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水沙通量时空变化及河床冲淤分布特征
1
作者 郭率 刘鑫 +1 位作者 周美蓉 关见朝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三峡及上游水库群运用后长江中游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河床持续冲刷调整,因此有必要研究干支流水沙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河床冲淤分布特点。基于干支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水沙资料与平滩河槽冲淤量数据,详细分析了长江中游及各子河段水沙... 三峡及上游水库群运用后长江中游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河床持续冲刷调整,因此有必要研究干支流水沙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河床冲淤分布特点。基于干支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水沙资料与平滩河槽冲淤量数据,详细分析了长江中游及各子河段水沙通量及冲淤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来看,三峡工程运用后中游干流年径流量变化不大,输沙量减少68%~92%。径流年内均呈汛期减小,枯水期增大的规律。除仙桃站年径流量和湖口站年输沙量增大外,其余支流和通江湖泊的水量和沙量均减小;(2)从空间尺度来看,径流量沿程变化未发生显著调整,但输沙量由三峡工程运用前的沿程减小调整为沿程增加,且泥沙来源由三峡工程运用前的上游输入为主(占比约为120%)调整为运用后的河床冲刷补给为主(占比为53%);(3)2002-2020年长江中游干流平滩河槽累计冲刷26.3亿m^(3),约占中下游总冲刷量的54%,尤以荆江段冲刷幅度最大(占比为47%),且冲刷重心由宜枝段向汉湖段移动;(4)建立了分河段累计冲淤量与对应控制站前5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函数关系,决定系数(R2)均高于0.8,定量反映了坝下游河床纵向调整对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响应关系,可用于定量估算不同水沙条件下各河段的河床冲淤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水沙通量 河床冲淤 时空变化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
2
作者 张海霞 刘孝盈 +1 位作者 杨明 张治昊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9,共5页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1968年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1986年龙羊峡水库蓄水运用,都对进入内蒙古河段的水沙过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来水来沙减少,洪峰流量削减,洪水发生概率降低。与1...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1968年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1986年龙羊峡水库蓄水运用,都对进入内蒙古河段的水沙过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来水来沙减少,洪峰流量削减,洪水发生概率降低。与1968年以前相比,1968年以后,内蒙古河段淤积减轻,1986年以后,内蒙古河段淤积加重。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和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表明,汛期来水量小,来沙系数大,流量过程参数小,水沙过程不利于输沙,河段汛期容易淤积;汛期来水量大,来沙系数小,流量过程参数大,水沙过程有利于输沙,河段汛期淤积减轻甚至转换为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内蒙古河段 水沙过程 冲淤演变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水沙与氮磷输移过程及滞留效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葛士林 黄国鲜 +4 位作者 任倩慧 王志超 许新发 徐晨辉 徐力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6-358,共13页
为了开展鄱阳湖水沙、氮磷输移过程及滞留变化的研究,收集了鄱阳湖“五河”七口水文站1958-2021年的径流量和悬沙浓度数据、1965-2020年鄱阳湖湖口入江水道地形数据、2003-2021年水质监测数据以及1973-2018年湖区围垦遥感解译等数据,采... 为了开展鄱阳湖水沙、氮磷输移过程及滞留变化的研究,收集了鄱阳湖“五河”七口水文站1958-2021年的径流量和悬沙浓度数据、1965-2020年鄱阳湖湖口入江水道地形数据、2003-2021年水质监测数据以及1973-2018年湖区围垦遥感解译等数据,采用统计、对比、双累计曲线及质量守恒法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五河”入湖沙量变化趋势、鄱阳湖入江水道地形变化以及鄱阳湖TN、TP滞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从20世纪90年代起“五河”入湖总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②鄱阳湖出口河段河床于2000-2010年期间在深度10.0~12.0m中滩河床发生了强烈下切和横向展宽,2010-2020年下切显著减缓,中滩河床还存在横向展宽的可能.③出入湖TN、TP通量与出入湖泥沙通量成正比.④鄱阳湖2003-2021年逐年TN、TP滞留率显著降低.研究显示:鄱阳湖“五河”流域各大中型梯级水库的建设使得鄱阳湖湖区多年来沙量显著降低,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及闸坝体系在2000年后水土流失韧性增强;但湖区采砂挖沙和航道整治等使得鄱阳湖出口河段河床显著下切;采砂挖沙活动导致鄱阳湖湖盆沉积物受到扰动,使得沉积物中的氮磷被释放出来,增加了出湖TN、TP通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鄱阳湖TN、TP滞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鄱阳湖 水沙过程 湖盆演变 滞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泥沙异重流稳定性与衰减过程的床面淤积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温志超 石林平 +1 位作者 黄哲 白玉川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0,32,共9页
泥沙异重流在稳定分层和不断衰减的过程中,伴随着床面淤积特征的变化。通过水槽试验观测异重流“稳定-衰减”过程,结合异重分层流运动理论模型,探究该过程对床面淤积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异重流层密度或厚度,形成稳定分层形态... 泥沙异重流在稳定分层和不断衰减的过程中,伴随着床面淤积特征的变化。通过水槽试验观测异重流“稳定-衰减”过程,结合异重分层流运动理论模型,探究该过程对床面淤积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异重流层密度或厚度,形成稳定分层形态的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延长了分层形态的维持时间;计算得到的临界雷诺数与扰动波数虚部相应增加,分层形态稳定性得以增强。异重流的稳定行进对于减小床面淤积具有重要作用,试验中临界雷诺数增加568~820,平均淤积厚度降低了42%~46%。因此,提高异重流稳定性并延缓衰减速率,有助于提高输沙率,可以达到减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异重流 分层流稳定性 扰动增长率 衰减过程 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变化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韩小军 卢书慧 +3 位作者 史红玲 刘裕 张海霞 张治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1-367,共7页
平滩流量是表征河道排洪输沙能力的重要指标,开展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变化机理的研究对于治理黄河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汛期水沙过程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宁蒙... 平滩流量是表征河道排洪输沙能力的重要指标,开展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变化机理的研究对于治理黄河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汛期水沙过程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宁蒙河段沿程六站平滩流量由1960年代中期的3600~5800 m^(3)/s减小到目前的1900~4000 m^(3)/s。2000年前宁蒙河段三湖河口平滩流量与汛期水沙过程关系点群与2000年后两者关系点群存在明显分区,说明2000年后宁蒙河段河床演变机理发生了变化,遵循不同规律。建立的宁蒙河段三湖河口平滩流量与汛期水沙过程的定量关系式表明,宁蒙河段平滩流量随着汛期平均水量的减小(增大)而减小(增大),随着汛期平均来沙系数的减小(增大)而增大(减小),随着汛期水流过程参数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宁蒙河段 平滩流量 水沙过程 河床演变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素对含沙水流流体变异特性影响
6
作者 张元元 高建恩 +3 位作者 李文证 高哲 王照润 王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0,39,共10页
[目的]为探明磷素对含沙水流流体变异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双竖管流变仪,研究了磷素对不同浓度含沙水流流体类型、流变参数及流体发生变异的临界阈值的影响。[结果](1)磷素浓度、泥沙浓度及泥沙理化性质是影响含沙水流发生流体变... [目的]为探明磷素对含沙水流流体变异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双竖管流变仪,研究了磷素对不同浓度含沙水流流体类型、流变参数及流体发生变异的临界阈值的影响。[结果](1)磷素浓度、泥沙浓度及泥沙理化性质是影响含沙水流发生流体变异的主要因素。在25℃下,过磷酸钙浓度每增加0.1 g/cm^(3),黏滞系数和宾汉极限剪切力分别增加0.48~1.47 mPa·s和3.49~6.84 N/m^(2)。(2)随着磷素和泥沙含量的增大,含磷素的含沙水流由牛顿流体变异为宾汉流体。构建并验证了磷-泥沙水流黏滞系数和宾汉极限剪切力等流变参数的计算模型。(3)给出了磷-泥沙水流流体变异的临界浓度阈值。当磷素浓度从0增加至0.45 g/cm^(3)时,含沙水流的流体变异临界浓度阈值降低49%,说明磷素的存在加速了含沙水流的流体变异。[结论]磷素的增加使得侵蚀水流更容易由牛顿流体变异为宾汉流体,从而影响侵蚀流内部的能量耗散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侵蚀污染水流的输移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变异 流变模型 非牛顿流体 磷素污染 含沙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泥石流输沙年际变率的旋回性研究──以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为例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裕宜 李昌志 洪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99-104,共6页
应用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输沙时序资料,重构了高频率暴雨泥石流输沙年际变率的旋回现象,即周期性,并分析了其周期性变化的成因,为暴雨泥石流灾害的预测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 泥石流 输沙量 年际变率 旋回性 暴雨 周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水沙过程变异及其对河口海岸造陆的影响 被引量:65
8
作者 张治昊 胡春宏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6-341,共6页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海岸造陆与水沙过程变异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陆域来水来沙是海岸造陆的基础,来水来沙越大,造陆面积越大,水沙过程变异后,由于水沙的急剧减少,黄河口海岸造陆速度减缓,典型岸段严...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海岸造陆与水沙过程变异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陆域来水来沙是海岸造陆的基础,来水来沙越大,造陆面积越大,水沙过程变异后,由于水沙的急剧减少,黄河口海岸造陆速度减缓,典型岸段严重蚀退造陆面积也大幅减小;尾闾河道萎缩对海岸造陆影响较大,萎缩越严重,越不利于海岸的造陆发育。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黄河口海岸造陆水沙临界综合关系式,可供科学调控来水来沙实施黄河口海岸防护过程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水沙过程变异 海岸造陆 演变 海岸蚀退 水沙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紊流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柴朝晖 杨国录 +1 位作者 王茜 余明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8-814,共7页
以分形聚集生长模型为基础,通过三维模拟泥沙颗粒在布朗运动、重力沉降和紊流作用下的碰撞、粘结和破碎过程,探讨了紊流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速度、絮团平均粒径及分形维数的时空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紊流作用下,泥沙絮凝及絮团平均粒径... 以分形聚集生长模型为基础,通过三维模拟泥沙颗粒在布朗运动、重力沉降和紊流作用下的碰撞、粘结和破碎过程,探讨了紊流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速度、絮团平均粒径及分形维数的时空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紊流作用下,泥沙絮凝及絮团平均粒径的变化可分为加速段、等速段和减速段,絮凝等速段的作用时间及粒径等速增长段的速度均随紊动强度呈先增后减的规律,且中部区域的絮凝速度和絮团平均粒径较小;泥沙絮团分形维数随水流紊动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大,最终趋于稳定,随时间呈先减后增的规律。模拟空间下部区域分形维数最大,上部次之,中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细颗粒泥沙 絮凝 紊流 雷诺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运行对黄河三角洲水沙变化规律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9
10
作者 姚前前 李新举 +3 位作者 王梅 王雪峰 高国勇 刘永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62,共6页
采用统计资料分析与实践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对利津水文站水沙数据进行一系列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小浪底对水沙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小浪底调水调沙作用改变了水沙的年内分布,汛期始期提前至6月,结束期延长至11月,汛期与非汛期间... 采用统计资料分析与实践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对利津水文站水沙数据进行一系列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小浪底对水沙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小浪底调水调沙作用改变了水沙的年内分布,汛期始期提前至6月,结束期延长至11月,汛期与非汛期间的差异变小,水沙量年内分布趋于均匀,但总体上年水沙量较天然条件下分别偏少27.4%,72.1%;小浪底通过调节水沙配置,使水沙比和来沙系数趋于正常化和合理化(0.01t/m3,0.01kg.s/m6),水沙搭配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对黄河三角洲(黄三角)河口沙嘴和海岸动态平衡的保持意义重大;小浪底使黄河三角洲全年保持一定的流量和3 000~4 000m3/s的洪峰量,有效遏制了断流的发生,并且使泥沙组成明显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 黄河三角洲 水沙变化规律 调水调沙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水沙时空变化的定量评估 被引量:36
11
作者 班璇 姜刘志 +3 位作者 曾小辉 杜耘 肖飞 凌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0-657,共8页
定量评价三峡蓄水后长江中游流域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为长江中游生态保护和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变化范围法分析了长江干流5个水文站的流量、含沙量日均数据,定量评估了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中游水沙变化度最大的江段和水文... 定量评价三峡蓄水后长江中游流域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为长江中游生态保护和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变化范围法分析了长江干流5个水文站的流量、含沙量日均数据,定量评估了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中游水沙变化度最大的江段和水文指标类别,及其对应的生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后,下游河道含沙量的变化度远大于流量,除城陵矶站外,含沙量较蓄水前有了大幅度下降,宜昌站的含沙量下降幅度达到了一个数量级,洞庭湖对长江干流含沙量有明显的调蓄作用。流量的变化度随着与大坝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在7~11月流量下降幅度明显。这些水文节律的变化将影响下游鱼类产卵栖息地以及滞洪区水生生物与周边植被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范围法 三峡蓄水 水沙时空变化 水文特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进出库水沙特性及径流量时间序列变化周期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同宦 蔺秋生 姚仕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3,共6页
选取长江上游干、支流主要水文站为代表站,根据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对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对比分析各站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年均含沙量等水沙特征值的变化特性。另外,运用小波分析的多分辨率功... 选取长江上游干、支流主要水文站为代表站,根据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对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对比分析各站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年均含沙量等水沙特征值的变化特性。另外,运用小波分析的多分辨率功能,对朱沱、寸滩和宜昌站1950~2008年年径流量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入库水量与多年平均值比变化不大,但来沙量明显偏少;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内,长江上游干流河段年径流量时间序列比较一致地以12年为主周期进行丰、枯变化,目前,长江上游来水仍处于相对偏枯的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水沙变化特性 时间序列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沟侵蚀动力过程输沙能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42
13
作者 雷廷武 张晴雯 +1 位作者 赵军 唐泽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6-482,共7页
细沟水流的输沙能力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土壤侵蚀预报和土壤侵蚀过程模拟尤为重要。在不考虑土壤团粒结构条件下,根据集中稳定水流条件下侵蚀产沙随沟长增加而增加并将最终趋近于水流输沙能力的事实,提出了通过改变沟长来量... 细沟水流的输沙能力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土壤侵蚀预报和土壤侵蚀过程模拟尤为重要。在不考虑土壤团粒结构条件下,根据集中稳定水流条件下侵蚀产沙随沟长增加而增加并将最终趋近于水流输沙能力的事实,提出了通过改变沟长来量测水流输沙能力的实验室水槽测量方法。相应地提出了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水流输沙能力的函数表达式。用一种粉粘(黄土)土壤,进行了一系列(405次)室内水槽摹拟试验。采用五种坡度(5°,10°,15°,20°,25°)、三个流量(2,4,8 L min-1)的细沟侵蚀产沙数据,分析了输沙能力与沟坡、入流量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侵蚀 动力过程 输沙能力 试验研究 集中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河岸变形的三维水沙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假冬冬 邵学军 +1 位作者 王虹 周刚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1-317,共7页
将粘性河岸崩塌模拟力学方法与水沙模型相结合,构建了考虑河岸变形的三维数值模型。基于非正交网格,采用局部网格可动技术处理由河岸崩塌引起的河道摆动过程。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方程进行离散,采用与动量插值技术相结合的SIMPLEC算法... 将粘性河岸崩塌模拟力学方法与水沙模型相结合,构建了考虑河岸变形的三维数值模型。基于非正交网格,采用局部网格可动技术处理由河岸崩塌引起的河道摆动过程。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方程进行离散,采用与动量插值技术相结合的SIMPLEC算法进行模型求解。通过弯道发展过程的计算表明,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出河道的复杂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崩塌 三维模型 水沙数值模拟 河床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干旱区河流地貌演变——以塔里木河为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余国安 李志威 +1 位作者 黄河清 刘晓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全球范围内干旱区河流正日益受到高强度人类活动的扰动,但较少研究报道这种扰动对河流地貌过程的影响。采用历史文献、水文数据和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国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简称塔河)的河流地貌变化过程。... 全球范围内干旱区河流正日益受到高强度人类活动的扰动,但较少研究报道这种扰动对河流地貌过程的影响。采用历史文献、水文数据和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国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简称塔河)的河流地貌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塔河流域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日趋上升,对河流水沙过程和地貌形态等影响显著。近50年来,塔河干流低流量过程发生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中、高流量过程则呈降低趋势,河道径流和输沙量减少显著。塔河干流上游现为游荡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且总体处于淤积抬升状态,但河道平均河宽呈减小趋势,可能是因为塔河两岸冲积平原的开垦和河岸加固。塔河中游弯曲河道蜿蜒系数在近几十年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明显低于废弃古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过程 河流地貌 人类活动 干旱区河流 塔里木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长江芦家河浅滩段演变特性的新认识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立 谢葆玲 +1 位作者 崔承章 赵云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1-246,共6页
根据实测资料 ,分析了长江芦家河浅滩段退水过程中沙泓冲刷流量 (Q=10 0 0 0~ 2 50 0 0m3 / s)的持续时间与当年航道发生青黄不接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 ,利用计算资料 ,分析了三峡建库以后来水来沙过程的改变对沙泓冲淤演变的影... 根据实测资料 ,分析了长江芦家河浅滩段退水过程中沙泓冲刷流量 (Q=10 0 0 0~ 2 50 0 0m3 / s)的持续时间与当年航道发生青黄不接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 ,利用计算资料 ,分析了三峡建库以后来水来沙过程的改变对沙泓冲淤演变的影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滩 来水来沙 冲淤演变 航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黄河下游滩区治理方向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田勇 孙一 +1 位作者 李勇 马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20,35,共6页
黄河下游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黄河防洪安全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滩区治理面临的核心问题。滩区治理方向长期悬而难决,主要面临4方面挑战,在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各种挑战及其解决思路,包括:通过流域系统治理以应对水... 黄河下游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黄河防洪安全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滩区治理面临的核心问题。滩区治理方向长期悬而难决,主要面临4方面挑战,在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各种挑战及其解决思路,包括:通过流域系统治理以应对水沙变化不确定性,解除下游河道长期泥沙淤积风险;通过对含沙洪水与非含沙洪水进行精准分类,解决大洪水对宽河与高效输沙对窄河需求各异的难题,使得下游河道"宽"与"窄"相得益彰;通过对河势控制薄弱河段加强治理,解决"二级悬河"形势依然严峻和游荡型河道河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短板问题;通过走人水和谐的滩区治理道路,解决滩区人水争地长期矛盾的困局。针对人民不断提高的治河需求,综合考虑防洪减淤情势及保障能力,提出了下游实施"一河两道"建设战略的建议,即在维持下游河道现状"一条宽河"前提下,全面加强"高效行洪输沙通道"和"美丽生态文化廊道"建设,让河槽行洪和滩区发展环境得到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滩区治理 水沙变化 行洪输沙 生态环境 "一河两道"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水道水沙特性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曹民雄 高正荣 胡金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34-36,共3页
从实测资料出发,结合水流数值计算成果,对长江口北支水道的水流、泥沙和含盐度等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北支水道的水沙特性,并分析了水沙变化与河床变化的相互关系。北支水道在1958年南通河段河势控制后,径流分流比逐年下降,并渐趋稳定于3... 从实测资料出发,结合水流数值计算成果,对长江口北支水道的水流、泥沙和含盐度等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北支水道的水沙特性,并分析了水沙变化与河床变化的相互关系。北支水道在1958年南通河段河势控制后,径流分流比逐年下降,并渐趋稳定于3%左右。北支水道受径流影响越来越小,主要受潮流作用。随着水沙特性的逐年变化,北支水道0m以下槽蓄容量逐年减小,并渐趋稳定,北支上段为逐年淤积最快的区域。由此反过来影响了水沙条件的进一步变化,使北支上段平均潮差增加,北支的会潮点由崇头附近下移至青龙港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河床变化 水沙特性 长江口北支水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估算细沟含沙水流剥蚀率的改进方法 被引量:12
19
作者 赵宇 陈晓燕 +1 位作者 米宏星 莫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74-181,共8页
为了得到更接近实际的细沟侵蚀模拟数据,改进了前人研究细沟含沙水流剥蚀率的方法。选取黄土高原的典型土壤(安塞黄绵土),采用12 m长土槽在5个坡度(5°,10°,15°,20°,25°)和3个流量(2、4、8 L/min)条件下进行细... 为了得到更接近实际的细沟侵蚀模拟数据,改进了前人研究细沟含沙水流剥蚀率的方法。选取黄土高原的典型土壤(安塞黄绵土),采用12 m长土槽在5个坡度(5°,10°,15°,20°,25°)和3个流量(2、4、8 L/min)条件下进行细沟侵蚀过程模拟试验。估算各水力工况下沿细沟含沙水流剥蚀率,探究含沙量,沟长,坡度及流量对于剥蚀率的影响并验证该试验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剥蚀率随含沙量的增加呈线性递减,在陡坡(15°,20°,25°)上,随细沟长度的递增呈指数下降,该变化规律在陡坡和大流量下更为显著;并与前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相关系数为0.917,说明与前人结果吻合度高,验证了该研究试验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将为更好地描述黄土细沟侵蚀过程及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泥沙运移 剥蚀率 侵蚀细沟 侵蚀过程 含沙水流 土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调控对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姚前前 李新举 +3 位作者 于泓 王雪峰 高国勇 黄晓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92,180,共6页
通过天然水沙和调水调沙环境下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对比分析,探讨小浪底对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造陆面积与黄河来水来沙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小浪底的调控作用改善了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使黄河口迅速由蚀退状态转为淤积状态,沙嘴... 通过天然水沙和调水调沙环境下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对比分析,探讨小浪底对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造陆面积与黄河来水来沙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小浪底的调控作用改善了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使黄河口迅速由蚀退状态转为淤积状态,沙嘴以0.9km/a的速率迅速延伸,小浪底调控初期(2003-2006年)的造陆速率是天然水沙条件下(1977-1989年)的1.34倍,每1×108 t泥沙的沙嘴延伸长度则为2.9倍;为使黄河口朝良性方向发展,小浪底在运行中应控制利津站的水沙比在0.02t/m3左右,来沙系数稳定在0.01~0.015(kg·s)/m6,即至少保证径流量2×1010 m3,输沙量(3~4)×108 t,含沙量6.34~9.52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变化 调水调沙 水沙比 来沙系数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