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地统合下的城乡共同体:理论逻辑与地方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孙九霞 张凌媛 王思雅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2,共17页
旅游发展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已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学界尚缺乏对其理论内涵及实现机制的整体性探讨。文章从共同体理论视角出发,厘清中国城乡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现实问题,并参照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社区变迁模型,建构了“水平整合-垂直... 旅游发展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已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学界尚缺乏对其理论内涵及实现机制的整体性探讨。文章从共同体理论视角出发,厘清中国城乡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现实问题,并参照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社区变迁模型,建构了“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城乡共同体分析框架。进一步,文章以桂林阳朔县作为案例,剖析旅游发展统合城乡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即主体吸附、反向嵌入和情境修饰,以期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来自旅游领域的逻辑思路和现实参考。一方面,该研究补充了现有城乡融合研究对社会结构层面的忽视;另一方面,该研究与经典的共同体研究进行对话,认为地域仍是城乡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条件,文化意义的亲和性是旅游发展统合城乡共同体的突出特征且具有情境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城乡融合 水平整合-垂直整合 城乡结构 阳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化群落抗火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德顺 朱瑞琳 +2 位作者 姚鳗卿 张振 胡菊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2期173-179,共7页
随着全球气候逐年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绿化火灾的频发性、严重性、广泛性和多变性愈发凸显。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单元,具有助燃和抑火的双重属性。文章在对国内外关于植物群落抗火性表现、抗火性研究及评价等... 随着全球气候逐年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绿化火灾的频发性、严重性、广泛性和多变性愈发凸显。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单元,具有助燃和抑火的双重属性。文章在对国内外关于植物群落抗火性表现、抗火性研究及评价等方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目前我国植物群落抗火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植物群落空间结构、预测模型等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为城市绿地火灾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抗火性 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 群落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的贝叶斯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3
作者 李小军 张誉潇 +1 位作者 荣棉水 倪萍禾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7-2252,共16页
基于散射场理论的水平竖向谱比HVSR(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正演算法建立了地表HVSR与场地土层特性的联系,通过与地震动地表观测数据的结合实现了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的反演。然而,当前的HVSR大多采用传统确定性的反演方法... 基于散射场理论的水平竖向谱比HVSR(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正演算法建立了地表HVSR与场地土层特性的联系,通过与地震动地表观测数据的结合实现了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的反演。然而,当前的HVSR大多采用传统确定性的反演方法,导致反演结果具有明显的不唯一性,且难以评估其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针对土层速度结构的贝叶斯反演方法,可以实现反演参数不确定性的评估。该方法将贝叶斯原理与地震动的水平竖向谱比(earthquake 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简称EHV)正演算法相结合,以强震动观测记录的S波成分作为数据源,实现了场地土层结构的反演。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贝叶斯反演方法能有效地识别场地土层速度结构,并能够对反演模型中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竖向谱比(HVSR) 强震动观测记录 贝叶斯反演方法 土层速度结构 井上井下谱比(SBSR) 正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断山区东南缘洱海东岸风场及风切变时空特征研究
4
作者 杨坤琳 高志伟 +2 位作者 高兵 肖天贵 杨根铨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2-474,共13页
风廓线雷达是一种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且与探空资料具有较好一致性的探测大气风场垂直分布的遥感设备。大理机场位于横断山区东南缘的云贵高原西部,是典型高原机场,局地环流明显,风的影响对航空安全影响较大。应用大理机场2016-2022年风... 风廓线雷达是一种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且与探空资料具有较好一致性的探测大气风场垂直分布的遥感设备。大理机场位于横断山区东南缘的云贵高原西部,是典型高原机场,局地环流明显,风的影响对航空安全影响较大。应用大理机场2016-2022年风廓线雷达观测数据对风场垂直分布与风切变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复杂下垫面下的风场垂直结构特征,并对风切变影响进行评估,正确认识其对民航机场飞行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1)冬春季水平风速较大,风速频率分布轮廓呈下窄上宽的喇叭形,夏季风速频率分布轮廓呈较为平直的顺S形,高低层风速分布区间相近,秋季则体现为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态,需注意1000 m附近的风速切变以及冬春季大风对航班安全的影响;(2)水平风向全年高层盛行偏西风,近地层为偏南风,500 m高度附近随高度的增加有风向转变现象,结合机场跑道方向,需考虑侧风分量变化对航班起降的影响;(3)平均纬向风速大小大于平均经向风速,风场日变化受到太阳辐射影响,13:00(世界时,下同)和00:00为纬向风速日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07:00和02:00为经向风速日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4)垂直速度春冬偏大,频率分布分散程度较高,夏秋偏小,频率分布较为集中,下沉气流出现频率较上升气流偏高,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5)春季水平风垂直切变事件偏多,强度偏大,严重等级出现次数高,秋冬季次之,各个高度层上的多年平均风切变发生频次有明显差异,在840~900 m之间存在一个风切变的高发区,以1000 m高度为界,上下层风切变指数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水平风场垂直结构 垂直速度分布 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动静盘阀设计及缝隙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广军 唐章伟 孙峰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6,共9页
为解决深井、超深井等钻井过程中复杂工况下防斜打直的技术难点,提出了可在高温、强振条件下经济、安全、可靠使用的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的研制思路,计算了其关键组件动静盘阀组的摩阻力,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环阀间隙的流动,基于井眼... 为解决深井、超深井等钻井过程中复杂工况下防斜打直的技术难点,提出了可在高温、强振条件下经济、安全、可靠使用的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的研制思路,计算了其关键组件动静盘阀组的摩阻力,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环阀间隙的流动,基于井眼高低边快速关断响应规律设计了环形阀的结构及流道,并使用全尺寸试验台架开展了ϕ177.8 mm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地面水力台架试验。研究表明:为减小盘阀摩擦面积,将其设计为2层组合,上部设计异形孔和凸台,下部设计异形结构的旁流道;采用硬质合金材料整体成型技术,上下盘阀间隙控制在0.5 mm,上下盘阀凸台高度均控制在0.25 mm;地面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动静盘阀组导向分流正常,密封保压性能指标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研究结果可为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结构的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推靠式 机械式 垂直钻井工具 盘阀 结构设计 缝隙流 水平台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大尺度结构摩擦摆支座隔震设计研究
6
作者 卜龙瑰 李爱群 +5 位作者 束伟农 苗启松 祁跃 解琳琳 秦凯 张翀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5-343,共9页
平面大尺度结构存在温度效应及扭转效应较大的特点,摩擦摆支座存在摩擦系数稳定性偏低、起滑力较小以及水平滑移会引起竖向抬升等特点。采用摩擦摆支座隔震的平面大尺度结构,将叠加上部结构和支座的特点,形成新的设计重难点。本研究以... 平面大尺度结构存在温度效应及扭转效应较大的特点,摩擦摆支座存在摩擦系数稳定性偏低、起滑力较小以及水平滑移会引起竖向抬升等特点。采用摩擦摆支座隔震的平面大尺度结构,将叠加上部结构和支座的特点,形成新的设计重难点。本研究以丽江三义机场T3航站楼为实例,对平面大尺度引起的隔震设计重难点问题展开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摩擦摆支座参数能达到与橡胶支座隔震相当的隔震效果;温度效应及扭转效应叠加下支座间产生明显的水平变形差异,进而引起竖向抬升差异,最终导致支座及上部结构的内力重分布,但变化幅度在5%以内;估算得到设计工作年限内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支座总摩擦滑移行程约为622 m,可为摩擦材料耐磨性能要求提供量化指标依据;通过对支座关键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支座曲率半径越大,隔震层剪力越小,但隔震层位移显著增大;摩擦系数存在理论最优值,在一定范围内(本工程为10%以内),摩擦系数越大,隔震层位移及剪力都相应减小,综合隔震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摆支座 平面大尺度结构 水平变形 竖向抬升 总摩擦滑移行程 参数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筋保土柔性污染阻隔管控技术在历史遗留废渣堆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智 刘玉强 +2 位作者 齐长青 刘胜 郑中华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184,共11页
历史遗留废渣堆的治理是目前环保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于堆存场地受限、边坡陡的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与生态恢复的协同治理技术是当下历史遗留废渣堆污染防治的难题之一。以某关停矿山生态恢复项目渣堆管控项目为例,提出了... 历史遗留废渣堆的治理是目前环保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于堆存场地受限、边坡陡的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与生态恢复的协同治理技术是当下历史遗留废渣堆污染防治的难题之一。以某关停矿山生态恢复项目渣堆管控项目为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历史遗留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及生态恢复技术,即废渣堆加筋—保土—水平与垂直柔性阻隔—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简称“加筋保土柔性阻隔生态恢复技术”,该技术对废渣堆采用土工袋+格栅加筋的方式稳固边坡,堆体表面设置HDPE膜为主防渗的阻隔层,并挂设土工格室进行保土绿化,并在渣堆四周设置柔性垂直污染防控阻隔墙,将废渣堆进行三维立体阻隔,有效防控废渣堆对周边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同时废渣堆表层阻隔采用的是HDPE膜,其渗透系数小于1×10^(-13) cm/s,四周采用的柔性垂直阻隔墙整体渗透系数小于1×10^(-7) cm/s,HDPE膜表层通过钢制花管HDPE管靴固定土工格室,钢制花管HDPE管靴可与HDPE膜实现热熔焊接,渗透系数满足1×10^(-7) cm/s,最终实现污染阻隔与生态绿化相互协同,达到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和生态恢复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污染废渣 重金属污染 加筋保土结构 水平与垂直柔性阻隔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式动态液膜连续蒸发装备研发及其工业化
8
作者 李金柯 蒋文才 +5 位作者 慕学臣 武向前 蒋镇阳 胡临博 张俊梅 段振亚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50,共6页
立式薄膜蒸发设备以其独特的结构,近年来解决了许多蒸发过程中的难点,但针对一些苛刻条件下特殊物系的蒸发操作仍存在短板。基于此问题提出了卧式动态液膜连续蒸发装备的新构思,并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在简要介绍立式薄膜蒸发器的工作原... 立式薄膜蒸发设备以其独特的结构,近年来解决了许多蒸发过程中的难点,但针对一些苛刻条件下特殊物系的蒸发操作仍存在短板。基于此问题提出了卧式动态液膜连续蒸发装备的新构思,并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在简要介绍立式薄膜蒸发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基础上,重点对卧式动态液膜连续蒸发装备的结构特点与工业化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有卧式动态液膜连续蒸发技术的不足,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进行了预测,以期能对企业以及研究人员在处理苛刻条件下的蒸发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薄膜蒸发器 卧式薄膜蒸发器 连续化蒸发 动态液膜 结构特点 工业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人工油松林群落空间结构:物种丰富度和盖度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磊 高贤明 孙书存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12,共5页
在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中调查了 1hm2 群落空间垂直结构上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盖度和物种丰富度 ,以及 2个 10 0m长样带上的林窗斑块和油松斑块 (冠幅相互连接的油松个体被合并为同一斑块 )内部的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结果发现 :群落的... 在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中调查了 1hm2 群落空间垂直结构上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盖度和物种丰富度 ,以及 2个 10 0m长样带上的林窗斑块和油松斑块 (冠幅相互连接的油松个体被合并为同一斑块 )内部的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结果发现 :群落的垂直空间结构上 ,乔木层 (油松 )盖度与灌木层盖度、林下总盖度 (灌木和草本层的盖度和 ) ,以及林下物种丰富度 (物种数量 )成显著负相关 ,灌木层盖度与草本层成显著负相关。林下物种丰富度与总盖度呈显著正相关 ,但在灌木层和草本层内部 ,物种丰富度与盖度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水平空间结构上 ,随油松斑块增大 ,斑块内灌木层盖度下降 ,草本层盖度上升 ;物种丰富度约在油松斑块直径为 12~ 15m时达到最大。在林窗内部 ,物种丰富度和灌木层盖度在林窗边缘高于林窗中央 ,而草本层盖度在林窗边缘较高。考虑到不同斑块大小支持不同物种的生存 ,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应建立由不同大小的斑块 (林窗和油松斑块 )组成的镶嵌式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油松 群落空间结构 物种多样性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水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群结构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仲伟彦 殷秀琴 陈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80-85,共6页
在5种生境中共获土壤动物51类,6161只,隶属4门8纲21目39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3类,常见类群7类。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2类,常见类群为8类,构成了本区土壤动物的主要成分。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 在5种生境中共获土壤动物51类,6161只,隶属4门8纲21目39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3类,常见类群7类。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2类,常见类群为8类,构成了本区土壤动物的主要成分。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最多的是原始阔叶红松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最多的是人工红松林,个体数最多的是人工云冷杉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动物 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 森林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构造运动学解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文勇 曾祥辉 +1 位作者 王信国 安战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86,共13页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基础,采用盆地反演模拟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解析了北黄海盆地的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在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水平伸展、水平挤压、相对平移(走滑)以及垂...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基础,采用盆地反演模拟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解析了北黄海盆地的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在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水平伸展、水平挤压、相对平移(走滑)以及垂直差异升降等几种运动型式,其中,水平伸展运动和垂直差异升降运动是北黄海盆地构造运动及形成演化的主体。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划分为J3—K1、E2和E3三个主要"伸展事件",并控制着盆地的成盆演化,其南北向伸展强度均东强西弱,东西向最大伸展强度自中生代到新生代由东向西迁移。水平挤压运动主要有晚白垩世和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期两期。相对平移(走滑)运动伴随水平伸展运动和水平挤压运动发生,使多数NNE向、NW向断裂具有相对压扭或张扭平移(走滑)性质,其中尤以NNE向断裂更为明显。垂直差异升降运动具有"幕式"渐进之特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以及中新世中晚期以来为沉降期,其中尤以始新世的沉降速率最大,晚白垩世、古新世、中新世早期为抬升剥蚀期;盆地的中、新生代沉降作用具有明显的自东向西迁移规律:东部坳陷以中生代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坳陷主沉降期为始新世,而西部坳陷的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渐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新生代 水平伸展运动 垂直差异升降运动 构造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12
作者 李典 白爱娟 黄盛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4-311,共8页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 Mission)多种探测结果,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发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特征,综合分析了高原地区对流云特殊的水平、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该强对流降水系统由几个...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 Mission)多种探测结果,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发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特征,综合分析了高原地区对流云特殊的水平、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该强对流降水系统由几个孤立、零散的块状降水云团组成,以深厚弱对流降水为主,微波亮温的低值区也呈孤立、零散的块状分布,并且整个对流系统的云顶高度一致偏高,深厚强对流降水的雨谱主要集中在1~20mm.h-1的范围内,90%以上的深厚弱对流降水样本数和降水量都集中在0~5mm.h-1范围内,在垂直方向上呈被"挤压"状态。除云冰粒子集中在6~18km高度外,可降冰、可降水和云水粒子都集中在低层8km以下,冰雹天气表现为可降冰粒子在低层含量偏高。(2)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的特征与其他地方的不同,表现为雨强较小,比平原地区明显偏弱,且对流云降雨样本在不同降雨率范围内分布不均匀,降水云团雨顶高度也远低于平原地区的对流云,地表降水率大值区与微波辐射亮温低值区呈不完全对称分布,潜热释放呈单峰型。(3)高原地区强对流系统发生时,垂直上升运动在400hPa达到最大,水汽主要集中在400hPa高度以下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TRMM卫星 强对流天气 水平和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LE方法的飞机水面降落过程 被引量:9
13
作者 贺谦 李元生 +1 位作者 李磊 岳珠峰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为了研究飞机水面降落过程中的动态响应规律,采用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ALE)方法开展了飞机水面降落的动力学分析。研究了飞机水面降落过程的速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降落速度和飞行速度在飞机入水的初始阶段变化较快,随后变化... 为了研究飞机水面降落过程中的动态响应规律,采用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ALE)方法开展了飞机水面降落的动力学分析。研究了飞机水面降落过程的速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降落速度和飞行速度在飞机入水的初始阶段变化较快,随后变化幅度趋于平缓。分析了不同降落速度、飞行速度和降落仰角下的机身结构响应,得到了飞机水面降落时结构响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机身结构应力在入水的初始阶段达到最大值,随后迅速下降,最后保持稳定。飞机结构的最大变形也出现在入水的初始阶段,随后迅速回复到初始状态。对比了降落速度、飞行速度和降落仰角对飞机结构响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降落速度对结构响应的影响程度最大,降落仰角次之,飞行速度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动态结构响应 ALE方法 飞机 降落速度 飞行速度 降落仰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发2011年8月宁夏持续高温天气的青藏高压结构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豫英 陈楠 +2 位作者 穆建华 朱海斌 何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88-994,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尺度区域自动站逐时地面资料及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等,对引发2011年8月6—10日宁夏中北部连续5天出现≥35℃的高温天气的青藏高压水平和垂直结构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压...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尺度区域自动站逐时地面资料及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等,对引发2011年8月6—10日宁夏中北部连续5天出现≥35℃的高温天气的青藏高压水平和垂直结构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压是一个深厚的暖性负涡度系统,它与西风带长波脊的同位相叠加使得高原上空的长波脊和暖高压稳定加强,受其影响,青藏高压外围586dagpm线东移越过高原后稳定维持在85°~105°E附近,高压脊线北界伸展到40°~42°N,西北地区大范围长时间处在584dagpm以上的青藏高压和1000hPa以下的地面热低压控制区域内;高压上空在中纬度极锋急流的作用下,高原东部存在“高空辐合、低空辐散”的环流配置导致高原东部维持较强的下沉运动,处在下沉区的宁夏上空晴朗少云,湿度小,风力相对较大,地面增温和蒸发强烈,地面感热远远大于潜热,有利于出现以“干热”为主的持续高温天气。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宁夏夏季高温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天气 青藏高压 水平和垂直结构 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板结构桩-板-土相互作用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肖宏 冯雁 龚小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81-87,共7页
为了明确桩板结构桩-板-土体相互作用机制,基于推导的相似理论,制作了桩板结构在2种跨度、有无板下土体支承等不同条件下的竖向分级加载试验和水平加载试验,系统研究了桩板结构桩-板-土相互作用力学特性。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板-土相... 为了明确桩板结构桩-板-土体相互作用机制,基于推导的相似理论,制作了桩板结构在2种跨度、有无板下土体支承等不同条件下的竖向分级加载试验和水平加载试验,系统研究了桩板结构桩-板-土相互作用力学特性。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板-土相互作用对桩板结构的受力影响明显。当不考虑板下土体支承作用时,板的位移、应力、桩的受力、板-土接触压力等都会明显增大,且跨度越大,影响越明显。表明目前在工程设计时不考虑板下土体的支承作用进行设计,偏于保守。因此,建议桩板结构在设计时应考虑板下路基土体的支承作用。(2)在横向荷载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明显,其主要作用区域在桩的上部1/2范围内。同时试验表明,板的跨度对桩-土相互作用影响较小,但对板的横向位移影响较大,且桩板结构的跨度越大,在横向力作用下,板的弯拉应力也越大。因此,建议在进行桩板结构跨度设计时,应检算横向荷载作用下板的拉应力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板结构 桩-板-土相互作用 模型试验 竖向分级加载 水平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土层模型参数的地震动记录反演方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小军 荣棉水 喻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6-246,共11页
考虑场地土层不同物理参数的综合反演,改进了水平与竖向谱比(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简称HVSR)混合全局优化反演方法,进一步通过土层的S、P波波速、厚度、泊松比、密度和S、P波品质因子等土层参数反演的敏感性分析,形... 考虑场地土层不同物理参数的综合反演,改进了水平与竖向谱比(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简称HVSR)混合全局优化反演方法,进一步通过土层的S、P波波速、厚度、泊松比、密度和S、P波品质因子等土层参数反演的敏感性分析,形成了可同时反演场地土层厚度及剪切波速的混合全局优化反演方法.以美国GVDA和日本IWTH27竖向强震动观测台阵为例,分别以理论HVSR及加速度观测记录获得的HVSR曲线为目标,反演获得了场地浅层速度结构,并与观测台阵场地钻孔揭示的土层模型进行比较,验证了发展的反演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本文研究表明,基于地震加速度记录的HVSR全局优化反演方法是获取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 加速度记录 土层参数 速度结构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纵横弯曲的空间杆系有限元计算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文华 付志一 杨庆山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62-66,共5页
在普通刚架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基础上 ,推导出了考虑空间纵横弯曲有限元的单元刚度矩阵和形函数 ,单元刚度矩阵和形函数考虑了轴力的影响。并以此编制了“kjgj”有限元软件 ,软件考虑了轴力引起的二阶效应。用平面和空间算例进行验证 ,单... 在普通刚架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基础上 ,推导出了考虑空间纵横弯曲有限元的单元刚度矩阵和形函数 ,单元刚度矩阵和形函数考虑了轴力的影响。并以此编制了“kjgj”有限元软件 ,软件考虑了轴力引起的二阶效应。用平面和空间算例进行验证 ,单根杆件只剖分一个单元计算得到的精度可以达到商业软件剖分多个单元达到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刚度矩阵 轴力 空间杆系 刚架 二阶效应 杆件 形函数 纵横弯曲 剖分 推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下部柱支承四角锥网架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孙梦涵 范峰 +1 位作者 支旭东 孔德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5,共7页
近些年来破坏性地震造成了很多大空间网架结构中的支承杆件的屈曲、支座处支承杆的断裂等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均有此类情况发生,使得国内外的学者对其破坏机理的研究给予更高的重视。同时,对以往仅考虑上部网架结构本... 近些年来破坏性地震造成了很多大空间网架结构中的支承杆件的屈曲、支座处支承杆的断裂等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均有此类情况发生,使得国内外的学者对其破坏机理的研究给予更高的重视。同时,对以往仅考虑上部网架结构本身结构特点而忽略下部支承结构在振动中的偶联影响的分析方法做了重新的审视。对地震作用下考虑下部结构的整体网架结构进行分析,以带有柱支承的正放四角锥和斜放四角锥的两种典型网架形式为例,在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对不同刚度下部支承构件的网架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研究了场地类型条件对于考虑下部柱支承网架结构的影响,分析给出不同刚度支撑在水平地震动反应谱和竖向地震动反应谱作用下对整体网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的具体范围,并提出对于两类常用四角锥网架结构的水平刚度作用系数和修正了原有的竖向地震作用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放四角锥网架 斜放四角锥网架 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 竖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台加速度记录的混合全局优化HVSR反演场地浅层速度结构 被引量:11
19
作者 荣棉水 符力耘 李小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38-947,共10页
利用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方法反演场地速度结构是国际上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HVSR反演计算实质是一个土层场地模型空间搜索的全局优化问题,当模型搜索空间的复杂程度增大时,目前常用的搜索算法收敛速度慢,计算效率较低.本文实现了一种... 利用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方法反演场地速度结构是国际上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HVSR反演计算实质是一个土层场地模型空间搜索的全局优化问题,当模型搜索空间的复杂程度增大时,目前常用的搜索算法收敛速度慢,计算效率较低.本文实现了一种结合遗传和模拟退火方法优点的混合全局优化HVSR反演算法,通过理论模型和竖向台阵实测数据的检验,表明该算法能获得很好的反演效果,较好地解决了蒙特卡罗方法收敛速度慢,遗传算法收敛早熟和模拟退火算法搜索效率低的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单台加速度S波记录用于场地速度结构HVSR反演的适用性,为基于单个地震台的地震观测记录反演浅层速度结构提供了一种高效且较为准确的反演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 遗传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 混合全局优化算法 浅层速度结构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场垂向和水平方向外推的高陡构造偏移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生昌 张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00-1306,共7页
常规的单程波波动方程偏移成像方法对大角度的高陡构造偏移成像存在内在的限制.根据波动方程在各个空间方向的数学特性和高陡构造反射地震波的传播特征,通过把地震波分解为垂向的上下行波、水平方向的前后行波和左右行波,提出基于波场... 常规的单程波波动方程偏移成像方法对大角度的高陡构造偏移成像存在内在的限制.根据波动方程在各个空间方向的数学特性和高陡构造反射地震波的传播特征,通过把地震波分解为垂向的上下行波、水平方向的前后行波和左右行波,提出基于波场垂向外推和水平方向外推相结合的单程波波动方程高陡构造偏移成像方法,即用波场垂向外推的单程波波动方程偏移成像方法解决中低角度平缓构造的偏移成像,用波场水平方向外推的单程波波动方程偏移成像方法解决中高角度陡倾构造的偏移成像.这种基于波场垂向和水平方向外推相结合的高陡构造偏移成像方法是常规单程波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的补充和改进,它相对基于全波方程的逆时偏移具有计算效率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构造 单程波 垂向外推 横向外推 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