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4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TUDY AND DISCUSSION ON “DIGITAL QINGHAI—TIBET PLATEAU”
1
作者 Miao Fang, Wang Chengshan, Ma Zhimi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E\|mail:mf@cdit.edu.cn, Tel.:86\|28\|4078867,Fax:86\|28\|4078478)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64-365,共2页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already been the hot and key point on the plateau evolvement, the earth ecological variety, as well as the society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n Qinghai...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already been the hot and key point on the plateau evolvement, the earth ecological variety, as well as the society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1) 4\|dimension of time and space: with a vast territory and very deep depth, as well as the big time span.(2) Wide fields and across subjects: including geology, environment, ecology, climate, land,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etc.(3)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profound and lasting influence: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great function for the direct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living conditions.The current issues of the research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as follows:(1) Thousands of papers concerned about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lack of quantification data,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not displayed vividly.(2) The study scopes are more in the portion and less in the whole.(3) There are not enough work of combination of depth study with surface study, the representation in 3\|D is limited.(4) The study of time variation is not enough and there is poor way to show the time series results.(5) There are not enough work in the different specialties intercross, as well as the synthesis study of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s and cross sub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Earth digital Qinghai—Tibet PLATEAU WebGIS METADATA virtual REALITY simulation 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能车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崔勇 宋一恒 +3 位作者 胡庆雷 李一民 郑建英 高晓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1,82,共6页
针对智能车项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硬件成本高、碰撞损耗大、场地占用大、学时有限等问题,采用CoppeliaSim、Matlab/Simulink和虚幻引擎构建具有高还原度与高自由度的智能车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与虚拟现实数字实验室,同时设计了智能车实验... 针对智能车项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硬件成本高、碰撞损耗大、场地占用大、学时有限等问题,采用CoppeliaSim、Matlab/Simulink和虚幻引擎构建具有高还原度与高自由度的智能车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与虚拟现实数字实验室,同时设计了智能车实验教学APP与配套实验课程。培养学生逐步掌握智能车的开发步骤与流程,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及综合实践能力。数字化智能车实验教学平台打破传统智能车项目受设备与场地的限制,打造了更加高效的实验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车 虚拟仿真 虚拟现实 实验教学 数字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3
作者 耿国华 高健 +7 位作者 汤汶 张敏 曾升 高宏娟 王小凤 许阳 张雨禾 周明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共22页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遗产的建模、保护与展示,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在三代文物...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遗产的建模、保护与展示,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在三代文物采集建模设备、智慧博物馆建设、陶瓷器文物虚拟复原、古代人物面貌复原以及秦腔的智能媒体融合全息展演5个方面展开研究。然而,由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不同,在建模方法、修复保护技术以及展示形式方面遇到诸多挑战:①现有文物数字化建模设备效率不高,且需要大量人工干预;②文物种类繁多、特征复杂、形态各异、语义丰富,需要开发适合中国文物的知识抽取和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以实现高效的文物组织与展示;③对破损文物碎片的形状表示、描述方法以及自动重组的研究;④古代人物面貌的虚拟复原及性别和种族的识别;⑤全息展演技术面临高计算性能需求、艺术与技术融合的精准度、硬件兼容性、实时性、沉浸感和互动性等挑战。针对这5个方面的需求和挑战,首先,对近些年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然后,总结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系列成果;最后,对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数字化 智慧博物馆 文物虚拟复原 知识图谱 全息展演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兵 罗佳雨 +3 位作者 胡原 田志夕 刘安玲 曾嘉慧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2,208,共6页
为解决野生兰科植物不能采集、野生生境难以到达、传粉过程不便观察的教学问题,利用“兰科植物传粉与保护虚拟仿真实验”国家一流课程、数字切片、MOOC等数字化资源,以“珍稀兰科植物濒危原因探究”为教学任务,设计植物学实验教学数字... 为解决野生兰科植物不能采集、野生生境难以到达、传粉过程不便观察的教学问题,利用“兰科植物传粉与保护虚拟仿真实验”国家一流课程、数字切片、MOOC等数字化资源,以“珍稀兰科植物濒危原因探究”为教学任务,设计植物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转型方案,将数字化资源全面融入教学过程,开展沉浸、探究和自主式教学,通过赋分模型驱动过程性评价,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互通、虚拟实体结合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提出包含实验设施、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师数字素养等要素的系列数字化转型,以期形成植物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实验教学 数字化资源 虚拟仿真实验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数字人对用户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一鸣 郑乔治 沈校亮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6,共16页
[目的/意义]在教学环境中使用虚拟数字人进行授课可以促使用户更高效地在线学习。本研究旨在探究在线学习中虚拟数字人特征对用户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为在线教学视频设计和教学策略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结合准社会互动理论,使用VTu... [目的/意义]在教学环境中使用虚拟数字人进行授课可以促使用户更高效地在线学习。本研究旨在探究在线学习中虚拟数字人特征对用户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为在线教学视频设计和教学策略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结合准社会互动理论,使用VTube Studio软件设计虚拟数字人教学的视频材料,招募用户观看教学视频并测量用户的主观感受,对在线学习中虚拟教师授课的情境进行探究。[结果/结论]虚拟数字人的吸引力、拟人化特征通过用户对虚拟数字人的态度和学习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积极影响在线学习效果,拟人化到学习效果的中介路径之间存在遮掩效应;准社会互动对学习满意度有积极影响,而对学习效果存在负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数字人 虚拟人 虚拟教师 学习效果 准社会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 被引量:1
6
作者 尹婵娟 沈清明 +1 位作者 崔国印 郭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2-227,共6页
针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实验室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效能不足的共性问题,探索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深入分析高校实验室资源配置现状,围绕数字化赋能核心理念,系统优化实验室经费、实验条件、实验课程及实验人员... 针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实验室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效能不足的共性问题,探索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深入分析高校实验室资源配置现状,围绕数字化赋能核心理念,系统优化实验室经费、实验条件、实验课程及实验人员队伍配置,推动实验室资源的高效协同与集约利用,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运行质量。该策略构建了多维度资源整合机制,依托技术赋能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实验室资源配置范式,有效解决了实验室资源分散、共享不足等痛点,为高校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实验室资源 优化配置 虚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式文旅空间:概念、模式与趋势 被引量:7
7
作者 陶俊 石美姣 崔雨萌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沉浸式文旅空间是一种将文化元素与旅游体验相结合,通过设计物理场景,或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创造出的文化旅游新业态,旨在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然而,对沉浸式文旅空间的概念、模式以及沉浸要素鲜有研究,对推进沉浸式文旅体验和布局沉... 沉浸式文旅空间是一种将文化元素与旅游体验相结合,通过设计物理场景,或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创造出的文化旅游新业态,旨在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然而,对沉浸式文旅空间的概念、模式以及沉浸要素鲜有研究,对推进沉浸式文旅体验和布局沉浸式空间带来挑战。文章梳理沉浸式体验的关键概念并辨析其关系,提出将沉浸式文旅空间划分为虚拟沉浸式、物理沉浸式和数实融合沉浸式三种模式并分析其样态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安大唐不夜城文化街区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实践,论证沉浸式文旅空间的关键要素;然后从政策引导、技术动向和实践创新分析沉浸式文旅空间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体验 智慧旅游 虚拟现实 数字叙事 元宇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收能力与数字平台能力对虚拟团队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鲍晓娜 张舒畅 曲刚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4,共10页
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迭代促使虚拟团队产生,虚拟团队中的员工创造力日益成为影响组织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基础观为理论基础,从个体和技术两个维度出发构建吸收能力与数字平台能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效应模型,进一步揭示吸... 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迭代促使虚拟团队产生,虚拟团队中的员工创造力日益成为影响组织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基础观为理论基础,从个体和技术两个维度出发构建吸收能力与数字平台能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效应模型,进一步揭示吸收能力、数字平台能力与虚拟团队员工创造力的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收集辽宁省17家高新技术企业中69个虚拟团队的305份有效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和数字平台能力能够促进虚拟团队的员工创造力,知识共享分别在吸收能力与员工创造力、数字平台能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虚拟团队的结构有机性越高,吸收能力和数字平台能力对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团队 吸收能力 数字平台能力 知识共享 员工创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驱动的机器人实时双向联动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春 宫健丽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6-675,共10页
针对非结构化生产车间环境复杂、车间机器人作业不透明、协同作业定位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数字孪生驱动的机器人实时双向联动方法,通过孪生机器人与物理机器人的实时交互以提高机器人协同作业定位效率。另外,参考数字孪生五维模型,构建... 针对非结构化生产车间环境复杂、车间机器人作业不透明、协同作业定位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数字孪生驱动的机器人实时双向联动方法,通过孪生机器人与物理机器人的实时交互以提高机器人协同作业定位效率。另外,参考数字孪生五维模型,构建了一种数字孪生驱动的三维四区双向联动架构,并在此架构上,详细阐述了孪生车间的快速构建、车间多源异构信息的采集与约束处理。为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设计并开发了基于Ant-E300机器人的实时双向联动系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实现数字孪生生产车间实时监控、机器人透明化作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虚实联动 三维仿真 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机器学习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字孪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友锐 沈玉轩 徐善永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87,共7页
永磁同步电机作为工业设备的核心部件,对其准确地故障诊断至关重要,智能数据驱动方法和实时监督技术可助力制定精准维护计划,实现低碳节能运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开展永磁同步电机高效运维研究,可实现虚实同步、监测电机运行状况,并进... 永磁同步电机作为工业设备的核心部件,对其准确地故障诊断至关重要,智能数据驱动方法和实时监督技术可助力制定精准维护计划,实现低碳节能运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开展永磁同步电机高效运维研究,可实现虚实同步、监测电机运行状况,并进一步结合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提出由变分模态分解、最大相关峭度解卷积联合BP-Adaboost的故障诊断方法,所提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永磁同步电机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匝间短路,最优诊断误差率低至1.75%,平均诊断误差控制为约3.6%,诊断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数字孪生 虚实同步 机器学习 匝间短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惠楠 王欣 李金克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4,共18页
新质生产力为金融数字化变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个古老课题也愈发历久弥新。在结合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基础上对省域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全新计量,基于2011—2021年我国3... 新质生产力为金融数字化变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个古老课题也愈发历久弥新。在结合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基础上对省域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全新计量,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第一,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存在双门槛非线性关系的特征。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在小于第一门槛值时能够强烈而显著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当上升至第一与第二门槛值之间时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在跨越第二门槛值后数字金融的抑制作用进一步衰减,但仍保持显著。第二,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均呈现单门槛特征,但作用效果有所区别;东部地区的数字金融在门槛值两侧均显著抑制实体经济增长,且抑制作用在越过门槛值后发生衰减;中部地区的数字金融在小于门槛值时对实体经济发挥显著促进作用而大于门槛值时却发挥显著抑制作用;西部地区的数字金融在小于门槛值时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大于门槛值时抑制作用不显著。第三,新质生产力理论分别从资本配置、科技创新、劳动供给三个维度揭示了实体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源泉。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机制检验显示资本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在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发挥了中介传导效应,科技创新效率不具有中介效应。研究为数字金融发展战略调整、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引导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金融 实体经济 脱虚向实 非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高校虚拟教研建设:国际启示与本土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小勇 许课雪 +1 位作者 刘雪旎 刘桓秀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8,共10页
作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数字化为我国高校教研创新注入了新动能。数字化赋能的高校虚拟教研日益受到关注,但仍处于发展方向有待明晰的萌发探索阶段。研究探究了高校虚拟教研类型及共性特征,明确... 作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数字化为我国高校教研创新注入了新动能。数字化赋能的高校虚拟教研日益受到关注,但仍处于发展方向有待明晰的萌发探索阶段。研究探究了高校虚拟教研类型及共性特征,明确了各类教研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脱节、课程建设应用性不足,以及课堂质量亟待提升;系统梳理了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教研建设的国际政策及其着力焦点,剖析了政策启示与案例经验,进而提出推动高校专业建设与新质人才培养融合、倡导校际课程协同数智共建共享、提升教学数字化创新应用水平等以数字化赋能高校虚拟教研深入发展的推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研 虚拟教研 教育数字化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技术在油气行业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赵济东 杨文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2,共8页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种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等价映射并可视化的新兴技术,在传统的油气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面对当前我国油气行业高生产力、高生产效率和高安全性的发展要求,深入研究数字孪生技术的内涵、关键技术及其在油气行...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种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等价映射并可视化的新兴技术,在传统的油气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面对当前我国油气行业高生产力、高生产效率和高安全性的发展要求,深入研究数字孪生技术的内涵、关键技术及其在油气行业中的应用进展,对进一步认清数字油田领域中数字孪生技术存在的不足把握其将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系统介绍了油气行业数字孪生系统和数字孪生技术与系统中工业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云平台、边缘计算、云计算、5G主要关键技术的关系;其次重点论述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油气行业中设备与资源的管理控制、生产流程的模拟、教育技能培训、应急响应训练和未来场景模拟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指出,未来石油化工中的数字孪生技术应在数据标准化、网络安全、数据的存储与分析以及降低维护成本方面展开深入探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数字油田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虚拟集聚的影响
14
作者 谢丽彬 高鹏怀 徐国立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6,共6页
虚拟集聚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理论层面剖析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虚拟集聚的影响机理,并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新基建显著促进了制造业虚拟集聚... 虚拟集聚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理论层面剖析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虚拟集聚的影响机理,并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新基建显著促进了制造业虚拟集聚;第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虚拟集聚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和高市场化水平地区显著,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和低市场化水平地区不显著;第三,政府规模、产业结构和传统基建水平在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虚拟集聚的促进作用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第四,空间计量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发展会对周边地区制造业虚拟集聚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基建 制造业 虚拟集聚 产业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分拣机器人实验平台设计与开发
15
作者 陆后军 张博 祝永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76,81,共6页
针对分拣机器人学习门槛高、设备操作机会受限、缺乏可视化学习平台等问题,研制了一套基于数字孪生的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利用Unity3D构建三维虚拟环境,与物理分拣机器人实现数据交互与同步控制,具备虚拟操作、三维可视化监控和远程控... 针对分拣机器人学习门槛高、设备操作机会受限、缺乏可视化学习平台等问题,研制了一套基于数字孪生的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利用Unity3D构建三维虚拟环境,与物理分拣机器人实现数据交互与同步控制,具备虚拟操作、三维可视化监控和远程控制等功能。经分拣任务功能测试与虚实同步误差分析,验证了该平台在提升机器人操作效率与实现虚实同步方面的有效性,为分拣机器人的实验教学和技术验证提供了有力支持,对培养学生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分拣机器人 虚实交互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起重机运行状态实时监控的数字孪生系统构建方法
16
作者 董青 南方磊 徐格宁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39,共6页
为解决移动式起重机运行过程中监测力度不足、交互性差和数字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起重机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数字孪生系统构建方法。引入数字孪生五维模型,建立起重机虚实互控的数字孪生框架。从服役场景和物理实体组成搭建物理空间,从... 为解决移动式起重机运行过程中监测力度不足、交互性差和数字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起重机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数字孪生系统构建方法。引入数字孪生五维模型,建立起重机虚实互控的数字孪生框架。从服役场景和物理实体组成搭建物理空间,从虚拟模型和可视化场景及行为动作控制方面建立虚拟空间,基于MySQL数据库,利用固有、采集和虚拟信息构建孪生数据库,结合通信协议实现虚实交互、动态监测和可视化。以YDC20/30轻小型移动式起重机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全面管控起重机服役过程提供了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虚实交互 可视化 移动式起重机 运行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数字人拟人化对游客体验质量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沈涵 陈庆阳 张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68,共11页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流行以及数字技术的成熟,虚拟数字人在目的地营销与旅游服务过程中的应用逐渐普遍,而且其拟人化程度不断提高,并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接受且喜爱.但是虚拟数字人能否以及如何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缺乏理论支撑,旅游虚拟数字...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流行以及数字技术的成熟,虚拟数字人在目的地营销与旅游服务过程中的应用逐渐普遍,而且其拟人化程度不断提高,并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接受且喜爱.但是虚拟数字人能否以及如何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缺乏理论支撑,旅游虚拟数字人的拟人化效果尚处于探索阶段.该研究基于情感信息理论,引入感知可爱、感知信任以及技术准备度,探索旅游虚拟数字人拟人化对游客体验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选取博物馆解说作为应用场景,总共设计三个情境实验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1)虚拟数字人的形象相似性与行为相似性均显著正向影响游客体验质量;2)虚拟数字人的拟人化程度显著正向影响游客体验质量,且感知可爱与感知信任发挥中介作用;3)技术准备度调节拟人化程度对感知信任的影响.研究结论在丰富拟人化理论应用以及虚拟数字人实证研究的同时,也为虚拟数字人的设计以及在文旅行业的应用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数字人 拟人化 感知可爱 感知信任 技术准备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穿戴电子手套的手部运动虚拟现实系统
18
作者 王大鹏 韩柄添 +3 位作者 张晓航 刘腾 孟垂舟 郭士杰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共6页
为提升虚拟现实系统对于触觉感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手部触觉感知穿戴式电子手套和一个虚拟现实系统。在穿戴式电子手套每根手指的背部布置柔性弯曲传感器(Flex)采集手指弯曲度信息,并在指尖布置力敏电阻... 为提升虚拟现实系统对于触觉感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手部触觉感知穿戴式电子手套和一个虚拟现实系统。在穿戴式电子手套每根手指的背部布置柔性弯曲传感器(Flex)采集手指弯曲度信息,并在指尖布置力敏电阻器(FSR)实现触觉感知;传感器通过阻抗分压电路与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经过模数转换(ADC)转换为数字信号;收集的传感器信号经过数字低通滤波电路后,通过串口通讯发送至开发的虚拟现实软件,并通过识别不同手势及物体抓握实验来验证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触觉感知信号采集速率高达50 Hz;对于26个字母手势的模式识别准确率高达85.31%;物体抓握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系统对于手指捏持力度的精确反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可穿戴式电子手套 虚拟现实 数字低通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电路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19
作者 张熠 朱震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195,共5页
结合“数控占空比矩形波发生器”综合性实验,阐述了设计的基本指标、扩展指标与实施方案。应用Multisim 14给出了具体电路设计,讨论涵盖的知识点、延伸点及训练价值,介绍教学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分析了教学效果与学生评价。实践表明,实... 结合“数控占空比矩形波发生器”综合性实验,阐述了设计的基本指标、扩展指标与实施方案。应用Multisim 14给出了具体电路设计,讨论涵盖的知识点、延伸点及训练价值,介绍教学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分析了教学效果与学生评价。实践表明,实施高质量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教学,对学生深刻掌握与灵活应用理论知识、提高电路设计与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是优化数字电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实验项目 项目设计 虚拟仿真 数字电路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影响下的产业协同集聚:红利抑或陷阱?
20
作者 纪玉俊 尚嘉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52,共23页
在数字经济影响下,产业协同集聚的内涵与形态正发生改变,探寻当下产业协同集聚形式变化对于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地理维度而忽略了与虚拟维度的结合。借助内生分工的一般均衡模型构建理论框... 在数字经济影响下,产业协同集聚的内涵与形态正发生改变,探寻当下产业协同集聚形式变化对于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地理维度而忽略了与虚拟维度的结合。借助内生分工的一般均衡模型构建理论框架,基于279个城市面板数据讨论数字经济对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虚拟维度对效应特征做进一步分析。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对产业协同集聚有弱化作用,该作用能通过内部环境优化与改变产业外部环境产生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城市产业协同集聚的重塑效应是否表现为红利特征依赖于区位、产业、市场、基建以及集聚类型的差异。本文既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协同集聚的新变化提供了重要视角,又为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区域发展质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协同集聚 数字红利 数字陷阱 虚拟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