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何晗晗 周圆心 +6 位作者 何静 韩中鹏 赵怡婷 刘晶 李超 韩子金 肖为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6-470,共15页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愈发尖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提高城市韧性、创建低碳城市的关键策略。地下空间的直接载体为地质环境,加之其自身的三维空间属性,使得三维地质建模对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愈发尖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提高城市韧性、创建低碳城市的关键策略。地下空间的直接载体为地质环境,加之其自身的三维空间属性,使得三维地质建模对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并非局限于二维层面,而是涵盖竖向深度与平面范围的三维管控,与三维地质的理念相通。尽管如此,现阶段三维地质建模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尚待明确。本次以北京城区某地为研究区,通过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结合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利用1041个钻孔数据和34条标准化地层剖面,创建了研究区浅部三维地质模型。从三维地层结构、关键地质层和集成评价分区三个方面,探讨了三维地质建模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综合模型与地质适宜性评价成果,从竖向深度和平面范围上为研究区地下空间规划提供了地质支撑,也为后续区域层面的北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地质适宜性评价 三维地层结构 关键地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石炭系黄龙组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2
作者 付小东 董景海 +12 位作者 李伟 云建兵 谷明峰 李文正 应玉双 朱茂 谭万仓 和源 朱可丹 徐哲航 朱心健 熊绍云 张豪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9-254,共16页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其在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勘探程度低,面临成藏条件不清,有利勘探区带不落实的问题,制约了天然气规模储量的发现。基于新老探井和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华蓥山断裂西侧黄龙组地层分布、...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其在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勘探程度低,面临成藏条件不清,有利勘探区带不落实的问题,制约了天然气规模储量的发现。基于新老探井和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华蓥山断裂西侧黄龙组地层分布、岩相古地理与成藏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龙组残余地层分布较广,面积约13100 km^(2),川北一带新落实地层分布区约4000 km^(2),厚度主要为10~40 m。②黄龙组潮间带浅滩白云岩广泛发育,主要位于黄二段,分布面积约8200 km^(2),在平昌—巴中地区预测新增滩带面积约2000 km^(2);浅滩相白云岩储层厚度主要为2~20 m,储层物性条件好,平均孔隙度为3.90%。③川北地区黄龙组成藏烃源条件好,下伏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分布面积约为25000 km^(2),烃源岩总厚度为50~150 m,其中优质烃源岩厚10~60 m,可与黄龙组构成下生上储的有利成藏组合。④受古隆起斜坡带、地层尖灭带和大型断裂带控制,黄龙组发育平昌—巴中、广安—渠县两个大型圈闭发育带,圈闭类型多样,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保存条件好。预测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存在4个有利勘探区,天然气勘探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分布 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黄龙组 华蓥山断裂西侧 低缓构造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PAC法探测敦煌莫高窟窟前地质结构
3
作者 刘白云 李顺成 +4 位作者 刘艳云 张帅 刘志文 马婧 赵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利用ESPAC探测法在莫高窟窟前布设由线性台阵观测系统组成的测线探测下方地层结构。探测结果表明,在二维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上,微动探测法确定的地层分层清晰可见,各层层位起伏变化较大。剖面揭露的覆盖层两端厚、中间薄,中部有基岩体侵... 利用ESPAC探测法在莫高窟窟前布设由线性台阵观测系统组成的测线探测下方地层结构。探测结果表明,在二维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上,微动探测法确定的地层分层清晰可见,各层层位起伏变化较大。剖面揭露的覆盖层两端厚、中间薄,中部有基岩体侵入并存在宽30 m×40 m大小的“孤石”。采用相关区域地勘资料进行标定,以杂填土、细砂和砾砂为代表的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8 m左右,完整基岩面埋深约30 m。该成果可为莫高窟文物保护提供地球物理方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PAC法 微动探测 地层结构 莫高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岩性非均质结构对沧州地区咸水下移的影响
4
作者 王嗣晨 杜志明 +3 位作者 苏学斌 刘晓超 李梦姣 陈梅芳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91,共10页
为探究沧州地区地下水开采和岩性非均质结构对咸水下移的影响,以实际钻孔数据为基础,利用序贯指示模拟和转移概率模拟建立不同水平连续性的三维沉积相模型,调用Flopy进行变密度溶质运移模拟。结果表明,开采条件下水力梯度增大使对流作... 为探究沧州地区地下水开采和岩性非均质结构对咸水下移的影响,以实际钻孔数据为基础,利用序贯指示模拟和转移概率模拟建立不同水平连续性的三维沉积相模型,调用Flopy进行变密度溶质运移模拟。结果表明,开采条件下水力梯度增大使对流作用增强,盐分加速向下迁移。序贯指示模拟沉积相模型的垂向连续性强而水平向连续性较差,不同岩性呈离散化分布;咸水下移模拟结果对水平连续性变化敏感,水平变程过大或过小均会阻碍咸水下移过程,咸淡水界面呈锯齿状分布且存在优先流动通道。转移概率模拟沉积相模型具有水平层状结构,增大水平延伸长度对咸水迁移的影响较小,但会减弱咸水迁移距离在X方向上的空间差异性;咸淡水界面起伏变化不显著,与沧州地区实际咸淡水界面分布形式接近。研究结果为探究地下水开采对咸水下移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岩性非均质结构 非均质结构连续性 咸水下移 地质统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崖城13-1低凸起崖城组勘探突破与启示
5
作者 任丽娟 何小胡 +3 位作者 张亚震 谢超 王立锋 蔡全升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0,共8页
近年来,崖城13-1气田崖城组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进一步总结崖城组成藏地质认识,推动气田扩边增储,基于新钻井、地震以及分析测试资料,对崖城13-1气田崖城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崖城13-1气田崖城组储层主要为... 近年来,崖城13-1气田崖城组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进一步总结崖城组成藏地质认识,推动气田扩边增储,基于新钻井、地震以及分析测试资料,对崖城13-1气田崖城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崖城13-1气田崖城组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河道砂砾岩,砂体发育规模大、物性好,构造顶部被梅山组泥岩覆盖,侧翼上倾方向被泥岩隔层分割,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典型的构造-地层圈闭。由于圈闭位于崖城组构造高部位,受到崖南凹陷及莺歌海盆地烃源岩的双重供烃作用,油气运聚成藏条件优越。YC13-10-C井崖城组天然气的突破也证实了崖城13-1气田地层具有差异富集、立体成藏的特点。因此,围绕已有的含气构造或者气藏区,自高部位向低部位开展构造-地层圈闭立体勘探研究将是该区乃至类似气藏下一步天然气滚动勘探的重要方向。该认识对崖城13-1气田的下步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突破 崖城组 构造-地层圈闭 崖城13-1气田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启示 被引量:6
6
作者 张雷 曹茜 +7 位作者 张才利 张建伍 魏嘉怡 李涵 王兴建 潘星 严婷 权海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1-552,共12页
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试气及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天然气成藏与铝土岩成矿一体化研究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有效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煤系烃源岩与含铝岩系的源储配置关系,构建天然气成藏模式,对煤下含铝岩系天然气勘... 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试气及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天然气成藏与铝土岩成矿一体化研究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有效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煤系烃源岩与含铝岩系的源储配置关系,构建天然气成藏模式,对煤下含铝岩系天然气勘探潜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的有效储层主要为一水硬铝石含量超过75%,具有多孔状残余豆鲕、碎屑结构的蜂窝状铝土岩,溶蚀孔为主要储集空间;(2)铝土岩储层形成模式为夷平化作用提供含铝岩系发育的物质基础、岩溶古地貌控制含铝岩系发育、陆表淋滤作用改善储集性能;(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受湿热气候环境和海平面变化控制,古陆或古岛边缘的相对低洼带发育典型的煤-铝-铁三段式地层结构;(4)煤系烃源岩广覆式生烃,天然气在煤下含铝岩系储层富集,为源下成藏;(5)中国华北陆块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含铝岩系气藏呈透镜状点群式聚集,勘探潜力大,有望成为华北克拉通上古生界重要的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石炭系本溪组 二叠系太原组 含铝岩系 煤-铝-铁三段式地层结构 源下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西次凹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清华 杨威 +1 位作者 周慧 缪卫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87,共17页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的分界。乌什西次凹内发育与柯坪—温宿凸起相似的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的烃源岩。新近系—第四系碎屑岩建造直接不整合于变形的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之上;剖面上,向南天山方向加厚,向塔里木克拉通方向减薄,呈现典型的前陆盆地剖面结构特征。这是一个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叠加在晚海西期—燕山期古隆起之上。这里的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分别是中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期和晚喜山期。变形以厚皮冲断构造及其相关褶皱为主,薄皮构造不发育。平面上,主构造线走向NE-SW。剖面上,以南天山向塔里木冲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 被动大陆边缘 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和褶皱 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 基底卷入型构造 乌什西次凹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宁县—正宁地区延长组地层结构重建及页岩油富集模式探讨
8
作者 胡英杰 李晓光 +5 位作者 单俊峰 刘兴周 谷团 鞠俊成 牟春 王宇斯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06,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油资源丰富,但不同地区勘探研究程度差异大,延长组地层结构及页岩油形成及富集控制因素认识有待深化。利用伊陕斜坡南部宁县—正宁地区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以及区内的钻井、录井、测井、各类分析测试成果,对延...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油资源丰富,但不同地区勘探研究程度差异大,延长组地层结构及页岩油形成及富集控制因素认识有待深化。利用伊陕斜坡南部宁县—正宁地区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以及区内的钻井、录井、测井、各类分析测试成果,对延长组地层分布结构和长7段页岩油形成及富集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延长组长7—长2段地层具有逐层向湖盆中心进积的楔状地层结构特征;延长组物源主要来自秦岭造山带,各期楔形地层内顺物源方向以河流—三角洲—半深湖—深湖重力流序列充填,具有“同期异相”特征;长7段发育砂质碎屑流及浊流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总体属于低孔—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延长组围绕长7段主力烃源岩,具有上生下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三种成藏组合类型,长7段主要发育自生自储(夹层)型页岩油,具有优质烃源岩—优势相带—断裂—构造共同控藏特征,其中烃源岩控制页岩油有利发育区,优势相带和断裂控制页岩油富集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宁县—正宁地区 延长组 地层结构 长7段 页岩油 控制因素 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联合解释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嘉琳 张匡华 +4 位作者 林明智 傅人康 陈波 仝长亮 伍德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2,共6页
结合近年来采集的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数据,探讨单一数据在解释工作中存在片面性和精度不足的问题。利用海南岛西部海域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仪同步测量数据开展联合解释,分析认为其在划分浅地层结构、识别灾害地质体、圈定海砂资源分... 结合近年来采集的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数据,探讨单一数据在解释工作中存在片面性和精度不足的问题。利用海南岛西部海域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仪同步测量数据开展联合解释,分析认为其在划分浅地层结构、识别灾害地质体、圈定海砂资源分布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高精度地震资料解释需求的背景下,开展联合解释可有效提高对地质演化的认识,降低地质解释的多解性,优化海砂资源靶区,为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提供更准确可信的地质信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西部海域 地球物理 地层结构 灾害地质 海砂 联合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地震数据的北部湾南康盆地南缘地层结构探测研究
10
作者 陈松 徐俊杰 +4 位作者 孙尧 刘圣博 刘磊 陈长敬 王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4-1003,共10页
近地表二维地震数据在地层结构探测中应用广泛,但从二维地震数据体提取相关地震属性并应用于沉积环境解释的案例较少。通过采用多种叠前噪音去除、振幅补偿、反褶积、高精度速度分析与叠加等处理技术,获得供地层结构划分与属性提取的高... 近地表二维地震数据在地层结构探测中应用广泛,但从二维地震数据体提取相关地震属性并应用于沉积环境解释的案例较少。通过采用多种叠前噪音去除、振幅补偿、反褶积、高精度速度分析与叠加等处理技术,获得供地层结构划分与属性提取的高信噪比叠加地震剖面。提取盆地基底等T0值,并优选均方根振幅、瞬时频率、主频率、带宽等地震属性,计算了基底埋深等T0空间分布图、相关地震属性分布图。结果表明,盆地基底西北部埋深小于东南部,呈现北西—南东向倾斜入海的趋势;盆地埋深浅的基底目标沉积环境,对应均方根振幅高、带宽值高,埋深大的基底目标沉积环境,对应均方根振幅低、带宽值低,瞬时频率与主频率也呈现低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基底 地层结构 均方根振幅 瞬时频率 主频率 带宽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为华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4,共10页
综合利用地震资料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如包裹体均一温度、岩石热解和储层物性等,对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营四段)致密油藏类型、分布特征、成藏期次进行了分析,并从烃源岩评价、储层特征、构造活动和输导体系4个方面对致密... 综合利用地震资料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如包裹体均一温度、岩石热解和储层物性等,对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营四段)致密油藏类型、分布特征、成藏期次进行了分析,并从烃源岩评价、储层特征、构造活动和输导体系4个方面对致密油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松辽盆地双城断陷营四段致密油藏的类型及分布规律为,自中部洼槽向两侧斜坡依次发育源内岩性油藏、近源断层-岩性、地层油藏和远源构造油藏,油藏为一期成藏,主成藏期为晚白垩世姚家组沉积末期—嫩江组沉积初期(80~78 Ma)。(2)研究区营四下亚段发育的湖相泥岩、油页岩的生烃潜力较大,中部洼槽为生、排烃中心,生、排烃强度均较高,分别为(20~300)×10^(4)t/km^(2)和(5~53)×10^(4)t/km^(2);营四上亚段发育的扇三角洲相含砾砂岩储层厚度大、连续性好,前缘砂体延伸入湖,平均孔隙度为11.4%,平均渗透率为0.95 mD,其中孔隙度大于8.0%、渗透率高于0.85 mD的相对优质储层是致密油富集的有利目标;深层各类圈闭在早白垩世泉头组沉积末期即已形成,而主成藏期时研究区构造活动较弱,有利于油藏的形成和保存;由断裂、不整合和连通砂体组成的多类型立体输导体系是油气运移主要通道,促进油气向两侧斜坡汇聚。(3)研究区致密油成藏受“源-扇-体”耦合控制,围绕生烃洼槽呈环带状分布,具有大面积分布、局部富集的特点,中部洼槽为源内“源-储叠置、网毯连接、扇体聚集”成藏模式,东部斜坡为近源“源-储紧邻、断-砂匹配、阶梯运移”成藏模式,西部陡坡为远源“源-储分离、‘Y’型运聚、高点富集”成藏模式。被泥岩包裹或与泥岩互层式接触的扇体、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层-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靠近油源断裂的背斜和断背斜圈闭分别是中部洼槽、东部斜坡和西部斜坡的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致密油 断陷盆地 源内自生自储 近源岩性地层油藏 远源构造油藏 输导体系 营城组四段 白垩系 双城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地区秋里塔格构造带地层结构及其对构造变形的制约 被引量:32
12
作者 苗继军 贾承造 +3 位作者 王招明 齐英敏 张君峰 赵恩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8-569,共12页
本文利用露头、钻井、航空照片和地震反射等资料,通过地层对比与构造分析等综合研究手段,分段解剖了秋里塔格构造带地层结构与构造变形特征,进而探讨了地层结构对构造变形和油气成藏的影响。秋里塔格构造带东、西地层结构有显著差异,发... 本文利用露头、钻井、航空照片和地震反射等资料,通过地层对比与构造分析等综合研究手段,分段解剖了秋里塔格构造带地层结构与构造变形特征,进而探讨了地层结构对构造变形和油气成藏的影响。秋里塔格构造带东、西地层结构有显著差异,发育几套非能干层,如膏盐岩和煤系等塑性地层,其发育层位和展布范围侧向变化迅速,形成多个滑脱面,将中新生代变形地层分为深、浅两套变形序列。受滑脱面侧向变化的控制,深、浅变形序列卷入地层及其构造样式和类型发生相应的转变。此外,受不同的地层结构和构造演化背景的控制,该带东、西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油气成藏类型,即近源垂向运移型和远源侧向运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结构 滑脱面 变形序列 油气成藏 秋里塔格构造带 塔里木库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97
13
作者 刘志宏 万传彪 +3 位作者 任延广 李春柏 张宏 柳行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7-534,共8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中新生代盆地。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孢粉组合,确定下白垩统自下而上的地层层序为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研究区主要发育4个方向的构造带,...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中新生代盆地。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孢粉组合,确定下白垩统自下而上的地层层序为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研究区主要发育4个方向的构造带,其中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南北向断层带形成较早且长期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北西向断层带形成较晚,对上述3个方向构造主要起改造作用。研究区的构造主要是在早白垩世经历了4个变形阶段形成的,不仅控制了油气运移、成藏和分布,而且晚期构造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主要起破坏或改造作用。研究区的不整合面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良好的储集空间。乌尔逊-贝尔凹陷的4个方向构造带和不整合面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层序 构造特征 油气成藏规律 乌尔逊—贝尔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煤炭开采中的水资源保护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115
14
作者 张东升 李文平 +2 位作者 来兴平 范钢伟 刘卫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3,共8页
围绕西北煤炭开采中水资源保护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西北煤田地层结构特征、采动覆岩结构与隔水层稳定性时空演变规律和水资源保护性采煤机理与控制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构建了西北矿区不同生态地质环境类型生态-... 围绕西北煤炭开采中水资源保护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西北煤田地层结构特征、采动覆岩结构与隔水层稳定性时空演变规律和水资源保护性采煤机理与控制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构建了西北矿区不同生态地质环境类型生态-水-煤系地层空间赋存结构模型,分析了浅表层水分布特征与水循环运移规律;提出了覆岩裂隙表述和重构方法,构建了上位隔水层-中位阻隔层-下位基本顶结构协同变化模型和渐序变化模型;构建了该区初/复采煤层保水开采技术适用性分类方法体系,探索了新式短壁保水采煤方法,为构建基于水资源保护的西北煤炭科学开采方法体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 保水开采 地层结构 适用性分类 短壁采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15
作者 赵月霞 刘保华 +2 位作者 李西双 刘怀山 王揆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1-30,共10页
利用1992-1993航次和1999航次获得的2000多公里的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QC2钻孔岩芯的测年数据,对南黄海中西部海域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地层进行了地质年代标定。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统可划分出8个地震地层单... 利用1992-1993航次和1999航次获得的2000多公里的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QC2钻孔岩芯的测年数据,对南黄海中西部海域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地层进行了地质年代标定。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统可划分出8个地震地层单元(U1~U8),它们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基本上相一致。根据沉积厚度、QC2孔岩心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推测,晚更新世早期(氧同位素5e)QC2孔附近区域发育古长江水下三角洲;而晚更新世中期(氧同位素3期),研究区西部也发育古三角洲沉积,究竟是古长江还是古黄河形成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南黄海北部盆地边界断层的构造活动一直延续到全新世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来自西部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晚更新世海平面上升时岸线向陆的推进、大面积湖泊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沉积地层结构 地震地层单元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理—东川地区中元古代地层—构造格架 被引量:47
16
作者 尹福光 孙志明 张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0-778,共9页
会理—东川地区是上扬子陆块出露中元古界地层最广泛的地区。以菜子园—麻塘东西向断裂带为界,之北为会理群,之南为汤丹群、东川群,断裂带内为通安组五段。均为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夹火山岩。笔者等通过沉积学、火山岩岩石学和同位素地... 会理—东川地区是上扬子陆块出露中元古界地层最广泛的地区。以菜子园—麻塘东西向断裂带为界,之北为会理群,之南为汤丹群、东川群,断裂带内为通安组五段。均为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夹火山岩。笔者等通过沉积学、火山岩岩石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综合研究,认为中元古代(1800~1650Ma)堆积了一套偏碱性细碧角斑岩和火山—沉积碎屑岩建造的河口群,形成了近东西向的裂谷盆地。东川群大致相当于Calymmian期,其黑山组中凝灰岩锆石SHRIMP年龄为1503±17Ma,形成于被动陆缘的伸展环境;会理群大致相当于Stenian期,具陆缘—岛弧型火山岩组合特征。通安组五段为裂谷—深海型沉积。会理群、东川群形成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两套产物,在新元古代以前分属不同的两个块体,不能加以简单的对比。二者应该以菜子园—麻塘断裂带为界,保持相对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理 东川 中元古代 地层—构造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沉降史分析与构造充填演化 被引量:24
17
作者 马莉娟 何新贞 +1 位作者 王淑玲 任建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86-794,共9页
沉降史分析目前已成为盆地分析中的重要技术。本文以东营凹陷为例 ,从层序分析入手 ,建立了该凹陷的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 ,利用 EBM盆地模拟系统 ,对凹陷的沉降史进行分析。通过典型剖面的回剥 ,对剖面上不同部位的沉降作出比较 ,... 沉降史分析目前已成为盆地分析中的重要技术。本文以东营凹陷为例 ,从层序分析入手 ,建立了该凹陷的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 ,利用 EBM盆地模拟系统 ,对凹陷的沉降史进行分析。通过典型剖面的回剥 ,对剖面上不同部位的沉降作出比较 ,进而反映该凹陷的沉降特征 ,总结了该凹陷的构造发育与充填演化及其对油气生成、运移的控制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东营凹陷 层序地层格架 构造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断阶对沉积的控制:来自地震、测井和露头的实例 被引量:16
18
作者 程日辉 王璞珺 刘万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5-259,共5页
构造断阶是裂谷盆地 (特别是裂谷盆地发育早期 )或断陷盆地边缘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 ,反映盆地边缘因断块差异沉降所形成的沉积斜坡地形的阶梯变化。在地震剖面可以解释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断阶带 ,并在此框架下根据地震反射结构解释地震相... 构造断阶是裂谷盆地 (特别是裂谷盆地发育早期 )或断陷盆地边缘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 ,反映盆地边缘因断块差异沉降所形成的沉积斜坡地形的阶梯变化。在地震剖面可以解释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断阶带 ,并在此框架下根据地震反射结构解释地震相和沉积相。构造断阶带的不同类型控制了不同的沉积样式。构造断阶的识别约束了地震解释的多解性。测井资料的运用可以证实断阶带的沉积控制作用 ,约束地震解释 ,也可以进行沉积微相及空间分布的精细研究 .地震、测井的实例分别来自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和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来自胶莱盆地野外露头的实例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这种控制作用。与钻井或测井资料相比 ,露头资料具有连续性。露头的详细分析可得到构造断阶对沉积和地层结构控制的细节。构造断阶 (带 )与沉积作用关系的模式可以提供油气勘探的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断阶 沉积作用 地层结构 裂谷盆地 地震剖面 沉积相 测井资料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结构矿物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2
19
作者 宋国奇 陈涛 +2 位作者 蒋有录 赵乐强 向立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1,17,共6页
不整合是由多个结构层组成的地质体,不同结构层具有不同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不整合结构层特征对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济阳坳陷部分第三系不整合结构层的岩心观察、矿物及元素分析等,将不整合风化带划分为3类结构:Ⅰ1... 不整合是由多个结构层组成的地质体,不同结构层具有不同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不整合结构层特征对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济阳坳陷部分第三系不整合结构层的岩心观察、矿物及元素分析等,将不整合风化带划分为3类结构:Ⅰ1型结构,Ⅰ2型结构和Ⅱ型结构。系统分析了不同风化带结构层的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化学风化指标对风化壳岩石风化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风化壳岩石风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不整合不同结构层呈现不同的矿物学特征,不整合结构层风化岩石相比未风化岩石具有富A l,Fe,Mn,Ti而贫Ca,Mg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结构 风化壳 地层油气藏 化学风化指标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顶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被引量:85
20
作者 薛春纪 陈毓川 +3 位作者 杨建民 王登红 杨伟光 杨清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0-277,245,共9页
金顶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发生在中_新生代沉积地层当中 ,且矿区内没有明显出露岩浆岩 ,矿体为板状 ,产在古新统云龙组和下白垩统景星组的陆相碎屑岩中 ,但成矿并不受岩相地层控制 ,而受断裂和穹隆构造控制。铅同位素数据指示成矿金属主... 金顶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发生在中_新生代沉积地层当中 ,且矿区内没有明显出露岩浆岩 ,矿体为板状 ,产在古新统云龙组和下白垩统景星组的陆相碎屑岩中 ,但成矿并不受岩相地层控制 ,而受断裂和穹隆构造控制。铅同位素数据指示成矿金属主要来自地幔。硫同位素具有δ3 4 S黄铁矿 >δ3 4 S闪锌矿 >δ3 4 S方铅矿 的趋势 ,硫主要来自地壳。闪锌矿及有关脉石矿物 (石英、天青石、方解石和硬石膏 )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均一温度主要在 110~ 15 0℃ ,盐度w(NaCleq) 5 .0 9%~ 19.6 3% ,成矿压力 32 .5~ 2 2 .6MPa ,所对应的成矿深度 0 .9~ 1.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地球化学 地层 构造控制 硫同位素 均一温度 盐度 铅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