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ALKALINE VOLCANIC ROCKS OF PLIOCEN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HONGHE FAULT ZONE
1
作者 Wang Guozhi,Huang Yongjian,Ma Renze,Wang Chengsha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70-271,共2页
A set of pull\|apart basins were formed along the Weixi—Qiaohou right\|lateral slip shear zone of the western part of Honghe fault zon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Miocene to Quaternary.A rock suite of alkaline basalt\|tr... A set of pull\|apart basins were formed along the Weixi—Qiaohou right\|lateral slip shear zone of the western part of Honghe fault zon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Miocene to Quaternary.A rock suite of alkaline basalt\|trachyte\|leucite phonolite is distributed in the Pliocene basin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fault. The location of these rock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basin indicat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ck suite and the strike\|slipping.. The sedimentological and chronological evidences prove that Dianxi plateau uplifted quickly in the Pliocene. We can ge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lutonic process of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from this alkaline rock association. There are mainly olivine\|pyroxene\|trachyandesite and biotite\|trachyte in the rock association. The rocks are often of porphyritic texture and block or semi\|directional flowage structure while the matrix is of trachytic or microcrystalline texture. The phanerocrysts are diopsidic augite, rimpylite, biotite and perthite (olivine sometimes can be seen). The matrix are made up of alkaline feldspar microcrystalline (30%~50%), short\|grained diopside (10%~15%), light\|colored volcanic glass (0~15%) and some magnetite, while feldspar microcrystalline in some rocks are arranged directionally. And there are sharp\|edged or round pyroxenite enclaves and hemicrystalline of short grained sinaite, biotite sinaite and felsic breccia in the trachyte, with good demarcation line. The pyroxenite enclaves in the trachyte are of different size, and the size of the biggest ones are 10cm or so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plastic yield flowing. Sinaite hemicrystalline may come from the older intrusions of Pliocene and Eocene epo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nghe fault zone PLIOCENE TRACHYTE strike\|slip UPLI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RSION OF STRIKE-SLIP MOVEMENTS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TIBET
2
作者 Kobayashi Kenta 1, Matsuoka Atsushi 2, Yang Qun 3, Nagahashi Toru 1, Takei Masahiko 1, Zeng Qinggao 4,Wang Yujin 3 (1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iigata University, Niigata 950\|2181, Japan 2 Department of Geology, Niigata Un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11-112,共2页
Meso\|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ataclastic fault rocks developed in the Xialu chert are described. The Xialu chert represents pelagic and deep marine sediments (Middle Jurassic—Lower Cretaceous), and o... Meso\|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ataclastic fault rocks developed in the Xialu chert are described. The Xialu chert represents pelagic and deep marine sediments (Middle Jurassic—Lower Cretaceous), and occupies the southern marginal part of the E—W trending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The apparent total thickness of siliceous deposits exceeds 1km. The current study is concentrated along the two measured sections, Xialu\|E and Xialu\|W. The Xialu\|E section is composed mainly of red chert associated with reddish purple siliceous mudstone and greenish gray mudstone. The beds steeply dip north or south. The 45m section studied is divided into three units (chert unit, chert\|siliceous mudstone unit, and melange unit from north to south). They are in fault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southern half of the chert unit and the northernmost of the chert\|siliceous mudstone unit, a 15m thick cohesive cataclasite zone can be defined. The cataclasites are composed of chert fragments in a fine grained matrix, and deformed with jigsaw puzzle structures. The chert\|siliceous mudstone unit is made up of four slabs of chert\|siliceous mudstone sequence. Mesoscopic duplex zones in thickness from 1 to 3m are recognized at slab boundaries. Flat and ramp 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P foliations, R1 shears, Y surfaces are developed. Shear spacing range from 1 to 10cm. The slip senses are dex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along these duplex zones. The cataclasite zone is cut by the duplex zone along the southern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Xialu chert structural ana lysis fault rocks strike slip i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算法的走滑断裂内部特征带的精细识别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军 汪峻宇 +3 位作者 赖强 文晓峰 邬光辉 焦世祥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92,共11页
受制于走滑断裂内部强烈的非均质性、储集类型多样及流体分布复杂的影响,走滑断裂内部裂缝带、破碎带和溶蚀带之间的测井响应复杂多变,为有效利用成像及常规测井资料识别走滑断裂内部3特征带造成了困难。引入XGboost算法建立模型,以提... 受制于走滑断裂内部强烈的非均质性、储集类型多样及流体分布复杂的影响,走滑断裂内部裂缝带、破碎带和溶蚀带之间的测井响应复杂多变,为有效利用成像及常规测井资料识别走滑断裂内部3特征带造成了困难。引入XGboost算法建立模型,以提高对走滑断裂内部3特征带的识别精度。分析了走滑断裂内部3特征带的测井响应特征,优选敏感测井曲线构建基于均值及方差的特征向量空间集,采用极端梯度提升算法,建立了走滑断裂溶蚀带、破碎带和裂缝带的XGBoost回归预测模型,并通过多分类评价指标对XGBoost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调优,提高了走滑断裂内部特征带的识别精度。利用构建的XGBoost模型对研究区走滑断裂内部特征带进行了识别,其中总样本数234个,识别正确样本208个,识别正确率达88.89%;预测结果表明在走滑断裂内部特征带中,裂缝带分布范围最广,破碎带其次,溶蚀带最窄,这与实际走滑断裂内部特征带的分布范围相符。基于XGBoost算法的走滑断裂内部特征带识别模型能够有效地识别裂缝带、破碎带和溶蚀带,从而有助于对走滑断裂内部尺度更小的溶蚀孔洞及裂缝储集空间的分布进行更为有效的分析,对走滑断裂内部结构的精细刻画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XGBoost算法 碳酸盐岩 测井评价 特征带识别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构造流体作用对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控制
4
作者 曾联波 宋逸辰 +6 位作者 韩俊 韩剑发 姚迎涛 黄诚 张银涛 谭笑林 李浩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三维地震、地球化学实验和生产测试等资料,利用生产动态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多种方法,系统探讨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和流体作用对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规模、储层质量及其有效性与...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三维地震、地球化学实验和生产测试等资料,利用生产动态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多种方法,系统探讨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和流体作用对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规模、储层质量及其有效性与连通性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①走滑断层规模、构造部位与岩石力学层共同控制了缝洞储层的发育规模。断层规模越大,储层规模越大;叠接挤压段的储层规模大于叠接拉分段,纯走滑段的储层规模相对较小;走滑断层的交汇部位、转折部位与端部的储层规模较大;垂向上储层发育的差异性受岩石力学层控制,脆性指数高的岩石力学层更有利于缝洞储层的发育。②多期走滑断层活动及流体改造共同控制了缝洞储层的有效性演化及其非均质性。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的大气淡水活动期为缝洞储层主要形成期;海西晚期热液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有效储集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③走滑断层构造部位和现今地应力控制了缝洞储层连通性。叠接拉分段缝洞储层连通性好于纯走滑段,叠接挤压段较差;与现今地应力方向近平行的走滑断层控制的缝洞储层连通性好。优质缝洞型储层平面上主要分布于走滑断层的叠接拉分段两侧断层交汇区域,叠接挤压段中部区域、纯走滑段交叉部位、转折部位和端部的羽状断层区;剖面上集中于高脆性指数的岩石力学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作用 缝洞型储层 走滑断层 岩石力学层 碳酸盐岩 超深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雄探1井寒武系油源特征与超深层勘探潜力
5
作者 苏劲 王晓梅 +11 位作者 张成栋 杨宪彰 李谨 杨煜鹏 张海祖 方玙 杨春龙 房忱琛 王亚龙 魏彩云 翁娜 张水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7-361,共15页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已发现的超深层(深度大于8000 m)油气主要赋存于北部坳陷F5走滑断裂以东的下古生界储层,而该断裂西侧寒武系超深层的油气来源和勘探潜力尚不明确。通过岩相和分子标志物分析,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纽芬兰统至少存在硫...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已发现的超深层(深度大于8000 m)油气主要赋存于北部坳陷F5走滑断裂以东的下古生界储层,而该断裂西侧寒武系超深层的油气来源和勘探潜力尚不明确。通过岩相和分子标志物分析,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纽芬兰统至少存在硫化斜坡、深水陆棚和局限海湾3种不同沉积环境的“等时异相”烃源岩。2024年在塔北西端的雄探1井寒武系发现高产凝析油气,原油中检出完整的芳基类异戊二烯烷烃生物标志物,但未检测到三芳甲藻甾烷,这与轮探1、旗探1井为代表的纽芬兰统硫化斜坡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十分一致,表明雄探1井寒武系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纽芬兰统烃源岩。雄探1井寒武系原油还呈现出C29甾烷优势,并且富含长链三环萜烷(最高达C39),这些生物标志物能够成为有效区分硅质泥岩和碳酸盐岩等不同岩相的油气源指标。结合逆冲和走滑断裂输导系统的成藏分析,认为F5走滑断裂以西具备接受满西生烃中心寒武系纽芬兰统烃源岩有效供烃的可能,这预示着除了盆地东部寒武系超深层台缘带相控型油气藏外,该走滑断裂以西有望成为寒武系超深层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雄探1井 超深层 分子化石 芳基类异戊二烯烃 三芳甾烷 烃源岩 走滑断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西部走滑断裂带变形及其活动特征
6
作者 黄诚 林波 +4 位作者 余一欣 杨帆 余浪 陈俊宇 牛月萌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1-883,共13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断裂带以西地区发育多条NNW向走滑断裂带,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但关于走滑断裂带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研究仍较少。本文主要基于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分析顺北西部地区走滑断裂带差...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断裂带以西地区发育多条NNW向走滑断裂带,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但关于走滑断裂带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研究仍较少。本文主要基于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分析顺北西部地区走滑断裂带差异变形特征,明确走滑断裂活动期次及其强度,同时结合盆缘区域构造事件,探讨走滑断裂带形成机理。顺北西部地区走滑断裂带向下插入前寒武系,向上断至二叠系,剖面上多呈单条直立断层、花状构造和地堑形态。走滑断裂带在平面上主要呈NNW向线性和雁列式展布,局部地区发育叠接段。走滑断裂带主要发生右行走滑运动,断裂带活动较强向东逐渐减弱。顺北西部走滑断裂带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早期初始弱走滑、加里东中期强走滑、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弱走滑以及海西中—晚期持续弱走滑等4个演化阶段。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盆缘造山差异活动和区域应力场特征,指出先存剪切破裂是顺北西部地区NNW向走滑断裂带形成的基础,而多期次调节变形、斜向挤压作用和板内块体旋转对走滑断裂带的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带 差异变形 活动强度 塔里木盆地 顺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冲走滑断层分区分级解析与三维全景表征
7
作者 欧成华 王泽宇 +2 位作者 柳金城 李兆亮 梅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4,共15页
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广泛分布在含油气盆地富油二级构造带中,定量表征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受水平挤压应力与压扭剪切应力叠加耦合作用,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内同时发生逆冲推覆位移与走滑位移,造成体系内地层破碎、断层体系复杂、测井与地... 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广泛分布在含油气盆地富油二级构造带中,定量表征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受水平挤压应力与压扭剪切应力叠加耦合作用,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内同时发生逆冲推覆位移与走滑位移,造成体系内地层破碎、断层体系复杂、测井与地震响应杂乱,断层识别、组合、表征与建模困难。围绕逆冲走滑断层成生机制特点及断层体系复杂性解析与表征,研发出分区分级解析与三维全景表征技术,成功应用于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油砂山断层下盘逆冲走滑断层体系的定量解析与三维全景表征。依靠分区对比,建立关键标志层交叉引层与分区标定技术,有效解决了逆冲走滑断层体系破碎地层层位标定多解性强的难题,实施了对研究区油砂山断层下盘6个关键标志层的有效标定与全区满覆盖追踪。应用多尺度多类型逆冲走滑断层褶皱阶梯状网格建模与全景可视化表征技术,实现了对研究区油砂山断层下盘逆冲走滑断层剖面平面三维立体空间多视域全景可视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走滑断层 断层识别与组合 分区分级解析 三维全景表征 油砂山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1号断裂带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罗荣 陈叔阳 +4 位作者 何云峰 王周 李文亮 刘刚波 王婋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8-447,共10页
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典型特征为深大断裂控储控藏,在多期构造成藏和古岩溶作用影响下,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应力敏感性强,油田开发过程中井间连通关系不明确,井间连通模式复杂,极大地影响着油井间注水、注气开发效果。作为指导碳酸盐岩断... 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典型特征为深大断裂控储控藏,在多期构造成藏和古岩溶作用影响下,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应力敏感性强,油田开发过程中井间连通关系不明确,井间连通模式复杂,极大地影响着油井间注水、注气开发效果。作为指导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的基础工作,油藏井间连通情况的判断至关重要。提出多源数据融合的动态-静态协同分析方法,以静态连通单元划分结果为基础,根据生产动态资料和压力数据,综合运用开井静压分析、类干扰分析、生产特征相似性等方法,结合试井响应结果,对研究区静态连通单元的动态连通性进行判断,并对其变化进行分析,克服了传统井间连通性分析存在的多源数据融合不足及开发数据低效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北1号断裂带 超深层 断控油藏 井间连通性 类干扰分析法 生产动态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分段地应力特征及裂缝分布预测
9
作者 黄超 郭宏辉 +3 位作者 张生龙 朱林涛 冯建伟 杜赫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背景为基础,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地应力状态、断裂周缘裂缝系统及单井产能特征。根据纵横波测井与岩石力学实验获得的储集层力学条件,构建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基于弹塑性...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背景为基础,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地应力状态、断裂周缘裂缝系统及单井产能特征。根据纵横波测井与岩石力学实验获得的储集层力学条件,构建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基于弹塑性理论,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走滑断控模式下目的层裂缝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断裂带各段地应力模式不同;地质单元结构差异控制地应力分布,裂缝高密度区多呈条带状分布于断裂两侧或断裂之间;在安德森Ⅰa型、Ⅲ型地应力模式下,裂缝高密度区油气井具高产特征。明确了顺北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的地应力条件、裂缝发育特征及单井油气高产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顺北地区 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 地应力 裂缝预测 构造分段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性质及运聚富集模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熊昶 王彭 +3 位作者 刘小钰 王伟 赵星星 孙冲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7,共15页
以构造、断裂分布、生产动态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对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性质与产能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油气充注、输导体系、构造与油气运聚关系等3个方面对油气富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塔中地区... 以构造、断裂分布、生产动态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对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性质与产能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油气充注、输导体系、构造与油气运聚关系等3个方面对油气富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塔中地区奥陶系原油以轻质原油为主,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含硫的特征,密度为0.75~0.85 g/m^(3),油气藏气油比为119~82367 m^(3)/m^(3),多相态油气藏并存,且油气相态无明显边界;天然气干燥系数为0.70~0.98,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为-35.7‰~-61.4‰,变化范围大;不同区域金刚烷指数(MDI)差异较大,为0.33~0.64;8个主要油气充注点具有原油密度低、气油比高、天然气甲烷同位素及MDI高的特征,沿走滑断裂带向南或远离断裂带方向密度变大,气油比、甲烷碳同位素及MDI均变小,不同区块气侵强度不同造成变化规律存在局部差异。②研究区油气分布格局主要受点状油气充注影响,8个油气充注点周缘油气井通常具有较高的产量,受储层发育规模影响会出现低产井,产能分布具有“北气南油”、“中间气、两边油”及“普遍富气、局部含油”3种类型;远离充注点的低产井及水井大范围分布。③研究区奥陶系油气富集模式为张扭性大断裂控制油气垂向充注,不整合面及走滑断裂控制油气的侧向调整,断裂破碎带叠加层间岩溶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局部构造高部位及平台区为油气聚集有利指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原油 金刚烷指数 张扭性大断裂 走滑断裂 不整合面 断裂破碎带 岩溶作用 奥陶系 塔中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河油田走滑断裂带长8-长6段致密砂岩构造成岩作用及控储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玉净 骆杨 +3 位作者 赵彦超 陈红汉 平宏伟 房晓军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9,共16页
泾河油田长8-长6段致密砂岩“甜点”储层受走滑断裂带及内部结构模式控制,且分布非均质性极强,表明构造成岩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综合多种资料,开展了断裂带构造成岩成储分析,为致密砂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受构造应力应... 泾河油田长8-长6段致密砂岩“甜点”储层受走滑断裂带及内部结构模式控制,且分布非均质性极强,表明构造成岩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综合多种资料,开展了断裂带构造成岩成储分析,为致密砂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受构造应力应变差异控制,走滑断裂带与走滑断裂带之间区域的构造成岩作用及控储特征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1)走滑断裂带的构造应力应变具有簇状分布特点。走滑断裂带为高应力应变区(HSSZ),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区域为低应力应变区(LSSZ)。走滑断裂带沿走向可划分为张扭段、压扭段和走滑段;垂直于断层走向可概括出三大类八小类侧向分带结构模式。(2)走滑断裂带的构造成岩作用包括:变形条带、胶结作用、溶蚀及交代作用、微裂缝、碎裂作用、构造涂抹。(3)构造应力应变差异控制了构造成岩差异,进而控制了储层物性:①HSSZ区域和LSSZ区域的压实减孔作用均强于胶结作用。但是HSSZ区域的构造成岩减孔作用强于LSSZ区域,而LSSZ区域的胶结减孔作用强于HSSZ区域。②分段控储作用由好到差依次为:张扭段、断层端部、弱张扭段、走滑段、压扭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岩作用 致密砂岩 构造控储效应 走滑断裂带 泾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东部主干走滑断裂变形特征及断溶储集体发育
12
作者 刘冰雷 赵永刚 +7 位作者 张银涛 周飞 谢舟 姚超 丁留洋 赵龙飞 尹帅 孙冲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77,共18页
阿满过渡带奥陶系断溶储集体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阿满过渡带走滑断裂具有埋藏较深、纵向分层、平面分段、活动频繁、多期运动及结构复杂等特点。本文以阿满过渡带东部地区奥陶系三维地震及岩心资料为基础,对17号、19号... 阿满过渡带奥陶系断溶储集体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阿满过渡带走滑断裂具有埋藏较深、纵向分层、平面分段、活动频繁、多期运动及结构复杂等特点。本文以阿满过渡带东部地区奥陶系三维地震及岩心资料为基础,对17号、19号及16号等主干走滑断裂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断溶储集体储层类型识别、断溶储集体发育的类型及主控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17号及19号走滑断裂在古生界发育3层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中-上寒武统膏盐岩、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志留系碎屑岩构造层;依据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断裂组合及走向在17号及19号走滑断裂平面上划分为南、中、北3段。2)16号走滑断裂在古生界发育两层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中-上寒武统膏盐岩、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依据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断裂组合在16号走滑断裂平面上可划分为南、北两段。3)综合走滑断裂的分层变形特征、切穿层位的差异性、不整合面发育程度等因素,在本区主要识别出3期主干走滑断裂活动:中寒武世发育小规模走滑断裂,中-晚奥陶世走滑断裂活动强烈形成花状构造,志留纪发育雁列式正断层。4)该区奥陶系断溶储集体储层可分为洞穴型、裂缝—孔洞型以及裂缝型;断溶储集体的发育类型主要有复合形、“V”字形、倒“V”字形以及条带形。5)断溶储集体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主干走滑断裂的分段构造样式以及溶蚀流体活动的影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满过渡带 走滑断裂 奥陶系 储层特征 断溶储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多核破碎带地震响应特征
13
作者 梁鑫鑫 张银涛 +5 位作者 陈石 谢舟 周建勋 康鹏飞 陈九洲 彭梓俊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地震属性、测井以及生产数据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破碎带的控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皮羌断裂是一条左旋撕裂走滑断层,根据露头变形程度可将破碎带结构... 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地震属性、测井以及生产数据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破碎带的控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皮羌断裂是一条左旋撕裂走滑断层,根据露头变形程度可将破碎带结构分为断层泥、大节理发育区、角砾岩、碎裂岩和裂缝发育带5类。皮羌断裂是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的复杂走滑断裂带,发育多核断层破碎带,断层核由碎裂岩和断层泥构成。②富满油田走滑断裂与野外露头断裂发育模式相同,为多核断层破碎带模式。不同应力机制下的走滑断裂破碎带结构差异明显:平移段破碎带宽度最小,平均宽度为368.50m,破碎带主要发育裂缝;张扭段破碎带宽度大,平均宽度为1174.00m,破碎作用主要发生在边界断裂带内部,裂缝和溶洞为主要结构;压扭段破碎带宽度较大,平均宽度为951.25m,破碎作用不仅在断裂带内部发生,而且对断裂带外围有一定影响,裂缝发育,溶蚀孔洞欠发育。③研究区走滑断裂活动强度与破碎带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断裂活动性越强则破碎带规模越大,储集体越发育;单井产能不仅受储集体规模控制,还受断裂应力环境影响,张扭段、平移段的产能和储集体规模带呈正相关关系,压扭段产能与储集体规模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体 地震属性 破碎带结构 单核破碎带 多核破碎带 走滑断裂 皮羌断裂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走滑断裂典型分段及其内部缝网系统发育的差异性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F_(Ⅰ)17断裂带为例
14
作者 谭笑林 张银涛 +7 位作者 吕文雅 谢舟 曾联波 袁敬一 熊昶 宋逸辰 李浩 张克宁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3-1413,共11页
走滑断裂控制的缝网系统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不同典型分段的缝网系统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笔者等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富满地区F_(Ⅰ)17断裂带进行识别并划分典型分段,通过FDI的方法定量刻... 走滑断裂控制的缝网系统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不同典型分段的缝网系统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笔者等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富满地区F_(Ⅰ)17断裂带进行识别并划分典型分段,通过FDI的方法定量刻画典型分段缝网系统发育带宽度,根据单井产能分析反映典型分段及其内部缝网系统分布特征。富满地区F_(Ⅰ)17断裂带可划分为叠接拉分段、叠接挤压段、平移段和转折侧接段等4种类型,总共14个分段,其中转折侧接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侧接挤压段和侧接拉分段。不同典型分段缝网系统发育带平均宽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发育规模相近的情况下,缝网系统发育程度存在转折侧接段>叠接挤压段>叠接拉分段>平移段的规律,其中叠接拉分段缝网系统有效性强于叠接挤压段。叠接段和转折侧接段的两侧,以及平移段中的主干断裂、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交汇部位均为缝网系统优势发育部位。叠(侧)接挤压段的中部具有一定的缝网系统发育程度,但叠(侧)接拉分段的中部发育程度较弱。结合典型分段缝网系统发育带宽度与单井产能分析结果,最终建立了超深层走滑断裂典型分段缝网系统非均质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走滑断裂 典型分段 缝网系统 卷积神经网络 FDI 单井产能 富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东部19号走滑断裂构造解析及控储意义
15
作者 刘冰雷 赵永刚 +7 位作者 张银涛 周飞 谢舟 姚超 尹帅 丁留洋 赵龙飞 孙冲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3-470,共18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走滑断裂发育,是阿满过渡带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储层发育的关键。从19号走滑断裂带断控油藏描述和油藏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三维地震和奥陶系地质信息为基础,具体分析了19号走滑断裂带的分层变形特征、分段变形...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走滑断裂发育,是阿满过渡带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储层发育的关键。从19号走滑断裂带断控油藏描述和油藏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三维地震和奥陶系地质信息为基础,具体分析了19号走滑断裂带的分层变形特征、分段变形特征、活动性特征、活动期次和断裂的演化过程,重点研究了该走滑断裂带的控储意义。研究结果如下所述。(1)19号走滑断裂带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寒武系盐下构造层、中寒武统膏盐岩构造层、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和志留系碎屑岩构造层。(2)根据断裂走向和奥陶系碳酸盐岩顶面断裂的组合特征划分为马尾段、斜列段、辫状段、叠覆段和线性段。(3)中下奥陶统19号走滑断裂带整体活动性较强,断裂变形幅度大,该走滑断裂带可划分出7个张扭段、7个压扭段和3个平移段;该走滑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加里东早期和加里东中期为该断裂带主要活动关键期。(4)该走滑断裂带不同平面分段样式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不同,辫状段和叠覆段储层发育相对较好,马尾段、斜列段和线性段储层发育相对较差;剖面构造样式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明显,张扭段利于形成大规模储层,压扭段利于储层发育,平移段发育的储层规模有限;该走滑断裂带平面分段样式与剖面构造样式叠合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造成同一条断裂带不同叠合段的油气藏规模有明显差异。(5)该走滑断裂带的分层变形、平面分段样式、活动性和剖面构造样式共同造成了同条断裂带不同部位储层发育程度的差异。研究意义:该研究为走滑断裂断控储层纵向发育规律和连通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走滑构造基础,也为深入研究走滑断裂断控储层的控储意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满过渡带东部 走滑断裂 奥陶系 平面分段样式 剖面构造样式 叠合控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走滑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16
作者 沈澈 蒋有录 +1 位作者 韩宏伟 孙新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7,共15页
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油气具有平面分布不均,纵向多层系富集的特征,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运移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识别并划分研究区走滑转换带类型,总结走滑转换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 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油气具有平面分布不均,纵向多层系富集的特征,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运移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识别并划分研究区走滑转换带类型,总结走滑转换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自北向南依次发育双断叠覆增压型、双断叠覆释压型、单断弯曲增压型、单断帚状释压型4类走滑转换带。释压型转换带内油源断裂活动速率大,发育连通砂体,有利于油气的垂向与侧向运移。增压型转换带内断裂活动性弱、封闭能力强,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建立4类走滑转换带控制油气运聚模式,单断S型增压型转换带和单断帚状释压型转换带具有断裂强输导特征,控制油气浅部层系富集;双断叠覆增压型和双断叠覆释压型转换带具有断裂强封闭特征,控制油气深层或多层系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走滑转换带 运移条件 辽河东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新生代研究进展及右旋走滑成因机制探讨
17
作者 肖坤泽 童亨茂 +1 位作者 崔浩 许晓科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9-978,共20页
位于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作为我国最著名的断层之一,自发现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该断裂带沿线发育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使得其新生代的构造研究成为学术界和石油界的研究热点,但目前的认识还存在很多争议。文... 位于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作为我国最著名的断层之一,自发现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该断裂带沿线发育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使得其新生代的构造研究成为学术界和石油界的研究热点,但目前的认识还存在很多争议。文章在系统梳理郯庐断裂带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新生代以来断层的变形特征、演化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右旋走滑的起始时期以及走滑位移量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此外,文章还应用广义断层理论对其中存在的争议进行探讨,并提出郯庐断裂带38 Ma以来的右旋走滑是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由于大型先存构造(郯庐断裂带)的差异复活而形成的新认识,并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文章推测近南北向伸展应力体制的动力学可能来源于太平洋—库拉板块之间近东西向扩张洋中脊俯冲所产生的板片窗效应。这一认识可以为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的变形特征、走滑位移量差异分布、沿其走向相邻盆地内的复杂的构造和沉积特征提供合理地解释。关于郯庐断裂带新生代右旋走滑成因机制的新认识,有望为中国东部未来构造方面的研究以及沿断裂带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开发、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走滑断层 成因机制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型走滑转换带对大型圈闭的控制作用——以蓬莱19-3油田为例
18
作者 杨波 吴庆勋 +2 位作者 黄振 陈少伟 陈欣怡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2,共13页
蓬莱19-3特大型整装油田是渤海油田郯庐断裂带油气成藏的典型代表之一。目前油田发现三级石油地质储量达10亿t,但对其大型圈闭的形成机制尚无针对性报道。为了弄清蓬莱19-3油田圈闭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三维地震、钻井、构造正演模拟... 蓬莱19-3特大型整装油田是渤海油田郯庐断裂带油气成藏的典型代表之一。目前油田发现三级石油地质储量达10亿t,但对其大型圈闭的形成机制尚无针对性报道。为了弄清蓬莱19-3油田圈闭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三维地震、钻井、构造正演模拟、沙箱物理模拟等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控制了蓬莱19-3油田大型圈闭的形成,继而进一步探讨了增压型走滑转换带对蓬莱19-3油田大型圈闭的控制机制。蓬莱19-3构造是由多级、多类型转换带共同控制的大型背形构造,具有“间歇式增压隆升”和“排烃期定型”两大特点;其形成的大型圈闭与盖层、烃源岩晚期排烃形成了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转换带研究对今后在走滑断裂带内寻找大中型油气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19-3油田 走滑断裂 增压型走滑转换带 控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走滑断控油气藏研究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清华 蔡振忠 +4 位作者 张银涛 邬光辉 谢舟 万效国 唐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9-386,共8页
在塔里木盆地开辟了超深层走滑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领域,但断控油气藏极为复杂,难以效益开发,亟需加强油气藏基础地质研究。走滑断控油气藏具有非均质性强、储集层与流体分布复杂、油气产量变化大及采收率低的共性,不同地区走滑断控油气... 在塔里木盆地开辟了超深层走滑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领域,但断控油气藏极为复杂,难以效益开发,亟需加强油气藏基础地质研究。走滑断控油气藏具有非均质性强、储集层与流体分布复杂、油气产量变化大及采收率低的共性,不同地区走滑断控油气藏的断裂、储集层、成藏与流体存在较大的差异,面临一系列勘探开发难题。建立了差异成因的走滑断裂破碎带及其控储模型,揭示了沿走滑断裂带“相-断-溶”三元复合控储、连片差异规模发育的成储机制;构建了“源-断-储-盖”四元耦合成藏、“小藏大田”的走滑断控油藏模型,揭示了超深层走滑断控油藏的形成与保存机理。突破了克拉通盆地弱走滑断裂难以形成走滑断控大规模储集层与大油气田的理论认识局限,明确了克拉通盆地走滑断裂系统大规模发育的成因机制、走滑断裂破碎带差异成储成藏机理与油气富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超深层 走滑断裂 断控油气藏 克拉通盆地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张量的走滑断裂破碎带地震识别——以富满油田超深层碳酸盐岩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汪如军 孙冲 +4 位作者 袁敬一 刘瑞东 王轩 马应龙 王旭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482,共8页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走滑断裂破碎带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超深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难以精准刻画走滑断裂破碎带,制约了走滑断控油气藏的高效评价与目标优选。根据富满油田走滑断裂破碎带的地震响应特征,在构造导向滤...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走滑断裂破碎带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超深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难以精准刻画走滑断裂破碎带,制约了走滑断控油气藏的高效评价与目标优选。根据富满油田走滑断裂破碎带的地震响应特征,在构造导向滤波基础上,利用结构张量方法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通过时窗选取与纵向厚度叠加加强反映沿断裂方向的投影能量,突出走滑断裂破碎带,刻画其边界与强度。结果表明:该方法更清晰地刻画了走滑断裂的分布,可以识别更小规模的走滑断裂;实现了超深层碳酸盐岩走滑断裂破碎带宽度与强度的刻画,可以用来评价走滑断裂破碎带的发育程度;将该方法应用于圈闭评价、井位部署、井轨迹设计、钻井监测等,大幅提高了钻探成功率与单井油气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超深层 碳酸盐岩 走滑断裂 破碎带 结构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