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ogenetic activation of glutamatergic neu⁃rons in somatosensory cortex promotes remy⁃elination in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
1
作者 ZHOU Yi-ting AN Da-dao +7 位作者 XU Yi-xin ZHOU Ying LI Qing-qing ZHANG Xiang-nan WANG Yi LOU Min CHEN Zhong HU Wei-we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96-697,共2页
OBJECTIVE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can lead to progressive demyelin⁃ation and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yet there are no effective treatments.METHO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employed in patients with wh... OBJECTIVE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can lead to progressive demyelin⁃ation and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yet there are no effective treatments.METHO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employed in patients with white matter damage,and optogenetics and skin stroking were exerted to activate glutamater⁃gic neurons in the somatosensory cortex in a clas⁃sical mouse model of ischemia vascular dementia.RESULTS White matter damage was correlated with disrupted cortical structure from MRI results.In a mouse model,activating glutamatergic neu⁃rons in the somatosensory cortex promotes prolif⁃eration of OPCs and remyelination to rescue cog⁃nitive impairment after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Such therapeutic action was limited to stimulation with moderate intensity at the upper layers of the cortex,but was achieved over a wide time window after ischemia.Mechanistically,enhanced glutamatergic neuron-OPC functional synaptic connections are required for protection from activation of cortical glutamatergic neurons.Finally,skin stroking activation of the somatosen⁃sory cortex,an easier approach for clinical trans⁃lation,promoted OPC proliferation and remyelin⁃ation as well as cognitive recovery after cerebral hypoperfusion.CONCLUSION Activation of gluta⁃matergic neurons in the somatosensory cortex may serve as novel approaches for treating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 through precise modula⁃tion of glutamatergic neuron-OPC circu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OGENETICS glutamatergic neurons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通过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诱导的海马区神经元程序性坏死对其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2
作者 许晶晶 寇俊娜 +4 位作者 肖琳 秦梦珂 杜冉 陈晨 郭思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7-362,共6页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探讨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与VaD小鼠学习记忆受损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脑低灌注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采用双侧血管阻断法(bilateral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car...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探讨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与VaD小鼠学习记忆受损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脑低灌注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采用双侧血管阻断法(bilateral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ies,2VO)构建。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动物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RIPK3和MLKL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RIPK1、RIPK3、pRIPK3和MLKL蛋白的表达,并与小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RIPK1、RIPK3和MLKL的共定位情况。结果qPCR检测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VaD组小鼠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RIPK3和MLKL的mRNA表达显著增高。免疫印迹结果显示VaD组小鼠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pRIPK3、和MLKL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在小鼠模型海马区,RIPK1、RIPK3与MLKL共表达定位显著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程序性坏死标志物RIPK1、RIPK3和MLKL的表达与小鼠模型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穿越平台次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在VaD小鼠模型中,海马神经元的丢失及其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通过激活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进而引起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认知障碍 程序性坏死 慢性脑低灌注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痴呆患者外周血磷酸化Tau181和β淀粉样蛋白42水平与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关系
3
作者 王云霞 李旺俊 +1 位作者 吴涛 李浩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67-1371,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痴呆类型老年患者外周血磷酸化Tau181、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42水平与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痴呆患者64例,根据痴呆类型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 目的探究不同痴呆类型老年患者外周血磷酸化Tau181、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42水平与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痴呆患者64例,根据痴呆类型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组38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组26例,另选择同期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和外周血指标检测,对比3组认知水平[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不同脑白质区域弥散张量成像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 coefficient,MD)]、外周血指标(磷酸化Tau181、Aβ42)。使用Spearman分析AD组与VaD组外周血磷酸化Tau181、Aβ42与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对照组MMSE、MoCA评分明显高于AD组和VaD组[(28.13±0.72)分vs(11.25±2.37)分、(10.98±2.59)分,(27.84±0.62)分vs(10.37±2.64)分、(10.58±2.87)分,P<0.05]。VaD组左右侧脑室前角、左右侧脑室后角MD明显高于AD组和对照组,FA明显低于A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和VaD组磷酸化Tau181和Aβ4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D组磷酸化和Tau181水平明显高于VaD组,Aβ42水平明显低于V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痴呆患者外周血磷酸化Tau181与脑白质FA呈正相关,Aβ42与脑白质FA呈负相关;外周血磷酸化Tau181与脑白质MD呈负相关,Aβ42与脑白质MD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不同痴呆类型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损害性及外周血磷酸化Tau181、Aβ42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二者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可通过外周血指标检测评估脑白质微观结构损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血管性 淀粉样β肽类 磷酸化Tau18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肺宣肺降浊方调控miR⁃485/AIM2炎症小体途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研究
4
作者 黄德庆 任昕怡 +4 位作者 陈炜 卓桂锋 张金枝 苏明阳 吴林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281-1291,共11页
目的:研究miR-485/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炎症小体途径在血管性痴呆(VaD)中的作用,并探讨益肺宣肺降浊方治疗VaD的作用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aD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及益肺宣肺降浊方组,并设假手术组,采用高通量测... 目的:研究miR-485/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炎症小体途径在血管性痴呆(VaD)中的作用,并探讨益肺宣肺降浊方治疗VaD的作用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aD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及益肺宣肺降浊方组,并设假手术组,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并通过在线数据库预测miRNA的靶基因,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验证。基于miR-485采用动物实验进一步研究,将同法造模的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肺宣肺降浊方组、miR-485过表达组、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并设假手术组。益肺宣肺降浊方组及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予益肺宣肺降浊汤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每日予相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miR-485过表达组和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予注射1.5μL病毒载体至大鼠双侧海马。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学习及空间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及神经元超微结构;免疫印迹法检测AIM2、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以及miR-485的表达水平。结果:miR-485存在于3组大鼠的共同异表达中,AIM2是miR-485的靶基因。动物实验发现,假手术组偶见神经元死亡,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严重,其余3组神经元损伤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其中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改善最明显。模型大鼠学习及空间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组织miR-485水平下降,AIM2、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肺宣肺降浊方组、miR-485过表达组以及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的学习及记忆能力均显著改善,并伴随miR-485水平的升高以及AIM2、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下降(P<0.05)。结论:miR-485能够抑制AIM2炎症小体活化,改善VaD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益肺宣肺降浊方治疗VaD的作用与调控miR-485/AIM2炎症小体途径、减轻神经炎症及减少神经元死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肺宣肺降浊方 血管性痴呆 miR-485 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多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
5
作者 马芹颖 李立轩 +3 位作者 任娅楠 李冰 史慧敏 方际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57-1262,共6页
目的探究脑多肽改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观察脑多肽对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信号通路的调控作... 目的探究脑多肽改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观察脑多肽对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36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9只。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建立VD模型,腹腔注射脑多肽3周。Morris水迷宫和新异物体识别评估认知功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实验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VD组Morris水迷宫实验2~4 d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大鼠海马组织泛素化蛋白、LC3Ⅱ/Ⅰ比值、P65及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6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高剂量组实验3~4 d和低剂量组4 d逃避潜伏期较VD组显著缩短(P<0.05);高剂量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新异物体识别的总探索时间及低剂量组新异物体识别的总探索时间明显长于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泛素化蛋白(2.78±0.44,1.80±0.24 vs 3.67±0.34,P<0.05)、LC3Ⅱ/Ⅰ(2.37±0.26,1.53±0.09 vs 2.92±0.19,P<0.05)、P65(2.74±0.14,1.81±0.19 vs 3.93±0.50,P<0.05)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VD组(2.28±0.17,1.72±0.17 vs 3.17±0.31,P<0.05)。VD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P62蛋白表达水平则呈现剂量依赖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脑多肽能够有效改善VD大鼠认知能力,减少海马神经元的自噬现象,这种治疗作用很可能与脑多肽增强Nrf2/ARE信号通路的活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痴呆 血管性 抗氧化反应元件 脑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唐文静 李惠菁 +8 位作者 游咏梅 杨珊莉 王莹 李涓 饶婷 罗霄 龚一萌 钟冬灵 江一静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3-592,共10页
目的:观察电针神庭、百会穴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VD大鼠认知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12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均通过双侧颈总动脉闭塞法(2-VO)构建VD模... 目的:观察电针神庭、百会穴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VD大鼠认知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12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均通过双侧颈总动脉闭塞法(2-VO)构建V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非穴组和电针+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组(n=8)。电针组选取神庭、百会穴,非穴组选择双肋下髂嵴上10 mm进行电针干预,30 min/次,1次/d,共干预7 d;电针+AMPK抑制剂组在电针前2 h腹腔注射Compound C溶液(2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捆绑。干预结束后,使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海马组织中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海马组织中AMPKα1、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水平和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下降;血清IL-1β与海马组织IL-6、TNF-α表达增加;AMPKα1蛋白和mRNA表达减少,NF-κB p65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改善;炎症介质IL-1β、IL-6和TNF-α含量减少;AMPKα1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NF-κB p65蛋白和mRNA表达减少(均P<0.05)。与电针组比较,非穴组和电针+AMPK抑制剂组削弱了对VD大鼠认知功能改善能力及对炎症介质和AMPK/NF-κB通路的调控作用。结论:电针神庭、百会穴能够改善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调节AMPK/NF-κB信号通路,减轻外周及海马神经炎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电针 神经炎症 AMPK/NF-κB信号通路 认知障碍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VD大鼠记忆障碍及c-fos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雪朝 吕明庄 +1 位作者 贺志光 肖茂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74-76,共3页
目的 :探讨针刺对血管性痴呆大鼠 (VD)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及其与c -fos的关系。方法 :采用 4-血管阻断全脑缺血再灌注制备VD大鼠模型 ,针刺脑、肾耳穴后 ,作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化、行为学检测、图像分析。结果 :治疗后VD大鼠海马CA1区... 目的 :探讨针刺对血管性痴呆大鼠 (VD)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及其与c -fos的关系。方法 :采用 4-血管阻断全脑缺血再灌注制备VD大鼠模型 ,针刺脑、肾耳穴后 ,作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化、行为学检测、图像分析。结果 :治疗后VD大鼠海马CA1区c -fos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与学习记忆成绩呈正相关。结论 :耳针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 ,可能与针刺加强c -fos的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针 血管性痴呆 学习 记忆 C-FOS 海马 mRNA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方对慢性脑低灌注小鼠髓鞘及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8
作者 李欣儒 彭景 +4 位作者 李婷 魏明清 倪敬年 时晶 田金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88-1092,共5页
目的研究临床经验复方补肾活血方对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小鼠髓鞘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手术组22只。手术组应用微弹簧双侧颈... 目的研究临床经验复方补肾活血方对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小鼠髓鞘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手术组22只。手术组应用微弹簧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法构建CCH小鼠模型。假手术组小鼠仅分离双侧迷走神经。手术组22只小鼠术后2 d共死亡6只,其余16只成活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及治疗组,每组8只。手术2周后治疗组给予补肾活血方中草药汤剂0.2 ml/d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纯水灌胃,连续灌胃60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认知功能的变化,采用MRI检测弥散张量成像-分数各向异性(diffusion tensor imaging-fractional anisotropy,DTI-FA)评价小鼠脑白质病变,采用劳克坚牢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察胼胝体区脱髓鞘情况,采用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Morris水迷宫第5天游泳距离及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越平台次数、DTI-FA值、LFB染色髓鞘吸光度值、尼氏染色海马区神经元数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小鼠比较,治疗组Morris水迷宫第5天游泳距离[188.14(105.19,342.00)cm vs 280.22(168.47,501.37)cm,P<0.05]、逃避潜伏期第5天[10.22(5.77,19.47)s vs 19.39(13.57,31.09)s,P<0.01]显著缩短,穿越平台次数[3.00(2.00,4.00)次vs 2.00(1.00,3.00)次,P<0.05]、DTI-FA值(0.34±0.01 vs 0.31±0.01,P<0.01)、LFB染色髓鞘吸光度值[0.353(0.328,0.364)vs 0.305(0.290,0.350),P<0.05]以及尼氏染色神经元数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94±2.22)个vs(7.11±2.02)个,P<0.01]。结论补肾活血方可以通过修复白质微结构、挽救神经元丢失,并且改善CCH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缺氧 补肾 活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脉散对V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NOS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吴莹 温优良 杜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27-1329,1332,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生脉散改善VD模型大鼠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空白模型组、生脉散高剂量组、生脉散低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除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生脉散改善VD模型大鼠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空白模型组、生脉散高剂量组、生脉散低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除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造成慢性脑灌注不足所致VD模型。术后生脉散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自给予生脉散生药10 g/kg/d、30 g/kg/d,尼莫地平组予尼莫地平20 m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与空白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改善情况并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OS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及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中NOS阳性细胞数及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率,生脉散低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与空白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生脉散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生脉散能明显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对缺血引起的VD具有益智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海马组织中的NOS阳性细胞数和抑制神经元凋亡有关;生脉散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有一定的预防及逆转作用,但不能使其恢复至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散 血管性痴呆 行为学 一氧化氮合成酶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干细胞海马移植对VD大鼠脑内Ach及AchE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向静 王昌铭 +1 位作者 江德鹏 王景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89-394,共6页
目的观察海马移植脐血干细胞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内Ach含量及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分娩胎儿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以贴壁培养法得到间质干细胞(MSCs),采用RT-PCR方法检测Nestin及musashi-1。制作VD大鼠模型,8~10d后行脐血干... 目的观察海马移植脐血干细胞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内Ach含量及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分娩胎儿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以贴壁培养法得到间质干细胞(MSCs),采用RT-PCR方法检测Nestin及musashi-1。制作VD大鼠模型,8~10d后行脐血干细胞海马移植。移植4周后,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检测其脑内乙酰胆碱(Ach)含量及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性。结果脐血干细胞在分离后48h高表达Nestin及musashi-1;海马移植脐血干细胞4周后,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Ach含量及AchE活性明显升高(P<0.01),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强。结论脐血中表达神经干细胞(NSCs)的标志物,海马移植脐血干细胞能明显改善VD大鼠胆碱能系统的功能,调节脑内Ach生理代谢,增强学习记忆能力,从而达到治疗VD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干细胞 海马移植 血管性痴呆 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脂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对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P-GP和GLT-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德秀 高健 王玉良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4-320,共7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预处理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P-糖蛋白(P-GP)及谷氨酸转运体1(GLT-1)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EGB761预处理组。EGB761预处理组在造模前7 d给予EGB761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假...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预处理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P-糖蛋白(P-GP)及谷氨酸转运体1(GLT-1)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EGB761预处理组。EGB761预处理组在造模前7 d给予EGB761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采用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CCA)同时腹腔注射硝普钠溶液方法复制VD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神经颗粒素(Ng)/P-GP和胶质细胞酸性蛋白(GFAP)/GLT-1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P-GP和胶质细胞GLT-1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VD大鼠海马区P-GP和GLT-1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Morris水迷宫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逃逸潜伏期(Escape latency,EL)明显延长(P<0.01),而EGB761预处理组大鼠EL明显缩短(P<0.01)。(2)阳性细胞计数观察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海马CA1区Ng/P-GP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GFAP/GLT-1的阳性细胞数则显著增多(P<0.01),EGB761预处理组海马CA1区Ng/P-GP和GFAP/GLT-1的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均明显增多(P<0.01)。(3)积分光密度值测定观察到,模型组和EGB761预处理组的Ng/P-GP和GFAP/GLT-1阳性细胞的IOD值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增大(P<0.01);EGB761预处理组的Ng/P-GP和GFAP/GLT-1阳性细胞IOD值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4)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和EGB761预处理组大鼠海马CA1区P-GP和GLT-1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均比假手术组增大(P<0.01),EGB761预处理组大鼠海马CA1区P-GP和GLT-1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均显著大于模型组(P<0.01)。结论:EGB761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P-GP和GLT-1的表达来预防V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P-糖蛋白 谷氨酸转运体1 海马 银杏叶提取物 预处理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双硫死亡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验验证
12
作者 张金枝 陈炜 +6 位作者 卓桂锋 郝二伟 朱小敏 符钰岚 蒲珊珊 苏明阳 吴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4-520,共7页
目的利用双硫死亡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实验验证,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双硫死亡基因的发病机制。方法筛选双硫死亡DEGs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数据集中VD患者数据... 目的利用双硫死亡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实验验证,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双硫死亡基因的发病机制。方法筛选双硫死亡DEGs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数据集中VD患者数据进行聚类分型及基因集变异分析。利用列线图模型检验DEGs的聚类风险,预测其最佳学习模型。建立VD大鼠模型后,进行水迷宫实验、HE染色及RT-qPCR检测以验证生信结果。结果得到SLC7A11等4个双硫死亡DEGs,相互之间有拮抗或协同作用;基因数据可分为2个亚型且差异存在显著性。分型后的VD双硫死亡DEGs主要富集于GnRH等信号通路;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准确性高。广义线性为最佳机器学习模型。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跨越平台次数下降,Slc3a2、SLC7A11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LRPPRC升高。结论SLC7A11等双硫死亡DEGs及其相关的GnRH信号通路可能是VD双硫死亡相关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SLC3A2、LRPPRC、SLC7A11可作为双硫死亡调控VD的特征基因,其可能通过调控双硫死亡进而影响VD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双硫死亡 生物信息学 机器学习 实验验证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VD大鼠脑神经元HO-1 Bcl-2和Bax蛋白表达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国峰 李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10-1512,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治疗效应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200—220g雄性大鼠60只,除假手术组10只外,其他均用4-VO法造模后,存活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14只,尼莫通组13只,模型组13只。电针组针刺“... 目的: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治疗效应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200—220g雄性大鼠60只,除假手术组10只外,其他均用4-VO法造模后,存活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14只,尼莫通组13只,模型组13只。电针组针刺“百会”和“大椎”两穴,尼莫通组以剂量12mg/kg给药,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未予任何治疗。治疗20天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变化,采用RT—PCR法观察HO—1mRNA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逃避潜伏期、皮质和海马Bax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HO~1总mRNA吸光度比值显著降低(P〈0.05),Bd-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电针治疗能够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能够减少皮质海马神经细胞Bax和HO-1蛋白表达,增加Bd-2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电针治疗 Bcl-2 BAX HO—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根清脑颗粒对VD模型大鼠行为学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颢昕 刘旭峰 +2 位作者 郑鸿燕 狄留庆 蔡建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1期104-106,共3页
目的:观察双根清脑颗粒对VD模型大鼠行为学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双根清脑颗粒治疗VD的机理。方法:从颈外动脉插管缓慢注入同种血栓栓子造成VD大鼠模型。中药组以双根清脑颗粒干预,模型组、对照组、正常组给予生理盐... 目的:观察双根清脑颗粒对VD模型大鼠行为学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双根清脑颗粒治疗VD的机理。方法:从颈外动脉插管缓慢注入同种血栓栓子造成VD大鼠模型。中药组以双根清脑颗粒干预,模型组、对照组、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Moriss水迷宫观察隐匿平台获得时间与大鼠空间搜索时间;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微血管ICAM-1的表达。结果:Moriss水迷宫试验发现,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隐匿平台获得时间明显缩短(P<0.05),大鼠空间搜索次数亦明显增多(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无论是1天,还是3天、7天、14天组,中药组均能有效降低VD模型大鼠脑微血管ICAM-1的表达(P<0.01)。结论:双根清脑颗粒可改善VD模型大鼠的学习与记忆的功能,其机制与下调VD模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双根清脑颗粒 行为学指标I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瘀通络灸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
15
作者 付金峰 樊吟秋 石杰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3-166,共4页
目的 观察化瘀通络灸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2例,脱落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化瘀通络灸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 目的 观察化瘀通络灸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2例,脱落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化瘀通络灸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其中百会、大椎、神庭三穴先进行灸法,后选取神庭、百会、风府、哑门、颈夹脊、大椎、神道、至阳、命门、腰阳关及颈夹脊穴进行针刺治疗,6次/周;观察组予盐酸多奈哌齐片口服,睡前1片(5 mg),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变化,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MoCA、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 化瘀通络灸联合通督调神针法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艾灸 针刺 督脉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白质的影响
16
作者 周杰 刘卫鹏 +4 位作者 杨辉 汪兆艳 王倩 栾佐 屈素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3-850,共8页
目的:观察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human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hOPC)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能力,研究hOPC对小鼠脑白质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法构建VaD... 目的:观察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human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hOPC)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能力,研究hOPC对小鼠脑白质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法构建VaD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VaD组和hOPC组。VaD组和hOPC组在建模后8周经胼胝体立体定位移植等体积PBS或hOPC溶液。移植后4周和12周,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OPC在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移植后12周,通过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髓磷脂相关糖蛋白(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MAG)、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protein 200,NF200)和非磷酸化神经丝H(其单克隆抗体为SMI32)免疫荧光染色和水迷宫实验研究hOPC对小鼠脑白质的影响,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免疫荧光染色探索hOPC的旁分泌机制。结果:hOPC可以在VaD小鼠脑内存活12周,迁移至受损的白质区,并部分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约63%)。移植后12周,hOPC显著提高MBP、MAG和NF200的荧光强度(P<0.05或P<0.01),降低SMI32的荧光强度(P<0.01);hOPC组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和VaD组(P<0.01)。在水迷宫实验中,hOPC组与sham组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PC组的潜伏期较VaD组缩短(P<0.05或P<0.01),hOPC组穿越平台的次数较VaD组增多(P<0.05)。结论:hOPC可以在VaD小鼠脑内存活、迁移和分化,减轻脑白质病变,改善认知功能,这可能与细胞替代和旁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白质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干细胞移植 旁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浊解毒疏肝方通过调控SIRT1/PGC-1α/PPARγ通路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池 孙淑洁 +3 位作者 刘佳 李淙 芦晔 裴林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2-789,共8页
目的探究化浊解毒疏肝方调控SIRT1/PGC-1α/PPARγ通路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0.5 mg/kg)和化浊解毒疏肝方低、中、高剂量组(2.7、5.4、10.8 g/kg),每组10只,采... 目的探究化浊解毒疏肝方调控SIRT1/PGC-1α/PPARγ通路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0.5 mg/kg)和化浊解毒疏肝方低、中、高剂量组(2.7、5.4、10.8 g/kg),每组10只,采用双侧颈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建立VD大鼠模型,通过Longa5级评分法判断神经行为学,Morris水迷宫实验确认造模成功与否,再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3周。给药结束后,通过行为学实验检测大鼠空间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血清IL-18、IL-1β水平,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组织病理改变及神经元形态,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SIRT1、PGC-1α、PPARγ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减少(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松散,细胞核固缩,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海马组织IL-1β、IL-18分泌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海马组织SIRT1、PGC-1α、PPARγ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和化浊解毒疏肝方各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P<0.01),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增加(P<0.05,P<0.01),海马CA1区损伤有所好转,海马组织IL-1β、IL-18分泌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1),海马组织SIRT1、PGC-1α、PPARγ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化浊解毒疏肝方可能通过激活SIRT1/PGC-1α/PPARγ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浊解毒疏肝方 血管性痴呆 学习记忆障碍 炎症反应 SIRT1/PGC-1α/PPARγ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ERS数据库他汀类药物相关阿尔茨海默型痴呆和血管性痴呆不良事件的分析
18
作者 杨晓瑞 王江 +4 位作者 张玮 刘凡凡 马岩 徐寅鹏 张颖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通过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的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他汀类药物所引起阿尔茨海默型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FAERS数据库2004年第一季度至2023年第三季度期间接收到的他汀类药物... 目的:通过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的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他汀类药物所引起阿尔茨海默型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FAERS数据库2004年第一季度至2023年第三季度期间接收到的他汀类药物所引起阿尔茨海默型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比例报告比值比(PRR)和信息成分(IC)检测上述药物的高危信号。结果:本研究纳入阿托伐他汀相关的阿尔茨海默型痴呆和血管性痴呆报告数分别为95和7例,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相关的阿尔茨海默型痴呆分别37、18、2、1例。阿托伐他汀与阿尔茨海默型痴呆风险相关,ROR(95%CI)为5.727(4.673~7.019),PRR为5.717,IC(IC_(025))为2.422(2.127);同时其与血管性痴呆风险相关,上述指标分别为4.516(2.139~9.533)、4.516、1.636(0.606)。瑞舒伐他汀与阿尔茨海默型痴呆风险相关,上述指标分别为3.595(2.601~4.970)、3.592、1.742(1.274)。在阿托伐他汀可能引起的2种痴呆中,阿尔茨海默型痴呆更有可能发生,而在可能引起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的2种药物中,阿托伐他汀的风险更高。结论:阿托伐他汀与阿尔茨海默型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相关,瑞舒伐他汀与阿尔茨海默型痴呆风险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阿尔茨海默型痴呆 血管性痴呆 FAERS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芷-川芎药通过脑肠轴途径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探究
19
作者 李健 刘明 +2 位作者 刘杨 邓颖 杨欣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53-1858,共6页
目的:观察白芷-川芎通过脑肠轴途径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探讨白芷-川芎对V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60只SPF级SD大鼠,选取12只作为对照组,其他构建VD模型,共36只大鼠建模成功,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白芷-川芎组,... 目的:观察白芷-川芎通过脑肠轴途径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探讨白芷-川芎对V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60只SPF级SD大鼠,选取12只作为对照组,其他构建VD模型,共36只大鼠建模成功,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白芷-川芎组,每组12只。观察各组大鼠病理组织学、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血管新生、脑肠肽指标、免疫及炎症指标、SIRT1/FOXO3A通路mRNA、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游泳总路程、穿越平台时间增加,穿越平台数减少,ET-1、NO、iNOS、CD8^(+)T、TNF-α、IL-1β、IL-8表达、FOXO3A mRNA、蛋白表达升高,VEGF、MTL、GAS、VIP、CD4^(+)T/CD8^(+)T、CD4^(+)T表达、SIRT1 mRNA、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组、白芷-川芎组游泳总路程、穿越平台时间减少,穿越平台数增加,ET-1、NO、iNOS、CD8^(+)T、TNF-α、IL-1β、IL-8表达、FOXO3A mRNA、蛋白表达降低,VEGF、MTL、GAS、VIP、CD4^(+)T/CD8^(+)T、CD4^(+)T表达、SIRT1 mRNA、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阳性药物组相比,白芷-川芎组游泳总路程、穿越平台时间减少,穿越平台数增加,ET-1、NO、iNOS、CD8^(+)T、TNF-α、IL-1β、IL-8表达、FOXO3A mRNA、蛋白表达降低,VEGF、MTL、GAS、VIP、CD4^(+)T/CD8^(+)T、CD4^(+)T表达、SIRT1 mRNA、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白芷-川芎可调控脑肠轴途径,促进脑肠肽指标表达,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保护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白芷-川芎 脑肠轴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rf2/HO-1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探讨天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
20
作者 廖玲 郑文 +4 位作者 张元亚 黄晨 刘娜 杨丽华 余鸿博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5-821,827,共8页
目的:探究天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神经炎症的抑制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VD)、天智颗粒低剂量组(TZG-L)、天智颗粒高剂量组(TZG-H),每组15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闭塞构建VD大鼠模型,Sham组不结扎。TZ... 目的:探究天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神经炎症的抑制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VD)、天智颗粒低剂量组(TZG-L)、天智颗粒高剂量组(TZG-H),每组15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闭塞构建VD大鼠模型,Sham组不结扎。TZG-L组、TZG-H组每天灌胃天智颗粒5 g/kg、20 g/kg,Sham组、VD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持续8周。Y电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能力;尼氏染色、FJC染色检测神经元损伤;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颞叶皮层组织Bcl-2、Bax、Caspase-3、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TNF-α、Iba-1、GFAP、MPO、Nrf2、HO-1蛋白水平。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谷氨酸组(Glutamate)、TZG-L组和TZG-H组。采用谷氨酸(20μmol/L)构建神经元损伤模型,TZG-L组、TZG-H组加入天智颗粒1 mg/ml、4 mg/ml。各组细胞孵育48 h,CCK8法和TUNEL染色检测细胞活性及凋亡;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Bcl-2、Bax、Caspase-3、Nrf2、HO-1蛋白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VD组大鼠认知能力降低,神经元TUNEL阳性细胞比例增加,Bcl-2水平降低,Bax、Caspase-3、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TNF-α、Iba-1、GFAP、MPO、Nrf2、HO-1水平升高(均P<0.05)。与VD组相比,TZG-L组、TZG-H组大鼠认知能力升高,神经元TUNEL阳性细胞比例减少,Bcl-2、Nrf2、HO-1水平升高,Bax、Caspase-3、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TNF-α、GFAP、Iba-1、MPO水平降低(均P<0.05)。Control组神经元形态正常;与Control组相比,Glutamate组神经元细胞变形,神经元活性降低,凋亡率升高,Bcl-2水平降低,Bax、Caspase-3、Nrf2、HO-1水平升高(均P<0.05)。与Glutamate组相比,TZG-L组、TZG-H组细胞损伤减轻,神经元活性升高,凋亡率减少,Bcl-2、Nrf2、HO-1水平升高,Bax、Caspase-3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天智颗粒能够抑制VD大鼠神经元凋亡和NLRP3炎症小体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改善VD神经炎症,可能通过激活神经元中Nrf2/HO-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智颗粒 血管性痴呆 神经炎症 Nrf2/HO-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