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包络互相关定位方法的积石山M_(S)6.2地震前超低频地震研究
1
作者 张晓阳 邓津 李淑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1,共6页
利用包络互相关方法对积石山M_(S)6.2地震前的超低频地震进行定位。先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初步定位,然后在较小范围内进行精确定位。通过增加或减少震源不同方位的台站数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台站在各个方位上的均匀分布至关重要,可以有效... 利用包络互相关方法对积石山M_(S)6.2地震前的超低频地震进行定位。先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初步定位,然后在较小范围内进行精确定位。通过增加或减少震源不同方位的台站数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台站在各个方位上的均匀分布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小定位误差。定位结果表明,积石山地震前的超低频地震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分布方位和断层方向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超低频地震 地震定位 包络互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前超低频事件的检测分析
2
作者 张晓阳 邓津 李淑婷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740,共14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地震。泸定地震前震源区发生的以超低频地震形式出现的慢地震,对理解主震的震源物理过程有重要意义。通过希尔伯特变换和短时傅里叶变换对泸定地震主震前发生的超低频地震进行检测,初步分...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地震。泸定地震前震源区发生的以超低频地震形式出现的慢地震,对理解主震的震源物理过程有重要意义。通过希尔伯特变换和短时傅里叶变换对泸定地震主震前发生的超低频地震进行检测,初步分析其记录台站、频谱特征和时间序列特征。结果显示:主震前共检测到14次超低频地震,在垂直和水平分量均能有效检测到,且垂直分量的检测效果更为显著;振幅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超低频地震在希尔伯特变换检测中识别效果佳,而振幅较小、持续时间较短以及事件波形有重叠的超低频地震在短时傅里叶变换检测中可以有效识别;有67.7%的台站成功记录了所有超低频事件,表明观测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超低频地震在相对较低的频率范围内有明显的谱峰,峰值频率主要集中在0.06~0.16 Hz,与天然地震的频率范围有明显差别。主震前18 h发生了振幅最大的超低频地震,之后频次呈增加趋势,且伴随小地震的增多。这可能反映了地壳中应力通过超低频地震和小地震的方式逐步释放,直到主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频地震 希尔伯特变换 短时傅里叶变换 泸定M_(S)6.8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波激励下单层单跨结构地震响应解析解
3
作者 李文博 刘铁林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413,共10页
目的研究地震波中频率成分对小跨度结构响应行波效应的影响,以探究小跨度结构地震行波效应的产生机理。方法给出地震行波激励下单层单跨结构的动力平衡方程,使用相对运动法对方程进行求解;推导地震行波激励下屋面绝对位移和柱剪力的解析... 目的研究地震波中频率成分对小跨度结构响应行波效应的影响,以探究小跨度结构地震行波效应的产生机理。方法给出地震行波激励下单层单跨结构的动力平衡方程,使用相对运动法对方程进行求解;推导地震行波激励下屋面绝对位移和柱剪力的解析解,分别研究低频成分丰富和低频成分不丰富地震波激励下的峰值柱剪力。结果地震行波激励下柱剪力解析解不仅与时间延迟有关,还与结构基频和激励频率比值的平方有关;对于低频成分丰富的地震波,行波激励下峰值柱剪力大于一致激励下峰值柱剪力;相反,对于低频成分不丰富的地震波,行波激励下峰值柱剪力要小于一致激励下峰值柱剪力。结论结构响应地震行波效应除取决于时间延迟外,还取决于地震波中的低频成分;在低频成分丰富的地震波激励下,小跨度结构会产生行波效应,且低频成分越丰富的地震波,行波效应越显著;在低频成分不丰富的地震波激励下,不会产生行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跨度结构 地震激励 解析解 行波效应 低频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监测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CSELF)新试验 被引量:31
4
作者 赵国泽 王立凤 +13 位作者 汤吉 陈小斌 詹艳 肖骑彬 王继军 蔡军涛 徐光晶 万战生 汪晓 杨静 董泽义 范晔 张继红 高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9-486,共8页
2009年利用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CSELF)在位于华北、华南、东北、西北和西南的12个地震台站和几个流动观测点进行了连续30天新的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CSELF技术可以在1700 km之外测量到人工源电磁场信号,计算得到的电、磁场功... 2009年利用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CSELF)在位于华北、华南、东北、西北和西南的12个地震台站和几个流动观测点进行了连续30天新的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CSELF技术可以在1700 km之外测量到人工源电磁场信号,计算得到的电、磁场功率谱密度和视电阻率与天然源信号相比,抗干扰能力更强,观测信号更稳定,特别有利于识别和捕捉地震等诱发的电磁异常现象,在地震预测监测中具有很大的研究应用潜力.试验还发现,各地震台站和流动测点观测的CSELF信号的强度,与台站或者测量的电、磁场分量相对于发射源的距离、方位有明显的关系;发现在离开发射源的相对近区,场强随距离的衰减,比在相对远区更快;发现接收磁场信号比电场信号较易获得更高信噪比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 电磁场 视电阻率 固体潮 地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前山西前兆低频前驱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淑亮 刘瑞春 +2 位作者 宁亚灵 唐垒黎 李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5-39,共5页
对汶JiIMs8.0地震前山西地区前兆测项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震前前兆变化主要以低频前驱波为特征,其波动的优势周期为64~128分钟;异常点的展布方向与汶川地震主破裂方向一致;低频前驱波出现的时间具有丛集性特点,主要集中在5月11... 对汶JiIMs8.0地震前山西地区前兆测项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震前前兆变化主要以低频前驱波为特征,其波动的优势周期为64~128分钟;异常点的展布方向与汶川地震主破裂方向一致;低频前驱波出现的时间具有丛集性特点,主要集中在5月11日14时至16时;研究还发现前兆测项对前驱波的响应能力与测点岩石的力学性质、观测仪器的频率特征、测点所处的构造部位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前兆测项 低频前驱波 频率特征 构造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地震前兆低频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唐林波 李世愚 +3 位作者 苏昉 孙为 和雪松 刘建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8-57,共10页
声波透射实验表明 ,对于板状材料 ,声音的一部分能量可以透射到空气中。另一部分能量在板中产生简正波 ,使板产生较大的振幅 ,在空气中产生能被话筒接收到的声音信号 ,而信号的简正频率与板的尺寸有关。另外 ,破裂过程中的声发射实验证... 声波透射实验表明 ,对于板状材料 ,声音的一部分能量可以透射到空气中。另一部分能量在板中产生简正波 ,使板产生较大的振幅 ,在空气中产生能被话筒接收到的声音信号 ,而信号的简正频率与板的尺寸有关。另外 ,破裂过程中的声发射实验证实 :随着微破裂的集结和裂纹的扩展 ,所辐射波的频谱会逐渐向低频移动 ,而且当频率很低时 ,可以透射出岩石 ,被话筒接收到。根据尺度相似性原理 ,推广到野外 ,强地震前破裂集结可能会辐射出超低频波 ,这种超低频波不能被常规的地震仪记录到 ,但可以被超低频传感器或次声接收器记录到。在地震前 ,产生前兆的源非常复杂 ,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并非脆性破裂 ,而是塑性蠕滑或者有流体的参与。而后两种情况产生的波的周期会更长 ,而且缺乏脆性破裂所固有的高频成分 ,这可能就是多数地震前缺乏前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声发射实验 微破裂 裂纹 板状材料 地震仪 超低频传感器 次声波 震源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序列类型的岩石破裂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正光 杨润海 +2 位作者 赵晋明 胡毅力 许昭永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8-392,共5页
采用花岗岩和砂岩拼合的岩样,做单面直接剪切破坏实验,并以微破裂信息存储分析系统连续采集信号。通过波形图研究发现,诸如“前破—主破—余破型”、“主破—余破型”、“群破型”、“双破或多破型”、“孤立型破裂”等都有波形记录,而... 采用花岗岩和砂岩拼合的岩样,做单面直接剪切破坏实验,并以微破裂信息存储分析系统连续采集信号。通过波形图研究发现,诸如“前破—主破—余破型”、“主破—余破型”、“群破型”、“双破或多破型”、“孤立型破裂”等都有波形记录,而大破裂前的“平静”、“密集”、“低频扰动”及“慢破裂”现象也有波形显示。这些结果与天然地震很相似,几乎所有天然地震的类型和震兆异常都能在声发射破裂实验中得到发现和验证。实验还显示,在低应力阶段破裂类型较单一,但随着应力升高和逼近主(大)破裂,破裂类型越来越多,而且低频成分变多的破裂增多,慢破裂也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破裂类型 地震序列类型 慢破裂 低频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震前几种低频事件波形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邓津 李鹏 +1 位作者 马腾飞 赵凌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7-170,282,共14页
列举分析了国外文献所记载的几类低频事件.选择汶川MS8.0地震主断层附近四川省部分台网宽频带数据,采用相应频段,进行带通滤波处理,检测到4种类似的低频事件波形.分别为低频震颤与滑移事件(ETS事件),深低频地震事件(LFE事件),深低频震... 列举分析了国外文献所记载的几类低频事件.选择汶川MS8.0地震主断层附近四川省部分台网宽频带数据,采用相应频段,进行带通滤波处理,检测到4种类似的低频事件波形.分别为低频震颤与滑移事件(ETS事件),深低频地震事件(LFE事件),深低频震动事件(DLF事件),以及超低频震动事件(VLF事件).定位分析实例证实,汶川震前的ETS和DLF等低频事件发生在主断层附近,表明大震发生之前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有低频事件发生,主要为ETS和VLF两类事件及少量DLF事件.因有远震记录与LFE事件时间相近,无法确认此类事件是否存在.低频事件作为天然地震目录的补充,可为大震前兆和触发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低频地震 震颤 低频震颤与滑移事件 深低频震动事件 超低频震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时间序列揭示地震前兆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燕 吴云 +2 位作者 施顺英 周硕愚 韩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6-99,共4页
地震的很大一部分能量在震前会以各种形式缓慢释放,从而形成各种前兆,不同的孕震阶段有不同的前兆表现.通过用离散小波变换等方法对国内和国外两次大震周围的GPS站位移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次地震前都出现了站点运动态势的改变... 地震的很大一部分能量在震前会以各种形式缓慢释放,从而形成各种前兆,不同的孕震阶段有不同的前兆表现.通过用离散小波变换等方法对国内和国外两次大震周围的GPS站位移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次地震前都出现了站点运动态势的改变,时间大约从地震前1~2年或稍长时间开始,地震后又恢复了常态.GPS揭示的这种出现在低频、长周期信息中的异常有可能是地震中、长期前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时间序列 小波变换 长周期事件 低频信息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超导重力数据检测日本M_w9.0地震的低频自由振荡及谱线分裂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闯 钟波 +1 位作者 罗志才 李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103-3116,共14页
准确估计低频自由振荡及谱线分裂是约束地球内部结构和改进地球模型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四个不同台站的超导重力观测数据系统研究了日本Mw9.0大地震激发的低于1.5mHz自由振荡及谱线分裂.研究结果表明:(1)选取适当的数据长度,超导重力观... 准确估计低频自由振荡及谱线分裂是约束地球内部结构和改进地球模型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四个不同台站的超导重力观测数据系统研究了日本Mw9.0大地震激发的低于1.5mHz自由振荡及谱线分裂.研究结果表明:(1)选取适当的数据长度,超导重力观测数据可以检测出低于1.5 mHz除1S1以外的所有自由振荡;(2)除0S2、0S3、0S0、2S1、3S1、1S2和0T2外,重点探测出3S2、0S4和1S4谱线分裂的所有谱峰;(3)与PREM模型理论频率相比,0S0观测频率平均向右偏移0.354×10-3 mHz,说明PREM理论模型中地幔底部参数与真实地球可能存在微小偏差;(4)3S2的谱线分裂率r为1.485267,比PREM理论谱线分裂宽度约宽50%,表明PREM中地球内核中部介质参数可能存在一定误差,需要进一步改善.另外,quasi-0T2的r为1.254206,比PREM理论谱线分裂宽度约宽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自由振荡 谱线分裂 日本Mw9.0地震 超导重力观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5.1级地震的电磁现象 被引量:4
11
作者 范晔 汤吉 +5 位作者 缪杰 叶青 崔腾发 董泽义 韩冰 孙贵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9-685,共17页
文中使用时间域波形分析、滑动傅式去年变分析、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和矢量方位角方法处理分析了2020年7月12日古冶M_(S)5.1地震震中距400km范围内的地电阻率、地电场、极低频观测数据。在排除各台站仪器运行、台站观测环境、空间电磁活... 文中使用时间域波形分析、滑动傅式去年变分析、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和矢量方位角方法处理分析了2020年7月12日古冶M_(S)5.1地震震中距400km范围内的地电阻率、地电场、极低频观测数据。在排除各台站仪器运行、台站观测环境、空间电磁活动等影响因素后,认为有6个地电阻率台站于震前出现了“趋势性下降—加速下降—震后恢复”的变化过程,7个地电阻率台站在震前1a内的归一化变化速率超过±2.4阈值;滦县地电场NS和NW向测道于震前3个月出现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且矢量方位角在震前向古冶地震方向偏移,后恢复为沿滦县-乐亭断裂方向;文安和丰宁极低频台清晰地记录到16hz天然源磁场同震变化,磁场垂直分量的变化超过水平分量的2倍,由于台站的地下结构存在巨大差异,2个台站的电场观测值差别较大,且电场同震扰动淹没在背景噪声中。文中利用首都圈极低频台站观测数据反演了地下电性结构,发现古冶地震的震源位于电性发生变化的边界附近,北边为高阻区,西南方向为低阻区,宝坻和文安处于局部低阻区,并据此初步分析了古冶地震的电磁现象特征。针对异常空间选择性问题,认为可能与京津唐地区NEE和NW向2个主要共轭构造方向有关。对地震电磁异常机理开展研究时,应从地震电磁同震现象入手,从地震电磁信号产生的源和传播路径2方面展开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冶M_(S)5.1地震 地电阻率 地电场 极低频 电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源机制类型对近场峰值加速度(PGA)分布的影响——以唐山和汶川震区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丽娜 王晓山 +3 位作者 杨家亮 张素欣 刁桂苓 冯向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9-167,共9页
利用首都圈强震台网比较密集的数字地震记录,研究2003年4月发生在唐山震区的2次4级地震。利用布设在四川、甘肃、陕西的强震台网和临时强震台网的资料,研究2008年7月和8月发生在四川汶川的2次6级地震。得到正断层和走向滑动断层、逆冲... 利用首都圈强震台网比较密集的数字地震记录,研究2003年4月发生在唐山震区的2次4级地震。利用布设在四川、甘肃、陕西的强震台网和临时强震台网的资料,研究2008年7月和8月发生在四川汶川的2次6级地震。得到正断层和走向滑动断层、逆冲断层和走向滑动断层的地震近场PGA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这种差异是显著的。不仅大震的PGA近场分布复杂,中小地震也是如此。经频谱分析发现,这种影响出现差异的地震波频率较低,城市化的建筑向高层大型发展,其自振周期相应较长。近直立走向滑动地震的PGA高值区沿断层对称分布,而正断层和逆断层则集中在断层上盘,这对于破坏性地震应急救援中力量、物资的投入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唐山震区 汶川震区 峰值加速度(PGA) 近场 低频地震波 应急救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震源振动采油机理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以农 闻邦椿 李竟志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2000年第3期5-9,共5页
对利用人工地震增加采油量的机理作了探讨。研究了振动对含油层的影响 ,探讨了制约非均匀裂隙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的三个基本因素 :含油层应力梯度、渗透率和动力粘滞系数 ,分析了超低频振动对三个基本因素的影响 ,并对含油层在振动时的响... 对利用人工地震增加采油量的机理作了探讨。研究了振动对含油层的影响 ,探讨了制约非均匀裂隙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的三个基本因素 :含油层应力梯度、渗透率和动力粘滞系数 ,分析了超低频振动对三个基本因素的影响 ,并对含油层在振动时的响应特性以及不同震源距的响应作了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震 超低频振动 采油 振动 采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波形:数字地震台网的新前沿 被引量:8
14
作者 彭汉书 吴忠良 +1 位作者 蒋长胜 李宇彤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33,共11页
21世纪以来,连续波形的自动处理成为数字地震台网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本文通过深低频脉动(LFT,Low Frequency Tremor)、噪声相关函数(NCF,Noise Correlation Function)、"重复地震"等3个方面,指出在这一新的前沿领域中,中国... 21世纪以来,连续波形的自动处理成为数字地震台网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本文通过深低频脉动(LFT,Low Frequency Tremor)、噪声相关函数(NCF,Noise Correlation Function)、"重复地震"等3个方面,指出在这一新的前沿领域中,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相应,在中国地震台网的下一步发展中,应重视连续波形的记录,并将连续波形的自动处理作为一个发展重点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频脉动(LFT) 噪声相关函数(NCF) “重复地震”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功率谱实用模型的低频段合理性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江洋 石永久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93-1499,共7页
由规范反应谱合成的地震动功率谱实用模型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提出从功率谱零频含量特征和地面最大位移2个方面判断地震动功率谱实用模型低频段的合理性.以多国规范反应谱为目标谱合成地震动功率谱,对比分析各功率谱低频段的合理性... 由规范反应谱合成的地震动功率谱实用模型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提出从功率谱零频含量特征和地面最大位移2个方面判断地震动功率谱实用模型低频段的合理性.以多国规范反应谱为目标谱合成地震动功率谱,对比分析各功率谱低频段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由加速度反应谱合成的功率谱的合理性取决于反应谱的合理性,而合理的加速度反应谱在长周期(低频)段应随周期(T)的增长以T-2的速度下降.据此修正GB50011—2010反应谱,引入T-2下降段,并将起始下降周期初步定为2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功率谱密度函数 反应谱 低频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慢地震研究现状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闫伟 彭汉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6期51-56,共6页
静/慢地震是地壳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可能消除一个正趋于断裂地带的地震威胁,也可能因为应力的转移而触发一个正常的地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静/慢地震的发生并不在断层闭锁区域,两者的关系不大。对于静/慢地震的危险性尽管分歧较大,然而... 静/慢地震是地壳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可能消除一个正趋于断裂地带的地震威胁,也可能因为应力的转移而触发一个正常的地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静/慢地震的发生并不在断层闭锁区域,两者的关系不大。对于静/慢地震的危险性尽管分歧较大,然而看法一致的是静/慢地震是地震断裂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地震成核作用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静/慢地震还有可能揭示更多板块边界的运动形式。目前,关于静地震的物理机制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静/慢地震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为含水矿物的脱水作用或流体的浸入作用从而导致孔隙压力的变化;另外有些学者认为在孔隙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只利用摩擦定律数值模拟也能观测到类似静/慢地震现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静/慢地震主要分布在距离俯冲带一定距离的地震反射体上,而不是发生在距离俯冲带界面附近一个狭窄的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慢地震 物理机制 地震危险性 低频颤动 阵发性震颤和滑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有源伺服式超低频转动加速度计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峰 杨学山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1-178,共8页
为了满足地震转动和工程结构扭转振动测量的需要,研制了一种超低频有源伺服式转动加速度计,本文阐述了该转动加速度计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其频率特性及灵敏度的表达式以及其主要技术指标。转动加速度计采用了惯性式旋转弹簧系统,有效提高... 为了满足地震转动和工程结构扭转振动测量的需要,研制了一种超低频有源伺服式转动加速度计,本文阐述了该转动加速度计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其频率特性及灵敏度的表达式以及其主要技术指标。转动加速度计采用了惯性式旋转弹簧系统,有效提高了转动加速度计抵抗水平振动干扰的能力;转动加速度计采用了动圈闭环伺服式双摆结构,拓展了转动加速度计低频特性,且不需要调零。采用调理和合成电路,可方便的调整灵敏度并进一步提高抗水平振动干扰的能力。自校准测试和角振动台校准结果验证了理论推导结果的正确性,可实现超低频转动分量的测量,该仪器已在海洋平台上获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转动 有源伺服 超低频 转动加速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地震台网中的深低频脉动观测?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汉书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7-215,共9页
深低频脉动(Deep Low Frequency Tremor,即LFT)的观测近年来引起地震科学界的关注,相关的观测和研究在地震机理和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中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常规地震观测对板块内部和碰撞... 深低频脉动(Deep Low Frequency Tremor,即LFT)的观测近年来引起地震科学界的关注,相关的观测和研究在地震机理和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中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常规地震观测对板块内部和碰撞型板块边界地区LFT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与间歇性地震脉动与滑动(Epidemic Tremor and Slip,即ETS)相联系等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技术上已逐步成为可能。为此,本文讨论了目前用数字地震观测系统进行LFT观测的现状和方法,并对将LFT的系统调查引入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常规观测提出操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频脉动(LFT) 间歇性地震脉动与滑动(ETS) 静地震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甚低频/低频人工源电波信号地震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学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6-673,共18页
甚低频/低频人工源电波作为一种主动源发射的通讯导航信号,因其长距离波导传播的特性在地-电离层观测及应用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本文总结了二十世纪末以来基于甚低频/低频(VLF/LF)电波观测技术及其数据分析方法、典型震例及统计研究成... 甚低频/低频人工源电波作为一种主动源发射的通讯导航信号,因其长距离波导传播的特性在地-电离层观测及应用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本文总结了二十世纪末以来基于甚低频/低频(VLF/LF)电波观测技术及其数据分析方法、典型震例及统计研究成果、圈层耦合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通过探讨其应用成果的快速积累及前兆扰动起源等研究难点,展望了未来在我国多种地基和卫星电磁配合下的综合立体体系建设以及该技术可能发挥的最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低频 低频 地震 电波传播 圈层耦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大震前数字地震仪位移地脉动低频异常现象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董蕾 杨立明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8-273,共6页
选取了2008年4月25日至5月12日间的四川台网14个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的地脉动波形资料,把速度波形做适当的数据校正和滤波处理后,经积分转换成位移波形。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前存在低频异常颤动,地震前2~3天开始0.1~0.3Hz频段... 选取了2008年4月25日至5月12日间的四川台网14个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的地脉动波形资料,把速度波形做适当的数据校正和滤波处理后,经积分转换成位移波形。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前存在低频异常颤动,地震前2~3天开始0.1~0.3Hz频段傅里叶谱幅值逐渐增大;各个台的位移振幅值逐渐增强。其中靠近龙门山断裂带的台站记录到的地脉动变化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低频波 地脉动 位移波形 傅里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