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北黄沙桥铀矿床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地质意义
1
作者 周堂波 李俊 +4 位作者 江卫兵 钟福军 李海东 郭新文 许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81-1997,共17页
黄沙桥铀矿床位于诸广山岩体南部,处于城口矿集区西侧。本文针对黄沙桥铀矿床赋矿花岗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组成测定,结果显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年龄分别为152.8±1.1... 黄沙桥铀矿床位于诸广山岩体南部,处于城口矿集区西侧。本文针对黄沙桥铀矿床赋矿花岗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组成测定,结果显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年龄分别为152.8±1.1 Ma和154.0±1.4 Ma。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类黑云母花岗岩均具富硅、富碱、高K_(2)O/Na_(2)O值和低CaO/Na_(2)O值等特征,二者皆具有较一致的稀土、微量分配曲线特征;均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以及高场强元素Th、U、Hf,明显亏损Ba、Nb、Ti等元素;两者均具明显轻重稀土分馏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型”以及明显的Eu负异常;两类黑云母花岗岩均具有较低εHf(t)值(-15.24~-8.96和-13.60~-9.65),二者古元古代的模式年龄为2171~1778 Ma和2063~1821 Ma。两类黑云母花岗岩均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主要由富黏土的泥质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来。二者均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伸展构造背景下,由古元古代为主的地壳源区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沙桥铀矿床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粤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2
作者 刘汉彬 李子颖 +4 位作者 秦明宽 孙晔 韩娟 金贵善 李军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9-146,共8页
叙述了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的研究新进展。该区的研究成果丰硕。从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明确了矿石及其围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铀成矿的地质环境,围岩与铀成矿的关系。... 叙述了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的研究新进展。该区的研究成果丰硕。从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明确了矿石及其围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铀成矿的地质环境,围岩与铀成矿的关系。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厘定了铀的成矿时代,利用裂变径迹的研究构建了该区的地质热力学演化历史,推测了成矿时代与构造演化历史之间的联系。综合同位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地质热力学演化等多方面的观点讨论了铀源和成矿流体的来源及有机质在铀成矿中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年代学 有机地球化学 裂变径迹 铀矿床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胜砂岩型铀矿后生蚀变地球化学性质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73
3
作者 吴柏林 刘池阳 +2 位作者 张复新 方锡衍 刘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0-747,共8页
东胜砂岩型铀矿具有大规模控矿绿色蚀变和漂白蚀变带、其氧化蚀变仅为蚀变残留等特征而与国内吐哈、伊犁盆地南缘等铀矿明显不同,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研究区该主要后生蚀变相关的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东胜矿床形成的特殊性:... 东胜砂岩型铀矿具有大规模控矿绿色蚀变和漂白蚀变带、其氧化蚀变仅为蚀变残留等特征而与国内吐哈、伊犁盆地南缘等铀矿明显不同,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研究区该主要后生蚀变相关的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东胜矿床形成的特殊性:早期形成铀矿化的古层间氧化带在强还原性环境下,经二次还原作用改造形成了控矿的绿色蚀变带,二者皆具有低有机碳,低ΣS,高Th/U值的特征。铀矿化蚀变有机碳、δD、δ18O含量在各蚀变阶段中最高,Th/U值最低。分布于延安组顶部的漂白蚀变是表生氧化岩石在还原性环境下经还原改造形成,其Th/U值高,TFe含量低。总之,东胜矿床各种蚀变地球化学指标指示的矿床成因信息是,绿色蚀变和漂白蚀变及铀矿化的形成处于一种相对较强的还原性环境。在成岩作用,古氧化蚀变、漂白蚀变、绿色蚀变以及铀矿化的序列演化中,流体作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环境的过渡性转变出现在铀矿化阶段。对黄铁矿硫同位素以及砂岩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及其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的分析,认为流体主要由大气降水、来自下部的煤成气以及与含矿目的层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的有机酸混合组成。因而,东胜矿床的形成是无机—有机流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砂岩型铀矿 后生蚀变 同位素 流体作用 绿色蚀变 漂白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十红滩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朱西养 彭新建 +4 位作者 汪云亮 张成江 王志畅 王金平 刘建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3-451,共9页
文章在对吐哈盆地十红滩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地下水和粘土矿物的氢、氧同位素,钙质砂岩的碳、氧同位素,黄铁矿和长石的铅、硫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形成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的层间水主要... 文章在对吐哈盆地十红滩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地下水和粘土矿物的氢、氧同位素,钙质砂岩的碳、氧同位素,黄铁矿和长石的铅、硫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形成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的层间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研究区水与有机烃类气体同位素交换、强烈的蒸发作用和水岩反应是控制地下水和矿物中同位素分馏的主要机制,层间氧化带和铀富集成矿是地下水在低温、常压下对围岩长期作用的结果,钙质砂岩的碳和黄铁矿的硫均主要为生物有机成因,盆地深部的煤成油、气也参与了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同位素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床 十红滩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20
5
作者 丁波 刘红旭 +4 位作者 修晓茜 刘涛 潘澄雨 张晓 李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9-572,共14页
蒙其古尔铀矿床为大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前人对其成矿流体来源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探讨其成矿流体的性质和来源,笔者利用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光谱方法,对其流体包裹体的温度、盐度、密度和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对其成矿流... 蒙其古尔铀矿床为大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前人对其成矿流体来源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探讨其成矿流体的性质和来源,笔者利用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光谱方法,对其流体包裹体的温度、盐度、密度和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对其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及含矿目的层砂岩方解石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烃包裹体、液烃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成群分布于砂岩粒间方解石胶结物中,或沿切穿石英颗粒的微裂隙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均一温度为56~76℃,盐度w(NaCleq)为1.23%~19.84%,密度为0.99~1.12 g/cm^3,气体成分以CH_4为主;成矿流体的δD(H_2O)V_SMOW=-93.0‰^-48.3‰,δ^(18)O(H_2O)V_SMOW=-10.3‰^-5.1‰,方解石胶结物的δ^(13)CV_PDB=-10.9‰^-7.2‰,δ^(18)OV_SMOW=17.6‰~24.9‰。上述特征揭示出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是由大气降水性质的地表水和煤系地层有机质脱羧基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伴生的CH_4等还原性气体(煤型气)两部分组成,具有低温、盐度跨度大、中等密度及多期叠加等特点,明显有别于深部油气大规模充注。地表含铀含氧水层间渗入与煤系地层产生煤型气等还原性渗出流体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蒙其古尔铀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矿流体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蒙其古尔铀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20铀矿田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陈繁荣 沈渭洲 +1 位作者 王德滋 刘昌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0年第1期69-77,共9页
1220铀矿田分布于中生代后地台构造-岩浆活化带中1220破火山口周围。成矿过程中有三期热液活动和两期矿化作用。第一期是碱交代型矿他,第二期是萤石-水云母型矿化。将沥青铀矿的^(238)U/^(204)Pb—^(206)Pb/^(204)Pb等时年龄作为成矿年... 1220铀矿田分布于中生代后地台构造-岩浆活化带中1220破火山口周围。成矿过程中有三期热液活动和两期矿化作用。第一期是碱交代型矿他,第二期是萤石-水云母型矿化。将沥青铀矿的^(238)U/^(204)Pb—^(206)Pb/^(204)Pb等时年龄作为成矿年龄,它略低于火山活动年龄。通过氧、碳、硫、铅和锶同位素研究,对成矿溶液来源及演化、成矿过程和成矿物质来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成矿溶液由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组成,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火山岩浆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田 同位素 地球化学 矿床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石土岭铀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朱捌 凌洪飞 +4 位作者 沈渭洲 高剑峰 邓平 黄国龙 谭正中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82,共12页
石土岭铀矿床位于贵东岩体东南部与寒武纪浅变质岩接触带的内带,矿区内NWW向和NNE向基性岩脉十分发育。矿体主要赋存于帽峰岩体中,呈脉状产出,并受近EW向裂隙构造控制。沥青铀矿的U-Pb年龄(135Ma)与帽峰岩体的年龄(220Ma)相差明显,但与... 石土岭铀矿床位于贵东岩体东南部与寒武纪浅变质岩接触带的内带,矿区内NWW向和NNE向基性岩脉十分发育。矿体主要赋存于帽峰岩体中,呈脉状产出,并受近EW向裂隙构造控制。沥青铀矿的U-Pb年龄(135Ma)与帽峰岩体的年龄(220Ma)相差明显,但与NWW向辉绿岩脉的年龄(143Ma)十分接近。矿石中黄铁矿的初始87Sr/86Sr值(0.71315~0.72579)介于成矿期间辉绿岩的值(0.70449~0.70632)与帽峰和下庄岩体演化至成矿时期(135Ma)的值(0.75058~0.99507)之间;黄铁矿的铅同位素组成呈线性分布,为基底变质岩铅与帽峰岩体铅及辉绿岩铅之间不同程度的混合。Sr、Pb同位素组成显示出成矿组分具多来源特征;成矿流体的δ18OH2O=2.0‰~8.1‰,δDH2O=-63‰^-51‰,反映出成矿流体主要由幔源流体组成;方解石的δ13C=-8.3‰,表明矿化剂∑CO2也来自地幔。因此,幔源流体在石土岭铀矿床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同位素 幔源流体 成矿物质来源 石土岭铀矿床 粤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西南缘砂岩型铀矿地质地球化学基本特征 被引量:32
8
作者 吴伯林 权志高 +6 位作者 魏观辉 彭新建 王金平 李占游 徐高中 刘池阳 张复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43,共10页
文章通过对含矿目的层及其渗透性的分析、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及部分特征性地球化学指标如有机碳含量、全硫含量、三价铁和二价铁比值的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成分和物理化学参数的测试,配合铀、铅、碳、氧、硫同位素的分析等... 文章通过对含矿目的层及其渗透性的分析、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及部分特征性地球化学指标如有机碳含量、全硫含量、三价铁和二价铁比值的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成分和物理化学参数的测试,配合铀、铅、碳、氧、硫同位素的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研究区内砂岩型铀矿的地质地球化学基本特征,认为吐哈盆地西南缘砂泥岩互层地层结构完整且延伸稳定,属弱渗透_渗透性地层,对砂岩型铀矿成矿比较有利。据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认为铀成矿存在着明显的地球化学分带性,其中,氧化带以有机碳和全硫(∑S)含量低、Th/U和Fe2O3/FeO及Ra/U比值高为特征;过渡带(成矿带)以Th/U比值低、∑S、Mo、Re含量高为特征;还原带则以明显的低Fe2O3/FeO、Ra/U比值,高有机碳含量为其特征。其他微量元素如Cu、Pb、Zn、Cr、Co、Ni、Zr等及稀土元素在成矿过程中并未得到明显富集。经对相关岩石的铀_镭平衡、气液包裹体及相关同位素的研究,认为铀成矿具有多期次、年代新且集中于第三纪的特点;含矿目的层煤成气提供了成矿所需的还原环境;成矿作用铀源主要来自于含矿目的层本身;铀成矿古流体属低温浅成热液且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砂岩型铀矿 铀成矿 地球化学分带 古流体 同位素 渗透性 煤成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型 被引量:32
9
作者 杨晓勇 凌明星 赖小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9-249,共11页
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铀矿类型,受到世界各国地质勘探部门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查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于盆地东胜地区也发现大规模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标志着中国该类型铀矿勘查取得重要... 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铀矿类型,受到世界各国地质勘探部门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查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于盆地东胜地区也发现大规模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标志着中国该类型铀矿勘查取得重要突破。该文应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研究,获得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条件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参数。含铀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C-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胶结物中的碳属于地幔碳、生物有机体和沉积的碳酸盐混合成因。通过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可能是原生的岩浆水上涌和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建造水,其中一部分有机质加入到成矿作用中来,这对于铀的还原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盆地的演化特点,建立了这种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地球化学模型。笔者认为,其铀矿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氧化过程,二是还原过程,成矿过程伴随各种微量元素和气液相分子的氧化、还原和迁移过程。该成矿模型的建立对认识盆地铀矿质的沉淀和富集规律以及在类似盆地寻找此类铀矿床,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地球化学 成矿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成矿中两种流体系统相互作用——地球化学证据和流体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40
10
作者 薛春纪 池国祥 薛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4-14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内的铀矿床多产在盆地的边部,并主要以侏罗系直罗组砂岩为主岩,铀矿体与从红色到绿-绿灰色、从氧化向还原过渡带中的热液蚀变密切相关。与铀矿化有关的后生矿物内流体包裹体研究曾得出60~180℃指示埋藏或热液环境的均一温... 鄂尔多斯盆地内的铀矿床多产在盆地的边部,并主要以侏罗系直罗组砂岩为主岩,铀矿体与从红色到绿-绿灰色、从氧化向还原过渡带中的热液蚀变密切相关。与铀矿化有关的后生矿物内流体包裹体研究曾得出60~180℃指示埋藏或热液环境的均一温度。铀矿化共生方解石和高岭石的C、H、O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热液方解石的δ13CV-PDB为-14.0‰~2.7‰、铀成矿流体的δDV-SMOW和δ18OV-SMOW分别是-130‰~-94‰和-9.1‰~4.8‰,C和H同位素组成指示出大量C和H来自烃类的氧化。盆地内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表明,在侏罗纪-白垩纪盆地边缘相对抬升和盆地内地层轻微变倾过程中,发育出2种流体流动系统,即渗出流和渗入流。渗出流系统受盆地上覆沉积压实作用产生的超压驱动,起源于盆地下部,从盆地中心下部流向盆地边缘浅部;渗入流系统受重力驱动,从盆地边缘向下流向盆地中心。笔者认为铀矿化的定位与这2种流体系统的混合过程密切相关,从侏罗系—白垩系渗滤出来的U6+被渗入的雨水流体搬运,当与渗出的富烃盆地流体相遇时,烃类将U6+还原为U4+,并在2种流体系统的过渡带铀矿物沉淀。2种流体系统间过渡带的位置受地形起伏大小控制。在白垩纪末期(65Ma),假设从盆地中央到边缘的起伏为350m,则2种流体系统的过渡带定位于上侏罗统(铀矿化地层);在晚期因超压逐渐消失引起的地形小起伏情况下,过渡带也能发育在这个层位。2种流体流动系统的过渡带能够较长时期的保持在同一个层位,因此,白垩纪之后地形起伏的变小和超压的消失相结合,是铀成矿十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砂岩型铀矿 C、H、O同位素 流体流动模拟 流体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最大古岩溶型铀矿床成因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闵茂中 王湘云 +2 位作者 沈保培 文光斗 樊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8-122,共5页
据对某大型古岩溶型铀矿床中铀-铅同位素体系及硫、碳、氧、氢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物质源自矿区众多地层,成矿流体的变质水和古岩溶水(古大气降水)的混合水;成矿经历了古岩溶铀淋积富集,燕山早、晚期构造运动促... 据对某大型古岩溶型铀矿床中铀-铅同位素体系及硫、碳、氧、氢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物质源自矿区众多地层,成矿流体的变质水和古岩溶水(古大气降水)的混合水;成矿经历了古岩溶铀淋积富集,燕山早、晚期构造运动促使两次含铀热水溶液改造、叠加成矿(135~119.65Ma),成矿作用与古岩溶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床 古岩溶 同位素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花岗质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铀成矿潜力 被引量:3
12
作者 耿英英 刘章月 +1 位作者 黄少华 何中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41,共22页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地区发育大量花岗质岩体,岩性主要为碱长花岗岩,以及少量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以上述3种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花岗质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25~308 Ma...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地区发育大量花岗质岩体,岩性主要为碱长花岗岩,以及少量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以上述3种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花岗质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25~308 Ma,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Si、富碱、富K、富Al等特点。碱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而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卡拉麦里晚石炭世花岗质岩体所处构造背景应为由挤压碰撞到拉张的转换时期。物源分析表明:铀矿的铀源来自卡拉麦里花岗质岩体,U含量平均值超过3×10^(-6),Th/U平均值为7.18,具备富铀地质体特征,U迁移量可高达8.26×10^(-6),U平均原始含量为5.46×10^(-6);K 2O/Na 2O值为0.75~1.46,平均值为1.11,FeO/MgO值为1.18~20.73,平均值为5.28,显示其具有较高的陆壳成熟度,表明该地区具有较高的铀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 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成矿潜力 陆壳成熟度 迁移量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竹筒尖铀矿床特富矿赋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Hf同位素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文泉 江卫兵 +2 位作者 李海东 李俊 梁园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20-1737,共18页
竹筒尖铀矿床位于下庄矿田西北部,早年的找矿工作陷入瓶颈,近年来由笔者主持的普查项目在该地区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富含晶质铀矿的特富矿体的首次发现,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竹筒尖铀矿床特富矿体的赋矿围岩为粗粒黑云母... 竹筒尖铀矿床位于下庄矿田西北部,早年的找矿工作陷入瓶颈,近年来由笔者主持的普查项目在该地区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富含晶质铀矿的特富矿体的首次发现,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竹筒尖铀矿床特富矿体的赋矿围岩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本文对该围岩进行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组成的测定,结果显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241.1±1.6Ma和233.6±1.4Ma,均属于印支期。化学组成上两者均具有富硅、K>Na、强过铝质和低CaO/Na2O比值等特征。微量元素两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高场强元素Th、U、Ta、Hf,明显亏损Ba、Nb、Sr、Ti等元素,但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更加分散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线,表明其可能受到交代蚀变的影响。两者均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型",以及明显的Eu负异常(粗粒黑云母花岗岩:δEu=0.212~0.269;细粒黑云母花岗岩:δEu=0.155~0.258)。Hf同位素组成上均具有较低的εHf(t)值(粗粒黑云母花岗岩:-10.9^-9;细粒黑云母花岗岩:-12.3^-8.7)和古元古代的模式年龄(粗粒黑云母花岗岩:1951~1834Ma;细粒黑云母花岗岩:2030~1810M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两者均为强过铝质的S型花岗岩,较高的Rb/Sr比值和较低的CaO/Na2O比值表明两者均主要是由富黏土的泥质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成。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期主碰撞期局部的拉张环境,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碰撞挤压环境向后碰撞拉张环境的转换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筒尖铀矿床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粤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