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of Diffuse and Spark Discharges in Nonuniform Electric Field in Elevated Pressure Gases
1
作者 V. F. Tarasenko E. Kh. Baksht A. G. Burachenko M. V. Erofeev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05-2111,共7页
Diffuse and spark discharges are formed and studied during breakdowns with nonuniform electric field in nitrogen,air,and argon at elevated pressures and 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 of 400 Hz.Negative-polarity voltage p... Diffuse and spark discharges are formed and studied during breakdowns with nonuniform electric field in nitrogen,air,and argon at elevated pressures and 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 of 400 Hz.Negative-polarity voltage pulses of the amplitude 20 kV,width at the base of 15 ns and rise time of 2 ns are applied to the electrode with a small radius of curvature.In the conditions of generation of runaway electron beams and X-rays,a CCD camera records the time of the diffuse discharge formation and its duration prior to its transition to a spark one.In all three gases,the diffuse discharge is formed during the time not exceeding 1 ns,when the bright spots appear on cathode in argon and air resulting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spark channel propa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花放电 不均匀电场 高压气体 脉冲重复频率 上升时间 CCD照相机 电压脉冲 曲率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w-current Atmospheric-pressure Discharges in Gas Flow and Their Applications
2
作者 Yury D. Korolev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61-2076,共16页
The paper reviews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s of the low-current atmospheric-pressure discharges in gas flow.The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the discharges in electrode systems of coaxial plasmatron and of so-called gli... The paper reviews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s of the low-current atmospheric-pressure discharges in gas flow.The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the discharges in electrode systems of coaxial plasmatron and of so-called gliding arc.It is demonstrated that a considerable fraction of discharge current is carried by a plasma column operating in a regime of normal glow discharge with occasional transitions to spark.The nature of glow-to-spark transition is discussed.Beside the plasma column,a weakly ionized gas fills in the interelectrode gap and forms a plasma jet at the exit of electrode system.The jet contains the active chemical particles that play important role in different discharge applications.The applications in plasma assisted combustion systems,for surface treatment with a usage of plasma jet,and for biology and medicine are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弧放电 气体流量 大气压 低电流 应用 等离子体射流 等离子体辅助 电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下均匀场氮气间隙纳秒脉冲放电过程的三维PIC/MCC仿真研究
3
作者 王永亮 李俊娜 +3 位作者 史浩良 李好 蒋铭 邱爱慈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7-2048,I0025,共13页
为研究几十纳秒脉冲电压下放电参数对气体火花开关间隙放电过程的影响机理,基于场致发射假设,采用三维粒子仿真模型模拟了大气压下均匀场氮气间隙在不同条件下的纳秒脉冲放电通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调整脉冲电压上升时间、种子电子... 为研究几十纳秒脉冲电压下放电参数对气体火花开关间隙放电过程的影响机理,基于场致发射假设,采用三维粒子仿真模型模拟了大气压下均匀场氮气间隙在不同条件下的纳秒脉冲放电通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调整脉冲电压上升时间、种子电子数密度和场增强因子等参数,研究了放电参数对电子崩和流注形态结构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电子崩向阳极发展,流注向阳极和阴极同时发展,流注通道存在明显分叉现象,放电参数不同时,流注通道传播速度和形态结构存在差异;种子电子数密度一定时,脉冲电压上升时间越大,流注通道传播速度越小,分叉现象越严重。脉冲电压上升时间一定时,高种子电子数密度可以促进流注的形成和发展,减弱流注通道的分叉现象;高场增强因子可实现显著的预电离效果,有效促进流注通道的形成和发展,最大程度地减弱流注通道的分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放电 三维粒子模拟 均匀场氮气间隙 气体火花开关 流注通道分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火花单脉冲放电观测试验系统研制
4
作者 洪茁棋 刘志东 +1 位作者 邱明波 张贻淼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12,共6页
电火花加工的放电过程具有复杂性、随机性及高速性,目前极间放电观测系统常采用高速摄像的方式,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均较高,为实现更加直观的极间放电观测,满足常规的放电机理研究及加工过程演示,构建了一个简单实用且性价比高的电火花单... 电火花加工的放电过程具有复杂性、随机性及高速性,目前极间放电观测系统常采用高速摄像的方式,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均较高,为实现更加直观的极间放电观测,满足常规的放电机理研究及加工过程演示,构建了一个简单实用且性价比高的电火花单脉冲放电观测试验系统。该系统由机械结构、电路系统和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采用自制脉冲电源输出单次脉冲,装配精密位移台实现间隙的控制。放电时PC使能摄影机,同时向STM32单片机发送命令,实现放电与拍摄的同步。进行了不同放电间隙的凹坑对比、有效放电能量对材料蚀除影响和不同介质下的单脉冲放电工艺性试验,证明了该系统能有效对电火花单脉冲放电形成的蚀除坑规律进行观测研究,同时对于电火花放电的实时直观演示也十分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放电 单脉冲 观测系统 放电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阵列辅助电火花增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测定液相样品中的稀土元素
5
作者 沈新建 罗兹循 +3 位作者 吴建 李斌 刘燕德 陈楠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7-316,共10页
快速测定液相样品中的稀土元素(REEs)对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勘探与开发、萃取过程质量控制、稀土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核工业废水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降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对液体样品中REEs的检出限,本研究采用超疏水阵列辅... 快速测定液相样品中的稀土元素(REEs)对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勘探与开发、萃取过程质量控制、稀土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核工业废水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降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对液体样品中REEs的检出限,本研究采用超疏水阵列辅助电火花增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SHA-SD-LIBS)测定液相样品中的REEs。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以La Ⅱ 394.91 nm、Er 402.051 nm、Ce Ⅱ 418.66 nm、Nd Ⅱ 424.738 nm、Gd Ⅱ 443.063 nm和Pr 492.46 nm作为特征谱线,对6种不同浓度的稀土元素(La、Er、Ce、Nd、Gd、Pr)溶液建立标定曲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标定曲线拟合系数R2均达到0.99以上,相应的检出限分别为0.007μg/mL、0.045μg/mL、0.011μg/mL、0.019μg/mL、0.041μg/mL和0.008μg/mL。与常规LIBS方法相比,提出的方法可以在制样简单、低成本的前提下显著降低液相样品REEs的检出限。本文研究为快速、准确测出液相样品中的稀土元素种类、含量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 稀土元素(REEs) 电火花 超疏水 液相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ark的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式识别并行化实现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涛 朱永利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78,145,共6页
快速高效地识别局部放电类型不仅对电力设备的状况评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能够实现智能电网下对电力设施监测数据的快速诊断。因此,在Spark计算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VPMCD(Variable Predictive Model Based Class Discriminate)的... 快速高效地识别局部放电类型不仅对电力设备的状况评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能够实现智能电网下对电力设施监测数据的快速诊断。因此,在Spark计算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VPMCD(Variable Predictive Model Based Class Discriminate)的局部放电模式识别的并行化方法。采取对原始放电信号提取其φ-q-n图谱的PRPD(Phase Resolved Partial Discharge)特征构成相关特征向量作为实验输入,采取并行化VPMCD算法对放电类型进行分类。实验结果和分析表明,在Spark计算框架下的分布式处理的计算效率要优于传统单机环境下的计算效率,加速比随着节点数和数据量的增多而显著提升,可以满足智能电网下大数据快速处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rk计算框架 VPMCD 局部放电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金属结构等效储能模型耦合电磁波能量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田子建 侯明硕 +2 位作者 孙静 杜欣欣 石洋名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6-146,共11页
煤矿井下无线通信设备发射的电磁波能量可以被周围金属结构耦合吸收,这种现象存在点燃矿井内爆炸性气体的危险。现有针对井下金属结构耦合电磁波安全性研究只是对金属结构等效阻性模型耦合电磁波能量进行分析,缺乏对金属结构耦合电磁波... 煤矿井下无线通信设备发射的电磁波能量可以被周围金属结构耦合吸收,这种现象存在点燃矿井内爆炸性气体的危险。现有针对井下金属结构耦合电磁波安全性研究只是对金属结构等效阻性模型耦合电磁波能量进行分析,缺乏对金属结构耦合电磁波能量在时间上积累的储能过程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金属结构耦合−积累−释放电磁波能量研究的等效储能结构模型,即金属结构等效容性储能模型与金属结构等效感性储能模型。首先通过低衰减度传输线模型,推导出发射天线输出功率、发射天线与金属结构之间距离与接收端感应电压之间的关系。然后建立金属结构等效储能模型,推导出接收端参数与放电火花能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分析了接收端参数对放电火花能量的影响。最后通过接收端感应电压与感应电压有效值的关系,推导出发射天线输出功率、发射天线与金属结构之间距离与放电火花能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分析了发射天线输出功率、发射天线与金属结构之间距离对放电火花能量的影响,并给出在其他参数确定情况下2种金属结构等效储能模型各自的理论参考安全点。仿真结果表明:①对于金属结构等效容性储能模型,放电火花能量随着等效储能电容、接收端感应电压有效值增大而增大,安全点向左偏移,对等效储能电容、接收端感应电压有效值的安全要求变得严苛。②放电火花能量随着发射天线功率增大而增大,随着发射天线与金属结构之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得到金属结构等效容性储能模型理论参考安全点。③对于金属结构等效感性储能模型,放电火花能量随着等效储能电感、接收端感应电压有效值增大而增大,安全点向左偏移,对等效储能电感、接收端感应电压有效值的安全要求变得严苛。④放电火花能量随着发射天线功率增大而增大,随着发射天线与金属结构之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得到金属结构等效感性储能模型理论参考安全点。⑤对比2种金属结构储能模型理论参考安全点,得到金属结构等效容性储能模型的危险性远大于金属结构等效感性储能模型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能量 金属结构 等效储能模型 放电火花能量 爆炸性气体最小点燃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中火花放电辅助的微纳材料静电分散和定向
8
作者 田宇 李树然 +2 位作者 朱伟东 闫克平 柯映林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40-4251,共12页
目前各种新型微纳材料不断涌现,性能超群,但其应用却远未达到预期。其关键原因是大表面积、高表面能和高活性造成的团聚,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研究人员对开发微纳材料的热情远远超过研究分散技术,而后者却是其工业应用的关键。为此提... 目前各种新型微纳材料不断涌现,性能超群,但其应用却远未达到预期。其关键原因是大表面积、高表面能和高活性造成的团聚,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研究人员对开发微纳材料的热情远远超过研究分散技术,而后者却是其工业应用的关键。为此提出一种在气相中实现快速且完全分散的通用方法,发现尽管微纳材料具有紧密的聚合结构,但在火花放电和静电场的协同作用下可以逐步剥落和分离。通过实验确定了适合于分散的火花放电形式及诱导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明晰了放电电流感生磁场对分散的影响;建立了具有长宽比的微纳材料在电场中的运动方程,并阐明了火花耦合电场诱导分散的原理;还演示了输送、转移等多种附加功能,以简单的过程、可靠的结果、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设计性,为连续在线生产和材料制造提供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材料 聚集体 火花放电 静电操纵 分散和定向 连续在线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直流输电线路混合电场的人体感受试验及设计控制值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谢莉 陆家榆 +2 位作者 杨勇 吴桂芳 鞠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6-789,I0029,共15页
交直流输电线路同走廊和同塔架设是随着我国电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输电方式,国内外尚无相应的交直流混合电场设计控制值标准。因此,设计同走廊和同塔架设的交直流输电线路时,导线对地高度和走廊宽度的选取面临无据可依的难题。该文提... 交直流输电线路同走廊和同塔架设是随着我国电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输电方式,国内外尚无相应的交直流混合电场设计控制值标准。因此,设计同走廊和同塔架设的交直流输电线路时,导线对地高度和走廊宽度的选取面临无据可依的难题。该文提出确定交直流混合电场设计控制值的原则;开展不同交流(工频)电场和直流电场组合下的人体直接感受和暂态电击感受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获得不同概率下人体不出现明显感受时的交流(工频)电场和直流电场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得出确定交直流输电线路混合电场设计控制值的公式。该研究可为同走廊和同塔架设交直流输电线路设计中交直流混合电场的控制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合电场 设计控制值 人体直接感受 人体暂态电击感受 交直流并行输电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永华 刘为东 +2 位作者 刘江文 卢家俊 邹治湘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是实现电加工技术创新和突破的重要途径,可通过耦合放电与电解能场,利用其时/空协同效应实现在可加工性、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等方面的提升,故在介绍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技术概念和原理分类的基础上,着重概述该领域近十年... 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是实现电加工技术创新和突破的重要途径,可通过耦合放电与电解能场,利用其时/空协同效应实现在可加工性、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等方面的提升,故在介绍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技术概念和原理分类的基础上,着重概述该领域近十年来的关键性研究进展和新技术创新,对除电火花-电解组合加工和电弧复合加工之外的各类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该技术的规模化工程应用仍需在性能突破、精确建模、加工过程智能控制、复合加工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辅助电火花加工 电火花辅助电解加工 等离子体辅助电解加工 火花辅助化学雕刻 射流电化学放电加工 电解等离子体化学刻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环状金属结构等效多圈小环天线接收电磁波能量安全性分析
11
作者 范思涵 杨维 田子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189,共8页
在井下狭小的巷道空间内金属结构集中,如存在长导线、铁轨、绞车钢丝、支架、铁丝环等不同的金属结构形式。井下金属结构可能会通过磁耦合或接收辐射电磁波的方式接收发射天线的电磁波能量。若金属结构存在断点,则在断点处可产生感应电... 在井下狭小的巷道空间内金属结构集中,如存在长导线、铁轨、绞车钢丝、支架、铁丝环等不同的金属结构形式。井下金属结构可能会通过磁耦合或接收辐射电磁波的方式接收发射天线的电磁波能量。若金属结构存在断点,则在断点处可产生感应电压;若金属结构断点处发生刮擦,则会在断点处以刮擦放电的形式以很低的电压产生刮擦放电火花,有点燃并引爆井下瓦斯气体的危险。金属结构的不同形式如环状金属结构、柱状金属结构等对耦合电磁波能量具有不同的特性。小型环状金属结构在井下广泛存在,具有体积小、摆放与安装自由度大的特点,井下小型环状金属结构等效为环状接收天线接收发射天线电磁波能量的安全性值得关注与研究。本文针对井下环状金属结构电磁波能量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将井下环状金属结构等效为多圈小环接收天线接收电磁波能量的安全性。建立了环状金属结构等效多圈小环接收天线的等效电路,求出了环状金属结构等效多圈小环接收天线负载上消耗的功率。当环状金属结构等效多圈小环接收天线谐振时,小环接收天线的输入阻抗恰好为阻性,可利用环状金属结构等效多圈小环接收天线等效电路求出负载上消耗的最大功率,以及环状金属结构等效多圈小环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之间应保持的安全距离。仿真分析了环状金属结构等效多圈小环接收天线的等效半径、导体直径、圈数以及环状金属结构等效多圈小环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之间的夹角对负载上消耗最大功率和安全距离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安全距离随环状金属结构等效多圈小环接收天线等效半径的增大而增大,随环状金属结构等效多圈小环接收天线导体直径增大变化不明显,随表示发射天线和等效接收天线之间相对高度关系的夹角增大而减小。本文研究可为无线通信新技术在煤矿井下应用的电磁波能量安全性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环状金属结构 电磁波能量 放电火花 安全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柱状金属结构接收电磁波能量安全性分析
12
作者 范思涵 杨维 田子建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426-434,共9页
在井下狭小空间内需要部设支架、照明线、钢轨、运煤车及风门等,导致井下金属结构集中。井下金属结构可能会通过磁耦合或接收辐射电磁波的方式接收发射天线的电磁波能量,若金属结构存在断点,则在断点处可产生感应电压。金属结构断点处... 在井下狭小空间内需要部设支架、照明线、钢轨、运煤车及风门等,导致井下金属结构集中。井下金属结构可能会通过磁耦合或接收辐射电磁波的方式接收发射天线的电磁波能量,若金属结构存在断点,则在断点处可产生感应电压。金属结构断点处发生刮擦,则会在断点处以刮擦放电的形式以很低的电压产生刮擦放电火花,有点燃并引爆瓦斯气体的危险。为了尽可能避免因金属结构接收发射天线的电磁波能量而引起瓦斯爆炸事故,保证矿井安全,研究电磁波能量对井下瓦斯气体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没有细分井下金属结构的形式,如将金属结构细分为柱状金属结构和环状金属结构等形式,而金属结构的形式对接收电磁波能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为此,针对井下柱状金属结构电磁波能量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将井下柱状金属结构等效为偶极子接收天线接收电磁波能量的安全性。通过建立柱状金属结构等效偶极子接收天线电路,求出了柱状金属结构断点处产生刮擦放电火花负载上消耗的功率。分析了频率及负载匹配问题对负载上消耗功率的影响,进而求出了负载上消耗的最大功率,以及柱状金属结构等效偶极子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之间应保持的安全距离。仿真分析了柱状金属结构等效偶极子接收天线臂长、半径和柱状金属结构等效偶极子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间的夹角对负载上消耗最大功率和安全距离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安全距离随柱状金属结构等效偶极子接收天线臂长和半径的增大而增大,随夹角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柱状金属结构 电磁波能量 放电火花 安全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花放电法制备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综述
13
作者 张昱 梁沛林 +2 位作者 何钧宇 杨冠南 崔成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4-142,共9页
纳米材料在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特性,已广泛应用于储氢、催化、太阳能电池、微电子封装、生物医疗等领域。火花放电法是一种制备纳米粒子的有效手段,具有普适性广、纯度高、操作过程简单、方法灵活、对环境... 纳米材料在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特性,已广泛应用于储氢、催化、太阳能电池、微电子封装、生物医疗等领域。火花放电法是一种制备纳米粒子的有效手段,具有普适性广、纯度高、操作过程简单、方法灵活、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本文概述了火花放电发生器的基本组成部分、火花放电过程的原理,对纳米粒子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纳米粒子尺寸和产率的关键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列举了制备的纳米材料种类的多样性,并综述了该技术制备的纳米材料在诸多领域展现出的优异性能,最后对火花放电制备纳米材料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火花放电 粒子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花放电等离子体的特征光谱和温度特性实验
14
作者 张辽原 孙帅 +1 位作者 王小胡 李泽仁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34,共9页
以皮秒时间分辨条纹相机和光谱仪为核心,以高压脉冲电源所产生的火花等离子体为研究对象,搭建了一套瞬态光谱与扫描高温计系统。实验中,考虑了针尖间隙和两极电压这两个影响因素,通过采集针尖高压击穿空气所产生火花的瞬态光谱,在对数... 以皮秒时间分辨条纹相机和光谱仪为核心,以高压脉冲电源所产生的火花等离子体为研究对象,搭建了一套瞬态光谱与扫描高温计系统。实验中,考虑了针尖间隙和两极电压这两个影响因素,通过采集针尖高压击穿空气所产生火花的瞬态光谱,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标定后,结合普朗克的黑体辐射理论,实现对放电等离子体瞬态光谱与温度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在针尖间隙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电压的增大,放电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随之增强,并在一定电压范围内达到饱和。放电所产生的瞬态温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通常在1.02~1.16μs之间达到峰值,在针尖电压为10 kV时温度最高可达16617 K。而在相同电压的情况下,随着间隙的增大,放电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情况,同时,放电温度在整体趋势上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光谱 扫描光学高温计 瞬态温度 火花放电 黑体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脉冲放电活性粒子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叶齐政 李凌云 +1 位作者 张家聪 李劲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63-167,共5页
通过发射光谱和化学方法检测蒸馏水中脉冲放电产生的活性粒子,研究了氧气流量造成的放电形式变化(流注和火花放电),活性粒子(包括羟基、激发态氢原子、氧原子和过氧化氢)变化。实验表明放电形式对各种活性粒子的产率有明显的影响,而气... 通过发射光谱和化学方法检测蒸馏水中脉冲放电产生的活性粒子,研究了氧气流量造成的放电形式变化(流注和火花放电),活性粒子(包括羟基、激发态氢原子、氧原子和过氧化氢)变化。实验表明放电形式对各种活性粒子的产率有明显的影响,而气体流量的大小直接决定放电形式的转变,其中氢原子发射光谱强度的变化可以直接表示这种转变,这种转变也决定了OH和H发射光谱强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脉冲放电 活性粒子 放电形式 光谱强度 化学方法 发射光谱 火花放电 氧气流量 过氧化氢 气体流量 原子发射 氢原子 激发态 氧原子 流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能量电点火系统设计与火花放电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云明 刘庆明 +1 位作者 宇灿 汪建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67-1274,共8页
为满足爆炸极限测试和爆轰直接起爆实验的需求,根据火花放电原理,设计了大能量电点火系统。通过火花放电测试系统,实验研究了0.01 kJ、0.1 kJ和1 kJ能量档位下的火花放电特性。利用指数衰减的正弦周期性振荡函数拟合法,计算获得了放电... 为满足爆炸极限测试和爆轰直接起爆实验的需求,根据火花放电原理,设计了大能量电点火系统。通过火花放电测试系统,实验研究了0.01 kJ、0.1 kJ和1 kJ能量档位下的火花放电特性。利用指数衰减的正弦周期性振荡函数拟合法,计算获得了放电电路振荡周期、电感、电阻和火花电阻等参数,并通过2种方法得出了实验条件下的有效火花能量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能量档位越高,则电路振荡周期越长,电路电阻和火花电阻越小,有效火花能量占电容器储能的比例也越大。该研究工作对大能量电点火系统的设计、火花放电特性的研究和有效火花能量的计算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能量电点火系统 电火花 电容储能 火花放电特性 振荡放电 有效火花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流摩擦磨损中不同放电现象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丁涛 陈光雄 +1 位作者 卜俊 周仲荣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87,共5页
在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试验研究不锈钢/浸金属碳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并记录试验过程中的放电现象。试验结果表明,与电源阴极相连的销试样以火花放电为主,与电源阳极相连的销试样以电弧放电为主。不同放电的形式对销试样的磨损特性有明... 在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试验研究不锈钢/浸金属碳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并记录试验过程中的放电现象。试验结果表明,与电源阴极相连的销试样以火花放电为主,与电源阳极相连的销试样以电弧放电为主。不同放电的形式对销试样的磨损特性有明显的影响,且放电强度随着电流的增加而增强。分析放电现象的机理表明,摩擦副的振动、电源的极性、接触的面积和摩擦副的相对运动是造成上述2种不同放电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放电机理和磨损特性的研究,为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线—受电弓系统稳定运行,提出减小弓网离线放电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电源极性 火花放电 电弧放电 离线 放电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碳、浸金属碳与接触线载流摩擦磨损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丁涛 卜俊 +1 位作者 陈光雄 朱旻昊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19,共4页
在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纯碳/不锈钢和浸金属碳/不锈钢的载流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两种摩擦副的摩擦因数、磨损率都随着速度或电流的增加而增大,但纯碳/不锈钢摩擦副材料具有更高的摩擦因数和磨损量。试验过程中,两种摩擦副... 在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纯碳/不锈钢和浸金属碳/不锈钢的载流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两种摩擦副的摩擦因数、磨损率都随着速度或电流的增加而增大,但纯碳/不锈钢摩擦副材料具有更高的摩擦因数和磨损量。试验过程中,两种摩擦副都出现火花放电和电弧放电,且纯碳/不锈钢摩擦副放电强度更高。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两种销试样表面磨损形貌可知,纯碳/不锈钢摩擦副以电弧烧蚀和氧化磨损为主,伴随轻微的磨粒磨损;浸金属碳/不锈钢摩擦副以磨粒磨损、黏着磨损为主,伴随着电弧烧蚀和氧化磨损。比较销试样磨损前后EDX图谱可得,纯碳摩擦副材料几乎无元素转移,而浸金属碳摩擦副材料表面有明显的材料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磨损 放电强度 火花放电 电弧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_4F_8及其与N_2混合绝缘气体在典型故障时分解生成物的试验分析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康 张国强 +2 位作者 邢卫军 韩冬 牛文豪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85-992,共8页
氟碳气体由于其温室效益小,同时具有很高的耐电强度,是较好的替代SF6的气体。使用氟碳混合气体作为绝缘介质的气体绝缘开关和变压器,将成为一类新型的环境友好的输变电设备。因此用试验方法研究氟碳气体及其与N2的混合气体在局部过热、... 氟碳气体由于其温室效益小,同时具有很高的耐电强度,是较好的替代SF6的气体。使用氟碳混合气体作为绝缘介质的气体绝缘开关和变压器,将成为一类新型的环境友好的输变电设备。因此用试验方法研究氟碳气体及其与N2的混合气体在局部过热、局部放电、火花放电及电弧放电等故障下的分解生成物,并对故障生成物的危害性进行了探讨。试验在自建的模型上进行,故障后的生成物使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的方法来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可稳定存在的过热故障下主要生成物为C2F4、C3F6;纯气体放电性故障的主要生成物为CF4、C2F6、C2F4、C3F8、C3F6;混合气体放电性故障另外产生C3F6N2;故障分解生成物毒性很小。根据故障生成物的特点,提出可根据故障生成物组分来区分氟碳气体绝缘电气设备中的过热性故障与放电性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放电 火花放电 局部过热 电弧放电 氟碳气体 电气设备 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花放电喷射等离子体触发气体开关导通特性及工作模式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刘善红 刘轩东 +3 位作者 李志兵 颜湘莲 铁维昊 张乔根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30-1836,共7页
为理解喷射等离子体触发气体开关的导通过程和触发机理,利用高速分幅相机拍摄火花放电喷射等离子体触发气体开关的导通过程,结合开关导通时延测量,研究了该开关在10%~90%工作系数下的触发导通特性,分析了开关在高、低工作系数下的导通... 为理解喷射等离子体触发气体开关的导通过程和触发机理,利用高速分幅相机拍摄火花放电喷射等离子体触发气体开关的导通过程,结合开关导通时延测量,研究了该开关在10%~90%工作系数下的触发导通特性,分析了开关在高、低工作系数下的导通过程和工作模式。结果表明,火花放电喷射等离子体触发气体开关在10%~90%的极宽工作系数范围内能可靠触发导通,导通时延随工作系数提高而逐步从数十μs减小至数百ns。低工作系数时气体开关为慢导通模式,导通过程可分为喷射等离子体形成阶段、喷射等离子体快速发展阶段、喷射等离子体发展饱和阶段和主间隙放电4个阶段,其导通延时受工作系数和触发脉冲幅值的影响,为数μs至数十μs。随着开关工作系数提高,开关由慢导通模式逐步过渡到快导通模式,导通过程只包括喷射等离子体形成阶段和主间隙放电两个阶段,放电发展过程较为迅速,导通时延约为数百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开关 火花放电喷射等离子体 工作系数 时延 工作模式 导通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