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5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n the Ice Load on a Cylinder Vertically Breaking through Model Ice Sheet from Underneath
1
作者 ZHAO Wei−hang TIAN Yu−kui +3 位作者 JI Shao−peng GANG Xu−hao YU Chao−ge KONG Shuai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4-975,共12页
Ice load on underwater vehicles breaking through ice covers from underneath is a significant concern for researchers in polar exploration,and the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Both mechanical e... Ice load on underwater vehicles breaking through ice covers from underneath is a significant concern for researchers in polar exploration,and the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Both mechanical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pose research challenges.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ce load of a cylinder structure breaking upward through the ice sheet form underneath in the Small Ice Model Basin of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CSSRC SIMB).A high-speed camera system was employed to observe the ice sheet failure during the tests,in which,with the loading position as center,local radial cracks and circumferential cracks were generated.A load senso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overall ice load during this process.Meanwhile,a numer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using LS-DYNA for validation and comparison.With this model,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conducted under various ice thicknesses and upgoing speeds to analyze the instantaneous curves of ice load.The calculation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s on the ice load of the cylinder.The study explores the measurement method about ice load of objects vertically breaking through model ice sheet and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fundamental insights into the safety design of underwater structures operating in ice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LINDER model test failure mode crack propagation ice load numerical mode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BABILISTIC MODELS FOR LONG FATIGUE CRACK GROWTH RATES OF LZ50 AXLE STEEL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永翔 何朝明 +3 位作者 杨冰 黄郁仲 高庆 邬平波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97-1002,共6页
Experimental study is performed on the probabilistic models for the long fatigue crack growth rates (da/dN) of LZ50 axle steel. An equation for crack growth rate was derived to consider the trend of stress intensity f... Experimental study is performed on the probabilistic models for the long fatigue crack growth rates (da/dN) of LZ50 axle steel. An equation for crack growth rate was derived to consider the trend of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range going down to the threshold and the average stress effect. The probabilistic models were presented on the equation. They consist of the probabilistic da/dN-ΔK relations, the confidence-based da/dN-ΔK relations, and the probabilistic- and confidence-based da/dN-ΔK relations. Efforts were made respectively to characterize the effects of probabilistic assessments due to the scattering regularity of test data, the number of sampling, and both of them. These relations can provide wide selections for practice. Analysis on the test data of LZ50 steel indicates that the present models are available and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Z50钢 疲劳长裂纹 扩展率 平均应力 门槛值 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ack evolution behavior of rocks under confining pressures and its propagation model before peak stress 被引量:11
3
作者 ZUO Jian-ping CHEN Yan LIU Xiao-l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3045-3056,共12页
The understanding of crack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 of rocks during the loading proc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support of rock engineering.In this study,the crack propagation beha... The understanding of crack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 of rocks during the loading proc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support of rock engineering.In this study,the crack propagation behavior of rocks in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was investigated in detail.The main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1)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ack axial strain,the differential stress?strain curve of rocks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ve condi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which are linear elastic phase,crack propagation phase,post peak phase,respectively;2)The proposed models are applied to comparison with the test data of rocks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ve condition and different temperatures.The theoretical data calculated by the model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laboratory data,indicating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can be applied to describing the crack propagation behavior and the nonlinear properties of rocks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ve condition;3)The inelastic compliance and crack initiation strain in the proposed model have a decrease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Peak crack axial strain increases nonlinearly with the inelastic compliance and the increase rate increases gradually.Crack initiation strain has a linear relation with peak crack axial st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ck strain crack propagation behavior crack propagation model stress strain relationsh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talytic cracking mechanisms of tar model compounds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波 时章明 +1 位作者 蒋绍坚 田红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100-3107,共8页
B3LYP/6-31G(d,p)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atalytic cracking mechanism of biomass tar model compound.Phenol,toluene and benzene were selected as the tar model compounds and CaO was selected as the catalyst.T... B3LYP/6-31G(d,p)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atalytic cracking mechanism of biomass tar model compound.Phenol,toluene and benzene were selected as the tar model compounds and CaO was selected as the catalyst.The pathways of tar compound radical absorbed by CaO were determined firstly through comparing enthalpy changes of the absorption,and then Mulliken population change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sorption of tar model compound radical and CaO is an exothermic reaction.Formation of C—O—Ca is more easily than that of C—Ca—O and formation of Caromatic—Caromatic—Ca—O is more easily than that of Caromatic—C(O)—Ca—O.The C—C bond Mulliken populations in tar model compound radicals are reduced by 11.9%,10.5% and 15.5% in the case of a hydrogen atom removed,and those are 15.7%,14.3% and 16.3% in the case of two hydrogen atoms removed through the absorption of CaO.Catalytic ability of CaO acting on the tar model compound is in an order of phenol>benzene>tolu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tar model compounds catalytic cracking MECHANISMS quantum chemis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thermo-mechani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deep rock considering brittleness-ductility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被引量:1
5
作者 FENG Chen-chen WANG Zhi-liang +2 位作者 WANG Jian-guo LU Zhi-tang LI Song-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379-2392,共14页
This paper developed a statisti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deep rock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load and thermal treatment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distortion energy.The model parameters were determi... This paper developed a statisti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deep rock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load and thermal treatment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distortion energy.The model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the extremum features of stress−strain curve.Subsequently,the model predic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marble samples.It is found that when the treatment temperature rises,the coupling damage evolution curve shows an S-shape and the slope of ascending branch gradually decreases during the coupling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At a constant temperature,confining pressure can suppress the expansion of micro-fractures.As the confining pressure increases the rock exhibits ductility characteristics,and the shape of coupling damage curve changes from an S-shape into a quasi-parabolic shape.This model can well characterize the influence of high temperatur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eep rock and its brittleness-ductility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confining pressure.Also,it is suitable for sandstone and granite,especially in predicting the pre-peak stage and peak stress of stress−strain curve under the coupling action of confining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The relevant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rock-like materials and thei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rock crack initiation threshold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statistical damage model distortion energy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M-CrackFormer:基于高斯尺度混合模型的多应用场景裂缝检测方法
6
作者 黄廷辉 李升典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29-2039,共11页
传统图像处理方法或机器学习方法解决裂缝检测问题通常仅适应特定场景.随着场景切换,此类方法的检测精度会受到显著的影响,在多应用场景下缺乏鲁棒性.为了适应多应用场景,在原裂缝检测方法CrackFormer基础上进行出改进,提出一种基于高... 传统图像处理方法或机器学习方法解决裂缝检测问题通常仅适应特定场景.随着场景切换,此类方法的检测精度会受到显著的影响,在多应用场景下缺乏鲁棒性.为了适应多应用场景,在原裂缝检测方法CrackFormer基础上进行出改进,提出一种基于高斯尺度混合模型的检测方法——GSM-CrackFormer.首先通过高斯尺度混合模型构建描述裂缝特征的高斯分布的模块;然后结合门控机制设计信号转换模块,将由分布生成的裂缝特征信息转化为锐化裂缝语义特征的指导信号,通过新颖的上下采样策略进一步平衡模型感受野与其捕获细节特征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调整损失函数,缓解裂缝像素与非裂缝像素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在多样化场景数据集CrackSeg9k上进行训练和评估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优于文中所对比的方法,其全局最佳(ODS)指标达到0.784,单图最佳(OIS)指标达到0.785,平均交并比(MIoU)达到0.8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检测 图像处理方法 高斯尺度混合模型 裂缝检测场景 上下采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铆钉裂纹对自冲铆接力学性能影响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成艾国 王超 +1 位作者 于万元 何智成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通过有限元模型模拟了自冲铆接在连接高强度钢时产生的铆钉裂纹,并系统研究了铆钉的裂纹深度、位置和数量对钢铝自冲铆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使用LS-DYNA软件建立了2D轴对称仿真模型来模拟自冲铆接工艺过程,并通过对比试验和仿真... 通过有限元模型模拟了自冲铆接在连接高强度钢时产生的铆钉裂纹,并系统研究了铆钉的裂纹深度、位置和数量对钢铝自冲铆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使用LS-DYNA软件建立了2D轴对称仿真模型来模拟自冲铆接工艺过程,并通过对比试验和仿真的接头剖面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然后采用一种2D-3D有限元模型生成方法建立了模拟接头力学特性的3D仿真接头模型,并使用LS-OPT软件对铆钉断裂参数进行了标定。所建立的接头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自冲铆接接头的力学特性。参数研究的结果表明:接头的力学性能随着裂纹深度的增大而下降,且随着外部裂纹位置的向下移动而逐渐增强,但内部裂纹的影响不大;当铆钉存在多个裂纹时,接头力学性能取决于最弱的裂纹,与裂纹数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冲铆接 裂纹 仿真模型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黏土干缩裂隙表面形态量化下的深度计算模型
8
作者 董辉 王威 +2 位作者 姚英杰 刘高志 徐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8-1603,共16页
黏土失水产生裂隙是一种常见自然现象,裂隙破坏了土体完整性,降低了土体强度、渗透性等力学特征,是引发滑坡、堤坝失稳等岩土体破坏的重要原因。掌握干缩裂隙深度发展的变化规律,是探究裂隙深度影响边坡入渗模式并确定边坡稳定的关键环... 黏土失水产生裂隙是一种常见自然现象,裂隙破坏了土体完整性,降低了土体强度、渗透性等力学特征,是引发滑坡、堤坝失稳等岩土体破坏的重要原因。掌握干缩裂隙深度发展的变化规律,是探究裂隙深度影响边坡入渗模式并确定边坡稳定的关键环节,为此,通过室内模型实验,得到裂隙开裂过程的表面和深度之间变化关系,探索土体表面粗糙度对饱和红黏土干缩裂隙的影响,利用回归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深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依据裂隙表面形态特征,干缩有效裂隙大致分为直线型、曲线型和转折型3类,其中,直线型和曲线型裂隙分别占总数的54%和29%;随着土体表面粗糙度增加,表层裂隙发育速度增大75%且发生转折概率增大8%,得到相同深度下有效裂隙形态变化特征;饱和红黏土的裂隙表面面积、长度、距离与深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3、0.87。根据裂隙表面几何形态特征参数,以多元非线性回归和梯度提升回归树算法建立裂隙深度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均能控制在15%内,可为裂隙深度研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干缩裂隙 表面形态 裂隙深度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模型
9
作者 刘红岩 薛雷 +4 位作者 张光雄 王光兵 王基禹 和铁柱 邹宗山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52,共11页
为了在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模型中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影响:首先,基于前人提出的能够同时考虑裂隙几何参数、强度参数及变形参数的岩体宏观损伤变量计算模型,通过引入Barton建立的粗糙裂隙JRC-JCS抗剪强度模型,提出了能够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岩... 为了在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模型中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影响:首先,基于前人提出的能够同时考虑裂隙几何参数、强度参数及变形参数的岩体宏观损伤变量计算模型,通过引入Barton建立的粗糙裂隙JRC-JCS抗剪强度模型,提出了能够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岩体宏观损伤变量计算模型;其次,将该计算模型引入到前人提出的考虑宏细观缺陷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模型中,建立了能够考虑裂隙粗糙度的非贯通裂隙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模型;最后,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了裂隙粗糙度(JRC)、裂隙面基本摩擦角φb、裂隙长度2a对岩体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JRC由0分别增加到10和20时,岩体动态峰值强度由26.42 MPa分别增加到27.28和28.37 MPa;当φb由0°分别增加到15°和30°时,岩体动态峰值强度由26.24 MPa分别增加到27.28和28.80 MPa;当2a由1 cm分别增加到2和3 cm时,岩体动态峰值强度由31.37 MPa分别降低至27.28和23.90 MPa。同时为了更精确地刻画裂隙面粗糙度的影响,将裂隙面分形维数引入到岩体动态损伤模型中,不但提高了模型计算精度,而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更便于实际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贯通裂隙岩体 裂隙粗糙度系数 应力强度因子 JRC-JCS抗剪强度模型 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LGM和T-LSIS的大跨混凝土箱梁桥裂缝统一识别与开裂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栋 贾勤龙 端木祥永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9,共17页
持续下挠是大跨混凝土箱梁桥的主要病害特征。由于箱梁的空间复杂性,近年来一些无法由传统分析方法解释的裂缝不断从对桥梁的检查中被发现,不能排除正是由于这些未被注意到的裂缝导致结构的下挠。而对这些超出设计预期的裂缝进行识别与... 持续下挠是大跨混凝土箱梁桥的主要病害特征。由于箱梁的空间复杂性,近年来一些无法由传统分析方法解释的裂缝不断从对桥梁的检查中被发现,不能排除正是由于这些未被注意到的裂缝导致结构的下挠。而对这些超出设计预期的裂缝进行识别与机理研究对传统理论分析框架提出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精细有限元模型-空间网格模型(SLGM),结合三层应力指标系统(T-LSIS)的裂缝统一识别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大跨径混凝土多箱室箱梁桥为实际背景,开展全面的裂缝识别与开裂机理研究。研究考虑不同荷载因素、环境温度场模式、箱梁“框架效应”对结构抗裂性能的影响,并将识别的裂缝位置及形态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讨论并解析实桥不同裂缝的开裂机理及其核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SLGM和T-LSIS分析框架能够实现对实桥裂缝位置和形态的统一识别,包括传统方法无法解释的一些裂缝。此外,内外温差效应对箱梁的抗裂性能影响显著,对“框架效应”的忽略是导致箱梁腹板产生超出设计预期的开裂的核心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混凝土箱梁 精细有限元 裂缝识别 空间网格模型 横向框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YOLOv7和SeaFormer的桥梁裂缝识别与测量
11
作者 杨国俊 齐亚辉 +1 位作者 杜永峰 石秀名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9-442,共14页
为解决以往桥梁裂缝检测模型参数量大、检测效率低、延迟高,无人机采集图像质量不佳等问题,引入图像质量评价模型和SeaFormer轻量化语义分割算法,通过改进YOLOv7目标检测算法,训练并建立基于改进的YOLOv7和SeaFormer的桥梁裂缝识别与分... 为解决以往桥梁裂缝检测模型参数量大、检测效率低、延迟高,无人机采集图像质量不佳等问题,引入图像质量评价模型和SeaFormer轻量化语义分割算法,通过改进YOLOv7目标检测算法,训练并建立基于改进的YOLOv7和SeaFormer的桥梁裂缝识别与分割一体化模型,提出基于内切圆的裂缝长度与宽度像素级计算方法。同时,采用先识别,然后将裂缝识别目标框图像作为分割模型的输入图像进行分割,再将分割图像进行处理并按照目标框位置信息映射回原图的方案,大大提高了裂缝的检测效率;利用本文质量评估模型筛选并标注公开混凝土桥梁裂缝图像,作为本文模型数据集。通过在此数据集上与主流模型进行训练测试对比,证明了本文算法在精度、轻量化等方面的优势。然后利用大疆精灵4pro-v2.0无人机在距离待测面3m处采集结构裂缝图像进行精度验证,裂缝宽度检测相对误差在18%以内,裂缝长度检测相对误差在10%以内。另外,在加入兰州市中山桥桥墩裂缝图像的混合测试集中,裂缝识别定位精准度达91.38%,F1分数88.94%,召回率86.62%;裂缝分割准确度为93.66%,交并比90.17%。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改进YOLOv7和SeaFormer的一体化桥梁裂缝检测方法在兼顾检测速度与精度的情况下,模型更小、检测效率更高,更适用于搭载在无人机等移动设备进行桥梁、高塔等结构的裂缝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裂缝检测 无人机 深度学习 轻型多层感知模块 YOLOv7模型 SeaForme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开口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12
作者 徐秀丽 钱思博 +6 位作者 李洪涛 吴冲 王仁贵 李琦 丁兴国 李枝军 李雪红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7,共18页
为从根本上改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文章提出3种新型开口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分别为L肋-横隔板开大槽口、L肋-横隔板开钥匙孔、球扁钢肋-横隔板开苹果孔。为探究新型开口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优越性及其疲劳易损部位,... 为从根本上改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文章提出3种新型开口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分别为L肋-横隔板开大槽口、L肋-横隔板开钥匙孔、球扁钢肋-横隔板开苹果孔。为探究新型开口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优越性及其疲劳易损部位,设计包括双面焊闭口U肋和3种新型开口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的4个足尺模型,进行疲劳加载对比试验。通过组合式监测方法,捕捉关键细节疲劳裂纹的产生和扩展状态。试验结果表明:1000万次疲劳加载后,闭口U肋和大槽口桥面板的疲劳性能薄弱部位均为纵肋与顶板连接部位顶板焊趾;1200万次疲劳加载后,钥匙孔桥面板疲劳性能薄弱部位为横隔板与顶板连接焊缝顶板焊趾,苹果孔桥面板仍未产生疲劳裂纹。闭口U肋疲劳裂纹起裂于顶板与纵肋连接焊缝焊趾,分别沿着焊趾或者垂直、斜交于焊缝扩展;大槽口桥面板疲劳裂纹起始位置与闭口U肋相同,沿顶板焊趾扩展;钥匙孔桥面板疲劳裂纹起裂于顶板与横隔板连接焊缝顶板焊趾,并沿焊趾绕着横隔板扩展。新型开口肋结构可显著降低各疲劳易损细节的应力水平及横隔板面外变形,其中钥匙孔桥面板与苹果孔桥面板在顶板与纵肋连接处应力幅仅为闭口U肋的6.39%和11.12%,苹果孔桥面板开口处应力幅及面外变形较闭口U肋分别降低了42%和34%;相同加载条件下,苹果孔桥面板的疲劳寿命最高,其次为钥匙孔桥面板,二者均表现出优异的抗疲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开口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 足尺模型 疲劳试验 疲劳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一相场理论的多边形有限元模拟研究
13
作者 徐强 王绍康 +2 位作者 陈健云 王铭明 刘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23,239,共9页
固体材料裂缝扩展一直是工程中最普遍的破坏方式之一。统一相场理论在模拟裂缝扩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传统有限元方法在相场复杂区域离散时存在较大困难,为此将多边形有限元方法与统一相场损伤模型相结合,基于Matlab软件开发出多边形... 固体材料裂缝扩展一直是工程中最普遍的破坏方式之一。统一相场理论在模拟裂缝扩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传统有限元方法在相场复杂区域离散时存在较大困难,为此将多边形有限元方法与统一相场损伤模型相结合,基于Matlab软件开发出多边形有限元统一相场损伤模型。该模型采用多边形离散方式并通过子问题交错迭代算法进行求解,即通过固定相场求解位移场,然后基于位移场结果求解相场,反复循环计算直至两者结果收敛。通过对比四边形单元与多边形单元离散下L形板的裂缝扩展结果,发现多边形相场计算结果与传统有限元计算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此方法的可靠性。提出的统一相场多边形有限元模拟方法有望在对工程结构复杂区域进行离散时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扩展 固体材料破坏 多边形有限元 统一相场损伤模型 交错求解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轻量化多尺度动态融合卷积模块的裂缝分割方法
14
作者 张学辉 李笑航 +2 位作者 田学昭 安军海 赵双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7719-7728,共10页
裂缝检测对维护建筑物结构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为裂缝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这是以巨大的计算资源为代价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实时性差、检测效率低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架构的... 裂缝检测对维护建筑物结构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为裂缝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这是以巨大的计算资源为代价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实时性差、检测效率低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架构的轻量化多尺度动态融合卷积模块(multi-scale dynamic fusion convolution, MSFC),以提高裂缝分割的效率。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构建了一个包含2 045张裂缝图像的数据集Crack2045,并在该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始U-Net模型相比,采用MSFC模块的模型在保持准确率不下降的情况下减少了78.51%的参数量和63.75%的计算量。同时,MSFC模块具有一定的泛化性,能够无缝集成到不同的语义分割模型中。研究结果不仅为裂缝检测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深度学习方法,也为资源受限环境下的模型部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裂缝分割 U-Net 轻量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陕北煤矿区采动地裂缝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及其侵蚀效应
15
作者 宋世杰 成星 +4 位作者 王双明 刘露 李源红 张家杰 陈宝灯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4-1248,共15页
破解黄河中游煤矿区采动地裂缝的水土流失效应,对于陕北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柠条塔井田北翼典型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水平距离80 cm以内、垂直深度20 cm以... 破解黄河中游煤矿区采动地裂缝的水土流失效应,对于陕北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柠条塔井田北翼典型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水平距离80 cm以内、垂直深度20 cm以浅)为研究对象,利用定水头法和仪器分析法分别测定土壤入渗速率、累积渗透量、饱和导水率(K_(s))、有机质、机械组成、>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揭示了采动地裂缝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RUSLE2模型计算阐明了考虑入渗特性的采动地裂缝小空间尺度上的土壤侵蚀效应。结果表明:①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的入渗速率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瞬变(0~3 min)、渐变(3~60 min)及稳定(60~110 min)3个阶段的动态变化过程;②采动地裂缝发育提高土壤K_(s)的效应最显著,平均增幅为60.63%,该效应随采动地裂缝宽度的增大和距裂缝水平距离的减小而增强;③土壤累积入渗量和K_(s)与极细砂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黏粒、有机质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也呈显著负相关(p<0.05);④考虑入渗特性计算的可蚀性K值变化幅度比不考虑时增大了1.12~2.13倍;基于指数函数构建了不同宽度采动地裂缝影响周围土壤入渗速率和可蚀性K值作用范围的预测模型,发现当距采动地裂缝水平距离分别超过226、157 cm时,采动地裂缝增大周围土壤入渗速率及可蚀性的效应基本消失,其可作为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采动地裂缝发育区水土流失效应的精准防控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地裂缝 土壤入渗特性 土壤侵蚀效应 RUSLE2模型 陕北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厚度的珊瑚泥与高岭土面层龟裂特性对比模型试验研究
16
作者 丁选明 李一夫 +2 位作者 方华强 王红 辛义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1-512,共12页
为探究珊瑚泥面层的龟裂特性,重点考虑了厚度影响,进行了珊瑚泥面层和高岭土面层的室内模型对比试验,利用Python和PCAS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定量分析了两种土体面层的裂隙节点数、裂隙条数、裂隙平均长度、裂隙平均宽度、表面裂隙率以及... 为探究珊瑚泥面层的龟裂特性,重点考虑了厚度影响,进行了珊瑚泥面层和高岭土面层的室内模型对比试验,利用Python和PCAS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定量分析了两种土体面层的裂隙节点数、裂隙条数、裂隙平均长度、裂隙平均宽度、表面裂隙率以及分形维数在不同厚度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珊瑚泥面层样进行了微观扫描。结果表明:(1)对于珊瑚泥面层,最终裂隙面积分形维数、最终裂隙长度分形维数、最终裂隙节点数、最终裂隙条数以及最终表面裂隙率随厚度增加而减小,裂隙平均宽度峰值、最终裂隙平均长度随厚度增加而增大。高岭土面层的裂隙参数受厚度的影响形式与珊瑚泥相同,但受影响程度明显低于珊瑚泥;(2)珊瑚泥面层和高岭土面层的裂隙平均长度变化趋势一致,而对于珊瑚泥和高岭土的其他裂隙参数,前者的增长速率在初始阶段较大,后者则符合S型增长曲线,初始阶段的增长速率较低;(3)面层裂隙以水平和竖向裂隙为主,这是因为水分在重力和蒸发作用下向底部和表层迁移,造成面层形成水力梯度,进而导致了不均匀收缩并产生定向裂隙;(4)此外,结合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珊瑚泥龟裂的特点。珊瑚泥具有多孔隙结构,裂隙很可能在孔隙处萌发。黏粒团簇的基质吸力对外表现为拉应力并作用于裂隙尖端,珊瑚泥中砂粒粉粒的干扰造成黏粒团簇分布不均,改变了拉应力方向,进而将张开型断裂转变为滑移型断裂,导致珊瑚泥裂隙发育方向容易改变;(5)在撕开型断裂中,随着面层厚度增加,裂隙面上的剪应力分布会变得更加复杂,进而导致裂缝传播的驱动力增加,也就造成了珊瑚泥面层的裂隙参数对于厚度变化的敏感程度要高于高岭土。该研究对后续珊瑚泥新型绿色工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泥 面层 龟裂 模型试验 断裂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注意力模块的轻量化混凝土裂缝检测方法
17
作者 许华杰 郑力文 +1 位作者 张品 秦远卓 《计算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1-360,共10页
为解决当前混凝土裂缝检测模型庞大难以部署到移动端设备且裂缝检测不准及漏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维注意力模块的轻量化混凝土裂缝检测方法。该方法针对当前主流的裂缝检测模型庞大的问题,采用深度可分离卷积对YOLOv5s中的CBS特征提取... 为解决当前混凝土裂缝检测模型庞大难以部署到移动端设备且裂缝检测不准及漏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维注意力模块的轻量化混凝土裂缝检测方法。该方法针对当前主流的裂缝检测模型庞大的问题,采用深度可分离卷积对YOLOv5s中的CBS特征提取模块进行重构,得到轻量化CBS(LCBS)特征提取模块,以减少网络的参数量及计算量;针对裂缝检测不准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尺度特征(MSF)提取模块用于替换YOLOv5s第1层的卷积层,以增强网络对不同尺寸裂缝特征的提取能力;针对裂缝漏检问题,提出融合空间及通道信息的多维注意力(MDA)模块,以增强裂缝特征提取能力和减少裂缝漏检。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比YOLOv5s参数量减少了35.2%,计算量减少了50.9%,模型规模减小了32.8%,且平均精度均值(mAP@0.5)提高了4.2百分点,与目前主流的同类目标检测方法相比,具有较低的参数量和较高的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检测 注意力模块 轻量化 YOLOv5s模型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卷积近场动力学快速模拟随机裂纹扩展
18
作者 周建 廖星川 +2 位作者 刘福深 尚肖楠 沈君逸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5-639,共15页
传统近场动力学方法采用积分方程替代连续介质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获得了对未知函数无光滑限制且更具一般性的方程,使得该方法特别适合模拟裂纹自发萌生和扩展等非连续问题,但高昂的计算成本往往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采用一种... 传统近场动力学方法采用积分方程替代连续介质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获得了对未知函数无光滑限制且更具一般性的方程,使得该方法特别适合模拟裂纹自发萌生和扩展等非连续问题,但高昂的计算成本往往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采用一种基于快速卷积的近场动力学方法,以提高近场动力学方法的计算效率。该算法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来完成卷积计算,实现近场动力学方程中积分项的计算,可显著降低近场动力学的计算成本。基于快速卷积近场动力学的计算流程及其数值实现特性,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该算法的前处理方法,并通过两个含预制裂纹的受拉方板算例验证了该前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随机裂纹扩展预测的建模方法,为岩土体随机裂纹扩展的预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动力学 快速卷积 建模方法 随机裂纹扩展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机组行星轮裂纹故障动力学响应及特征分析
19
作者 胡爱军 彭悦 +2 位作者 邢磊 周卓浩 徐仁挺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3-1071,共9页
综合考虑齿面摩擦、时变啮合刚度等因素,建立了行星齿轮系统弯-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内、外啮合2种条件下行星轮齿根裂纹故障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并搭建行星齿轮箱实验台对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内、外啮合2种条件... 综合考虑齿面摩擦、时变啮合刚度等因素,建立了行星齿轮系统弯-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内、外啮合2种条件下行星轮齿根裂纹故障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并搭建行星齿轮箱实验台对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内、外啮合2种条件下,系统响应频谱图中故障特征频率及其倍频、啮合频率周围边频成分的幅值存在显著差异;与外啮合相比,内啮合下系统时域响应冲击更为明显,相轨迹图出现扩散现象;考虑传递路径时变效应的情况下,系统动态响应频谱图中出现了由行星架旋转引起的调制频率,与实验台获得的振动信号频率结构一致,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齿轮 齿根裂纹 动力学模型 内啮合 外啮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心试验的引调水工程含深层原生裂隙膨胀土层渠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韦松涛 龚壁卫 +2 位作者 李波 胡波 程展林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3,共6页
引调水工程因跨度范围大,渠道经常穿过含深层原生裂隙区域,现场滑坡膨胀土层中实际存在的深层原生裂隙顺坡向呈8°~12°,倾向河渠。为掌握深层原生裂隙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预设双层土工膜的方式模拟倾角为12°、48°... 引调水工程因跨度范围大,渠道经常穿过含深层原生裂隙区域,现场滑坡膨胀土层中实际存在的深层原生裂隙顺坡向呈8°~12°,倾向河渠。为掌握深层原生裂隙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预设双层土工膜的方式模拟倾角为12°、48°的典型组合裂隙,开展了含深层原生裂隙边坡的离心模型试验,进一步推导了计算离心模型在离心机加速度场中边坡安全系数的简化理论。结果表明,离心加速度逐级增大过程中,边坡顶部沉降和坡面水平位移逐渐增大,同时在坡肩和坡面依次出现裂隙且随之扩展,边坡失稳并沿12°裂隙面滑动;计算得到离心模型边坡安全系数随加速度增大而逐渐降低但降低速率逐渐减小,产生破坏时的安全系数已小于1.0;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工膜裂隙面贯通率越高,边坡安全系数越低,同时裂隙面分布位置也对边坡稳定性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含深层原生裂隙边坡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裂隙 离心模型试验 安全系数 裂隙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