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
1
作者 苏金涛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11,共6页
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主要用于各种舰载导弹发射,是水面舰艇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总结了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首先,归纳了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特点;其次,分析了舰载导弹垂直热发射、冷发射和软发射等... 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主要用于各种舰载导弹发射,是水面舰艇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总结了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首先,归纳了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特点;其次,分析了舰载导弹垂直热发射、冷发射和软发射等各种垂直发射方式,并对比了各种发射方式的特点;然后,对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主要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各自技术特点;最后,结合无人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磁弹射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总结了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发展趋势。系统性地对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可为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以及有人/无人水面舰艇平台的论证和研制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载导弹 垂直发射系统 软发射 智能发射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覆土下大直径盾构始发冻结地层的冻胀实测
2
作者 石荣剑 龙彩红 +1 位作者 洪泽群 钱烨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4-245,共12页
为了掌握大直径盾构始发段地层冻结过程中的冻胀变形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征,对上海上中路越江隧道盾构始发冻结工程地层温度、冻胀力及冻胀变形进行现场监测,获得了冻结施工过程中地层内部温度和冻胀力的演变特征,分析了地层及... 为了掌握大直径盾构始发段地层冻结过程中的冻胀变形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征,对上海上中路越江隧道盾构始发冻结工程地层温度、冻胀力及冻胀变形进行现场监测,获得了冻结施工过程中地层内部温度和冻胀力的演变特征,分析了地层及结构物的冻胀变形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冻结范围地层全部形成冻土后才会引起地层出现明显变形,积极冻结期间以地层水平方向变形为主,而稳定冻结阶段主要表现为竖向变形;地层内部竖向变形随着埋深增加而线性增大,冻结45 d时深度为16 m处地层竖向最大变形达到88.2 mm,而对应位置地表抬升位移仅为55.4 mm;地层水平变形沿深度方向呈拱形分布,埋深为8 m位置的水平变形最大,冻结45 d时最大变形量为88.3 mm;在冻结过程中,冻结范围两侧最大地表位移达到102.6 mm,而对应位置行车轨道基础位移仅为25.9 mm,约是相应位置地表位移的1/4。地层温度变化及压缩作用会明显影响地层内部冻胀变形过程,而地层变形也会抑制冻结帷幕内部冻胀力的增长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冻结 大直径盾构始发 竖直冻结 冻胀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发射战术导弹绕射打击目标方法研究
3
作者 郑菊红 王嘉文 +1 位作者 赵军民 罗建军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8-676,共9页
针对垂直发射战术导弹绕射打击目标的问题,提出一种多段组合的弹道设计与位姿切换的控制策略。建立了垂直发射战术导弹运动的数学模型,采用四元数表示姿态旋转矩阵,通过适时切换旋转顺序,将其解算为导弹姿态角,适应垂直发射绕射打击的... 针对垂直发射战术导弹绕射打击目标的问题,提出一种多段组合的弹道设计与位姿切换的控制策略。建立了垂直发射战术导弹运动的数学模型,采用四元数表示姿态旋转矩阵,通过适时切换旋转顺序,将其解算为导弹姿态角,适应垂直发射绕射打击的姿态角范围;对绕射打击弹道进行了分段设计,将全段弹道分为垂直转弯段、绕射准备段、绕射转弯段、末段打击段,并给出了各段弹道俯仰/偏航/滚转三通道的控制策略;建立了不同阶段弹道的过渡模型,给出了不同控制策略下的控制方法,实现垂直发射战术导弹的稳定飞行绕射并打击目标。以某型垂直发射战术导弹为例,通过对比仿真校验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蒙特卡洛仿真统计脱靶量小于0.15 m,期望打击偏航角误差小于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发射 绕射 弹道设计 导弹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使用火箭垂直着陆段在线轨迹优化方法
4
作者 施棋 齐瑞云 +1 位作者 佘宇琛 胡存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0-1769,共10页
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垂直着陆段在制导中存在初始条件不确定、过程约束复杂和终端约束严苛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凸优化和四次多项式制导的在线轨迹优化方法。采用考虑终端姿态约束和以燃料最优为目标的四次多项式制导方法,... 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垂直着陆段在制导中存在初始条件不确定、过程约束复杂和终端约束严苛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凸优化和四次多项式制导的在线轨迹优化方法。采用考虑终端姿态约束和以燃料最优为目标的四次多项式制导方法,计算得到初始轨迹和终端着陆时间;根据不同的初始条件得到不同的轨迹和时间,确保在不同初始条件下凸优化均能求解成功。同时,将初始轨迹代入同样以燃料最优为目标的凸优化算法,得到制导指令并满足过程约束和终端约束条件,实现软着陆。仿真分析表明相比于常值凸优化算法,所提出的方法对不同偏差的适应性更好,着陆成功率更高,并且省略了着陆终端时间寻优的过程,求解效率更高,使用的燃料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使用运载火箭 垂直着陆段 凸优化 轨迹优化 软着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行体垂向破冰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
5
作者 刁震霆 方登建 王少蕾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22,共17页
针对航行体与冰相互作用的强非线性问题,通过相似理论推导出影响航行体破冰的关键无量纲参数,进行航行体高速贯穿冰层的缩比模型试验。基于高斯拟合函数提出一个冰载荷预测公式;建立航行体破冰出水的流固耦合模型,通过改变航行体的头部... 针对航行体与冰相互作用的强非线性问题,通过相似理论推导出影响航行体破冰的关键无量纲参数,进行航行体高速贯穿冰层的缩比模型试验。基于高斯拟合函数提出一个冰载荷预测公式;建立航行体破冰出水的流固耦合模型,通过改变航行体的头部形状、航行体撞击冰层的动能和冰层厚度,对破冰现象、冰载荷以及航行体运动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破冰过程中,航行体头部空泡的体积不断减小,肩部空泡的体积逐渐增大,空化效应越来越剧烈。当航行体初始速度为40 m/s时,半球型、球锥型、尖锥型航行体的冰载荷极值分别为35 700 kN、33 200 kN、18 600 kN,尖锥型头部航行体破冰前后速度损失率最低,破冰效果最好;在冰层厚度为180 mm、弹射压力分别为3 MPa和5 MPa的条件下,航行体破冰后速度分别由13.1 m/s、17.8 m/s降低至9.5 m/s、13.4 m/s;航行体破冰速度越大,速度损失率越低,动能损失越大;冰载荷极值和航行体速度损失率随着冰层厚度的增加而上升,航行体初速度对载荷特性和运动特性的影响效果随着冰层厚度的减小而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行体 破冰 冰载荷 缩比试验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液体动力技术发展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斌 李程 +2 位作者 高玉闪 张淼 吕发正 《火箭推进》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I0002,共12页
重复使用是未来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技术发展趋势,是降低航天发射成本、实现规模化航天发射的有效途径。重点概述了国内外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动力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射和回收全任务剖面,总结了垂直... 重复使用是未来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技术发展趋势,是降低航天发射成本、实现规模化航天发射的有效途径。重点概述了国内外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动力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射和回收全任务剖面,总结了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动力技术的特点,包括宽范围入口压力多次启动技术、大范围快速高精度推力调节技术、故障诊断及健康管理技术、状态检测与维修维护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起降 重复使用 液体火箭发动机 运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滤波器和动态面的指定时间预设性能导弹冷发射响应控制 被引量:1
7
作者 于小川 杨晓伟 +2 位作者 梁相龙 朱威霖 姚建勇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55-4174,共20页
围绕车载导弹发射平台无依托垂直发射过程,提出一种通过液压执行器主动调节发射筒摆振进而控制弹体出筒姿态的思路,以保证发射安全性和车载导弹发射平台对发射场坪的适应性。考虑发射筒-适配器-弹筒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6自由度发射... 围绕车载导弹发射平台无依托垂直发射过程,提出一种通过液压执行器主动调节发射筒摆振进而控制弹体出筒姿态的思路,以保证发射安全性和车载导弹发射平台对发射场坪的适应性。考虑发射筒-适配器-弹筒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6自由度发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结合液压压力动态方程推导出7阶状态空间方程。为避免高阶非线性系统控制器反步设计存在的“微分爆炸”问题,引入一种基于光滑的非线性滤波器的动态面技术以简化控制器设计。为抑制难以建模因素对发射响应控制的影响,引入时延估计控制方法进行未建模误差和外部扰动的估计和衰减。结合指定时间预设性能控制方法,实现弹体跟踪快速收敛,并满足摆振幅度和角速度的预设指标。通过数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仿真结果比较,验证了新提出的发射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对PID控制器、动态面控制器、动态面和时延估计结合的控制器以及在此基础上加入指定时间预设性能的控制器影响下的发射动态响应结果进行比较。新提出的控制器能够保证弹体出筒时刻弹体角度被约束在0.5°之内,角速度被约束在1.5°/s之内,其控制性能更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弹 发射平台 无依托垂直发射 指定时间预设性能控制 时延估计 动态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行体发射过程中围腔内压力脉动特性研究
8
作者 周志 马永 袁卫锋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8-43,共6页
针对水下航行体垂直发射过程中,发射系统高压腔与密封环围腔连通,导致高压气体涌入围腔内引发压力脉动这一问题。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探究了高压腔内发射压力、围腔长度和航行体尾部倒角等因素对压力脉动的影响规律。仿... 针对水下航行体垂直发射过程中,发射系统高压腔与密封环围腔连通,导致高压气体涌入围腔内引发压力脉动这一问题。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探究了高压腔内发射压力、围腔长度和航行体尾部倒角等因素对压力脉动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高压气体进入围腔内撞击到第二道密封环后发生发射并回流,使整个发射系统受到逐渐衰弱的正弦周期性冲击。随着航行体的进一步运动压力脉动的幅值逐渐降低,整个压力脉动过程的最大峰值可达高压腔内发射压力的1.45倍;增加高压腔内发射压力,围腔内压力脉动峰值增加,峰值到达时间提前;增加围腔长度,压力脉动峰值增加,峰值到达时间延后;航行体尾部存在倒角时,围腔内压力脉动峰值到达时间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航行体 垂直发射 围腔 压力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SLS移动发射台及其研制情况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晓明 毛利民 孟昭龙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6,共7页
移动发射台(Mobile Launcher,ML)作为美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航天发射系统(Space Launch System,SLS)的关键地面设备之一,承担着该型火箭及猎户座飞船的组装、测试、转运与发射支持等功能。该发射台继承了阿波罗航天飞机、土星Ⅴ等... 移动发射台(Mobile Launcher,ML)作为美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航天发射系统(Space Launch System,SLS)的关键地面设备之一,承担着该型火箭及猎户座飞船的组装、测试、转运与发射支持等功能。该发射台继承了阿波罗航天飞机、土星Ⅴ等重型运载火箭发射台的结构布局、工作模式和功能特点,同时对脐带装置、发射附件等进行了改进和升级。此外,NASA在该发射台的研制与改造过程中,以包括SLS在内的多个型号为应用对象,进行了基于通用化与模块化的设计与部署,并成功借鉴了航天飞机、土星Ⅴ所使用发射台的设备与技术,全面深入地开展了功能性、安全性与可靠性测试。研究内容可为中国的重型运载火箭的发射台设计及相关技术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A 航天发射系统 移动发射台 脐带装置 垂直转运 零秒脱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激光武器与垂发型舰空导弹协同作战火力兼容判别研究
10
作者 刘深林 张超 陈志华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7-24,共8页
高能激光武器加入水面舰艇武器库是未来趋势,为了将高能激光武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研究高能激光武器与垂发型舰空导弹协同作战时的火力兼容判别具有重大意义。针对高能激光武器与垂发型舰空导弹存在的火力冲突问题,建立高能激光武器的... 高能激光武器加入水面舰艇武器库是未来趋势,为了将高能激光武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研究高能激光武器与垂发型舰空导弹协同作战时的火力兼容判别具有重大意义。针对高能激光武器与垂发型舰空导弹存在的火力冲突问题,建立高能激光武器的弹道模型与毁伤模型、垂发型舰空导弹的弹道模型与散布体模型、高能激光武器与垂发型舰空导弹空域资源模型。通过分析高能激光武器与垂发型舰空导弹之间的冲突情况,从我方导弹受到激光光束辐照的能量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激光的毁伤机理将火力兼容判别进一步细分为有冲突不兼容、有冲突可兼容、无冲突可兼容的3种情况,从而构建高能激光武器与垂发型舰空导弹的火力兼容判别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火力兼容判别模型较为精准地描述了激光武器与垂发型舰空导弹的火力兼容类型,能够有效地给出火力兼容信息,为后续的冲突消解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激光武器 火力兼容 垂发型舰空导弹 防空武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优化方法研究
11
作者 朱雄峰 周城宏 +5 位作者 雍子豪 王一杉 崔朋 谭胜 刘鹰 刘阳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5,共9页
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多约束耦合问题,通过分析箭体构型、动力类型方案及动力布局类型,提出了优选两级单芯级构型、液氧甲烷动力和液氧煤油动力以及优选中小发动机多机并联方案,并优选5、7、9机并联动力布局。采用齐奥... 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多约束耦合问题,通过分析箭体构型、动力类型方案及动力布局类型,提出了优选两级单芯级构型、液氧甲烷动力和液氧煤油动力以及优选中小发动机多机并联方案,并优选5、7、9机并联动力布局。采用齐奥科夫斯基公式,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进行估算,并以一二级间比为优化变量,进行初步总体优化,得到在不同箭体直径、动力类型和动力布局下的基础运载能力,结合长细比分析得出两级单芯级、奇数台发动机并联的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总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射运输系统 运载火箭 液氧煤油 液氧甲烷 重复使用 垂直起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网格技术的垂直发射燃气流效应自排导仿真
12
作者 肖金石 余德磊 张帆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0,共6页
为了研究垂直发射燃气流自排导装置结构的排导特性,建立了垂直发射自排导装置实体与三维湍流模型,设计了燃气流排导数值仿真流程,用正四面体动网格更新方法实现了燃气流自排导“非定常”精细化数值仿真。该方法的变量残差值均较快收敛(&... 为了研究垂直发射燃气流自排导装置结构的排导特性,建立了垂直发射自排导装置实体与三维湍流模型,设计了燃气流排导数值仿真流程,用正四面体动网格更新方法实现了燃气流自排导“非定常”精细化数值仿真。该方法的变量残差值均较快收敛(<10^(-3)),满足工程数值计算要求。研究发现:燃气流对筒底压力瞬时温度近3000 K、冲击达2.5 MPa,内外筒间隙对排导效率有直接影响,导流锥形状对燃气流折返效率的影响不规则,但0.2 s后随收缩角增大而增强。这些排导特性为垂直发射燃气流自排导优化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发射 动网格技术 燃气射流 自排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发冷弹射导弹四推冲器转弯动力学研究
13
作者 孙晓峰 李毅 郭一达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共11页
针对四推冲器转弯控制技术与其他垂发冷弹射导弹转弯控制技术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建立了导弹的转弯段线运动方程、姿态运动方程和待转信息方程;设计了转弯时序,通过引入预估模型及相应判据设计了转弯控制策略;并基于上述策略开展了参数... 针对四推冲器转弯控制技术与其他垂发冷弹射导弹转弯控制技术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建立了导弹的转弯段线运动方程、姿态运动方程和待转信息方程;设计了转弯时序,通过引入预估模型及相应判据设计了转弯控制策略;并基于上述策略开展了参数匹配研究;通过简易装置实现了弹体轴线的大范围调节。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出参数匹配关系以及转弯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发射 冷弹射导弹 动力学研究 推冲器 简易控制 转弯控制 转弯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载导弹电磁线圈垂直发射方案设计 被引量:11
14
作者 邹本贵 孙学锋 +2 位作者 曹延杰 谭乐祖 薛鲁强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48,共4页
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外的导弹发射基本方式仍然是倾斜热发射和垂直"热"、"冷"发射,这些发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反应时间长、性价比不高、容易暴露等不足。为了适应未来战争需要,提出了一种新型舰载导弹电... 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外的导弹发射基本方式仍然是倾斜热发射和垂直"热"、"冷"发射,这些发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反应时间长、性价比不高、容易暴露等不足。为了适应未来战争需要,提出了一种新型舰载导弹电磁线圈垂直发射器,阐述了该发射器的结构组成和发射机理,建立了其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分析了发射器系统参数的设计流程,提出了系统参数设计方案;以某型舰载导弹的发射要求为指标,利用建立的动态仿真模型计算确定了该发射器的结构和电路参数,实现了导弹电磁发射方案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线圈发射 垂直发射系统 模型 发射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引射同心筒”垂直发射装置理论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姜毅 郝继光 +1 位作者 傅德彬 耿峰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6-241,共6页
通过同心筒发射导弹过程的理论分析以及验证试验,证明了热环境是同心筒发射方式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引射同心筒的概念,为彻底解决同心筒发射导弹时导弹周围高温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靠的技术途径,并且通过求解定常... 通过同心筒发射导弹过程的理论分析以及验证试验,证明了热环境是同心筒发射方式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引射同心筒的概念,为彻底解决同心筒发射导弹时导弹周围高温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靠的技术途径,并且通过求解定常/非定常、三维Navier-stokes方程的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引射同心筒可以大大降低发射过程中导弹周围的气体温度,同时,通过试验证明了引射同心筒现象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心筒 垂直发射 燃气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舰载导弹垂直发射技术 被引量:5
16
作者 邹本贵 曹延杰 +2 位作者 孙学锋 单岳春 薛鲁强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589,共4页
为了克服传统舰载导弹垂直发射器的弊端,提出了一种新型舰载导弹电磁线圈发射器,阐述了该发射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建立了其数学模型,以某型导弹为发射目标,利用三级发射器对其工作过程进行了仿真,得到了发射器工作过程中放电回路中... 为了克服传统舰载导弹垂直发射器的弊端,提出了一种新型舰载导弹电磁线圈发射器,阐述了该发射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建立了其数学模型,以某型导弹为发射目标,利用三级发射器对其工作过程进行了仿真,得到了发射器工作过程中放电回路中的电流、电枢所受电磁力、发射组件速度及位移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舰载导弹电磁线圈发射器可实现导弹的垂直发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线圈发射 垂直发射系统 数学模型 发射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艇垂射导弹出筒姿态的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代金 张宇文 +1 位作者 党建军 罗凯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1-173,178,共4页
导弹出筒姿态是影响全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潜射导弹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艇速、适配器刚度等发射条件对潜载垂直发射导弹在横向流作用下的受力和出筒姿态参数的影响。数值解析结果表明,增大艇速会使导弹的承受载荷变大,出筒姿态恶... 导弹出筒姿态是影响全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潜射导弹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艇速、适配器刚度等发射条件对潜载垂直发射导弹在横向流作用下的受力和出筒姿态参数的影响。数值解析结果表明,增大艇速会使导弹的承受载荷变大,出筒姿态恶化;提高适配器的刚度可以有效减小弹体出筒时的俯仰角度以及角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解析 水下垂直发射 导弹 适配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弹水下垂直发射载荷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巩明 王汉平 +1 位作者 杨鸣 刘兵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44,48,共5页
采用有限段法构建了考虑弹体弹性的导弹模型,在设置导弹有限段与发射筒刚体接触的条件下,假设流体载荷按周向余弦分布,将横向流对导弹的影响等效简化为各有限段上下端的集中力载荷,对导弹的水下垂直发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有限段法构建了考虑弹体弹性的导弹模型,在设置导弹有限段与发射筒刚体接触的条件下,假设流体载荷按周向余弦分布,将横向流对导弹的影响等效简化为各有限段上下端的集中力载荷,对导弹的水下垂直发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导弹关键截面的受载特性以及姿态特征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这验证了所建模型合理可信,同时也为导弹刚强度设计的载荷预测和弹道规划的姿态估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发射 垂直发射 潜射导弹 发射动力学 有限段法 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心筒垂直发射装置排导燃气流的改进 被引量:21
19
作者 姜毅 郝继光 刘群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5-98,152,共5页
研究在发射过程中导弹周围高温燃气环境对导弹产生的影响.通过同心筒内筒尾部收缩段的尺寸设计,减少高温燃气的反射,在发射筒口采用导流装置,将从内外筒间排出的燃气流导向发射筒周围,从而减少高温燃气对导弹出筒部分的烧蚀.采用数值仿... 研究在发射过程中导弹周围高温燃气环境对导弹产生的影响.通过同心筒内筒尾部收缩段的尺寸设计,减少高温燃气的反射,在发射筒口采用导流装置,将从内外筒间排出的燃气流导向发射筒周围,从而减少高温燃气对导弹出筒部分的烧蚀.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两种改进措施进行计算模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改进对改善导弹发射过程中的热环境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心筒 垂直发射 燃气射流 燃气导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返回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分析 被引量:41
20
作者 高朝辉 张普卓 +1 位作者 刘宇 余梦伦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5-152,共8页
结合Space X公司近期进行的多次猎鹰火箭一子级垂直着陆返回技术试验,对比分析垂直返回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两种返回方式的工程应用价值。首先,建立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返回段弹道设计动力学模型。随后,提出基于H-V飞行剖面分段返回弹道设... 结合Space X公司近期进行的多次猎鹰火箭一子级垂直着陆返回技术试验,对比分析垂直返回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两种返回方式的工程应用价值。首先,建立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返回段弹道设计动力学模型。随后,提出基于H-V飞行剖面分段返回弹道设计方法。然后针对"返回原场"(RTLS)和"不返回原场"(NRTLS)两种垂直返回方式,构建综合考虑上升段与返回段的推进剂耦合作用的一体化弹道优化设计策略。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对比分析了两种返回方式下的火箭运载能力。结果表明,采用"不返回原场"方式的运载能力损失仅占"返回原场"方式的一半,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起降 H-V飞行剖面 弹道优化 运载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