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ise and vibration measurements in a Viking military vehicle 被引量:1
1
作者 Gurmail S.Paddan Marietta L.L.McIlraith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976-1987,共12页
Noise and whole-body vibration measurements were made in a Viking military vehicle to determine the variation that should be expected during repeat measures,the effect of speed(up to 60 km/h in 5 km/h increments),and ... Noise and whole-body vibration measurements were made in a Viking military vehicle to determine the variation that should be expected during repeat measures,the effect of speed(up to 60 km/h in 5 km/h increments),and during travel over different types of terrain(comprising concrete road,gravel track and rough cross-country).Measurements were made at various crew positions(including the driver and commander)in both the front and the rear cabs in the vehicles.Three translational axes of vibration were measured in each seat.Two speeds were investigated over road(35 km/h and 55e60 km/h)and gravel(20 km/h and 35 km/h)surfaces.The effect of varying speed of the vehicle on the measured noise and vibration magnitudes was also investigated.The highest sound pressure level(LAeq)of 104 dB(A)was measured at the commander’s standing position during travel over concrete road at 55 km/h.Higher noise levels occurred for a standing commander compared with when sitting on the seat.A maximum single axis frequency-weighted vibration magnitude of 1.0 m/s^(2) r.m.s.was measured on the driver’s seat during travel over track at 35 km/h.Higher vibration magnitudes occurred during travel over track compared with travel over road.Both noise and vibration exposure of crew within the Viking vehicl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peed of the veh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ise Whole-body vibration vibration dose value Viking military vehic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悬架系统的理想孪生动挠度跟踪控制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雷雷 张浩 +4 位作者 于曰伟 甄冉 丁钒 单溪玉 丁家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71,共13页
为解决车辆主动悬架系统减振效果与控制能耗间的矛盾,基于“数字孪生、以虚控实、节能减振”理念,提出了主动空气悬架系统的理想孪生动挠度跟踪控制策略。首先,以车辆座椅主动空气悬架系统为例,利用准零刚度系统构建了真实空气悬架系统... 为解决车辆主动悬架系统减振效果与控制能耗间的矛盾,基于“数字孪生、以虚控实、节能减振”理念,提出了主动空气悬架系统的理想孪生动挠度跟踪控制策略。首先,以车辆座椅主动空气悬架系统为例,利用准零刚度系统构建了真实空气悬架系统的理想数字孪生体,同时建立了该孪生体的参数匹配设计方法;然后,以空气弹簧气体压力控制为节点,设计了外环位置模糊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以及考虑空气弹簧充放气过程中电磁阀非线性流量特性的内环气压控制器,进而实现真实悬架系统对实际激励下孪生体动挠度的跟踪;最后,通过台架模拟实验与整车平顺性仿真实验,对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与先进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以降低加速度为控制目标的传统控制策略相比,所提策略在随机路况下的座椅垂向振动加速度均方根更小且控制能耗均方根最小降幅达65.0%,冲击路况下座椅垂向振动剂量也更小且主动控制力最大降幅高达45.5%。所提策略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策略,能在有效提高悬架系统减振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主动控制能耗,有效解决了上述矛盾,可推广应用于各类主动悬架系统,为节能减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 空气悬架 节能减振 理想孪生动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权重系数的浮置板系统多参数影响与匹配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宪麦 黄厚龙 +3 位作者 徐磊 胡逸宁 仵雷振 邓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57,共11页
市域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的关键纽带,其快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减振垫和减振扣件虽能有效减振,但其低刚度特性会增大钢轨和道床板位移,影响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实现减振垫浮置板系... 市域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的关键纽带,其快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减振垫和减振扣件虽能有效减振,但其低刚度特性会增大钢轨和道床板位移,影响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实现减振垫浮置板系统的低动力响应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某市域减振垫浮置板轨道隧道段为研究对象,应用MATLAB建立三维车-线-隧耦合数值模型,考虑低速和高速运营条件,以隧道壁减振和车辆乘坐舒适性为核心优化目标,选择车体垂向加速度、钢轨和浮置板垂向位移及隧道壁最大Z振级为分析指标,以扣件垂向刚度及阻尼、浮置板板下垂向刚度及阻尼和板厚作为系统设计参数进行工况设计,排除超限工况后,通过加权计分法得出不同车速和不同权重组合下的最优参数匹配,并分析上述5个系统设计参数对动力响应指标的组合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扣件阻尼对车体加速度、钢轨和浮置板位移的影响没有板下阻尼产生的影响大,板下阻尼的增加会轻微降低车体加速度和浮置板位移,隧道壁最大Z振级随着板下阻尼增加呈现非线性变化,其最小值出现在板下阻尼为0.15 MN·s/m^(3)处。钢轨和浮置板的位移受板厚的影响较小,较大的扣件刚度和板下垂向刚度可以减小钢轨的垂向位移,隧道壁最大Z振级与扣件和板下刚度呈明显正相关,减振垫道床配合使用减振扣件后,与原减振垫道床相比,可减小隧道壁的最大Z振级2.74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减振垫浮置板 参数匹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权重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轨道刚度均匀化的9号道岔区动力特性研究
4
作者 曾志平 王正超 +3 位作者 张东风 田春雨 郭无极 吴达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40-2550,共11页
为探究扣件刚度分段设置作为岔区轨道刚度均匀化措施的可行性,以城市轨道交通主型9号固定型道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车辆-道岔-基础刚柔耦合模型。通过调整岔区扣件的垂向刚度,分别设置了刚度在转辙器区和辙叉区降低的方案1,刚度在转辙器... 为探究扣件刚度分段设置作为岔区轨道刚度均匀化措施的可行性,以城市轨道交通主型9号固定型道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车辆-道岔-基础刚柔耦合模型。通过调整岔区扣件的垂向刚度,分别设置了刚度在转辙器区和辙叉区降低的方案1,刚度在转辙器和辙叉以外区域逐级过渡的方案2,计算地铁A型车在2种方案下以100 km/h直逆向和35 km/h侧逆向通过9号道岔的动力学指标,并对比2种方案的优劣性。研究结果表明:1)列车侧向过岔相较于直向过岔更为不利。侧逆向过岔时,轮轨垂向力的峰值出现在转辙器和辙叉处,2种方案分别使轮轨垂向力最大值降低4.27 kN和1.87 kN,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2) 2种方案的钢轨垂向位移最大值分别为1.01 mm和0.89 mm,轨道动态变形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3) 2种方案的轨道刚度均在辙叉区出现最大值,2种方案分别使轨道刚度最大值降低38.52 kN/mm和提高4.82 kN/mm,轨道刚度变化率最大值分别降低1.70 (kN/mm)/m和5.87 (kN/mm)/m。4)方案2的减振效果为0.95 dB,方案2不利于减振,使总振级提高0.58 dB。5) 2种方案在轨道动态变形、刚度均匀化效果上接近,方案1在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减振效果、降低轨道刚度峰值上优于方案2,建议使用方案1。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道岔区刚度均匀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 轨道刚度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刚度均匀化 减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腔流动线谱辐射噪声的数值模拟研究——流动模态、声学模态、声振耦合和流声耦合
5
作者 张鹏 唐科范 王斌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11,共12页
孔腔流动的线谱辐射噪声严重破坏舰艇声隐声性,其形成机理涉及流动模态、声学模态、声振耦合和流声耦合效应。本文基于CFD/CHA混合方法,数值模拟简单方腔和典型孔腔的瞬态流场、等效声源场、声学近场和远场,并通过与水洞实测数据对比验... 孔腔流动的线谱辐射噪声严重破坏舰艇声隐声性,其形成机理涉及流动模态、声学模态、声振耦合和流声耦合效应。本文基于CFD/CHA混合方法,数值模拟简单方腔和典型孔腔的瞬态流场、等效声源场、声学近场和远场,并通过与水洞实测数据对比验证数值方法适用性。本文归纳了孔腔流动模态和声学模态的特征规律,特别是定量计算了弹性壁面声振耦合效应和典型孔腔声腔复杂性对声学模态频率的影响;总结了远场辐射噪声频谱中,第一阶声学模态效应线谱成为“决定性线谱”的重要规律;分析了实际孔腔的声学模态频率大幅向低频偏移的趋势,从而显示了采取措施避免流声共振的必要性;通过解析求解,定量建立了相关水洞声学实验的截面积比必要条件,对实验模型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腔流动辐射噪声 声学模态 声振耦合 流声耦合 CFD/CHA混合方法 线谱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阶局部最大值同步挤压变换的浅埋隧道地表高铁振动信号时频与衰减特征分析
6
作者 贾宝新 翟紫薇 +3 位作者 张晶 周志扬 苑文雅 郑克楠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7-352,共16页
为解决浅埋隧道上覆地表采集到的高铁振动信号底噪丰富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浅埋隧道上覆地表高铁振动信号降噪的高阶局部最大值同步挤压变换方法。首先,引入高阶调制算子推导高阶估算瞬时频率,结合局部最大值同步挤压变换推导出高阶... 为解决浅埋隧道上覆地表采集到的高铁振动信号底噪丰富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浅埋隧道上覆地表高铁振动信号降噪的高阶局部最大值同步挤压变换方法。首先,引入高阶调制算子推导高阶估算瞬时频率,结合局部最大值同步挤压变换推导出高阶局部最大值同步挤压变换,通过数值模拟多分量加噪信号验证该方法的抗噪性;随后,对高铁振动信号进行相关时频分析、处理,对比验证高阶局部最大值同步挤压变换的降噪效果和适用效果;最后,基于此方法对高铁振动信号的时频及衰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可为隧道场地高铁振动信号提供一种谱精度高、降噪效果好的时频分析方法,并为隧道场地中高铁振动的环境影响研究提供理论分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振动信号 高阶局部最大值同步挤压变换 时频分析 降噪效果 衰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车汇流齿轮传动系统减振降噪多目标优化
7
作者 何泽银 王承登 +1 位作者 肖腾 杨震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6-813,共8页
针对并车汇流齿轮传动系统振动、噪声、承载及轻量化最优结果参数各不相同的问题,本文提出并车汇流齿轮传动系统传动误差-振动-噪声-承载-质量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考虑时变啮合刚度与传动误差,以系统动态传动误差、齿轮承载、质量、噪... 针对并车汇流齿轮传动系统振动、噪声、承载及轻量化最优结果参数各不相同的问题,本文提出并车汇流齿轮传动系统传动误差-振动-噪声-承载-质量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考虑时变啮合刚度与传动误差,以系统动态传动误差、齿轮承载、质量、噪声与振动加速度为目标函数,以齿轮宏微观参数为设计变量,建立并车汇流齿轮传动系统传动误差-振动-噪声-承载-质量多目标优化模型,开展并车汇流齿轮传动系统减振降噪多目标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系统噪声降低了2.3%,系统总质量降低了13.7%,系统动态传动误差峰峰值减小了55.7%,齿根弯曲应力减小了30.1%,系统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减小了40.0%,实现了并车汇流齿轮系统的振动噪声快速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传动 并车汇流 时变啮合刚度 传动误差 动力学模型 减振降噪 轻量化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体积错位分段永磁电机电磁优化及降振减噪
8
作者 高锋阳 岳文瀚 +3 位作者 高建宁 徐昊 孙伟 吴银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5,共14页
为提高内置U型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性能同时降低电机周身振动噪声,提出聚磁式等体积错位分段内置U型永磁同步电机。首先,推导电机气隙磁通密度、空载反电动势及输出转矩等电磁性能表达式和径向电磁力、振动速度、加速度等电磁振动表达式。... 为提高内置U型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性能同时降低电机周身振动噪声,提出聚磁式等体积错位分段内置U型永磁同步电机。首先,推导电机气隙磁通密度、空载反电动势及输出转矩等电磁性能表达式和径向电磁力、振动速度、加速度等电磁振动表达式。其次,探究单独增设磁障结构、错位结构和Halbach充磁结构对电机电磁性能影响。最后,对电机结构参数进行分析及寻优,对比5种U型磁极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性能、电磁振动和噪声波动。研究结果表明,所增设4种结构对电机性能影响明显,电磁性能方面,增设磁障、错位结构和辅助槽能提高电机输出转矩降低齿槽转矩,Halbach充磁能改善输出转矩、径向气隙磁通密度分布以及径向电磁力分布,三者结合可使电机输出转矩得到提升,输出转矩更加平滑,齿槽转矩和转矩脉动降低明显;振动噪声方面,增设辅助槽结构大幅抑制径向电磁力8、16次谐波幅值;增设磁障结构能抑制电机低频振动加速度,增设错位结构和Halbach充磁能抑制电机高频振动加速度,4种结构配合可使空间8、16次径向电磁力明显下降,在时间4倍频和6倍频振动加速度得到明显抑制,电机最大声压级及机械强度满足电机运行要求,并加工出永磁电机转子样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置U型永磁同步电机 转子辅助槽 降振减噪 多目标遗传算法 Halbach充磁 转矩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BM振动监测的围岩参数感知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宗林 谭忠盛 +3 位作者 周振梁 李林峰 杨旸 郑修和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53-1869,共17页
TBM破岩振动与掌子面在掘岩体状态密切相关。为探究TBM振动应用在围岩感知领域的可行性,以新疆某TBM隧道工程为例,采集不同围岩条件下的TBM主梁振动信号,采用小波阈值方法进行信号降噪,从时域、频域和时频角度分析不同围岩类别下的振动... TBM破岩振动与掌子面在掘岩体状态密切相关。为探究TBM振动应用在围岩感知领域的可行性,以新疆某TBM隧道工程为例,采集不同围岩条件下的TBM主梁振动信号,采用小波阈值方法进行信号降噪,从时域、频域和时频角度分析不同围岩类别下的振动信号特征,并选取与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UCS)和岩体体积节理数(Jv)相关性最高的5项振动特征指标建立围岩参数感知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发了BP神经网络模型和SVM模型,最终通过验证集和测试集数据对模型的感知效果进行验证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小波阈值降噪方法降噪后振动峰值及平均值与围岩类别的相关性分别提高了7.56%和12.20%。整体来看,TBM破岩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范围,而随围岩类别由Ⅳ类到Ⅱ类,振动强度和振幅逐渐增加且高频成分的能量占比逐渐增大。在26项振动特征参数中,平均值、峰峰值、峭度、重心频率和均方根频率与围岩参数的相关性最高,Pearson相关系数都在0.7以上。模型测试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对UCS和Jv的预测误差分别少于2%和8%,相比SVM模型同比减少50%和53%,预测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可为TBM施工围岩参数实时感知技术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M 振动监测 信号降噪 机器学习 围岩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铁两用钢桁梁桥车线桥耦合动力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段玉振 张宏亮 +2 位作者 张光明 陈鹏 李小珍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8,共6页
钢桁梁桥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往的车桥振动研究工作大都以桥梁为主体,未考虑轨道结构参振影响,常常将整个钢轨-轨枕-道床质量体系作为二期恒载加到梁体上。然而,随着现代铁路不同轨道结构的广泛应用,以及在高速行车... 钢桁梁桥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往的车桥振动研究工作大都以桥梁为主体,未考虑轨道结构参振影响,常常将整个钢轨-轨枕-道床质量体系作为二期恒载加到梁体上。然而,随着现代铁路不同轨道结构的广泛应用,以及在高速行车条件下,轨距动态扩大等现象使轮轨关系日趋复杂化。为更加准确地评价桥上列车脱轨安全性及运行平稳性,模型中有必要考虑桥梁上轨道结构的参振影响。针对现有车桥振动研究未考虑桥上轨道减振结构的问题,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公铁两用钢桁梁桥为例,基于有限元理论和车-线-桥耦合振动分析理论,分析不同轨道减振类型、不同行车条件下的桥梁动力性能以及列车运行安全性与舒适性。检算桥梁跨中竖向与横向动位移及机车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指标,以期为该工程公铁两用大桥的轨道选型提供依据,并为后续类似大跨度钢桁梁桥的轨道减振结构选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轨两用桥 钢桁梁桥 动力性能 车桥耦合 轨道减振类型 舒适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面激励Simulink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赵旗 王培德 +1 位作者 罗兰 李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8-132,共5页
为了在汽车动力学中应用路面激励,基于滤波白噪声方法建立了路面激励的描述。分析了Simulink白噪声生成模块,基于滤波白噪声描述建立了路面激励Simulink模型,确定了空间下截止频率。基于路面激励Simulink模型,建立了汽车两自由度振动四... 为了在汽车动力学中应用路面激励,基于滤波白噪声方法建立了路面激励的描述。分析了Simulink白噪声生成模块,基于滤波白噪声描述建立了路面激励Simulink模型,确定了空间下截止频率。基于路面激励Simulink模型,建立了汽车两自由度振动四分之一系统Simulink模型,在城市行驶的B级路面和车速范围对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车轮动载荷和车轮加速度的车速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滤波白噪声描述建立的路面激励Simulink模型和汽车两自由度振动四分之一系统的Simulink模型,既可以再现路面激励,也可以用于分析汽车振动响应量的车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激励 滤波白噪声方法 SIMULinK模型 两自由度振动四分之一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构化表面失电制动器的减振降噪设计研究
12
作者 李自力 杨宏 +3 位作者 孙万 范小斌 李申 张忠强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9,72,共8页
针对电梯失电制动器制动时摩擦片与夹持片和吸持片摩擦振动会产生噪声的问题,通过建立制动器三维模型,使用复特征值分析法分析在夹持片表面、吸持片表面和摩擦片表面进行不同织构设计对系统不稳定模态分布和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 针对电梯失电制动器制动时摩擦片与夹持片和吸持片摩擦振动会产生噪声的问题,通过建立制动器三维模型,使用复特征值分析法分析在夹持片表面、吸持片表面和摩擦片表面进行不同织构设计对系统不稳定模态分布和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显式动态分析法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夹持片表面设计沟槽织构时对比其他表面和织构系统相对最稳定,且夹持片表面竖槽和摩擦片表面横槽配合组成的十字形状配合织构的减振降噪效果最为显著。通过研究十字配合织构的接触应力发现,配合织构可以减少接触应力的集中程度,使应力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升制动器系统的稳定性,使摩擦噪声强度减弱。研究结果将为失电制动器织构化表面设计和降噪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失电制动器 复特征值分析 表面织构 减振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EMD和相关性方法的柴油机振动信号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源 闫飞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44,250,共6页
柴油机缸盖振动信号中含有丰富的、与工作状态相关的信息,是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采集的信号中往往伴随着较强的噪声信息。柴油机采用恒定运行工况,转速为2000r/min,扭矩为200N·m,分别在72.6、92.6和112.6 ... 柴油机缸盖振动信号中含有丰富的、与工作状态相关的信息,是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采集的信号中往往伴随着较强的噪声信息。柴油机采用恒定运行工况,转速为2000r/min,扭矩为200N·m,分别在72.6、92.6和112.6 MPa的喷射压力下,利用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CEEMD)与相关性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缸盖振动信号进行降噪,对降噪信号进行重构,采用希尔伯特包络谱和功率谱密度(PSD)方法对重构振动信号进行分析。根据希尔伯特包络谱确定了重构信号的主特征频率,该主频率与PSD的特征频率保持一致,主要集中在(1500~2500)Hz之间,同时PSD值在喷射压力为92.6MPa时得到最小值。此外,提取并分析了三种喷射压力下重构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值,在喷射压力为92.6MPa时加速度的均方根值(RMS)和最大值分别为11.24m/s^(2)和46.9m/s^(2)。随着喷射压力的增加,均方频率和重心频率增大,高频能量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特性 信号降噪 CEEMD 相关性 希尔伯特包络谱 P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薄板的振动响应及辐射特性与尺寸效应研究
14
作者 司志强 张磊磊 +3 位作者 贾尚帅 胡晓军 高攀 宋雷鸣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9,共8页
随着高铁技术的持续发展,降低车厢内部的噪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由于结构的隔声性能与尺寸效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导致无法获得准确的隔声量。本研究推导出了薄板的尺寸基于等比例变化的振动响应幅值关系,并对该关系进行了... 随着高铁技术的持续发展,降低车厢内部的噪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由于结构的隔声性能与尺寸效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导致无法获得准确的隔声量。本研究推导出了薄板的尺寸基于等比例变化的振动响应幅值关系,并对该关系进行了模态分析;选择具有材料一致而尺寸不一样的矩形铝板作为研究对象,并借助软件仿真运算了在简谐激励力作用下的稳态响应,进而建立了不同薄板的振动响应关系。当板结构受到强迫振动时,它会向两侧释放能量,推导出了声辐射效率与板形状特性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降噪 振动响应 尺寸效应 辐射特性 固有频率 辐射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频域前馈自适应算法的车内噪声主动控制仿真与试验分析
15
作者 王健 张明 +3 位作者 刘松 权贺 冯超 张喆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0-856,共7页
针对目前广泛应用于车内噪声主动控制领域的时域前馈自适应算法(TFxLMS)存在计算量大、收敛速度慢、稳定性差等问题,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与分块计算思想提出了一种频域前馈自适应算法(FFxLMS)。通过数值仿真比较了FFxLMS算法和TFxLMS算... 针对目前广泛应用于车内噪声主动控制领域的时域前馈自适应算法(TFxLMS)存在计算量大、收敛速度慢、稳定性差等问题,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与分块计算思想提出了一种频域前馈自适应算法(FFxLMS)。通过数值仿真比较了FFxLMS算法和TFxLMS算法在降噪效果及计算量、收敛速度、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优劣,并通过实车路试验证了仿真结果。对比显示,FFxLMS算法降噪效果更明显、计算量更小、收敛速度更快且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内噪声主动控制 频域前馈自适应算法 降噪 计算量 收敛速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变速箱齿轮修形分析与优化
16
作者 汤海乐 赵秀栩 +4 位作者 张景 朱儒学 李娇 廖潇 朱成辉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4,共8页
针对某新能源汽车变速箱齿轮近场振动噪声水平过高的情况,利用Romax软件建立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基于熵权法的特定工况齿轮综合修形方法,求得综合工况下的理论修形范围。基于遗传算法进行修形参数优化,得到最佳修形量。通过与... 针对某新能源汽车变速箱齿轮近场振动噪声水平过高的情况,利用Romax软件建立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基于熵权法的特定工况齿轮综合修形方法,求得综合工况下的理论修形范围。基于遗传算法进行修形参数优化,得到最佳修形量。通过与修形前的齿轮系统仿真对比,结果表明:修形后齿面偏载与应力集中问题得到缓解,其中齿面最大接触应力降低了23.48%、最大传递误差激励降低了39.04%、齿轮近场综合加速度响应最大降低了51.12%,有效降低了齿轮近场振动噪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变速箱齿轮 振动噪声水平 微观修形 传递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约束对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减振性能影响研究
17
作者 王朋松 辛涛 +3 位作者 陈鹏 王森 孔超 成棣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99-2107,共9页
为探究层间约束对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某梯形预制板断面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为例,通过落轴试验获取轨道结构在不同约束状态下的无载固有频率,并计算了板下等效刚度,明确了层间约束的刚度贡献。此外,分析了橡胶垫... 为探究层间约束对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某梯形预制板断面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为例,通过落轴试验获取轨道结构在不同约束状态下的无载固有频率,并计算了板下等效刚度,明确了层间约束的刚度贡献。此外,分析了橡胶垫在不同约束状态下的有载刚度,并建立了考虑层间约束的地铁车辆-装配式轨道-隧道耦合动力模型,在不同车辆运行速度和扣件刚度条件下分析了层间约束对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约束作用增强,轨道固有频率逐渐增加,减振性能逐渐下降;对于约束状态A、B、C,层间约束贡献的刚度分别为0.003 4、0.004 9、0.008 1 N/mm^(3),分别占橡胶垫有载动刚度的21.5%、32.7%、58.7%;与不考虑层间约束相比,约束状态A、B、C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的平均减振效果分别下降1.8、2.2、3.2 dB,在不同扣件刚度条件下平均减振效果分别下降1.0、1.3、2.2 dB。忽略层间约束会高估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在服役阶段的减振性能,故在设计阶段评估减振性能时应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轨道 板-垫复合 减振性能 层间约束 车-轨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形槽声子晶体带隙机理及低频减振研究
18
作者 郑明军 李天华 左雪超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8-266,共9页
针对汽车板件结构低频振动和噪声的控制问题,提出一种新型C形槽声子晶体结构。采用有限元法计算结构的能带曲线并结合运动模态对其带隙进行分析,利用位移传输特性验证结构的减振能力,引用等效模型阐明结构的物理参数对带隙的影响。结果... 针对汽车板件结构低频振动和噪声的控制问题,提出一种新型C形槽声子晶体结构。采用有限元法计算结构的能带曲线并结合运动模态对其带隙进行分析,利用位移传输特性验证结构的减振能力,引用等效模型阐明结构的物理参数对带隙的影响。结果表明,C形槽声子晶体带隙的产生主要依靠局域共振模态下共振单元对基体板振动的抑制作用。调整结构的物理参数相当于改变系统的等效质量或等效刚度,进而影响带隙的范围。合理的参数可使结构以5 mm的厚度在200 Hz左右的范围形成完全带隙,并在更低的频率范围形成弯曲波带隙。此外,对应带隙范围的振动衰减最高为69 dB,表明C形槽声子晶体板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该研究为声子晶体获得低频带隙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汽车低频减振降噪方面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形槽 声子晶体 低频带隙 局域共振 汽车减振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近轨道交通的建筑物振动影响及减振降噪研究与未来展望
19
作者 颜子瑶 刘枫 +1 位作者 张高明 申朝旭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226,共13页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运行造成的环境振动影响也越来越显著,由此带来的建筑振动和二次噪声问题已严重影响轨道交通周边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从列车振动激励的4种确定方法(解析法、数值模拟法、现场实测法、经验预测法)、...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运行造成的环境振动影响也越来越显著,由此带来的建筑振动和二次噪声问题已严重影响轨道交通周边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从列车振动激励的4种确定方法(解析法、数值模拟法、现场实测法、经验预测法)、建筑在列车影响下的振动数值预测方法及其部分参数的选取、车致振动相关标准与计权曲线对比、振动在土壤及建筑中的传播规律,以及可采取的减振降噪措施(包括振源振动控制、传播途径振动控制和受振体振动控制三大类)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并对后续振动研究应着眼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展望。大量研究表明:应当进一步精细化车-轨-道床模型,提高数值模拟法的计算精度;确定列车长期运营后的激励水平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国内各车致振动相关规范应当更加合理,避免出现矛盾与歧义;应提高对二次噪声的重视程度,实现振动与二次噪声一体化分析;对现有减振降噪措施的耦合效应及其对建筑物抗震效果影响进行研究,开发更多的减振降噪措施,实现列车振动控制的综合应用以及震振双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振动 列车振动激励 数值预测方法 振动评价标准 振动传播规律 减振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地板型材粒子阻尼技术减振降噪设计
20
作者 汤晏宁 戴宇 +1 位作者 肖望强 邵堃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0,242,共7页
高铁速度的提升使得高铁振动噪声问题越来越严重,而高铁地板型材作为振动噪声传递路径的重要一环,成为减振降噪设计的关键。本文通过引入粒子阻尼技术对高铁地板型材进行减振降噪设计,首先建立地板型材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以及谐响... 高铁速度的提升使得高铁振动噪声问题越来越严重,而高铁地板型材作为振动噪声传递路径的重要一环,成为减振降噪设计的关键。本文通过引入粒子阻尼技术对高铁地板型材进行减振降噪设计,首先建立地板型材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以及谐响应分析,为后续减振设计提供依据;随后对粒子阻尼器外观进行设计,并建立粒子阻尼器离散元模型,通过离散元模型分析不同粒子阻尼器配置参数对于系统耗能的影响,从而得到最优粒子阻尼器配置参数;接着进行激振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效果与仿真效果趋势基本一致,证明离散元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对地板型材安装最优配置粒子阻尼器进行隔声实验,实验效果良好,证明粒子阻尼器对地板铝型材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高铁型材 粒子阻尼 离散元 减振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