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层系优势岩相及其控储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洪 冯有良 +9 位作者 刘畅 杨智 伍坤宇 龙国徽 姚健欢 孟博文 邢浩婷 蒋文琦 王小妮 魏琪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5-1320,共16页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页岩油勘探近年获得重要突破,研究高原咸化湖盆岩相与储层特征对甜点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全岩矿物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分布测试、大面积视域扫描拼接成像、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一维核磁...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页岩油勘探近年获得重要突破,研究高原咸化湖盆岩相与储层特征对甜点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全岩矿物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分布测试、大面积视域扫描拼接成像、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一维核磁共振分析,判识了岩相类型,系统研究了页岩储集性和含油性差异,提出了优势岩相和控储主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有块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70%)、层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50%~70%)、纹层状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和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4种岩相。块状灰云岩和层状灰云岩孔隙以晶间孔为主,储集空间大且连通性好,孔隙中含油指数高,为优势岩相;纹层状混积岩基质孔隙发育较差,纹层密集发育的混积岩渗透性较好;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孔、缝不发育,储集性较差。优势岩相成储过程受3方面因素控制:①碳酸盐矿物组构决定宏孔发育程度;②陆源长英质细粒沉积物和黏土矿物含量控制比表面吸附性;③纹层发育程度最终改善储层渗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岩相 控储因素 储层特征 页岩油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干柴沟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渐新世湖水盐度对碳酸盐岩沉积发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易定红 李翔 +5 位作者 石亚军 李积永 刘应如 马元坤 倪祥龙 王文卓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10-18,共9页
为了整体评价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构造带中段和东段渐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以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为例,在岩芯观察、钻/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氯离子含量、全... 为了整体评价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构造带中段和东段渐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以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为例,在岩芯观察、钻/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氯离子含量、全岩矿物分析、膏盐岩分布和地球化学敏感参数分析,对该地区E_(3)^(2)湖水古盐度和碳酸盐岩沉积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英雄岭地区E_(3)^(2)从早期到晚期水体从半咸水、咸水过渡到盐水,盐度不断增大。平面上,从英西到英东,膏盐岩发育程度变差,湖盆水体盐度降低。英雄岭地区E_(3)^(2)碳酸盐岩矿物组分复杂、岩性多样,分区性明显,纵向上早期碳酸盐岩的发育程度好于晚期,平面上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英西和英中北部地区,英中南部其次,英东地区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古盐度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纪 英雄岭构造带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北区碱1井下干柴沟组上段高频层序特征
3
作者 裴明利 王华 +2 位作者 陈琰 曹正林 雷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41,共11页
依据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咸水湖盆湖泊沉积发育特征,建立了碱1井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滨浅湖沉积模式,总结了滩坝砂沉积的7种微相发育特征,归纳出对应于湖平面上升至高水位期和湖平面下降至低水位期两类滨浅湖沉积微相组合体系。应用陆相高分... 依据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咸水湖盆湖泊沉积发育特征,建立了碱1井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滨浅湖沉积模式,总结了滩坝砂沉积的7种微相发育特征,归纳出对应于湖平面上升至高水位期和湖平面下降至低水位期两类滨浅湖沉积微相组合体系。应用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构建了碱1井E23的基本旋回模式,划分了69个短期旋回、4个中期旋回和2个长周期旋回,总结了高频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的成因和特征,并探讨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中的意义,为揭示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干旱环境下的层序地层基本特征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北区 碱1井 下干柴沟组上段 滨浅湖沉积微相 高频基准面旋回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旋回层序在陆相盐湖盆地中的应用——以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徐彬 李建明 +1 位作者 张永庶 崔俊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2-417,共6页
综合分析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对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发育模式,研究了有利储层分布位置。结果表明:层序发育受控于构造运动、古气候变化及湖平面升降... 综合分析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对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发育模式,研究了有利储层分布位置。结果表明:层序发育受控于构造运动、古气候变化及湖平面升降;下干柴沟组上段自下而上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细分为6个四级层序,各级层序界面主要为岩性突变面,各级层序均发育湖侵体系域与湖退体系域,并均具有快速湖侵、缓慢湖退的特征;SQ3—SQ4表现为早期湖侵、中后期持续湖退,沉积相由半深湖亚相逐渐转变为盐湖亚相,SQ4发育大量岩盐盖层;有利储层主要发育于湖退体系域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旋回层序 盐湖盆地 下干柴沟组上段 英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在沉积环境中的应用--以柴西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子涵 李建明 +2 位作者 陈琰 柳金城 崔俊 《中外能源》 CAS 2022年第6期23-34,共12页
对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27件混积型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经校正陆源碎屑对元素含量影响后,取对沉积环境反应敏感的B含量、w(Sr)/w(Ba)、w(Sr)/w(Cu)、w(Rb)/w(Sr)、δU、w(Th)/w(U)、w(V)/[w(V)+w(Ni)]作为判别沉积环境的指... 对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27件混积型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经校正陆源碎屑对元素含量影响后,取对沉积环境反应敏感的B含量、w(Sr)/w(Ba)、w(Sr)/w(Cu)、w(Rb)/w(Sr)、δU、w(Th)/w(U)、w(V)/[w(V)+w(Ni)]作为判别沉积环境的指标,并且结合测井的Th、U含量数据,对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古气候、古盐度、古水深、氧化还原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B元素含量为(47.68~159.38)×10(-6),平均值为88×10(-6),平均值为88×10^(-6);B法计算古盐度为3.49‰~15.99‰,均值12.08‰,Sr元素含量为(150.76~3989.92)×10(-6);B法计算古盐度为3.49‰~15.99‰,均值12.08‰,Sr元素含量为(150.76~3989.92)×10^(-6),平均值为952.10×10^(-6),平均值为952.10×10^(-6);w(Sr)/w(Ba)范围为0.30~3.28,平均值为1.20,B含量、Sr含量以及w(Sr)/w(Ba)值均指示为咸水环境。(2)w(Sr)/w(Cu)范围为2.15~74.75,平均值为19.03;w(Rb)/w(Sr)为0.01~1.10,平均值为0.55,指示为干热气候。(3)δU范围为0.87~1.31,平均值为1.08;w(V)/[w(V)+w(Ni)]范围为0.37~0.71,平均值为0.65,w(U)/w(Th)范围为0.23~0.73,平均值为0.39;w(Th)/w(U)范围为1.38~4.44,平均值为2.68;各判别指标综合表明为还原缺氧沉积环境。沉积地球化学进一步佐证了该沉积时期为较深水、咸水且强烈蒸发、干热气候、还原缺氧、半开放—半封闭的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间伴有少量温湿气候、水体淡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混积碳酸盐岩 沉积环境 下干柴沟组上段 柴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