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地下储气库库址变化新趋势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春 闵忠顺 +3 位作者 何海燕 刘洁 屠坤 吴海涛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58,共6页
“十四五”期间,国内地下储气库巨大的调峰缺口与资源劣质化形成鲜明对比,储气库建设面临库址资源缺乏、技术难度升级等技术挑战。通过系统调研分析全球储气库类型及特征,提出了国内储气库库址变化新趋势;从建库新模式、理论技术、配套... “十四五”期间,国内地下储气库巨大的调峰缺口与资源劣质化形成鲜明对比,储气库建设面临库址资源缺乏、技术难度升级等技术挑战。通过系统调研分析全球储气库类型及特征,提出了国内储气库库址变化新趋势;从建库新模式、理论技术、配套政策等方面探索了储气库建设发展对策,并针对国内天然气资源与市场分离、多调峰方式并存、储气库类型地域差异等特点,构建了储气库建设总体布局与数字化发展方向。研究得出,国内储气库库址呈现多样化、大型化、复杂化和数字化4大新趋势;通过采用大面积低渗透岩性气藏“三区带”和油藏气驱采油与储气库协同建库的新模式,能够激活一批库址资源,极大提升调峰能力;攻关储气地质体动态密封性评价、高速交互注采渗流机理与库容设计、复杂盐层造腔新工艺及提高空间动用等新技术,能大幅提升运行效率、降低安全风险。研究结果为充分挖掘库址资源、指导复杂储气库高效设计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低渗透气藏 油藏 新模式 协同建库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大规模储氢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2
作者 杨永飞 尚振骁 +8 位作者 秦朝中 刘峻铭 张洪枫 李嘉玮 张磊 孙海 钟俊杰 张凯 姚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104,共10页
氢气作为一种绿色清洁能源,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其低密度特性,需要较大的储存空间,地下储层可以为氢气提供大规模、长周期的储存空间,并有望突破氢能产业链中的储存关键瓶颈。对枯竭油气藏、地下盐穴和含水层3类储集空间... 氢气作为一种绿色清洁能源,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其低密度特性,需要较大的储存空间,地下储层可以为氢气提供大规模、长周期的储存空间,并有望突破氢能产业链中的储存关键瓶颈。对枯竭油气藏、地下盐穴和含水层3类储集空间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比,阐述地下储氢工程的发展现状;总结地下储氢面临的挑战,盖层密封性、氢气在地下多孔介质中复杂的赋存和流动特征、生物化学反应造成氢气损失以及地下储氢矿场尺度数值模型构建等;最后对地下储氢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地下储氢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必不可少的工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氢 氢能 地下盐穴 枯竭油气藏 含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耦合作用对地下储氢库储盖层岩石微观力学性质的影响
3
作者 邹才能 穆英 +6 位作者 潘松圻 胡志明 端祥刚 袁铭 王珊 高云丛 唐永炳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5期106-113,共8页
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氢库被公认为最具前景的大规模储氢方式。长期储氢过程中的流固耦合作用是影响地层长期稳定性和评估储氢效果的重要因素。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探究气体介质和含水特征的差异对不同岩石微观力学性质的影响,进而评估最佳... 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氢库被公认为最具前景的大规模储氢方式。长期储氢过程中的流固耦合作用是影响地层长期稳定性和评估储氢效果的重要因素。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探究气体介质和含水特征的差异对不同岩石微观力学性质的影响,进而评估最佳储氢工况。陆相页岩具有比杂砂岩和长石砂岩更强的硬度和更高的弹性模量,流固耦合作用能够显著提高储层岩石的结构稳定性,但是过大的反应强度也增加了氢损失。水及其中的氢离子和弱酸性阴离子是氢气与岩石发生反应的重要介质,有利于提高反应强度。甲烷可以附着在黏土、长石等矿物的颗粒和孔隙表面,减少与无机矿物接触并发生反应的氢气含量,使得反应更加复杂。综合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对地层稳定性的影响和长期储氢过程中的氢气损耗,地层含水饱和度较低且具有甲烷作为垫层气的枯竭气藏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大规模地下储氢构造。研究结果有助于筛选最优储氢工况,为枯竭油气藏型储氢库的选址和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氢库 枯竭油气藏 流固耦合作用 纳米压痕技术 微观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相流的水封油库油气泄漏运移规律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2
4
作者 唐栋 简回香 +2 位作者 王存利 李毅 蒋中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0,共8页
地下水封油库运行的关键是保持一定的水封厚度,为确定合适的水封厚度,基于气液两相流理论,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以我国某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为依托,模拟了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储油运行期油气的泄漏运移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施工期不设... 地下水封油库运行的关键是保持一定的水封厚度,为确定合适的水封厚度,基于气液两相流理论,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以我国某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为依托,模拟了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储油运行期油气的泄漏运移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施工期不设置水幕系统情况下,洞室顶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疏干区,造成后期无法储油;设置水幕系统情况下,洞库上方能够维持一定水封厚度,洞库周围岩层油气泄漏范围和泄漏量均与储油运行时间呈正幂函数关系;水封厚度越大油气泄漏范围和泄漏量越小,但过大的水封厚度会大大增加工程成本,所对应的案例在水封厚度为30 m时对油气泄漏控制最为经济合理,《地下水封石洞油库设计标准》推荐的水封厚度合理且有一定安全裕度。研究成果可为水封油库工程的设计及油气泄漏控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泄漏 地下水封石油洞库 两相流 水幕系统 数值模拟 水封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SAGD开发后腔体储氢潜力数值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于春生 彭良儒 +3 位作者 蒋琪 蒲万芬 蒲军 吴芳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190,共13页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望替代化石燃料成为主要能源载体,地下储氢是实现氢气大容量长期存储的有效途径,是近年来新兴研究领域。为此,在目前盐穴、枯竭油气藏及含水层3种传统地下储氢地质体外,探索了一种新的储氢方法,即利用稠油油藏蒸...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望替代化石燃料成为主要能源载体,地下储氢是实现氢气大容量长期存储的有效途径,是近年来新兴研究领域。为此,在目前盐穴、枯竭油气藏及含水层3种传统地下储氢地质体外,探索了一种新的储氢方法,即利用稠油油藏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后形成的腔体进行储氢。首先对比了稠油油藏SAGD开发后储层储氢与常规地层储氢的优缺点,进而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建立地下储氢库的可能性进行论证,最后明确了不同注采方案的氢气储量及回收率,揭示了储层注采氢气阶段氢气与地层原有气体的流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相较于常规枯竭油气藏储氢库,利用稠油油藏SAGD开发后的枯竭腔储氢具有储气量大、氢—油过渡带导致的氢损更低、无需注入或仅需注入少量的垫气、可降低氢脆风险、可提前监测闭圈盖层稳定性及气体密封性等优点;②典型单井组SAGD开发后的枯竭腔可储存约490 t氢气,回收率约为90%,且随着注采周期增多,采出的氢气纯度越高,第4个采氢周期后氢气采出纯度高达99%;③氢气存储方式的差异会导致甲烷在枯竭腔中的聚集位置发生变化,长期存储方式在氢气注入结束后,甲烷主要聚集在枯竭腔的底部,而短期存储方式下甲烷只会被氢气挤压到枯竭腔顶部的左右两侧,导致产氢过程中甲烷的产出规律不同。结论认为,利用稠油油藏SAGD开发后的储层进行高纯氢气的储存在储氢量、氢气回采纯度和建库成本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是一种解决大规模储氢的高经济效益储氢技术,该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国地下储氢技术的选址和建设运行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SAGD 地下储氢库 大规模储氢 数值模拟 甲烷产出 氢气回收率 多轮注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竖直水幕设计参数及其影响分析
6
作者 乔丽苹 王菲 +1 位作者 王者超 李成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5-1533,共9页
滨海地区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工程中,需要增设竖直水幕系统,以满足其水封性和控制海水入侵。为研究竖直水幕系统的设计方法与参数,以滨海地区某地下水封石油洞库为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获得了竖直水幕孔距主洞室距离d、竖直水幕孔间距... 滨海地区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工程中,需要增设竖直水幕系统,以满足其水封性和控制海水入侵。为研究竖直水幕系统的设计方法与参数,以滨海地区某地下水封石油洞库为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获得了竖直水幕孔距主洞室距离d、竖直水幕孔间距b、竖直水幕孔长度l和竖直水幕孔注水压力p_(i)4个参数对洞库周围地下水渗流场、水封性、涌水量以及海水分布范围的影响规律,并与现有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表明:竖直水幕孔距主洞室距离主要影响竖直水幕孔的埋深范围,长度的影响范围取决于超出主洞室的变化位置,间距和注水压力影响整个深度范围;4个参数对水封性和抑制海水入侵的影响程度顺序分别为:b<l<d<p_(i),d<b<l<p_(i);研究中共7个工况存在海水入侵洞室的风险,需进一步增强淡水补给。研究结论可为滨海地区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竖直水幕设计参数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封石油洞库 竖直水幕 设计参数 水封性 涌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氢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7
作者 李周波 李亚楠 +5 位作者 郭克星 张生武 田永强 席敏敏 牛爱军 高杰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5期97-105,共9页
氢能是目前关注度最高的清洁能源,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氢能。储氢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氢能发电与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的能源互补,地下储氢技术同时具有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特点,是中国开展能源储备和调峰的主要抓手。首先总结了盐穴储氢、... 氢能是目前关注度最高的清洁能源,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氢能。储氢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氢能发电与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的能源互补,地下储氢技术同时具有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特点,是中国开展能源储备和调峰的主要抓手。首先总结了盐穴储氢、枯竭油气藏储氢和含水层储氢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现状;其次总结了目前枯竭油气藏储氢面临的技术难点,主要包括地球化学反应、垫气选择、井筒水泥的完整性等方面;最后指出,地下储氢技术不同于其他储氢技术,地下空间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要加强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储氢安全性分析,不断开发和优化数值模拟模型,促进地下储氢技术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技术 地下储氢 枯竭油气藏储氢 地球化学反应 微生物反应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水封洞库工程防渗灌浆策略研究
8
作者 李领 《红水河》 2024年第4期138-144,共7页
通过实施地下水封洞库围岩灌浆,降低围岩渗透系数,是实现提高洞库水封性和控制洞库渗水量双重目标的重要手段。笔者依托国内某在建水封洞库工程,结合已实施的不同类型灌浆数据,对预灌浆和后灌浆的灌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灌前透水率... 通过实施地下水封洞库围岩灌浆,降低围岩渗透系数,是实现提高洞库水封性和控制洞库渗水量双重目标的重要手段。笔者依托国内某在建水封洞库工程,结合已实施的不同类型灌浆数据,对预灌浆和后灌浆的灌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灌前透水率-单位耗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预灌浆效果优于后灌浆;在现有灌浆压力条件下,灌浆部位围岩结构没有发生明显非线性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灌浆压力;相当部分灌浆孔的灌前透水率接近于0 Lu,单位耗灰量也仅为封堵灌浆孔的耗灰量,灌浆判据有进一步调整优化的空间。研究成果对后续水封洞库灌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封洞库 防渗 预灌浆 后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氢技术现状及在中国加快发展的可行性
9
作者 张俊法 曾大乾 +1 位作者 陈诗望 王祖纲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4期114-119,共6页
随着能源转型升级需求的日益迫切,氢能以其零污染、零碳排、无次生污染的优势,将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石化新能源业务的主要主攻方向。目前,中国主要采用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和固态合金储氢等地面储氢方式,... 随着能源转型升级需求的日益迫切,氢能以其零污染、零碳排、无次生污染的优势,将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石化新能源业务的主要主攻方向。目前,中国主要采用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和固态合金储氢等地面储氢方式,其储氢成本高,储氢效率低。与地面储氢相比,地下储氢以其规模大、成本低、更高的安全性,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在国际上,混合储氢技术已在法国、德国等国家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应用;纯氢气地下存储技术在美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在中国这一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近乎空白,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氢气强流动性、高泄漏风险及强腐蚀性的特点,通过研究明确地下储氢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对圈闭密封性、地层条件、完井材料、地面工艺等方面。从枯竭油气藏资源、盐岩资源、储气库建设与运行管理技术等方面出发,分析中国开展地下储氢技术的可行性。中国西部和中东部拥有多个大型油气藏,枯竭油气藏资源丰富,具备开展地下混合氢储试验和氢储能的条件;盐岩分布广泛,用盐穴储存纯氢或氢储能切实可行;中国在气藏型储气库和盐穴型储气库建设与运行管理技术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技术储备。综合分析认为中国具备了开展地下储氢的条件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氢 盐穴 枯竭油气藏 盖层破坏 井筒泄漏 矿物化学反应 氢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穴地下储油库热质交换及蠕变 被引量:13
10
作者 卜宪标 谭羽非 +1 位作者 李炳熙 宋传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4-108,共5页
为了确保盐穴储油库的密闭性和安全性,建立了油、卤水和围岩的热交换模型以及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溶腔压力变化模型,同时建立了岩盐蠕变和渗透模型.通过TDMA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油在7a的放置过程中,温度升高了8.635℃,压力... 为了确保盐穴储油库的密闭性和安全性,建立了油、卤水和围岩的热交换模型以及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溶腔压力变化模型,同时建立了岩盐蠕变和渗透模型.通过TDMA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油在7a的放置过程中,温度升高了8.635℃,压力升高了8.97MPa,即温度升高1℃压力约升高1MPa.另外,盐穴的蠕变量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岩盐的渗透率很小,油的渗透量可以忽略.温度变化对溶腔压力有重要的影响,油和卤水的热膨胀系数与可压缩系数的比值决定了温度变化对压力的影响程度.在实际注油时,要准确测量油和卤水的可压缩系数和热膨胀系数,以便对溶腔内液体的温度和压力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穴储油库 地下油库 热交换 蠕变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型储气库地质体完整性内涵与评价技术 被引量:34
11
作者 郑雅丽 孙军昌 +5 位作者 邱小松 赖欣 刘建东 郭泽萍 魏欢 闵忠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103,共10页
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全生命周期完整性管理已成为其长期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油气藏型储气库完整性及其评价技术以地面设施和注采井为主,地质完整性评价对象与概念不明确且缺乏系统的评价技术。为此,在总结相关研究... 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全生命周期完整性管理已成为其长期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油气藏型储气库完整性及其评价技术以地面设施和注采井为主,地质完整性评价对象与概念不明确且缺乏系统的评价技术。为此,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储气地质体为评价对象的地质体完整性概念,建立了油气藏型储气库地质体完整性评价技术体系,并以新疆呼图壁储气库为实例开展了储气库地质体完整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储气库地质体完整性是指在储气库运行过程中,储气地质体各组成部分能够满足运行要求、安全经济地完成季节与应急调峰任务的各项性能指标的完整程度,其内涵是在储气库运行生命周期内,地质体的储层以及盖层、断层和圈闭可以为用户持续稳定提供气量,并保证储气库安全运行,其核心是在储气库运行生命周期内保持天然气存储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程度;②地质体完整性评价技术体系由圈闭有效性、盖层完整性、断层稳定性、储层稳定性4项评价技术构成;③评价结果显示,呼图壁储气库具有提高上限压力扩大调峰气量的潜力。结论认为,油气藏型储气库地质体完整性评价技术体系的建立,健全了储气库完整性评价技术系列,对油气藏型储气库长期安全有效运行、提高运行上限压力、增强调峰能力等具有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 储气地质体 完整性 内涵 评价技术 实例分析 呼图壁储气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地区地下储气库库址选择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振兴 靳秀菊 +2 位作者 朱述坤 翟凤云 王忠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143,共3页
为充分发挥“西气东输”管线和规划中的中国石化塔巴庙—济南长输管道系统的输气能力,确保季节 调峰和供气的安全性,需建设配套的地下储气库。河南、山东所处中原地区与西部气源相距远,天然气管道输送距 离很长,而中原油区恰好位于... 为充分发挥“西气东输”管线和规划中的中国石化塔巴庙—济南长输管道系统的输气能力,确保季节 调峰和供气的安全性,需建设配套的地下储气库。河南、山东所处中原地区与西部气源相距远,天然气管道输送距 离很长,而中原油区恰好位于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同时具备多个建设地下储气库的枯 竭性气藏。因此,宜在中原油区建设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对比国内外地下储气库建设情况,结合中原油区气藏地 质特征和开发现状,提出了气藏改建为地下储气库的标准,然后对中原油区现有气藏进行筛选,从气藏的构造、断 层及盖层的封闭性、储集层的物性、单井注采气能力与储气库容量等方面,综合分析气藏建库的可行性。在上述工 作的基础上,优选出文96等4个气藏进行综合地质评价,评价结果认为在中原油区建设地下储气库完全可行,同 时认为文96气藏可作为首选的储气库库址,卫11气藏可作为继文96气藏后的建设储气库的后续工程,文23气 田、文13西气藏作为长远建设储气库工程的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油田 地下储气库 库址 枯竭性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战略储备的需求和对策 被引量:11
13
作者 康永尚 徐宝华 +1 位作者 徐显生 杨帆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33-136,共4页
通过对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天然气战略储备发展状况及天然气储备经验的分析,得出:①天然气地下储备优于地表储备;②直接将天然气储存于地下的成本低于以液化天然气形式的储备;③枯竭油气藏地下储气最优,含水层地下储气次之。我国2020... 通过对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天然气战略储备发展状况及天然气储备经验的分析,得出:①天然气地下储备优于地表储备;②直接将天然气储存于地下的成本低于以液化天然气形式的储备;③枯竭油气藏地下储气最优,含水层地下储气次之。我国2020年前天然气战略储备的需求将达到250×108m3的工作气量,面对如此巨大需求,选择合适的库址和库型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我国油气资源远离天然气消费大城市和主要富集在非均质性较强的陆相地层中的特点,提出我国未来天然气地下战略储备应以海相含水层作为主要储集空间、并考虑其它多种库型的对策,并就不同投资主体在不同类型地下储气库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然气 战略储备 含水层 枯竭油气藏 盐穴 地下储气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封石洞油库对地下水的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青勇 万力 +2 位作者 张保祥 曹国亮 张欣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1-65,共5页
根据钻孔提水试验数据求出影响半径和渗透系数,按照地下水动力学方法求出了洞库涌水量,采用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MODFLOW对山东某地地下水封石洞油库涌水对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规律和地下水漏斗进行了数值模拟和预测,分析石洞油库涌水... 根据钻孔提水试验数据求出影响半径和渗透系数,按照地下水动力学方法求出了洞库涌水量,采用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MODFLOW对山东某地地下水封石洞油库涌水对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规律和地下水漏斗进行了数值模拟和预测,分析石洞油库涌水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洞库涌水量较小,在施工3 a期间涌水主要来自岩石的弹性释水,对地下水位基本无影响;不考虑储油的情况下,模拟洞库运行50 a,地下水位在垂向随时间线性下降,平面上影响范围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封石洞油库 地下水 数值模拟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区地下储气库建设设计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舒萍 樊晓东 刘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4-87,共4页
建设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具有优化供气、减小干线和压气站投资、调节季节用气、事故应急、战略储备 ,以及避免油气田开发初期资源浪费等好处。中国的第一个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是大庆油田 196 5年正式投运 ,1985年停用的萨中东 2— 1地下储气... 建设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具有优化供气、减小干线和压气站投资、调节季节用气、事故应急、战略储备 ,以及避免油气田开发初期资源浪费等好处。中国的第一个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是大庆油田 196 5年正式投运 ,1985年停用的萨中东 2— 1地下储气库。文章介绍大庆油田天然气储气库库址优选标准和从大庆油区优选出的可用于地下储气库改建的喇嘛甸含油气构造、朝 5 1含气构造、四站含气构造。分别对这些油气构造从构造特征、储层特征、盖层隔层密封性、库容等方面进行了地质论证 ,并计算了储气库库容。其中的喇嘛甸北块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是目前中国唯一正在运行的地下储气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地下储气库 设计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事故分析及风险识别 被引量:33
16
作者 谢丽华 张宏 李鹤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6-119,共4页
目前世界上76.2%的地下储气库是利用枯竭油气藏改建而成的,影响该类储气库安全问题的风险因素很多,机理复杂。为此,在储气库事故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输气管道风险评价方法,归纳总结出了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存在注采井或套管损... 目前世界上76.2%的地下储气库是利用枯竭油气藏改建而成的,影响该类储气库安全问题的风险因素很多,机理复杂。为此,在储气库事故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输气管道风险评价方法,归纳总结出了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存在注采井或套管损坏、注气过程中气体迁移和储气库地面设施失效的三类主要事故类型,对储气库系统中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12大类、33小类的初步分类,并根据风险因素与时间的关系将风险分为依赖时间、稳定不变以及随机出现三种类型,进而采用事故树分析的风险评价方法,排查并分析了造成主要事故类型失效的风险因素,对主要事故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评价程序,为制订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事故防范措施和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油气藏 地下储气库 事故 分析 分类 风险 识别 事故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施工过程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者超 李术才 +2 位作者 薛翊国 邱道宏 田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5-282,共8页
施工过程对地下工程岩土力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以国内首个在建的大型地下水封石油储库为背景,运用流-固耦合理论,研究了不同排水条件下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施工过程力学特征。研究表明排水条件和开挖顺序对洞库渗流场和稳定性具有... 施工过程对地下工程岩土力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以国内首个在建的大型地下水封石油储库为背景,运用流-固耦合理论,研究了不同排水条件下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施工过程力学特征。研究表明排水条件和开挖顺序对洞库渗流场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排水条件下洞库围岩孔隙水压力小于不排水条件下,而同在排水条件下不同开挖顺序洞库孔隙水压力时空分布和涌水量也不相同。排水条件下洞壁围岩松动区范围远小于不排水条件下范围,但两种条件下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均与开挖顺序密切相关。排水条件下洞库围岩水平收敛小于拱顶沉降,而不排水条件下洞库围岩水平收敛大于拱顶沉降。在相同排水条件下围岩变形与开挖顺序有关。研究成果不但可以为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建设提供依据,还可丰富施工过程力学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石油洞库 流固耦合 排水条件 开挖顺序 渗流场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石油洞库水封性评价方法体系及应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者超 李术才 +2 位作者 乔丽苹 毕丽平 张振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33-2042,共10页
水封性评价是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围绕地下石油洞库水封性评价,提出了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水封性评价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总结了水封性评价中地下水、岩体性质与地质环境和洞库工程特征3个方面基础数据,分析了三者之间关... 水封性评价是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围绕地下石油洞库水封性评价,提出了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水封性评价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总结了水封性评价中地下水、岩体性质与地质环境和洞库工程特征3个方面基础数据,分析了三者之间关系;分析了经验法、数值分析法和试验法三大类评价方法的特点和对应的适用范围,提出了评价方法"三适应"选用原则:评价方法与建设阶段、评价目标和参数要求相适应,提出了水封性评价流程,分析了不同评价阶段所应采用评价方法和重点的评价内容;以具体工程为背景,介绍了评价方法体系的应用情况,并着重介绍了经验法、裂隙网络法和现场试验法在水封性评价中的使用情况。研究成果对提高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水封性评价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工程 地下石油洞库 水封性评价 经验法 数值分析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油与地上储油对大豆油综合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玉兰 邓金良 +3 位作者 张露 王振清 马宇翔 张学娣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9-144,152,共7页
为了研究地下储油的可行性,将大豆油分别置于室外地上和地下室的钢制油罐(单罐容量200 kg)中储存,地上储油分别采用常规储存、添加抗氧化剂TBHQ储存、充氮储存,地下储油采用自然低温储存,储期24个月,期间自动检测和记录储油温度,每月取... 为了研究地下储油的可行性,将大豆油分别置于室外地上和地下室的钢制油罐(单罐容量200 kg)中储存,地上储油分别采用常规储存、添加抗氧化剂TBHQ储存、充氮储存,地下储油采用自然低温储存,储期24个月,期间自动检测和记录储油温度,每月取样检测大豆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维生素E含量和甾醇含量,分析不同储油条件对大豆油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地上储油的全年周均温度为19.5℃,最高温度接近40℃,最低温度接近0℃,夏季(6—9月)月均温度为33℃,冬季(12月至次年3月)月均温度接近10℃;地下储油的全年周均温度为16.8℃,常年日均温度在12~21℃之间。经24个月储存,4种储油的酸值均未超出国标限量,但地上常规储油的酸值升幅明显高于其他3种储油,其过氧化值在7个月时已超标,地下储油和地上添加TBHQ储油的过氧化值至24个月也未超标,充氮储油的过氧化值在17个月时开始超标,地下储油的保质期比地上常规储油延长了17个月。随储存时间延长4种储油中维生素E、甾醇含量均持续降低,但与地上常规储油相比,地下储油中维生素E、甾醇损失率分别下降19.36、8.57个百分点。与地上储油相比,地下储油依赖于自然的恒定低温和避光条件,在不添加抗氧化剂和不充氮的条件下可实现对大豆油的保质保鲜储存,是一种绿色安全和优势明显的储油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地下储油 地上储油 TBHQ 充氮 储油温度 储油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注采动态预测方法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皆明 赵凯 +3 位作者 李春 胥洪成 张海山 耿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92,共5页
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及运行在我国刚刚起步,尚缺乏现场实用的运行注采动态分析与预测方法。为此,根据气顶注采气过程中气相与油相的压力响应特征,引入了周期可变动用剩余油量与地层压力的关系,真实还原了剩余油量在注采气过程中对... 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及运行在我国刚刚起步,尚缺乏现场实用的运行注采动态分析与预测方法。为此,根据气顶注采气过程中气相与油相的压力响应特征,引入了周期可变动用剩余油量与地层压力的关系,真实还原了剩余油量在注采气过程中对地下储气库运行的影响,建立了周期注采气动态预测数学模型,得到了一个完整注采周期内气顶自由气、地层剩余油的动用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库容参数预测指标。实例计算结果表明:(1)一方面,周期可动用剩余油量对气顶自由气动用量的影响不能忽略,可动剩余油的弹性作用使气顶内部压力响应特征产生了较为复杂的改变,有可能导致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建库周期较气藏型地下储气库长;(2)另一方面,随着注采周期的延长,储气库内动用自由气、剩余油的动用量逐步增长,但趋势渐缓,从而使注入气向剩余油溶解扩散造成的损耗气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不会对储气库的稳定运行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油藏 地下储气库 注采 压力响应特征 可动用剩余油库容 参数预测 动态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