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Glyphosate Tolerant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Mutant(R1098) 被引量:1
1
作者 DAUD M K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88-,共1页
Stepwise selection approach was adopted to obtain glyphosate-tolerant upland cotton mutant(R1098) from the embryogenic calli of Coker 312(Gossypium hirsutum L.).The calli were transferred to selection medium and multi... Stepwise selection approach was adopted to obtain glyphosate-tolerant upland cotton mutant(R1098) from the embryogenic calli of Coker 312(Gossypium hirsutum L.).The calli were transferred to selection medium and multi-step selection pressure process was carried out until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e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glyphosate Tolerant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MUTA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Integrated Genetic,Physical and Transcript Map of Homoeologous Chromosomes 12 and 26 in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被引量:2
2
作者 KOHEL Russell J CHO Jaemin TOMKINS Jeffrey YU John Z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2-,共1页
While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represents 95% of the world production,its genetic improvement is hindered by the shortage of effective genomic tools and resources.The
关键词 An Integrated genetic Physical and Transcript Map of Homoeologous Chromosomes 12 and 26 i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chemical Genetic Mechanism and QTLs of Early Maturing without Yield Loss in Short-season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3
作者 SONG Mei-zhen,YU Shu-xun,FAN Shu-li(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Cotton Genetic Improve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Anyang,Henan 455000,China)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68-,共1页
The short season cotton(SSC) was important Upland plant ecotype(Gossypium hirsutum L.).The growth of SSC was very short that is 105 ~ 110 days(after planting). SSC could increase
关键词 QTlS Biochemical genetic Mechanism and QTls of Early Maturing without Yield loss in Short-seaso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micronaire using a natural population of representative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4
作者 SONG Jikun PEI Wenfeng +10 位作者 MA Jianjiang YANG Shuxian JIA Bing BIAN Yingying XIN Yue WU Luyao ZANG Xinshan QU Yanying ZHANG Jinfa WU Man YU Jiwen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1年第2期114-125,共12页
Background: Micronaire is a comprehensive index reflecting the fineness and maturity of cotton fiber.Micronai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ternal quality indicators of the cotton fiber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al... Background: Micronaire is a comprehensive index reflecting the fineness and maturity of cotton fiber.Micronai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ternal quality indicators of the cotton fiber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alue of the cotton fiber.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micronaire is required for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the trait.However,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micronaire at the genomic level is unclear.The present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aimed to identify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micronaire trait in 83 representa:tive upland cotton lines grown in multiple environments.Results GWAS of micronaire used 83 upland cotton accessions assayed by a Cotton 63 K Illumina Infinium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array.A total of 11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for micronaire were detected on 10 chromosomes.These 11 QTLs included 27 identified genes with specific expression patterns.A novel QTL,qFM-A12–1,included 12 significant SNPs,and GhFLA9 was identified as a candidate gene based on haplotype block analysis and on strong and direct linkage disequilibrium between the significantly related SNPs and gene.GhFLA9 was expressed at a high level during secondary wall thickening at 20∼25 days post-anthesis.The expression level of GhFLA9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low micronaire line(Msco-12)than that in the high micronaire line(Chuangyou-9).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a genetic reference for genetic improvement of cotton fiber micronaire and a foundation for verifica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GhFLA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Fiber micronaire gWAS Candidate genes ghFlA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TL mapping for fiber quality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across multiple generations in segregating population of CCRI 70 被引量:3
5
作者 DENG Xiaoying GONG Juwu +7 位作者 LIU Aiying SHI Yuzhen GONG Wankui GE Qun LI Junwen SHANG Haihong WU Yuxiang YUAN Youlu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19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Background:Cotton is a significant economic crop tha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many domains.Gossypium hirsutum L.is the most important fiber crop worldwide and contributes to more than 95%of global cotto n produ... Background:Cotton is a significant economic crop tha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many domains.Gossypium hirsutum L.is the most important fiber crop worldwide and contributes to more than 95%of global cotto n production.Identifying stabl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s)controlling fiber quality and yield related traits are necessary prerequisites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Results:A genetic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with 312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loci and 35 linkage groups using JoinMap 4.0;the map spanned 1 929.9 cM,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between two markers of 6.19 cM,and covered approximately 43.37%of the cotton genome.A total of 74 QTLs controlling fiber quality and 41 QTLs controlling yield-related traits were identified in 4 segregating generations.These QTLs were distributed across 20 chromosomes and collectively explained 1.01%?27.80%of the observed phenotypic variations.In particular,35 stable QTLs could be identified in multiple generations,25 common QTLs were con sistent with those in previous studies,and 15 QTL clusters were found in 11 chromosome segments.Conclusion:These studie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cotton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for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l mapping Fiber quality Yield QUAlITY Multiple generations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SUPERMAN类锌指蛋白基因GZFP的启动子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杨郁文 周建武 +3 位作者 张保龙 范晓慧 任永哲 陈天子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3-489,共7页
GZFP是来源于陆地棉的一个SUPERMAN类锌指蛋白基因。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基因功能,本研究通过染色体步移(Genome walking)获得其启动子区域,并构建该片段与GUS连接的重组载体pBI-pGZFP-5::GUS,通过花浸染法转化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GUS染... GZFP是来源于陆地棉的一个SUPERMAN类锌指蛋白基因。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基因功能,本研究通过染色体步移(Genome walking)获得其启动子区域,并构建该片段与GUS连接的重组载体pBI-pGZFP-5::GUS,通过花浸染法转化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GUS染色结果表明GUS基因主要在根部以及花器官表达,而叶片中的表达量很低,并且根部的表达量在整个生育期都很强。通过半定量RT-PCR分析不同诱导下GZFP基因的表达变化,发现ABA、干旱、盐胁迫诱导可以提高其表达量。构建GZFP过量表达载体并通过叶盘法转化烟草,烟草转化株的表型无明显变化,但是转化株中NtOPBP1和NtERD10的表达量较未转化株明显增强,而这两个基因都参与了植物的抗逆反应,说明GZFP基因可能与植物抗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指蛋白 陆地棉 启动子 抗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吐絮铃数及吐絮率的QTL定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俊文 贾菲 +10 位作者 孙福鼎 刘爱英 石玉真 龚举武 商海红 王涛 巩万奎 贾新合 张建宏 袁有禄 华金平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1-477,共7页
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陆地棉sGK9708X0-153组合的重组近交系(RI)及永久F2群体在曲周(2009年)、安阳(2009,2010年)3个环境条件下的吐絮铃数和吐絮率进行QTL检测,共获得18个QTLs。其中,7个与吐絮铃数相关,加性效应在-0.46~0... 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陆地棉sGK9708X0-153组合的重组近交系(RI)及永久F2群体在曲周(2009年)、安阳(2009,2010年)3个环境条件下的吐絮铃数和吐絮率进行QTL检测,共获得18个QTLs。其中,7个与吐絮铃数相关,加性效应在-0.46~0.33之间,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86%~11.28%;11个与吐絮铃率相关,加性效应在-3.64%~3.20%之间,可解释的表型变异4.68%-9.84%。这些QTLs主要分布在25号(吐絮铃数/吐絮率:3个/6个,下同)、16号(2个/2个)、18号(1个/2个)染色体和LG49(1个/1个)上。这18个QTLs中,qPOB-16-2在R1群体中的3个环境下被稳定检测到,qCOB.16.1、qPOB-25—3和qPOB-25.4在RI中的两个环境下被稳定检测到。这些QTLs可以应用于吐絮铃数和吐絮率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永久F2群体 重组近交系 吐絮铃数 吐絮率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盐胁迫应答基因GhEXO70B1功能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丁颜朋 葛晓阳 +3 位作者 王鹏 吴洁 王省芬 李付广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3-434,共12页
【目的】为了提高棉花的耐盐性,使棉花能够适应盐碱地的生长环境,挖掘耐盐基因迫在眉睫。【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Gh EXO70B1基因的功能和结构特征;利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 【目的】为了提高棉花的耐盐性,使棉花能够适应盐碱地的生长环境,挖掘耐盐基因迫在眉睫。【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Gh EXO70B1基因的功能和结构特征;利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该基因在不同部位的表达量和盐胁迫下根、茎、叶的表达情况;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对该基因进行沉默并进行功能验证,并通过台盼蓝染色观察和生化指标测定综合分析了受胁迫的程度及其可能的生理机制。【结果】本研究从陆地棉中分离了1个新的介导自噬的基因Gh EXO70B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产物含有1个保守的EXO70结构域,不具有跨膜结构,为非分泌蛋白,进化中功能高度保守。qRT-PCR表明该基因在各个组织部位中均有表达,其中根和茎中表达量较高,盐胁迫处理诱导其上调表达。利用VIGS成功沉默GhEXO70B1的表达,基因沉默后的棉株相较于对照更加不耐盐,出现叶片发黄、萎蔫和干枯的现象,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台盼蓝染色叶片着色范围较大,表明Gh EXO70B1基因沉默后应对盐胁迫的能力降低,细胞死亡的数量显著增加。【结论】陆地棉Gh EXO70B1基因与自噬相关,暗示该基因通过介导细胞自噬应对逆境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ghEXO70B1 病毒诱导沉默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苗期低温响应基因GhZAT10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永飞 葛常伟 +9 位作者 沈倩 张思平 刘绍东 马慧娟 陈静 刘瑞华 李士丛 赵新华 李志坤 庞朝友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5-315,共11页
【目的】挖掘棉花耐冷相关基因,为培育棉花耐冷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克隆陆地棉基因GhZAT10(Zinc finger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10),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 【目的】挖掘棉花耐冷相关基因,为培育棉花耐冷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克隆陆地棉基因GhZAT10(Zinc finger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10),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冷处理前后该基因在根、茎、叶的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h ZAT10基因结构及其编码的蛋白质性质及进化关系;通过Gateway技术构建蛋白表达载体35S::GhZAT10-GFP进行亚细胞定位;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研究低温胁迫下GhZAT10在棉花耐冷反应中的功能。【结果】GhZAT10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813 bp(base pair,碱基对),编码270个氨基酸;GhZAT10在根中表达量高于茎和叶,低温胁迫下在3种组织中均上调表达。GhZAT10蛋白无信号肽,不包含跨膜螺旋,且其活性与其磷酸化调控关系密切。陆地棉GhZAT10与可可、拟南芥、甜橙中的ZAT10蛋白亲缘关系较近;GhZAT10蛋白定位在细胞核;沉默GhZAT10基因使棉花的耐冷能力减弱。【结论】GhZAT10蛋白属于C2H2型锌指蛋白,在陆地棉冷胁迫响应信号途径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低温胁迫 ghZAT10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硫氧还蛋白基因GhWCRKC2-5参与开花调控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云飞 桑娜 +3 位作者 刘慧 于秀立 张亭亭 黄先忠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4-782,共9页
目的FLOWERING LOCUST(FT)位于开花调控网络的中心,编码成花激素,不仅调控植物开花转变,还参与调控植物多方面的生长发育。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在植物的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方法我们前期克隆了一个棉花FT同源基... 目的FLOWERING LOCUST(FT)位于开花调控网络的中心,编码成花激素,不仅调控植物开花转变,还参与调控植物多方面的生长发育。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在植物的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方法我们前期克隆了一个棉花FT同源基因GhFT1,利用酵母双杂技术筛选到一个与GhFT1蛋白互作的硫氧还蛋白GhWCRKC2-5。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陆地棉中扩增了GhWCRKC2-5基因的开放阅读框cDNA。该基因编码一个203个氨基酸的短肽,含有WCRKC保守氨基酸基序,为非典型的Trx。全基因组分析表明棉花中含有46个非典型的Trxs,系统进化分析显示GhWCRKC2-5与Theobroma cacao的TcWCRKC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表明GhWCRKC2-5基因在棉花根和花中表达较高,在茎、叶和顶端分生组织中表达较低;在纤维不同发育时期,GhWCRKC2-5基因表达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在棉花开花后25d时的纤维表达最高。结果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GhWCRKC2-5基因,转基因拟南芥明显比野生型早花,并且转基因拟南芥的FT及开花通路中关键基因SUPPESSOR OF OVER EXPRESSION OF CONSTANS1(SOC1)明显上调表达。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干扰GhWCRKC2-5基因的表达,GhWCRKC2-5沉默的植株比对照植株开花时间晚。结论GhWCRKC2-5基因在棉花的开花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深入分析棉花开花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Trx ghWCRKC2-5基因 早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叶片发育相关基因GhRH39克隆与功能分析
11
作者 卞英杰 王寒涛 +3 位作者 魏恒玲 张蒙 李弈 喻树迅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9-327,共9页
【目的】研究陆地棉DEAD-box RNA解旋酶基因GhRH39在叶片发育中的功能。【方法】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hRH39的基因结构和进化关系,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该基... 【目的】研究陆地棉DEAD-box RNA解旋酶基因GhRH39在叶片发育中的功能。【方法】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hRH39的基因结构和进化关系,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该基因在棉花不同组织和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对该基因进行沉默。观察阳性植株表型,检测其光合色素含量变化,对阳性植株中叶绿体发育和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进行表达量检测。【结果】GhRH39编码620个氨基酸,且序列较为保守。q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根、茎、叶片、顶芽、花瓣、纤维中均有表达,在叶片中表达量较高,且在叶片中的表达量随着叶片发育进程而变化。利用VIGS技术成功降低了GhRH39的表达水平,基因沉默的阳性棉株出现失绿表型,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3种光合色素含量均降低。阳性沉默棉株的叶绿体发育和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结论】GhRH39基因影响棉花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合成,同时影响叶绿体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RNA解旋酶 ghRH39 叶绿体 光合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超矮杆突变体基因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14
12
作者 景超 马晓杰 +1 位作者 狄佳春 陈旭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93-1397,共5页
陆地棉超矮杆是一种新发现的突变体材料。前期对其遗传规律的研究表明,超矮杆突变性状是受一对完全隐性基因du控制的质量性状。文章以"超矮1号"和"新陆早16"配置的F2为作图群体,通过对双亲以及近等基因池的筛选,在1... 陆地棉超矮杆是一种新发现的突变体材料。前期对其遗传规律的研究表明,超矮杆突变性状是受一对完全隐性基因du控制的质量性状。文章以"超矮1号"和"新陆早16"配置的F2为作图群体,通过对双亲以及近等基因池的筛选,在1 350对SSR引物中共获得70对多态性引物。而后检测F2作图群体每个单株的基因型,显示有36个标记可以连锁,分布在8个连锁群上,其中超矮杆突变性状位于连锁群LG01。与目标基因du连锁的分子标记有7个:NAU2679、NAU2749、NAU905、NAU2838、NAU5373、NAU2238和NAU4946,它们皆为共显性标记。依据现有的棉花遗传图谱,标记NAU4946、NAU2238、NAU905、NAU5373和NAU2679位于第6染色体上,而目标基因du位于NAU2238和NAU4946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3 cM和1.4 cM,由此推定du在第6条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超矮杆突变体 基因定位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国强 苏学合 +2 位作者 曾昭海 时香玉 朱斗北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93-199,共7页
两个陆地棉型纤维品质优异品系94173和94250分别与推广品种中棉所12号、鲁棉11号、中棉所16号和鲁棉10号杂交,按方法2模式Ⅰ配成6×6共21个组合。纤维长度、马克隆值、籽棉产量、单铃重和籽指的G.C.A... 两个陆地棉型纤维品质优异品系94173和94250分别与推广品种中棉所12号、鲁棉11号、中棉所16号和鲁棉10号杂交,按方法2模式Ⅰ配成6×6共21个组合。纤维长度、马克隆值、籽棉产量、单铃重和籽指的G.C.A.效应达显著水平,除衣分率外,上述各性状S.C.A.效应均达显著水平。其中纤维长度、马克隆值和籽指G.C.A.方差/S.C.A.方差比值较大,证明以加性效应为主。G.C.A.估算结果表明,94173和94250是提高陆地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育种非常有价值的亲本,通过杂交可同时兼顾后代纤维长度、强度和细度的改良。通过S.C.A.的估算认为,在某些组合F1会有杂种优势出现,而在系谱选择中应注意其干扰。在纤维长度、马克隆值、籽棉产量、单铃重、衣分率和籽指的遗传模式推导中,只有纤维长度和衣分率符合加性+显性模式。纤维长度为部分显性,长绒基因既有隐性,也有显性,广义遗传力为7817%,狭义遗传力为6744%;衣分率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只有2608%和2116%,高衣分率基因较多的表现为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遗传分析 纤维品质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种子性状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吴吉祥 王国建 +2 位作者 朱军 许馥华 季道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59-664,共6页
采用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 5个品种及其配制的F_1、F_2和正反回交一代(BC_1;、BC_2、RBC_1和RBC_2)世代籽指、种仁率、容重和油分4个种子性状的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分... 采用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 5个品种及其配制的F_1、F_2和正反回交一代(BC_1;、BC_2、RBC_1和RBC_2)世代籽指、种仁率、容重和油分4个种子性状的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4个棉子性状的遗传均以母体效应为主,种子直接遗传效应作用较小。各性状的直接效应与母体效应的协方差不显著。通过母体植株的遗传表现对这些性状选择更为有效。可以根据籽指小和容重大等性状母体植株的遗传表现间接选择高油分材料。母体加性效应大的亲本,其杂种后代的母体加性效应总值一般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种子性状 遗传方差 遗传相关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花粉及柱头生活力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景忆莲 刘耀斌 范万发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5-48,共4页
以11个陆地棉品种(系)为亲本,组配成7个组合,在8:30至17:30的10个时间段,分别给母本柱头授以自然花粉及冰箱保存花粉,以杂交结实特性为考查指标,研究棉花花粉及柱头生活力表现。分析认为,当地自然条件下,柱头活力为1.5d,开花当天柱头活... 以11个陆地棉品种(系)为亲本,组配成7个组合,在8:30至17:30的10个时间段,分别给母本柱头授以自然花粉及冰箱保存花粉,以杂交结实特性为考查指标,研究棉花花粉及柱头生活力表现。分析认为,当地自然条件下,柱头活力为1.5d,开花当天柱头活力呈"不对称双峰"特征,9:30~10:30及15:30~16:30是柱头活力旺盛时段。花粉活力可维持1d,以9:30~10:30生活力较强,随时间推后,花粉活力大幅度衰减。依据本试验结果,就棉花杂优利用制种工作的授粉方法及技术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柱头 花粉 生活力 杂优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开花期棉铃干物质积累规律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周可金 裴训武 +4 位作者 江厚旺 吴宁 张韪 夏静 李爱青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45-150,共6页
本文通过对1988、1989两年棉铃发育规律的研究得出:不同开花期的棉铃各组成部分子物质积累均呈“S”型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加以拟合,效果良好,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棉子的干物质积累还可用直线方程模拟,效... 本文通过对1988、1989两年棉铃发育规律的研究得出:不同开花期的棉铃各组成部分子物质积累均呈“S”型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加以拟合,效果良好,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棉子的干物质积累还可用直线方程模拟,效果更好,相关系数在0.98以上。其中铃壳的干物质积累较快,最快时期在花后10~15d,花后30d达最大值,但是大积累量、生长特征值随着开花期的向后推迟而逐渐增大;而棉子和棉纤维的干物质积累要延续到花后45~50d才达到最大值,其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在花后20~30d,它们的干物质最大积累量、生长特征值、旺盛生长期的长短是以中期开花的较高,前期和后期开花的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期 棉铃 干物质积累规律 棉花 铃壳 棉子 棉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纤维品质育种中纤维长度整齐度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继华 于凤英 +3 位作者 尹承佾 李冬英 石宝生 王海涛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1期42-48,共7页
本研究选用多种资料,通过对不同纤维品质指标的重要性与皮棉产量的相关性及指标再现性,稳定性的分析指出:纤维长度整齐度,是一项既非常重要而又与皮棉产量无不利相关的纤维品质指标,应将其与纤维强度等指标一起作为纤维品质育种的重要... 本研究选用多种资料,通过对不同纤维品质指标的重要性与皮棉产量的相关性及指标再现性,稳定性的分析指出:纤维长度整齐度,是一项既非常重要而又与皮棉产量无不利相关的纤维品质指标,应将其与纤维强度等指标一起作为纤维品质育种的重要选择指标,考虑到其它指标的特殊性,为协调产量与品质的关系,近期陆地棉品质育种应重点对纤维强度及长度整齐度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纤维品质 纤维箍度 纤维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品种抗黄萎病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其辅助选择效果 被引量:34
18
作者 王芙蓉 刘任重 +5 位作者 王留明 张传云 刘国栋 刘勤红 马小波 张军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24-430,共7页
利用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抗黄萎病的鲁棉研22号与渐渗了海岛棉优异纤维基因的鲁原343组配杂交组合,对F2:3家系在不同发病时期进行黄萎病鉴定,并以SSR标记对抗黄萎病性状进行定位分析。在棉花发病相对较轻的7月份检测到1个位点(qVWR... 利用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抗黄萎病的鲁棉研22号与渐渗了海岛棉优异纤维基因的鲁原343组配杂交组合,对F2:3家系在不同发病时期进行黄萎病鉴定,并以SSR标记对抗黄萎病性状进行定位分析。在棉花发病相对较轻的7月份检测到1个位点(qVWR-16-1a)与抗黄萎病有关;在发病较重的8月份,检测到3个QTLs位点与抗黄萎病有关,其中1个QTL(qVWR-16-1b)与7月份检测到的位点qVWR-16-1a为同一位点,能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0.27%,与NAU751连锁较紧密,另外2个与BNL1395和BNL3590连锁较紧密的位点qVWR-16-2b、qVWR-2-1b,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10.8%和13.78%。利用检测到的与3个QTL位点连锁较紧密的SSR标记对杂交后代辅助鉴定,发现标记NAU751和BNL1395的抗性基因型均能显著增加后代的黄萎病抗性,两个标记的抗性基因型聚合后,后代抗性水平提高极显著。分子标记辅助抗病选择应用于优异纤维渐渗系杂交后代的鉴定中,可以培育出既优质又抗病的棉花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抗黄萎病 SSR QTlS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显性无腺体指示性状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袁有禄 靖深蓉 +5 位作者 张天真 潘家驹 刘少林 邢朝柱 郭立平 王海林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5-17,共3页
运用陆地棉显性无腺体系与2个有腺体系杂交,不去雄人工辅助授粉其真杂交种率为52.4%,与不育系授粉,其真杂种率为99.3%;配制的组合均有不同程度增产,而且纤维品质基本符合育种攻关要求;显性无腺体性状.棉花一出苗,通过下胚... 运用陆地棉显性无腺体系与2个有腺体系杂交,不去雄人工辅助授粉其真杂交种率为52.4%,与不育系授粉,其真杂种率为99.3%;配制的组合均有不同程度增产,而且纤维品质基本符合育种攻关要求;显性无腺体性状.棉花一出苗,通过下胚轴,即可识别,结合棉花育苗移栽和间苗的特点,淘汰假杂种的工作易于进行;表明了显性无腺体性状是一个优良的指示性状,可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无腺体 陆地棉 杂种优势 指示性状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SUPERMAN类似锌指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杨郁文 倪万潮 +4 位作者 张保龙 沈新莲 张香桂 徐英俊 姚姝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3-448,共6页
锌指蛋白是生物体内数量最多的转录调控因子,它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SU-PERMAN类锌指蛋白只含有1个锌指结构。根据这类蛋白的保守结构域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从棉花中获得了3个这个家族成员的EST,得到1个锌指... 锌指蛋白是生物体内数量最多的转录调控因子,它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SU-PERMAN类锌指蛋白只含有1个锌指结构。根据这类蛋白的保守结构域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从棉花中获得了3个这个家族成员的EST,得到1个锌指蛋白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基因的编码区长744 bp,编码长248个氨基酸的多肽,其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一个拟南芥RBE蛋白有40%的同源性。此基因被命名为GZFP。它含有保守的锌指结构并在多肽链的C-端具有富含亮氨酸的保守结构域,GZFP含有核定位信号并且没有内含子。GZFP基因在棉花花蕾、子房、花瓣和根中的表达量要高于木质部、韧皮部、叶片、纤维和种子。GZFP基因的表达量很低,在GenBank中没有任何和它同源的EST序列存在。对GZFP5′侧翼区进行分析发现有数个花粉和根特异表达相关元件,4个与Dof蛋白作用的核心序列,4个与光诱导相关的元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锌指蛋白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