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
陈泽清
杨光
吴际
王子萌
任鸣
任喜珍
闫哲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2
|
刺槐人工林林龄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
韩金丹
毕华兴
赵丹阳
林丹丹
陆善洪
|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3
|
黑龙滩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
白芹菲
王艳琪
鲍玉海
贺秀斌
罗鹏
韦杰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4
|
|
|
4
|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 |
谢锦升
杨玉盛
陈光水
朱锦懋
曾宏达
杨智杰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47
|
|
|
5
|
子午岭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赵世伟
苏静
吴金水
杨永辉
刘娜娜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63
|
|
|
6
|
植被恢复对黄土区煤矿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
唐骏
党廷辉
薛江
文月荣
徐娜
吴得峰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47
|
|
|
7
|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
彭新华
张斌
赵其国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92
|
|
|
8
|
亚热带侵蚀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 |
区晓琳
陈志彪
陈志强
陈海滨
任天婧
|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27
|
|
|
9
|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高大于0.25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在土壤增碳中的作用 |
于寒青
李勇
金发会
孙丽芳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29
|
|
|
10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
张勇
胡海波
黄玉洁
李土生
周子贵
郭晓平
高海力
|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18
|
|
|
11
|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
安韶山
张玄
张扬
郑粉莉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57
|
|
|
12
|
三峡库区紫色土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团粒组成及分形特征 |
王轶浩
耿养会
黄仲华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22
|
|
|
13
|
植被恢复对亚热带侵蚀红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的影响 |
区晓琳
陈志彪
姜超
陈志强
任天婧
陈海滨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15
|
|
|
14
|
子午岭林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 |
马帅
赵世伟
李婷
李晓晓
曾宪芳
|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15
|
|
|
15
|
川南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腐殖质及团聚体碳和氮的影响 |
王景燕
龚伟
胡庭兴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18
|
|
|
16
|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效应 |
漆良华
周金星
张旭东
彭镇华
朱平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8
|
|
|
17
|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及腐殖质分布的影响 |
朱秋莲
程曼
安韶山
薛志婧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6
|
|
|
18
|
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凋落叶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以重庆中梁山为例 |
胡宁
马志敏
蓝家程
伍宇春
傅瓦利
袁红
娄露玲
|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13
|
|
|
19
|
关中平原高速公路边坡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 |
刘爱霞
高照良
李永红
王天伟
郭文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12
|
|
|
20
|
植被恢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
徐磊
周俊
张文辉
崔红标
刘海龙
刘创慧
梁家妮
周静
|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