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3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ributary Debris Flow and Main River 被引量:2
1
作者 Zhang, Wanshun Cui, Peng +2 位作者 Wang, Ying Qiao, Fei Wang, Xiekang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75-80,共6页
Based on two-phase flow theory and shallow water flow assumption,a mathematical model is applied to simulate debris flow.The model considers a two-phase mixture of sediments and water fluid.Assuming that the sediments... Based on two-phase flow theory and shallow water flow assumption,a mathematical model is applied to simulate debris flow.The model considers a two-phase mixture of sediments and water fluid.Assuming that the sediments and the water fluid move downstream with the same velocity,the flow of the mixture is described using a two dimensional depth averaged model with a unique 2-D momentum equation and two mass balance e- quations for the mixture and the sediments,respectively.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is used 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water flow confluence theory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caus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Zhouqu extraordinarily serious debris flows in 2010, 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WANG Lan-min WU Zhi-jian +1 位作者 WANG Ping CHEN Tu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8期2342-2348,共7页
In early morning of Aug 8th, 2010, the rain-triggered tremendous debris flows broke out simultaneously at the Sanyanyu ravine and Luojiayu ravine, which locate in the north part of Zhouqu County town. The debris flow ... In early morning of Aug 8th, 2010, the rain-triggered tremendous debris flows broke out simultaneously at the Sanyanyu ravine and Luojiayu ravine, which locate in the north part of Zhouqu County town. The debris flow is the most severe event of the same kind of disasters in the past sixty years in China, which caused great losses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ie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local climatological data, the local topographical conditions, active tectonic movement, massive debris source and torrential rains were the main formation causes which induced the catastrophic debris flows. Moreover, detailed geological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following the disaster, the other geological potential hazard sites were found out, and the geological and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At last, scientific and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prevent and mitigate the extraordinarily serious debris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s hazard assessment geological survey Zhouqu coun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Study on 1D Numerical Experiment of Water Debris Flow in Gully 被引量:1
3
作者 LIU Tonghuan~1 WANG Xiekang~1 CUI Peng~2 (1.State Key Lab.of Hydraulics and Mountain River Eng.,Sichuan Univ.,Chengdu 610065,China 2.Inst.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Chengdu 610041,China)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43-147,共5页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numerical modeling methods and its application on debris flow problems,a preliminary study has been propo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rrected water-sediment numerical model on the p...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numerical modeling methods and its application on debris flow problems,a preliminary study has been propo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rrected water-sediment numerical model on the premise of revised resistance and sediment capacity equations.Firstly,an overview the recent re- search achievements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ebris flow has been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n that a gener- al numerical model for debris flow can not be existed at all because the complex rhe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debris flow Saint-Venant equation Numerical exper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ume Experiment on Stream Blockage by the Debris Flow From Tributary
4
作者 He, Yiping Guo, Zhixue +2 位作者 Li, Yong Cui, Peng Wang, Zhaoyin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64-70,共7页
Stream blockage by the debris flow from tributary valley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mountainous area,which takes place when large quantities of sediment transported by debris flow reaches a river channel causing its c... Stream blockage by the debris flow from tributary valley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mountainous area,which takes place when large quantities of sediment transported by debris flow reaches a river channel causing its complete or partial blockage.The dam formed by debris flow may causes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flooding,and presents great threat to people and property.Because of the catastrophic influence on people and property,debris-flow dam has attracted many attentions from the researchers and local ad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BLOCKAGE critical condition flume exper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Confluence of Debris Flow and the Main River
5
作者 Guo, Zhixue Huang, Er +2 位作者 Cao, Shuyou Liu, Xingnian Fang, Duo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38-142,共5页
Because of the high momentum of debris flow,when it confluences with the Main River,the water level in the upstream of the conjunction point will increase and a portion of sediment will deposit in the con- junction ar... Because of the high momentum of debris flow,when it confluences with the Main River,the water level in the upstream of the conjunction point will increase and a portion of sediment will deposit in the con- junction area.The discharge of downstream will be less then the summation discharge of main river and side channel,and the density of downstream will be difference from both the density of the fluid of main river and tributary.Based on momentum theory,and with the transport coefficient and deposit co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transport coefficient deposit coeffieient water rising discharge ratio density rat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nlinear Analysis of Bedload Transport Rate of Paroxysm Debris Flow
6
作者 Wang, Xiekang Wang, Xianye Cui, Peng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98-101,共4页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edload transport feature of paroxysm debris flow have been studied by means of both theory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data.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flume experiment data of a sand pil...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edload transport feature of paroxysm debris flow have been studied by means of both theory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data.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flume experiment data of a sand pile model as well as a large amount of field data of debris flow clearly shown that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 tion for the main variable of the sand pile made of non-uniform sand (according the sand pile experiment,φ≥2.55) conform to the negative power law,that means the non-uniform sand sys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oxysm debris flow beclload transport rate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power la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ow-3D的桩林坝不同布置形式对坝基的冲刷侵蚀
7
作者 张友谊 王渝源 王云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444-8453,共10页
桩林坝是一种以桩为基础的竖向格子坝,既有良好的受力条件,又相对节约材料,同时拥有“拦粗排细”的功效,现有桩林坝的研究,多在冲击荷载、拦截固源和调控泥石流性能等方面构建不同布置形式的桩林坝模型。以杨家沟为例,通过野外现场踏勘... 桩林坝是一种以桩为基础的竖向格子坝,既有良好的受力条件,又相对节约材料,同时拥有“拦粗排细”的功效,现有桩林坝的研究,多在冲击荷载、拦截固源和调控泥石流性能等方面构建不同布置形式的桩林坝模型。以杨家沟为例,通过野外现场踏勘和数值仿真计算,基于Flow-3D软件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不同布置形式(单排桩、双排桩、桩间距、排间距)的桩林坝模型,探讨不同影响因素下桩林坝坝基冲刷侵蚀规律。结果表明:桩林坝的整体设计中桩林不宜过密,桩间距和排间距以2.5 m为宜;单排桩的稳定性较弱,在泥石流冲击下极易发生剪切破坏,且对上游的“固源”作用远不如多排桩,但单排桩的冲刷深度及侵蚀规模均小于多排桩。研究成果对桩林坝的布置形式及冲刷机制提供数据支撑,并为震后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林坝 泥石流 冲刷深度 冲刷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推移掩埋建筑物影响规律试验
8
作者 冯磊 宋东日 +3 位作者 陈晓清 刘佳 陈倩 刘云辉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8,共10页
大规模泥石流事件中,山区民用建筑物往往被完全摧毁并被推离原来的位置,被困人员也随着建筑物被推移掩埋,导致灾后应急搜救极其困难。为此,针对建筑物在泥石流推移作用下的简化受力情况,本研究分析影响堆积位置的物理特性因素,包括泥石... 大规模泥石流事件中,山区民用建筑物往往被完全摧毁并被推离原来的位置,被困人员也随着建筑物被推移掩埋,导致灾后应急搜救极其困难。为此,针对建筑物在泥石流推移作用下的简化受力情况,本研究分析影响堆积位置的物理特性因素,包括泥石流Froude数、液化程度、建筑物高长比及建筑物与泥石流的高度比和密度比。通过高精度可开展分布式测量的小尺度水槽试验,研究5个物理特性因素对建筑物块体在泥石流堆积区堆积相对位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泥石流体积固相含量的增大,泥石流流动性的减弱使建筑物块体在泥石流堆积区的堆积相对位置更靠近堆积前缘;2)在相同来流条件下,块体形状越扁平,块体越难被推移,被推移后运动距离也越短,堆积相对位置远离堆积前缘;3)对体积固相含量为45%和50%的泥石流进行推移试验,结果表明,建筑物块体密度越小,块体被推移距离越远,堆积相对位置更靠近堆积前缘,而对于体积固相含量为53%的泥石流,密度大的块体的堆积相对位置更靠近堆积前缘。本研究通过水槽试验揭示影响推移作用的因素,分析泥石流推移建筑物的影响规律,对于灾后应急救援定位搜救被困人员或遗体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推移作用 建筑物 理论分析 水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与数值模拟的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链分析
9
作者 杨海波 李梦雨 +2 位作者 蔡迎春 邓宇 李军华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130,共7页
暴雨灾害会引发山洪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形成复杂的灾害链,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威胁。现有研究对多灾害节点之间的交互关系及其叠加风险的探索尚显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与FLO-2D数值模拟技术,构建了一种... 暴雨灾害会引发山洪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形成复杂的灾害链,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威胁。现有研究对多灾害节点之间的交互关系及其叠加风险的探索尚显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与FLO-2D数值模拟技术,构建了一种针对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链的分析框架,并以河南省栾川县柿树沟为研究区域,分析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背景下的灾害链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泥石流的最大流速可达6.56 m/s,最大堆积深度为7.30 m,高、中、低危险区占比分别为3.61%、17.65%、78.74%;2)排水设施损坏或堵塞、电力设施损坏、内涝积水、车辆被淹、泥石流、河水倒灌是灾害链网络的关键节点;3)河水倒灌→内涝积水、内涝积水→车辆被淹、内涝积水→电力设施损坏、河堤毁坏→河道堵塞、车辆被淹→人员伤亡是灾害链网络的关键边。从动态演化的视角识别灾害链中的关键节点和关键边,深入解析多灾害节点之间的交互机制,可为灾害风险评估、防灾减灾措施优化及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链 复杂网络 FLO-2D 关键节点 关键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沟道类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与差异研究
10
作者 田述军 邓志银 +2 位作者 李珊 程小松 黄涛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9-1448,共10页
针对不同沟道类型泥石流的成灾特征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与措施,对于泥石流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现场调查、试验和无人机航测获取了16条不同类型泥石流沟的基本参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现场勘察对其运动参数进行了评价,分... 针对不同沟道类型泥石流的成灾特征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与措施,对于泥石流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现场调查、试验和无人机航测获取了16条不同类型泥石流沟的基本参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现场勘察对其运动参数进行了评价,分析和研究不同沟道类型泥石流危险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包括:(1)随着沟道由宽缓型转变为窄陡型,泥石流流通区流速总体表现为逐渐增大,而泥深则逐渐减小;(2)掩埋危险性和冲击危险性分别与流通区泥深和流速关系密切;(3)宽缓型泥石流沟以掩埋危险性为主,宜采用“拦挡为主,排导为辅”的防治策略;而窄陡型以冲击危险性为主,宜采用“排导为主,拦挡为辅”的防治策略;过渡型可根据其具体的危险性特征,因地制宜的选择防治策略。研究成果可为不同沟道类型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沟道类型 数值模拟 危险性评价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形条件下挡墙对滑坡-碎屑流运动和冲击特征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王忠福 石风格 +2 位作者 张旭升 王晶莹 刘恩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60,共12页
为探明挡墙对滑坡-碎屑流的防治效果,以中国贵州省纳雍滑坡-碎屑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PFC^(3D)数值模拟,研究了真实三维地形条件下不同位置和高度的挡墙对滑坡-碎屑流运动和冲击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挡墙对碎屑流的运... 为探明挡墙对滑坡-碎屑流的防治效果,以中国贵州省纳雍滑坡-碎屑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PFC^(3D)数值模拟,研究了真实三维地形条件下不同位置和高度的挡墙对滑坡-碎屑流运动和冲击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挡墙对碎屑流的运动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挡墙越高,阻碍作用越明显;碎屑流遇到挡墙后,前缘速度先骤降后提升,且与无挡墙时相比,前缘速度会呈现不同程度的折减;受实际地形的影响,高度为3 cm的挡墙放置于斜坡中间位置时,其对碎屑流的阻碍效果最明显,碎屑流的前缘运动距离最短,挡墙所受到的冲击力峰值及冲击作用结束后的残余压力随着挡墙高度的增加均会增加;挡墙摆放位置距离坡脚越远,挡墙所受到的冲击力峰值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室内模型试验 挡墙 PFC 3D 冲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林地区冰川冰湖泥石流期次划分及其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12
作者 苏培东 胥帅 +2 位作者 梁宇 周路旭 邱鹏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1-555,共15页
米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内冰川冰湖型泥石流堆积体分布广泛,面积大,厚度深,沉积关系复杂。科学认识雅鲁藏布江河谷米林段冰川冰湖泥石流期次划分及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对区域地质环境重建、区域内... 米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内冰川冰湖型泥石流堆积体分布广泛,面积大,厚度深,沉积关系复杂。科学认识雅鲁藏布江河谷米林段冰川冰湖泥石流期次划分及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对区域地质环境重建、区域内泥石流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预测米林地区未来泥石流活动提供参考。本文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卫星解译、无人机航拍和室内试验等技术,查明了米林地区冰川冰湖型泥石流堆积特征,研究了米林地区泥石流发育时间,揭示了泥石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主要成果如下:(1)米林地区冰川冰湖泥石流堆积区纵坡降小,有扇形、鱼尾形、堆叠形3种平面形态;(2)研究区冰川冰湖泥石流划分为3期次,即62.2~74 ka、37.3~44.9 ka、16.1~23.6 ka,越靠近雅鲁藏布江下游,出露的泥石流形成年代越早;(3)构造活动与泥石流具有时间共轭性,可将其关系量化为时间重合率,影响时间重合率的因素有断裂带距泥石流沟距离、断层规模、断层性质,其中时间重合率与断裂带距泥石流沟距离呈负相关,与断层规模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冰湖型泥石流 光释光测年 构造相关性 多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碎屑流对透过性柔性网的冲击动力特征研究
13
作者 王彬 苏立君 +1 位作者 肖思友 田红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3,共13页
柔性网是防治滑坡碎屑流的重要拦挡结构,其透过性对碎屑流冲击动力学特征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基于离散元法,在不同来流Froude数和网径尺寸条件下,开展了碎屑流对透过性环形柔性网的冲击试验,建立了一种新型冲击力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 柔性网是防治滑坡碎屑流的重要拦挡结构,其透过性对碎屑流冲击动力学特征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基于离散元法,在不同来流Froude数和网径尺寸条件下,开展了碎屑流对透过性环形柔性网的冲击试验,建立了一种新型冲击力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随着网径尺寸和Froude数的增加,流动层颗粒从柔性网中通过的概率增加,死区稳定性降低,共同提升了柔性网的透过性;(2)当来流Froude数小于4时,碎屑流冲爬高度和冲击力对网径比并不敏感;在Froude数大于4后,随着柔性网对前端碎屑流透过能力增强,峰值冲击力时刻流动层直接传递到柔性网上的动量和死区的堆积质量降低,降低了流动层的冲击动力和死区的堆积静力;(3)提出的分析模型可用于分析和估算碎屑流作用在透过性柔性网上的峰值冲击力。研究结果为柔性网的网径尺寸优化和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柔性网 冲击力 冲爬高度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拦砂坝对村镇建筑的减灾效果评价——以四川省平武县黑水沟为例
14
作者 杨飞 陈剑刚 +3 位作者 王辰元 王金水 王涛 宗家明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拦砂坝对下游村镇建筑的减灾效果,为山区村镇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对“7·12”四川省平武县黑水沟泥石流灾害进行现场调查。基于砌体墙体在泥石流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通过静力平衡方法提出了... [目的]研究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拦砂坝对下游村镇建筑的减灾效果,为山区村镇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对“7·12”四川省平武县黑水沟泥石流灾害进行现场调查。基于砌体墙体在泥石流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通过静力平衡方法提出了砖砌体结构墙体发生弯曲破坏、剪切破坏的泥石流临界流速公式,采用FLO-2 D模拟了黑水沟在有无拦砂坝条件下,不同降雨频率的泥石流运动过程和堆积范围。[结果]①泥石流的冲出规模、堆积深度和流速与降雨频率密切相关,与野外调查数据相比,模拟精度达85%。②墙体在泥石流浆体整体冲压下发生弯曲破坏,在大石块冲击下发生剪切破坏。③无拦砂坝措施下降雨频率p=1%时,泥石流堆积面积为9.36×10^(4) m^(2),建筑区最大流速为7.19 m/s,建筑区最大泥深为5.25 m;降雨频率p=2%时,泥石流堆积面积为5.63×104 m^(2),建筑区最大流速为5.63 m/s,建筑区最大泥深为4.46 m。④修建拦砂坝后,降雨频率p=2%时泥石流不会冲出沟口,堆积面积减了82.6%,降雨频率p=1%时泥石流堆积面积和建筑区最大流速分别减小了38.4%和60.6%。[结论]防治工程可有效减少灾害规模,避免建筑遭受冲击破坏,但是仍需在汛期加强监测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村镇建筑 拦砂坝 减灾效果 砌体墙体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earson卡方检验算法评价指标优选的波密−墨脱地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15
作者 李群 徐红剑 +3 位作者 杨金 王林康 孙靖宜 章广成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6-329,共14页
西藏地区地貌单元复杂、地质构造活跃,为该地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孕育环境,也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开展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可为地区防灾减灾明确重点区域。以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墨脱县为研究区域,利用Pearson卡方检验算法优选出... 西藏地区地貌单元复杂、地质构造活跃,为该地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孕育环境,也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开展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可为地区防灾减灾明确重点区域。以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墨脱县为研究区域,利用Pearson卡方检验算法优选出高程、坡度、地层岩性、降雨量等12个对泥石流影响较高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以研究区282个泥石流点和非泥石流点为样本数据库,基于ArcGIS平台利用信息量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4种易发性评价模型,并引入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和AUC(ROC曲线下方的积分面积)指标对泥石流易发性精度进行评估,得到了该地区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分区。研究表明:(1)考虑不同维度泥石流类型主控因素不同,采用纬度和气温相融合的归一化系数作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低海拔地区泥石流对温度的过度响应。(2)气温、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地层岩性、高程是研究区泥石流发生的主控因素;植被覆盖率、地形湿度、坡度等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3)考虑泥石流灾害点和影响因子分级属性关系,对影响因子各分级属性赋分,作为输入特征进行训练,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平均AUC值为0.980,整体优于传统的信息量模型。(4)SVM模型的AUC值高达0.987,高易发区频率比率(FR)值为41.13且预测面积占比最小,具有在大尺度区域内进行高精度预测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方检验 评价指标优选 泥石流 易发性评价 高精度 信息量 机器学习 波密−墨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和BASEMENT模型联合使用的泥石流过程模拟与危险性评价——以构林坪泥石流沟为例
16
作者 岳东霞 王基兴 +3 位作者 高宏洋 周妍妍 牟鑫亮 种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联合使用SWAT模型和BASEMENT模型构建泥石流全过程模拟方法,以“8·17”构林坪泥石流事件为原型,模拟泥石流全过程,以泥石流强度指数(I_(DF))定量评判其危险性.结果表明,泥石流全过程模拟方法通过了实测流速数据的验证,模拟结果与... 联合使用SWAT模型和BASEMENT模型构建泥石流全过程模拟方法,以“8·17”构林坪泥石流事件为原型,模拟泥石流全过程,以泥石流强度指数(I_(DF))定量评判其危险性.结果表明,泥石流全过程模拟方法通过了实测流速数据的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小于8.6%,说明方法可靠;以流深、流速为关键参数模拟泥石流过程,由于前期降雨的影响,泥石流过程与降雨过程密切相关,其趋势变化较降雨过程存在明显的时滞现象,各沟道断面流深和流速于当日15:00前后均达到峰值;基于流速、流深模拟数据,获取I_(DF),主沟道I_(DF)远大于支沟,并呈由上游向下游波动增大和由沟道中心向两侧递减的基本趋势.I_(DF)>10 m^(3)/s^(2)的面积占沟道总面积的12%,该区域泥石流破坏力最强,为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主沟道中央及下游泥石流堆积区.SWAT-BASEMENT泥石流全过程模拟方法可以在泥石流监测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利用长时间降雨数据准确地重现泥石流全过程和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BASEMENT模型 泥石流 数值模拟 构林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弃土场物料成分对强降雨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17
作者 王浩 陈海波 +2 位作者 夏传安 俞奎皓 郭朝旭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3,共12页
[目的]开展极端降雨条件下山区建筑弃土场不同物料成分触发泥石流灾害的预测与评价,揭示山区建筑弃土场灾害链的链式演化机制与时空分布规律,为山区水土流失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弃土场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杂填土、淤泥及陶瓷... [目的]开展极端降雨条件下山区建筑弃土场不同物料成分触发泥石流灾害的预测与评价,揭示山区建筑弃土场灾害链的链式演化机制与时空分布规律,为山区水土流失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弃土场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杂填土、淤泥及陶瓷废料等典型物料单一堆填或不同比例混合堆填的5种典型工况,分析了不同物料成分下锁口拱坝和堆填体的稳定性,以及溃坝转化为泥石流的运动特征。结合Massflow软件建立滑坡泥石流耦合动力学模型,开展泥石流危险性分区评价和受物料比例影响的关键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①在极端降雨和满库条件下工况1—3的拱坝安全系数分别为1.049,1.002,1.034,堆填体安全系数分别为1.172,0.826,0.959,可触发锁口拱坝溃决,诱发坝后堆填物质失稳,沿下游沟道发生泥石流灾害链。②工况1—3导致的泥石流最高流速分别为21.04,25.36,18.73 m/s,主沟道最大泥深分别为19.2,8.2,12.7 m,最远堆积距离分别为356.0,674.8,545.4 m,高危险强度区面积分别为36068.1,77254.9,82887.0 m^(2)。③结合工况1—5模拟结果及弃土场泥石流运动特征敏感性因子排序(内摩擦角>超孔隙水系数>容重),表明内摩擦角及超孔隙水系数受物料成分影响,是泥石流运动特征的主控参数。[结论]在满库和极端降雨条件下,山区建筑弃土场容易发生坝体垮塌—堆填体失稳—沟谷泥石流灾害链,严重威胁下游居民区与工业设施安全;采用合理物料混填比例可改善堆填体整体强度,减少高危险强度区面积,显著减小灾害影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弃土场 失稳 泥石流 灾害链 危险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槽试验的矿渣型泥石流启动特征研究:以栾川县康山金矿区为例
18
作者 刘向东 黄虹霖 +6 位作者 刘星宇 孙建伟 贾煦 赵兴志 张旭晃 程贤达 孙亚柯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0-314,共15页
矿渣型泥石流是一种以大规模的开采矿产资源产生的废石弃渣为主要物源演化形成的一种典型的人为泥石流,具有频发性、人为性、污染性、可控性等特点。为进一步探索底床坡度、冲水流量和颗粒级配等因子对泥石流启动过程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矿渣型泥石流是一种以大规模的开采矿产资源产生的废石弃渣为主要物源演化形成的一种典型的人为泥石流,具有频发性、人为性、污染性、可控性等特点。为进一步探索底床坡度、冲水流量和颗粒级配等因子对泥石流启动过程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及各因子间的关系,基于相似性原理,采用比尺结构,以河南省栾川县康山金矿区采矿产生的废石渣堆为主要物源进行水槽试验。通过传感器记录矿渣型泥石流形成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的变化情况,并用高清摄像机观测矿渣启动形成泥石流的现象。试验结果表明:①矿渣型泥石流主要以顶面侵蚀型、流态化型、顶面侵蚀+流态化型3种方式启动。②泥石流启动临界孔隙水压力与底床坡度呈负相关关系、与细颗粒含量变化关系不明显。③级配、坡度一定时,随着冲水流量不断增大,泥石流启动临界水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趋势,并存在一个最有利于矿渣启动的冲水流量。④冲水流量、级配一定,坡度越大,矿渣越容易启动。⑤坡度、冲水流量一定,细颗粒含量为30.36%矿渣最容易启动。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对矿渣型泥石流启动机理的认识,可为矿渣型泥石流预警、防治和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渣型泥石流 启动特征 水槽试验 康山金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地区桑谷沟冰川泥石流形变历史分析和运动过程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靖宜 杨金 +4 位作者 吴永宁 李群 章广成 周哲晟 徐红剑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5-367,共13页
藏东南雅鲁藏布江流域冰川型泥石流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冲击力强,由于传统方法难以定量描述大尺度泥石流形成机理问题,根据桑谷沟流域泥石流现场实地调研、无人机航拍、卫星影像信息以及地质气象数据,揭示桑谷沟泥石流的暴发与物源、... 藏东南雅鲁藏布江流域冰川型泥石流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冲击力强,由于传统方法难以定量描述大尺度泥石流形成机理问题,根据桑谷沟流域泥石流现场实地调研、无人机航拍、卫星影像信息以及地质气象数据,揭示桑谷沟泥石流的暴发与物源、降雨量等因素之间关系,提出了一种联合InSAR与RAMMS技术全面分析泥石流爆发前物源形变过程与爆发期间泥石流运动特征的方法。基于SBAS-InSAR技术,针对桑谷沟泥石流2次爆发期间的形变进行分析,结合卫星影像图、无人机影像以及现场勘察,实现了桑谷沟泥石流灾害爆发前形变过程反演和灾变趋势预测;采用RAMMS泥石流数值模拟软件对桑谷沟泥石流爆发期间运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①通过InSAR技术解算桑谷沟泥石流LOS向形变,坡体长期处于蠕滑状态;物源区内最大形变速率为139 mm/a,流通区内速率最大为46 mm/a,堆积区速率最大为20 mm/a;降雨作用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大量的松散来源。②根据不同步时状态下泥石流堆积深度和流速状态,将研究区演进过程划分为初始运动、加速运动、减速−最终3个阶段。该方法联合冰川泥石流形变历史分析和运动过程模拟,对泥石流发展趋势及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工程防治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泥石流 SBAS-InSAR RAMMS 无人机航拍 泥石流成因 桑谷沟 藏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聿卿 葛永刚 +3 位作者 陈兴长 曾璐 梁馨月 冯鑫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7-391,共15页
【研究目的】查明金沙江流域泥石流空间分布特征并开展危险性评价,可以为横断山区泥石流区域分异规律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和GIS空间分析,获得了金沙江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2551个泥石流流域... 【研究目的】查明金沙江流域泥石流空间分布特征并开展危险性评价,可以为横断山区泥石流区域分异规律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和GIS空间分析,获得了金沙江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2551个泥石流流域,并基于泥石流活动特征开展泥石流危险性评价,通过ROC检验及空间聚类分析,完成了金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①金沙江流域上游段泥石流并不活跃,以低中频为主,高频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下游段,尤以元谋—巧家段发育最为集中;②最有利于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因素为:15°~35°坡度、地震分布最密集、软硬相间的碎屑岩组;③金沙江流域内中—高危险泥石流占比为47.48%,接近一半;④东川—巧家段的高危险区聚集度高,与活跃断层高度重合,物源丰富,基本受活跃断层控制。【结论】金沙江流域泥石流高危险区集中在下游段,研究获得的危险性区划图可为水力水电、交通廊道等工程开发建设中规避泥石流风险、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危险性 活动特征 金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