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itudinal vibration of pile in layered soil based on Rayleigh-Love rod theory and fictitious soil-pile model 被引量:6
1
作者 吕述晖 王奎华 +1 位作者 吴文兵 C.J.LE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909-1918,共10页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pile in layered soil is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when considering the transverse inertia effect.Firstly, the fictitious soil-pile model is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pile in layered soil is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when considering the transverse inertia effect.Firstly, the fictitious soil-pile model is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ile and the soil layers beneath pile toe. The dynamic interactions of adjacent soil layers along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re simplified as distributed Voigt models.Meanwhile, the pile and fictitious soil-pile are assumed to be viscoelastic Rayleigh-Love rods, and both the radi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continuity conditions at the soil-pile interface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On this basis,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dynamic response at the pile head is derived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and the corresponding quasi-analytical solution in the time domain is then obtained by means of the convolution theorem. Following this, the accuracy and parameter value of the hypothetical boundaries for soil-layer interfaces are discussed. Comparisons with published solution and measured data are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resent solution. Parametric analyses are further conducted by using the present solution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ransverse inertia effects and soil-pile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coelastic pile layered soil longitudinal vibration fictitious soil-pile transverse inertia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approach for time effect analysis of settlement for single pile based on virtual soil-pile model 被引量:9
2
作者 吴文兵 王奎华 +1 位作者 张智卿 CHIN Jian Le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2656-2662,共7页
A new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analyze the settlement behavior for single pile embedded in layered soils. Firstly, soil layers surrounding pile shaft are simulated by using distributed Voigt model, and finite soil laye... A new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analyze the settlement behavior for single pile embedded in layered soils. Firstly, soil layers surrounding pile shaft are simulated by using distributed Voigt model, and finite soil layers under the pile end are assumed to be virtual soil-pile whose cross-section area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pile shaft. Then, by means of Laplace transform and impedance function transfer method to solve the static equilibrium equation of pile,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the displacement impedance fimction at the pile head is derived. Furthermore,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the settlement at the head of single pile is theoretically derived by virtue of convolution theorem. Based on these solutions, the influences of parameters of soil-pile system on the settlement behavior for single pile are analyzed. Also, comparison of the load-settlement response for two well-instrumented field tests in multilayered soils is given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It can be noted that the presented solution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settlement of single pile for 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pile foun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TTLEMENT time effect single pile virtual soil-pile model layered soil VISCOELASTICITY distributed Voigt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拱效应的渗流作用下砂漏型岩溶塌陷机理
3
作者 高旭 吴诗 +2 位作者 晏鄂川 熊启华 陈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2,共9页
渗流作用下砂漏型岩溶塌陷在“上黏下砂”二元结构覆盖层隐伏岩溶区经常发生,此类塌陷宏细观力学机理和漏砂启动力学评价模型的研究还不充分。以武汉市二元结构覆盖层岩溶区由岩溶水位降低诱发的陆家街岩溶塌陷为例,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和P... 渗流作用下砂漏型岩溶塌陷在“上黏下砂”二元结构覆盖层隐伏岩溶区经常发生,此类塌陷宏细观力学机理和漏砂启动力学评价模型的研究还不充分。以武汉市二元结构覆盖层岩溶区由岩溶水位降低诱发的陆家街岩溶塌陷为例,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和PFC(particle flow code)-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耦合数值试验探索塌陷破坏的宏细观力学机理,并构建渗流作用下漏砂启动的土拱极限平衡力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得到的陆家街塌陷临界水位差分别为7.2 m和8.0 m,误差约10%,漏砂启动后砂层底部孔隙水压力骤降,地表沉降增加;(2)在到达临界水位差之前,岩溶开口处砂层流速增大而孔隙水压力减小,土拱水平应力、竖向应力以及侧压力系数增大,且水力梯度增大速率明显大于侧压力系数;(3)所构建的渗流作用下土拱极限平衡模型表明,随着水位差增加,土拱中致塌力和抗塌力都在增加,但致塌力增大更明显。研究结果对提高砂漏型岩溶塌陷防灾监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结构覆盖层 砂漏型岩溶塌陷 渗流作用 临界水位差 土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T模式下刚性挡墙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离散元模拟及理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姚嘉楠 徐长节 +5 位作者 迟民良 王艳萍 习跃来 王伟锋 冯国辉 孙佳政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0-652,共13页
针对刚性挡墙绕基底转动与平动耦合(rotation around the base and translation coupling,简称RBT)模式下砂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分布问题,选取转动中心位置参数n=0.5、1.0、5.0共3组转动中心对其进行离散元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BT模式... 针对刚性挡墙绕基底转动与平动耦合(rotation around the base and translation coupling,简称RBT)模式下砂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分布问题,选取转动中心位置参数n=0.5、1.0、5.0共3组转动中心对其进行离散元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BT模式下主动土压力兼具绕基底转动(rotation around base,简称RB)模式下凹型分布和平动(translational,简称T)模式直线分布的特点。在破坏过程中,墙土摩擦角往往先于内摩擦角达到极限值,墙后滑裂面为一曲面,且土体滑裂面处有明显的主应力偏转现象。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根据中间对称圆弧拱得到了层间等效内摩擦角与n的函数关系式,利用水平层分析法,建立了曲边梯形微分单元的受力平衡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得到了RBT模式非极限主动土压力数值解。参数分析表明,墙体位移、内摩擦角及转动中心位置参数n对主动土压力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与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的对比,验证了所提理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刚性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T模式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离散元法 土拱效应 层间等效内摩擦角 水平层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力触探贯入成层土界面效应研究及工程应用
5
作者 马鹏程 陈则连 +1 位作者 刘润 李国和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4,共8页
静力触探因具有数据获取较连续、勘察速度快、数据已考虑土体真实应力水平等优势在工程勘察设计中广泛应用,经验证基于静力触探数据的土层划分较为准确。静力触探贯入在成层土界面常表现有超前滞后效应,目前有关该界面效应的研究不足。... 静力触探因具有数据获取较连续、勘察速度快、数据已考虑土体真实应力水平等优势在工程勘察设计中广泛应用,经验证基于静力触探数据的土层划分较为准确。静力触探贯入在成层土界面常表现有超前滞后效应,目前有关该界面效应的研究不足。针对该问题,采用经过铁路工程实测数据验证的大变形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成层土中静力触探超前滞后效应,研究静力触探的超前滞后深度判别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铁路工程触探数据分析中。研究表明:上黏下砂中贯入阻力滞后效应受砂-黏强度差异、静力触探探头-土摩擦影响较小,滞后深度约为1.12倍触探直径;上砂下黏中砂-黏强度差异越大、静力触探探头-土摩擦越大,贯入阻力的超前、滞后效应越强。土层判定时,黏-砂分界宜选择贯入阻力明显增大的深度处,砂-黏分界宜选择贯入阻力减小的深度区间中点处,通过静力触探数据分析表明基于简化判定方法的土层判别准确率约89%,为基于深层静力触探的土层精细化分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 原位测试 静力触探 数值模拟 现场试验 成层土 界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土中盾构隧道开挖面主动破坏极限支护力
6
作者 黄应州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0,共7页
合理设计开挖面主动破坏极限支护力是维持盾构隧道稳定性的关键,目前,大部分主动破坏极限支护力计算方法难以完全适用于复杂盾构隧道工程设计。基于楔形体计算模型,考虑土拱效应影响下的侧压力系数,引入盾构隧道开挖倾角和渗流作用等参... 合理设计开挖面主动破坏极限支护力是维持盾构隧道稳定性的关键,目前,大部分主动破坏极限支护力计算方法难以完全适用于复杂盾构隧道工程设计。基于楔形体计算模型,考虑土拱效应影响下的侧压力系数,引入盾构隧道开挖倾角和渗流作用等参数,建立适用于多层土中开挖面主动破坏极限支护力计算模型并推导出解析解;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影响主动破坏极限支护力的土体和设计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动破坏极限支护力随施工深度、地下水水位高度、土体重度和开挖倾角的增大而显著增大,随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增加而非线性减小;采用考虑土拱效应影响的侧压力系数有利于减小主动破坏极限支护力设计值;考虑渗流作用后主动破坏极限支护力显著增加;土层的参数变化对主动破坏极限支护力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主动破坏极限支护力 土拱效应 成层土 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沉/吸贯式新型海洋光伏一体化结构在分层土中沉贯安装模型试验研究
7
作者 张雨坤 蓝艺超 +3 位作者 李大勇 项乾 孙传平 杨逸飞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0-290,共11页
为提高海上光伏建设安装效率同时降低施工作业时间和成本,提出自沉/吸贯式近海新型固定式光伏一体化结构。针对中国典型层状海床地基,开展模型试验研究海洋光伏一体化结构沉贯安装特性。试验研究表明在相同沉贯深度下,一体化结构比单桶... 为提高海上光伏建设安装效率同时降低施工作业时间和成本,提出自沉/吸贯式近海新型固定式光伏一体化结构。针对中国典型层状海床地基,开展模型试验研究海洋光伏一体化结构沉贯安装特性。试验研究表明在相同沉贯深度下,一体化结构比单桶吸力基础在吸力沉贯完成后产生的土塞高度更高,当一体化结构穿过上层黏土层,刺入下层砂土层时,一体化结构沉贯效果更加显著,吸力值变化幅度比单桶吸力基础沉贯增大320%,同时该砂土层存在明显的“渗流减阻”效应,且在“渗流减阻”效应下,一体化结构在重力和吸力的共同作用下易发生类似于“溜桩”效应,而单桶吸力基础沉贯试验中并未出现“溜桩”效应,表明一体化结构沉贯过程需要考虑“溜桩”风险。提出分层土中考虑渗流减阻作用的沉贯阻力及吸力修正公式。试验得到的最大吸力较理论修正公式计算的最大吸力值减小约7.4%,理论分析计算方法与模型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光伏 一体化结构 分层土 沉贯阻力 沉贯吸力 渗流减阻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拱效应的多层土体墙后主动土压力模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文彪 吕延豪 游龙飞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4-210,共7页
土拱效应已经被广泛证明存在于岩土工程中,然而关于土拱效应的土压力研究目前常局限于单层土体,对于多层土体墙后主动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尚不清楚。基于土拱效应理论,提出了多层土体挡土墙后非线性主动土压力求解公式,并通过两种典型地层... 土拱效应已经被广泛证明存在于岩土工程中,然而关于土拱效应的土压力研究目前常局限于单层土体,对于多层土体墙后主动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尚不清楚。基于土拱效应理论,提出了多层土体挡土墙后非线性主动土压力求解公式,并通过两种典型地层研究了土体内摩擦角和墙土摩擦角对主动土压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计算公式能够很好地描述多层土体墙后主动土压力分布规律,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当上、下土层参数一致时,该公式可以退化成单一土层土压力计算模型;当墙土摩擦角充分发挥时,上层土体墙后土压力受土体内摩擦角影响明显,而当墙土摩擦角部分发挥时,下层土体墙后土压力受墙土摩擦角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拱效应 挡土墙 多层土体 主动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显著降低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含水量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云英 裴薇薇 +2 位作者 王新 文焱斌 杜岩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已开展的258个关于放牧对于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含水量的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对中国草地0-30 cm土壤含水量影响的平均效应值为-0.111,降低幅度约10.51%,达到0.01显著性检验... 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已开展的258个关于放牧对于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含水量的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对中国草地0-30 cm土壤含水量影响的平均效应值为-0.111,降低幅度约10.51%,达到0.01显著性检验水平。放牧对表层土壤0-10 cm土层影响影响最高,随着土层加深,平均效应值均呈现降低趋势,且放牧分别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含水量影响作用最强。温度、降水量、海拔和土壤容重4种环境因子贡献率最大。放牧分别可解释93.90%、87.66%、90.64%的对0-10、10-20和20-30 cm土层的效应值变异。全球增温可能会显著降低放牧草地土壤含水量,为了提升草地土壤含水量应采用轻度放牧制度。本研究为明晰放牧草地生态系统水分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放牧 土层 水分变化 相对贡献率 效应值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粗粒覆盖层对膨胀土边坡防渗效果数值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权全 邱金伟 +4 位作者 胡波 李涛 刘明华 宋诚 吴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1-228,共8页
为了研究由一层细粒土层下覆一层粗粒土层组成的毛细阻滞护坡结构对膨胀土边坡防渗效果的影响,采用初应变法将膨胀土中湿度应力以类似温度应力场的形式施加到土体上,通过数值软件实现对膨胀土边坡吸湿膨胀的数值模拟,将等效塑性应变完... 为了研究由一层细粒土层下覆一层粗粒土层组成的毛细阻滞护坡结构对膨胀土边坡防渗效果的影响,采用初应变法将膨胀土中湿度应力以类似温度应力场的形式施加到土体上,通过数值软件实现对膨胀土边坡吸湿膨胀的数值模拟,将等效塑性应变完全贯通作为边坡稳定性的判别准则。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毛细阻滞护坡结构层形成强透水层,能有效防止降雨入渗,达到较好的护坡效果;0.5 m厚细粒土层+0.2 m厚粗粒土层组成的毛细阻滞结构护坡效果与1.5 m水泥改性土护坡结构相当。毛细阻滞生态护坡结构对膨胀土边坡有较好的护坡效果。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膨胀土边坡防护提供理论和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土覆盖层 膨胀土边坡 毛细阻滞护坡结构 吸湿膨胀 数值模拟 防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砂土地基中静压桩贯入过程挤土效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彤 高北 +4 位作者 蔡汉竹 吴则祥 莫品强 扈萍 庄培芝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9-618,633,共11页
为了探讨静压桩贯入层状砂土地基引起的桩周土体分层效应,基于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法,结合考虑颗粒破碎的砂土临界状态本构模型SIMSAND-Br模型,建立层状砂土地基中静压桩贯入过程挤土效应数值模型;基于已有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数据校正SIMS... 为了探讨静压桩贯入层状砂土地基引起的桩周土体分层效应,基于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法,结合考虑颗粒破碎的砂土临界状态本构模型SIMSAND-Br模型,建立层状砂土地基中静压桩贯入过程挤土效应数值模型;基于已有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数据校正SIMSAND-Br模型参数,并用于模拟已有的离心机桩基贯入模型试验,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已有的离心机桩基贯入模型试验数据,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可靠性;采用验证后的所建立模型模拟分析层状砂土地基中静压桩贯入阻力和土体位移。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的静压桩贯入阻力和土体位移结果与已有的离心机桩基贯入模型试验结果一致,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层状砂土地基中静压桩贯入过程挤土效应的模拟分析;土体分层对于靠近土体分层界面一定范围内的静压桩贯入阻力和所引起的竖向位移具有较大影响,影响区域直径约为桩直径的4~10倍,对水平位移的影响极小,该影响区域大小随着砂土相对密实度和与分层界面距离的变化而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 挤土效应 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法 层状砂土地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成层土稳态渗流问题的解析计算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佩佩 乔栋 吴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8,共11页
广泛存在的成层土非饱和稳态渗流的解析计算研究相对薄弱。基于达西渗流定律和土层界面的连续性条件,构建了描述非饱和成层土稳态渗流过程的数学模型。使用分离变量技术和数学归纳思想,获得了成层土同一剖面的基质吸力、有效饱和度与吸... 广泛存在的成层土非饱和稳态渗流的解析计算研究相对薄弱。基于达西渗流定律和土层界面的连续性条件,构建了描述非饱和成层土稳态渗流过程的数学模型。使用分离变量技术和数学归纳思想,获得了成层土同一剖面的基质吸力、有效饱和度与吸应力沿高程分布的解析表达式。基于COMSOL数值分析平台对解析算法进行了验证计算,从而实现了非饱和成层土稳态渗流过程的解析求解。而后,探讨了土层界面的存在对渗流过程的影响并开展了参数敏感度分析。分析表明:(1)相同入渗条件下相同高程处砂土的基质吸力最大,黏土最小;地表渗流速率的不同对粉土层有效饱和度分布影响最大,砂土最小。(2)黏土层中吸应力近乎线性增长,砂土的吸应力则沿高程先增大后减小;土层界面的存在会影响基质吸力沿高程的增长速率,可使有效饱和度和吸应力沿高程分布发生突变。(3)Gardner模型参数α值越小,相同高程处基质吸力值越大,饱和土渗透系数(ks值)越小,基质吸力增长速率越慢;α与k_(s)取值越小,有效饱和度降低速率越慢;α取值越小或ks取值越大,地表处的吸应力值越大。研究成果可为诸如边坡稳定等工程地质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成层土 稳态渗流 基质吸力 有效饱和度 吸应力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层界面效应的尾矿坝渗流稳定性分析
13
作者 谢意 曹海莹 +2 位作者 周城屹 刘亮 王强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160,共7页
为研究渗流作用下尾矿土土层界面处力学行为对尾矿坝稳定性的影响,以河北省秦皇岛市某尾矿坝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渗流直剪试验及FLAC3D数值建模,得出考虑土层界面效应的尾矿坝安全系数。研究结果表明:渗流状态下,随着水头高度上升,尾矿... 为研究渗流作用下尾矿土土层界面处力学行为对尾矿坝稳定性的影响,以河北省秦皇岛市某尾矿坝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渗流直剪试验及FLAC3D数值建模,得出考虑土层界面效应的尾矿坝安全系数。研究结果表明:渗流状态下,随着水头高度上升,尾矿土抗剪强度下降;土层界面黏聚力呈下降趋势,内摩擦角变化幅度平缓;相同水头高度下,土层界面抗剪强度介于2种土层之间,尾细砂和尾粉质黏土界面黏聚力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进一步降低;与Bishop法相比,考虑土层界面效应的尾矿坝在正常水位和洪水位下得到的安全系数分别下降29.0%,12.1%。研究结果可为多层尾矿土堆积而成的尾矿坝稳定性分析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坝 土层界面效应 渗流稳定性 直剪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荷载作用下层状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土中排桩的隔振效应
14
作者 杨帅 贾敏才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3-1269,共7页
利用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法评估了移动荷载下层状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土体中排桩的隔振效果。利用有限元法将排桩离散成单桩以及桩单元,基于Bernoulli-Euler梁理论得到桩的有限元矩阵方程;在桩-土边界,土体单元与桩单元进行了等节点离散,并... 利用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法评估了移动荷载下层状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土体中排桩的隔振效果。利用有限元法将排桩离散成单桩以及桩单元,基于Bernoulli-Euler梁理论得到桩的有限元矩阵方程;在桩-土边界,土体单元与桩单元进行了等节点离散,并以层状饱和地基的解析层元基本解作为核函数,利用边界积分法得到桩-土界面处地基的柔度矩阵;基于两阶段理论,将侧摩阻力响应与移动荷载直接引起的振动进行耦合,结合边界元法得到饱和地基的边界元方程;考虑Bernoulli-Euler梁和土体之间不发生相对滑移和脱开的位移协调条件,耦合有限元和边界元方程,得到排桩的动力响应方程;计算有无排桩隔振下某一观测点的位移,即可结合隔振理论分析排桩的隔振效率。在验证所提方法准确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桩长、桩身刚度、移动荷载速度以及横观各向同性参数对排桩隔振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桩长约等于2倍瑞利波长,超过该值隔振效果提高不大;桩与地基的刚度差越大,隔振效果越好;荷载速度超过剪切波速,桩基隔振表现反而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土 排桩 移动荷载 隔振效应 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锚胫作用下拖曳锚在成层土中的嵌入机制
15
作者 熊树森 黄蕴晗 赖莹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5-1504,共10页
深水系泊系统及其系泊基础的开发已成为发展清洁能源“海上风电”项目的关键课题。拖曳锚由于其较大的承载力和易安装等诸多优势而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基于极限塑性上限分析法,建立了考虑锚胫作用的拖曳锚在成层土中的嵌入轨迹、姿态... 深水系泊系统及其系泊基础的开发已成为发展清洁能源“海上风电”项目的关键课题。拖曳锚由于其较大的承载力和易安装等诸多优势而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基于极限塑性上限分析法,建立了考虑锚胫作用的拖曳锚在成层土中的嵌入轨迹、姿态以及承载力预测模型。利用已有模型试验对本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考虑锚胫作用模型轨迹预测误差控制在13.5%,轨迹和角度预测误差相比于未考虑锚胫作用的模型分别降低了78.32%和36.9%。硬土层的强度、厚度和深度共同制约着拖曳锚的嵌入能力。首先,强度比影响最明显,强度比越大,嵌入深度越小,直至无法穿透硬土层;其次,是深度影响,深度越大,承载力越大。能够穿透硬土层的条件下深度对轨迹和角度影响不明显,不能够穿透硬土层条件下深度越大,嵌入深度越大,最终角度越小;最后,是厚度影响,硬土层厚度越大,嵌入过程中承载力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曳锚 预测模型 成层土 锚胫作用 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樟等10种校园植物枯落物层及其土壤层水文效应
16
作者 陈夙怡 黄艳萍 +9 位作者 戴矜君 周凌峰 陈金辉 涂志华 韩琳 张伟 韩宇杰 何芸芸 陈俊锦 王康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20,共11页
为了研究校园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以利于植物配置更加合理,以校园内10种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泡法、环刀法对不同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10种植物的枯落物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介于... 为了研究校园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以利于植物配置更加合理,以校园内10种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泡法、环刀法对不同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10种植物的枯落物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介于2.08—3.03 g·g^(-1)之间,表现为:桂花树>印度紫檀>大花紫薇>巴西木蝶豆>香樟>含笑>黄兰>大叶榄仁>伊朗紫硬胶>小叶榄仁。(2)枯落物未分解层持水量、吸水速率均在0—2 h变化较大,而后逐渐趋于变缓,24 h基本达到饱和,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R2>0.87);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2>0.91)。(3)枯落物未分解层在0.5 h内水分蒸发、下渗量大,之后逐渐减缓,到72 h时枯落物的蒸发、下渗基本停止,枯落物累积失水量与失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R2>0.67);失水速率在1 h前下降较快,4 h明显减缓,72 h时基本停止失水,失水速率与失水时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R2>0.94)。(4)不同植物表层土壤容重均值变化范围为1.38—1.60 g·cm^(-3),总孔隙度为30.73—41.31%,有效持水量在26.15 t·hm^(-2)—141.26 t·hm^(-2)范围内,土壤有效拦蓄深介于6.19—21.67 mm之间,土壤持水能力表现为印度紫檀>香樟>伊朗紫硬胶>含笑>大花紫薇>巴西木蝶豆>桂花树>黄兰>小叶榄仁>大叶榄仁。(5)不同植物土壤层初渗速率为0.55—10.37 mm·min^(-1),稳渗速率为0.20—8.06 mm·min^(-1),土壤入渗速率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80。综合10种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表明印度紫檀、香樟、大花紫薇水源涵养能力较好,建议校园景观植物优先配置印度紫檀、香樟、大花紫薇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植物 枯落物层 土壤层 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土-隧道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响应分析
17
作者 张存 郑文 +1 位作者 罗凯凯 路沙沙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2-613,共12页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非均质场地各个土层放大效应以及分层土-隧道的地震响应,以大连某实际工程为背景,基于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的理论,采用收敛约束法,通过ABAQUS构建分层土-隧道三维有限元模型,并结合振动台试验,验证模拟的准确性...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非均质场地各个土层放大效应以及分层土-隧道的地震响应,以大连某实际工程为背景,基于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的理论,采用收敛约束法,通过ABAQUS构建分层土-隧道三维有限元模型,并结合振动台试验,验证模拟的准确性;将自由场与有隧道场地进行对比,并结合加速度和傅里叶曲线对模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体性质和激励大小对地震波的传递有影响,随着场地由浅到深逐渐增加,峰值加速度逐渐放大,不同分层介质的主要频率和频谱形状发生明显变化;(2)隧道会放大远场的加速度响应,略微降低近场的动力响应;(3)软弱夹层的存在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也有明显影响,不同分层介质的不同特性导致土层刚度不同,从而影响地震作用下层状土-隧道的动力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效应 分层土 收敛约束法 土-隧道结构相互作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土地基中双层波阻板屏障对S波的隔离效应研究
18
作者 江烨 马强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6-1141,共16页
在传统波阻板的基础上,将屏障隔振改进为相同厚度的双层波阻板。基于非饱和多孔介质和弹性介质中的波动理论,研究非饱和土地基中双层波阻板对S波的隔离效应。根据Helmholtz原理,获得S波入射下非饱和土地基中设置双层波阻板后地表竖向位... 在传统波阻板的基础上,将屏障隔振改进为相同厚度的双层波阻板。基于非饱和多孔介质和弹性介质中的波动理论,研究非饱和土地基中双层波阻板对S波的隔离效应。根据Helmholtz原理,获得S波入射下非饱和土地基中设置双层波阻板后地表竖向位移解答。首先研究双层波阻板的材料参数对其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通过调控双层波阻板的密度和剪切模量能够使双层波阻板隔振屏障获得最优隔振效果;然后对比双层波阻板与相同材质的单层均质波阻板的隔振效果,并分析入射角、频率、饱和度、波阻板的厚度和埋深等物理力学参数对其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厚度的波阻板隔振体系中,双层波阻板的隔振效率比同等材质的单层波阻板分别提高了49.18%和42.59%;双层波阻板对低频、中频和高频的环境振动均有较好的隔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波阻板 环境振动 隔振效果 非饱和土 振幅衰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森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 被引量:64
19
作者 赵阳 余新晓 +2 位作者 吴海龙 宋思铭 黄枝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8-152,共5页
以河北省围场县北沟林场内4种不同林分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落叶松、油松混交林枯落物蓄积量最大,为12.28t/hm2,最大持水量为24.60t/hm2,有效拦蓄量为27.19t/hm2;油松林的枯落物蓄积量... 以河北省围场县北沟林场内4种不同林分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落叶松、油松混交林枯落物蓄积量最大,为12.28t/hm2,最大持水量为24.60t/hm2,有效拦蓄量为27.19t/hm2;油松林的枯落物蓄积量为11.74t/hm2,最大持水量为19.30t/hm2,有效拦蓄量为22.21t/hm2;落叶松林的枯落物蓄积量为9.32t/hm2,最大持水量为11.60t/hm2,有效拦蓄量为16.20t/hm2;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的枯落物蓄积量为5.58t/hm2,最大持水量为12.90t/hm2,有效拦蓄量为13.53t/hm2。(2)半分解层枯落物浸泡8h已基本达到饱和,而未分解层需浸泡10h,通过分析得出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Q=aln(t)+b;枯落物在浸水的前30min内吸水速率最大,6h左右时吸水速率明显减缓,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V=ktn。(3)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土壤层持水能力最强,为377.03t/hm2;落叶松油松混交林土壤层的持水能力最差,为241.9t/hm2,利用幂函数对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进行拟合,其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层 土壤物理性质 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主要土壤耕层有效养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翠玲 张玉兰 +5 位作者 蒋爱凤 胡喜巧 陈丽敏 陈维新 兰和平 吴生良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0-62,共3页
对河南省主要土壤耕层21个样区的土样有效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稍缺;有效氮含量中等;有效磷含量稍丰;有效钾含量丰富;有效铜含量丰富;有效锌含量缺乏。
关键词 土壤 耕层 有效养分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