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6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儿童友好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框架探究
1
作者 苏剑鸣 周雪晴 《华中建筑》 2025年第2期90-94,共5页
城市建成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行为模式和健康成长,正确了解街道环境因素在儿童出行活动中的作用并建立有效的环境品质评价框架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空间的重要步骤。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厘清儿童出行行为与建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了... 城市建成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行为模式和健康成长,正确了解街道环境因素在儿童出行活动中的作用并建立有效的环境品质评价框架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空间的重要步骤。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厘清儿童出行行为与建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愉悦性等方面的建成环境影响因素,阐释了可步行性研究方法、测度工具及微观环境要素在研究儿童群体环境评价中的有效作用,挖掘可步行性在儿童活动需求方面的内涵,从而构建了步行行为需求的底层框架,结合建成环境影响层次和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建立了由4项准则、10项目标以及30项具体指标所构成的儿童友好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行为学 可步行性评价 城市街道 儿童友好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城古城街区空间活力再生及更新改造探究
2
作者 金莹 李帅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3期134-136,共3页
文章聚焦兴城古城的街区空间,旨在解决其活力衰退问题。详细剖析了古城街区空间的格局、界面、交通以及业态分布等现状特征。以空间活力再生为目标,基于城市触媒理论来提出整合街道空间形态、优化交通流线、复兴商业业态、彰显文化底蕴... 文章聚焦兴城古城的街区空间,旨在解决其活力衰退问题。详细剖析了古城街区空间的格局、界面、交通以及业态分布等现状特征。以空间活力再生为目标,基于城市触媒理论来提出整合街道空间形态、优化交通流线、复兴商业业态、彰显文化底蕴的更新改造探究,期望通过这些措施恢复古城街道的活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其在文化旅游市场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使其成为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典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城古城 街区空间 活力再生 更新改造 城市触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背景下街道活力设计要素及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3
作者 徐梓涵 于欣波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5年第3期164-166,共3页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街道活力设计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本文阐述了街道活力的概念、特点及作用,从空间、景观及功能方面分析了城市街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开放性、包容性和共享性设计要素,从边界活化、空间布局方面...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街道活力设计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本文阐述了街道活力的概念、特点及作用,从空间、景观及功能方面分析了城市街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开放性、包容性和共享性设计要素,从边界活化、空间布局方面提出扩大街道活力设计策略,为建设有温度、有力度具有人文情怀的品质城市街道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街道活力 设计要素 空间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寒高原农牧区低碳民居空间布局模式及设计参数优化
4
作者 崔彤 乔宇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4,123,共9页
以阿里地区为代表的极寒高原农牧区气候寒冷,太阳能资源丰富,采暖期平均温度为0℃以下,水平面年总辐射量>6300 MJ/m^(2).为研究当地居住建筑减碳设计策略,通过信息标注-图像识别的方法提取典型空间布局模式,并基于常见的三种建筑类型... 以阿里地区为代表的极寒高原农牧区气候寒冷,太阳能资源丰富,采暖期平均温度为0℃以下,水平面年总辐射量>6300 MJ/m^(2).为研究当地居住建筑减碳设计策略,通过信息标注-图像识别的方法提取典型空间布局模式,并基于常见的三种建筑类型(土坯砖墙建筑,石材建筑,预制混凝土建筑),对建筑空间设计和围护结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研究发现,极寒高原农牧区居住建筑典型空间组合模式呈现半包围结构,三种建筑类型中,土坯砖墙建筑是最适宜的低碳居住建筑类型,其空间设计应遵守低矮紧凑的设计原则,外部围护结构应最大化南向集热,内部围护结构应最大化东西向隔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寒高原农牧区 低碳建筑 设计模式 设计参数 多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场所理论的城市线状集市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福州市雁塔旧屋片区调查为例
5
作者 陈佳怡 周铁军 王志刚 《华中建筑》 2025年第2期85-89,共5页
城市集市空间作为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和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对公共空间的复合利用、促进社区活力与人文延续具有关键意义。针对当前城市线状型集市空间改造研究中重表面形式而缺乏场所属性思考的问题,该文基于对场所理论的解读,从外在环... 城市集市空间作为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和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对公共空间的复合利用、促进社区活力与人文延续具有关键意义。针对当前城市线状型集市空间改造研究中重表面形式而缺乏场所属性思考的问题,该文基于对场所理论的解读,从外在环境与内在特性两个层面来构建城市线状集市空间场所构成要素的分析框架及优化路径。选取福州市雁塔旧屋片区街道的典型线状集市空间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地调研、资料调查与访谈等方法,对其集市空间场所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受此启发并提出优化策略建议:重塑空间形态与节点,营造多层次功能体验;更新建筑界面形式,强化片区特色元素;梳理空间交通路径,组织特色活动路线;完善设施与运营管理,建立集市特色形象。以期对相似的城市集市空间的更新改造提供思路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理论 城市集市 老旧社区街道 更新策略 公共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出行场景下城市路内停车影响因素分析与行为建模
6
作者 冯明翔 沙建锋 +2 位作者 孟娟 田雨 李锐 《交通与运输》 2025年第1期6-12,共7页
城市路内停车行为选择受到费用、距离、停车供给、道路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出行场景下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为挖掘多种场景下影响居民路内停车行为因素之间的差异,以指导城市停车规划和管理政策的制定,首先,基于SP调... 城市路内停车行为选择受到费用、距离、停车供给、道路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出行场景下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为挖掘多种场景下影响居民路内停车行为因素之间的差异,以指导城市停车规划和管理政策的制定,首先,基于SP调查数据,对出行场景进行划分,并融合多源时空停车大数据,对不同场景下的路内停车行为影响因子进行提取;其次,使用离散选择模型对停车行为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场景下各个因子对路内停车行为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停车距离对各类场景下的路内停车行为都具有显著影响;停车时长对商务和休闲场景下的路内停车行为影响较大;在通学、就医等场景下,各因素对路内停车行为的影响都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路内停车 多源数据 离散选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影响下的古镇传统街巷空间特征解析及其优化路径研究——以上海新场古镇为例
7
作者 彭泓宇 朱江 《华中建筑》 2025年第1期180-184,共5页
为探究上海新场古镇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传统街巷空间特征,该文采用空间句法分析,通过构建轴线分析模型并进行可理解度、整合度和深度的特征分析,对古镇的空间格局和公共节点配置两个维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尽管城市化带来了空间形... 为探究上海新场古镇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传统街巷空间特征,该文采用空间句法分析,通过构建轴线分析模型并进行可理解度、整合度和深度的特征分析,对古镇的空间格局和公共节点配置两个维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尽管城市化带来了空间形态的现代化变化,但古镇的整体空间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保护,传统街巷的空间活力受到一定影响。基于该研究结果,在古镇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仍需深入挖掘传统街巷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探索更加有效的保护与更新路径,以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 传统街巷 空间特征 空间句法 新场古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双修”导向下将军庙街区智慧化更新与韧性提升设计策略研究
8
作者 韩婷婷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5年第2期153-155,共3页
将军庙街区作为济南市历史悠久的片区,其更新与发展不仅关乎城市面貌的改善,更涉及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文旨在通过“城市双修”理念的引领,实现济南将军庙街区的整体空间活力增强。同时,通过智慧化更新和空间韧性提升,促进地域文... 将军庙街区作为济南市历史悠久的片区,其更新与发展不仅关乎城市面貌的改善,更涉及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文旨在通过“城市双修”理念的引领,实现济南将军庙街区的整体空间活力增强。同时,通过智慧化更新和空间韧性提升,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并为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其他类似街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双修” 将军庙街区 智慧化更新 韧性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微更新背景下的街巷空间场景设计探究——以成都市玉林东路社区为例
9
作者 余欣 陈玲 +2 位作者 王载波 谭漴以 鲁潇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5年第1期76-78,共3页
文章首先通过论述当前社区微更新发展背景及场景理论的研究背景,明确城市微更新视角下社区型街巷空间场景营造的作用与影响。选定较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市玉林东路社区街巷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状调研和问题分析。总结出目前玉林东路社... 文章首先通过论述当前社区微更新发展背景及场景理论的研究背景,明确城市微更新视角下社区型街巷空间场景营造的作用与影响。选定较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市玉林东路社区街巷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状调研和问题分析。总结出目前玉林东路社区街巷空间改造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微更新 场景理论 街巷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道路“多杆合一”设计与工程应用
10
作者 杨壮 刘新利 +1 位作者 牛圣宽 李焱威 《交通与运输》 2025年第1期88-93,共6页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多杆合一”技术对城市道路范围内的各类杆件进行整合优化。通过对“多杆合一”技术要点和设计流程进行梳理,提出适用于不同功能需要的6种综合杆方案和布设要求;同时,结合襄阳市内环改造二期工程北线东段进行...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多杆合一”技术对城市道路范围内的各类杆件进行整合优化。通过对“多杆合一”技术要点和设计流程进行梳理,提出适用于不同功能需要的6种综合杆方案和布设要求;同时,结合襄阳市内环改造二期工程北线东段进行试点应用,以富康大道—园林大道交叉口为例进行合杆设计,分析表明,合杆后道路范围内的杆件核减率可达42.3%,能有效解决道路空间的杆件林立问题。本文对工程设计实施经验与关键问题的分析和设计实践,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 多杆合一 交通设施 路灯照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街道场所到城市区域:美国城市宜居性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敏 刁游 卢峰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2期152-158,共7页
“宜居性”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设计中的重要议题。区别于现代主义带有浓重乌托邦色彩的宏大城市构想,宜居性理论重点关注微小叙事和日常生活。文章通过详细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宜居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发现... “宜居性”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设计中的重要议题。区别于现代主义带有浓重乌托邦色彩的宏大城市构想,宜居性理论重点关注微小叙事和日常生活。文章通过详细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宜居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发现:1996年以前的宜居性研究聚焦于街道—场所尺度,包含两条研究脉络,即从安全的街道到复合型林荫大道和从交往的场所到公共领域的重塑;1996年以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发展推动了“街道—社区—城市—区域”多尺度融合的宜居性研究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宜居城市建设提出3点启示:以人为本,优化步行和公交系统;关注日常生活,鼓励公共参与;注重多尺度空间要素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街道生活 人本主义城市设计 公共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 Urban Roads, Bridges & Flood Control Special for The Eleventh National Technical Conference
12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年第9期I0001-I0021,共21页
关键词 《城市道桥与防洪》 英文摘要 期刊 编辑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景图的城市街谷平均辐射温度计算模型研究
13
作者 杨柳 张腾跃 +2 位作者 刘衍 李奇 雷宸骁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7,共7页
在评估城市街谷热环境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时,明确街谷的微气候条件,尤其是平均辐射温度(Mean Radiant Temperature,MRT)对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利用基于鱼眼图的天空视域因子(Sky View Factor,SVF)计算方法较为繁琐... 在评估城市街谷热环境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时,明确街谷的微气候条件,尤其是平均辐射温度(Mean Radiant Temperature,MRT)对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利用基于鱼眼图的天空视域因子(Sky View Factor,SVF)计算方法较为繁琐且难以实现大范围街谷MRT的时空分布评估。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全景图像技术,提出一种快速大量计算城市街谷MRT时空分布的新方法,并进一步考虑城市街谷中树木的影响,以改进传统模型。本研究首先基于全景图像批量获取城市街谷中的SVF,并结合城市街谷中的几何特征和植被视域因子,通过改进的平均辐射温度计算模型对单点的MRT进行计算,同时采用定点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精确度验证,并将其应用于西安市街谷MRT的实际计算中。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模型验证,本研究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相对误差大多数情况下在20%以内,RMSE在2.85~4.66℃。同时,模型与实测数据的一致性较好,能够清晰地反映MRT的变化趋势,R2大于0.74,IA大于0.80。与仅考虑单一不透水面的计算模型相比,考虑树木植被后的模型精度有明显提升,RMSE从5.15℃降至3.87℃,模型的R2由0.72提升至0.74,表明改进模型与观测结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提出的基于全景图的MRT计算方法不仅提高了评估城市街谷热环境的效率和精度,而且通过考虑树木植被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绿化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此外,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能够为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和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实例分析,研究成功地应用于西安市,展示了2021年7月14日上午9:00的街谷MRT分布图,为后续的城市热环境评估和改善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辐射温度 全景图 城市街谷 视域因子 实地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场景下自适应注意力机制融合实时语义分割
14
作者 陈丹 刘乐 +2 位作者 王晨昊 白熙茹 王子晨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34-3342,共9页
实现高准确度和低计算负担是卷积神经网络(CNN)实时语义分割面临的严峻挑战。针对复杂城市街道场景目标种类众多、光照变化大等特点,该文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实时语义分割自适应注意力机制融合网络(AAFNet)分别提取图像空间细节和语义信息... 实现高准确度和低计算负担是卷积神经网络(CNN)实时语义分割面临的严峻挑战。针对复杂城市街道场景目标种类众多、光照变化大等特点,该文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实时语义分割自适应注意力机制融合网络(AAFNet)分别提取图像空间细节和语义信息,再经过特征融合网络(FFN)获得准确语义图像。AAFNet采用扩展的深度可分离卷积(DDW)可增大语义特征提取感受野,提出自适应平均池化(Avp)和自适应最大池化(Amp)构成自适应注意力机制融合模块(AAFM),可细化目标边缘分割效果并降低小目标的漏分率。最后在复杂城市街道场景Cityscapes和CamVid数据集上分别进行了语义分割实验,所设计的AAFNet以32帧/s(Cityscapes)和52帧/s(CamVid)的推理速度获得73.0%和69.8%的平均分割精度(mIoU),且与扩展的空间注意力网络(DSANet)、多尺度上下文融合网络(MSCFNet)以及轻量级双边非对称残差网络(LBARNet)相比,AAFNet平均分割精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复杂城市街道场景 扩展的深度可分离卷积 自适应注意力机制融合 分割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义分析法的城市街景色彩感知评价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路旭 王梦云 王子祥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76-80,共5页
为探究使用者对哈尔滨市中央大街现状色彩的感知评价情况,该文运用语义分析法这一采用“语言”方式对公众进行心理测评的定量分析工具,结合街景图像、色卡软件、数理分析软件作为记录和分析色彩样本的基础工具对其开展问卷调查与研究。... 为探究使用者对哈尔滨市中央大街现状色彩的感知评价情况,该文运用语义分析法这一采用“语言”方式对公众进行心理测评的定量分析工具,结合街景图像、色卡软件、数理分析软件作为记录和分析色彩样本的基础工具对其开展问卷调查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中央大街街区的街景色彩总体持正面评价,对色彩视觉感知体验更好,空间感知体验最差,对经过系统色彩设计、风格鲜明的街道评价更高。依据以上结果,从总体色彩构成、一般街道品质提升和空间感知强化等方面提出了街景色彩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分析法 中央大街 城市环境色彩 感知评价 色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的西关——广州历史街区改造的“学习式微介入”
16
作者 徐好好 李子墨 李芃 《世界建筑》 2024年第8期14-20,共7页
本文以象城建筑在广州历史街区的改造实践为例,尝试讨论一种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设计的方法,设计师从大范围的规划、概念和历史入手,从常规的文献查阅、现场调查,逐渐深入具体的细节、元素讨论,重新理解城市遗产的整体性价值,并转... 本文以象城建筑在广州历史街区的改造实践为例,尝试讨论一种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设计的方法,设计师从大范围的规划、概念和历史入手,从常规的文献查阅、现场调查,逐渐深入具体的细节、元素讨论,重新理解城市遗产的整体性价值,并转化为设计的线索。本文认为,历史街区的研究工作,需要社会学、类型学和行为学的帮助,从风貌进入剖面,让新的设计与旧的空间结构、传统的身体关系产生联系。这种设计方法对象城建筑、对广州的历史街区有效,也可能对外来的设计师、对其他的历史街区更新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城市遗产 学习式微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17
作者 李春微 周玮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20期123-125,共3页
中小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需遵循整体性、生态性、人性化、地域性原则。整体性要求与城市规划协调统一;生态性注重绿化及环保设施应用;人性化强调满足行人需求;地域性体现独特文化。要点涵盖道路合理设计以保障交通流畅,绿化精心规划以美化... 中小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需遵循整体性、生态性、人性化、地域性原则。整体性要求与城市规划协调统一;生态性注重绿化及环保设施应用;人性化强调满足行人需求;地域性体现独特文化。要点涵盖道路合理设计以保障交通流畅,绿化精心规划以美化环境,设施科学设置以提升功能性。其目的在于打造优质街道景观,提升中小城市品质与居民生活质量,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使其成为展示城市形象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城市 城市街道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街景和深度学习的老龄人群安全感知评价研究--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秋实 梁志鹏 +2 位作者 魏俊添星 马雪梅 董玉宽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7,共7页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面向老龄人群的精细化规划设计方法需求迫切。相关研究表明,建成环境的感受是否安全,将直接影响老龄人群开展日常活动的意愿和强度。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大规模快速测度城市空间情绪感知已成为可能。因此,建...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面向老龄人群的精细化规划设计方法需求迫切。相关研究表明,建成环境的感受是否安全,将直接影响老龄人群开展日常活动的意愿和强度。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大规模快速测度城市空间情绪感知已成为可能。因此,建立老龄人群的城市空间“感知—评价—优化”分析框架有助于精细化规划设计的实现。本研究以重度老龄化的特大城市——沈阳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学习对城市街景要素进行语义分割;建立人机对抗的老龄人群安全感知随机森林模型,并对沈阳中心城区的街景进行评价。此外,研究还采用冷热点聚类、增强归回树(BRT)模型等方法,探讨了城市空间中老龄人群安全感知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沈阳市老龄安全感知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总体趋势为内高外低;第二,研究基于冷热点聚类模型分析得到了安全感知空间聚类特征,并分析其与不同用地性质的概率分布关系;第三,在不同用地类型下城市老龄安全感知冷热点集聚差异显著,居住用地热点呈片状分布、商业用地呈南北线状分布、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由于分散且数量较少而聚类不显著;第四,研究基于BRT模型分析了人机对抗模型中,街景要素与安全感知水平的贡献水平和边际效应。研究结果对面向老龄人群的精细化规划和设计提供了一定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建成环境 安全感知 老龄友好 城市街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中情感营造:疗愈和活力街道微更新设计循证探索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珍 徐磊青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0,共8页
【目的】旨在探索以循证设计为方法的活力与疗愈街道微更新设计。【方法】通过参与式工作营的形式开展上海市宝山区庙行镇共康路两个街段的微更新设计工作,并借助基于虚拟现实与可穿戴生理传感器的实验,验证活力街道设计与疗愈街道设计... 【目的】旨在探索以循证设计为方法的活力与疗愈街道微更新设计。【方法】通过参与式工作营的形式开展上海市宝山区庙行镇共康路两个街段的微更新设计工作,并借助基于虚拟现实与可穿戴生理传感器的实验,验证活力街道设计与疗愈街道设计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对居民情绪的不同影响,评估设计方案的有效性。【结果】两个街段的微更新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情感氛围,体现在心理和生理情绪指标变化上。验证了公众参与结合虚拟现实与可穿戴生理传感器辅助设计技术的运作模式,有助于设计师在早期阶段检验设计方案中的环境情感氛围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提升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精准性。【结论】为活力与疗愈街道微更新设计增添实证证据,为循证设计流程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微更新 街道设计 循证设计 参与式工作营 情感氛围 疗愈 活力 神经科学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友好型视角下街道空间安全设计策略探索——以北京老城片区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家珍 郭海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3期48-50,共3页
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针对老年人的安全保障,在已有文献及政策的基础上,文章建立了以老年人为核心的空间安全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心理安全、防卫安全、游憩交往安全和交通安全,并将确定并评价北京老城区空间安全状况。文章选择... 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针对老年人的安全保障,在已有文献及政策的基础上,文章建立了以老年人为核心的空间安全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心理安全、防卫安全、游憩交往安全和交通安全,并将确定并评价北京老城区空间安全状况。文章选择了大栅栏生活性街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熵权法赋权安全评价模型为基本框架进行测评对比,以此为基础对促进街道空间安全设计与响应策略作了进一步阐释与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友好 城市安全 城市设计 街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