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路热管的某空间望远镜辐射制冷系统试验验证
1
作者 杨家良 黄勇 郭亮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72-976,共5页
空间望远镜为实现全方位观测,通常需要变换多个姿态,然而多姿态代表着多变的外热流,这对于舱内仪器的散热是极为不利的。环路热管作为一种具有远距离、大功率传热功能的部件,被广泛利用在航天领域。针对搭载了数台分布式安装的仪器设备... 空间望远镜为实现全方位观测,通常需要变换多个姿态,然而多姿态代表着多变的外热流,这对于舱内仪器的散热是极为不利的。环路热管作为一种具有远距离、大功率传热功能的部件,被广泛利用在航天领域。针对搭载了数台分布式安装的仪器设备且同时工作功耗高达1300 W的某空间望远镜,采用多根长达20 m、单根传热量最大400 W的环路热管进行散热。试验结果证明,环路热管能够实现400 W的传热,且温差为13℃,有效解决航天器内分布式热源的统一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管 分布式热源 航天器热管理 长距离传热 辐射制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路热虹吸管的浸没式液冷实验
2
作者 王禹 马祥 +1 位作者 张永海 魏进家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8-476,共9页
将环路热虹吸管与服务器散热相结合,设计并加工出一种用于模拟服务器液冷的循环冷却系统.以HFE-7100作为工质,研究不同加热功率下服务器模拟热启动问题,并探讨不同注液率、汽路绝热段长度(箱体与冷凝器的高度差)对循环系统传热特性的影... 将环路热虹吸管与服务器散热相结合,设计并加工出一种用于模拟服务器液冷的循环冷却系统.以HFE-7100作为工质,研究不同加热功率下服务器模拟热启动问题,并探讨不同注液率、汽路绝热段长度(箱体与冷凝器的高度差)对循环系统传热特性的影响.此外还对实验过程中汽路内的流动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加热功率下(90~120 W),服务器箱体温度会出现先升高后降低随后逐渐平稳的现象,而高加热功率下(≥150 W)则会出现箱体温度先快速升高然后缓慢升高随后逐渐平稳的现象.热启动过程中的现象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过冷至蒸发,第2阶段循环系统初步建立,第3阶段系统循环完全建立.其中第2阶段热启动箱体最高温度会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系统达到稳定循环的时间会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注液率从65%增加到85%时,系统压差(箱体及储液箱内的压强差)提高34.7%,但是冷凝器效率降低,其出口过冷度会降低47.4%;当汽路绝热段长度从40 cm增加到80 cm时,系统压差提高26.6%,冷凝器效率提升,其出口过冷度提高1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虹吸管 浸没式液冷 启动特性 强化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感锦纶纬平针织物的接触冷暖感有限元模拟
3
作者 姚琳涵 郑晓萍 +2 位作者 姚岚 魏文达 刘成霞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4,共8页
为了快速、有效、低成本地指导凉感针织物的设计,预测织物的接触冷感系数和传热系数,文章利用有限元仿真模拟凉感锦纶针织物的热传递过程。以9块凉感锦纶纬平针织物为研究对象,在Pierce纬平针织物线圈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采取7个型值... 为了快速、有效、低成本地指导凉感针织物的设计,预测织物的接触冷感系数和传热系数,文章利用有限元仿真模拟凉感锦纶针织物的热传递过程。以9块凉感锦纶纬平针织物为研究对象,在Pierce纬平针织物线圈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采取7个型值点构建NURBS中心样条曲线描绘曲线路径,构建出贴近真实形态的织物线圈模型。首先将其导入Solid works软件中建立恒温发热板—织物—热检测板装配体,再依次对模型进行修正分割和空气层装配,最后在ANSYS workbench仿真软件中赋予材料属性、网格划分和提交求解。仿真结果显示,接触凉感系数和传热系数的平均模拟误差分别为2.4%、4.8%,表明该模型可有效模拟针织物热传递性,预测出针织物的接触凉感系数、传热系数,能用于指导凉感针织物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纶纬平针织物 线圈模型 接触凉感系数 传热系数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式平板型环路热管传热特性
4
作者 龚丽娟 崔晓钰 +3 位作者 李南茜 刘少帅 赵文一 蒋珍华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44,共6页
蒸发器向储液室的热泄漏是限制平板型环路热管传热能力的主要因素。为降低热泄漏,满足电子元件散热需求,研制一套以低导热系数聚四氟乙烯为主毛细芯的蒸发器和储液室分离式平板型环路热管,管壳材料为不锈钢,工质为氨。结果表明:该环路... 蒸发器向储液室的热泄漏是限制平板型环路热管传热能力的主要因素。为降低热泄漏,满足电子元件散热需求,研制一套以低导热系数聚四氟乙烯为主毛细芯的蒸发器和储液室分离式平板型环路热管,管壳材料为不锈钢,工质为氨。结果表明:该环路热管具有良好的重力不敏感性,逆重力、顺重力及水平姿态时均能在2 W(0.29 W/cm 2)低热负荷下快速启动。3种姿态下,环路热管的最大运行热负荷均达到90 W,此时热阻均低于0.06℃/W。与传统的平板型环路热管相比,该分离式平板型环路热管明显降低不同姿态下的启动热负荷,提升传热极限,拓宽其工作范围及使用场景。此外,关于逆重力姿态下中等热负荷(40—60 W)范围内,升热负荷时出现蒸发器温度突降的特殊现象,从冷凝流型改变的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管 平板型蒸发器 启动 热泄漏 电子元件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对新型大功率环路热管传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王新越 李骥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2-451,共10页
针对数据中心冷却引发的巨大能耗问题,提出一种可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冷却的大功率空冷式环路热管。通过大量对比实验,探究重力对该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梯度毛细结构以及对回流液体再冷却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 针对数据中心冷却引发的巨大能耗问题,提出一种可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冷却的大功率空冷式环路热管。通过大量对比实验,探究重力对该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梯度毛细结构以及对回流液体再冷却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大功率环路热管在不同重力模式下的传热性能。经过结构优化后的环路热管在重力辅助模式下的最大传热能力达950 W,对应的系统总热阻低至0.1℃/W,且成功实现了逆重力模式下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冷却 大功率环路热管 梯度毛细结构 逆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通道平板型环路热管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7
6
作者 莫冬传 邹冠生 +1 位作者 丁楠 吕树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14-118,共5页
以铜为主要材料、超纯水为工质研发了双通道平板型环路热管。分别在双通道环路热管的两根液管上安装阀门,通过阀门的开关,实现双通道平板型环路热管和单双道平板型环路热管的互相转换。通过实验,发现双通道平板型环路热管的传热性能比... 以铜为主要材料、超纯水为工质研发了双通道平板型环路热管。分别在双通道环路热管的两根液管上安装阀门,通过阀门的开关,实现双通道平板型环路热管和单双道平板型环路热管的互相转换。通过实验,发现双通道平板型环路热管的传热性能比单通道平板型环路热管要好。在热源的加热量为30W时,蒸发器温度的降幅可达10℃。在不同的功率下,双通道环路热管比单通道环路热管总热阻的下降幅度在20%以上。但双通道平板型环路热管的总热阻与单通道平板型环路热管相比,降幅并没有达到50%,这是由于采用双通道的形式,只能减小通道压降造成的热阻以及冷凝热阻,但不能减小蒸发器热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管 平板型蒸发器 双通道 电子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泵驱动两相冷却系统启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杰 裴念强 +2 位作者 郭开华 何振辉 李廷勋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4-70,共7页
机械泵驱动两相冷却系统是一种以机械泵为驱动力的封闭式相变传热设备。该研究首先对该系统启动的加热增压、机械泵启动和热载启动三个阶段进行实验分析,并通过系统各主要参数的变化发现启动过程中将产生液体过热现象,并且有较大的压力... 机械泵驱动两相冷却系统是一种以机械泵为驱动力的封闭式相变传热设备。该研究首先对该系统启动的加热增压、机械泵启动和热载启动三个阶段进行实验分析,并通过系统各主要参数的变化发现启动过程中将产生液体过热现象,并且有较大的压力冲击。然后通过大量实验对与过热度有关的启动温度、流量和启动热负荷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启动温度越低,产生的过热度越大的结论。最后对蒸发段在气态条件下启动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此时过热度要大于液体启动的过热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机械泵驱动两相冷却系统 启动特性 冷却系统 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小型数据中心散热用泵驱动回路热管换热机组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马国远 魏川铖 +1 位作者 张双 周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9-445,共7页
由于泵驱动回路热管换热机组具有低耗能、高能效比(EER)的特点,为了将该机组更好地应用于小型数据中心,对某小型数据中心散热用泵驱动回路热管换热机组的运行性能进行研究,拟合出其换热特性曲线,并通过拟合曲线对其进行节能性分析.分析... 由于泵驱动回路热管换热机组具有低耗能、高能效比(EER)的特点,为了将该机组更好地应用于小型数据中心,对某小型数据中心散热用泵驱动回路热管换热机组的运行性能进行研究,拟合出其换热特性曲线,并通过拟合曲线对其进行节能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过渡季节及冬季,当室外温度低于15℃时,采用氟泵系统对数据中心机房进行散热能满足室内负荷要求并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与之前的采用空调散热相比节省电能至少达到36.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散热 泵驱动回路热管 换热特性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双回路冷却系统的设计和试验 被引量:6
9
作者 傅寿宇 郭新民 +2 位作者 张坤 牛化武 陈卫正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5-268,共4页
针对当前汽车运输中发动机普遍存在的冬季预热缓慢和夏季过热现象,设计了双回路智能冷却系统。该系统由单片机根据冷却液温度控制冷却风扇和电动水泵的运转,结合两个节温器的开闭,可分别对缸体和缸盖的温度进行自动控制。将该双回路冷... 针对当前汽车运输中发动机普遍存在的冬季预热缓慢和夏季过热现象,设计了双回路智能冷却系统。该系统由单片机根据冷却液温度控制冷却风扇和电动水泵的运转,结合两个节温器的开闭,可分别对缸体和缸盖的温度进行自动控制。将该双回路冷却系统在CA498柴油机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证明,该冷却系统可以将发动机暖机阶段的预热时间减少,油耗降低;可避免过热现象的发生;各工况下HC的排放率也得到了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冷却系统 双回路 控制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子芯片高热流密度相变冷却技术 被引量:10
10
作者 池勇 汤勇 +1 位作者 万珍平 陈平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55,共6页
介绍了微电子芯片高热流密度相变冷却技术,包括热管、热虹吸、环路热管、毛细泵吸环路,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提出LHP和CPL技术是唯一能替代热管技术的先进相变冷却技术,将是今后微电子芯片高热流密度冷却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芯片冷却 热管(HP) 热虹吸 环路热管(LHP) 毛细泵吸环路(CP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机房自然冷却用泵驱动回路热管换热机组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双 马国远 +1 位作者 周峰 樊旭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5-150,共6页
设计了一种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用泵驱动回路热管换热机组,并介绍该机组的构成和工作原理,针对研制的样机搭建实验系统并较全面地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室内外温差为10℃时,机组能效比COP为5.88;当室内外温差为18℃时,机组COP可达10.41... 设计了一种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用泵驱动回路热管换热机组,并介绍该机组的构成和工作原理,针对研制的样机搭建实验系统并较全面地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室内外温差为10℃时,机组能效比COP为5.88;当室内外温差为18℃时,机组COP可达10.41;当系统质量流量在一定范围变化时,即工质气化率在2%~50%范围内,机组换热量没有显著变化,且换热量与室内外温差近似呈线性关系;同时系统阻力越大,蒸发器进出口温差越大,显热换热量所占比例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节能 回路热管 自然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厚板控制冷却系统的水流量控制技术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涛 周娜 +1 位作者 王丙兴 刘相华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42-844,共3页
针对中厚板控冷系统冷却水流量控制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流量控制技术.通过对各个电磁调节阀开口度和相应管道流量实测值采样,分析并计算出流量设定-开口度设定曲线;根据曲线计算出控制器的基本输出量,再根据流量计反馈与流量设定值的... 针对中厚板控冷系统冷却水流量控制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流量控制技术.通过对各个电磁调节阀开口度和相应管道流量实测值采样,分析并计算出流量设定-开口度设定曲线;根据曲线计算出控制器的基本输出量,再根据流量计反馈与流量设定值的偏差用PID控制器进行闭环控制,使得冷却水流量的控制精度得到了提高.这种控制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流冷却 PID控制器 闭环 流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泵驱动两相冷却系统特性分析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杰 裴念强 +3 位作者 郭开华 何振辉 李庭勋 顾建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31,共5页
以热管和环路式热管为主要形式的两相流冷却技术凭借其良好的冷却能力和较低能耗的特点在空间冷却中已经有了多年的实验研究和太空飞行记录。随着热源发热量增加、热流密度的增大以及散热回路日趋复杂,用机械泵为驱动力的两相冷却系统... 以热管和环路式热管为主要形式的两相流冷却技术凭借其良好的冷却能力和较低能耗的特点在空间冷却中已经有了多年的实验研究和太空飞行记录。随着热源发热量增加、热流密度的增大以及散热回路日趋复杂,用机械泵为驱动力的两相冷却系统逐渐引起各国热控科研人员的重视。通过对机械泵驱动的两相流冷却技术同毛细力驱动的环路式热管及机械泵驱动单相冷却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的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该系统切实可行,并且在启动,散热能力和结构设计上有明显优势。以CO2为循环工质对该新型系统的散热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证明机械泵驱动的环路式热管系统具有低能耗、高控温精度和结构紧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机械泵热管 两相流 空间 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发动机双回路冷却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玉梁 陈利国 +3 位作者 白杨 王振 刘捷 赵金旋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1-680,共10页
汽油发动机双回路冷却系统由于其快速暖机以及减磨的优点,已逐渐被业界认可,但国内对其工程设计及应用尚属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完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为了满足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中国第六阶段)的要求以某1.5 T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 汽油发动机双回路冷却系统由于其快速暖机以及减磨的优点,已逐渐被业界认可,但国内对其工程设计及应用尚属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完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为了满足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中国第六阶段)的要求以某1.5 T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对机体、缸盖双回路冷却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按经典公式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燃气侧对机体、缸盖散热量的计算,初步确定了机体、缸盖双回路冷却介质的流量分配比例。其次,通过一维流动传热和基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动力学)的三维联合仿真,确定了最终冷却回路的流量分配。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维瞬态流动传热模型仿真对比了单回路和双回路冷却系统在暖机阶段的性能。结果表明:双回路冷却系统中机体的温度比单回路高10℃,缸盖的温度比单回路低9.6℃,双回路冷却可以显著加快发动机的暖机过程,使发动机在冷启动期间的磨损减小。最后,进行了流量分配验证试验和暖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暖机过程中,与单回路冷却系统相比,双回路冷却系统可以使机体温度上升更快,活塞与缸套摩擦减小;在此阶段,怠速工况下油耗降低20.2%,HC(碳氢化合物)排放量降低7.58%,常用工况点(2000 r·min^-1,200 kPa)下油耗降低8.5%,HC排放量降低10.03%。研究结果可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系统 双回路 热管理 暖机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M两相闭式热虹吸回路冷却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根烜 王璐 +1 位作者 张先锋 洪大良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94,共5页
两相热虹吸回路由于较高的散热性能在高功率电子设备冷却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解决四通道数字阵列模块的冷却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两相闭式热虹吸回路冷却系统样机并对系统启动特性、充液量和工作倾角对系统散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 两相热虹吸回路由于较高的散热性能在高功率电子设备冷却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解决四通道数字阵列模块的冷却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两相闭式热虹吸回路冷却系统样机并对系统启动特性、充液量和工作倾角对系统散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样机系统结构及散热性能满足指标要求,启动性能和工作性能良好。此外,该系统对热耗1600 W、局部热流密度接近100 W/cm^2的组件的冷却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虹吸回路 冷却系统 电子设备 实验研究 R134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主轴轴心冷却用环路热虹吸管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法敬 高建民 +2 位作者 史晓军 梁锋 唐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0-97,共8页
为了加强电主轴轴心冷却、减小电主轴的热变形,以150SD型磨削电主轴转子为对象,采用单环路热虹吸管来冷却主轴轴心,利用环路热虹吸管无需外部动力及传热效率极高的特征,从原理上避免了"动密封"问题对电主轴轴心冷却的困扰。... 为了加强电主轴轴心冷却、减小电主轴的热变形,以150SD型磨削电主轴转子为对象,采用单环路热虹吸管来冷却主轴轴心,利用环路热虹吸管无需外部动力及传热效率极高的特征,从原理上避免了"动密封"问题对电主轴轴心冷却的困扰。对高离心力作用下单环路热虹吸管内传热工质的流动及传热状态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正戊烷为工质,对适用于该主轴轴心冷却尺寸的环路热虹吸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其应用于电主轴轴心冷却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文中的实验工况下,单环路热虹吸管的运行温度稳定,其传热性能在充液率为60%左右时达到最佳,热阻仅为0.57℃/W;当采用4根单环路热虹吸管冷却结构时,150SD型磨削电主轴转子的最大温升为28.5℃,且这一温升数值随着转速的增加而继续减小,表明单环路热虹吸管在电主轴轴心冷却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主轴 轴心冷却 单环路热虹吸管 正戊烷 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冷快堆二回路系统热工水力瞬态分析程序SELTAC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叶尚尚 杨红义 +4 位作者 刘一哲 王晓坤 杨晓燕 杨军 王利霞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3-1020,共8页
针对钠冷快堆二回路系统的具体结构和运行特点,对中间热交换器、直流蒸汽发生器、钠缓冲罐以及泵、管道等设备和部件建立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自主编制了二回路系统热工水力瞬态分析程序SELTAC。利用中国实验快堆的停堆试验数据对所编... 针对钠冷快堆二回路系统的具体结构和运行特点,对中间热交换器、直流蒸汽发生器、钠缓冲罐以及泵、管道等设备和部件建立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自主编制了二回路系统热工水力瞬态分析程序SELTAC。利用中国实验快堆的停堆试验数据对所编制程序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程序计算值与试验值趋势一致,最大相对偏差不超过4.34%,吻合程度较好。将验证后的程序与一回路系统程序耦合,分析了某600 MW钠冷快堆在主热传输系统保持排热能力时的紧急停堆工况,得到了二回路系统的瞬态特性,为大型商用快堆电站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冷快堆 二回路系统 热工水力 瞬态分析程序 SELT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2M环向场线圈的结构设计 被引量:14
18
作者 邹晖 李广生 +4 位作者 蔡立君 刘健 邱银 单亚农 卢勇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6-142,共7页
设计了HL-2M环向场线圈基本形状、特殊的指形接头和斜面接头以及馈线、绝缘结构和水冷回路。每个环向场线圈由L形中心段、上弧段和外弧段分别通过指形接头和斜面接头组装成完整的D形线圈。分段可拆卸的D形线圈结构可以使得真空室和单个... 设计了HL-2M环向场线圈基本形状、特殊的指形接头和斜面接头以及馈线、绝缘结构和水冷回路。每个环向场线圈由L形中心段、上弧段和外弧段分别通过指形接头和斜面接头组装成完整的D形线圈。分段可拆卸的D形线圈结构可以使得真空室和单个极向场线圈分别整体吊装到环向场线圈内侧。单根引线和双回线的馈线结构既能节省装置空间,又能降低杂散磁场。TF线圈匝间绝缘500V,对地绝缘30k V。采用软焊在线圈旁侧槽内的铜管对线圈进行水冷以带走线圈放电产生的焦耳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2M装置 环向场线圈 指形接头 斜面接头 冷却回路 馈线 电绝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塑模具冷却管网分析计算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振峰 王静 +2 位作者 陈政 申长雨 谭素琼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29-31,64,共4页
注塑模具冷却管网计算,可以准确预测冷却液的压力和和管网的流量.目前存在两种基本的计算方法都有缺陷:回路法计算烦琐,迭代速度慢;而传统的节点法当管道流量为零时液导矩阵奇异.根据管网基本方程式,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 注塑模具冷却管网计算,可以准确预测冷却液的压力和和管网的流量.目前存在两种基本的计算方法都有缺陷:回路法计算烦琐,迭代速度慢;而传统的节点法当管道流量为零时液导矩阵奇异.根据管网基本方程式,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节点法.给出了计算程序框图,并编写了电算程序,新方法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弊端,经实例计算表明,可以快捷准确地进行注塑模具冷却管网的分析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网 节点法 回路法 注塑模具 冷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冷却系统过热现象与启动温度关系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杰 李廷勋 +3 位作者 裴念强 郭开华 何振辉 顾建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3-28,共6页
在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新型空间两相流冷却系统-机械泵驱动两相流冷却系统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在热量加载的同时在蒸发器出口将有过热现象产生。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当启动过程蒸发温度越低,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也就越大,同时从过热状... 在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新型空间两相流冷却系统-机械泵驱动两相流冷却系统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在热量加载的同时在蒸发器出口将有过热现象产生。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当启动过程蒸发温度越低,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也就越大,同时从过热状态变为两相状态所产生的压力脉冲也越大。通过经典核化理论的角度分析指出该现象的产生主要和工质的物性有关,又统计物理学和动力学成核理论方面分析指出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核态沸腾产生气泡的直径变小,所以需要更少的热量就能推动从过热的亚稳态到更加稳定的两相状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过热 机械泵驱动两相冷却系统 启动 环路热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