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variability for yield and fiber related traits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cotton 被引量:2
1
作者 SAHAR Adeela ZAFAR Muhammad Mubashar +9 位作者 RAZZAQ Abdul MANAN Abdul HAROON Muhammad SAJID Sunaina REHMAN Abdul MO Huijuan ASHRAF Muhammad REN Maozhi SHAKEEL Amir YUAN Youlu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1年第3期219-228,共10页
Background: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is grown for fiber and oil purposes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of the world.Pakistan is the 4th largest producer of cotton.It ha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the GDP o... Background: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is grown for fiber and oil purposes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of the world.Pakistan is the 4th largest producer of cotton.It ha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the GDP of Pakistan.Therefore,the present study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genetic variations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traits in cotton and to analyze the associations present among them.Results:Analysis of variance exhibited significant variation for all studied traits except total number of nodes and the height to node ratio.The phenotypic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higher than the genotypic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or all studied traits.Plant height,monopodial branches,total number of bolls,lint index,seed index,and seed cotton yield displayed high heritabilities in a broad sense with maximum genetic advanee.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seed cotton yield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plant height,the nu mber of monopodial branches,the nu mber of sympodia I branches,ginning outturn(GOT),the number of bolls,seed per boll,seed index,uniformity index,the number of sympodial branches,reflectance,and seed index at the genotypic level whil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with plant height,the number of sympodial branches,boll number,and GOT.Plant height,monopodial branches,GOT,boll weight,seeds per boll,and short fiber index exerted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seed cotton yield.The first 6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s)out of the total fourteen PCs displayed eigenvalues(>1)and had maximum share to total variability(82.79%).The attributes that had maximum share to total divergence in eluded plant height,uniformity index,the nu mber of sympodial branches,seed per boll,GOT,seed cotton yield,and short fiber index.Conclusion:The genotype AA-802,IUB-13,FH-159,FH-458,and CIM-595 were genetically diverse for most of the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traits and could be utilized for the selection of better performing genotype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and cotton Fiber trait cotton yield genetic variability Yield compone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ritability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and yield traits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cotton 被引量:3
2
作者 REHMAN Abdul MUSTAFA Nida +1 位作者 DU Xiongming AZHAR Muhammad Tehseen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0年第3期167-175,共9页
Background:Cotton is known for fiber extraction and it is grown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of the world due to having hot weather.Cotton crop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GDP of Pakistan.Therefore,the two-years r... Background:Cotton is known for fiber extraction and it is grown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of the world due to having hot weather.Cotton crop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GDP of Pakistan.Therefore,the two-year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estimate heritability and association among various yield contributing parameters of cotton,i.e.,plant height,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number of sympodial branches per plant,seed cotton yield,boll weight,seed index,ginning outturn(GOT),fiber length,fiber strength,and fiber fineness.Results:Associ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seed cotton yield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lant height,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number of sympodial branches per plant,GOT,staple length and fiber strength.Staple length and fiber strength were negatively linked with each other.Estimates of heritability were high for all of the traits except the number of sympodial branches per plant and boll weight.Conclusion:The parent IUB-222 was found to be the best for plant height,the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boll weight,GOT,seed cotton yield,and seed index.The genotypes namely,NIAB-414 and VH-367 were identified as the best parents for fiber length,strength,and fineness.Among the crosses NIAB-414×IUB-222 was the best for the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seed index,seed cotton yield and fiber fineness,whereas,the cross of NIAB-414×CIM-632 was good for plant height.The combination of A555×CIM-632 was the best for the number of sympodial branches per plant,boll weight,fiber length,and strength,and VH-367×CIM-632 proved the best for G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correlation genetic variability INHERITANCE PRODUCTIVITY upland cott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抗虫与抗草甘膦基因的分子聚合及经济性状相关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旭升 赵亮 狄佳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37-2642,共6页
培育抗棉铃虫兼抗草甘膦的棉花,可以同步提高品种的抗虫与抗除草剂能力,降低植棉的除虫、除草用工成本,提升植棉综合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自育的高产优质陆地棉品系、国产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以及转GR79+GAT基因的抗草甘膦陆地棉品系为... 培育抗棉铃虫兼抗草甘膦的棉花,可以同步提高品种的抗虫与抗除草剂能力,降低植棉的除虫、除草用工成本,提升植棉综合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自育的高产优质陆地棉品系、国产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以及转GR79+GAT基因的抗草甘膦陆地棉品系为杂交亲本,配置复交组合。在繁殖的复交分离群体后代,通过在苗床喷洒0.2%草甘膦,去除不抗草甘膦棉苗;并在大田不防治棉铃虫的条件下,筛选抗虫棉株。而后在实验室利用特异引物对抗虫基因与抗草甘膦基因进行分子跟踪检测,将同时具有Bt基因与GR79+GAT基因的单株繁殖成株系,经大田筛选获得9个抗虫兼抗草甘膦的优良品系。然后对育成品系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其中品系BG-6不但实现了抗虫与抗草甘膦基因的聚合,而且该品系的皮棉产量水平较高、纤维品质表现良好:纤维长度达30.9 cm、比强度30.1 cN tex^(-1)、马克隆值4.9。对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相关分析显示,只有衣分与棉纤维整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838**),其他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在复合杂交组合的分离后代,通过在苗床喷洒草甘膦筛选抗性棉苗,再结合大田不治虫筛选抗虫单株;而后在室内对2种抗性基因进行PCR分子跟踪检测,再在大田对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进行系统选育,可实现抗虫与抗草甘膦基因以及高产与优质性状的多元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BT基因 GR79+GAT基因 产量性状 纤维品质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陆地棉农艺性状与皮棉产量性状的遗传贡献及决策系数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长喜 董占鹏 +3 位作者 关永虎 刘金伟 李航 梅拥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6-1502,共17页
研究陆地棉亲本及F1组合农艺性状与皮棉产量性状的遗传,为育种工作者对某些性状的选择和改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130个陆地棉品种(系)及其206个F1组合的4个农艺性状和4个产量性状的观察结果进行了遗... 研究陆地棉亲本及F1组合农艺性状与皮棉产量性状的遗传,为育种工作者对某些性状的选择和改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130个陆地棉品种(系)及其206个F1组合的4个农艺性状和4个产量性状的观察结果进行了遗传贡献分析和决策系数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亲本的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5.54%~50.83%之间, F1组合则在3.96%~55.87%之间。农艺性状(除第一果枝节位对衣分外)对产量性状的加性贡献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贡献率在4%~100%),五瓣铃率和株高对单株铃数和铃重的加性贡献率和显性×环境互作贡献率均达0.01以上的正向极显著水平。遗传效应中受加性效应控制有第一果枝高度、株高、五瓣铃率、铃重和衣分,其中衣分为最大。株高除加性效应较小外,其显性效应、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和互作广义遗传率均为最大。确定了提高陆地棉杂交种后代单株皮棉产量的主要决策性状和限制性状。陆地棉变异系数幅度较大;五瓣铃率和株高对提高单株铃数和铃重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是提高单株皮棉产量的主要决策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产量性状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遗传贡献分析 决策系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种子性状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吴吉祥 王国建 +2 位作者 朱军 许馥华 季道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59-664,共6页
采用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 5个品种及其配制的F_1、F_2和正反回交一代(BC_1;、BC_2、RBC_1和RBC_2)世代籽指、种仁率、容重和油分4个种子性状的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分... 采用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 5个品种及其配制的F_1、F_2和正反回交一代(BC_1;、BC_2、RBC_1和RBC_2)世代籽指、种仁率、容重和油分4个种子性状的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4个棉子性状的遗传均以母体效应为主,种子直接遗传效应作用较小。各性状的直接效应与母体效应的协方差不显著。通过母体植株的遗传表现对这些性状选择更为有效。可以根据籽指小和容重大等性状母体植株的遗传表现间接选择高油分材料。母体加性效应大的亲本,其杂种后代的母体加性效应总值一般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种子性状 遗传方差 遗传相关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遗传差异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英欣 韩祥铭 +1 位作者 宋宪亮 吕建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5-99,共5页
对陆地棉 96个品种 (系 )的 1 3个性状进行了方差、遗传相关、系统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各性状材料间差异显著 ,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 ;产量性状间相关度高 ;产量与纤维品质间相关性较低 ,与纤维强度几乎无相关性。根据遗传距... 对陆地棉 96个品种 (系 )的 1 3个性状进行了方差、遗传相关、系统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各性状材料间差异显著 ,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 ;产量性状间相关度高 ;产量与纤维品质间相关性较低 ,与纤维强度几乎无相关性。根据遗传距离对参试材料进行系统聚类 ,聚为五类 ,第四类群材料丰产优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经济性状 遗传相关 遗传差异 杂交育种 亲本选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F_2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4
7
作者 吴吉祥 朱军 +1 位作者 许馥华 季道藩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17-222,共6页
本研究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了陆地棉10个杂交亲本和20个F1五个纤维品质性状的两年试验资料,估算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和成对性状间各项遗传效应的相关,预测了不同年份F2杂种优势的遗传表现。各纤维品质性状... 本研究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了陆地棉10个杂交亲本和20个F1五个纤维品质性状的两年试验资料,估算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和成对性状间各项遗传效应的相关,预测了不同年份F2杂种优势的遗传表现。各纤维品质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其中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麦克隆值3个性状还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纤维整齐度和纤维伸长率两个性状影响均不显著。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杂交后代皮棉产量与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纤维伸长率和纤维细度间可进行同步改良,皮棉产量与纤维强度同步改良较为困难。杂种早代皮棉产量高的组合其纤维强度也较好。F2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均值一般较小。此外还分析了组合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麦克隆值杂种优势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纤维品质 性状 遗传 杂种优势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纤维品质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石建斌 周红 +2 位作者 王宁 许庆华 严根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0-775,共6页
为了解陆地棉纤维品质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对中571和中棉所49杂交F5群体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通径分析中,对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 为了解陆地棉纤维品质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对中571和中棉所49杂交F5群体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通径分析中,对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株高>果枝数>果枝节位,对纤维断裂比强度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果枝数>株高>果枝节位,对马克隆值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果枝数>果枝节位>株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0.197 5的变异,株高、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纤维断裂比强度0.221 4的变异,果枝节位、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马克隆值0.471 8的变异。主成分3对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纤维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8.590 3%、70.343 7%和70.421 7%。对于材料自身的特性而言,通过杂交来互补各品种特性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在棉花品种选育中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农艺性状 纤维品质性状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棉铃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许乃银 邹奎 +3 位作者 陈旭升 肖松华 狄佳春 刘剑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1,共5页
根据加性 显性 母体效应遗传模型,分析了 6个陆地棉亲本及其按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的 30个F1 的铃重、单株铃数、铃体积、铃容重、单铃种子数、子指、衣指、衣分、铃纵经、铃横经、铃形指数和铃室数共 12个棉铃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以及铃... 根据加性 显性 母体效应遗传模型,分析了 6个陆地棉亲本及其按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的 30个F1 的铃重、单株铃数、铃体积、铃容重、单铃种子数、子指、衣指、衣分、铃纵经、铃横经、铃形指数和铃室数共 12个棉铃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以及铃重与其它棉铃性状之间的各项遗传相关。结果表明,铃重和铃容重的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均达显著水平;但显性方差明显大于加性方差;铃体积、铃纵径、铃横径和铃形指数的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均达显著水平,且两者差异不大;子指、衣指、单铃种子数及衣分等性状均存在显著的母体效应。此外,衣分和衣指的加性方差亦达极显著水平;单铃种子数显性方差达极显著水平;子指的加性和显性方差均不显著;单株铃数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均达显著水平;衣指、子指、铃体积等性状与铃重间都存在显著的加性相关;而单株铃数与铃重则呈极显著加性负相关;单株铃数、单铃种子数、铃容重、铃体积、铃横径等性状与铃重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性 铃重 性状 单株铃数 铃体积 种子数 衣分 显性 母体效应 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衣分差异群体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QTL标记和定位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成奇 郭旺珍 +1 位作者 马晓玲 张天真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3-169,共7页
以衣分差异较大的陆地棉品种为材料,构建了包含188个F2单株的作图群体,应用6111对SSR引物对亲本进行了分子标记筛选,结果仅获得了123个多态性位点,其中88个位点构建了总长为666.7cM、平均距离为7.57cM的遗传图谱,覆盖棉花基因组的14.9%... 以衣分差异较大的陆地棉品种为材料,构建了包含188个F2单株的作图群体,应用6111对SSR引物对亲本进行了分子标记筛选,结果仅获得了123个多态性位点,其中88个位点构建了总长为666.7cM、平均距离为7.57cM的遗传图谱,覆盖棉花基因组的14.9%。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单株和F2:3家系进行QTL检测,共鉴定出了18个控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异的QTLs,包括2个衣分QTLs、4个子棉产量QTLs、4个皮棉产量QTLs、2个衣指QTLs、3个单株铃数QTLs、2个铃重QTLs和1个子指QTL。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6.9%~16.9%、5.6%~16.2%、4.8%~15.6%、7.7%~13.3%、8.2%~11.6%、6.1%~7%和6.6%。不同QTLs在相同染色体区段上的成簇分布表明与产量性状相关的基因可能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QTLs的遗传方式主要以显性和超显性效应为主。检测到的主效QTLs可以用于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衣分 产量性状 遗传图谱 QT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高温干旱年份陆地棉农艺和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裴小雨 周晓箭 +7 位作者 马雄风 田桂平 王海风 孟清芹 张文生 周克海 刘艳改 杨代刚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6-134,共9页
本文采用NCⅡ交配设计方法,以9个陆地棉品种(系)配置16个杂交组合,利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E模型),分析亲本和F1在2013年持续高温干旱条件下望江、九江2个环境下的农艺和产量性状,估算了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分析了性状间各... 本文采用NCⅡ交配设计方法,以9个陆地棉品种(系)配置16个杂交组合,利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E模型),分析亲本和F1在2013年持续高温干旱条件下望江、九江2个环境下的农艺和产量性状,估算了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分析了性状间各项遗传效应的相关性和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农艺和产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和铃重的遗传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衣分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控制,子指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遗传相关分析表明,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铃重和衣分呈显性正相关;铃重与衣分呈显性正相关,衣分与子指的加性和显性均为负相关。杂种优势分析表明,中棉所63的铃重、衣分、子指、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的群体平均优势达极显著水平,其皮棉产量的杂种优势可以利用至F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高温干旱 陆地棉 农艺与产量性状 遗传效应 遗传相关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田琴 司爱君 +2 位作者 陈红 孔宪辉 余渝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期1-4,共4页
为新疆早熟陆地棉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1978—2015年新疆审定的60份新陆早系列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共15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中单株铃数变异系数最大,为22.29%;衣分、单株铃... 为新疆早熟陆地棉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1978—2015年新疆审定的60份新陆早系列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共15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中单株铃数变异系数最大,为22.29%;衣分、单株铃数、衣指及株高是皮棉产量的决定因素。品质性状变异系数不大,变异幅度1.14%~8.79%,纤维品质遗传改良进展不大;除马克隆值外,其于4项品质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品种选育中宜选择遗传差异较大的种质资源作为亲本材料,以扩大遗传基础,通过增大衣指来提高衣分和皮棉产量,注重选择株高适中、结铃性适宜、衣分适度和纤维品质性状协调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韩祥铭 刘英欣 +2 位作者 吕建华 孔祥明 柴延生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0-53,共4页
本研究采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 ,分析陆地棉 8个杂交亲本和F1 代 2 8个组合的 12个主要经济性状的两年试验资料 ,估算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和成对性状间各项遗传效应的相关。结果表明 ,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受加性、显性和加性与环... 本研究采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 ,分析陆地棉 8个杂交亲本和F1 代 2 8个组合的 12个主要经济性状的两年试验资料 ,估算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和成对性状间各项遗传效应的相关。结果表明 ,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受加性、显性和加性与环境互作相关共同影响。皮棉产量与纤维品质间的相关主要是加性效应相关。皮棉产量与纤维长度、麦克隆值呈正相关 ,与纤维强度、伸长率、整齐度呈负相关。纤维强度与纤维长度、整齐度、麦克隆值呈加性正相关。单铃重与衣分呈负相关。衣分与产量呈正相关 ,与纤维品质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经济性状 遗传相关分析 加性-显性 环境互作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早熟性状多世代联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树琪 庞朝友 +5 位作者 魏恒玲 王寒涛 李黎贝 宿俊吉 范术丽 喻树迅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7,共9页
【目的】旨在探讨连续世代陆地棉早熟性状遗传规律。【方法】以陆地棉中751213和鲁棉研28为亲本,通过对P_1,P_2,F_1,F_2和F_(2:3)5个世代联合分析,研究株高、果枝始节、始节高度、花铃期、播种至开花和全生育期等早熟性状的遗传模型。... 【目的】旨在探讨连续世代陆地棉早熟性状遗传规律。【方法】以陆地棉中751213和鲁棉研28为亲本,通过对P_1,P_2,F_1,F_2和F_(2:3)5个世代联合分析,研究株高、果枝始节、始节高度、花铃期、播种至开花和全生育期等早熟性状的遗传模型。【结果】株高和果枝始节的最佳模型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模型(D);播种至开花时间最佳模型为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D-3);全生育期最佳模型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花铃期和始节高度最佳模型均为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D-4)。【结论】上述对陆地棉早熟性状的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结果,有助于阐明陆地棉早熟性状遗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早熟性状 遗传模型 多世代联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式果枝海岛棉铃部性状和纤维品质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建平 梅拥军 +3 位作者 张利莉 胡守林 郭伟锋 熊仁次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69-1073,共5页
采用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8个零式株型海岛棉亲本及其28个组合F1代的5个铃部性状和5个纤维品质性状的2年资料,进行了方差分析和成对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铃部性状中,铃柄长的加性效应对表现型总变异的贡... 采用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8个零式株型海岛棉亲本及其28个组合F1代的5个铃部性状和5个纤维品质性状的2年资料,进行了方差分析和成对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铃部性状中,铃柄长的加性效应对表现型总变异的贡献最大(VA/VP=33%),其次是铃粗;在纤维品质性状中,比强度、伸长率和麦克隆值的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例相对较大,均在30%以上;2.5%跨长的显性效应方差比例最大。纤维长度与铃柄长、铃柄粗、铃长、铃粗间为最高的加性负相关,铃长/铃粗与纤维长度间为最高的正相关,5个铃部性状与纤维强度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正相关(其中铃长与比强度间的加性正相关最高,rA=0.78)。因此,在杂种分离后代群体中,选择铃柄短、棉铃长而细的单株,可望选育出品质优良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棉 铃部性状 纤维性状 遗传分析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主要农艺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艳改 马雄风 +7 位作者 周晓箭 张文英 王海风 孟清芹 张文生 裴小雨 周克海 杨代刚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3,共9页
本文利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E模型),分析8个陆地棉亲本及其F1在不同环境下的农艺和纤维品质性状,在估算遗传方差分量、遗传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各类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并预测F1和F2的杂种优势,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和新品种... 本文利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E模型),分析8个陆地棉亲本及其F1在不同环境下的农艺和纤维品质性状,在估算遗传方差分量、遗传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各类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并预测F1和F2的杂种优势,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较有价值的信息。研究表明,农艺与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显性和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控制。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显性相关系数值较大,利用杂种优势在早期世代可以得到协同改良,纤维品质性状间易实现协同改良。杂种优势分析表明,F1和F2的皮棉产量均具有显著的超亲优势,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遗传效应 遗传相关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鳍东方鲀两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及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万玉美 王蕾 +3 位作者 谭照君 赵海涛 李恒德 孙效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6,共8页
本文利用21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河北省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良种场引进的日本群体和选育的秦皇岛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日本与秦皇岛两个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3697和2.8593,期望杂合度分别是0.6516和0.6073,多态... 本文利用21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河北省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良种场引进的日本群体和选育的秦皇岛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日本与秦皇岛两个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3697和2.8593,期望杂合度分别是0.6516和0.6073,多态信息含量分别是0.6009和0.5509。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信息含量丰富,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和育种潜力。同时,本文通过对21个微卫星座位与日本群体的体长、体重和体高三个经济性状进行最小二乘方差分析,得到6个与经济性状显著相关的微卫星标记,f161、f273与体重显著相关(P<0.05),f170、f501与体长显著相关(P<0.05),而f53、f331与体高显著相关(P<0.05)。对同一标记不同基因型间进行多重比较,找到与4种性状相关的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 微卫星 遗传结构 经济性状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铃形和纤维品质的遗传和相关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文英 梅拥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16-820,共5页
采用加性 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 ,对 8个陆地棉亲本的F1代 15个组合的铃长、铃宽、铃长 /铃宽 (长宽比 )等 3个铃形性状以及 5项纤维品质指标的两年资料 ,进行了遗传方差分量分解和成对性状间的遗传效应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 采用加性 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 ,对 8个陆地棉亲本的F1代 15个组合的铃长、铃宽、铃长 /铃宽 (长宽比 )等 3个铃形性状以及 5项纤维品质指标的两年资料 ,进行了遗传方差分量分解和成对性状间的遗传效应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铃形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 ,显性效应也有较大作用 ;铃长与长宽比的广义和狭义遗传率较铃宽的大 ,但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5项纤维品质指标的广义和狭义遗传率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但长度和强度的狭义遗传率明显大于其他 3个性状。铃长、长宽比的狭义遗传力较高 ,与纤维长度、强度间呈极显著的加性正相关 ,与麦克隆值为极显著加性负相关 ,可以利用铃形对陆地棉主要品质性状进行间接选择 ;在某些环境中 ,利用长宽比对绒长进行间接选择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铃形性状 纤维品质 遗传分析 间接选择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衣分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和QTL分子标记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培通 朱协飞 +1 位作者 郭旺珍 张天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4-271,共8页
利用中国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2个高衣分、高皮棉产量品种泗棉3号和苏棉16号,构建F2和F2∶3作图群体,进行高衣分及铃重、单铃种子数、籽指、衣指和百粒籽棉重等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筛选。利用P1、P2、F1、F2和F2∶3等群体进行... 利用中国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2个高衣分、高皮棉产量品种泗棉3号和苏棉16号,构建F2和F2∶3作图群体,进行高衣分及铃重、单铃种子数、籽指、衣指和百粒籽棉重等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筛选。利用P1、P2、F1、F2和F2∶3等群体进行联合世代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衣分以及上述相关性状多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用2 131对SSR和1 040个RAPD引物进行双亲多态性检测,仅37对SSR和5个RAPD引物具有多态性,产生43个稳定的多态性位点;QTL作图检测到的2个衣分的QTL,在F2和F2∶3群体中都能检测到。另外还检测到控制衣指的1个QTL和控制百粒籽棉重的3个QTL,与这些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用于对衣分及其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衣分 相关性状 QTL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陆地棉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田琴 孔宪辉 +4 位作者 余渝 刘丽 王旭文 王娟 邓福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2-798,共7页
【目的】为早熟陆地棉杂交亲本选配及杂种优势预测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将12个早熟陆地棉品种初步划分成两组亲本,田间调查17个主要性状,并进行SSR分子标记检测,对基于表现型和基因型差异的遗传距离与F1代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进... 【目的】为早熟陆地棉杂交亲本选配及杂种优势预测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将12个早熟陆地棉品种初步划分成两组亲本,田间调查17个主要性状,并进行SSR分子标记检测,对基于表现型和基因型差异的遗传距离与F1代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5个主成分因子得分两组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5.535,最大为9.097,最小为3.097;基于SSR扩增结果两组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4.186,最大为5.099,最小为2.646。36个组合F1代生育期、铃数、单铃重、衣分、绒长、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的平均中亲优势分别为0.367、-1.256、14.176、6.691、1.000、11.206和15.235,平均超亲优势分别为-0.966、-1.464、6.457、0.110、-2.500、7.561和10.816。基于性状主成分因子得分的遗传距离只与F1代衣分的中亲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基于SSR扩增结果的遗传距离与生育期的中亲优势、衣分和绒长的超亲优势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早熟陆地棉的铃重和产量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衣分具有较强的中亲优势。亲本的遗传距离只与F1代个别性状的杂种优势具有显著相关,且与产量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部分性状的杂种优势随遗传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但部分性状则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陆地棉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