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8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 System Arrangements of Chinese Land Tenure Marketization
1
作者 YU Peng-yi,ZHANG Wei-dong(Business Schoo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Hubei,430074,PRC)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3年第2期166-172,共7页
As a general rule of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quire rational institution guarantee.Land Tenure.As a main institution factor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closely relates to the reform o... As a general rule of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quire rational institution guarantee.Land Tenure.As a main institution factor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closely relates to the reform of Chinese agriculture.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Economics of Institution and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and combined with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Land Tenure of Property Rights,the articl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some choi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which is of both significant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tenure of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 choice rural refo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引资产权的属性、结构与实践路径
2
作者 左冰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9,共16页
文章突破西方主流理论关于财产属性的公/私二元分野,基于吸引资产的集合性、协同性和价值弱可分割性的特征,论证了吸引资产的“俱乐部”产品性质,阐明了吸引资产权作为用益物权的共有产权属性。文章进而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在区分吸... 文章突破西方主流理论关于财产属性的公/私二元分野,基于吸引资产的集合性、协同性和价值弱可分割性的特征,论证了吸引资产的“俱乐部”产品性质,阐明了吸引资产权作为用益物权的共有产权属性。文章进而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在区分吸引资产系统和吸引资产单元的基础上,刻画出公权性与私权性吸引资产的结构性嵌套关系,并提出了管理跨边界、跨尺度吸引资产系统的原则性方法。文章建议基于中央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的“三权分置”精神,构建“吸引资产权(集体地权)+(成员)不动产股权+(个体)不动产经营收益”的权利结构体系,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这一方案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本质,妥善平衡公私关系,实现维护人民福祉与保障财产权利的有效结合,亦可为国家在文化和旅游相关的商业和经济领域创造出新的资本形式。文章丰富了公共资源管理理论,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提供了对土地以及地上物的价值的新认识和对其权益属性的新理解,为基于中国独特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创新吸引资产权的实践形式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引资产权 用益物权 俱乐部产品 集体土地所有制 嵌套产权 三权分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权分置”格局下农村土地利用的应变机制与效能跃迁——基于浙江农村土地利用的实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佩文 王竹 +1 位作者 钱振澜 浦欣成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4,共8页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交织融合与应变演进是中国渐进式制度(包括农村土地产权)变迁的重要特征。聚焦我国现代乡村产业结构转型下土地的存量与质量不足问题,探究其高效率发展的应变机制与运维导控策略。在整体层面作出改革开...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交织融合与应变演进是中国渐进式制度(包括农村土地产权)变迁的重要特征。聚焦我国现代乡村产业结构转型下土地的存量与质量不足问题,探究其高效率发展的应变机制与运维导控策略。在整体层面作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法律统领、村集体自主创设以及地方政府协调治理等三重现象相融共生的农村土地产权异质稳定的释因,结合生产要素投入两大基本关系,构建“三权分置”格局下对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提升驱动力的认知逻辑。以浙江农村土地利用实态为研究线索,揭示其土地高效能利用的分异特征和应变机制。归纳和展望了随着城镇化进入存量时代,以集体土地产权合并、“一股一票”激活要素、土地利用参数化和品质化导控为内容塑造县域土地“产权—要素—功能”共同体的未来乡村新图景,以期为推动农村土地利用的高效能发展、建设城乡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理论支持与法则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权分置”格局 土地利用 应变机制 效能跃迁 浙江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视野下的承包地细碎化治理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圣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71,共12页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关键一环。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模式中,“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在法律上的技术路径是三权分置之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关键一环。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模式中,“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在法律上的技术路径是三权分置之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承包地连片”在法律上的技术路径是两权分离之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承包地细碎化治理中发挥着统筹协调、组织服务等功能,按照法定的程序形成集体意志,还可以充当承包农户在土地经营权外部流转时的代理人,以破除集体行动困境。承包地的调整仅限于个别农户之间,并在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之下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以承包地细碎化治理为由扩大承包地调整的适用范围而进行“打乱重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承包地细碎化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承包地调整 农地“三权分置” 土地承包经营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权转移”辨析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理 赵民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3,共11页
通过辨析既有研究观点并总结实践经验,探讨“发展权转移”在我国土地公有制背景下的适用性。首先简要介绍美国发展权转移制度的缘起与运作过程。然后立足于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特点,从“基于用地指标的发展权转移”和“基于容积率的发展... 通过辨析既有研究观点并总结实践经验,探讨“发展权转移”在我国土地公有制背景下的适用性。首先简要介绍美国发展权转移制度的缘起与运作过程。然后立足于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特点,从“基于用地指标的发展权转移”和“基于容积率的发展权转移”这两个层面,综述国内学界的主要观点;与此相应,还梳理了两类“发展权转移”的政策导向及实践并对其作简要评述。研究发现,跨区域指标交易市场存在着内生悖论,因而以用地指标为载体的“发展权转移”政策既有成效,也有其特定性。在城市建成区内,我国规划管控中提出的“异地补偿”和“容积率奖励”为形式的“发展权转移”,实质上是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这与美国等土地私有制国家的相关运作有着本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发展权 发展权转移 增减挂钩 中国与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宅基地退出与盘活的“村村挂钩”探索——基于成都市郫都区的多案例研究
6
作者 景丽娟 姚树荣 吴宇哲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5,共9页
研究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和盘活“村村挂钩”模式的实践经验和运行机制。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聚焦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关于“村村挂钩”的探索,将其宅基地退出与盘活模式归纳为原址腾... 研究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和盘活“村村挂钩”模式的实践经验和运行机制。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聚焦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关于“村村挂钩”的探索,将其宅基地退出与盘活模式归纳为原址腾退、空间置换和指标漂移三种。“村村挂钩”探索具有整合土地资源,完善乡村产业用地制度、保障农民权益,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乡村重构,实现跨区域要素流动的现实价值。研究结论:“村村挂钩”实践的后续推广应注重制度体系规范性、运行底线明确性和配套支持完善性,未来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关键仍在于通过宅基地退出与盘活机制的完善,有效实现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权能,建立城乡平等的土地制度,为乡村争取更多发展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制度改革 村村挂钩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土地发展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营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工业用地更新的困境与出路——以浙江省萧山区为例
7
作者 陈钰凡 陈前虎 +2 位作者 王承泽 黄沄蕾 孙莹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0,共7页
随着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积累了大量亟待更新的存量乡村工业用地。土地发展权配置所产生的增值收益,成为存量更新利益博弈的核心。浙江乡村工业用地更新面临“空间破碎、低效使用、规划失效”的显性空间问题,其根源... 随着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积累了大量亟待更新的存量乡村工业用地。土地发展权配置所产生的增值收益,成为存量更新利益博弈的核心。浙江乡村工业用地更新面临“空间破碎、低效使用、规划失效”的显性空间问题,其根源在于“公有私占”背景下土地发展权“权属分散、权能分置、权责模糊”的隐性土地发展权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明确重构土地发展权的障碍机制与应对策略。为此,基于土地发展权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通过对浙江省萧山区的田野调查,发现权属分散导致高额土地整合交易成本,成为更新的源头弊端;权职分离造成主体合作平台缺失,阻碍更新进程;权能模糊使公共产品供给错配,导致更新失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土地发展权转移、平衡、监管机制的空间更新路径,以期为当前民营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工业用地更新治理与空间资源高效再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工业用地 存量更新 发展困境 土地发展权 萧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二元结构下中国土地制度:演进、逻辑、展望
8
作者 储梁 原昊 +1 位作者 夏欣 沈国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6,共9页
土地制度作为塑造城乡关系的核心制度安排,其演进方向的明确对于实现城乡空间协同与要素优化配置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土地制度不仅涉及资源配置问题,更通过产权安排、利益分配和发展权益保障等维度,深刻影响着社会... 土地制度作为塑造城乡关系的核心制度安排,其演进方向的明确对于实现城乡空间协同与要素优化配置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土地制度不仅涉及资源配置问题,更通过产权安排、利益分配和发展权益保障等维度,深刻影响着社会公平正义、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政治稳定。现有研究虽然对土地制度进行了长时段、纵贯性的研究,但缺乏对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土地制度与土地权利结构性矛盾的系统性分析。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土地制度的演进历程,归纳出土地制度演进的三重内在逻辑:产权结构的权能拓展、政府与市场的放管协同、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制度权衡。研究进一步解构城乡关系的非对称性特征,剖析城乡土地权利的制度性障碍,并基于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维度,讨论土地制度与基本权利体系的互动机制。相关内容旨在为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演进 城乡二元结构 生存权 发展权 城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私法实现 被引量:1
9
作者 管洪彦 张蓓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8,共10页
政策文本中频繁强调要“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但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法律制度供给却存在明显缺失。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是一项私法权利,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应当具有明确的所有权权利主体和行使主体、健全的所有权权能体系,以及有... 政策文本中频繁强调要“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但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法律制度供给却存在明显缺失。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是一项私法权利,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应当具有明确的所有权权利主体和行使主体、健全的所有权权能体系,以及有效的所有权行使和保障机制。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是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础,是保障农民居住权益的要求,也是解决宅基地问题的路径。但当前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仍面临行使主体弱势、权能体系羸弱、行使和保障机制匮乏等制度困境。从私法上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应从宅基地规划、分配、流转、继承、收回等关键环节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使主体地位,从管理权能、收益权能、处分权能方面健全宅基地所有权的权能体系,并通过拓宽成员集体形成决议的渠道、完善宅基地所有权行使的自治规则、建立宅基地矛盾纠纷的多元调处化解机制等方式丰富宅基地所有权的行使和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 集体所有权 宅基地使用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成员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产权明晰到治理优化:宅基地确权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张传 郭贯成 +1 位作者 韩述 孙昊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共11页
研究目的:探究宅基地确权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以期为加快推进宅基地确权工作以及持续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层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宅基地确权... 研究目的:探究宅基地确权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以期为加快推进宅基地确权工作以及持续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层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宅基地确权提升了农民对住房情况、居住环境、社会治安和村委会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改善了乡村治理绩效。(2)激励村民参与村庄事务、改善基层干群关系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是宅基地确权提升乡村治理绩效的重要机制。(3)与新生代农民相比,老一代和中生代农民对宅基地确权在提升乡村治理绩效方面的作用持更为积极的态度;在各收入水平的村庄中,宅基地确权对乡村治理绩效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边际贡献随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弱;此外,与中西部地区村庄相比,宅基地确权在东部地区村庄的实施对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宅基地确权不仅是经济政策,亦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宅基地确权政策的宣传与支持,确保确权过程中的公平与正义,同时应重视不同代际农民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村庄收入水平和区域特征的差异,坚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有序推进宅基地确权工作,以充分发挥其乡村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确权 乡村治理 治理绩效 农民满意度 多层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宅基地“三权分置”背景下多方权益平衡的农房设计策略
11
作者 王韬 甘振坤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6,共6页
土地权属分置是我国农村特有的土地管理模式,宅基地“三权分置”作为其制度的拓展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灵活度和保护农民权益等方面提供了新路径,同时也对农房设计中多方权益协调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辨析宅基地“三权分置”背景下各权... 土地权属分置是我国农村特有的土地管理模式,宅基地“三权分置”作为其制度的拓展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灵活度和保护农民权益等方面提供了新路径,同时也对农房设计中多方权益协调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辨析宅基地“三权分置”背景下各权属主体之间的差异与关联,探索群体与个体、本土与外来的权益平衡基础上的农房设计新思路,目的在于引导农房设计摆脱单一物理空间营建逻辑,逐步转向“权属—空间—经营”系统耦合的设计方式,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长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各方主体,实现与制度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 三权分置 权益平衡 农房设计 多方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部传统农区宅基地退出农户产权实施行为研究——基于金寨、余江、宜城的实地调查
12
作者 吴郁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4,共11页
产权界定不等于产权实施。研究宅基地退出农户产权实施行为形成机理及优化路径对于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有效实现、落实农户产权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我国中部传统农区安徽金寨县、江西鹰潭市余江区和湖... 产权界定不等于产权实施。研究宅基地退出农户产权实施行为形成机理及优化路径对于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有效实现、落实农户产权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我国中部传统农区安徽金寨县、江西鹰潭市余江区和湖北宜城市的实地调查,采用粗糙集理论、K-means聚类和分位数回归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宅基地退出农户的产权实施行为。研究发现,在中部传统农区,宅基地退出农户产权实施的行为有主动实施、象征性实施和被动实施之分,且主动实施的农户仅占20.19%,大部分农户处于“被安排”、“推着走”状态。同时,农户产权实施行为在不同地区、不同宅基地退出方式、不同就业类型和不同收入水平下均呈现异质性特点。农户个体及家庭特征、宅基地资源禀赋以及各地退出政策的执行状况是影响农户产权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实践中不仅需要以法定形式清晰界定农户对宅基地的产权权利及权能,更需要出台相关的配套激励政策。相关政策应在产权实施行为强度不同的农户间有所差别,应重点关注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户,也应体现村庄的地区差异。而建立和完善宅基地产权交易市场,赋予农户可预见、可实现的宅基地权益财富空间,是鼓励农户积极实施产权、践行宅基地产权权利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 农户产权实施行为 中部传统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目标任务与实践路径
13
作者 高鸣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I0001-I0001,6-18,共14页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关键构成。新时代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确权登记颁证成效显著,“二轮延包”试点有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推进,对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村社会、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关键构成。新时代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确权登记颁证成效显著,“二轮延包”试点有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推进,对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村社会、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亟须构建与之更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更为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更高水平的农地流转市场、更加多样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支撑,促进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应持续推进“二轮延包”试点,激发制度内生动能;健全服务支撑体系,确保政策有效落地;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强化农民权益保障,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承包关系 “三权分置”改革 适度规模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认知视角下农户闲置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行为逻辑与区域差异研究
14
作者 罗湖平 李雅婷 邓雅轩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4,共12页
研究目的: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构建“认知分布(地域力/文化力/个人力)→认知中介(风险感知/收益预期)→行为输出(流转意愿/博弈能力/流转行为)”的解释路径,探究长沙市闲置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区和非试点区的农户行为差异化驱动逻辑,... 研究目的: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构建“认知分布(地域力/文化力/个人力)→认知中介(风险感知/收益预期)→行为输出(流转意愿/博弈能力/流转行为)”的解释路径,探究长沙市闲置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区和非试点区的农户行为差异化驱动逻辑,为有效实现宅基地盘活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带有调节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简单斜率分析。研究结果:(1)在试点区,地域力对收益预期和风险感知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22和-0.658,呈现“高收益预期—低风险感知”特征;在非试点区则分别为-0.486和0.423,其作用方向恰与试点区相反,呈“低收益预期—高风险感知”特征。(2)个人力正向作用于收益预期、负向作用于风险感知,作用强度均为试点区大于非试点区;文化力对收益预期和风险感知均有显著正向作用。(3)在非试点区,近郊农户流转意愿形成时收益预期的正向影响强于风险感知的负向影响,远郊农户则是风险感知的负向影响强于收益预期的正向影响,试点区农户则无明显偏向。(4)流转意愿驱动流转行为,博弈能力在其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且强度呈区域分异:非试点区大于试点区、近郊大于远郊、农业区大于工业区。研究结论:考虑在非试点区完善“政策包+案例库”宣传体系,打造可视化流转收益测算平台;强化农户风险教育,探索开展农村产权交易保险业务;通过“合作社+中介”等联合模式提高城市远郊农户和工业区农户的决策水平与议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置宅基地 使用权流转 农户行为 分布式认知理论 调节效应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四川宅基地高效利用与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15
作者 王鹭 冯庆元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3期92-96,共5页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的协同推进,赋予宅基地制度改革重构城乡要素配置秩序的重要使命。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宅基地制度与产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产权模糊性制约要素流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梗阻及土地资源配置与产业升级的结构性矛盾日...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的协同推进,赋予宅基地制度改革重构城乡要素配置秩序的重要使命。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宅基地制度与产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产权模糊性制约要素流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梗阻及土地资源配置与产业升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产业融合的深度,也扭曲要素资源的配置,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事实上,宅基地制度创新与产业发展间存在着互构效应,通过深化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及构建利益共享机制,能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活力,并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创新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 宅基地制度 产业联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农户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16
作者 罗中华 戴子钦 周芳文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1-87,共7页
从农户微观角度进行实证分析,探索长沙市农户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基于254份调查问卷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农户承包地面积、农户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是否得到保障、农... 从农户微观角度进行实证分析,探索长沙市农户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基于254份调查问卷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农户承包地面积、农户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是否得到保障、农村社保机制是否完善4个因素对农户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的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户主性别、户主学历、农户收入主要来源、农户年收入水平、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是否设有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是否流转手续规范且不存在纠纷问题、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是否高的影响不显著。结合典型村现场访谈结果可知,农村人口流向与结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及增收渠道、农业生产管理政策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政策法规宣传、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合同管理、改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模式和完善农村社保机制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农村土地经营权 流转交易 参与意愿 影响因素 LOGISTIC模型 长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变迁背景下集体建设用地改造与政府角色回归: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炎 杜汝旭 +2 位作者 叶睿 袁奇峰 项振海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0-1409,共10页
集体建设用地再开发是盘活存量,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伴随着集体土地产权制度路径依赖式的变迁:自上而下的土地确权正式化集体建设用地的存在,赋予村集体权利,但在土地初次开发中自下而上形成的制度制约着改造。文章探讨制度... 集体建设用地再开发是盘活存量,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伴随着集体土地产权制度路径依赖式的变迁:自上而下的土地确权正式化集体建设用地的存在,赋予村集体权利,但在土地初次开发中自下而上形成的制度制约着改造。文章探讨制度变迁下,地方政府如何与村集体互动,化解上述制度制约,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造的。研究发现,集体建设用地正式化开启了改造市场,但仍受空间破碎、集体土地经营内卷化、开发权模糊的约束。地方政府发挥了企业化的非正式角色,与村集体形成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协商型合作关系。合作在于政府从供、需两侧化解前述制约,充当村集体与市场主体间的“交易中介”,降低交易成本,助力改造。竞争表现为村集体为攫取地租把持政府,损害社会公平。地方政府的“非正式”角色应予以制度化,以规避其在维护社会公益上的失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工业化 城市更新 地方政府 集体土地 产权制度 企业家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体所有制对农村体育的历史审视及学术反思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广虎 王科飞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既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治理农村社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还是改善农民生活的一项基本民生制度。因此,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来农村集体所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既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治理农村社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还是改善农民生活的一项基本民生制度。因此,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来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形成、改革与完善,必然左右着农村体育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决定着农村体育发展的组织与机制,制约着农村体育发展的规模与形式。该研究采用历史阐释和社会批判的方法,分析集体所有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农村体育发展以何种原因和何种方式产生影响。结果显示: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广大农民走上了集体化的合作道路,加速了农民对体育的社会主义认知;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公社体制,奠定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基础,为推动农村体育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方式;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塑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为农村体育提供了内在的需求与动力;新时代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推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为农村体育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所有制 农村体育 合作化 两权分离 三权分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两栖”视角下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问题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郑雄飞 刘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9,180,181,共12页
“三权分置”改革有助于化解“城乡两栖”背景下宅基地的制度困境。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城乡人口双向流动以及异地居住的“城乡两栖”现象日益明显。人口迁居带来了宅基地及其地上房屋所承载的居住功能弱化,而它们的财产... “三权分置”改革有助于化解“城乡两栖”背景下宅基地的制度困境。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城乡人口双向流动以及异地居住的“城乡两栖”现象日益明显。人口迁居带来了宅基地及其地上房屋所承载的居住功能弱化,而它们的财产功能和社会情感功能则逐渐增强。总体来看,现有部分制度抑制了宅基地的产权权能开发和资产价值挖掘,造成了闲置、低效利用与隐性流转共存的困局,需要合理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受到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产权边界不清晰、农民宅基地权属观念模糊等因素掣肘,面临所有权主体虚置、过度“资本化”等诸多问题,阻碍了相关体制机制创新。为此,“三权分置”改革需要清晰界定“三权”边界,明确宅基地的法权属性,在保障农户资格权的基础上适度拓展宅基地使用权,推动实现宅基地的财产价值;引入市场机制多元盘活闲置宅基地,进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 “三权分置” 功能演变 “城乡两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经营权入股立法的反思与展望 被引量:6
20
作者 邵海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30,共15页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以入股等方式流转,在政策与法律层面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变迁过程。土地经营权入股在立法中得到确认是“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有利于在流转中更好地实现土地经营权的价...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以入股等方式流转,在政策与法律层面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变迁过程。土地经营权入股在立法中得到确认是“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有利于在流转中更好地实现土地经营权的价值。土地经营权入股现行立法表达不规范、不统一,且与相关法律规定存在冲突,导致立法预期的实现受阻。以立法的基本原理来审视,立法用语不规范只是表面现象,土地经营权的性质不明才是立法困境的根源,对入股所致不利后果的担忧则进一步导致适用难题。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以租代转”、“名为入股、实为出租”现象表明,既有立法并不能有效满足土地经营权入股的需求,反而徒增解释与适用的混乱。为了弥合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认知分歧,保持相关立法之间的协调,实现“三权分置”的立法目的,有必要在立法中统一相关表述,明确规定土地经营权的性质,移除土地经营权承载的不必要负担,让土地经营权真正成为“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进而以“作价出资”取代“入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营权 入股 作价出资 农村土地承包法 公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