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卫星资料在台风暴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 1
-
-
作者
江敦春
党人庆
陈联寿
-
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318-324,共7页
-
基金
"八.五"攻关项目
-
文摘
用PSU/NCAR中尺度模式,采用ECMWF资料对8209号台风带来的暴雨进行了控制试验,同时采用卫星和地面资料对原有初始湿度场作订正,进行了灵敏试验,对比分析表明,应用卫星资料后,模拟的台风暴雨及雨量中心强度与实况甚为一致。此外,由模式输出流场的分析表明,台风内部及其外围有显著的非对称气流和明显的中尺度系统结构。暴雨发生在低空非对称气流聚合和高空非对称气流辐散重叠区域;在强雨量中心区,低空有清楚的中尺度气旋性涡旋,高空有清楚的反气旋性涡旋或辐散线。
-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结构
卫星数据
-
Keywords
heavy rainfall caused by typhoon Numerical sunulation Sateillte data Mescocale structure
-
分类号
P426.6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温比亚”台风登陆前后大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 2
-
-
作者
王毅
钱燕珍
段晶晶
郭宇光
方艳莹
-
机构
宁波市气象台
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
-
出处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71,共10页
-
基金
浙江省气象局预报员专项(2018YBY03)
浙江省宁波市科技局项目(2014C50024)
浙江省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A610210)。
-
文摘
利用中尺度自动站加密资料、雷达和卫星资料以及NCEP全球分析资料,诊断分析1818号台风"温比亚"登陆前后大暴雨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台风登陆前后,降水具有时间集中、局地性强、雨强大等中尺度降水特征,强降水集中在距台风中心100 km以内的台风前进方向的左前部和后部,主要由两个移动性雨团和1个相对少动雨团产生,距台风中心25~50 km的降水量中心小时降水量普遍较大;(2)杭州湾区域地面辐合一方面加强了低空水汽辐合,另一方面促进了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使得中尺度对流雨团在宁波东北部至舟山一带发展加强,同时引导气流偏弱和地形作用导致台风在舟山附近移速减慢,延长了影响时间,造成了杭州湾附近区域的大暴雨;(3)地面辐合的增强和减弱对应于其后1 h降水的增大和减小;水汽通量散度的减小、增大与降水的增大、减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水汽通量散度在-16×10^-5g/(cm^2·hPa·s)以下的时段降水较强;垂直螺旋度大值中心所对应区域未来6 h有强降水,垂直螺旋度的减小对应于该区域其后6 h降水的减弱。
-
关键词
“温比亚”台风
大暴雨
成因
诊断分析
-
Keywords
typhoon"Rumbia"
heavy rainfall
causes
diagnosis
-
分类号
P732.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热带气旋“浣熊”引发广东南部沿岸大暴雨分析
- 3
-
-
作者
杨琳
李兴荣
陈启忠
-
机构
深圳市气象局
-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27-1233,共7页
-
基金
中国气象局广州区域气象中心气象科技攻关项目(GRMC2009B03)资助
-
文摘
应用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分析,2008年4月热带气旋"浣熊"引发的广东南部沿海地区大暴雨过程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南亚高压加强并向西北方向移动控制华南沿岸及南海北部,同时"副高"减弱东退的大尺度形势背景下发生的。南亚高压和"副高"之间存在"反向"而行的短期互动,而这种互动对大暴雨过程有重要影响。热带气旋向偏北方向移动过程中与高原东侧东移南下的槽在广东南部沿岸合并是引发大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暴雨区上空存在对流不稳定,大陆冷高压东移出海过程,大气边界层内回流弱冷空气是大暴雨过程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促发机制。大暴雨过程水汽源地是西太平洋和南海,来自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水汽在暴雨区上空辐合,为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水汽。大暴雨降落在热带气旋路径的右侧而不是热带气旋中心的四周,其原因是水汽和风场的辐合均发生在热带气旋路径的右侧,这是由热带气旋自身环流和大尺度环境气流共同决定的。
-
关键词
台风
“浣熊”
大暴雨
成因
-
Keywords
typhoon "neoguri" heavy rainfall cause
-
分类号
P457.8
[天文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