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氮水平下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叶片光合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1
作者 吴晓磊 刘俊明 +3 位作者 曹辉 付媛媛 黄超 高阳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8-627,共10页
为研究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调亏灌溉效应,于2021—2022年在黄淮海平原的河南省新乡县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N1(120 kg/hm^(2))、N2(240 kg/hm^(2))和N3(360 kg/hm^(2)),在拔节-抽穗期设置3个调亏水平:中度调亏(灌水量18 mm... 为研究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调亏灌溉效应,于2021—2022年在黄淮海平原的河南省新乡县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N1(120 kg/hm^(2))、N2(240 kg/hm^(2))和N3(360 kg/hm^(2)),在拔节-抽穗期设置3个调亏水平:中度调亏(灌水量18 mm,M)、轻度调亏(灌水量24 mm,L)和对照(灌水量30 mm,CK)。结果表明: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_(n))受到调亏和施氮水平的显著影响,复水后各处理P_(n)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补偿增长效应,补偿效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强,N3M、N3L处理表现出超级补偿效应,与复水前相比分别增长42.5%和32.4%。花期地上部干物质量、成熟期地上部营养器官干物质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成熟期地上部营养器官干物质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而轻度调亏能够促进花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干物质向籽粒方向转移,促进植株氮素、穗氮素积累,进而提高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运用Mintab 15.1软件建立冬小麦产量、WUE、NPFP与施氮量、灌水量的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出当施氮量为214.6 kg/hm^(2)、灌水量为166.6 mm时,冬小麦产量为10973.1 kg/hm^(2),WUE为2.7 kg/m^(3),NPFP为52 kg/kg,复合合意性最高为0.7,综合效益符合预期目标。因此,施氮量214.6 kg/hm^(2)结合拔节-抽穗期进行轻度水分调亏,能使冬小麦保持较高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可作为该地区适宜的冬小麦调亏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调亏灌溉 复水 净光合速率 补偿效应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崔振坤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N0)、150(N1)、180(N2)、210(N3)kg/hm^(2)4个施氮量。在2022—2024年2个小麦生长季,测定分析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转运、氮素营养指数、硝态氮残留量、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结果]1)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补灌至75%水平,协同施氮180 kg/hm^(2)(W2N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开花期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向作物可吸收形态转化。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W2N2处理显著减少6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降低土壤氮素淋溶风险。2)W2N2和W2N3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氮素营养指数,能够满足小麦氮素需求。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氮素营养指数、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W2N2处理能够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继续增加水氮投入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不同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二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籽粒产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313、0.485。4)W2N2处理具有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继续提高灌溉水平和施氮量,易造成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显著降低。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较于W2N2处理,W2N3、W3N2和W3N3处理氮肥农学效率2年平均值降低13.02%~26.34%,氮肥利用率降低9.77%~23.64%,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2.88%~38.10%。[结论]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75%,协同施氮180 kg/hm^(2)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营养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氮素营养指数,是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优水氮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运筹 测墒补灌 土壤酶活性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禾豆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付浩川 李成 +7 位作者 李贺男 张浩磊 温家宣 方妍欣 李想 李锦朝 董勤各 冯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0-209,共10页
于2023年4—10月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高粱大豆间作(BS)、玉米单作(M)、高粱单作(B)、大豆单作(S)共5个处理,测定玉米、高粱、大豆的产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分析作物产量变化、土地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 于2023年4—10月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高粱大豆间作(BS)、玉米单作(M)、高粱单作(B)、大豆单作(S)共5个处理,测定玉米、高粱、大豆的产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分析作物产量变化、土地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探究不同禾豆间作模式种间竞争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同等面积上MS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较M处理显著降低21.53%,BS处理的高粱籽粒产量较B处理降低7.17%;与S处理相比,MS、BS处理的大豆籽粒产量分别显著降低53.65%、57.39%,间作高粱在产量上更具优势。(2)BS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和水分当量比(WER)比MS处理分别提高9.42%和7.75%;间作高粱更具土地和水分利用优势。间作体系的养分优势主要表现为氮积累量增加,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的氮积累量比玉米单作提高15.41%,高粱大豆间作体系的氮积累量比高粱单作提高14.32%;对于氮素吸收效率、籽粒氮利用效率、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间作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各项指标降低2.31%~21.52%,间作高粱与单作高粱相比各项指标降低3.00%~7.19%;高粱大豆间作更具氮素利用优势。(3)BS处理中高粱相对于大豆的种间竞争力(A_(p)=0.62)小于MS处理中玉米相对于大豆的种间竞争力(A_(p)=1.27);BS处理中相对拥挤系数(K_(p)=1.30)小于MS处理的相对拥挤系数(K_(p)=1.77);BS处理种间竞争相对和谐。综上可知,两种间作模式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作物氮素养分积累量,高粱大豆间作体系具有更高的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势,并且种间竞争相对和谐,更适合在陕北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粱 大豆 间作 产量 水氮利用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模式下大口黑鲈养殖水环境及氮磷收支研究
4
作者 金渝钦 孟顺龙 +4 位作者 徐慧敏 宋超 范立民 裘丽萍 李丹丹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为探究生物絮团模式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及氮磷收支情况,在300 L玻璃缸中进行实验,设置空白组(投喂基础饲料)和生物絮团组(外加葡萄糖维持系统C/N为15),每组设置3个平行,放养密度为20尾/缸,进行60 d的零换水养... 为探究生物絮团模式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及氮磷收支情况,在300 L玻璃缸中进行实验,设置空白组(投喂基础饲料)和生物絮团组(外加葡萄糖维持系统C/N为15),每组设置3个平行,放养密度为20尾/缸,进行60 d的零换水养殖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生物絮团模式下养殖系统水体中的NH_(4)^(+)-N、NO_(2)^(-)-N、NO_(3)^(-)-N、TN和TP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分别减少了57.07%、80.22%、30.50%、24.64%和31.47%。饲料是养殖系统氮、磷输入的主要方式,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氮总输入的(90.60±0.08)%、(87.16±0.19)%,占磷总输入的(96.08±0.19)%、(92.30±0.24)%。收获的大口黑鲈是养殖系统氮输出的主要方式,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氮总输入的(43.04±1.42)%、(44.17±1.53)%;而底泥累积是养殖系统磷输出的主要途径,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磷总输入的(75.92±0.47)%、(74.70±0.71)%。絮团组氮的绝对利用率和相对利用率分别为(44.17±1.53)%、(50.69±1.87)%,均高于空白组的(43.04±1.42)%、(47.51±1.60)%,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絮团组磷的绝对利用率和相对利用率分别为(17.41±0.14)%、(18.87±0.20)%,均显著高于空白组(13.06±0.36)%、(13.59±0.38)%(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模式养殖大口黑鲈能调节养殖水质,降低氮、磷累积,提高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对促进我国水产养殖健康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大口黑鲈 养殖水环境 氮磷收支 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肥料施用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乔月 胡诚 +3 位作者 郭卫红 邓超然 刘东海 张智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50-55,共6页
为了促进长江中下游中低产稻田产能提升,在湖北省当阳市开展生物炭基肥料大田试验,设置习惯施肥(T1)、生物炭基肥料+氮肥一次性施用(T2)、生物炭基肥料+氮肥分次施用(T3)、生物炭基肥料总养分是习惯施肥的90%+氮肥分次施用(T4)、生物炭... 为了促进长江中下游中低产稻田产能提升,在湖北省当阳市开展生物炭基肥料大田试验,设置习惯施肥(T1)、生物炭基肥料+氮肥一次性施用(T2)、生物炭基肥料+氮肥分次施用(T3)、生物炭基肥料总养分是习惯施肥的90%+氮肥分次施用(T4)、生物炭基肥料总养分是习惯施肥的80%+氮肥分次施用(T5)和不施肥对照(CK)6个处理,研究了生物炭基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处理比较,T2、T3处理均提高了水稻产量(5.15%~10.71%)、氮素吸收量(9.86%~19.73%)、氮肥农学利用率(20.63%~42.83%)、氮肥表观利用率(31.25%~39.81%)、磷素吸收量(7.98%~33.52%)、磷肥农学利用率(20.63%~42.86%)和磷肥表观利用率(19.16%~80.49%);与T1处理比较,T4处理提高了氮素吸收量(5.86%)、氮肥农学利用率(40.47%)、氮肥表观利用率(24.24%)、磷肥农学利用率(10.47%)、磷肥表观利用率(12.83%),T5处理降低了水稻产量(5.10%)、氮素吸收量(2.76%)和磷素吸收量(2.14%),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21.82%)和磷肥表观利用率(18.52%)。综上,在等养分条件下,T3处理(生物炭基肥料+氮肥分次施用)显著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产量;在生物炭基肥料减施10%条件下,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基肥料 水稻产量 减量施肥 氮素吸收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宽窄行种植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土壤氮残留的影响
6
作者 马尚英 夏婷婷 +7 位作者 韩鹏彬 张梦姣 毛应杰 王志强 辛泽毓 林同保 连延浩 任永哲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50,共13页
以矮抗58(AK58)和豫农908(YN90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120 kg/hm^(2)(N120)、180 kg/hm^(2)(N180)和240 kg/hm^(2)(N240)]和施氮方式[条施(R)和撒施(S)]对宽窄行(30 cm-15 cm-15 cm)种植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产... 以矮抗58(AK58)和豫农908(YN90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120 kg/hm^(2)(N120)、180 kg/hm^(2)(N180)和240 kg/hm^(2)(N240)]和施氮方式[条施(R)和撒施(S)]对宽窄行(30 cm-15 cm-15 cm)种植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两熟管理制度以及周年减氮高效绿色施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AK58和YN908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总体上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120、N180条件下,相较于S处理,R处理AK58和YN908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10.56%、5.96%和6.21%、5.25%,成熟期穗部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4.46%、7.41%和14.21%、9.94%,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显著提高10.11%、12.23%和11.87%、12.21%。AK58和YN908的氮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R处理较S处理提高AK58和YN908的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均在N180R处理时达到最大。AK58的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YN908的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R处理较S处理显著提高了AK58在N120、N180条件下和YN908在N120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10.83%、6.06%和15.59%,AK58籽粒产量在N180R处理时达到最大,YN908籽粒产量在N240R处理时达到最大。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R处理较S处理提高了冬小麦收获期宽行区(玉米待播区)表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其中,N180处理0~40 cm土层(玉米根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为55.95 kg/hm^(2),与后茬玉米苗期的氮素需求匹配度最好。综上,宽窄行种植模式下,施氮量180 kg/hm^(2)与条施结合是该区域冬小麦节氮稳产高效的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窄行种植 施氮量 施氮方式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土壤硝态氮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和施氮量对甘薯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7
作者 黄诗浩 张廷格 +5 位作者 秦明慧 宋朝玉 张树海 刘庆 房增国 李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0,118,共8页
甘薯虽属耐旱、耐瘠薄的作物,但在我国北方薯区,季节性干旱胁迫与氮肥不合理施用仍是制约甘薯产量的主要因素。本试验在人工控水条件下,设置3个灌溉量[正常水分供应、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对应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 甘薯虽属耐旱、耐瘠薄的作物,但在我国北方薯区,季节性干旱胁迫与氮肥不合理施用仍是制约甘薯产量的主要因素。本试验在人工控水条件下,设置3个灌溉量[正常水分供应、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对应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55±5)%、(40±5)%,记为W_(1)、W_(2)、W_(3)]和3个施氮量(60、120、180 kg/hm^(2),记为N_(1)、N_(2)、N_(3)),组合为9个处理,研究不同水、氮条件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叶片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甘薯块根干物质量、氮素累积量、单株结薯数、产量总体上均随着灌溉量的减少而明显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W_(3)条件下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轻度水分胁迫(W_(2))下,N_(2)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甘薯氮肥利用效率指标大多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施氮水平,表明适量施氮可以提高甘薯的抗旱性,对其主要生理过程和产量形成具有一定的补偿效应;中度水分胁迫(W_(3))下,甘薯各生理及产量指标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表明过量施氮肥会加重甘薯水分胁迫、降低抗旱性,同时会对产量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中的甘薯水、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水分胁迫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二系杂交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8
作者 郝小聪 侯起岭 +8 位作者 高建刚 岳洁茹 安春会 王长华 杨吉芳 白秀成 孙辉 赵昌平 张风廷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为给杂交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施氮量对二系杂交小麦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对小麦肥料氮吸收比例的影响,于2020—2021年以3个二系杂交小麦组合和1个常规品种作为材料,采... 为给杂交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施氮量对二系杂交小麦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对小麦肥料氮吸收比例的影响,于2020—2021年以3个二系杂交小麦组合和1个常规品种作为材料,采取裂区设计,氮素处理(15N标记尿素)为主区,品种为副区,设置N0、N120、N180、N240这4个施氮水平试验,分析测定了开花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下小麦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植株氮素吸收利用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施氮量、组合(品种)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与常规品种京冬17相比,京麦21、BH9613的平均产量分别增加10.47%,4.07%,主要原因是其穗数和穗粒数较高。氮肥施用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穗粒数,但降低了千粒质量。4个组合(品种)增施氮肥均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小麦各器官干物质量表现为茎秆>叶>穗,成熟期为籽粒>茎秆>颖壳+穗轴>叶。不同施氮量下组合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偏生产力平均值表现为:京麦21>BH9613>京冬17>BH3606,与产量趋势一致。4个组合(品种)的15N原子百分超、来自肥料氮含量及占比均表现为:籽粒>秸秆,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京冬17相比,3个杂交组合(品种)来自土壤氮的占比显著提高,从氮利用角度说明杂交小麦耐瘠薄性更强。综合分析,N240施氮量综合表现优于其他施氮量的表现,京麦21和BH9613这2个杂交组合(品种)的综合表现优于对照京冬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系杂交小麦 施氮量 干物质积累量 氮素分配利用 产量 15N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冬包蛋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9
作者 邢俊刚 谢小清 +5 位作者 李胜楠 薛丽华 章建新 蒋鹏程 杨浩 刘斌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4,共9页
为明确施氮对北疆冬包蛋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以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田间设置0 kg·hm^(-2)(N_(0))、75 kg·hm^(-2)(N_(1))、150 kg·hm^(-2)(N_(2))、225 kg·hm^(-2)(N_(3)... 为明确施氮对北疆冬包蛋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以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田间设置0 kg·hm^(-2)(N_(0))、75 kg·hm^(-2)(N_(1))、150 kg·hm^(-2)(N_(2))、225 kg·hm^(-2)(N_(3))和300 kg·hm^(-2)(N_(4))5个施氮水平,分析了施氮量对冬包蛋小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植株氮素积累、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增加小麦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天数,其中N_(3)和N_(4)处理最大叶面积指数(4.57~4.76和4.58~4.79)、总光合势(181.50~206.43和185.09~208.13 m^(2)·d·m^(-2))、最大干物质积累量(19903.28~21821.78和20519.38~22249.95 kg·hm^(-2))和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天数(26.2d~27.3和26.6~27.3 d)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且N_(3)、N_(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花前氮素转运量和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且均表现为叶>茎鞘>穗;土壤氮贡献率、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吸收效率以及氮素收获指数均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以N_(3)处理最大(60.52%~65.64%和6.35~12.48 kg·kg-1);N_(3)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较N_(0)处理增加21.27%~40.51%。在本试验条件下,北疆冬包蛋小麦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225 kg·hm^(-2)(拔节期150 kg·hm^(-2)+孕穗期7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冬小麦 极晚播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水肥次序与氮肥形态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10
作者 王可辉 廖安丽 +5 位作者 赵乐 李玲燕 李松坚 万雪洁 刘义国 师长海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6,共9页
本研究采用柱栽试验,设3种不同形态氮肥追施,分别为硝态氮肥(硝酸钠,N)、铵态氮肥(氯化铵,A)和酰胺态氮肥(尿素,U),将滴灌时施肥时间等分为前中后3个时段,设3种滴灌水肥次序:氮-水-水(NW)、水-氮-水(WN)、水-水-氮(WW),共9个处理组合,... 本研究采用柱栽试验,设3种不同形态氮肥追施,分别为硝态氮肥(硝酸钠,N)、铵态氮肥(氯化铵,A)和酰胺态氮肥(尿素,U),将滴灌时施肥时间等分为前中后3个时段,设3种滴灌水肥次序:氮-水-水(NW)、水-氮-水(WN)、水-水-氮(WW),共9个处理组合,研究氮肥形态、水肥次序及二者互作对冬小麦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酰胺态氮肥的WN处理0~20、20~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较高,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也较高,不同形态氮肥处理小麦产量均表现为U>N>A,同一形态氮肥下各水肥次序处理产量则表现为WN>WW>NW;追施酰胺态氮肥条件下WN处理千粒重分别较NW、WW显著高出11.9%、10.1%,产量分别显著高出3.9%、2.8%。追施酰胺态氮肥处理的氮素转运量显著高于追施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处理,平均高出28.6%和23.3%。追施酰胺态氮肥配合WN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较高。同一形态氮肥下,各水肥次序处理间旗叶的谷氨酰氨合成酶(GS)活性均无显著差异,而同一滴灌水肥次序下不同形态氮肥处理旗叶GS活性大小表现为U>A>N;追施硝态氮肥的3个滴灌追肥次序处理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显著高于追施铵态氮肥处理的。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尿素配合水-氮-水的滴灌水肥次序追肥,能够提高冬小麦千粒重及旗叶GS与NR活性,降低表观氮损失,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 水肥次序 氮肥形态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区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及氮磷利用率
11
作者 苏乐乐 王曌敏 +3 位作者 刘勇 朱军 仝宗永 秦燕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94-1805,共12页
肥料利用率是反映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关系的动态参数,也是衡量区域尺度上肥料施用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以高寒区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1꞉1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施肥处理,分别为单施氮肥(N)、单施磷... 肥料利用率是反映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关系的动态参数,也是衡量区域尺度上肥料施用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以高寒区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1꞉1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施肥处理,分别为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氮磷肥配施(NP)和不施肥(CK),测定分析混播草地植物干草产量、形态特征及氮磷含量和积累量,探讨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对草地生产力和化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混播草地中,N和NP处理促进燕麦生长发育,NP处理下燕麦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分蘖数和叶面积均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169.9%、20.1%、32.5%和57.2%;与CK相比,N和NP处理下箭筈豌豆生物量显著降低了70.1%和26.6%(P<0.05),分枝数显著增加了31.1%和51.1%,N处理下箭筈豌豆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降低了26.3%。2)施氮肥处理(N、NP)下混播草地燕麦、箭筈豌豆氮含量大于不施氮处理(CK、P),施磷肥处理(P、NP)下混播草地植物磷含量大于不施磷处理(CK、N)。3种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燕麦氮、磷积累量;N处理降低箭筈豌豆氮、磷积累量,P处理增加箭筈豌豆氮、磷积累量。3)氮磷配施提高混播草地植物的养分利用率,其中,氮磷肥配施处理下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表观利用率分别比单施氮肥和单施磷肥处理提高了63.5%、204.5%、133.7%和17.2%、59.1%、40.4%。因此,氮磷肥配施可以达到增加混播草地牧草产量、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草地 生物量 氮积累量 磷积累量 化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斜坡滴灌春小麦冠层结构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12
作者 王子健 李刘龙 +7 位作者 赵焰辉 徐林峰 邱治中 李召锋 雷钧杰 王笑 万文亮 姜东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6,共12页
【目的】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及其对春小麦冠层结构和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斜坡种植模式的节本高效生产提供水氮管理策略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新春4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TR6H和TR8H(一条滴灌带位于坡顶,分别供应6行和8行小麦水分,斜坡坡面斜度... 【目的】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及其对春小麦冠层结构和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斜坡种植模式的节本高效生产提供水氮管理策略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新春4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TR6H和TR8H(一条滴灌带位于坡顶,分别供应6行和8行小麦水分,斜坡坡面斜度为15度)2种模式;设置W_(3)、W_(2)和W_(1)(4500、4050和3600 m^(3)/hm^(2))3个灌水额度和N_(3)、N_(2)、N_(1)和N_(0)(300、270、240和0 kg/(N·hm^(2)))4个施氮量水平,其中W_(3)N_(3)为对照(常规水氮处理)。【结果】TR6H开花期的株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辐射率和光合速率均高于TR8H。株高和冠层光辐射截获的总体趋势表现为(W_(3)和W_(2))>W_(1),(N_(3)和N_(2))>N_(1)>N_(0)的趋势,而叶角则呈相反的趋势,低水低氮处理叶角越大。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总体趋势表现为W_(3)>W_(2)>W_(1)、N_(2)>N_(3)>N_(1)>N_(0)。相较于常规水氮处理(W_(3)N_(3)),TR6H和TR8H 2种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冠层光截获辐射率和光合速率,增幅分别为3.6%~4.9%和3.9%~10.2%。【结论】斜坡模式下合理的水氮耦合会优化冠层结构,通过保持较高的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获得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同时具有较高的株高和紧凑的株型保持了一定的漏光损失量。筛选出模式为TR6H,水氮处理为W_(3)N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斜坡滴灌 水氮耦合 冠层结构 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氮利用的影响
13
作者 随奇奇 尹亚丽 +5 位作者 赵文 董怡玲 宋江琴 火久艳 郑文贤 李世雄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为探究春季(3—6月)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氮转化速率和氮利用的影响,以祁连山区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牦牛和藏系羊交替放牧方法,调查分析了禁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极重度放牧(SG)5个放牧强度下高寒... 为探究春季(3—6月)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氮转化速率和氮利用的影响,以祁连山区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牦牛和藏系羊交替放牧方法,调查分析了禁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极重度放牧(SG)5个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氮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均呈降低趋势,地下生物量、土壤容重、紧实度和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全氮和铵态氮含量均在LG处理下最高,硝态氮整体呈下降趋势;不同放牧强度土壤净氮矿化速率、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在LG处理下最高;土壤氮利用与植被特征和土壤性状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因子是氮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熵权-TOPSIS排序结果:土壤氮利用从高到低依次是LG>MG>HG>CK>SG。综上所述,在高寒草甸春季草场轻度放牧处理下土壤氮利用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放牧 放牧强度 转化速率 土壤氮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处理对超晚播冬麦生长、水氮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14
作者 聂凌帆 张金汕 +7 位作者 田文强 孙刚刚 王泓懿 张君 张强斌 郭飞 吴利 石书兵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4-592,共9页
【目的】探究新疆北疆超晚播小麦最适水肥配比,为农业生产中提高超晚播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率提供参考。【方法】以当地主栽新冬18号为供试材料,设3个灌水处理W_(1)(2750m^(3)/hm^(3))、W_(2)(3750m^(3)/hm^(3))、W_(3)(4750m^(3)/hm^(3)... 【目的】探究新疆北疆超晚播小麦最适水肥配比,为农业生产中提高超晚播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率提供参考。【方法】以当地主栽新冬18号为供试材料,设3个灌水处理W_(1)(2750m^(3)/hm^(3))、W_(2)(3750m^(3)/hm^(3))、W_(3)(4750m^(3)/hm^(3)),4个施氮肥量(尿素)处理N_(0)(0 kg/hm^(3))、N_(1)(180 kg/hm^(3))、N_(2)(360 kg/hm^(3))、N_(3)(5400 kg/hm^(3)),分析不同水氮运筹对小麦生长、水氮利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增加灌水量和施氮量,有利于小麦株高及叶面积指数增大,与W_(1)N_(0)相比,W_(2)N_(2)成熟期株高显著增高13.22 cm,孕穗期叶面积指数显著增高3.92 m^(2)/m^(2);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灌浆呈先快后慢的增长趋势,W_(2)N_(2)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W_(2)N_(2)基础上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小麦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且产量也同时降低,进而导致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在W_(2)N_(2)处理下,水分利用率较W_(3)N_(3)高20.71%,氮肥农学利用率高64.14%;穗粒数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_(2)显著高于N_(0)、N_(1)处理,千粒重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W_(3)处理显著高于W_(1)处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W_(3)N_(0)达到最大。W_(2)N_(2)(9743.01 kg/hm^(2))产量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结论】超晚播小麦灌水量在3750 m^(3)/hm^(2)追施尿素含量在360 kg/hm^(2)时冬小麦干物质、水氮利用效率及产量最佳,是产量和效益兼优的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晚播冬麦 生长 水氮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密度和施氮对河西地区饲用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15
作者 李阳 石薇 +2 位作者 常生华 张程 贾倩民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0-146,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河西地区饲用玉米的适宜灌溉水平、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研究设置3个灌溉水平(W1:2 000 m^(3)/hm^(2)、W2:4 000 m^(3)/hm^(2)、W3:6 000 m^(3)/hm^(2)),每个灌溉水平下分别设置3个种植密度(D1:6.75万株/hm^(2)、D2:8.25万... 试验旨在探究河西地区饲用玉米的适宜灌溉水平、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研究设置3个灌溉水平(W1:2 000 m^(3)/hm^(2)、W2:4 000 m^(3)/hm^(2)、W3:6 000 m^(3)/hm^(2)),每个灌溉水平下分别设置3个种植密度(D1:6.75万株/hm^(2)、D2:8.25万株/hm^(2)、D3:9.75万株/hm^(2)),每个种植密度下分别设置3个施氮水平(N1: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测定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结果显示,灌水、密度和施氮对饲用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双因素和三因素间的互作效应对饲用玉米的株高和氮肥农学效率(NAE)具有显著影响(P<0.05),灌水与密度的交互作用对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氮肥偏生产力(NPFP)和氮肥利用效率(NUE)具有显著影响(P<0.05),灌水与施氮的交互作用对干草产量和NPFP具有显著影响(P<0.05),密度与施氮的交互作用对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NPFP具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W2D2N2处理的籽粒产量、干草产量、氮吸收量、NAE和NUE最高,且WUE较高,是一种适宜河西地区饲用玉米的综合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量 种植密度 施氮量 农艺性状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控释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品质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6
作者 韩笑 刘旭杰 +6 位作者 石吕 张晋 单海勇 石晓旭 严旖旎 刘建 薛亚光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探究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南粳9108和南粳5055为材料,等行距移栽下设置2种氮肥处理模式,即不施氮(T1)和当地习惯施氮量(速效氮肥,T2),在麦秸行间集覆还田宽窄... 为探究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南粳9108和南粳5055为材料,等行距移栽下设置2种氮肥处理模式,即不施氮(T1)和当地习惯施氮量(速效氮肥,T2),在麦秸行间集覆还田宽窄行移栽下设置4种施肥模式,即当地习惯施氮量(速效氮肥,T3)、减氮1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4)、减氮2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5)、减氮3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6)。结果表明,宽窄行移栽较等行距移栽提高水稻产量,两个品种平均增产3.30%。相同移栽方式下,减氮10%会使两个品种水稻的有效穗数显著(P<0.05)降低,但仍能维持较高的产量;减氮20%~30%条件下,水稻产量能够稳定在江苏省内平均单产水平。减氮10%~20%能够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南粳9108和南粳5055分别在减氮30%和减氮10%~20%处理下有最高的食味值。氮肥减量下,两个品种水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均有所提高,南粳9108和南粳5055分别在减氮20%和减氮10%处理下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综上,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控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并减少10%~20%的施氮量能够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和较优的稻米品质,同时实现减氮稳产和提质增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行间集覆还田 氮肥减施 水稻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肥氮素类型对再生稻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海维 顾欣怡 +4 位作者 陈明帅 李福康 施玥丞 杨挺 姜硕琛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7-398,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基肥氮素类型对再生稻模式下水稻根功能、光合作用能力、氮代谢酶活性、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江汉平原再生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2021年在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农场开展大田试验。试... 【目的】研究不同基肥氮素类型对再生稻模式下水稻根功能、光合作用能力、氮代谢酶活性、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江汉平原再生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2021年在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农场开展大田试验。试验设有4种基肥处理:未施氮肥(N0)、常规尿素(CK)、50%常规尿素+50%缓释尿素(T1)和50%常规尿素+50%畜牧粪便(T2),其中N0处理在水稻生长季未施用氮肥,3个施氮处理追肥的氮素种类和用量一致。在水稻关键生长时期测定根系干质量和活力,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在头季稻和再生稻抽穗期测定氮代谢酶活性,测定两季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总的来说,T2处理具有较高的根干质量、根活力、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3种氮代谢酶活性和两季水稻产量的大小顺序均为T2>T1>CK>N0。与N0相比,水稻总产量在CK、T1和T2处理下分别提高了75.13%、97.37%和137.86%。与CK相比,T1和T2提高了两季水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两季水稻氮素回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的大小顺序均为T2>T1>CK。【结论】50%常规尿素用畜牧粪便替代作基肥施入,提高了水稻根系功能、光合作用能力和氮代谢酶活性,具有最高的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是江汉平原再生稻模式较为合适的基肥氮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活力 净光合速率 氮代谢酶 再生稻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氮磷养分积累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18
作者 梁子豪 杨晓磊 +3 位作者 梁硕硕 杨武德 史超超 沙之敏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在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的基础上,以水稻品种‘花优14’为试验材料,采用测坑定位试验,探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植株氮磷养分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中,各生育期植株的氮磷积累量表现一致,均为20%的有机肥替代化... 在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的基础上,以水稻品种‘花优14’为试验材料,采用测坑定位试验,探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植株氮磷养分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中,各生育期植株的氮磷积累量表现一致,均为20%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20%NPM)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显著高于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处理(M)和空白处理(KB);抽穗后氮素主要是由叶片转运到穗中,磷素主要是由茎鞘转运到穗中,有机肥的施用对磷素在茎鞘中的转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与产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此外,20%NPM处理的氮回收利用率与FP处理相当,而磷回收利用率比FP处理提高了1.7%。因此,在目前推荐施氮量为300 kg∕hm^(2)的基础上,采用20%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施肥方式,可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是一种更加科学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 养分积累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水稻生长发育、碳氮代谢和氮吸收利用的调控研究进展
19
作者 申祺 于小彭 +3 位作者 李蔚然 王康健 展广军 于艳青 《北方水稻》 2025年第4期47-50,共4页
促进水分和氮素的充分协同利用,是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适宜的水氮耦合模式,能够在水稻根系生长、群体构建、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碳氮代谢和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未来,在助力水稻品种选育与绿色... 促进水分和氮素的充分协同利用,是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适宜的水氮耦合模式,能够在水稻根系生长、群体构建、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碳氮代谢和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未来,在助力水稻品种选育与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改善稻米品质、增进氮高效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于水氮耦合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氮耦合 生长发育 碳氮代谢 氮吸收利用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配合化肥减施对河西绿洲灌区春玉米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20
作者 孙惠东 曹红霞 +1 位作者 刘林桃 杜国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9,共12页
为探明河西绿洲灌区春玉米优质高效生产的化肥减施潜力,基于当地推荐施氮量(260 kg·hm^(-2)),以单施化肥为对照,探究有机肥替代30%化肥并配合5种化肥减施量对春玉米产量、籽粒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合适量化肥... 为探明河西绿洲灌区春玉米优质高效生产的化肥减施潜力,基于当地推荐施氮量(260 kg·hm^(-2)),以单施化肥为对照,探究有机肥替代30%化肥并配合5种化肥减施量对春玉米产量、籽粒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合适量化肥减施可以改善穗部性状,增加穗粒数的同时促进地上部生物量向籽粒分配,从而提高春玉米产量。有机肥替代30%化肥(78 kg·hm^(-2))配施211 kg·hm^(-2)化肥,即有机肥配合化肥减施18.85%可获得最高产量19 323 kg·hm^(-2);有机肥替代30%化肥(78 kg·hm^(-2))配施187 kg·hm^(-2)化肥,即有机肥配合化肥减施28.08%可获得最大收获指数60.46%。有机肥配合适量化肥减施可以增加春玉米淀粉、可溶性糖和还原性糖含量,且随着化肥减施比例增加,籽粒体内形成更多的粗脂肪。有机肥配合适量化肥减施可以增加春玉米地上部氮累积量,促进氮累积量向籽粒分配,提高水氮利用效率。有机肥替代30%化肥(78 kg·hm^(-2))配施193 kg·hm^(-2)化肥,即有机肥配合化肥减施25.77%可获得最大氮累积量242.79 kg·hm^(-2)。有机肥替代30%化肥(78 kg·hm^(-2))配施173 kg·hm^(-2)化肥,即有机肥配合化肥减施33.46%可获得最高氮肥利用率33.96%。有机肥配合适量化肥减施可以有效固定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降低其向深层渗漏的风险。基于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处理对春玉米产量、籽粒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同时考虑经济效益,推荐有机肥替代30%化肥(78 kg·hm^(-2))配合化肥减施18.85%~33.46%(49~87 kg·hm^(-2))可作为河西绿洲灌区较低肥力砂壤土的有效提质增效技术并具有推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有机肥 化肥减施 产量 籽粒品质 水氮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