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航空作动器的VL密封特性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欧阳小平 薛志全 +2 位作者 彭超 周清和 杨华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55-1761,共7页
为提高航空作动器的往复密封性能,对其新型密封结构进行特性分析.通过分析液压往复密封机理,指出接触压力分布对往复密封泄漏和摩擦的影响,并获得高性能密封的接触压力分布方法.对航空作动器新型密封VL密封结构进行仿真分析,获得4种流... 为提高航空作动器的往复密封性能,对其新型密封结构进行特性分析.通过分析液压往复密封机理,指出接触压力分布对往复密封泄漏和摩擦的影响,并获得高性能密封的接触压力分布方法.对航空作动器新型密封VL密封结构进行仿真分析,获得4种流体压力下的接触压力分布,以此揭示流体压力建立过程中密封结构与接触压力分布的变化关系,并指出VL密封对高压流体的密封适应性,以及其结构对产生不同接触压力分布的特殊性规律.将VL密封与O形密封和斯特封进行性能对比,分别计算摩擦力与泄漏量,证明VL密封具有密封性能好、可靠性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密封 往复密封 液压作动器 有限元方法 接触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润滑理论的航空作动器密封性能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欧阳小平 薛志全 +3 位作者 彭超 郭生荣 周清和 杨华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1-257,共7页
针对航空作动器不同压力、温度以及作动速度的工作环境,以Trelleborg公司Turcon VL密封为代表,利用混合润滑理论对其性能进行分析,揭示机载工况对航空作动器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基于混合润滑理论的宏观与微观多场耦合模型,包括:... 针对航空作动器不同压力、温度以及作动速度的工作环境,以Trelleborg公司Turcon VL密封为代表,利用混合润滑理论对其性能进行分析,揭示机载工况对航空作动器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基于混合润滑理论的宏观与微观多场耦合模型,包括:考虑空化及流动因子的Reynolds方程油膜模型、Greenwood-Williamson(G-W)的微观接触模型以及Fourier的传热模型。通过有限体积法求解,分析不同压力下宏观接触压力、微观接触压力以及油膜压力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随流体压力增大,泄漏量与摩擦力都近似线性增大;在25℃时无泄漏,而温度升高至135℃时产生少许泄漏;随作动速度增大,摩擦力减小但泄漏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作动器 vl密封 混合润滑模型 多场耦合 有限体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热蒸发法制备SiC纳米线及其结构表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吴玲玲 吴仁兵 +4 位作者 杨光义 陈建军 翟蕊 林晶 潘颐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5-488,533,共5页
采用简单热蒸发法使硅蒸气和碳纳米管反应生成了碳化硅纳米线.反应产物首先经X射线衍射(XRD)确定为3C-SiC.再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进行形貌和结构研究,发现3C-SiC纳米线部分呈直线六棱柱形状,大多为3C-SiC... 采用简单热蒸发法使硅蒸气和碳纳米管反应生成了碳化硅纳米线.反应产物首先经X射线衍射(XRD)确定为3C-SiC.再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进行形貌和结构研究,发现3C-SiC纳米线部分呈直线六棱柱形状,大多为3C-SiC单晶,其[111]方向与纳米线长度方向一致,间或有折线,弯曲和螺旋形.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提出3C-SiC纳米线形核生长的气液固(VLS)机制:硅蒸气(V)溶于碳纳米管端部残留金属催化剂液滴(L),与碳纳米管反应(S),生成3C-SiC晶核并沿碳纳米管长度方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单加热法 SIC纳米线 气-固-液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对燃气流压强周期性振荡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郜冶 罗振群 王革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6-91,共6页
本文对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中的燃气流周期性振荡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实验测量,对装置产生的响应特性也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
关键词 垂直发射 燃气振荡 装置振动 导弹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隙渐变纳米线的制备及其非线性光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汪雨 吴志瀚 谷付星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由于一般的半导体纳米材料只有单一带隙,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通过搭建气–液–固法生长纳米线的实验装置,引入金作为催化剂,并加入移动源,成功制备出单根带隙渐变的硫硒化镉纳米线。其成分从一端的纯硫化镉连续过渡到另一端的纯硒化镉,... 由于一般的半导体纳米材料只有单一带隙,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通过搭建气–液–固法生长纳米线的实验装置,引入金作为催化剂,并加入移动源,成功制备出单根带隙渐变的硫硒化镉纳米线。其成分从一端的纯硫化镉连续过渡到另一端的纯硒化镉,对应的带隙从2.44 e V渐变到1.74 e V。并使用波长为405 nm的激光照射该纳米线,得到它的荧光光谱图来证实其带隙呈渐变状态。利用波长为1 064 nm的激光,将其耦合进单根纳米线中,产生了532 nm的绿色倍频光和双光子荧光,这说明硫硒化镉纳米线具有二阶和三阶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纳米线 硫硒化镉 气–液–固法 非线性光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发射装置排导系统内燃气流运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利民 陈劲草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69-70,94,共3页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导弹在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中排导系统内的燃气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认为导弹垂直起飞过程中高速燃气射流可将外部冷空气引射入排导系统内。通过对排导系统内燃气射流的引射机理进行研究,对于利用燃气射流的引射功能...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导弹在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中排导系统内的燃气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认为导弹垂直起飞过程中高速燃气射流可将外部冷空气引射入排导系统内。通过对排导系统内燃气射流的引射机理进行研究,对于利用燃气射流的引射功能降低排导系统内的温度,改善导弹发射的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发射 燃气射流 数值计算 热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