乳杆菌属、腐败乳杆菌属、伴生乳杆菌属、接合酵母属和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成为发酵后期的优势微生物。宜宾芽菜发酵样品中共检测到924种风味物质,其中,33种是宜宾芽菜发酵过程中的特征风味物质(VIP>1,ROAV>1)。此外,腐败乳杆菌属、接合酵母属和孢圆酵母属与4种萜类(月桂烯、甲基异冰片、(+)-柠檬烯、邻伞花烃)、2种酚类(4-乙基苯酚、4-乙基-2-甲氧基苯酚)、2-十二烷酮、(6Z)-壬烯-1-醇、2-乙酰基-3-甲基吡嗪、2-甲基-苯甲醛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综上,研究结果为利用微生物调节宜宾芽菜生产和改进发酵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宾芽菜 发酵 微生物群落 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对荠菜中二甲基硫醚类物质形成的影响
6
作者 张磊 张钟元 +5 位作者 刘天星 吴海虹 李建林 冯蕾 牛丽影 李大婧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0,共10页
为探究荠菜中二甲基硫醚类不良风味物质形成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破碎程度(整株和切割)、不同放置温度(4℃和25℃)以及热处理的荠菜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二甲基硫醚类物质及其有益前体物S-甲基-L-... 为探究荠菜中二甲基硫醚类不良风味物质形成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破碎程度(整株和切割)、不同放置温度(4℃和25℃)以及热处理的荠菜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二甲基硫醚类物质及其有益前体物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含量的变化,并推测二甲基硫醚类物质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新鲜荠菜中主要检测出(Z)-3-己烯醇等醇类物质以及(Z)-3-己烯醛等醛类物质。切割处理与放置温度显著影响荠菜中的主要风味物质,25℃的放置温度与切割处理使得荠菜更易产生二甲基二硫醚,同时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呈显著下降趋势。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荠菜中二甲基硫醚类物质与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推测出荠菜中二甲基硫醚类物质可能通过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经酶促转化形成。本研究明确了切割处理和放置温度是控制荠菜中二甲基硫醚类物质形成的关键因素,为荠菜风味及营养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荠菜 挥发性风味物质 二甲基二硫醚 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 二甲基三硫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州黑米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品质特性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7
作者 吴永祥 郝静雯 +5 位作者 张朋涛 毛佳楠 季喜梅 许学超 邵如意 佘新松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3-91,共9页
为探究徽州黑米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品质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发酵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同时,对徽州黑米酒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主要活性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等品质特性进行分析,并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为探究徽州黑米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品质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发酵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同时,对徽州黑米酒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主要活性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等品质特性进行分析,并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徽州黑米酒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呈上升趋势,魏斯氏菌属(Weissella)、乳球菌属(Lactococcus)、促生乳杆菌属(Levilactobacillus)、乳酪杆菌属(Lacticaseibacillus)、乳植杆菌属(Lactiplantibacillus)为优势菌属,发酵第10天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2.03%、16.48%、10.19%、7.24%、3.58%。发酵过程中徽州黑米酒的乙醇体积分数和总酸质量浓度均显著增加,pH值、总糖质量浓度及还原糖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发酵结束时主要活性物质总酚、总黄酮、花色苷和总游离氨基酸的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分别达到(537.72±12.71)、(270.16±6.85)、(507.76±3.12)、(7312.82±97.31)mg/L。发酵过程中徽州黑米酒的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均显著增强。相关性分析表明,徽州黑米酒中的总酚、总黄酮、花色苷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从徽州黑米酒中共鉴定出26种挥发性成分,醇类和酯类为其主要挥发性物质。本研究可为徽州黑米酒的发酵工艺优化和产品风味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黑米酒 微生物多样性 品质特性 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香风味蒸馏酒工艺优化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8
作者 汪江波 夏啸 +5 位作者 毛春奎 陈家豪 何超 蔡凤娇 张瑞景 徐健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238,共6页
为了提高茶叶副产物的利用率,以新鲜麦芽(即发芽大麦)与绿茶梗作为混合发酵原料,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制备茶香风味蒸馏酒。以感官评分和乙酸乙酯含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CCD)试验以及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结... 为了提高茶叶副产物的利用率,以新鲜麦芽(即发芽大麦)与绿茶梗作为混合发酵原料,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制备茶香风味蒸馏酒。以感官评分和乙酸乙酯含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CCD)试验以及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结合遗传算法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测定酒体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绿茶梗添加量7%、熟粮含水率52%、酒曲添加量0.7%,发酵时间7 d,发酵温度25℃。在此优化条件下,茶香风味蒸馏酒的乙酸乙酯含量为0.46 g/L,感官评分为86.67分,酒精度为55%vol。基于GC-MS共检测出3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醇类5种、酯类16种、醛酮类5种及其他类5种。酯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所有风味物质含量的52%。茶香风味蒸馏酒茶香浓郁,口感醇厚,风味典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茶酒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香风味蒸馏酒 绿茶梗 人工神经网络分析 挥发性风味成分 乙酸乙酯 感官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复热方式对内蒙古预制烤羊腿特征风味物质的影响
9
作者 郭奇慧 雷守成 王凤梅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87,共8页
为研究不同复热方式对内蒙古预制烤羊腿特征风味的影响,分别采用微波、蒸汽、烘烤3种方式对产品进行复热。结果表明,采用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48种,包括醛类17种、醇类9种、酮类3种、杂环类3种... 为研究不同复热方式对内蒙古预制烤羊腿特征风味的影响,分别采用微波、蒸汽、烘烤3种方式对产品进行复热。结果表明,采用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48种,包括醛类17种、醇类9种、酮类3种、杂环类3种、酸类4种、酯类4种、烯烃类8种,其中烘烤复热组的己醛、正庚醛含量高达1489.22μg/kg和235.89μg/kg,十三醛、十六醛在蒸汽复热组中含量较高,分别为23.89μg/kg和200.09μg/kg,这些物质均使这两组预制烤羊腿产生了不良气味;1-辛烯-3-醇和2-正戊基呋喃含量在微波复热组中远高于其他组,使产品具有蘑菇风味、发酵香味、肉香和清新气味。滋味物质分析结果显示,3种复热方式均会对预制烤羊腿的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含量产生一定影响,微波复热组游离氨基酸总量下降最少,其中谷氨酸和丙氨酸滋味活性值远高于其他复热方式;微波复热组的次黄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核苷酸高于其他复热组,结合滋味活性值进行分析可知,微波复热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内蒙古预制烤羊腿的风味物质。综上所述,微波复热是内蒙古预制烤羊腿较为适宜的复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烤羊腿 复热方式 挥发性风味物质 游离氨基酸 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菌发酵紫秋葡萄酒工艺优化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10
作者 张昂 路建锋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2,共7页
该研究以紫秋葡萄(Vtis davidii Foex)为原料,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X-10与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WK混合发酵制备紫秋葡萄酒。以花青素含量及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其... 该研究以紫秋葡萄(Vtis davidii Foex)为原料,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X-10与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WK混合发酵制备紫秋葡萄酒。以花青素含量及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紫秋葡萄酒的最佳发酵工艺为:浸渍温度12℃、浸渍时间20 h、酵母菌接种量1.5%、酵母菌接种比例(FX-10∶WK)3∶7、前发酵温度24℃。在此工艺条件下发酵的紫秋葡萄酒色泽紫红透亮,果香、酒香纯正,香味协调,酒体丰满,醇厚协调,具有该产品的典型特征,感官评分为87.38分;花青素含量为583.86 mg/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3.98°Bx,酒精度为12.57%vol,还原糖含量为3.24 g/L,总酸含量为4.62 g/L,挥发酸含量为0.86 g/L;微生物菌落总数与大肠杆菌均未检出,其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从紫秋葡萄酒中共检出3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总含量为311.754 mg/L,其中,包括醇类10种、醛类4种、酸类5种、酯类14种、其他类物质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秋葡萄 混菌发酵 发酵工艺 正交试验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陈皮蜂蜜酒发酵工艺
11
作者 郭楠楠 张心茹 张杰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5-211,共7页
该研究以陈皮、蜂蜜为主要原料,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LA-FR发酵制备陈皮蜂蜜酒。以感官评分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工艺,并采用常规检测方法及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别对其理化... 该研究以陈皮、蜂蜜为主要原料,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LA-FR发酵制备陈皮蜂蜜酒。以感官评分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工艺,并采用常规检测方法及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别对其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陈皮蜂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为:陈皮添加量1.7%、初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3%、酵母接种量0.11%、初始pH 4.0、发酵温度28℃。在此优化条件下酿造的陈皮蜂蜜酒呈琥珀色,清澈透明,具有陈皮的清香和蜂蜜的蜜香,口感丰富,滋味醇厚,感官评分为92.24分;酒精度为10.60%vol,总酸含量(以酒石酸计)为4.35 g/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50%;菌落总数为51 CFU/mL,大肠菌群未检出,其各项指标均符合QB/T 5475-2020《蜂蜜酒》要求。从陈皮蜂蜜酒中共检出17种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醇类6种、酯类8种、烯类3种,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乙醇(28.36%)、D-柠檬烯(18.8%)、2-甲基丁醇(16.22%)、苯乙醇(12.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蜂蜜酒 响应面法 发酵工艺 感官评分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浸提加工处理对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释出规律的影响
12
作者 侯智勇 易宇文 +2 位作者 张浩 杨静 关雎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147,共10页
为探讨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的浸提、释放及迁移规律,以热油、水煮、油水混合浸提3种方式模拟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在卤水中的释出途径,并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检测风味化合物组成和相对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 为探讨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的浸提、释放及迁移规律,以热油、水煮、油水混合浸提3种方式模拟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在卤水中的释出途径,并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检测风味化合物组成和相对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探寻其对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SPME-GC-MS共检出84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醛类10种、醇类7种、酮类4种、酯类5种、苯酚类6种、烷烃类3种、烯烃类49种;OAV值分析表明,茴香脑(39.24%~64.68%)是八角茴香的关键风味化合物,龙蒿脑(3.99%~15.74%)对风味影响最大,在水煮浸提中其释出效能是热油浸提的2.39倍、水油混合浸提的3.51倍;OPLS-DA结果表明,水煮浸提液风味与八角茴香风味最相似,而油水浸提液和热油浸提液风味相似。茴香脑、β-蒎烯、龙蒿脑、苯甲醛、崁烯、D-柠檬烯、己醛、2-甲基丁醛、苯甲酸甲酯等风味化合物对风味影响较大。综上,水煮浸提八角茴香获得的风味化合物最多,效果最好;八角茴香中的风味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高于脂。研究结果可为卤水风味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茴香 浸提方式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不同贮藏时间白茶挥发性风味物质
13
作者 金阳 刘亚峰 +1 位作者 刁春华 苏小琴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2期73-79,共7页
为比较贮藏时间对白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对贮藏1年、2年、4年、6年和8年的福鼎白牡丹进行检测分析。样品中共鉴定出4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21种,醇类8种,酯类6种,酮类6种,酸类2种,杂环类2种。白茶... 为比较贮藏时间对白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对贮藏1年、2年、4年、6年和8年的福鼎白牡丹进行检测分析。样品中共鉴定出4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21种,醇类8种,酯类6种,酮类6种,酸类2种,杂环类2种。白茶香气风味在贮藏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清鲜的毫香、清香逐渐减弱,陈香逐渐显现。各组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有明显差异,且部分物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芳樟醇、氧化芳樟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醛、6-甲基-5-庚烯-2-酮等物质含量随贮藏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在贮藏1年的白茶中(E,E)-2,4-庚二烯醛高于其他茶样,在贮藏8年的白茶中乙酸、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己醛和异丁醛等物质大量存在且含量远高于其他茶样,是贮藏过程中产生或增加的成分。采用GC-IMS技术可快速区分不同贮藏时间白茶的挥发性物质差异,为年份白茶的快速鉴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白茶 贮藏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温大曲产酯香酵母的筛选及产香特性分析
14
作者 丁长河 万浩威 +2 位作者 魏书音 樊星 樊朵朵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0,共8页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结合嗅闻法,从中、高温大曲样品中分离筛选产酯香酵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以及产香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筛选得到5株产酯香酵母菌代表菌株,编号分别为G-8、Z-3、G-1、G-2...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结合嗅闻法,从中、高温大曲样品中分离筛选产酯香酵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以及产香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筛选得到5株产酯香酵母菌代表菌株,编号分别为G-8、Z-3、G-1、G-2、G-3,经鉴定,分别为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异常威客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卡利比克迈耶氏酵母(Meyerozyma caribbica)、阿德利长西氏酵母(Naganishia diffluens)。其中,菌株Z-3生长较快、耐受性较好且对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提升效果最好,可耐受乙醇体积分数13%、葡萄糖含量70%及乙酸体积分数1.0%;其固态发酵产物中检出2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为197.13μg/g,根据香气活度值(OAV)>1筛选得到8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等,说明菌株Z-3对改善白酒风味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酯香酵母 筛选 异常威客汉姆酵母 挥发性风味物质 乙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补充酵母硒对东乡绿壳鸡蛋品质及风味提升的影响
15
作者 周瑶敏 广业兰 +2 位作者 谢敏 李道捷 费丹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3-961,共9页
[目的]明确酵母硒对东乡绿壳鸡蛋品质及风味的提升作用,为富硒鸡蛋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取20周龄的东乡绿壳蛋鸡120羽,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基础日粮(CT,对照组)和基础日粮+0.4 mg/kg酵母硒(SeY,试验组)。饲养12周后,分别测... [目的]明确酵母硒对东乡绿壳鸡蛋品质及风味的提升作用,为富硒鸡蛋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取20周龄的东乡绿壳蛋鸡120羽,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基础日粮(CT,对照组)和基础日粮+0.4 mg/kg酵母硒(SeY,试验组)。饲养12周后,分别测定鸡蛋硒含量、蛋品质、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等,探究酵母硒对东乡绿壳鸡蛋营养品质及风味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T组相比,日粮补充酵母硒能极显著提高鸡蛋中的硒含量(P<0.01,下同),达到富硒鸡蛋标准;SeY组鸡蛋的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显著高于CT组鸡蛋(P<0.05,下同),哈氏单位极显著高于CT组鸡蛋,而蛋壳颜色a*显著低于CT组鸡蛋。此外,日粮补充酵母硒对鸡蛋的水分、蛋白含量、脂肪含量、胆固醇含量、氨基酸含量及其组成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促进鸡蛋中不饱和脂肪酸富集,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亚油酸、γ-亚麻酸、α-亚麻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同时极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含量。醛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东乡绿壳鸡蛋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日粮补充酵母硒能显著提高正癸醛、(E,E)-2,4-壬二烯醛、1-辛烯-3-醇、2-乙基己醇和1-十四烷醇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对鸡蛋的腥味具有一定修饰作用。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硒含量与哈氏单位、2-乙基己醇含量和1-十四烷醇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正癸醛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挥发性风味物质中,2-乙基己醇和1-十四烷醇与大部分指标存在内在关联。哈氏单位和硒含量分别与2-乙基己醇含量、1-十四烷醇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酵母硒通过提高鸡蛋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进而修饰蛋腥味。[结论]日粮中补充酵母硒能有效提高东乡绿壳鸡蛋的硒含量及蛋壳强度、蛋壳厚度和哈氏单位,同时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可见,酵母硒具有改善鸡蛋品质的作用,可作为生产富硒东乡绿壳鸡蛋的适宜饲料添加剂予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绿壳蛋鸡 酵母硒 蛋品质 不饱和脂肪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区‘马瑟兰’干红与桃红葡萄酒香气成分分析
16
作者 陈佳威 秦燕飞 孙建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1,共8页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沙城和昌黎产区的‘马瑟兰’干红与桃红葡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结合气味活性值(OAV)对葡萄酒样品的关键香气物质进行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沙城和昌黎产区的‘马瑟兰’干红与桃红葡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结合气味活性值(OAV)对葡萄酒样品的关键香气物质进行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两个产区的干红葡萄酒中均共检出5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及22种关键香气物质(OAV>1)。沙城、昌黎产区桃红葡萄酒中分别检出47种、4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沙城产区桃红、干红葡萄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0.74 g/L、1.46 g/L)均分别高于昌黎产区桃红、干红葡萄酒(0.59 g/L、1.00 g/L)。‘马瑟兰’干红与桃红葡萄酒香气轮廓差异明显,桃红葡萄酒的果香、奶酪香气突出,直链脂肪酸乙酯、脂肪酸、乙酸异戊酯贡献较大;干红葡萄酒的果香、花香、醇香突出,支链脂肪酸乙酯、β-紫罗兰酮、2-苯乙醇、高级醇贡献较大。昌黎‘马瑟兰’干红葡萄酒花香显著,苯乙醇、苯乙醛、β-紫罗兰酮贡献较大;沙城‘马瑟兰’干红葡萄酒醇香、植物香明显,2,3-丁二醇、1-己醇贡献较大。PCA可将不同产区葡萄酒样品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产区 ‘马瑟兰’ 干红葡萄酒 桃红葡萄酒 挥发性风味成分 气味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鲊广椒发酵工艺优化及风味品质分析
17
作者 吴克刚 徐嘉伟 +5 位作者 王胜利 陈家思 罗敬朋 温柔柔 吴乐萍 胡慧莹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238,共6页
该研究以新鲜辣椒为原料,以玉米粉、食盐为辅料,以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菌种发酵制备鲊广椒。以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nhnken响应面试验确定鲊广椒的发酵条件,并利... 该研究以新鲜辣椒为原料,以玉米粉、食盐为辅料,以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菌种发酵制备鲊广椒。以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nhnken响应面试验确定鲊广椒的发酵条件,并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鲊广椒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 d,食盐添加量4%,菌粉添加量5.5%,玉米粉与辣椒的质量比1∶1。在此优化条件下,鲊广椒感官评分为88.9分,总酸含量(以乳酸计)为1.13%,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17%,pH值为4.02。电子鼻结果表明,鲊广椒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有芳香成分、含硫化合物、甲基化合物、醇类及氮氧化合物等;HS-SPME-GC-MS结果表明,鲊广椒共检出2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酯类9种、醛类7种、醇类3种、酮类2种、酚类3种和烷烃类1种,其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4-乙基苯酚、正己醇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分别为18.55%、17.38%和14.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植物乳植杆菌 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响应面法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条件对蓝点马鲛鱼脂质及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善宇 简冲 +3 位作者 薛勇 赵玲 孙慧慧 曹荣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30,共9页
为探究不同杀菌条件对蓝点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110℃、46.4 min(A组),115℃、14.7 min(B组)和121℃、3.7 min(C组)3种杀菌条件对鱼肉感官品质、脂质组成及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杀菌后蓝点马鲛鱼的质... 为探究不同杀菌条件对蓝点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110℃、46.4 min(A组),115℃、14.7 min(B组)和121℃、3.7 min(C组)3种杀菌条件对鱼肉感官品质、脂质组成及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杀菌后蓝点马鲛鱼的质地、滋味和气味的感官评分变化明显。样品中的总脂、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在杀菌后均显著降低(P<0.05),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不同杀菌组间脂质组成存在差异,C组样品的脂质损失程度最高。脂质氧化程度受杀菌条件的影响显著(P<0.05),过氧化值(POV)含量均显著升高、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TBARS)含量显著降低(P<0.05)。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杀菌条件处理后鱼肉的气味特征明显不同。借助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从4组样品中鉴别出22种挥发性化合物,各组间的挥发性物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己醛、戊醛、异戊醛、3-戊酮、环己酮、3-羟基丁-2-酮和乙酸乙酯等是鱼肉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在B组样品中含量最高。综上,采用115℃、14.7 min(B组)杀菌的样品,其感官和风味品质明显优于其他组,且脂质氧化程度更低。研究结果可为蓝点马鲛鱼罐头产品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鱼 杀菌条件 感官品质 脂质 挥发性物质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韭菜采后贮藏品质及风味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新原 陶杰杰 +8 位作者 刘明池 左进华 武占会 郑鄢燕 康欣娜 梁浩 牟建楼 陈婕 季延海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3,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水培、土培和基质培)对韭菜采后贮藏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水培、土培和基质培3种栽培方式种植‘航研791’韭菜,采后放入20℃、相对湿度80%~85%的冷库中贮藏,测定其贮藏期间生理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水培、土培和基质培)对韭菜采后贮藏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水培、土培和基质培3种栽培方式种植‘航研791’韭菜,采后放入20℃、相对湿度80%~85%的冷库中贮藏,测定其贮藏期间生理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培和基质培栽培方式能够较好地维持韭菜在贮藏期间的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水培韭菜则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都较高,与水培相比,土培和基质培韭菜能够较好地维持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具有较高的膳食纤维含量,土培还能促进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含量的积累,基质培韭菜的木质素呈下降趋势,水培韭菜在贮藏过程中纤维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木质素含量则基本不变。韭菜的风味物质主要是醛类、醇类、酯类、醚类、杂环类化合物等,α-松油醇、丁酸异戊酯、水杨酸甲酯和苯乙醛等物质是3种韭菜贮藏前后的主要风味物质。土培韭菜能够在贮藏过程中更好地维持韭菜的品质和风味物质,耐贮性最强,其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变以衰老为主,基质培次之,水培韭菜则耐贮性最差,品质劣变以软化腐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栽培方式 韭菜 贮藏品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肉和黄豆混合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与风味变化规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龙正玉 邹金浩 +3 位作者 杨怀谷 任国谱 曹清明 唐道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2-301,共10页
以纯黄豆发酵为对照,分析了鸡肉与黄豆混合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态氮、蛋白酶活力、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氨基酸态氮、蛋白酶活力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呈上升趋势... 以纯黄豆发酵为对照,分析了鸡肉与黄豆混合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态氮、蛋白酶活力、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氨基酸态氮、蛋白酶活力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不同发酵时期,鸡肉和黄豆混合发酵组中鲜味氨基酸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纯黄豆发酵(P<0.05),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积累也较纯黄豆发酵多。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进一步分析得出,3-甲硫基丙醛、苯甲醛、苯乙醛和1-辛烯-3-醇是鸡肉与黄豆混合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该研究结果为高品质豆基发酵调味品的开发和品质调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肉黄豆酱 发酵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