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心雕龙》英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作友 张丁慧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5期99-108,共10页
《文心雕龙》的翻译不仅是跨语言的交流,更是跨文化的传播,文化内容的处理是不同译本呈现丰富差异的关键因素。施友忠的译本以中释中,重在中国化;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以西释中,重在西方化;宇文所安的译本双向阐释,重在发现中西文论的... 《文心雕龙》的翻译不仅是跨语言的交流,更是跨文化的传播,文化内容的处理是不同译本呈现丰富差异的关键因素。施友忠的译本以中释中,重在中国化;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以西释中,重在西方化;宇文所安的译本双向阐释,重在发现中西文论的异同点;杨国斌的译本以今释古,注重古词阐释的现代维度。文化翻译策略的核心是译者的文化情怀和文化立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自身思维习惯的影响,把自己对祖国、对民族文化的美好情感灌注于译文中。成功的翻译策略在源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架设一道心灵之桥,作者因此得以抵达读者的心灵,完成一次愉快的文化之旅。译本只有具备较高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才能获得在异域重生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英译 文化翻译策略 以中释中 以西释中 双向阐释 以今释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互阐中的“无目的”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简论
2
作者 伍世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5-81,共7页
该文坚持中西文化互阐的立场,揭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建构的真相:其“无目的”论诗学话语的建构就奠基在中西文化的比照参证之中。郭沫若在倡导文艺“无目的”的同时,并不反对文艺的功利性,有时甚至不惜夸大文艺的社会作用,看起来两相矛... 该文坚持中西文化互阐的立场,揭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建构的真相:其“无目的”论诗学话语的建构就奠基在中西文化的比照参证之中。郭沫若在倡导文艺“无目的”的同时,并不反对文艺的功利性,有时甚至不惜夸大文艺的社会作用,看起来两相矛盾,但实际上是郭沫若以“人格”为中介,强调个性人格的自然流露与社会性的自然转化,既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又不忽视文艺的特殊规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无目的"论 文化互阐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诗学话语 人格 社会性 文艺规律 文艺 功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