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与生物质混燃锅炉结渣评价指标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梁波 王永征 +3 位作者 梁艳杰 刘济森 牛胜利 韩奎华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60,共10页
煤与生物质混燃发电是现有燃煤电厂实现CO_(2)减排及生物质大规模高效利用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但由于生物质中含有大量的碱金属成分,在煤与生物质混燃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积灰、结渣、腐蚀问题,严重威胁锅炉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分别... 煤与生物质混燃发电是现有燃煤电厂实现CO_(2)减排及生物质大规模高效利用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但由于生物质中含有大量的碱金属成分,在煤与生物质混燃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积灰、结渣、腐蚀问题,严重威胁锅炉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分别针对燃煤锅炉、燃用生物质锅炉及煤与生物质混燃锅炉的受热面结渣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对燃用不同燃料锅炉及混燃锅炉结渣特性评价指标进行了综合论述,并进一步评估了这些结渣评价指标在具体锅炉设备中的适用性。综合分析表明:燃料中的灰成分决定了灰渣的物理化学性质,灰熔融特性反映了灰渣的固液转变倾向和温度,而灰黏度则关系到灰的流动性和能否在受热面沉积结渣,从这3个方面综合考虑可以更准确地评价锅炉受热面结渣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碱金属 结渣评价指标 灰熔融特性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特征及CO_(2)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金祥纯 杜猛 +4 位作者 郝春联 辛福兵 康萍 吕伟峰 姚兰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7,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是重要的致密油聚集区。综合利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鉴定、压汞及高精度电镜扫描技术,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配套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储层特征表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高温高压...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是重要的致密油聚集区。综合利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鉴定、压汞及高精度电镜扫描技术,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配套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储层特征表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CO_(2)驱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实时动态监测CO_(2)驱各阶段原油的多相流动和运移行为,定量研究不同级别孔隙的流体饱和度、采收率、剩余油分布和微观动用特征,探讨注入压力对采收率和微观孔隙原油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储层特征差异显著,储层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平均为10.2%,渗透率平均为0.79 mD,以低孔-超低渗透致密油储层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蚀孔及沸石溶蚀孔为主;根据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可将长6段储层由好到差依次分为Ⅰ、Ⅱ和Ⅲ类,储层孔喉结构参数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较好。研究区储层原油主要赋存于孔喉半径小于0.1μm及孔喉半径为0.1~1和1~10μm的3类孔隙中,不同级别孔隙的CO_(2)驱微观动用特征存在差异,大孔隙和中孔隙原油的采出程度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小孔隙原油的采出程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注入压力与CO_(2)驱采收率呈正相关关系,高压CO_(2)驱可增强油气传质,降低界面张力,进而提高总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孔隙结构 CCUS 核磁共振 CO_(2)驱 微观动用特征 膨胀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压器用植物绝缘油冷流特性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郑含博 蓝泓策 +5 位作者 姚德贵 李毅 蔡胜伟 李婧祺 杨涛 王阳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99-2609,共11页
植物绝缘油作为一种液体介质,因其优异的环保、防火和可再生性,被普遍认为是变压器矿物绝缘油的良好替代品。但由于植物绝缘油存在高黏度、高倾点等冷流特性缺陷,使得植物绝缘油变压器低温运行可靠性不高,这已成为制约其广泛应用的瓶颈... 植物绝缘油作为一种液体介质,因其优异的环保、防火和可再生性,被普遍认为是变压器矿物绝缘油的良好替代品。但由于植物绝缘油存在高黏度、高倾点等冷流特性缺陷,使得植物绝缘油变压器低温运行可靠性不高,这已成为制约其广泛应用的瓶颈。因此,首先系统梳理了植物绝缘油冷流特性的研究成果,聚焦植物绝缘油的微观分子结构,论述了植物绝缘油分子的脂肪酸种类、碳链长度、不饱和度和分子几何构型与冷流特性方面的关系。然后,着重论述了提升植物绝缘油冷流特性的改进方法,总结了不同改进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展望了变压器用植物绝缘油冷流特性的后续研究动态和发展前景。该研究总结将为植物绝缘油在冷流特性改善和变压器绝缘系统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植物绝缘油 冷流特性 倾点 运动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低渗稠油油藏降黏剂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智能识别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马瑞 王庆魁 +5 位作者 季岭 王飞 李春雷 孙建 周松 李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2-1418,共7页
针对大港油田官128区块低渗透稠油油藏高含水低采出程度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降黏剂驱的微观渗流规律和剩余油特征,借助AI智能识别定量分析平面波及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降黏剂乳化原油后,乳状液聚并可封堵水驱窜流通... 针对大港油田官128区块低渗透稠油油藏高含水低采出程度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降黏剂驱的微观渗流规律和剩余油特征,借助AI智能识别定量分析平面波及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降黏剂乳化原油后,乳状液聚并可封堵水驱窜流通道,油滴的优势运移通道增加,提高波及系数,降低含油饱和度。AI图像识别出孔喉滴状油、壁面膜状油、死角残余油和未波及片状油等剩余油分布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机理,提出加注表面活性剂和加密井网,调剖封堵高渗通道的措施。加入降黏剂体系能降低启动压力梯度,提高稠油流动性。水驱转化学驱后,提高了孔隙、喉道中剩余油和死角残余油的洗油效果,采收率提高15.28%。研究成果为低渗透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注降黏剂高效增油机理研究和现场应用提供重要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剂 渗流特征 剩余油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迹影响涡轮叶片表面换热特性的算法研究
5
作者 张正 朱惠人 +4 位作者 张丽 姚春意 徐志鹏 薛树林 李亚雄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8-834,923,共8页
在涡轮发动机叶栅通道内引起不稳定流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上游叶片尾迹的传播,尾迹将使得涡轮叶片表面上不稳定的层流向湍流边界层过渡,从而导致转捩提前。从边界层转捩理论的角度入手,预测了尾迹对叶片表面换热特性的影响。首先,引入尾... 在涡轮发动机叶栅通道内引起不稳定流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上游叶片尾迹的传播,尾迹将使得涡轮叶片表面上不稳定的层流向湍流边界层过渡,从而导致转捩提前。从边界层转捩理论的角度入手,预测了尾迹对叶片表面换热特性的影响。首先,引入尾迹诱导时间平均间歇因子修正湍流间隙因子;其次,采用相平均湍流度预测尾迹诱导下转捩起始点;最后,引入尾迹产生的湍流黏性系数修正叶片层流区有效黏性系数。结果表明:尾迹影响换热特性的算法研究与改进在相关实验系统上得到较好的验证,显著提高了尾迹影响下的换热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尾迹 换热特征 边界层转捩 间歇因子 黏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退化对伺服系统控制特性影响研究
6
作者 陶胜 安林雪 +2 位作者 崔佩娟 侯占林 魏泽宇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99,共7页
为了研究长期贮存过程中润滑脂性能退化对伺服系统控制特性的影响,基于润滑脂在高温度加速应力条件下贮存试验的结果,研究了润滑脂黏度特性的变化,对滚珠丝杠传动过程中的摩擦力矩进行建模,进一步分析润滑脂退化对传动机构摩擦特性的影... 为了研究长期贮存过程中润滑脂性能退化对伺服系统控制特性的影响,基于润滑脂在高温度加速应力条件下贮存试验的结果,研究了润滑脂黏度特性的变化,对滚珠丝杠传动过程中的摩擦力矩进行建模,进一步分析润滑脂退化对传动机构摩擦特性的影响,最后在伺服系统控制模型中引入不同润滑状态下的摩擦力矩模型,分析润滑退化对伺服系统控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润滑脂的黏度特性与加速贮存时间之间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选取黏度特性退化程度较大的一组润滑脂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润滑退化导致滚珠丝杠的摩擦力矩增大,伺服系统的控制特性中出现中高频段幅值的衰减和相位的滞后的现象,而且随着载荷的增加,幅值衰减和相位滞后的效应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贮存 润滑退化 黏度特性 摩擦特性 伺服控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型岩溶隧道突水运动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郑顺华 王迎超 +3 位作者 陈玉争 杜旭康 顾佳伟 何泉江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0-699,共10页
隧道突水是岩溶地区隧道建设中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针对充填型岩溶隧道突水发生后灾害介质在隧道内的流动形态,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涌出物在隧道内的运移过程,并分析了突水压力和突水介质黏度对其运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突水... 隧道突水是岩溶地区隧道建设中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针对充填型岩溶隧道突水发生后灾害介质在隧道内的流动形态,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涌出物在隧道内的运移过程,并分析了突水压力和突水介质黏度对其运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突水涌出物在隧道内的迁移过程可分为射流进入隧道、涌出隧道洞口前、涌出隧道洞口后3个阶段,介质黏度对涌出隧道洞口后阶段影响较大。突水涌出物在隧道内的运动及速度变化主要是由压力驱动,速度在突水口附近最大,洞口附近次之,隧道中间部分最小,总体上随水压力增大而增加,随介质黏度增大而减小。突水介质黏度越大,突水从发生到涌出洞口历时越长,但突水历时随突水压力增大而减小。突水历时和介质黏度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拟合,突水压力越大,突水历时随介质黏度增大而增加的速度越快。研究结果可丰富隧道突水运动的研究体系,并为灾害防治和救援提供一定的借鉴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突涌水 运动特征 动力黏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青作业区侏罗系采出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8
作者 马锐 王旭 +5 位作者 王鹏程 韩森 李超超 黄少伟 黄会红 殷勤俭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6-1264,共9页
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P(DMC-AM)),具有电荷分布均匀,电荷度可控,絮凝速度快,处理效率高的特点,对石油采出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针对杨青作业区某注水站微生物活性较低,处理水质波... 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P(DMC-AM)),具有电荷分布均匀,电荷度可控,絮凝速度快,处理效率高的特点,对石油采出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针对杨青作业区某注水站微生物活性较低,处理水质波动较大问题,通过P(DMC-AM)对来水水质进行预处理,研究了P(DMC-AM)对杨青作业区侏罗系采出水脱色絮凝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DMC和AM质量比为6:4(P64)时,脱色絮凝效果最好。在反应过程中,P64的投加质量浓度为40 mg·L^(-1)时,在50℃下加热搅拌,以120 r·min^(-1)的速度搅拌4 min,80 r·min^(-1)的速度搅拌16 min,脱色率最大达到90.6%,COD_(Cr)去除率最大达到80%。对注水站来水进行处理后,后期通过微生物培养,较好地解决了注水站水质营养物质失衡、不易沉降、难处理等问题,明显改善了出水水质,达到回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采出水 高分子絮凝剂 P(DMC-AM) 特征黏度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温高压下旋转接头间隙密封泄漏量变化规律研究
9
作者 张景 赵秀栩 +1 位作者 汤海乐 孙少杰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0,43,共6页
温度是航空液压旋转接头重要工作参数,会影响液压油黏度和间隙密封间隙量。综合考虑温度对液压油黏度和间隙密封间隙量的影响,利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分别在21、28、35 MPa高压、-55~135℃温度范围内,对旋转接头间隙密封泄漏量进行仿真... 温度是航空液压旋转接头重要工作参数,会影响液压油黏度和间隙密封间隙量。综合考虑温度对液压油黏度和间隙密封间隙量的影响,利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分别在21、28、35 MPa高压、-55~135℃温度范围内,对旋转接头间隙密封泄漏量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温度和压力均会影响液压旋转接头间隙密封泄漏量,不同压力下间隙密封泄漏量随温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随着压力增大泄漏量呈线性增大;相同压力和不同温度范围内泄漏量变化规律不同,以入口压力35 MPa为例,在-55~20℃区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泄漏量不断增加,在20~110℃区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泄漏量不断减少,温度大于110℃时泄漏量随温度上升而减少的趋势越来越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密封 航空液压旋转接头 泄漏量 液压油 黏温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化渣中残炭形成机理及其对灰渣流动性影响
10
作者 张林民 宋旭东 +5 位作者 卫俊涛 白永辉 王焦飞 吕鹏 苏炜光 于广锁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3,共13页
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其清洁高效转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煤气化技术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核心技术之一,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还能显著降低环境污染。在气化过程中,大部分煤焦颗粒在气化炉... 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其清洁高效转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煤气化技术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核心技术之一,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还能显著降低环境污染。在气化过程中,大部分煤焦颗粒在气化炉内直接参与气化反应,但部分煤焦颗粒在重力及复杂气流作用下沉积在熔渣壁面。这些沉积的煤焦颗粒会继续与近壁气化剂发生反应,但受熔渣流动物理因素以及熔渣中活性矿物质化学反应因素影响,部分碳未能完全转化,并残留在熔渣内部形成残炭。气化渣中残炭的形成不仅会影响气化效率,还会通过影响熔渣流变特性影响气化炉稳定运行。因此,需要对气化炉熔渣壁面煤焦颗粒沉积过程中残炭的形成机理及其对熔渣流动性影响进行深入了解。为此,聚焦于气化炉内环境影响变化,探讨了残炭生成的全生命周期过程。首先,概述了熔渣壁面煤焦颗粒的沉积特性,详细阐述了壁面温度、壁面熔融状态、煤颗粒碳转化率及煤颗粒矿物质成分等因素对颗粒沉积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熔渣壁面煤焦颗粒沉积特性揭示了煤焦颗粒沉积过程中残炭的形成机理。其次,分析了残炭的表观形貌、微观结构以及化学反应特性等理化性质,这些性质对于残炭的二次利用及提高碳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总结了残炭添加对不同化学组分煤灰.熔融特性和黏温特性的影响。以期通过多方面阐述,从源头上解析气化渣中残炭形成的本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 煤焦颗粒沉积 残炭 灰熔融特性 黏温特性 碳热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处理对含蜡原油析蜡特性及其流动性的影响机理
11
作者 李家州 吕明月 +6 位作者 蔡朵 韩善鹏 王志业 杨笑乐 张玉明 张炜 陈哲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1-381,共11页
针对含蜡原油流动性差的难题,采用微波技术对含蜡原油开展微波降黏实验,结合凝点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手段,研究微波处理对含蜡原油黏度、凝点及蜡晶析出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微波处理后,含蜡原油结晶... 针对含蜡原油流动性差的难题,采用微波技术对含蜡原油开展微波降黏实验,结合凝点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手段,研究微波处理对含蜡原油黏度、凝点及蜡晶析出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微波处理后,含蜡原油结晶点数量减少,结晶初始阶段蜡分子过饱和度增加,析蜡速率加快并生成大颗粒蜡晶,促使析蜡点降低;析蜡质量分数从1.83%增加到3.93%,构建“卡片房子”网络结构难度增大,导致凝点下降6℃。微波处理形成的大颗粒蜡晶结构紧凑,相对有效体积分数降低,造成含蜡原油黏度降低,其降黏率在输油温度18~22℃范围内可达57.6%~7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微波处理 黏度 析蜡特性 蜡晶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润滑油黏温方程及试验研究
12
作者 刘忠鑫 王怀光 +2 位作者 吴定海 宋立强 杨宝健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1,共6页
黏度是润滑油的重要性质,黏温特性对开展润滑油在线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选用了6种车辆动力和传动系统常用润滑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润滑油的黏温特性研究。首先,通过试验方法测定了选用油品的黏温数据,并分析了润滑油黏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 黏度是润滑油的重要性质,黏温特性对开展润滑油在线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选用了6种车辆动力和传动系统常用润滑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润滑油的黏温特性研究。首先,通过试验方法测定了选用油品的黏温数据,并分析了润滑油黏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然后,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评估了现有黏温方程对选用油品黏温数据的拟合精度和预测误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黏温方程。试验结果表明,与现有黏温方程相比,改进的黏温方程在描述选用油品10~120℃温度区间的黏温特性时更加准确,同时也为润滑油在线监测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黏度 黏温特性 黏温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卡式液压千斤顶往复密封摩擦生热分析
13
作者 刘新锋 王俊超 +4 位作者 尚廷东 刘威 张钰松 刘旭玲 李松晶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3,共10页
针对千斤顶内油膜摩擦生热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前卡式液压千斤顶内活塞往复密封摩擦生热分析方法。首先,在摩擦生热热源条件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计算规则,根据活塞往复运动方程进行了用户自定义函数(UDF)编程;然后,结合油液黏... 针对千斤顶内油膜摩擦生热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前卡式液压千斤顶内活塞往复密封摩擦生热分析方法。首先,在摩擦生热热源条件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计算规则,根据活塞往复运动方程进行了用户自定义函数(UDF)编程;然后,结合油液黏温特性建立了千斤顶往复密封摩擦生热仿真计算模型,并给出了千斤顶活塞往复运动油膜摩擦生热建模分析方法;最后,分析了千斤顶油缸内摩擦阻力,并对千斤顶摩擦生热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千斤顶内温度场分布,并把关键点温度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卡式液压千斤顶进行多次张拉工作时,其温度上升趋势和理论分析以及仿真数据基本吻合,在初次张拉工作时,温度上升速度较快;但是在张拉15次后,温度达到29℃左右时,后续温度上升趋势基本相同。前卡式液压千斤顶内温度场分布规律可以为液压千斤顶密封材料选取、结构改进和张拉系统油压表温度补偿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卡式液压千斤顶 往复密封 油膜摩擦生热 仿真计算模型 温度场分布规律 油液黏温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油黏度对航空发动机主轴球轴承热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高平 罗斌 +2 位作者 李炎军 高利霞 田恒 《轴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59,共7页
为探究润滑油黏度对航空发动机主轴球轴承热特性的影响,针对航空发动机用FS-4621和4050这2种润滑油开展了黏度对油膜润滑参数、轴承生热量及温度场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润滑油黏度越大,最小油膜厚度越大,油膜润滑参数越大,轴承内润滑效... 为探究润滑油黏度对航空发动机主轴球轴承热特性的影响,针对航空发动机用FS-4621和4050这2种润滑油开展了黏度对油膜润滑参数、轴承生热量及温度场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润滑油黏度越大,最小油膜厚度越大,油膜润滑参数越大,轴承内润滑效果越好,但导致轴承生热量增加,冷却效果降低;高速工况下,供油温度为200~260℃时,FS-4621润滑油对轴承润滑和冷却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主轴轴承 航空发动机 润滑油 黏度 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旋转黏度的SBS改性沥青黏温特性及流体行为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丁湛 陈佳茹 +4 位作者 周春雨 栗慧峰 贾瑶 李德政 冯仓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1026,共6页
采用3种基质沥青制备相应的SBS改性沥青,测试了不同温度和剪切速率下的黏度。根据Andrada方程计算了6种沥青的黏流活化能(E_(a));根据幂律方程,分别计算了6种沥青的非牛顿指数(ζ)和稠度系数(μ),分析了改性沥青的流体特性以及黏度对剪... 采用3种基质沥青制备相应的SBS改性沥青,测试了不同温度和剪切速率下的黏度。根据Andrada方程计算了6种沥青的黏流活化能(E_(a));根据幂律方程,分别计算了6种沥青的非牛顿指数(ζ)和稠度系数(μ),分析了改性沥青的流体特性以及黏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结果表明,Andrada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沥青及改性沥青的黏温关系,E_(a)能够反映黏度对温度的敏感性,SBS改性可以显著提升沥青的黏度,但不同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存在差异。SBS改性沥青的ζ值均小于1,沥青由牛顿流体向非牛顿流体转化,不同类型沥青之间非牛顿性的相对强弱随温度的变化呈现出复杂性,稠度系数(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沥青 旋转黏度 黏温特性 流体行为 稠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冷地区电液制动器的油液黏度-时间模型及制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泽河 邢磊 +3 位作者 孙亚楠 王磊 魏福生 魏建强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9,共9页
针对寒冷地区电液制动器制动力和制动力矩不足等导致水闸制动系统发生溜车问题,基于液压油Vogel黏温模型以及当地温度变化数据,构建了油液黏度随时间变化的黏度-时间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电液制动器制动过程中油液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然... 针对寒冷地区电液制动器制动力和制动力矩不足等导致水闸制动系统发生溜车问题,基于液压油Vogel黏温模型以及当地温度变化数据,构建了油液黏度随时间变化的黏度-时间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电液制动器制动过程中油液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然后对电液制动器制动性能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动过程中,电液制动器液压油压力主要分布在活塞底腔,且随着黏度增大而逐渐增大,当油液黏度为662.4 Pa·s时,压力达到1.455×10^(-3)MPa,电液制动器液压油在叶轮中心轴部位会出现涡流循环,其循环强度随着油液黏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给定工况下,该电液制动器的最小制动力为1098 N,最小制动力矩为274 N·m。而这一制动力矩已低于该电液制动器工作力矩范围,此时可以通过更换该月份黏度更小的液压油或增设预加热系统等措施来提高其制动力和制动力矩,从而实现正常制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制动器 寒冷地区 黏度-时间模型 流场特性 制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共振混合器高黏度流体混合的功耗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詹小斌 王会彬 +1 位作者 蒋亚龙 史铁林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1-542,共12页
声共振混合利用机械共振产生高加速度振动,从而促进流体流动,其功耗特性对于其设计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声共振混合器的功耗特性,基于CFD建立了声共振混合过程仿真模型,分析了高黏度流体声共振混合过程壁面对物料的作用力和做功功... 声共振混合利用机械共振产生高加速度振动,从而促进流体流动,其功耗特性对于其设计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声共振混合器的功耗特性,基于CFD建立了声共振混合过程仿真模型,分析了高黏度流体声共振混合过程壁面对物料的作用力和做功功率,探究了黏度和振动参数改变对混合器功耗特性的影响,并建立了声共振混合器混合功率的预测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合过程中,壁面对液相做功的瞬时功率呈现先减少后稳定波动的趋势,而有效功率呈现先增加后稳定波动的趋势,这种不同的变化趋势是由于两者的相位差发生变化所导致的。增加振幅、频率或等加速度下低频大振幅都能够增加瞬时功率和有效功率,并减少液相进入稳定流动阶段所需吸收的外界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共振混合器 高黏度流体 气液两相流 混合 功耗特性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温黏压下径向柱塞泵滑靴副温度分布与泄漏量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少年 张子骞 +1 位作者 陈世豪 杨龙涛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03-1913,共11页
针对高压大排量径向柱塞泵滑靴副摩擦失效和泄漏问题,以XDP1000型径向柱塞泵为例,对滑靴副温度分布与泄漏量进行了流场仿真和数值计算。首先,根据滑靴柱塞组件运动学特性分析,求解了滑靴偏转角变化规律,并通过建立滑靴副不同通道流量计... 针对高压大排量径向柱塞泵滑靴副摩擦失效和泄漏问题,以XDP1000型径向柱塞泵为例,对滑靴副温度分布与泄漏量进行了流场仿真和数值计算。首先,根据滑靴柱塞组件运动学特性分析,求解了滑靴偏转角变化规律,并通过建立滑靴副不同通道流量计算公式的方式,建立了滑靴副静压支承特性方程;然后,建立了滑靴副泄漏功率损失和摩擦功率损失模型,求解了滑靴副最佳油膜厚度,并分析了最佳油膜厚度的变化规律;最后,在考虑了油液黏温黏压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流场数值计算的方式,研究了滑靴副温度分布与泄漏量随径向柱塞泵工况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额定工况下,滑靴副最佳油膜厚度值约为14μm,滑靴副最佳油膜厚度值随着转子转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工作压力和温度的增大而减小;滑靴运动方向侧油膜温度较另一侧高13 K,滑靴副温度值基本不受工作压力的影响,而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升高;滑靴副阻尼孔泄漏量较滑靴边界泄漏量大0.02 kg/s,而且泄漏量随着压力、转速和油液温度的增大而增大。该研究结论可为高压大排量径向柱塞泵滑靴副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大排量径向柱塞泵 静压支承特性 最佳油膜厚度 流体域温度分布 油液黏温黏压特性 工作压力 转子转速 流场仿真和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物膳食纤维减缓淀粉消化性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谷少涵 孙冰华 +1 位作者 马森 王晓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26-332,共7页
淀粉和膳食纤维同为谷物中重要的营养物质,均有益于人体健康。淀粉的消化速率和消化率是影响人体餐后血糖的关键因素,膳食纤维是一种不易被肠道吸收的营养素,因具有减缓淀粉消化的能力,近年来深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谷物膳食纤... 淀粉和膳食纤维同为谷物中重要的营养物质,均有益于人体健康。淀粉的消化速率和消化率是影响人体餐后血糖的关键因素,膳食纤维是一种不易被肠道吸收的营养素,因具有减缓淀粉消化的能力,近年来深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谷物膳食纤维对淀粉消化性的影响,并从膳食纤维的黏度降低淀粉分解动力学、延迟胃排空和膳食纤维对淀粉的物理包埋以及完整细胞壁对淀粉的包裹这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其减缓淀粉消化性的作用机制,为后续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的创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纤维 淀粉 消化特性 黏度 物理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冷采用冻胶分散体调驱体系的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宁 戴彩丽 +3 位作者 邹辰炜 谢忠旭 刘逸飞 赵光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目的旨在有效解决稠油化学冷采过程中降黏剂窜流现象严重、油藏动用效率低的问题,支撑稠油绿色高效开发。方法基于稠油冷采降黏剂高效降黏洗油与冻胶分散体调剖剂储层调控的协同效应,采用复配方式构建了稠油冷采用冻胶分散体调驱体系,... 目的旨在有效解决稠油化学冷采过程中降黏剂窜流现象严重、油藏动用效率低的问题,支撑稠油绿色高效开发。方法基于稠油冷采降黏剂高效降黏洗油与冻胶分散体调剖剂储层调控的协同效应,采用复配方式构建了稠油冷采用冻胶分散体调驱体系,测试其基本性能,并使用界面扩张流变仪以及流变仪,考查了体系的界面流变特性和剪切应力特性。结果体系由质量分数为0.06%~0.12%的冻胶分散体和质量分数为0.05%~0.15%的降黏剂组成,为粒径均一的低黏流体,能够降低界面张力并乳化稠油,降黏率达到95%以上。体系中降黏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行为决定了体系的乳化降黏能力,降黏剂通过吸附在冻胶分散体的表面提高了体系的聚结稳定性,并考查了组分含量及油藏条件对以上过程的影响。结论构建了一种兼具储层调控和高效降黏能力稠油冷采用冻胶分散体调驱体系,探明了体系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稠油化学冷采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冷采 冻胶分散体 乳化降黏 界面流变特性 固-液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